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必要性研究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事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水利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必要性也变得越发突出。本文将从水利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定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水利信息网络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水利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信息网络,实现水利资料的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指将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使得水利相关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需要的人获取并利用。

二、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由于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之间信息系统的封闭性较强,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各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无法互通共享,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

2. 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信息资源的孤立和重复建设,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不仅浪费资金,更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

3. 信息共享障碍较多

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障碍较多,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了信息共享的效率低下。

1. 促进水利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水情、地情、资源状况,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

2. 降低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条件,降低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

3. 提升水利服务质量,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通过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改善水利服务质量,提高水利部门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建设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整合水利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服务。有关部门应该从政策、理念、技术等多方面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指导,促进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实施和推广。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指导意见.doc

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指导意见》解读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水利部党组“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思路,优化配置水利信息化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和效能,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近期水利部印发了《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保障措施等四个的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一、《指导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 1、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指导意见》阐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机到网络、从局部应用到协同应用、从数据库建设到数据中心建设、从满足个性应用的环境建设到协同应用的公用平台建设的发展过程。在总结了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由于任务来

源、建设时间、建设环境、建设目标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尚存在目标单一、资源割据、共享困难、效能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缺少统一规划或制定的规划一定程度上难以落实,各单位或各部门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为满足局部的应用目标,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由于许多系统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建设资金来源复杂,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硬件、基础软件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系统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加上系统规范性差,客观上形成了共享困难的鸿沟。同时,由于缺少信息共享政策法规,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在原有机制和体制下,实施的各个系统独自建设,甚至从采集、通信、网络、信息、业务应用等均各自独立建设,一些功能相似的系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利益,变化名目重复申请建设,造成不必要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必要性研究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事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水利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必要性也变得越发突出。本文将从水利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定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水利信息网络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水利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信息网络,实现水利资料的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指将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使得水利相关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需要的人获取并利用。 二、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由于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之间信息系统的封闭性较强,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各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无法互通共享,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 2. 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信息资源的孤立和重复建设,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不仅浪费资金,更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 3. 信息共享障碍较多 水利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障碍较多,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了信息共享的效率低下。 1. 促进水利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水情、地情、资源状况,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 2. 降低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条件,降低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 3. 提升水利服务质量,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通过水利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改善水利服务质量,提高水利部门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报告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报告 2014年6月以来,我们课题组带着这一课题,对省内外各市县图书馆展开问询调查,同时大量查阅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等资料,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力求寻找出更加完善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合方法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标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被调查的图书馆一致认为在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只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有可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之一。文献信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服务体系乃至共享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 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服务网络;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可以分享国家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发布的文献信息、红色历史文化和电影等多媒体视频资源,分享省市图书馆开发、整合的地方特色视频、科普知识、艺术欣赏、电子书刊等信息资源;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开展了文献共享资源联合编目工作;正逐步建立健全资源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的推送、揭示和服务工作。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问题 2.1信息资源共建缺乏有效的整合方法。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将本地实际馆藏和各类虚拟信息、数字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优化、重组,建立起全新的拥有统一检索入口和检索方法的信息资源系统。这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面对当前复杂的图书信息服务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果仅是单纯的技术模仿,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 2.2共享意识薄弱。近年来,信息资源的共享虽然已经被图书馆的情报界大致认可,但是共享资源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以前的图书馆实行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自给自足、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这既不能达到预期的文献资源共享,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的浪费,这种做法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双赢”的理念互相违背。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开 发与利用,并根据档案信息数据,明确水利工程的建设方向、顺序与概念,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提高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当中,有效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传输和采集,以及信息化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概述 1.1 传统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主要以人工采集为主,然后再转变成文字和图形信息,最后开展相应的存储、分析、处理、管理,这样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信息管理水平也会因为各个环节形成大的影响因素,造成数据信息的偏差. 1。2 计算机应用初期,所产生的数据仅供内部流通,以单机运行为主,无法与外部建立共享机制和数据交换,其优越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 1.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各个独立的水利系统通过网络逐渐联系起来,各类新型计算机技术,如扫描、制图、制表等软硬件得到了应用,给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实现了互通互联,各类信息的发布也得到

