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冲突和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冲突和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冲突和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摘要:本文义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为起论点,根据两人艺术生涯、审美和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较为深刻地剖析了这次争论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音乐创作中的冲突和音乐观念多元化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卞谭之争;创作冲突;音乐观念多元化

在看过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视频后,就一直在思考有关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接受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剧烈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种音乐观念上的不同,中国现代音乐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思考,笔者略抒己见,请同仁指正。

“卞谭之争”虽然场面有些尴尬,争论也早己平息,对卞祖善和谭盾两人的评价亦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这件事情却引起了音乐界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认识的深思,为其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这次争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音乐创作、音乐审美、音乐功能以及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争论的主题是重大而积极的,但争论的结局似乎并不尽人意。

争论过程已无须赘述,我认为作为卞、谭二人的年龄、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创作和活动环境的差异造成两人对音乐创作和认识的观点不同是必然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现任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卞祖善一直手执指挥棒耀眼于舞台。近年来,他积累多年的音乐学养也如雪山融化般倾泻出来,他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校园里,讲堂上,为追随音乐的人传道授业解惑。1999年,卞祖善正式退休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中。卞祖善说:“如果没有听众,交响乐便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听众需要引导,我愿为之努力,更令人由衷钦佩的是他已经以乐评人的身份,在最近12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现场,担任转播嘉宾、顾问,为观众点评演出,舞台上乐队、指挥、曲目的一切,从他脑海里简单搜索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广大观众,令观众在欣赏到动听音乐的同时,也享受到一场艺术教育和熏陶。

谭盾,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幼年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后来进入京剧团开始其京剧音乐家生涯,由此可见,谭盾先生并不缺少民族音乐的功底。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音海学习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被《美国音乐》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他做出了水乐、石乐等离经叛道的音乐,他的作品和为人都各受争议,这些也是卞谭之争的主要内容。但这位被贴上另类标签的音乐大师热情似火的个性和对音乐的执著,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置疑,作为我国音乐界前辈的卞先生和作为国际著名作曲家的谭盾先生成就都是辉煌的,他们都为国内音乐的普及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作为以批评者姿态出现的卞先生能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接受现代音乐作品,在批评中不要太过刻薄,在争论中

用一种更加理性和耐心的态度引申出要讨论的实质性问题将会使这次争论更学术化和正规化。而谭先生如果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自己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应该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拂袖而去”则略显小气。

音乐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物质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精神层面的变革,探索、茫然、冲动、狂热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意或无意地冲击着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渴望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更丰富的表达手段,去突破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因此出现了一些带有探索性的,突破常规的新的音乐形式。对此,我们应该用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去欣赏和接受,允许出现音乐观念多元化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忽视它们存在的价值。当然,也提醒那些现代音乐的探索者,不要脱离音乐艺术的本质和特点,去做一些无病呻吟甚至是低级无趣的尝试,因为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现代音乐之路应该是在继承中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扎实创新,深入研究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利用广大人民都能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手段,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刻内涵的高水平、有价值的作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姜伟强,山东艺术学院,学位:硕士。

《音乐美学 》 音乐的本质、功能、价值

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一) 作者:宋瑾来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首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人创造音乐,是因为有听觉方面的特殊需要。从世界范围的历史看,这种需要经历了许多变化。原始时期,萌芽状态的音乐是和劳动、宗教、礼仪、交际、娱乐等活动混杂在一起的。后来,音乐艺术逐渐从综合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也成了社会分工之一。在分工的情况下,音乐除了作为专业艺术的一个种类存在外,也依然在各种综合活动中存在着。这样,它就在多种功用中具有多种功能。在当代社会,人们将音乐用于更多的领域。这样,音乐就具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功能。可以预见,音乐除了现有的功能外,还将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音乐能满足人对它的多种需要,因此音乐具有多种价值。对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价值进行比较,将发现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根据本质的经典定义,音乐的审美功能便是“本质功能”,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此外,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可以进一步看清音乐的特殊性。而在音乐艺术内部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比较,则有助于搞清音乐在艺术范围内的分化情况。 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音乐各种功能、价值的考察和相互比较,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以及不同样式的音乐的比较,认识音乐的审美本质及其具体体现。 第一节音乐的功能与价值 一、音乐的功能 1. 实用功能。 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目的时,具有各种实用功能。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为什么说改变风尚习俗或道德教化最擅长者是音乐呢?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并且认为音乐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种特殊功用,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持相似的

