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宋剑华

内容提要追求文学创作的平民化原则,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作家最为迫切的人文理想。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根本没有实际的作品成果作为支撑;只是到了40年代以后,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缺少平民作家的客观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赵树理现象”的出现与影响,既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同时也体现着新文学发展史的历史必然性。对它的解读,我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他的那些农民话语小说由于思想上的肤浅性与艺术上的粗糙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新文学创作方面所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去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但毕竟是赵树理用纯正的农民生活语言和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一度规范与整合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并使广大精英作家在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思想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识话语”与“民间话语”合二而一的现代文学表现特征。所以我个人认为,“赵树理现象”的世俗化审美倾向,决非是对“五四”新文学人文主义的一种价值偏离,而是对新文学“平民主义”与左翼文学“大众化”艺术理想的一种具体实践。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丰富性,就会失去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质的整体把握与科学认识。

一现代文学理念的形成与“赵树理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全面探讨“赵树理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历史的“原场”,去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现代”文学理念,做出一番符合科学理性的价值评判。学术理论界一般都将“文学革命”的终极意义,视为是在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直接作用下,对于古典文学从话语形式到美学传统的彻底颠覆。这种认知观念至今仍旧严重制约着人们的教条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新文学运动以“民间立场”为出发点,最终却建立起新型知识分子话语霸权的事实真相。

重温一下“五四”文学革命发难者与参与者的理论文章,我们发现他们那些众说纷纭的新文学立论,基本上用三句话就可以加以完整地概括:白话文作为国语文学的地位确立,平民意识作为正统文学的价值认定,人文主义作为现代文明的理论倡导。关于提升白话文的国语地位问题,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就是要用流行于民间的活文字去全面取代“三千年前之死文字”①,用通俗易懂的民众口语去造就现代的“吾国文学趋势”②。既然“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的解决”③。所以他要求新文学作家应顺势而为,“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④。陈独秀对于“文白之争”性质的理解,明显要比胡适深刻得多而且也激烈得多。他认为:“白话文与古文的区别,不是名词易解难解的问题,乃是名词及其他一切词‘现代的’、‘非现代的’关系。”⑤陈独秀之所以要把“文白”对峙的学术之争,上升到“现代”与“非现代”的思想高度去加以理解,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告诉世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古代汉语系统,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形式保障;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汉语系统,则是传播现代意识的工具利器。两者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对立关系。这不仅是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强大理论支撑,同时也是对新文学内涵与外延的精确定位——白话文是世俗社会所固有的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形式,那么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作为现代文学的主要语言载体,它也理所当然应该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平民意识或平民情绪,这就是他强烈反对

“贵族文学”、“古典文学”与“山林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⑥。然而,“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⑦。“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对此显然是具有清醒认识的。所以周作人继胡、陈之后,又提出了“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之说,进一步去强化新文学“思想革命”的创作宗旨。他特别强调指出:新文学所倡导的“平民意识”,是一种超越白话语体功能的“平等、自由的道德原则”;它以人为本和以启蒙主义为己任,以“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为宗旨⑧。而沈雁冰则说得更加直白透彻:新文学观的基本理念,必须同时具备“三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唯其是要有普遍性的,所以我们要用语体来做;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我们要注重思想,不注重格式;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光明活泼的气象”⑨。正是由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者,他们在思想认识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为人生而艺术”也从最初“文学研究会”的发起纲领,迅速演变成了新文学写实主义的牢固信念;而“白话文”、“平民意识”与“人文主义”这三个响彻时代的关键名词,也旗帜鲜明地向世人们昭示着新文学运动的“民间立场”。

但从“文学革命”发难伊始,对它进行严厉质疑的社会呼声,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先是有所谓“保守派”的学者群体,后是有左翼“革命派”的先锋人士。无论是来自于何方的诘难之声,也无论他们的思想出发点是否相同,反对派都把论辩的主要矛头指向,直接对准了新文学的平民主义“民间立场”。

