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也叫重茬。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未来农业: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

耕作制度: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它是耕作学的中心。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

多熟种植: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先后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国际上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国内一般不包括间作、混作(单季复合群体),因此不包括“同时”种植……)

立体种植:同一块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立体种养: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玉米(甘蔗)和菌菇、稻和鱼、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等。

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方式。

草田轮作:指在田地上轮换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

茬口:在作物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水跑土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表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即: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叫土壤的耕性

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表土耕作:或称次级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常规耕作(传统耕作):指用有壁犁翻耕土壤,其后以耙、压、整地,并在作物播后至收获期间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类耕作方法。

种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种植指数≦100%。它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

复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100%。它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

土壤耕作制(耕法):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系,叫做土壤耕作制(耕法)。

土地当量比(LER):在管理条件相同情况下,为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包括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作物对热量(温度)的适应性;作物对

二、填空

1.“-”年内复种;“→”年间接茬播种;“‖”间作;“/”套作;“×”混作。

2.一年一熟:春玉米、棉花;一年二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三熟:小麦-早稻-晚稻;二年三熟: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

3.休闲方式:全休闲;半休闲;绿色休闲。

4.间作的几种方式:成行、成带、株间。

5.混作方式:同时撒播;同行内混作;间隔播种;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撒播于田间。

6.套作方式:行间套种;带状套种;连环套;整田套(下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7.天然群落有两个重要特点:植物空间上的成层性;植物时间上的演替性。

8.生态位理论认为:复合群体内不同生物要共存共荣,就要选择不同的小生境或人为创造不同的小生境。

9.轮作类型:单作轮作(小麦―→大豆―→玉米);复种轮作(春玉米-→小麦-花生);水旱轮作(大麦-水稻-水稻-→马铃薯/玉米-水稻)。

10.连作类型:单作连作(小麦→小麦→小麦);复种连作(小麦-水稻→小麦-水稻)。

11.忌连作的作物: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亚麻、甜菜;陆稻、豌豆、大豆、蚕豆、菜豆、大麻、黄麻、菊科等。

12.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

13.耐连作作物:水稻、棉花、麦类、玉米等。

14.耕作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内容: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15.灌溉方法:地面灌溉:畦灌法、沟灌法、淹灌法

16.影响土壤黏结力(结持力)、黏着力和可塑性的因素:土壤结构与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

17.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勿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实,数年不佳”;“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就是说要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进行土壤耕作效果好,尤其强调不能湿耕。

18.基本耕作措施和使用的机械:翻耕:壁犁、铧犁;深松耕:深松犁、铲;旋耕:旋耕机。

19.表土耕作措施包括:耙地;耱地(耢地、盖地或擦地);镇压(压地);中耕(锄地、耪地、铲地);作畦;起垄。

20.作畦分为:平畦(为浇水,四面高埂15厘米);高畦(为排水,四面挖沟10-15厘米深,15-20厘米宽)。

21.土壤耕作制:平翻耕法;垄作耕法;深松耕法;马尔采夫耕作法;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丰产沟)。

22.立体种植主要类型:粮粮型;粮棉型;粮油型;粮棉油型;粮瓜型;棉瓜型;粮棉瓜型;粮棉油瓜型。

23.轮作因采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定区轮作与非定区轮作(即换茬轮作)。

三、简答

1、农业生产的性质?特点?

性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特点:①农业的生物性(按自然规律办事)。②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③强烈的季节性(不违农时,适时进行)。

④生产的连续性(瞻前顾后,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⑤生产的社会性(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2、耕作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技术体系?性质?任务?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即农作制。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研究内容:理论:核心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持续增产。多熟、多样、多利、多养。

技术体系: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性质:生产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应用学科

任务:(1)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2)建立与优化高效种植制度。(3)提高有限资源的生产潜力。(4)发挥农业地域资源优势。

3、耕作制度的目的?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发展规律?

目的:①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要。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2)宏观调控功能。

发展规律:(1)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2)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3)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4)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4、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决定性因素?研究法?

