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课时教案

《短新闻两篇》课时教案
《短新闻两篇》课时教案

《短新闻两篇》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我们日常

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

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

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

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那时候和英国进行谈判的是邓小平同志,英国的谈判代表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英国的武力威胁,邓小平同志有两句话至今让世界感受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二是“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是被世界蔑视了整整110年的中国面对英美发出的声音。香港割让给英国,这是当时我们的祖国长期贫弱,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已而为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讲气节,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背负了多大的耻辱。156年,一个半世纪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把香港收回,这如何不使国人心情激动。

三,分析课文。

理解题目。

[提问]看完,那位同学能够说一下“不列颠尼亚”是什么?

明确: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字。

[提问]作者用了这个游轮的名字做标题,作者仅仅指的是这一艘游轮吗?

明确:不是,指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作者在构思标题时就别出心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国的全称,作者用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号来借

代英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提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结束了呢?

明确:“别了”。

“别了”说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里作者化用毛主席写过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作者这样的题目设计就将历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别”一字说明从此不再,背负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历史从此不再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快慰,这个标题将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欢欣结合在了一起。

结构分析。

[提问]刚才同学说过了新闻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语四个部分,标题我们研究了,那么下面同学们一起找一找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

明确:导语;正文;结语

[提问]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明确:时间顺序。

[提问]依次记叙了哪一些事件呢?

明确: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提问]作者如此详细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发生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新闻特写的什么特点呢?

明确:真实性。

[提问]在的结尾标记着“1997年7月1日电”,这又说明了新闻特写的什么特点啊?

明确:及时性。

语句赏析。

我们在阅读这篇新闻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它在真实和及时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之外,在语言上也特别的与众不同。作品在纪实的语言外还作了许多的背景交待和抒情,我们站在一个新闻记者的角度上一起来揣摸一下这样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从这里升起。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日落仪式”的背景。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蒙蒙细雨中”,是天气状况的实写,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2句运用对比,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更换,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最后一次;3句,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主权回归的紫荆花旗形

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这个仪式所蕴含的深刻历史内涵;4句,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

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对回归有的殷切希望,也有对祖国命运的感慨。把这些语言融入到一篇新闻通讯中,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超越了新闻的时效性,使人在1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回味和反思。

从以上语句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新闻特写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丰富性。它不像消息,力求简短、精炼。新闻特写在客观的记叙外还包含了记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

四,总结。

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学习了今天的这篇新闻,我们不仅了解了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以及这篇报道的经典之处,我们还知道了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篇新闻不仅值得大家去阅读,还值得细细的去回味。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小题。

预习《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师:(导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 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 住北国的秋天. (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美文不厌百回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自己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段落 (请两位学生分 别选择一段朗读:一位女生,一位男生) 师:老师点评,现在请全班同 学集体朗读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学生没有都的段落)(师 生齐声朗读) 师: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 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 师: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生:读出了郁达夫对秋的感受. 师:什么样的感受? 生:喜爱。师: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生: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生: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师:哪些语句? 生:第二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 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 生:我读出的是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师: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生-..…?我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先存疑. 生: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 师:是悲秋吗? 生:应该差不多. 师: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

短新闻1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 2.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主要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进行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新闻的特点:①真实性②简明性③时效性 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 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 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 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响亮、有力,发人 深思,给人启迪。 二、自主学习 1.利用新闻的结构特点,在文中标出导语、主体部分及背景材料。 2.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四个场景。 3.文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标出并选其中一处分析其作用。 4.用一到二个词形容你读了这篇新闻之后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舞阳一高语文组史延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

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 (四)、鉴赏 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本体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黄酒白干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稀饭馍馍有味耐饥不浓易饿如秋之隽永味美细腻鲈鱼大蟹可大快朵颐玲珑如意跋涉千万里剔刺而食黄犬骆驼得秋之爽气逗玩邀宠有秋之辽阔4.本文的结构:

2017高一语文课程纲要

《高一语文必修1、必修2》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普通高中课程 教学材料:高一语文必修1、必修2,必修3第2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目名称:高一语文 授课老师:李太璞李锐丽张禄生,伍锦德,唐秀峰,毛秀霞, 代学萌,谷建辉,师玉强,赵静,党蓉蓉 授课时间:100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 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能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 格律基础知识,说出诗歌形象,归纳总结作者感情。 3、朗诵小说或剧本的精彩片段,能说出情节的发展脉络,总结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4、阅读应用文,能筛选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 准确、简明、得体。 5、能阅读议论文本,找出议论文的论点及论据,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6、阅读有关文学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个性解读。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周(8月24日-8月28日) 导言案师生共同分享课程规划整体安排……………………………1课时 高一语文必修1 第一单元(共7课时) 《沁园春长沙》……………………………………………2课时 《雨巷》………………………………………………1课时 第二周(8月31日-9月4日) 《再别康桥》………………………………………………2课时 《优美的汉字》………………………………………………1课时 作文……………………………………………………………2课时 第三周(9月9日-9月11日) 第二单元(共13课时)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学生卷

1 / 24 必修(一)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 沁园春·长沙 一、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 沁.园春( ) 百舸.( ) 坎坷.( ) 拜谒. ( ) 遏. 制( ) 竭.力( ) 挥斥.( ) 干坼.( ) 遒.劲( ) 酋. 长( ) 谩. 骂( ) 散漫.( ) 花蔓.( ) 惆.怅( ) 稠.密( ) 绸缪..( ) 寥. 廓( ) 峥. 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二、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 体诗和 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 、 、 、 、 ;而近体诗主要有 和 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 、 、 ,其中 和 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 、 、 、 ,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 之际,盛行于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 (58字以内)、 (59-90字)和 (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 ,也叫 。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 名,“长沙”是 。全词上片(阙)写 ,情景交融,下片(阙) ,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雨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 彷徨..( ) 彳亍..( ) 颓圮.( ) 舷. 梯( ) 娴. 熟( ) 悬.崖勒. 马( ) 弦.外之音( ) 按捺.( ) 刚毅木讷.( ) 方凿圆枘. ( ) 静谧.( ) 猕.猴( ) 所向披靡.( ) 奢靡.( ) 矫.揉造作( ) 繁衍.( ) 挑衅. ( ) 二、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 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 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给加点字注意 青荇.( ) 长篙.(. ) 蒿.里行( ) 枯槁.( ) 浮藻.( ) 缫. 丝( ) 漫溯.( ) 晦朔.( ) 斑斓.( ) 阑.干( ) 波澜.( ) 笙箫.. ( )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冰屑.( ) 凌.侮( ) 叱.骂( ) 团箕.( ) 给.予( ) 碾.了三番( ) 二、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大堰河/( )旗息鼓 凌侮/( ) 人不倦 叱骂/( ) 异 红漆/( ) 盖 豆浆/船( ) ( ) 转/碾了三番 瓦菲\( ) 声中外 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 》是艾青的成名作。 记念刘和珍君 一、给加点字注音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词语 不惮:不怕。 诧异:觉得奇怪。 踌躇:犹豫。 菲薄:这里意为微薄。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 浸渍:浸润,渗透。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阜(fù)盛簇(zú )拥悚(sǒng)然形骸(hái) B . 蹒(pán)珊吞噬(shì)臭(xiù)迹猿猱(róu) C . 朔(shuò)漠惘(wǎng)然宵柝(chè)裂帛(bó) D . 脊(jǐ)背攥(zuàn)住贬谪(zhé)商贾(gǔ)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遐观孤鹜暇日锱铢必较 B . 鹧鸪南溟言筌云消雨霁 C . 盘桓耸萃岑寂轻鸢剪掠 D . 绣闼侥幸尺椟鱼舟唱晚 3.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B . “本镇的二、三产业要同步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松宜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是说。 C . 三峡工程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后,昭君镇有望通过开发昭君品牌,发展特色旅游,成为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线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的重要游客集散地之一。 D . 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4. (2分)(2017·珠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 . ④①⑤③② B . ③④②⑤① C . ①③⑤④② D . ④①③⑤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5.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 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 《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学生卷

