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1

短新闻1
短新闻1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

2.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主要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进行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新闻的特点:①真实性②简明性③时效性

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

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

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

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响亮、有力,发人

深思,给人启迪。

二、自主学习

1.利用新闻的结构特点,在文中标出导语、主体部分及背景材料。

2.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四个场景。

3.文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标出并选其中一处分析其作用。

4.用一到二个词形容你读了这篇新闻之后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课堂检测

1.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执行移交管理 B.伴着行使移交接管

C.随着行使转交接管 D.伴着执行转交管理

2.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某年某月某日,第五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揭晓,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送展的三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爱情万岁》《东邪西毒》均获嘉奖。在颁奖典礼上中国影片又一次风光意大利水都,成为电影节的一大热门话题。

答:

五、课后作业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2、搜集有关香港历史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

的重大意义。(选做题)

六、学后反思: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同步课时练习

10、短新闻两篇语文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改弦更张,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中韩的贸易额、人员交流会急剧下降,甚至刚性下滑,出现“硬着陆”。 ②群峰耸立,山势绵延,虽没有想象中的高巍峥嵘,但于静寂中尽情体味空谷足音的韵味却依然是我所喜欢的。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⑤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深谋远虑,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⑥每逢周末,他总喜欢邀上三五知己,海阔天空地谈论新近发生的事情,或国家大政,或家常琐事。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应该更加有效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是尤为关键。 B.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岳阳舰和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载誉归来,按时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 C.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虽然都已经变了,但是阅读之于人类灵魂与未来的要义却从未发生改变。 D.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虚拟社交“弱关系”的拓展上有天生优 势, ; , 。。 , ,十分不利于需要稳固的“强关系”的连接产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讲:短新闻两篇(教师版)——侯顺新

短新闻两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熟读课文,结合相关的史料,重现新闻所表现的当时的场景,分清作者在介绍上的先后主次关系。 3.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纳粹暴行对于人类的戕害,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培养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之情。 一、文体知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二、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 三、概括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则通讯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祖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 世人瞩目(zhǔ) 纳粹(suì) 焚尸炉(fén) B.婆娑(suō) 堪称典范(kān) 嬉笑(xǐ) 明媚温暖(méi) C.凋谢(diāo) 步履蹒跚(lǚ) 装载(zài) 紫荆花(jīn??) D.戕害(qiān??)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解析】A项,“粹”读cuì;B项,“嬉”读xī,“媚”读mèi;D项,“嚼”读jiáo。【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蒙蒙细雨撤离降旗仪式 B.掩映世人瞩目汽艇阳光明媚 C.帐蓬草地碧绿详细不由自主 D.追逐表情茫然窒息绿树成茵【解析】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竟然注视 B.消逝竟然凝视 C.消逝居然凝视 D.消失居然注视【解析】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致没有。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同“竟”,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居然”程度更重一些,语气较重。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注视:注意地看。【答案】 D 4.(2012?江西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ɡ) 发掘(jue) 矫揉造作(jiao) B.臂膊(bo)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i)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huo) D.噩梦(ē)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shuō) 2、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是 (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执行移交管理 B、伴着行使移交接管 C、随着行使转交接管 D、伴着执行转交管理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

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4、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 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5、新闻也叫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 ________________、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降落(jiang)撤离(che)序幕(xǔ) B.凝重(ning)接载(zai)停泊(pō) C.旗帜(zhi)移交(jiāo)护卫(we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映陈迹飘扬 B.仪势离任港督 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

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

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五、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短新闻两篇—新课改优秀教案