意义:(1)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2)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3)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增进农民收入,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原则:(1)人的需要是前提: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决定性因素:(1)气候因素,尤其是热量和水分;(2)地学因素,即母质、土壤、地貌。一般讲,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而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及地学因素。在一个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很小,影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

研究法:(1)生态适应性分析法;(2)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3)相似分析法;(4)成本收益分析法;(5)相关分析法;(6)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7)规划法。

5、依靠土地发展农业、提高产量有三条途径?

(1)扩大耕地面积,广种多收;(2)提高作物单产,高产多收(栽培集约化);(3)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种多收(种植集约化)。

6、复种的意义?

(1)复种多熟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主要特点;(2)复种是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3)复种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4)复种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5)复种有利于稳产。

7、实行复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可能性。一般来说,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10℃积温达3600℃以上,水分条件满足的地方均可复种。故世界农田作物复种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40°之间的区域。

(2)必要性。人多地少,粮食紧张是发展复种的主要原因。

8、复种的效益原理?应用条件?技术特点?

效益原理:(1)复种能充分利用光能。①增加了作物的光合面积;②延长了作物的光合时间;③提高了作物的叶日积。

(2)复种能充分利用热量。(3)复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4)复种能充分利用地力。①复种增加了养分消耗;②复种增加了有机质源。(5)复种能够发展多种经营。(6)复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应用条件:①热量,是前提,决定能否复种;②水分,是关键;③肥力,是基础;④劳力、畜力、机械条件,是保证,;

⑤经济效益:增加经营的集约度,增加投入,提高产出量,相应也增加纯收入;在复种方式中,引入高价值的作物,如经济作物、蔬菜、瓜类等;降低成本,在保证复种各茬作物需要的前提下,节省投入,提高投入的效益。

技术特点:抢时间赶季节,围绕“早”字作文章。

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与品种:

(1)要充分利用休闲季节,根据休闲季节的长短以及气候情况选择适宜的作物;

(2)用短生育期作物,或对生育期要求不很严格的作物替代长生长期的作物;

(3)要注意作物之间的相克作用及互利作用;

(4)品种搭配:

①作物生长季节充足的地区应尽量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类型;

②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宜选用早熟高产品种;

③选择可抗避当地灾害性天气的品种;

2.采取措施解决季节矛盾: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

(2)留头再生;

(3)运用套作技术: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

(4)及时播种收获,减少农耗、促进早熟: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乙烯利、地膜运用等;

(5)实行晚播:可通过适当增加密度、加大播种量的办法实行晚播。

3.合理密植以多取胜:复播作物生育季节短,应加大密度,以多取胜。

4.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早熟丰产:重施底肥,早追肥;后作物早间苗、早中耕、早追肥、早灌水,一促到底。

9、主要复种类型?

(1)二年三熟:两年内种植三季作物的复种方式。主要形式如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甘薯)

(2)一年两熟:一年种植两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10℃积温3500~5300℃的暖温带或北亚热带地区。

①麦田两熟制: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主要方式如小麦─夏玉米和小麦/玉米两种。

②稻田两熟制:主要形式如冬种(小麦、大豆、油菜、蚕豆等)─单季稻、马铃薯─水稻两种形式。

(3)一年三熟:一年种植三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①两水一旱三熟制:主要方式如(小麦、油菜、蚕豆、绿肥)─稻─稻。

②两旱一水三熟制:主要形式如小麦─水稻─花生。

③旱地三熟制:如在南方丘陵旱地,有小麦/玉米/甘薯等种植方式。

④热三熟制:如甘薯(花生)—稻—稻。

10、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若合理使用,可以:

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明显增产效果,可做到多种多收,高产多收。

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协调作物争地矛盾:间套作运用得当、安排适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作物争地的矛盾。

调节茬口:套作能做到早种早收,故此可调节茬口。

11、休闲的作用?应用?