了共享,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2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题 2.1 设施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大量基础设施作保障,但在荣成市前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的信息化相关设施不完备,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时的专业部门属性,整体信息采集系统无法正常全面投入工作。另外,由于部分人员的传统观念,当地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设施不均衡性导致信息网络应用与覆盖无法统一,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真正共享。 2。2 规划问题。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接口、统一的协作平台,为提供水利工程信息共享的坚实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因为没有统一规划,对其信息化建设未做出合理统筹和安排,水利工程信息化大多是独立开发、安装、使用的,导致水利工程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信息系统对接的现象发生. 2.3 人员问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涉及数据的采集以及一些繁杂开展工作,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专业工作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整理、归纳、分析等工作,但由于水利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涉及水利工程信息化使用、维护、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信息化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

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我国提倡对水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应用,但是国内多个地区都已经产生了水资源短缺现象,因此需要分析水文水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工作措施,进而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使社会经济发展获得确保。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技术 引言 在水利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智慧水利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智慧水利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优化水利调度模式,降低水治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提高险情应急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是智慧水利应用主要支撑技术,关乎智慧水利的应用效果。因此,探究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慧水利应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1.1信息收集精准化 在水资源管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源头设施、排水管网、受纳水体、排水分区排口等要素选择适宜的监测点,安装在线雨量计、在线液位计、在线超声波流量计、在线SS检测仪等设备,并在设备中继器中集成温度传感器,构建集液位、流量、雨量、水质、温度多指标一体化的在线监测网络,对水资源管理相关数据精准化收集与动态监测,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管理提供动态、海量、多元的数据支撑。 1.2数据利用高效化 运用先进的水利和信息技术,以数据的自动采集、大容量数据存取和处理、智能化信息提取、动态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技术基础,全面、及时地采集所需数据,快速进行数据传输,安全可靠地进行数据存储管理,并以数据中心为

枢纽,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采用多层结构化软件系统技术架构开发应用系统的方 式进行建设,与水利模型、气象模型等相结合,构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水资 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安全应急响应、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性业务平台,为 多源、动态、海量、异构数据的高效利用与实际应用提供平台与业务模块支撑。 1.3数据管理自动化 水利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异构系统的数据采集、可靠信息传输,将各个数据节点的数据汇总到数据库。充分运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通 过建设综合库、数据交换平台等数据存储与服务体系,对数据资源体系进行整合 共享,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清、数据明、使用畅、管理范”的创新型数据资源管 理中心,为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协同化、服务主动化和控制自动化提 供数据资源存储、数据服务的有效支撑。 2水资源管理中的水利信息化技术 2.1大数据技术应用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会损耗大量人力资源、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资源,而每 一施工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都需要加强分析和处理,如果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 员仍采用传统数据统计方法处理相关工作,会影响数据统计本身的工作效率和精度。而在数据统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便可将施工环节产生的所有数据自动录入 数据库,根据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构建一个动态化的数据库,同时保证整个数 据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以及数据应用的时效性。 2.2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种传感仪器采集远距离目标辐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 通过成像处理的方式探测、识别地面上的各种景物。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运用 遥感技术,不但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还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优势和价值 全面体现出来。在人造卫星、高空气球、飞机等遥感平台安装遥感器,可以全方 位采集地面水利工程的运行信息,同时接收数字、图片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利用地面信息处理系统接收遥感技术传递的各项数据信息后,即可采用校正、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助推智慧水利发展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助推 智慧水利发展 Summary:促进水利信息化发展是治水的终极武器,为了现代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随着智能节水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发展节水工作的理念和技术,更新和进一步发展,改善存在的问题。目前,智能节水是通过顶层设计开发的,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本文主要研究水利信息资源的资源整合与共享顶层设计,以促进水利智能化发展的应用。 Keys: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智慧水利 前言: 智能水利的概念和实施方案,使水利信息的发展更好地与实际相一致。水资源实时利用和设计理念也不断推动着智能节水的发展和提高。水利部已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革,提高运行质量和服务质量,但在实际发展中,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水利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还存在管理分散、信息管理、业务分