在“保守派”与新文学派的思想对抗中,“学衡派”坚韧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给后人留下了足以深刻自省的想象空间。“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曾是留学于欧美的学界精英,他们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良好的西方知识积累,在同新文学阵营的长期论战中,他们以纯粹的学者风范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确为对方制造了许多难以解答的理论障碍。“学衡派”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新文学“平民主义”的人为神话,给予了否定性的学理论证。他们认为文学自身的永恒价值,完全取决于它艺术审美的阅读价值,与作者“贵族”或“平民”的社会身份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文学无贵族平民之分”,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其人无论所出于社会之上流下流,必真知文能为文者”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⑩。因为“凡文学以真善美为归”11 ,它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崇高品性;如果只是简单而机械地用文言与白话来作为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之间的区分界限,孰不知“文言之能载道,与白话之能载道,亦无疑也”12 。他们还用不无揶揄性的语言讥讽新文学人士说,一定要在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之间硬性划界,那么究竟是“将其文之贵由人而定乎,抑其人之贵由文而定乎?”13 其实,“学衡派”从骨子里就瞧不起新文学的倡导者,在他们看来,胡适与陈独秀等人所理解的西方人文精神,是极其肤浅和十分片面的。仅以“平民文学”而言,他们就公开指责新文学派只是在用卢梭个人的启蒙主义思想,去代替西方人文主义的完整历史传统;即使是对卢梭本人平民意识的阐述理解,也明显带有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功利目的。“平民主义的真谛,在提高多数之程度,使其同享高尚文化,及人生中一切稀有可贵之产物,如哲学、文艺、科学等,非降低少数学者之程度,以求合于多数也。”14 他们视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为一群不懂文学的外行货色,陈独秀只不过是“胆大”敢言,而胡适的术业是“专治哲学”15 ;“胆大”使他们肆无忌惮地抛弃了中国文学的千年传统,而“外行”又使他们“误读”西方并游离于西方。“学衡派”对于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表示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认为“新文学之所以能奔腾澎湃而一时成功者,盖多在势而不在理也16 。”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里非常明白,胡、陈等人之所以会以历史进化论去替代文学本体论,其真正用意并不是就文学而论文学,而是在利用现代青年急切思“变”的社会心理,人为地去营造一种白话文学运动的浩大之“势”,其主观意图是要彻底颠覆中国传

统知识分子的话语霸权,最终“养成新式学术专制之势”而已17 。与“保守派”对新文学阵营“平民主义”价值取向的学术理性批判截然不同,左翼革命作家对新文学非“平民主义”性质的政治理性批判,却使“五四”作家的自信心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致命打击。左翼文学运动自称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第三次“文学革命”,宗旨是要创造无产阶级工农大众自己的文学艺术。对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左翼作家的认知态度是十分鲜明而强硬的,一方面承认它的确是一场文学形式上的现代“革命”,但另一方面却又将其视为是一场失败了的绅士“革命”。因为他们早就把这场运动的基本性质,视为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而“资产阶级——地主帝国主义的奴才,绝对不能够领导什么文化革命,而只在进行着野蛮的愚民政策”18 。原因十分简单,资产阶级决非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左翼革命作家还明确地表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工农大众观”,与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全体民众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在我们这世界里,‘全民众’将成为一个怎样可笑的名词?我们看见的是此一阶级和彼一阶级,何尝有不分阶级的全民众?”而在新文学创作的具体实践中,“能够表现无产阶级的灵魂,确是无产阶级自己的喊声的,究竟不多见”19 。作为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最为杰出的理论家,瞿秋白那独特而深刻的思想见解,集中体现着左翼作家群体的政治理性精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五四”新文学的平民主义理想是极其虚伪的,“五四式的新文言(所谓白话)的文学,——只是替欧化的绅士换了胃口的鱼翅酒席,劳动人民是没有福气吃的”。“只要这种作品是用绅士的言语写的,那就和平民群众没有关系。”20 言下之意,瞿秋白认为“五四”新文学所提倡的白话文,其本意不可能是为工农大众的切身利益而着想,它只不过是“新式智识阶级”传情达意的语体变换方式。“新文学的‘新主义’,据说是要‘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现在国民文学在哪里?贵族文学推倒了没有?贵族文学却脱胎换骨的变成了绅商文学。”他认为新文学的平民主义口号,“只是摇旗呐喊的虚张声势罢了”,胡、陈等人所上演的那场“闹剧”,也无非是新兴知识贵族对于传统知识贵族的一次话语夺权21 。瞿秋白对“五四”新文学所追求的艺术趣味也颇为反感,他说什么“西洋的古典主义”、“宗法的浪漫主义”、“灵感的或者肉感的享乐主义”、“大减价的自由主义,别名叫做浅薄的人道主义”等等新奇的东西,均是属于西方没落资产阶级的颓废意识,由于它们与工农大众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根本就不会得到他们的情感认同22 。所以他主张“新的文学革命的目的,是创造出劳动民众自己的文学的语言”,这种语言应必须是源自于工农大众生活的本身且能为他们所接受的鲜活语言。“普罗革命文学运动是工农贫民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学运动,应当竭力的使其和大众连结起来,竭力的使大众参加到里面来,我们的运动应当是大众本位的,这是问题的根本点。”23 他始终强调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该是一种力感的艺术、是一种政治的工具、是一种战斗的武器,它必须“为着解放劳动者的广大群众而斗争”,努力去反映工农大众的政治理想与革命热情,“能够表现革命战斗的英雄”尤其是产生于工农大众的普通英雄,从而使他们不仅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接受主体,同时也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表现主体24 。“保守派”认为新文学根本就不是纯粹的文学,而“革命派”又认为新文学完全不是平民的文学。对于前者,“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自然可以文学见解的不同而不去加以理会;但是对于后者,却不能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因为“五四”新文学的变革意识与平民意识,一直都被人们视为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鲜明标志;一旦对它非革命性质与非民间化立场提出强烈的质疑,势必会动摇精英知识分子的原有信仰。仅仅十年多的时间,“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便迅速转向了左翼文学的政治话语,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瞬间骤变,生动地反映出了中国作家群体的个性缺失与人格缺陷。其实,“五四”新文学运动固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文学”,而左翼革命文学运动又何尝创造出了名副其实的“工农文学”呢?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 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 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 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 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他关注的仍然是农