作用:积蓄水分;使潜在养分有效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消除杂草。

应用: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地方;地力不足,水肥条件差的地区;旱地小麦后的休闲;杂草猖獗的地块;易受灾的地块。

12、间混套作效益原理?(课件)

(1)充分利用地上空间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对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①增加总密度和光合面积,提高了群体截光量;②改善群体内部受光情况,变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③光的异质互补的作用。

(2)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的互补,提高了对土壤因素的利用率,促进用养结合。

①利用不同的根系分布,充分利用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土壤因素;②利用不同作物吸收水肥能力和种类不同,均衡利用土壤中各生活因素;③豆科作物和非豆科作物之间在N素营养方面有互利关系;④间混套作能促进用养结合。

(3)利用时间互补,延长光合时间。

①充分利用全年的生长季节,从群体上延长光合作用时间;②避免“农耗”,提早群体盛期,减少光能浪费,也降低了雨季来临后雨滴对地面的击溅量。

(4)边行优势。

①通风透光好;②边行根系吸收范围大,水肥条件好;③在不同情况下,边行增产主导原因是不同的,在低产稀植情况下水肥是边行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肥高密条件下,则光热气上升为主要矛盾,增产的主要原因就是间套作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5)间混套作可以起到抗灾保收。

(6)利用了不同作物之间的互补关系。

代谢产物的利用;机械支持作用;减轻病虫害;抑制杂草;保护作用。

13、间混套作效益原理?(课本)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

(4)生物间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5)减少竞争原理。

14、间混套作的增产技术措施?

15、间套种的主要类型?

①玉米+大豆(春、夏大豆、豆类);②玉米+薯类;③小麦/玉米;④棉麦套种;⑤两粮一肥(豆类、蔬菜);⑥绿肥的间作套种。

16、轮作换茬的作用?

(1)调养地力:①调节土壤肥力状况;②改善土壤化学性状;③调节土壤物理状况。(2)减轻病虫危害(3)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7、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意义?

①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使不同作物互为营养条件。这一作用和现代农业中大量化肥的施用来比较:增施化肥可以增产,即在同样施肥的条件下,轮作和连作均增产,且轮作的施肥效应仍比连作要高。

②从轮作抑制土壤病虫害和农药的使用来进行分析: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以及害虫天敌的死亡。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农业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③从杂草防除来进行分析:多量使用除草剂会杀死土壤有益微生物并会造成土壤恶化,从耕地的长期防除杂草作用来看,除草剂的作用就显得差些。

④从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壤来看:使用土壤改良剂等化学物质来改良土壤结构状况,从而改变土壤性状。但轮作对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与保持,对于土壤微生物的调节,对于土壤的水土保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土地资源的更新,是其它措施所不能代替的

总之,即使是在现代农业中,轮作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不用增加投资,不用采用别的措施,仅仅采取轮换作物,前后作物巧安排,便可取得增产增效;轮作是由恢复和培养地力的需要而产生。合理的轮作最终又表现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轮作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但并不是万能钥匙。它并不排斥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相反,合理的轮作应当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同其它各项农业技术措施配合起来,才能扬其长,避其短,真正起到增产作用。

18、连作的危害?危害的消除途径?

19、连作的应用?(连作为什么还能存在?)

(一)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大宗作物:面积大,轮不过来,稻、麦、棉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资源限制:水田,低洼田,新疆棉花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效益驱使:烟草、蔬菜、瓜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国家计划:国家大量收购,棉花,小麦,甜菜

(二) 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1.可以选择耐连作作物;

2.可在主作物中间、套作养地作物;

3.可增施有机、无机肥料改善土质;

4.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

(1)物理技术:土壤消毒,嫁接

(2)化学技术:平衡施肥

(3)农业技术:水旱熟制连作

20、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

(1)覆盖度。(2)作物根系生长的特点。(3)有机物和养分的平衡。(4)生物种群。(5)作物生长期与收获期。(6)耕作措施。

21、茬口顺序与安排?