复习要求: 1 、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 、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沁园春·长沙 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 拜谒.( )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 遒.劲( ) 酋.长( ) 谩.骂( 散漫.( ) 花蔓.( )惆.怅( ) 稠.密( ) 绸.缪.( )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 缪: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文学常识: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给加点字注意 青荇.( ) 长篙..( ) 蒿.里行( ) 枯槁.( ) 浮藻.( ) 缫.丝( )漫溯.( ) 晦朔.( ) 斑斓.( ) 阑.干( ) 波澜.( ) 笙.箫.( ) 、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于之际,盛行于。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 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 (58 字以内)、( 59-90 字)和 (91 字以 上)三种,词的一段叫,也叫。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 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 其中“沁园春” 是名,“长沙”是。全词上片(阙)写,情景交融,下片(阙) 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雨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彷.徨.( ) 彳.亍. ( ) 颓圮.( )舷.梯 ( )娴.熟 ( ) 悬.崖勒.马( ) 弦.外之音( ) 按捺.( ) 刚毅木讷.( ) 方凿圆枘.( )静谧.( ) 猕.猴( ) 所向披靡.( ) 奢靡.( ) 矫.揉造作( ) 繁衍.( )挑 衅.( )、成语积累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 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 等。 自传 性抒情长诗《》是艾青的成名作。 记念刘和珍君 一、给加点字注音 洗涤.攒.射尸骸.杀戮.黯.然绯.红不惮.诧.异踌.躇.喋.血寥.落浸.渍.桀.骜.惩.创.二、词 语不惮:不怕。诧异:觉得奇怪。 踌躇:犹豫。菲薄:这里意为微薄。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浸渍:浸润,渗透。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必修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1 、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体诗和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而近体诗主要有和两 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其中和要对仗,偶句押韵。 2 、词:又叫,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 大堰.河( ) 荆棘.( )火钵.( ) 忸怩.( ) 冰屑.( ) 凌.侮( ) 叱.骂( ) 团箕.( )给.予( ) 碾.了三番( ) 、给下列 括 号里填入恰当的词 语 大堰河/ ( )旗息鼓凌侮/( ) 人不倦叱骂/( ) 异红漆/( ) 盖 豆浆/ 船( ) ( ) 转/ 碾了三番瓦菲\( ) 声中外 1 / 2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 1.《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二)常识整理 文体知识 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三)博览悦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 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 3.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PPT展示诗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课本字音(正式)