从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看实验电子音乐创作手法.docx

从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看实验电子音乐创作手法常常有人问道:“什么是电子音乐,哪些属于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是如何产生的?”等等类似的诸多关于电子音乐的概念、类别及创作的问题,由此可见,电子音乐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品种”,新鲜到即使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对这个领域不大了解。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电子音乐可能仅限于MIDI。但是MIDI只是电子音乐里的一个很普通的技术,并不能代表电子音乐的全部。 电子音乐是任何在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等硬软件平台所产生的电子音响响,并运用了相应的电子音乐创作手段创作而成的音乐。 电子音乐诞生以来的近百年时间经过了多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人物,分出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在这里,本文仅以1945到1960年期间的具体音乐为研究对象,既而总结出实验性电子音乐的一般创作手法。 一、1945年到1960年具体音乐时期 (一)具体音乐 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的巴黎,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具体音乐代表人物皮埃尔?舍费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处于初创和实验阶段的具体音乐,以其创新和打破传统为重点的理念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验。它最早把噪音全面地纳入音乐表现的范围,极大地扩展了音乐的表达的空间;它最早使用了电子技术直接创作音乐,改变了千百年来作曲家手写乐谱,演奏家照谱子演奏音符的音乐创作流程;它最早实现了音乐会现场无人演奏的新的音乐会形式;在舍费尔先生的带领下,法国五十到六十年代具体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涌现了皮埃尔?亨利(P.Henry)、吕克?费拉利(L.Ferrari)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作曲家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为一个人的交响乐》《几乎没有》《我已截断》等等。 具体音乐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相信现在有人仍然不能接受当时的这样一些音乐作品,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相信再不会有人运用当时那种古老的操作技术来创作电子音乐了,但具体音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和影响。它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未知的音乐领域的大门,从而引发了现代电子音乐的历史性突破。尽管具体音乐时期的具体做法及具体作品都已经成为历史,但重要的是为电子音乐未来的全新的道路奠定了极其宝贵的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理念,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创作的技术路线,发觉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声音源泉,开掘了一个极其宽广的音乐表现的空间,指引我们在电子音乐创作道路上的前进。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音乐创作属于电影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影声音制作的整个环节之中,其创作基于电影所提供的故事类型、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其次,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整个电影声音的构思中得到发挥,它能够完美呈现出电影的风格与特征。 一、电影音乐创作三符号 概括来说,音乐主体、视听与声音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三大符号。 (1)音乐主体。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相关的音乐语言要素,音乐本体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久性工具。 (2)视听。电影音乐必须通过视听才能够完成一次美的体验,电影音乐实现电影化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视听语法并运用相关的视听要素。 (3)声音。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声音才能将其传达给观众,因此,音色、声强、频率等因素是音乐创作造型的重要因子。 二、电影音乐设计 以声音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首先要避免音乐与音响效果在频率上产生冲突。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此电影属于动作片,整个影片注重于追求大响度,但是导演要求在保持激烈音乐与音响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清晰度。因此,声音设计师与导演的共同意见是通过音响效果与声音之间的切换来避免音频重合,例如在进行爆炸时,不会有中度低音,在玻璃破碎时也不会出现类似小提琴的这样的高音。另外,在处理音响效果与音乐在频率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动作片与战争片这种类型的影片,他们属于在同一时间有多种因素的影片,在进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音乐化音响与音乐的分层处理。其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还要充分发掘电影音乐作为声音造型所需要使用的材料。音乐不仅可以用乐音来创作,也可以采用噪音来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群鸟》中,作曲家与声音专家从鸟的尖叫声与扑打声中设计出了电声学的噪音效果,代替了管弦乐队的不和谐音。电影《精神病患者》中,则通过打破传统管弦乐配器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三、以视听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音乐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与导演的视听需求,音乐剪辑是实现视听表现的源泉。音乐剪辑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观念。在进行音乐剪辑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重要性。节奏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之一 作曲的技巧,有很多人都在谈,很多人都在和弦上花工夫。也有一些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诚然,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旋律怎么写都不是很难听,但学一些作曲的另外一些技巧,也许你的旋律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小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生写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高手指正。 流行歌曲创作: 1:先有词后有曲。 2:先有曲后有词。 这里我只谈第二种情况,即先曲后词。 一:倒影。 就像你在河上,看到河里自己的影子。如:33345 33321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二:模进。 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如:3323 2212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三:重复。 重复永远是音乐中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注意,重复也是同度模进) 四:对格。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文学中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在一些诗联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如:123 312 234 465 大家注意,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在李宗盛的鬼迷心窍中,通篇都是使用的对格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回家把谱子翻出来看一看。 五:前面说到艺术是相通的,并借用了文学技巧,这里我们借用国画技巧来看看是怎样的。1:疏密有致。在国画中,如果中间画了很多的树,在四周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的地方。这