(1)根据作物重要性程度:优先安排粮食、棉花、主产作物与好茬口农田。(2)突出病虫草害关系:换茬,抗病,中耕。

(3)按照用养结合原则:豆科、禾本科。(4)考虑季节矛盾:减少矛盾,平衡稳产。(5)坚持主体稳定:主体茬口,轮作制度,种植方式。

22、养地制度的位置(重要性)?内容?中心任务?意义?

位置(重要性):耕作制度的重要内容,持续稳产高产的基础。

内容: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地力培肥;水分管理;土壤耕作;杂草防除等

中心任务: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是一季、不是一年,不是一种作物、不是一种种植方式)

意义:农田的生产性能在使作物的产量“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它的影响是持续的、累积的、普遍的。因此,土地的生产力首先是作物生产、进而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农田养分管理(培肥)的原则?

(1)生物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2)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3)N、P、K的合理配合;(4)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配合;(5)有主有次,长短效相结合;(6)注重全面均衡增产。

24、旱田节水技术?

(1)开源

①水利工程开源:拦蓄雨水、跨流域调水;打井②有效利用天然降水:拦沟筑坝、修建池塘、水窖等③污水资源化;

④咸水资源化;⑤人工增雨。

(2)节流——节水灌溉

①渠道防渗;②管道输水;③喷灌;④滴灌和微灌;⑤微型水利工程与滴灌、地膜覆盖等技术相配套;⑥坐水种;⑦水稻“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⑧对老灌区实行节水技术改造,防止跑、冒、滴、漏;⑨平整土地、缩短灌水沟长度、改大畦为小畦,提高灌水质量;⑩提倡旱作,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措施。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①增加土壤耕层,提高入渗量和库容量;②减少农田无效蒸发,农田保墒耕作;③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

④减少灌溉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25、农田抗旱技术?

1.适水生产;

①按水资源和自然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②适水种植,选用作物需水与降水吻合性好、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

2.抗旱育种;

3.节水灌溉制度:使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

4.保墒技术:①覆盖技术;②耕作措施;③化学节水措施:保水剂、吸水剂、抗旱剂;抗蒸腾剂(黄腐酸);

5.培肥地力、水肥吻合效应:以肥调水、以水促根、以根抗旱。

26、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实质?依据?

任务:(1)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表面状况,有利于作物播种和出苗,有利于通气增温、蓄水保墒,防止大量蒸发和土壤侵蚀;(2)创造一个适宜的耕层构造,使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活动等特性向着有利于作物生育的方向发展,使土壤有利于作物根系及地上部生育;(3)正确翻埋肥料;(4)抑制和消除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残茬中的病菌和虫害,防止和减轻土壤中盐、碱、酸等障碍因素和有毒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及对作物的危害;(5)建立种植、灌溉、施肥、排水、收获等农事操作所需要的特定的地表状况。

作用:①松碎土壤;②翻转耕层;③混拌土肥;④平整地面;⑤压紧土壤;⑥开沟、培垄、打埂、作畦。其中,①②⑤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③④⑤⑥调节耕层的表面状态。①②③调节耕层内部土壤位置。

实质:①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并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即适当的三相比例,从而调节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状况,进而调整和协调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满足植物的需求。②土壤耕作是一个调养地力的措施,而非培肥地力的措施。③土壤耕作对土壤肥力条件的调节和对土壤肥力因素的调节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作用,后者是间接作用,是通过肥力条件的调节改善而达到的。

依据:(一)作物对土壤的要求是进行土壤耕作的最基本的依据。

(1)作物要求深厚的活土层,没有坚实的犁底层;

(2)作物要求土壤松紧适宜,三相比适当,无坷垃;

(3)作物要求土壤内没有有毒物质,及杂草、病虫危害。

(二)气候条件是土壤耕作时必须考虑的主要依据;

(1)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作用;(2)水蚀与风蚀;(3)降雨与蒸发

(三)土壤特性:黏土;沙土;盐碱地;丘陵山区土壤;平原土壤

(四)农业生产的其它技术措施也要求有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的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27、土壤耕作的基础?手段?中心?目的?属性?遵循原则?注意事项?