<短新闻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⑴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⑵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5、教学用时:三课时 本课运用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三课时归纳总结、对比阅读、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 何事 who何人 why何因 how何果 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 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1 素材点说 奥斯维辛的数字统计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走20万——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用人发编织的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德军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那时,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0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头目之一的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至少40座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卜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前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点说苍白的数字演说着血淋淋的惨象。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说不尽心中的战栗;惨不忍睹,惨绝人寰,道不尽这无边的灾难。 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罗森塔尔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现状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语设计: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尽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迎来了独立、和平和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不再受外强的压迫和欺凌。六十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完成祖国统一,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全体中华儿女翘首企盼的共同愿望。根据《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时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重温那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 二、文学常识: 新闻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事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标题分主题、引题和副题。。 三、快速阅读这篇新闻,整体感知回归事件全过程,找出重要的片段。 过程:(1)4:30末代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2)6:15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3)7:45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刚港 提问:为什么记者只是选取了一天当中的几个时间点,而对香港交接仪式又是几笔略过呢?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答:以点代面,记录具有历史价值的时间远比详细描写盛大的交接仪式场景更重要,取舍得当突显新闻的简短、真实特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符合人们了解事物过程的认识规律。 四、重点阅读: 1.新闻中描写了几次降旗仪式,有哪些差异?背后的意义各是什么? 答:三次降旗。第一次写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来,标志港督统治的结束;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意义重大,这将标志被英国统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也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10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 使用时间9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习写作特点。。 (2)了解史实,识记字词及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特点,了解史实,品味语言。 一、文学积累 新闻——狭义指消息 ——广义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有的还有引标。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1317845624.html,] 二、背景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因此而写了这篇报道,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2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2 学案博苑 2011-08-23 0649 5d56b7b40102dr9u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2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教授课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报纸,初步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因此,这两篇短新闻准备采用讲解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新闻内容、筛选信息、品味语言,并将两篇新闻比较异同。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想:播放一段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探究本文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品味具有深刻意义的语句。 第二课时,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想:课前播放组织学生看《辛德勒的名单》,了解纳粹暴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典型细节,探究此文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和纳粹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三)学习重难点及突破 1. 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 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3. 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突破方法:这两篇新闻都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教学前应对新闻的特色予以充分解说,让学生有充分认识。教学时应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指导阅读、质疑解难,筛选信息,达

人教版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 教学参考 1124 0829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回顾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究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讨论: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学案博苑 08-23 0654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具幻灯片、视频(香港回归纪录片) 一、学习导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学习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随堂练习1

13 新闻两篇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旗帜.(zhì) 掩映.(yìng) 展拓.(tu?) 世人瞩.目(zhǔ) B囚.徒(qiū) 凝重.(zh?ng) 沼.泽(zhǎo) 婆娑.起舞(suō) C祷.告(dǎo) 雏.菊(chú) 停泊.(b?) 冉冉.升起(rǎn) D陈迹.(jì) 接载.(zǎi) 噩.梦(è) 交接仪.式(y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B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D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3.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4.《别了不列颠尼亚》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下面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中英香港交接仪式(2)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3)“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4)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A(1)(3)(2)(4) B(4)(2)(1)(3) C(2)(4)(1)(3) D(4)(1)(3)(2) 5.参照例句的句式 ...,仿写两个句子 ..和修辞格 例句:别了,‘不列颠尼亚’ 仿句: 二。课堂点击 6.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答: 8.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答: 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答: 10.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答: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2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聊城市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聊城市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7分) 1. (2分)(2018·温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上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企图篡改甚至抹煞(sh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一年一度的公祭,正是为了诅(zǔ)咒杀勠,提醒人们应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B . 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ǎo)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嘘。 C . 近日,一篇题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某非处(chù)方药不具备治愈(yù)白内障的功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D . 铁骨铮铮(zhēng)的梁漱溟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或建言献策,或奖掖后学。从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永不迷惘(wǎng)的老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2. (2分)下列句中括号内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熟语替换的一项是() A . 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上级汇报,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 B . 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的,对哪方都没有好处。(针尖对麦芒) C . 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 . 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各执一词),怎么也谈不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 (2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消防队员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他们克服每一次沙尘、狂风暴雨和恶劣天气,却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B . 语言是光,它照亮了世界。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就是在欣赏奇迹的发生。仔细体验语言的奧秘,有助于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 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来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 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 (三)分析鉴赏 1、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2、这些标志着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