音乐理念

音乐教学理念 不同国家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有不同的理解,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读了来自美国和法国的两篇关于音乐教育的文章很有感想。 在《音乐教育及其国家标准的历史回顾》一文中,作者提到过去在美国的音乐教育中有一个最普遍的错误理念是“音乐仅代表它自身”,而当今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音乐,它还是一种思想和过程”,认为“必须把音乐教育作为思想、过程的关系来说明,才能有效地推广音乐教育”。 根据这一理念,美国教学委员会与国家音乐监督管理者会议于1974年联合出版了一部对美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学校音乐规划:描述与标准》。书中指出音乐教育应该培养这样的人: 1.能即兴表演、创作音乐。 2.能够在审美、理性、情感上对音乐进行反应。 3.熟知大量多样的音乐,包括各种风格和流派。 4.理解音乐在目前及将来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5.能对音乐进行美学评价。 6.能独立继续进行自我音乐学习。 …… 在另一篇题为《音乐与法语的综合:一个成功的课例》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法国的小学里将音乐课与法语相结合,将法语课文、诗歌或新学的生词编成歌曲,通过多种形式教学生演唱,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肯定。在这种跨学科形式的教学下,其教学成果显示出一定优势:接受音乐与法语综合教育的学生,其音乐和法语两科的成绩比接受分科教学的学生优秀。它在音乐课方面的具体优势显示在:孩子们发现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和朗读句子语气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关联。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儿童发展创造技能,引导他们发现音乐与语言在技能和概念上存在的关联,并最终发现音乐与日常学习的关联。

巴赫音乐创作及风格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小溪”,但在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眼中,这个名字更像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高山,无法完全触及的海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是几百年来巴赫音乐家族的第五代,基督信仰和音乐艺术,是这个家族给予巴赫的丰富产业,也是他日后达到艺术巅峰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1700年入教堂唱诗班学习;1703-1708 年担任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教堂的管风琴师;1708-1717年担任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后升为乐长;1717-1722年担任安哈尔特-克腾的宫廷乐长;1723-1750年担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在莱比锡的27年是巴赫音乐创作最旺盛,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23首为世俗题材)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强力推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巴赫一生虽然没有离开过德国,但通过抄普学习的习惯,涉猎了当时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顾再锡 摘要:尽管我们不能够完全知道音乐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经常思考着关于音乐的诸多问题;不在呼对于音乐的思考能够解决何谓音乐的问题,不计较最后要得出伟大的结论,却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l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都充满了音乐,我们在商店、市场、街头、影院、家庭、学校等无数的场合,音乐都会劈头盖脸得涌来,有意识与无意识中,音乐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音乐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每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构成和谐的世界。音乐绝非是专业人士的专利,只是由于我们从事着专门的音乐工作,使得更是无法与音乐分开。