土壤耕作是以土壤为基础,以农机具为手段,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为中心,以作物高产稳产为目的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因作物而宜的原则(看天、看地、看庄稼)。此外,还要考虑耕作措施之间的关系(贵在配套),耕作的成本(经济效益),机具的耕作质量等,力求以最少的耕作次数,满足作物需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8、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①②影响耕作难易,③影响耕作质量)

①黏结力(结持力):土壤颗粒之间相互凝结,抵抗农具破碎土壤的阻力。

②黏着力:土壤黏着农具(外物)的一种力,它增加土粒与农具的摩擦阻力,加大耕作困难。

③可塑性: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外力排除后继续保持变形的性能。

29、土壤耕作质量检查?

①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②地面平整度;③碎土程度:绵而不细(伏耕晒垡、秋耕冻垡除外);④疏松度;⑤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

30、(基本耕作)土壤翻耕作用?方法?时期?深松土特点?旋耕特点?

翻地的作用:(1)翻转耕层(翻土);(2)加深耕层(松土),疏松土壤(碎土);(3)翻埋有机肥料、残茬、杂草和病虫等有机体,为提高播种质量和作物出苗创造条件。

翻地的方法:全翻垡;半翻垡;分层翻垡。

耕翻的时期:伏翻好于秋翻,早秋翻优于晚秋翻,秋翻又优于春翻

深松土:只松不翻,不乱土层;耕种结合,耕管结合;加深耕层,增加持水性能;不具翻土作用

旋耕:松土、碎土、平土;省工省时成本低;耕深较浅(10~12cm)

31、(表土耕作)耙地的作用?应用?镇压的要点?中耕作用?起垄作用?

耙地的作用:(1)破碎坷垃;(2)疏松表土,破除板结;(3)平整地面,便于灌溉和机械化作业;(4)耙混肥料;(5)耙碎根茬,清除杂草。

耙地的应用:(1)耕翻后;(2)雨后、浇水后、播种前;(3)早春和播后;(4)作物收获后、土壤耕翻前。

镇压(压地)要点:有干坷垃时镇压;播种前后镇压;冬季早春镇压;苗期镇压;压干不压湿;盐碱地、低洼地,不宜镇压。

中耕(锄地、耪地、铲地)作用:(1)破除板结(保墒);(2)促进通气,提高地温;(3)消灭杂草。锄头有三宝:一水二火三灭草;(4)促进养分转化;(5)增加土壤渗水、蓄水;(6)散墒防涝;(7)掩埋肥料、防止倒伏;(8)减少地表蒸发返盐;

(9)抑制作物生长。

起垄作用:增厚耕作层;排水防涝;提高地温;保持水土。

32、免耕法由来?组成环节(技术支撑)?应用?机理?优点?缺点?

由来:1933年5月12日,长期运用平耕耕法的美国南部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黑风暴”,带走三亿吨肥沃的农田表土,严重的威胁农业生产。美国农业部研究部门和农民一起研究员风蚀的原因。经过几个阶段的研究至20世纪60年代终于使免耕在美国得以推广应用

组成环节(技术支撑):①覆盖:利用前作残茬(如玉米秸秆和根茬)或其它物质(如木屑,石砾等)或控制生长的牧草(如小冠花)或秋播冬黑麦作为覆盖物,覆盖全田或行间,借以减轻风蚀、水蚀和土壤蒸发。②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施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③除草剂除草:应用广谱性除草剂于播种前后或播种时进行土壤处理,防除杂草。

