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地质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自然因素的总和。

3、原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4、次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二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冲击、

影响而改变了原来面貌的自然环境。

5、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

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6、环境背景(本底)值:原生值.是环境不受或未受污染影响

的“纯自然”情况下,各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正常含量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7、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变质的前提下,

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地质环境的容量: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

9、自净作用: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

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

10、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一般是指在一具体环

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1、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

后果。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

12、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环境问题。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

13、原生环境问题: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

给人类造成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

又如疾病的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

14、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5、社会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如

人口增长、城市膨胀、科技和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问题。

16、降尘:指自然沉降到地面的灰尘。降尘来源广泛,包括工业

烟尘、建筑灰尘、自然风沙杨尘等。

17、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等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

水。

18、软流圈:上地幔中上部50——100千米,震波速度明显降低,

因此分出一个低速层或称软流圈

19、岩石圈:上地幔上部0——50米并连同上部的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20、背景值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物种灭绝,这叫背景值灭绝

21、类群绝灭:在有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种属的生物近乎

同时灭绝,称大规模绝灭或类群绝灭

22、可持续发展:是能动的调控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

23、地质环境: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活动为中心的,

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客观地质实体

24、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

的问题的地质研究与评价。

25、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

营,可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

26、不可更新资源是经人类利用后,在短期内不可能更新、马上

恢复利用的资源

污染物:也称污染质,指能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种物质

27、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

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新污染物。

28、环境污染: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因而有

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9、致癌作用: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如农药、亚硝胺、工厂产生

的“三废”及放射性污染物,都能导致人体发生病变产生癌症。

30、致畸作用:由于母体受到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或是

环境中缺少或过于富集某些微量元素,致使胎儿精神系统发育不良,身体器官或机能残缺。这种作用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一些地方病,如大骨节病等都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31、致突变作用:环境中某些因素(如放射性射线)在一定条件

下引起机体遗物质产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异,这种突变造成遗传物质复制错乱,有时引起形态和结构、功能改变,导致遗传缺陷和疾病。

32、需氧污染物又称耗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

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如碳氢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本质素等)。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由于它们在生物氧化或化学氧化过程中消耗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排人水体中的需氧污染物过多,将造成水体中溶解氧(DO)缺乏,危害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33、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1表示。

34、生化需氧量(BOD):又称生物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

经微生物分解所消耗的水中溶解的氧量,以毫克/升为单位35、水体富营养化又称水体营养物富集。生活和工业污水常含大

量生物营养元素,如磷硫、氮、硅、钾、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它们进人缓慢流动的湖泊、水库、内海等水域,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猛繁殖,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花”

或“红潮”。

36、富营养化污染:藻类死亡和腐败使水体溶解氧大量减少,耗

去水中溶解氧,使水质恶化,鱼虾及其他底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也称富营养化污染

37、地质灾害: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

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称地质。灾害。

38、自然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自然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人

类无法影响或控制的称自然地质灾害

39、人为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人类活动冲击地质环境而造成

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40、复合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

合地质灾害

41、短期地质灾害:凡在瞬间或短时间内,便能造成重大破坏的

地质灾害,称短期地质灾害

42、长期地质灾害:凡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

时间才逐渐显出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称为长期地质灾害43、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大地发

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动”,是一种现今正在进行的地壳运动激化的表现

44、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震源

45、震中:对应震源地面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46、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7、地震波:是地震时岩石中各个质点有规律的震动而产生的弹

性波。

48、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

49、地震效应:是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现象和作用,进一

步分为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原生效应是指地震直接引起的破坏,次生效应是由地震伴生的作用产生的破坏

50、构造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所造成的地震

51、陷落地震: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块体运动或地面、地

下塌陷引起的。它主要发生与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及山区52、诱发地震:由于修建水库、人工爆破、采矿、注水、抽水等

一系列外界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53、矿震:矿山采矿诱发的地震又简称矿震

54、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物质,主要在重

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某一软弱面、带)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55、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突然激发

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56、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

状的叫泥流,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

57、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

石流,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

58、水石流:由水或稀泥浆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

水石流,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59、冻土是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于零度时,土壤中的液

态水结为固体的冰,并胶结土颗粒,使其具有特殊连结60、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

61、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把土地看做地表各个地段,

包括岩石、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生态系统

62、土壤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

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63、土壤年龄: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