但是,音乐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应该怎样学习它、理解它、研究它、欣赏它、利用它等等,我们却不可能全面和准确的给予回 答。 尽管我们不能够完全知道音乐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经常思考着关于音乐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在呼这种思考是否能够解决何谓音乐的问题,不计较最后要得出什么伟大的结论,却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于音乐、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是有想法和进行着思考。 一、音乐的本质 古今中外关于音乐本质及特征的论争历来就很多,现代音乐美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人云亦云、观点迥异。大概归纳总结起来,无非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音乐艺术与文学、戏曲、美术等所有艺术门类一样,直接、形象、具体地反映着社会现实生活,甚至,像在我国古代儒家的音乐思想意识中,还把音乐上升到“乐以载道”的高度;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音乐不具备那样教化民众的功能,甚至有人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浅谈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理念(一)

浅谈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理念(一) 摘要: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家不懈追求以实现的目标是:让音色具有广泛的艺术性含义,与旋律和声、节奏一样成为一种有效的音乐表现手段,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他试图用音乐作品来表现生动逼真的感觉世界,他不愿受传统规则的约束,这就要求他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法,来唤起人们想象中的世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不仅仅是在音乐语言上和色彩上新的突破而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真正伟大之处是把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音乐中堪与任何伟大作品媲美的可贵宝藏。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创作20世纪新音乐的鲜明特征是印象派音乐,可以说印象派音乐的出现,从根本上第一次动摇了自17世纪以来至19世纪的传统大小调体系为本基发展起来的音乐格局。印象派音乐与德彪西的名字联系最为紧密,而且他的创作和实践也使20世纪的音乐真正有了划时代意义的开端。 一、旋律的随意性和力求结构轮廓的模糊 德彪西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在旋律上表现为:对浪漫音乐习惯使用的旋律写法一贯是敬而远之,弃之不用。扩展、反复、模进、分裂,这些人们所熟悉的旋律发展模式在他的笔下变成一些短小、且不连贯的动机结合。 二、在和声上,和弦功能被减弱,广泛应用色彩性的和弦 德彪西音乐作品的成功,有一大半功绩归为和声手法的恰当适用,和声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用和声来渲染气氛,变换色彩;用和声来组织乐曲结构,突出内涵。他不是以大小调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构筑在全音阶之上,这成为德彪西音乐中的一大特色。对音响效果的讲究使德彪西不断进行各种音列组合的尝试,如在各类和弦上加入附加音、非三度叠音和弦,全音阶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 三、在曲式结构上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为原则 德彪西音乐的曲式结构另辟蹊径。对传统的曲式原则与规范也大多不屑一顾,特别是对奏鸣曲式这种传统曲式中经典结构形式,他更表现出一幅冷漠的样子,似乎在他的音乐中根本不存在奏鸣曲式。德彪西具有对音乐结构整体把握能力,他有着大胆而又匀称,精确的结构思维方式,他的作品结构多以三部性为基础。 四、在配器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乐器所蕴藏的表现力 正如印象派绘画追求色彩与光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一样,德彪西对音响与音色的兴趣,是基于他所要表现的各种瞬间的印象。作为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对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对乐器声部的完整组合和洪亮巨大的音响效果已经失去了兴趣。相反,他对管弦乐队中那些怪异、暗淡、轻柔的音响效果却极为推崇。因此在他的管弦乐队中,追求的是各种乐器在演奏中表现出新的音响效果手法和探索各种乐器不同组合产生的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五、德彪西在音乐节奏方面也有很深的革新 在德彪西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闪烁着他独特个性的光辉,也包容了他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赞颂。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不仅仅是在音乐语言上和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他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真正伟大之处是把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音乐中堪与任何伟大作品媲美的可贵宝藏。严格地说,以德彪西为主的印象派音乐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存在已久,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促成了他的繁荣。在浪漫主义时期,就有许多作曲家作品中带有某些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痕迹,钢琴诗人肖邦早已认志到色彩性音乐的重要性,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那复杂、朦胧、富于色彩变幻的和声,也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风格。 参考文献: 1]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M].杨庭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音乐本体的来源与实质