【教学目标】 正确识记高中教材中的生字语音,提高普通话的辨读能力。 语文必修课本字音整理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沁qìn园分泌mì神秘mì惆chóu怅chàng 稠chóu密绸chóu布辟pì谣复辟bì寥liáo廓kuò挥斥chì方遒qiú百舸gě遏è制峥zhēng嵘róng 橘jú子 《诗两首》 漪yī沦旖yǐ旎nǐ猗yī郁漪yī澜lán 阑lán珊斑斓lán 长篙gāo 蓬蒿hāo 枯槁gǎo 漫溯sù苔tái藓舌苔tāi 宛wǎn然凄婉wǎn 剜wān 菜惋wǎn惜蜿wān 蜒yán 大腕wàn 青荇xìng 浮藻zǎo 干燥zào 浮躁zào 噪zào音悄qiāo悄悄qiǎo然笙shēng箫彳chì亍chù颓tuí圮pǐ 《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 芳菲fēi 菲fěi薄窗扉fēi 绯fēi红诽fěi谤尝cháng试偿cháng还踟chí蹰chú踌chóu蹰chú踯zhí躅zhú荆jīng棘jí漂piāo泊漂piǎo白炖dùn肉青稞kē脚踝huái 蜾guǒ蠃luǒ结jié构结jiē实发酵jiào 碾niǎn场辗zhǎn转一切qiè切qiē磋凄qī苦火钵bō 典押yā 麦糟zāo 春帷wéi 戛jiá然潺chán潺孱càn头给jǐ予给gěi东西跫qióng音凌líng侮wǔ忸niǔ怩ní呢ní帽妮nī子团箕jī豆萁qí漆qī布膝xī盖枸杞qǐ 《烛之武退秦师》 瑕xiá瑜yú互见xiàn 遐xiá思自顾不暇xiá书函hán 缒zhuì下来敝bì帚zhǒu自珍遮蔽bì弊bì端 《荆轲刺秦王》 拊fǔ心忤wǔ视仵wǔ作怃wǔ然变徵zhǐ国徽huī屠戮lù戳chuō穿陛bì下夏无且jū瞋chēn目嗔chēn怪滇diān池喧阗tián 袒tǎn护坦tǎn诚偈jì子揭jiē开拜谒yè盛chéng饭揕zhèn 《鸿门宴》 食飧sūn 飨xiǎng客鲰zōu生卮zhī酒厄è运联袂mèi 抉jué择玉玦jué彘zhì肩刀俎zǔ目眦zì跽jì啖dàn 美姬jī参乘shèng 乘chéng胜追击樊哙kuài 杯杓sháo 《纪念刘和珍君》 徘pái徊huái 赁lìn屋凭píng证黯àn然暗àn淡=黯àn淡惩chéng创chuāng(名词读chuāng,动词读chuàng)创chuàng造屏bǐng息屏píng风(一般名词读píng,动词读bǐng)屏bīng营桀jié骜ào 喋dié血通牒dié间谍dié碟dié片编辑jí舟楫jí作揖yī缉jī毒修葺qì立仆pū仆pú人羽翼yì希冀jì噩è耗步履lǚ山阿ē阿ā姨谦逊xùn 虐nüè杀洋溢yì关隘ài 自缢yì谥shì号应当dāng 当dàng铺倘tǎng使熙xī攘佝gōu偻lóu 骷kū髅lóu 褴lán褛lǚ丝缕lǚ镂lòu金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要求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品秋味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投影】 时间:5-10分钟。 内容: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己的问题。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10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 使用时间9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习写作特点。。 (2)了解史实,识记字词及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特点,了解史实,品味语言。 一、文学积累 新闻——狭义指消息 ——广义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有的还有引标。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9c16295266.html,] 二、背景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因此而写了这篇报道,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⑴体会文章紧扣“清” 、“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⑵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⑵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雨初歇” 和“ 柳岸残月” 秋雨里,柳永到的是凄苦;“万山遍,林尽染”,秋日里,毛到的是壮?? 文人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 雁南,秋有形。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却另辟蹊径,独运匠心,从秋味入手写秋。 今天,我就来析郁达夫先生是怎取客景物来个性化地表故都之秋的。 二、整体感知(5分) 1、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秋。 2、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 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3、“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 明确:“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是全文的文眼。 4、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秋味的段落是哪些? 明确: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两名学生自 己喜的段落) 三、初步感知“秋味” 1、接下来看看作者在文中是通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个秋味的呢? 明确:牛花;槐的落蕊;秋蝉、秋雨;。 2、郁达夫曾告我,在南国的候,每年到了秋天,最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 景物? 明确:是陶然亭的芦花、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声。 (第三段)

包身工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报告文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描写了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等场景。包身工在辱骂声中起床,吃的是猪食一般的饭食,因为出门时无秩序而被“外头工人”看不起。 B.包身工是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是被带工老板从乡下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是没有锁链的奴隶。 C.包身工工作时要面临三种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在这三种威胁下,包身工更加容易疲劳。因此在做夜班时,经常有打瞌睡的现象。 D.由于受到非人的待遇,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很多人中途回到了家乡。 E.这篇报告文学既有大量的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等情况,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 2.“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包身工的需要突然增加起来,请问原因有哪些?(6分) 3.包身工在工作中经常会遭受殴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原因?(6分) 4.作者由包身工制度想到了船户养墨鸦捕鱼一事,请问作者写这个联想的目的有哪些?(8分)

1.(2008安徽)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4分)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 2.(09年山东卷)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3.(2010天津)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3分)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下面是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能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通过早读的自读与齐读课文后,学生大多反映喜欢郁达夫细腻的文字,喜欢他笔下的秋的独特的韵味。但同时,由于对于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陌生,他们普遍反映不大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生大多喜欢散文,同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正在形成之中。所以,课堂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让学生鉴赏课文,又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对作者与背景予以详细介绍,可让学生逐步学会品味课文并逐步走入作者内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 一、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 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 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暗含其中。 5.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恰当运用了背景历史材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与现实的场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1)作用:四处背景材料,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对香港管治时间的介绍。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的方式交错呈现,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