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详解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详解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详解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

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

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

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

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

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无

菌性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名股骨

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骨软骨炎,或股骨头扁平

症。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目前使用较多的三种方法为Ficat分期、Steinberg分期与ARCO分期。

一、Ficat分期

Ficat等(1980)根据X线表现和骨的功能性检查(包括测量股骨转子间髓内压、髓内静脉造影和髓芯活检),提出了完善的四期分期体系。1985年该体系又进行了改良。

0期:患者无症状,X线片正常;

Ⅰ期:X线片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弥漫性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症状,骨的功能性检查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

Ⅱ期:X线片示广泛的骨质疏松,有骨硬化或囊性变,股骨头的轮廓正常,髓芯活检有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临床症状明显;

Ⅲ期:X线片示股骨头内硬化、囊变,股骨头塌陷,有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加重;

Ⅳ期:骨关节炎期,X片示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临床症状疼痛明显,髋关节各向活动明显受限。

二、综合分期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方法较多,70年代Ficat提出成人股骨坏死的四期分法,Marcus也提出四期六型分期法,但多局限于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总结,以临床、X线片、CT、ECT、MRI为依据,提出综合分期法,此法能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疾病预后的估计。

Ⅰ期:临床表现,髋膝关节进行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表现,股骨头外观正常,软骨、骨小梁结构稍模糊,或呈斑点状骨质疏松,CT、股骨头中部骨小梁轻度增粗,呈星状结构,向股骨头软同部放射状或伪足样分支排列,软骨下区可见部分小的囊性改变,ECT有早期浓集,动脉血供低,MRI示低信号,异常改变。

Ⅱ期:髋关节疼痛为主,外展内旋轻度受限,X线表现为软骨下囊性变,骨组织有破坏与疏松交织现象,也可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称为"新

月征",CT下可见头下骨髓腔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肌下骨髓腕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骨下骨髓腔内0.5cm以上囊性变,ECT表现为静息相呈大块"热区"(郁血)或大块"冷区"(缺血),并有冷热交杂的中间阶段,MRI,大块低信号区。

Ⅲ期:髋膝疼痛加重,负重耐力下降,跛行。X线表现软骨下微型骨折,部分骨小梁连续性中断,股骨头外上方负重区塌陷变平或软骨下有碎骨片,CT表现为股骨头内骨小梁紊乱,囊性变区扩大,骨质碎裂,股骨头变形,部分区域增生硬化,髋臼骨质增生,ECT和MRI表现比Ⅱ期更明显。

Ⅳ期: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行走困难,或丧失劳动能力,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塌陷畸形,髋臼缘增生变形,髋臼缘增生变形,呈骨关节炎改变,CT表现股骨头轮廓畸形,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硬化和囊变相交融,骨结构碎裂等。ECT表现出局部浓集于臼头交界处,血池相斜率降低,MRI低信号区比ⅡⅢ期更明显。

三、Steinberg分期

(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法)

20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学者们依据股骨头坏死的X射线平片、骨扫描检查方法并结合MRI表现,提出了他们的分期方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

0期平片、骨扫描与磁共振正常

I期平片正常,骨扫描/和磁共振出现异常

A- 轻度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II期股骨头出现透光和硬化改变

A 轻度<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III期软骨下塌陷(新月征),股骨头没有变扁

A 轻度<关节面长度15%

B 中度关节面长度15-30%

C 重度>关节面长度30%

IV期股骨头变扁

A 轻度<15%关节面或塌陷<2-mm

B 中度15-30%关节面或塌陷2-4-mm

C 重度>30%关节面或塌陷>4-mm

V期关节狭窄或髋臼病变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VI期严重退行性改变

四、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ARCO)

1期骨扫描或/和磁共振阳性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

C 股骨头病变范围>30%

2期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肿形成,平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

C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30%

3期正侧位照片上出现新月征

A 新月征长度<15%关节面或塌陷小于<2-mm

B 新月征长度-占关节面长度15-30%或塌陷2-4mm

C 新月征长度>30%关节面长度或塌陷>4-mm

4期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坏死变化、囊性变、囊肿和骨刺

事实上股骨头坏死病变范围越大,预后越差,Ficat分期的一个缺点是没有定量标准,病变范围大小、程度与分期之间没有联系。在用记分法判断治疗效果时通常使用Ficat分期判断影像学得分,即使病变范围加大也不会减少得分,会出现照片上病变范围加大,评分不减少的矛盾现象。