64、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

为绝对年龄

65、土壤相对年龄: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

年龄称为相对年龄

66、土壤总孔隙度:指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

的百分数

67、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g/cm3。

68、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

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69、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系统对于进入其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和数

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既要保证农

产品的生物学品质和产量不至降低,也不使土壤环境遭致污

染时,土壤系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土壤环境容量70、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沉积

的整个过程

71、土壤的水力侵蚀:又称水蚀,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及

其他组成物质流失的现象

72 、土壤的重力侵蚀:土壤、土壤母质或风化体在重力作用

影响下发生的侵蚀现象。

73、土壤的风力侵蚀:风力破坏、转运和堆积土壤、土壤母质

的过程,发生在有疏松干燥且细散的土壤;有足够的风力和频率;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和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下。

74、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

壤侵蚀量

75、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76、“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

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77、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

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78、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

以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量和土壤净化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79、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

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80、水的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81、初生水: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

82、水文地质环境:即地下水环境:是指在地质环境的长期自然

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与岩石、土壤、天然气体和生物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关系。

8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指人为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等因

素造成地下水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平衡关系破坏,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84、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专门研究在天然条件

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与量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规律,达到该改造环境的目的,进而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

85、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

带中所有含于岩土空隙中的水

86、含水层是指饱含重力水,且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87、隔水层是只容水而不透水的岩层,即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

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8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

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

89、包气带水: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

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中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过路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9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

91、潜水面: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9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

水,叫作承压水

93、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

94、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就是地下水的排泄

95、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

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层滞水

96、净化能力:是指污染物进入地质环境之后,靠地质环境自身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去除污染物,使地质环境基本恢复原状的能力

97、光化学降解作用:是指土壤表面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照射

引起农药分解作用。该作用可使大部分除草剂和DDT水解而沉淀

98、潜育还原土:在潜水长期浸渍下,使高价铁锰还原为低价铁

锰,土层呈灰蓝色或青灰色,土壤质地粘重、通气不良、耕作困难

99、地下水污染:指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使地下水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限制或防碍它在各方面应用的现象

100、生命必需元素:许多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被称为生命必需元素

101、大量元素:人体中O、C、H、N四种元素占96%,加上Ca、P、S、K、Na、Cl、Mg共11种元素占人体总量的99.9%,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医学)中称大量元素(主元素)。

102、元素对:当某些微量元素共同存在于环境中,并摄入人体后,具有相关作用的元素称元素对

103、拮抗作用:即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干扰的现象,它既可以是抑制,也可以是抵消。104、协毒作用:一种元素对机体的毒害,会因另一种元素的同时存在而毒害大大提高的现象,尽管元素本身数量没有什么变化

105、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在区域工程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106、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的一种线状破裂形式,绝大多数发生

在第四系分布区,呈一定方向延伸的线状地面裂开或塌陷107、地面沉降:是指某一范围内地区地表的海拔高程,在某一时期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现象

108、地面塌陷:小范围的地面,突然快速下陷的现象

109、岩爆:也称冲击地压、煤爆、矿震等,是矿山、地下井巷、深层隧道掘进掌子面附近等,破坏了原岩体力学平衡时,由于弹性能的突然释放,使坚硬脆性岩层的岩片、岩块弹离岩体,并可能伴有强震动和冲击,或矿坑变形等的地质灾害。110、城市环境地质: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以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城市地质环境强烈冲击,将环境科学、现代地质学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城市的规划、管理中的一门新学科

111、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污染元素及化合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组成、地球化学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

112、化学定时炸弹:有毒有机化合物在水、陆、气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限,使长期储存于土壤及沉积物中的化学物质活动化,引致延缓而突然爆发的有害效应

113、地球化学垒:也称地球化学屏障,在表生带,元素迁移的过程,常常出现地球化学更替的现象,这种表生带在短距离内元素迁移条件明显交替,并导致元素浓集的地段称地球化学垒

114、地方性疾病:是指具有一定的发病区域环节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易根治的疾病。

115、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是9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环境中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及衍生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分配规律,及其引起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116、环境法:也称环境保护法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国家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制定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117、海啸: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所产生的震动以及所诱发的海底岩层陷落、块体运动和海底火山爆发等,往往使得局部海水水体积变动,或压力瞬间急剧增大,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