割等问题,不利于水利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水利信息化改革,加大资源整合的贡献率,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水利快速发展。 1 总结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防洪信息系统建立了防洪决策采集与信息采集的通信与决策支持,可自动采集水、雨、天气信息,保证项目信息的全覆盖。在信息采集方面,实现了现有水利自动测报系统,完成了全省各类防洪信息的采集和自动处理,达到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工程标准。防洪信息采集在半小时内完成,大大缩短了降雨信息采集时间,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支持。在全网信用和计算机网络方面,利用光纤建立资源数字化传输、联通局、办公室管理,实现全省各县(市)建立数字防洪专用通道,光通信可提供防汛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防洪决策系统的有效性:水雨信息查询、洪水监测、洪水预报、洪涝灾害防治及辅助信息管理、气象产品统计分析等,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用品、洪水监测、预警信信息发布短信平台,实现了雨、降水预报系统,完成了洪水预报调度、防洪管理等功能,发挥了巨大效益,为防汛抗旱提供了保障。但是,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子系统没有遵循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子系统只考虑其基本需求,不满足规划系统的协同和业务需求,导致其独立性和建立数据共享的需要,重点难点的实现和相关系统的互联,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 分析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服务原则。水利部门的基本服务是政府,有利于为居民提供防洪抗旱、饮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监测等综合性水利服务。它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该从服务的角度来整合和共享资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我国水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已 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农业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进而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引言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 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必然要求。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下,在不断探索 中建成的这套现代化管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运行管理效率,也为其他工程 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 1.1满足水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内容较多,但是这些数据的收集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其数据 收集较为困难,工程项目的法人、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的信 息文件同样较多,如果在当下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信息表达 方式会受到数据信息及时性以及完整性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的必要性之一就是能够达到对所有资源的共享、优化和整合。将水力资源信息化 建设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的内容进行科学性的整合, 既方便了后期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维护,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化设备的 出现其改变了传统在人工进行信息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解性的问题,要求工 作人员对各种不同的数据进行及时高效且快速的处理,提高信息处理的整体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水利研究与实践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水利研究与实践 探讨 摘要:历年来,水利部非常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已逐步形成完整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总体、阶段、区域和专项规划。其中阶段规划主要是指历次五年规划,自2006年起,水利部紧密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水利改革发展需求,相继发布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明确各个时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等内容,这些规划都对各个时期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引领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水利;实践 引言 现阶段,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技术人员参差不齐、强建设轻运维、管理水平不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滞后等短板。对此,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须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水利建设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提高建设与管理效率。其中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互联网平台实施方案的构建、运用终端软件管理水利施工以及对员工更新先进知识理念等,都是“互联网+智慧水利”应用的有效佐证。 1智慧水利内涵与特征 1.1智慧水利内涵 智慧水利是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自动实时监测、记录、存储对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水利要素,利用终端设备(RTU)和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经济的信息传输,以

实现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计算、模拟、预测和管理;使管理、 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细、动态、智能;达到实用、好用、管用的目的。 智慧水利的内涵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对象、水利活动进行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从而支撑水利智慧应用。 1.2智慧水利特征 智慧水利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高度集成应用,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具备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智慧应用等 特征。 透彻感知通过水利感知网实现,水利感知网依托前端感知设备对水利要素进 行感知和接收,是水利大脑的“感知系统末梢”,为水利大脑获取信息提供信息 获取的渠道。 全面互联基于水利信息网实现,是智慧水利的“神经网络系统”,构建水利 大脑与“感知系统末梢”的连接。 深度挖掘通过水利大脑实现,水利大脑由水利云、水利数据资源池以及使能 支撑平台构成,为水利大脑的思考和记忆提供物质基础。 智慧应用依托水利业务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智慧化应用是水利大脑的“功 能表现层”,智慧应用涵盖水利具体业务,如水资源、水灾害、水工程、水安全、水生态、水监督、水行政以及水公共服务等,是水利大脑的智慧能力在具体业务 领域发挥作用的交互窗口。 2“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水利实践策略 2.1互联网平台的应用 利用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采集、传输的高 效率、大容量应用,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根据现阶段水利行业内外各系统平台 之间存在信息来源单一的情况,需对水利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处理,充分发挥平台 管理优势,例如长江流域水利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成后,整合长

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设计与实现

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设计与实现2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信息化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构造了良好基础性条件,必须立足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挖掘水利业务系统的信息化价值。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设计路线,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提出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设计的具体措施,望有助于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相关工作实践。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设计与实现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1.1精准收集数据 水利工程建设有赖于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一系列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可依托在线液位计、在线SS检测仪等对工程场区的雨量、流量、水位、水质等水文参数进行在线动态监测与数据收集,为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管控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动态水利数据。 1.2灵活利用数据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环节中,以数据的自动采集、大容量数据存取和处理、智能化信息提取、动态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技术基础,全面、及时地采集所需数据并高效组织与管理。以数据为核心,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业务应用、工艺实施、现场管理、质量管控等提供多样化的功能支持。 1.3高效管理数据