ARCO分期把软骨下骨折和股骨头塌陷分在一个期,把轻度关节间隙狭窄与严重骨关节病也放在同一个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软骨下骨折和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效果有比较大的差别,轻度和重度骨关节炎治疗效果也不同。Steinberg分期比较合理,用它判断我们的治疗效果。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菌性骨坏死):

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现已成为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其发生率(占用激素总数)为14.6%,(3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内报道,小剂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20%,大剂量短期应用的发病率40%左右。大剂量应用1 个月也可引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许多学说。如脂肪栓塞、高凝血状态、血管内皮损伤、钙吸收障碍、骨内压增高及脂肪细胞肿胀等,但目前尚未得到一致公认。多数学者认为,长期应用激素可引起脂肪肝或高脂血症,脂肪肝是脂肪栓的来源,而软骨下骨的终末动脉管腔很小,脂肪栓易于粘在血管壁上,使血管栓塞而造成骨缺血坏死。病理检查亦证实坏死区骨血管内有脂肪,大量激素可导致骨细胞内脂肪堆积。

激素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目前多采用降脂(他汀类药物称抗凝(低分子肝素)、抗骨质疏松药和活血化淤的中药治疗。

激素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

( 1 )与原有疾病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液呈低纤溶高凝倾向、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本身就可造成骨缺血坏死。对这些病患者应用激素,能促进骨坏死的发生,明显增加骨坏死发病率。

( 2 )与饮酒有关:长期使用激素的同时大量饮(白)酒,更易引起脂肪肝或高脂血症,促使骨坏死的发生。据报道,在激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中,有46.6%的患者有大量饮酒嗜好。

( 3 )与承重关节有关:激素引起骨缺血坏死的常见部位有:股骨头、脓骨头、膝关节、肘关节等28 处。承重关节发病率为非承重关节的6 倍,其中股骨头发病率最高。

所以,对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若出现难以解释的逐渐加重的关节痛和活动受限,应考虑骨缺血性坏死,早期X 线检查易漏诊,应及时进行磁共振或CT 检查,尽早确诊和停药。

疼痛常常是股骨头坏死最早的临床症状,通常是慢性隐痛,但是疼痛症状并非长期持续,经休息或减少活动,病痛往往减轻或自行消失。有些患者仅在髋部、臀部及大腿后侧略敢不适。常常易被大意的医生误诊为“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因此,凡患有激素用药史而出现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应当减少双髋关节负重活动,停止一切剧烈运动,尽快到髋关节专科诊治。

确诊后的治疗措施:股骨头坏死临床上一般分为四期,一、二期属于早期,股骨头尚保持完整外形(无塌陷、变形),如坏死范围较小或坏死区以非主要负重区为主,可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或介入治疗等方法,并根据病情相应的减少负重。

如坏死范围大且位于重要的负重区,极易发生股骨头塌陷,一定要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三期坏死股骨头已发生塌陷,单靠药物治疗甚至简单的手术已无法恢复关节正常外形结构,必须尽早采取切开关节的手术治疗,目的是在修复坏死同时,尽最大可能纠正股骨头塌陷、恢复其正常外形。通过手术及医生指导下的正确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可以避免或大大推迟人工关节置换的时间。

四期坏死即晚期股骨头坏死,这时候会出现股骨头、髋臼增生、变形,关节间隙变窄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到了这一阶段任何治疗方法都难以恢复一个正常关节。但对于十分年轻的患者来说,人工关节置换仍应十分慎重,仍能使多数患者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延缓骨关节炎进程,推迟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

随着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激素引起的缺血性骨坏死已经成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但是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坏死的详细机理并不清楚,因此相应的早期干预治疗也很难实施。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分子、生化、基因等水平对其发病机理和临床干预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这些进展做一下综述。

1.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

1.1激素诱导的血管内凝血机制:

Jones JP于70年代提出了骨坏死的血管内凝血理论,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凝溶紊乱所造成的血管内凝血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重要发病机制。多年研究证实这一理论对于骨坏死的发病机理的解释仍具有重要意义[1]。Drescher[2]研究发现激素会使猪血液中的多种凝血指标(如抗凝血酶III、aPTT)明显改变而引发血液高凝,导致整个股骨头的血流量明显降低,这说明激素引起的高凝会引起股骨头缺血。Jones JP认为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体内高脂血症,脂肪分解,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从而使血管内皮损伤,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形成。Perera[3]临床研究表明高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与血液中的主要促凝物,如血浆纤维蛋白原、PAI活性、凝血因子VII的激活密切相关。Ichiseki[4]发现激素所引起的氧化应激使内皮细胞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升高、氧自由基增多而引起的脂质氧化和葡萄糖的氧化,蛋白质的糖基化等,造成了内皮细胞的损害和血管渗透性的升高,可以使股骨头内微循环发生障碍。

近年来研究发现疾病本身所致的前凝血状态能迅速被包括激素在内的危险因素所激活而增加了骨坏死的发生率。Jones[5]通过检测不同原因骨坏死病人中9种凝血指标的变化,发现有82.2%的病人至少出现一项指标异常,46.7%的出现了两种以上的指标异常,其中PA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和抗心磷脂抗体升高是最经常出现异常。Korompilias [6]通过检测216例不同原因的骨坏死病人的血液凝固蛋白指标发现:有83%的病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血液凝固蛋白的改变且血液凝固和骨坏死的危险性相应增加,其中APCR(活化蛋白C 抵抗)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Korompilias认为前凝血状态的存在增加了血栓形成危险性,而激素的应用则是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引起骨坏死。

1.2激素诱导的细胞损害机制:

Weinstein RS(1998)最早提出激素能促使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调亡并抑制成骨细胞的发生,从而导致骨细胞数量下降,并且随后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软骨下调亡的骨细胞数量远多于其他原因的股骨头坏死者。通过与其他原因的骨坏死做比较Hernigou P[7]也发现在激素性骨坏死的股骨近端骨髓间质干细胞库的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因此他认为激素可能会诱导股骨头附近成骨细胞库损伤而对骨组织产生副作用。Wang GJ[8]认为激素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的成脂分化是骨坏死的发病原因,Li X[9]的研究从基因调控水平证实激素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直接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减少向成骨细胞分化。另Hofbauer[10]研究发现激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骨间质细胞的OPG/OCIF(骨保护蛋白)转录和表达并促进骨基质细胞ODF/OPGL(破骨细胞分化和激活受体)的表达从而激活破骨细胞,从而导致骨细胞数量下降和骨质下降,这也可能与激素性骨坏死有关。V og[11]等人研究发现激素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调亡引起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可能也会诱导微循环障碍。

1.3基因型的差异决定的激素的易感性:

激素的易感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对激素代谢的基因多态性差异引起。Asano T等人调查研究了编码糖蛋白-P的多药耐药基因(ABCB1,MDR1)的多态性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ABCB13435TT基因型阳性并发生骨坏死的患者中糖蛋白-P的活性比3435CC基因型的患者要明显升高,ABCB1 3435TT基因型患者有很低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同时ABCB1 2677的纯合子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几率也很低。Asano T同时也研究了CYP450(脂溶性药物

代谢酶)亚型(CYP3A、CYP2D6、CYP2 D9)的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性骨坏死的关系,发现CYP3A、CYP2D6虽然与激素性骨坏死的关系密切,在激素性骨坏死组中有很高发病风险[12]。同时有研究发现几种导致凝溶紊乱的基因也可能会增加激素性骨坏死的风险性,如FVLeiden、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纯合子基因型4G/4G、凝血酶原G 20210A[13、14]。

1.4应用激素个体的机体免疫反应状态:

激素性骨坏死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例SLE、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发病率很高,但是这些疾病由于都不同程度的应用类固醇激素,因此对于骨坏死的发生是由于疾病本身还是激素引起一直存在争论。Tektonidou[15]研究了免疫因素在骨坏死发生中的作用,发现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造成的小血管炎症可能是骨坏死发生的直接原因。抗心磷脂抗体(aCL)和狼疮抗凝因子(LA)都属于抗磷脂抗体家族(自身抗体)。抗磷脂抗体在SLE(近1/3)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经常发现,而且在自身免疫疾病所伴发的骨坏死的病例中阳性率很高。Cuadrado MJ[16]认为抗磷脂抗体易引起血栓使患者处于骨坏死高危状态,激素的应用则促使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骨坏死。