118、大气污染:空气中正常成分之外又添加了新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过了局部大气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所允许的极限,而使某些地域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工作和生活、能见度范围、建筑物设备、动植物生长等诸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119、逆温:在大气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米,气温平均递减0.65度,但大气污染严重时,空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即出现逆温现象。在逆温情况下,地面以上一定高度存在一个暖层,即从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气温下降,而后出现一暖层,在暖层内温度上升,而高度再升高,大气温度又降低

二、填空(每空1分)

1、环境的功能特性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网络性、有限性、不

可逆性和部分可逆性。

2、人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包

括原生、次生自然环境

3、环境各要素之间,时刻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同时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这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环境具有整体功能,可以形成集体效应,起着相互协同的作用。

4、环境容量的大小,一方面与环境要素组成和结构有关,另一

方面也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5、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该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的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和承受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来综合评价。

6、环境系统的自净作用按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三种基本形式

7、环境地质学领域有三大核心支柱: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和环境地球化学

8、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

9、环境问题又分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

10、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1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污染型,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

12、酸雨的出现,意味着大气污染达到十分严重的状况

13、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淡水资源短缺,只好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使得不少城市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导致地面下沉,岩溶塌陷。滨海城市,还引起海水入侵等严重后果。

14、地面沉降可导致工业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线破坏,高架

道路、地铁、地面铁轨等严重破坏,以及水准测量高程基准网失效等不良效果。

15、十大自然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地质研究有关的问题是:土地沙

漠化、水资源短缺、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16、公害事件是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

事件

17、从环境角度看,人类生活、生产所利用的土壤和矿产资源都

来自地壳

18、地球以外的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磁场圈

19、我国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0、资源短缺和人口激增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1、环保法中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

扩建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22、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两级

23、地质环境仅指环境的空间实体,是按自然规律发展的。

24、环境地质是人类与环境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其发展规律是

自然规律与社会技术经济规律相结合

25、可更新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26、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共同构成的直接资源,共同维持人类生存

27、环境效应主要包括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28、污染物按其性质大体分为三种: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按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体污染物。按出现的先后,分为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9、三致作用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30、需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

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

31、溶解氧(DO)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32、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有高锰酸钾法及重铬酸钾法两种,不同

的方法测定结果不同,一般地说,重铬酸钾法COD>高锰酸钾法COD,故其结果必须注明测定方法。

33、因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和程度与温度和时间直接有关,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等。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一般所说废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化学氧化所需的氧量。34、水面上蓝藻、水葫芦等疯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征兆。“水花”

是淡水静水水域中,浮游生物异常繁殖的现象。

35、水体中的营养物主要来自三种途径: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和雨、雪对大气的洗淋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

36、当地磁场变化,改变了人体内生物磁场平衡时,可导致生病

或死亡。地磁场变化主要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皮肤电位和血液。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增强,条件反射迟缓、记忆力衰退、改变常态过程和病态过程的调节等。

37、自然变异、自然灾害的出现是“祸不单行”,具有成因联系,

又具非线性、开放性、群发性

38、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

质灾害、复合地质灾害

39、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合地质灾害

40、短期地质灾害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滑坡、洪水、泥

石流、岩崩等

41、长期地质灾害包括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地面沉

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资源短缺气候长周期演变、可食用淡水减少、某些地方病的蔓延等

42、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3、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5%,破坏性大

地震深度大多在5——20千米范围内

44、天然地震根据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5、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

坏性强

46、矿震可分为两种:一是矿山采矿活动引起井下区域性构造复

活,而形成构造地震,二是与矿山开采活动密切相关的塌陷地震

47、诱发地震是人类活动、大型工程等影响的结果。

48、地震预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

度(震级)

49、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

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裂隙、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

50、根据滑坡壁的分布和滑坡体的范围,可以判断滑坡的存在和

规模,根据滑坡壁的后期侵蚀破坏程度,可以判断滑坡发生的时间长短等等

51、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范畴不应仅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应从三水转化观点出发,研究包括天然水的整个循环体系。

52、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坡度效应、流体效应、岩体效应、

构造效应、地震效应、坡地形态特征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3、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流、水石流、泥石流。

54、泥石流按其物质组成和流动特点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

石流。

55、泥石流按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分类可分为暴雨型泥石流、冰

雪融水型泥石流、溃水型泥石流。

56、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

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57、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三个规律:季节性、周期性、滞后性

58、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

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59、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及河流变迁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气候因素、