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应该承认,能够像赵树理这样无论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终生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农民情怀者在现实中很少,因此这种坚守便显得愈为可贵,尤其是当作家的理想与政治环境要求发生抵触的时候。 二、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赵树理是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

前言 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 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试论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汉语言文学本科 分校:XXXX :XXX 学号:123456

目录 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 (4) 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 (12) (一)从叙事策略上看 (12) (二)从价值追求方面看 (12) 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试论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 容摘要: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落后的但却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民家庭,他一贯追求通俗化、大众化,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他在农民土地上出生、成长、工作,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在农民中间创作,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土壤。小说《小二黑结婚》是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也是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树理民间文学传承性变异性人民性 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1943年5月,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树理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

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 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我们可以称其为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一些常见的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格式,在人们口头世代相传沿袭长久。树理小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并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树理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 而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赵树理文学史意义论文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铁笔”,“圣手”。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新鲜朴实人们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牵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灵,收到人们的普遍的欢迎和赞扬。赵树理对底层农民利益与文艺需求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以及他所坚持的民间文化立场和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赵树理;语言;民间文化;“山药蛋”派;文学意义 赵树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知识更是几近于零。他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积累,差不多都是从民间戏曲和唱本故事中得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一种历史的偶然性因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通俗作家。但是,赵树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俗作家,他从事写作的目的是不计任何功利报酬的,而是?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农民喜欢什么艺术形式,我就采用什么艺术形式?①。所以他把自己定位为?文摊作家?,尽力用民间?流行的简单形式及农民的口头语言?,去?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赵树理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文化观颇为相似,他们都深刻地感悟到,?大多数人现在被动地接受大众通俗小说给予他们的东西?。故赵树理一再强调说,必须彻底①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246

改造传统的通俗文艺形式,正确地去引导农民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进而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故赵树理呈现给我们的是其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观念。 一、对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 五四?文学革命?和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面从不同的方向上释放了?民间?的力量和意义。40年代,赵树理和张爱玲认同的分别是农民和市民两个不同的?民间?传统。在文学上,他们一个是?说书?的传统,是农村民间的、口头的传统;一个是?传奇?的传统,是文人化的、书面化的传统,从唐人传奇直到?海上奇书?《海上花列传》。赵树理的小说承续了评书的传统,保留了传统评书的风格。《三里湾》开篇即标明?说?的风格:?从旗杆院说起?,有头有尾,有条不紊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国古代有?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词话?(《金瓶梅词话》)等通俗文艺形式,赵树理则把他的创作叫做?板话?,如《李有才板话》,他用一种具有地方色彩,原汁原味的方言俗语来创作文学,将民间口语提为文学语言,同时他在对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包括了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他在《李有才板话》中就写道板话》中就写道:?抗战以来,阎家山有许多变化,李有才就跟着这些变化作了些新快板,还因为作快板遭过难。我想把这些变化谈一谈,把他在这些变化中作的快板也抄他几段,给大家看看解个闷。?赵树理说:?评书是正经地道的小说……我一开始写小说就是要它成为能说的这个主意我至今不变。?①赵树理把混 ①赵树理《我们要在思想上跃进》,《赵树理全集》第四卷,第39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论文