综上所述激素能从凝血及纤溶、免疫、炎症及脂类代谢、内皮细胞功能等多方面激发血管内凝血,以及细胞损害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引起骨坏死。尽管目前这些理论都不能很好解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但是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互相矛盾的,而且在许多方面可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作用而使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17]。

2.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干预治疗

2.1系统抗凝改善微循环:

Glueck认为股骨头坏死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先天遗传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和或低纤溶导致股骨头静脉血栓,骨内静脉压升高,进而动脉血流下降引起骨细胞乏氧死亡。因此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早期尚未出现不可逆转的塌陷之前,通过抗凝、改善骨内微循环,纠正高凝低纤溶状态,逆转、阻止或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过程。低分子量肝素(包括那曲肝素、依诺肝素等)作为抗凝药广泛在临床上应用,Glueck [1]认为对于早期骨坏死(Ficat分期I或II)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疗效满意,他运用依诺肝素治疗23个(14男9女)凝溶紊乱引起的股骨头坏死(Ficat 分期I或II)的患者,治疗12周(60mg/天),随访108周。结果显示9例没有进展,9例失败而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其余5例随访不足仍显示没有进展。Norman[18]使用依诺肝素对大鼠骨坏死模型进行治疗,证实低分子量肝素不仅具有抗凝作用可阻止骨坏死的发生,而且具有直接作用破骨细胞促进死骨吸收并抑制炎症反应促经血管生成的作用。但是对低分子量肝素长期的应用来说还存在争论。Folwarczna[19]等人研究发现应用标准分子量肝素和那曲肝素都会引起股骨颈的力学负荷降低而引起骨质疏松,而依诺肝素的应用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加强有关。

2.2局部干预促进成骨:

激素性骨坏死可能是一种成骨细胞/骨细胞疾病,因此把含有成骨始祖细胞的骨髓移植到股骨头坏死区域、促进成骨,可能有利于骨坏死的治疗。法国学者Hernigou P[20]对用髓心减压加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的116例(189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随访5~10年发现只有44髋发生塌陷,并且证实所植入的骨髓中含有的成骨始祖细胞数量越多其预后越好。比利时学者Gangji V[21]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加髓心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ARCOI或II)13例(18髋),结果显示24个月后实验组(10例髋)病人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只有一例患者进展到III期;而单纯减压对照组(共8例髋)有5例进展到III期,两组之间的塌陷生存时间分析有显著差异。这都表明自体骨髓间质细胞移植对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Mont认为骨形成蛋白(BMP)具有促进骨髓干细胞生长和分化成骨的作用,因此在股骨头局部应用

可能有利于促进骨坏死的修复,Valentin-Opran[2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应用rh-BMP-2加髓心减压治疗了24个骨坏死病例(FicatI或II)与单纯的髓心减压比较,随访2年发现rh-BMP-2治疗组进展程度明显低于单纯髓心减压组,而且需要关节置换的也明显少。

2.3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调节激素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的水平,从而抑制激素所引起的高脂,高凝状态,改善骨的微循环,打断由激素引起的恶性循环。Wang GJ 自1995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激素诱导的骨坏死和洛伐他汀的治疗作用。他通过细胞培养证明洛伐他汀可以抑制激素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的脂肪基因的表达并抵消激素对成骨细胞基因表达抑制的影响,降脂类药物(如他汀类、高分子量脂肪酸D-003)不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BMP-2的高表达,还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P-2的高表达,并且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通过鸡模型证实洛伐他汀对激素性骨坏死有很好的预防作用[8]。Pritchett JW[23]观察了284例应用大剂量激素患者并合用他汀类药物发生骨坏死的情况,平均随访7.5年发现只有1%的骨坏死发生率,这远远低于文献报道的使用大剂量激素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3%~20%。因此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

2.4物理疗法:

这方面的干预治疗主要包括高频振荡波、电磁场理疗(脉冲电磁场)以及高压氧治疗。Ludwig[24]用高频震荡波治疗22例(女10例男12例)股骨头坏死(ARCOI-III)病人一年,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MRI来评估其疗效,结果显示疼痛评分从8.5降到1.2, Harris评分由43.2 升高到92,但MRI显示坏死骨周围的硬化带没有消失。脉冲电磁场治疗最早有Eftekhar NS(1983年)报道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有效,后期又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它的有效性。Seber S[25]用脉冲电磁场治疗两例股骨头坏死患者(Ficat II),连续治疗6个月(10小时/天),随访发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影像学也没有继续恶化,证明脉冲电磁场对于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性。以色列Reis ND[26]通过用高压氧治疗12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I期)认为高压氧可有效治疗I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这些治疗措施的应用目前还存有争论,因为虽然这些措施可以缓解早期骨坏死的自发疼痛、短期改善临床症状;但他们的远期预防骨坏死进展的疗效还有待证实[27]。

2.5:抗骨质疏松与抗氧化应激

抗骨质疏松药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阿仑磷酸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以治疗和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28]。Agarwala运用阿伦膦酸盐治疗骨坏死的病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garwala通过前瞻性研究报道了膦酸盐对缺血性骨坏死的疗效。他治疗了100例患者(大部分有激素引起),阿伦膦酸10mg/天或70mg/周,并用钙剂(500-1000mg)和维生素D佐剂,随访3月至5年,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和功能评分明显下降,行走和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而关节的活动度在第一年有明显改善,MRI显示大部分的病人的骨髓水肿一年后明显好转[29]。Ichiseki T认为激素引起的氧化应急反应不仅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且还直接损害成骨细胞,因此在应用激素的同时应用抗氧化应激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骨坏死发生,并且他在大鼠模型上证实了抗氧化应急的药物GSH可以降低骨坏死发生[10]。

在股骨头坏死早期采取干预治疗是保留股骨头的有效手段,而且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短期疗效如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但是所有这些措施的长期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证实。随着骨坏死的病因的进一步阐明,可能会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来阻止或逆转早期骨坏死。