环境地质学试题整理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与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向 3.我国的猪哟啊环境地学问题 第三章 1.土地退化就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就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就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与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 2、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四章 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与特性。 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3、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章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5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六章 1、名词解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雾霾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3、简述您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了解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就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就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与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就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与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 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 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 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 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 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2、山区和水库区崩塌致灾的差异。 答:1)山崩是在裂隙发育的陡峭斜坡上,失稳的岩土体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这种崩塌发现在山区以及具有高陡边坡的地形条件下。 2)库岸崩塌主要是水流冲刷、浸润岩土体、掏空水库坡岸作用造成。多发生在河岸或水库边岸带;在海边因海浪对陡立海岸的冲击掏蚀而破坏,也有可能发生崩塌。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 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 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 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 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 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 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 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 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 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20:土壤: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而工程学则认为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工程地质学题库及答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工程地质学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编者:谢谟文 2012-6

1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稳定性问题的一门科学。 2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3地壳运动由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等原因,使得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它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称地壳运动。 4岩浆作用:软流圈及岩石圈中下部的高温融熔物质沿某一通道上升至地表或在地下冷凝成岩的过程叫岩浆作用 5地震: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由于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的一种现象,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叫地震 6岩石: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并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7.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岩屑或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8地层:地质学上把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一套岩层(无论是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还是变质岩)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9地层层序定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则后沉积在上,这种新老地层的覆盖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10. 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11.断层:岩层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断层。 12 活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13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综合图纸。它是在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或花纹)及规定符号,按比例尺缩小,把地表上各种地质体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一种图件。 14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的孔隙、岩石中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15孔隙:土(粘土、砂土、砾石等)和碎屑岩等沉积岩中的颗粒和颗粒集合体间存在的空隙。

最新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集

地质题库 一、填空题 1、地质年代可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 古代)。 2、矿井水的主要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 地表水、老窑水)。 3、矿井地质构造分为(单斜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 4、(褶曲)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它分为(向斜)和(背 斜)两种形态。 5、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则是(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6、岩石按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 7、矿井地质勘探的手段主要包括(钻探、巷探和物探)。 8、井上下对照图是反映井下的采掘工程与(地表的地形地 物)关系的图件。 9、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 段。 10、生产矿井中的岩浆侵入体主要有两种产状:(脉状 岩墙)和(层状岩床)。 11、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和对生产影响的程度可分为 (大、中、小)三种类型。

12、断层面空间状态可以用(走向、倾向、倾角)表 示。 13、岩层的接触关系有三种,分别为:(整合接触、假 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14、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三大类。 15、矿井地质“三书”是(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 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16、动用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 17、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 和(可行性研究) 18、(损失率)是考核资源利用和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水 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 19、储量管理最主要的两个年报表是(生产矿井储量 动态表与生产矿井储量损失量表)。 20、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与损失量 之和),称为动用储量。 二、名词解释 1岩石: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地质学试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所发生一系列崩解和分化作用。 2、层间水:隐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3、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 4、同质异象: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现象、 5、风化壳:由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的风化物质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6、河床:河谷中平水期被谁占据的部分,成年有水流动,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 7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 废弃,形成湖泊、 8、河流袭夺:位置较低、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夺取位置较高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9、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10、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11、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块体运 动、 12、水的硬度:指水中离子沉淀肥皂的能力、 13、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的总称、 14、地槽:地壳上的槽型坳陷、 15、化石: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判断: 1、石碳系的地层比泥盆系的地层老。() 2、Ca[SO4]?2H2O是石膏的实验式。() 3、岩浆岩中,随着SiO2含量升高则岩石中深色矿物含量增加。() 4、橄榄岩和石英具有指示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的作用。() 5、愈先结晶的矿物,其自形程度愈高。() 6、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中则FeO的含量略高于Fe2O3。() 7、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8、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有多个。() 9、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10、海相地层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相变,如果上细下粗,则反映海退过( ) 三、填空: 1、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Si-Al层,下层为Si-Mg层。 2、由河流本身所开掘出来的空间称为 3、河流侵蚀的结果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展宽并使河身延长,这三者分别称为坡面侵蚀、沟床侵蚀、向旁侵蚀。 4、根据湖盆的成因、将湖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火山湖、构造湖、海成湖、溶蚀湖。 5、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正断层组合称为地垒。 6、根据刘东生、王永炎等研究将我国黄土地层由下而上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全新世黄土。 7、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有:振荡性、节奏性、继承性。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 (2)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 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个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13、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