应用:斜坡地、风沙地、轻质土壤上的效果较好;低洼地、黏重土壤上效果较差。

机理:①以生物松土替代机械松土;②以化学的措施—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代替土壤耕作的除草作业和翻埋害虫及病菌孢子的作用;③土壤自身的浆融或干湿变化带来耕层自然疏松;④避免了常规耕作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优点:(1)地面有秸秆、残茬或牧草覆盖,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明显减轻。同时可缓和雨强,减少雨滴直接打击表土和土粒移动,也减少团粒结构的破坏。(2)秸秆覆盖减少水分增发,表土经常保持湿润,地面不易板结,根系空隙保持渗透性,增加贮水量。(3)覆盖的作物秸秆和作物根系腐解候后增加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4)免去了耕作作业,可节约能源和资金,投入少,成本低。(5)在生育期一季有余而两季不足时,采用免耕法前作物收获当天就可直接播种后茬作物,扩大复种面积,争取更多积温。

缺点:(1)免耕条件下多年生杂草发生严重,需要有高效而杀草谱广的除草剂。(2)病虫害重,防虫防病用药量大。不仅加大了成本,也造成了污染。(3)秸秆覆盖使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降低了光能利用效率。(4)地面覆盖和地表增湿降温的条件,促使土壤呈酸性,而且在秸秆分解中产生一种带苯的有毒物质。

33、土壤耕作制(耕法)的任务?建立依据(注意事项)?

任务:(1)调节土壤水分,防旱和防涝;(2)调节土壤养分;(3)系统消灭杂草;(4)降低耕作作业成本。

建立依据:(1)要充分掌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明确本单位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2)要在轮作制的基础上进行。(3)拟订各种土壤耕作措施:a.基本耕作+辅助作业;b.播前耕作 播后耕作;(4)要把各个轮作相应的土壤耕作制综合起来,统筹安排;(5)要同时拟订出应变措施,以适应多变的条件。

34、常规耕作优点?缺点?

优点:土壤耕层深度和紧实度可塑;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能力强;翻埋残茬、肥料,深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缺点:土壤水分状态受降水影响较大;土壤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积累困难、分解强度大;破坏土壤自然结构和构造;耗能、耗时、费钱。

35、少免耕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运用前景?

优点:①防止侵蚀;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渗水性;③提高了土壤有机含量,保持了良好的土壤结构;④节约成本;⑤农耗时间减少。

存在的问题:①由于覆盖,地温较低(石砾覆盖的除外),导致播种出苗推迟;②病、虫、鼠、草害增加;③影响有机肥、化肥、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④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⑤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运用前景:①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应用面积可扩大;②真正免耕有问题,少耕发展前景好;③少免耕与常规耕作轮流实施,互补互惠,防止一种耕法绝对化;④低毒安全化学药物应用起决定作用;⑤配套技术应加强,在高产稳产上有突破。

36、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前提;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提高生态效益。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①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则;③坚持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步骤:①对现有产业进行综合评价;②拟订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评价;③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④经过实践收集反馈信息,进行修缮完备。

37、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38、简述农业生产的连续性。

人类对农业产品的需要时持续不断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将原有自身节律的自然资源纳入农业生产秩序。为了下一个生产周期做好准备,也为了稳定自然资源的秩序,有需要进行认为的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就是实现农作物稳产和持续生产的这种管理体系。

39、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40、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等高耕作法;横坡垄做法;垄向区田;残茬覆盖耕作法;免耕法;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

四、计算

1.(1)复种指数 = 全年收获面积 / 耕地面积 ? 100%,复种指数≤100%称种植指数。套种面积列入复种指数计算范围,但间作和混作不列入复种指数计算。

(2)若某地种有跨年度作物,复种指数用下列公式计算更合理: i i 1()(%)100%n i =????=+???? ? ???????

∑跨年度作物面积C 跨年度作物在该年生长天数D 全年播种收获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作物总生育期 举例:某县有耕地100万亩,种植春玉米50万亩,春大豆45万亩;秋种冬小麦70万亩,油菜20万亩。小麦在当年9月25日播种,生育期265天,油菜10月5日播种,生育期245天;来年小麦和油菜收获后种植大豆40万亩,白菜35万亩。试问该县当年复种指数是多少?