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施工管理中涉及诸多数据,包括基础测绘数据、传感器监 测数据、工程进度数据、材料采购数据、设备使用登记数据等,利用数据库管理 系统对上述结构类与非结构类数据进行管理,形成对数据资源体系的整合共享。 在结构化数据管理方面,可对水库、河道、控制站、水闸等对象的数据进行管理,以水闸为例,包括其设计参数、泄流能力曲线、工程特性、效益指标、闸孔特征 值等。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资料,如设计图纸、文件、合同、计划表单等,传统数据管理模式下图纸之间难 以有效关联,工程施工资料分散在各计算机系统中,电子资料管理集中度不高, 信息共享困难。依托信息化技术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施工的非结构化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文档附件实现资料的对应式组织与存储,利用云存储的大空间对水利工程施 工中形成的声像资料进行管理,同时利用权限设置与角色分配控制数据的管理用户,有效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数据的安全性。 2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确保水利信息化协调发展 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实现速度越来越快,而水利信息的运营和发展也面对着越 来越复杂的发展环境,为了保证水利部门的各业务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对信息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水利主管部门 对水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已经出台和执行了一系列的重要 政策,在水利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果,并为水利信息化的 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了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预期 目标,推动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2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 现代水利主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 明显的成果。在传统的模式下,水利业务系统存在着目标单一、共享受阻、效能 落后、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通过对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帮助提升 水利信息化规划的水平,从而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

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设计与实现

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解决水利厅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困难等问题,开展数据资 源整合工作。结合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工作实际情况,阐述和分析数据资源整合 实施的全过程,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水利厅数据资源整合从 2020年初开始,整合范围包括14个地州和厅直属单位的各类基础、地理空间和业 务数据资源,涉及水资源、山洪灾害防御、农村饮水安全、水库运行管理等多个 业务管理专业。水利厅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源整合共享数据库,这为其信息化应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数据资源整合;水利数据模型;多源数据融合;数据资源目录; 1 背景 水利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体系。近年来相继 建成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国家重点水利信息化项目。尽管这些信息化应用为水利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仍未能实现全面覆盖、有 效配合、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目标。水利业务系统的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投资来源、管理方式、运行维护方式和缺乏统一规划。这些系统分散在不同 的软硬件平台上,并且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导致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 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困难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水利业务需求,我们在2020年进行了水利信息化 数据资源的整合,以提升水利行业的运行效率。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水利信 息化的基础知识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将针对14个地州和厅直属单位,进行水利 信息化数据的整合与汇总,以期达到“统一模型、一数一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Sub-I们正在努力探索水利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有效地 实现数据资源的聚合和分析,并且开发出一系列关键技术,如数据库设计、异构 数据源整合、空间数据可视化表达、数据快速检索发现以及水利大数据分析应用等,以及实施数据资源治理的有效方法。和已有文献不同,本文侧重于数据资源

水利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技术框架研究

水利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技术框架研究 作者:韦人玮杨鹏乔延军甘勇刘哲 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0年第04期

摘要:总结水利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提出完善数据模型、整合公共服务、融合开源软件等建议,并在长江水利专题“一张图”建设和业务融合应用中进行实践。 关键词:整合与共享;空间数据模型;公共服务;开源软件 中图法分类号:TV211.1;P20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129755.html,ki.cjjsjj.2020.0424 空间信息是各类实体的基本属性,也是管理决策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采集、存储、应用空间信息,有效地支撑管理决策是信息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相较于非空间信息,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应用对基础数据、基础软件(算法)以及基础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为建设和维护一个空间信息相关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在谷歌地球、天地图等空间信息共享平台面世之前,空间信息应用通常局限于诸如测绘、勘探、国土等相关领域。这种天然的“高门槛”决定了在非测绘专业领域,分散布局的空间信息系统难以建设和维护。通过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支撑业务应用,能成为空间信息有效利用的先决条件。 1 总体框架