摘要:音乐本体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而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研究者必须具有音乐学与哲学的双重知识背景,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本体问题在哲学上一直存在争议,且各家认识不尽相同,所以势必导致音乐本体这样一个衍生概念的相对混乱。为便于今后的研究,本文拟从本体概念、本体流派等方面入手,对音乐本体加以阐释,并对其实质加以必要的论述。 关键词:本体音乐本体音乐美学存在 一、何为本体? 所谓本体,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内部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与现象相对。所以,本体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最早提出本体这一概念的人是巴门尼德,他认为本体是世界的本原。而本体论概念,则最先出现于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和法国哲学家杜阿姆尔的著作中,后被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采用,沿用至今。 二、关于本体的各家之言 (一)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伊奥尼亚的水、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等都是关于本体的学说。 (二)中世纪:本体即上帝。这一时期经院哲学大行其道,上帝成为世界的本原,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于上帝,他决定了人与世界的发展,人类只是执行其意志的工具,只能惟命是从,绝对不可以怀疑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的决定及判断。 (三)近现代哲学:笛卡尔是一位胆大妄为的哲学家,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把存在的前提锁定在我思,否定了中世纪以上帝为代表的神学本体论,把上帝从高高的哲学神坛上拉了下来,剔除了本体的神秘性、权威性,以及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被动性。 三、何为音乐本体? 若想说明音乐本体为何物,首先应知道音乐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本体是属于艺术本体的衍生概念。那么,什么是艺术本体呢?艺术本体是对艺术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艺术之为艺术的存在本体和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由此可知,音乐本体是对音乐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音乐之为音乐的存在本体和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 四、关于音乐本体实质的几种观点: (一)数即本体。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无论发展到何时、何种程度、何种状况,其文明的重要源头都要从古希腊时代讲起,作为这一时代的优秀代表,毕达哥拉斯的声誉与地位无可撼动。他集数学家、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等众多头衔于一身,通过科学试验发现了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将实证性研究与理性精神引入到音乐研究中。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说得再具体就是数的结构与比例,这种结构与比例既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王亚丽 (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定西 748407)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消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引言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消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做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

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带入到其他音乐教学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

[作文范文]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理念浅议论文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理念浅议论文 德彪西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在旋律上表现为:对浪漫音乐习惯使用的旋律写法一贯是敬而远之,弃之不用。扩展、反复、模进、分裂,这些人们所熟悉的旋律发展模式在他的笔下变成一些短小、且不连贯的动机结合。 德彪西音乐作品的成功,有一大半功绩归为和声手法的恰当适用,和声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用和声来渲染气氛,变换色彩;用和声来组织乐曲结构,突出内涵。他不是以大小调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构筑在全音阶之上,这成为德彪西音乐中的一大特色。对音响效果的讲究使德彪西不断进行各种音列组合的尝试,如在各类和弦上加入附加音、非三度叠音和弦,全音阶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 德彪西音乐的曲式结构另辟蹊径。对传统的曲式原则与规范也大多不屑一顾,特别是对奏鸣曲式这种传统曲式中经典结构形式,他更表现出一幅冷漠的样子,似乎在他的音乐中根本不存在奏鸣曲式。德彪西具有对音乐结构整体把握能力,他有着大胆而又匀称,精确的结构思维方式,他的作品结构多以三部性为基础。 正如印象派绘画追求色彩与光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一样,德彪西对音响与音色的兴趣,是基于他所要表现的各

种瞬间的印象。作为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对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对乐器声部的完整组合和洪亮巨大的音响效果已经失去了兴趣。相反,他对管弦乐队中那些怪异、暗淡、轻柔的音响效果却极为推崇。因此在他的管弦乐队中,追求的是各种乐器在演奏中表现出新的音响效果手法和探索各种乐器不同组合产生的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在德彪西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闪烁着他独特个性的光辉,也包容了他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赞颂。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不仅仅是在音乐语言上和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他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真正伟大之处是把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音乐中堪与任何伟大作品媲美的可贵宝藏。严格地说,以德彪西为主的印象派音乐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存在已久,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促成了他的繁荣。在浪漫主义时期,就有许多作曲家作品中带有某些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痕迹,钢琴诗人肖邦早已认志到色彩性音乐的重要性,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那复杂、朦胧、富于色彩变幻的和声,也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风格。 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杨庭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菲尔G古尔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雯边,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作曲》课(首都师范大学博士专业课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 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 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 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 和“自由无调性”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 系。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 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对0p.19所含六 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 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