分析

春玉米50万亩 冬小麦70万亩 大豆40万亩

春大豆45万亩 冬油菜20万亩 白菜35万亩

按公式(1)计算——以收获面积 5045%=100%95%100+?=该县当数年复种指 70204035%=100%165%

100+++?=该县复种指数第二年 按公式(2)计算

50+4570972087%=+100%127.7%100100265100245??+???= ???该复种指数当年县 702659720245874035%=100%132.3%100265100245100--+???+?+?= ???

该县复种指第二年数

2.光合产量=光合效率(P)×光合面积(LAI)×光合时间(D)

光合效率(P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同化CO2的量(CO2mg/cm2·秒(时))。P 是受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一般恒定。

光合面积(LAI ):作物的产量一般与LAI 高度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加大LAI 可提高产量。但随LAI 的增大出现二次曲线的关系,故有个适宜的LAI 。

光合时间(D ):作物的生育期越长,产量越高,反之则低。

3. 间套作效益计算:

用土地当量比(LER )来分析间混套作的产量效益(来反映间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益)。

在管理条件相同情况下,为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1n i Yi LER Yii ==∑

例: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 ,大豆产量56.8kg 。玉米单作的产量为371.7kg ,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 。 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 349.156.8 1.693

371.775.3LER =+=+=间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4.干燥度:K=[0.16 × ∑T(≥10)]/R

(干燥度,湿润状况:≤0.49很湿;0.5-0.99湿润;1.00-1.49半湿润;1.50-1.99半干旱;2.00-3.99干旱;≥4.00很干旱)

5.拟订冬小麦、玉米、绿豆、甘薯四年七作制(以冬小麦、玉米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四年七作,这里面必须有复种,有三年是一年二作,有一年是一年一作,且以春播为好。玉米、绿豆、甘薯均可;复种中,上茬冬小麦,下茬有玉米、绿豆、甘薯;冬小麦的前茬:玉米、绿豆,甘薯收获期晚不合适。所以其轮作顺序为:

春播作物→冬小麦—夏播作物→冬小麦—夏播作物→冬小麦—夏播作物

玉、甘、豆玉、绿、甘玉、豆、甘玉、豆、甘

(1) (2) (3) (4)

从时间上看:甘薯不适合作小麦前茬,故(1)、(2)、(3)位去掉甘薯,甘薯只能安排在第四位上。

从地力和养地作物后效看:(1)、(2)、(3)位上安排绿豆养地作物为好。

从产量上看:(1)、(3)位上安排玉米又较好,尤其在第(1)位上,春玉米产量潜力大,且已指明以小麦、玉米为主。

所以应为:春玉米→冬小麦—绿豆→冬小麦—玉米→冬小麦—甘薯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 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 四季均可开花。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 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 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 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 喜凉耐寒型a 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 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 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 b温暖型7.间套作 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 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 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 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 :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 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 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 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 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深度 1. 厘米。一般不超过10重茬 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起垄 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 6.轮作和连作 2.换茬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深度一般不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 7.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 C.基础; D.目的。 标准答案:C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A.作物布局; B.复种; C.种植制度; D.间套作。 标准答案:A 在基本生活因素中,()为宇宙因素,大范围不能调控,只能安排作物适应。 A.水; B.光; C.肥; D.气。 标准答案:B 我国光资源的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东高西低; D.海拔低高高低。 标准答案:A 19.在下列土壤耕作措施中,作用土层最深的是()。 A.深松耕; B.耙地; C.中耕; D.翻耕。 标准答案:A 下列作物中属于小春作物(秋冬播)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甘薯。 标准答案:B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资金生产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光能利用率。 标准答案:D 10.合理套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充分利用时间; B.充分利用土地; C.充分利用水分; D.充分利用养分。 标准答案:A 15.在下列作物中,属于养地作物的是( )。 A.禾谷类; B.油菜; C.薯类; D.豆类。 标准答案:D 下列表达式中属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是()。 A.YL=f1(Q); B.YLT=f1(Q)?f2(T); C.YLTW=f1(Q)?f2(T)?f3(W); D.YLTS=f1(Q)?f2(T)?f3(W)?f4(S)。 标准答案:C 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季节夏低冬高; D.海拔低低高高。 标准答案:B 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其()。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标准答案:C 1.()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A.种植制度; B.耕作制度; C.土壤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标准答案:B 13.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标准答案:C 20.翻耕的主要工具是()。 A.有壁犁;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耕作学复习题复习进程