[2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一) 作者:王玉民,韩洪民,王勇,孟庆强 【摘要】目的: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疗效的研究。方法:对89例患者,149块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融通术,将扩张、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ANFH的供血动脉内。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消失占100%,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细小动脉增多,供血小动脉增粗,静脉显影时间缩短,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ANFH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 目前,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对ANFH的治疗缺乏依据,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仍存在很大争议〔1〕。由于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已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收集了89例资料完整且取得随访结果的ANFH介入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9例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17岁~63岁,平均年龄41岁。双侧股骨头病变60例,单侧病变29例,其中31例有服激素史,28例有外伤史,30例有大量饮酒史。89例均有典型的髋部疼痛及放射性膝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障碍,4字试验阳性等症状及体征,症状出现时间6d~19a,平均14.6个月。 1.2分期标准目前国际上对于ANFH的分期方法很多。本组病例采用了Ficat等的标准进行分期。Ⅰ期:X线表现正常,MR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和骨硬化表现;Ⅲ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榻陷或股骨头变形;Ⅳ期:关节间隙及髋臼继发退行性变。本组89例,149块,其中Ⅰ期19例,29块,Ⅱ期42例,64块,Ⅲ期18例,36块,Ⅳ期10例,20块。 1.3治疗方法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F的Cobra导管超选择至患侧髋内动脉的闭孔动脉圆韧带支和股深动脉的旋内、外侧动脉,经导管注入对比剂,“冒烟”证实后,均行DSA,以观察患侧股骨头的供血情况。然后经导管分别注入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40ml,低分子右旋糖酐40ml+复方丹参30ml。注药后15min再行DSA血管造影,并与注药前相同时相DSA片对比,以观察和对照介入治疗后股骨头血循环的变化。介入治疗后,常规患侧下肢静脉点滴尿激酶5万U/d,连续5d。口服阿斯匹林50mg2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连服6个月,对Ⅰ期、Ⅱ期患者介入治疗1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Ⅲ、Ⅳ期患者可与第一次介入治疗后45d左右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介入治疗以增强疗效。 2结果 2.1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61例Ⅰ期、Ⅱ期患者下肢运动情况基本恢复,髋部疼痛消失,影像复查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应力骨小梁清晰。18例Ⅲ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明显增强,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大小形态上且有明显变化。10例Ⅳ期患者疼痛减轻,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有所缓解,股骨头外形变化不明显。2.2灌注药物前、后血管改变每例ANFH患者,均行血管内灌注药物前、后DSA检查并摄片进行比较,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侧治疗前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变细,部分截断,股骨头染色较淡;治疗后发现上述动脉增粗,增多,截断血管可有再通,股骨头染色增强,供血得到改善。 3讨论 3.1ANFH的发病机制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损伤导致股骨头缺血。非创伤性ANFH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有血管阻塞学说〔2〕,有原发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骨软骨炎,或股骨头扁平症。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目前使用较多的三种方法为Ficat分期、Steinberg分期与ARCO分期。 一、Ficat分期 Ficat等(1980)根据X线表现和骨的功能性检查(包括测量股骨转子间髓内压、髓内静脉造影和髓芯活检),提出了完善的四期分期体系。1985年该体系又进行了改良。 0期:患者无症状,X线片正常; Ⅰ期:X线片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弥漫性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症状,骨的功能性检查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 Ⅱ期:X线片示广泛的骨质疏松,有骨硬化或囊性变,股骨头的轮廓正常,髓芯活检有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临床症状明显; Ⅲ期:X线片示股骨头内硬化、囊变,股骨头塌陷,有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加重; Ⅳ期:骨关节炎期,X片示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临床症状疼痛明显,髋关节各向活动明显受限。 二、综合分期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方法较多,70年代Ficat提出成人股骨坏死的四期分法,Marcus也提出四期六型分期法,但多局限于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总结,以临床、X线片、CT、ECT、MRI为依据,提出综合分期法,此法能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疾病预后的估计。 Ⅰ期:临床表现,髋膝关节进行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表现,股骨头外观正常,软骨、骨小梁结构稍模糊,或呈斑点状骨质疏松,CT、股骨头中部骨小梁轻度增粗,呈星状结构,向股骨头软同部放射状或伪足样分支排列,软骨下区可见部分小的囊性改变,ECT有早期浓集,动脉血供低,MRI示低信号,异常改变。 Ⅱ期:髋关节疼痛为主,外展内旋轻度受限,X线表现为软骨下囊性变,骨组织有破坏与疏松交织现象,也可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称为"新月征",CT下可见头下骨髓腔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肌下骨髓腕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骨下骨髓腔内0.5cm以上囊性变,ECT表现为静息相呈大

完整病历右股骨头坏死

入院记录 姓名:郑阳工作单位:—— 性别:男性地址:XX市XX区XX路11号 年龄:50岁入院时间:2016-11-27 10:00 婚姻:已婚记录时间:2016-11-27 12:00 民族:汉族病史陈述者:患者及其家属 职业:-- 可靠程度:可靠 籍贯:XX省XX市联系人及电话:王玉139******** 主诉:右髋部反复疼痛伴活动障碍2年,加重5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髋部疼痛,开始时呈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无畏寒及发热。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好转。5个月来患者右髋部疼痛无缓解,且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右髋部活动障碍为主,间歇性跛行,期间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今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给予完善相关检查后,拟:“右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祥。 系统回顾: 五官器:头部无疮疖及伤史。双眼视力尚可,无耳痛,外耳道流脓史。无慢性鼻塞及流脓性分泌物史。近年来常有右牙痛,无咽痛史。 呼吸系:无气喘,呼吸困难,长期咳嗽,咯痰及咯血史。无午后低热、胸痛史。 循环系:无心悸、气急、发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无心前区疼痛,高血压史。 消化系:无腹痛、腹胀、胀泻史、无喛气、反酸、呕吐史。无呕血、黑便及长期便秘史。 血液系:无皮肤、粘膜出血、瘀点、瘀斑史。无贫血史。 泌尿生殖系:无尿频、尿急、血尿及排尿异常史。无颜面浮肿、腰酸、腰痛史。无阴道流血、痛经、白带过多、外阴瘙痒史。 神经精神系:无头痛、眩晕、昏厥、抽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史。 运动系:无游走性关节痛及运动障碍史。无关节脱位及骨折史。 个人史:原籍生长,生活条件可。否认去过疟疾、血吸虫病等疫区;否认特殊毒物接触史;否认烟酒嗜好;否认冶游史。 月经史:无。 婚育史:已婚已育多年,配偶及子女均体健,家庭和睦。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家族中存在类似病史及恶性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体温:36.4℃,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型 Steibery分类法于199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髋关节分会所接受,具体分期如下: 0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MR 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 Ⅰ期:X线片正常,但骨扫描和MR I表现异常 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 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 Ⅱ期:股骨头透亮或硬化改变 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 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 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新月征)但无股骨头改变 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下陷小于2mm) 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 Ⅳ期:股骨头变形下陷 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小于2mm) 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2—4mm 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大于4mm) Ⅴ期:关节面间隙狭窄或和髋臼改变 A—轻度(平均股骨头受累严重程度与Ⅳ期) B—中度(确定的相似,并估计有) C—重度(髋臼受累) Ⅵ期:退行性关节炎改变 Marous 分期法 Ⅰ期:髋无症状,X线片无表现或轻微密度增高(点状密度增高) Ⅱ期:仍无症状或轻微,X线密度增高,头无塌陷 Ⅲ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一般多见扇形骨折,新月征少见 Ⅳ期:髋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跛行及功能障碍,头扁平或骨质坏死 Ⅴ期:疼痛明显,死骨破裂,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密度更加硬化。 Ⅵ期:疼痛严重,有的疼痛较Ⅴ期减轻,但股骨头肥大变形,半脱位,髋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 股骨头性坏死的X片征象: (1)、水滴征指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股骨头面包圈样改变(股骨头坏死初期)。 (2)、低密度征指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内的骨小梁消失(股骨头坏死初期)。 (3)、新月征指股骨头顶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股骨头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新月状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蛙式位骨盆片X片,股骨头外上侧显示的最清楚(股骨头坏死I期)。(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早期塌陷的征象(股骨头坏死I期)。 (5)、硬化征在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在