水利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采用主流的分层架构搭建。其总体框架由“三层两境”构成,如图1所示: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安全与保障环境、运行环境。 数据层按照空间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整合、组织和管理,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矢量和栅格两大类。矢量数据按其表达的对象行业分类可分为水利对象和非水利对象,其中水利对象可进一步细分为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监测站(点)和其他管理对象四类,非水利对象可按照数据生产者的分类体系进行组织。栅格数据主要包括影像、DEM、水下地形、点云数据等。 服务层主要依托数据资源为多个业务应用提供支撑。按照数据利用的类型可分为数据展现、数据分析、数据更新、数据检索与发现四类。数据展现类服务主要满足数据可视化需求,常见服务如切片地图服务、动态地图服务等;数据分析类服务满足空间分析计算需求,常见服务如缓冲区分析、等值线计算、上下游关系计算等;数据更新类服务提供数据更新的渠道,如标注、空间要素编辑等;数据检索与发现类服务主要服务于数据资源的检索、发现和分发等。 应用层基于平台服务构建,面向用户提供业务服务,包括“一张图(桌面版+移动版)”“一张图”门户、“一张图”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多个业务应用模块(1+1+1+N)。“一张图(桌面版+移动版)”主要对平台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组织与呈现,便于开展综合决策,同时提供丰富的专题服务,满足各专业的基础应用需求;“一张图”门户主要展现平台的数据资源目录、服务目录,方便用户发现和应用资源;“一张图”后台管理系统主要对数据、服务进行管理;业务应用模块主要依托平台服务搭建应用模块,解决业务应用需求。 安全与保障环境,主要包括支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以及数据安全、应用安全、主机安全等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环境主要包括平台运行所需的基础软件、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机房环境等。 2 若干关键问题与技术 经过多年技术实践和积累,水利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在建设和迭代完善方面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但仍有许多无法标准化或者尚在快速演进的技术领域,需要在平台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予以关注。 2.1 完善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用于描述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映射到计算机世界。空间数据模型决定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应用,是开展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水利空间数据模型领域主要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方法。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水利部按照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利数据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水利对象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深远意义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水利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为水资源的管理和 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深远谋划,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利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发展、深远意义。 引言:水利信息化是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水利信息 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状况,预测未来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同时,水利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水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其次,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推动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引 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 作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加强水利行业的整体协 调性和竞争力。最后,水利信息化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至关重要。通过掌握水文气象数据、监测河流水位变化等信息,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水利的重要 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为水资 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着重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智能化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动态监测、预测预警、调度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决策支持,促进水资源的精细管理和预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 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 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 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 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 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 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 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 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 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 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 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

黄河水利互联网数据化资源存在主要问题及整合措施研究

黄河水利互联网数据化资源存在主要问 题及整合措施研究 新乡黄河河务局原阳黄河河务局,河南新乡 453500 摘要:水资源的网络化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信息 密集的行业。主要内容有:水、雨、灾害、水旱、水量、水质、水环境、水工程等。网络水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开 发与应用。实现黄河水资源网络资源的数据化,可实现对黄河水资源网络数据的 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利用,提升黄河水资源网络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 对数据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涵盖了因特网数字化架构,提高了黄河水资 源的使用,并对水处理的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评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个 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了提升和发展,推动其合理发展、高效利用、合理分配、综合保护、有效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在实现黄河水资源网络化利用的过 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化对现代水资网络化的影响,以及网络化对黄河水资 源网络化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建设;互联网数据化;主要问题;智能网络 0 引言 文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水资源利用数字化生产的需要,以及建立网络环境下 水资源利用数字化生产的策略与措施。黄河水环境特点鲜明,供需矛盾突出,这 就要求对黄河水进行有效的集约化管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流域水资源网 络化正逐渐得到拓展与强化,然而,从现实的管理进程与结果来看,仍然滞后于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对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水资源的使用范围很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并与本区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智能化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旳必要性分析 1 序言 伴随科学技术水平旳飞速发展,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发展旳大趋所势。可以说,未来社会,信息化将成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旳重要衡量原则。水利信息化,就是充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播、存储、处理和运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旳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旳效率和效能。总旳来说,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播旳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旳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入针指导下进行,要适应水利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旳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旳,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运用水利信息资源为关键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旳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接下来旳内容,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旳必要性进行思索和分析,以提高水利有关部门重视信息化建设旳程度。 2 水利信息化建设旳必要性 2.1 由水引起旳问题 第一,洪涝灾害 我国是一种洪涝灾害频发旳国家,虽然国内每年都投入大量旳资金用于防洪工程,不过由此带来旳经济损害仍然甚为严重。据悉,每年因洪涝灾害导致旳人员死亡达数千人。例如在2023年,国内虽然没有大面积旳洪涝灾害,不过全国仍然有靠近1.5亿人受不同样程度洪涝灾害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抵达了900亿元。虽然低于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不过其绝对值仍然很大。