耕作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二、填空 1 2、种植制度包括、、等方面。 3、土壤管理制度包括、、等方面。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一、是非题 1、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 二、选择题 1、粮食的安全系数 2、恩格尔系数 3、精确农业中“3S”技术 4、我国耕地红线 5、弱筋小麦与强筋小麦 三、填空 1、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 2、耕作制度宏观调控功能的意义(1), (2), (3)。 3、世界各地农业的基本历史进程是从到再 到。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1), (2), (3),(4), (5)。 5、21世纪世界农业将、、、 、、等类型发展。 6、新时期农业向多功能发展,有“5F”功能:(1), (2), (3),(4), (5)。 7、我国农业的特点是(1), (2), (3),(4)。 8、种植业生产目标可概括为“十个字”:,, ,,。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 、”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农业规模效益的途径:一是,二是。 11、农业产业化三要素是指: (1), (2),(3)。 12、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四个途径: (1), (2),(3), (4)。 13、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 指、 、等方面。 14、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 (1),

(2),(3),(4) 等。 15、在营养管理上,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的措施有: (1), (2),(3)。 16、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应当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二是。 17、科学发展观是指、、、地发展。 四、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养地制度 五、简答题 1、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什么?简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作物布局 一、是非题 1、农村产业结构 2、C4作物与C4作物 3、耐荫作物 4、喜湿润型作物 5、短日作物与长日作物 二、选择题 1、纬度、海拔与温度的关系 的补偿点 2、作物CO 2 3、作物耐寒性的强弱

耕作学试卷A及标准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作物()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矗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IS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 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K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円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匕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 14.边际效应乂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B】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低咼西咼; D.海拔低咼咼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B】。 A ?提高劳动生产率;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提高肥料利用率; D ?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 .生态最适宜区;B.生态次适宜区; C .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 .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C 】 A .提高光合效率;B.增加光合面积; C .延长光合时间; D .增加光合强度。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无 6、自学指导: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土地生产力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 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作物布局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测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和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1.耕作制度的内容 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 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 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土地利用率约20%~50%。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八、本章思考题 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 教学内容:

耕作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耕作学作业题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为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由作物布局种植方式数值轮作倒茬等技术措施相互结合组成 3、单作: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 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 2 亿吨;1959-1978 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 亿吨;1979-1984 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 4 亿吨;1985-1996 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 5 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2)优点: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3、防风蚀水蚀4、具有先发治草的杂草防除体系5、耕种结合、更管结合6、肥沃土集中7、垄作耕法一机多用,配套机械组件少,机械投资小。缺点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3、垄作耕法的耕层构造适宜作物苗期生长,但由于耕层浅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后作。 耕作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套种:也称套作,串种。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则称为轮作。 3、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受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耕地总体上质量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7%,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二。土壤瘠薄、盐碱等障碍因素多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三。 2、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耕作学:也称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连作与轮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2、耕作(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即凡在一年内,于同一片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方式 7、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共处期最长 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9、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防止 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3、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改善 7.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8.间距:是指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9.带宽: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10.土壤宜耕性是决定土壤耕作措施,时间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养地制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12.耕作制度减轻病虫害的方式:翻耕 13.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14.三相比的指标:孔隙度,松紧度与容重,土壤机械 15.三保:保水,保土,保肥 16.怎样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采用喜光作物与乃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在生产上,多采用喜光喜温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小麦,大麦等作为高位作物,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