浅谈音乐创作教学中的一些简便的实践学习方法

经历几年的教学,我在实践中对音乐课堂的创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1、依靠原课文材料进行创作,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基于课文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例如:让学生把学会的这首歌的内容展开,去想象,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我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还会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他们各显身手,都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 2、进行旋律片段的创作 旋律片断的创作,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进行旋律片段创作的练习,,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以后,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以这些规律去指导今后的练习则大有好处。例如,为旋律选择未尾结束音的练习做多了,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一个完整的旋律其结尾往往给人以终止的感觉,造成这种终止感的因素之一,便是旋律以它所属的调式中最稳定的主音为结束音”。平时在唱歌、视唱、欣赏以及旋律片断等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各种调式的主音是什么。如大调式主音是1,小调式主音是6,商调式主音是2,徵调的主音是5等等。平时也可介绍旋律发展的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如:师生互动,接唱旋律,我们唱出或者弹出前半段(句)曲调,请同学们去接唱,如:老师唱:1 2 |3- |,学生就唱:3 2 |1- |(师)3 4 |5- |(生)5 4 |3- |等,加强他们对乐曲终止及曲式中起承转合的感性认识。 3、表演类的创作 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他们期望老师允许其边唱边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动作来表现音乐。事实上,依靠身体动作有助于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机会,以此促进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提高。即兴律动。学生在静听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进行表演。如:《小企鹅》一课,在听唱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仿小企鹅的动作来,既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歌曲,加上动作,很好地配合了歌曲的节奏,对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习也极为有利。又如《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春雨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下雨和麦苗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沙捶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听赏后即兴表演 欣赏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创作活动。先让学生静静地专心聆听音乐,边听边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通过情景、律动、舞蹈、声势(拍手、拍腿、跺脚)等自由地表演音乐的节奏、旋律或内容。如:《采茶舞曲》,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动作来表现采茶女的情境,再现的欢快的劳动的音乐形象。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创作活动与表演融合在一起,灵活多变,随意而为,敏捷而又自然流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课堂的即兴创作,能够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闭的记忆,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广阔天地。

社会音乐观念对作曲家创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8262737.html, 社会音乐观念对作曲家创作的影响 作者:董林庆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9期 摘要:音乐作品的品质直接取决于作曲家个人的心理等方面的素质状态,与此同时社会 方面的影响对其创作和理念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生存的环境与其思想和精神文化的表现是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本文将浅析社会不同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下,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与主要风格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观念;创作;发展音乐 1 社会对于音乐的现有态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学及音乐等艺术方面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其展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也要求作品能够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要将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体制以及国家主要宣传的理念全部展现出来。一个作曲家的作品要想被广泛地传播,就必须接受国家层面、道德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考验。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社会对于现行音乐即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等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1]以当今最流行的民谣 为例,社会对于它的要求就是:能够反映基层民众的心路历程并引其产生共鸣,同时在乐器的选用上,大多使用民谣吉他弹唱,或者以民谣吉他为主,结合其他元素乐器创新演奏。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新的音乐形式不断出现,社会对于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也展现了兼容并包的趋势。所以,目前音乐领域发展的空间广阔、形式多样,极大地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基础的音乐教育在社会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之前片面、固有的观念转化为现在的包容发展思想。各个高校对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对于音乐创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2 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音乐的历史原因也在根源上影响着音乐家的创作理念和发展方向,旋律、词作等方面限制了音乐必须在韵律的基础之上表达某种思想。并非只有音乐大师才有权利对音乐进行点评,而是这些人的点评对于音乐创作人来说更为深刻和具体,在其创作道路上起到了指引发展的作用。 作曲家们拥有不同的创作理念,有的以批评为主,有的以歌颂为主,不同的创作理念创造出来的作品风格也迥然不同。[2]但是,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以批评为主 的作品主要是抨击社会现实,希望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改变人们的思想;以歌颂为主要风格的作品主要是引导人们向善向美,起到社会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学的本质