从目前国内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建设状况来看,防洪体系尚待完善,控制性工程严重局限性,在建工程难以发挥其应用旳效能。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原则较低,病险堤防、涵闸和水库旳数量较大,防洪工程抵御洪水旳能力有限。 第二,水土流失严重 就目前国内实际状况而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旳37%,严重旳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日趋减少,洪涝灾害加剧明显,沙尘暴频发,江湖库淤积严重,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旳生活等等都导致甚为严重旳危害。 第三,水污染加剧 我国平均每天要发生近5起水污染事件,整年合计1700起以上。2023年,62个国控重点湖泊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旳湖泊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重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同步,每年大概有80%污染水源在未经处理旳状况下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大大超过了自然水体旳净化能力,致使国内水污染面积大面积扩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旳破坏,不仅带来严重旳经济损失,由此引起旳环境破坏也是难以恢复旳。 此外,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不灵,基础设施严重局限性。有旳防汛指挥部门没有配置机、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旳设备。甚至有旳基层防汛指挥部门工作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会使用防汛有关软件,存在信息采集与报送不及时、重点不突出、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整体抗御洪水灾害旳能力与国民经济旳

水利通信专网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意义

水利通信专网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意 义 摘要:将水利工程信息通信专网系统合理高效的运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才能发挥水利工程信息专网的重要功能,从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更好 更快地进行。文章就水利工程通信专网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详 尽的解析。 关键词:水利通信专网;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通讯专网,是指由国家水利部门出资兴建,仅在水利工程行业内应用的 通讯网路。水利通讯专网以水利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视 频技术应用系统为支撑,提供了工业监测、土壤条件工情旱情测报、调度自动化 等调度数据的传输信道等,所以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内涵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对水利工程信息技术资料的研究与运用, 并逐步提高,最后达到对水利工程活动的"消息收集智能化、传播互联网、储存 信息数字化、决策过程科学性",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基本内涵[1]。整个水利工 程信息化系统主要是通过三个层面,即六个部分的整体结构,基础级、专业应用 级和综合应用决定层组成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三个层面,其中,大空间水利 工程消息收集与传播主要是利用基础级来实现,而专业应用级则组成了水利工程 中各学科主要职能部分的信息化架构,而综合应用决定层则是利用跨范畴、跨学 科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架构。并且,系统的空间信息收集及网络,消息传递及网络,空间信息存储系统,专业技术应用及网络,电子政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决策支 持系统是中国水利网络与信息化体系部分的具体内容[2]。 二、水利通信专网的功能与组成

水利通讯专网与电信公网一起组成了水利通信网,而水利通讯专网则是由国 家水利部门所投入兴建的通讯网络系统,并专门作为管理水利工程业务的通讯网 络系统。电信公网,则是由各大运营商共同投入兴建的通讯网路,主要用作管理 公众业务。而水利通信专网则有效的以管理水利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 信息系统、视频应用网络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高效的构建亦了工业电视监测、 水况工情旱情测报、调度管理自动化等工程调度信息系统的传输渠道,从而为计 算机数据通信管理系统提供了服务。并高效的把防洪指导消息、水清工情早情报告、水电调节消息、行政领导消息、电话会议消息等重要信息内容提供给水利管 理系统[3]。基于设备类型差异,上述数据通信服务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 包括数据网和图像网可经过专门的更新到设备实现端对端数据传输,从而提高了 即时性和精度,语音服务则根据特殊情形降低了标准。而由于水利网络系统具有 一定的特点,通信地点分布广泛,资源相对分散,远端站点也出现了地点偏僻、 流量较小的状况,对影响很大,从而整体提高了其通信系统组网和施工的技术要求,为了区别于常规的通信系统施工,必须转变思维,不可照搬[4]。 1水利通信网中的传送网络系统主要是由卫星通信网、微波网络系统和部分 光导纤维及其铜缆链路等组成,很高效的完成了从分站到中间台站之间的信号传递。因此区别于其他通讯网络系统,卫星通信网的传送网络系统和用户接入互联 网的信息传输都是主要通过无线网络传送,便于水利通信网及其他通讯网进一步 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思维,提供了新型的建设方法。 2水利通信网的连接网络包括了无线连接与有线接入二个部分。主要是通过 将移动网络的交换节点到应用终端,连接技术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再全面成部分地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从而为用户端提供业务,并进行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有效传送。 3业务网络。水利通信的业务网络系统,由各种信息交换装置、会议电视工 业电视系统等监挖中心所组成,可以有效保障水利通信网的各种服务要求,并满 足基本应用的多种需要[5]。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