浅谈李煜《阮郎归》 摘要:闺怨词虽然表达的是女子的孤单和寂寞,但是说来有趣,这些词却大多出自男词人之手,这首《阮郎归》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与一般男词人写的闺怨词所不同的是,李煜的这首词并不是主要表达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的苦痛,更不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也许和他自己的身份有关,更和李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首词中,爱情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几句话,道出了李煜内心的繁复的情绪。 关键词:闺怨词阮郎归从善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懦弱,昏庸而无能的皇帝,他在政治家的眼里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废人,他被无奈的卷入了历史,本知最后的结局又无力逃脱命运的魔掌。可是梦醒时分,又有谁看到他眼角的泪痕?谁又懂得这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内心万千的焦虑和悲叹?莫要批判他,他有他的苦楚;莫要轻视他,他有他的才华;莫要曲解他,他有他的理由;莫要忘记他,他有他的奉献。我懂得李煜,更懂得他的《阮郎归》。 说起这首词,你也许会和李煜的情史联系到一起,想找到一些他为什么会写闺怨词送给从善的缘由。李煜的爱情有两段,“大周女英”,如果我是男子,有此二位美女相伴,一定会羡慕他坐享吉人之福。但是仔细想想,这两段美好的爱情,似乎不能让李煜心生怨恨,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李煜为何要发出如深闺怨妇般的哀怨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 “阮郎归”又名忆桃园,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在西边遇到两个仙女,结为了夫妻。半年后出山回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询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从题目上来看,“阮郎归”表达的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在乱世的厌恶和痛苦。李煜以此为题,赠给郑王十二弟从善,想必,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独特的深意。 十二弟从善,曾经在李煜还没有登机之前曾有过篡夺皇位的念头。在先帝驾崩之时,从善恰好是先帝身边唯一一个陪伴的皇子,他曾动过私改遗诏的念头,后因被拒和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断了这个念头。照理说,对待这样一个曾经有心对李煜不利的人,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理应是该斩草除根,解除后顾之忧的把从善暗中处理掉的。但是李煜没有,他反倒是对从善越来越好,百般呵护,甚是珍惜这段兄弟情。从善也许是心生愧疚,被李煜的所作所为感化了,于是在李煜准备派人代表后周,出使北方去见赵匡胤的时候,从善主动请命,替兄长分担忧虑。谁知,就在从善见到赵匡胤的时候,就被扣留当了人质,成了赵匡胤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无法返回家乡。 这首词正是写在从善被当做人质之后,李煜所写。如果,从这段背景看,你会认为《阮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1)[1]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初稿) 题目: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指导教师:杨晓峰 准考证号:032204100089 考生姓名:张延平 宜宾(地、州)南溪县(市、区) 工作单位:南溪县大观中学 写作时间:2010年8月28日_

题目提纲、、、、、、、、、、、、、、、、、、、、、、、、、(1)内容提要、、、、、、、、、、、、、、、、、、、、、、、、、(2)摘要、、、、、、、、、、、、、、、、、、、、、、、、、、、(3)关键词、、、、、、、、、、、、、、、、、、、、、、、、、(3)引言、、、、、、、、、、、、、、、、、、、、、、、、、、、(3)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形成基础、、、、、、、、、、、、(3)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表现、、、、、、、、、、(4) 1、通俗化、大众化、、、、、、、、、、、、、、、、、、、(4) 2、形象化、、、、、、、、、、、、、、、、、、、、、、、、(5) 3、个性化、、、、、、、、、、、、、、、、、、、、、、、、(6) 三、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影响、、(7)注解、、、、、、、、、、、、、、、、、、、、、、、、、、(7)参考文献、、、、、、、、、、、、、、、、、、、、、、、、(7)

内容提要: 赵树理被视为中国文学走民族化,大众化之路的典范,是他长期在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果,是毛主席《讲话》后最能体现讲话精神的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体现在赵树理作品的语言上,赵树理那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就是民族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就因为这种“喜问乐见”的形象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和解决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确立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化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