音乐教学的本质 【摘要】音乐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每个人今后不可能都成为音乐工作者,但每个人都需要具有审美能力和基本的鉴赏力,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个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力;鉴赏力;教育本质 “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新课标所揭示的音乐教育的本质。 1. 广泛涉猎优秀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力音乐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教师提供优秀的作品来熏陶学生,就像人在儿童时代需要加强营养一样。所以,我们提倡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培养高尚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 1.1 接触名作是培养自己美感能力的途径。称得上名作的,都是真正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和谐地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反映出来。广泛接触优秀作品,有意识的拓宽自己的文化素养,是鉴赏音乐作品乃至于其他艺术品的基础。如鉴赏音乐作品时,我们不管它是民歌、历史歌曲、艺术歌曲,还是轻音乐、歌剧、室内

乐、交响乐以及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曲艺等,都有传世的范作,都应该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对所欣赏的艺术对象进行分析评论,去粗取精,融化吸收。艺术鉴赏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修养是再创造过程所必需的。人们审美趣味的发展,同鉴赏者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就拿鉴赏音乐作品来说吧,严肃的演奏(唱)者是处心积虑的把优秀的艺术作品贡献给听众。帮助听者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社会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欣赏这类作品时,可以随着作者一起领略一切美好的东西,从而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高尚。即使有些作品表面上看来不能体现时代的音调,但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共鸣,能够陶冶情操。 1.2 通过分析具体的名家名作,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气势磅礴、音调雄壮、感情深厚的大型声乐作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演奏(唱)内容和形式,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团结战斗、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心,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在组织教学时,首先简单介绍作品的词、曲作者的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作者时,重点讲解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凝聚一生心血的诗歌、戏剧、散文、评论等作品,以及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推荐学生课外阅览书目为《张光年文集》;重点讲解曲作者冼星海短暂一生,创作出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音乐主题发展手法三

音乐主题发展手法三 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对歌曲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试想要完满地表现歌词内容、情绪;要创造优美、动听的旋律;要塑造独特、完美的音乐形象只靠有一个好的音乐主题是远达不到目的的。换句话说歌曲中只有一个好的音乐主题还不可能全面、完整地表达出全曲的词义与曲情。这样就要求作曲者在把握住音乐主题特点(即节奏、节拍、音调、调性、风格、体裁等等方面)的前题下能恰当地运用各种发展手法让音乐主题得到合理的使乐思得以充分揭示从而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歌曲的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在实际作品中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短小的歌曲一般来说所运用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比较简炼、单一些;而长大的歌曲一般来说所运用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则比较复杂、多样些。因此可以说歌曲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是繁复多样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它的规律性方面规纳、集中出下述几种常见的类别: 一、重复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在于巩固音乐主题、发展音乐思想、加深音乐形象、统一歌曲内容和构成音乐的曲式。也可以说是旋律发展最为简单但又极为重要的手法。恰当的运用重复的手法使那些最有特性、最能表现音乐思想和感情的主题或乐句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就可以加深人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对音乐形象的印象。 重复手法可分为两种即严格重复与变化重复。 下面具体介绍。 (一)严格重复严格重复就是把歌曲主题或其中的一部分不加任何变化的反复一次或多次谓之。 1、主题与乐句之间的曲例: 三十里铺(1-2句) 夜歌(1-2句) 再见吧妈妈(1-2句) 2、主题乐句内部乐汇与乐汇之间的曲例: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1-2句) 泉水叮冬响(1句) (二)变化重复 变化重复是仅保留原有歌曲主题旋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同时又把原有歌曲主题旋律中的另一方面或另一部分作各种变化发展因此使音乐在进行中既保持了一定的统 一;又获得了新的变化。 1、节奏重复这种手法是只重复原有歌曲主题旋律的节奏而把音调加以改变。其结果是由于音调的改变使音乐获得了发展;又由于节奏不变而使音乐保持了一定的统一和贯通。 曲例如: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2句) 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1-2、3-4句)

音乐作品分析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B.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