儿童股骨头骺坏死治疗方法的新思路

儿童股骨头骺坏死治疗方法的新思路 【关键词】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治疗方法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对身体的健康日益重视,股骨头坏死(含儿童的股骨头骺坏死即Perthes病,和中青年或老年由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按传统模式治疗,已“捉襟见肘”。不可靠的疗效,暴露出来的缺陷不仅在国内骨科学界乃至发达国家中也提出质疑,手术扩大化趋势已带来危及人类康复的一大难题。股骨头坏死的诊治,已经成为全世界倍加关注的问题[1~3]。 1 儿童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问题-从命名到各种治疗方法的演变回顾与点评 自1910年美国的Legg、法国的Calve、德国的Perthes用不同文种报道以来,对发病学说和理论概念,至今仍未统一。早在1934年,Ferguson和Howorth及1961年Woodhouse指出当关节囊内压达50~150mmHg以上即可发生Perthes病[4~7]。(1)国外Tachdjian(1968年)提出“关节囊内压增高”理论,提出关节滑膜切除术。在我国邸建德教授等(1981年中华外科杂志)倡导下,认为是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轰动一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此术,我院治疗4例,现在看来近远期疗效未尽如人意。蔡绍勇等(1997年)认为用单纯滑膜切除术疗效最差[1]。(2)Green和Greffin(1982年)提出骨内压增高理论,认为股骨头内骨内压增高导致头骺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开始采用股骨头钻孔减压术,经观察效

果仍不理想。如苏碧蓝等[8]指出此术对大多数病人不起作用。7例滑膜切除髓芯减压加血管置入术,平均随访 6.5年,差组4例占57.14%,效果较保守治疗组差。江让等[9]行滑膜切除髓芯减压术17例,随访4年1个月,差者58.8%。(3)有学者认为光钻孔不能改善血供,又提出钻孔后将动脉血管置入的方法(即血管置入术)。如1995年Mont复习24篇髓芯减压报道中63.5%临床效果满意(1206个关节)。结论是:很多股骨头坏死,患者表现为已属Ficat Ⅲ期或更晚期不起作用。即对塌陷前期FicatⅠ~Ⅱ期,此术可阻止头塌陷而延缓全髋关节置换时间,因此对中青年适用[5,10]。赵德伟等(1998年)认为髓芯减压术总体的临床满意率各家报道有差异,大体在30%~60%之间,与病变范围与程度相关,对大多数晚期患者不起作用[1]。但目前尚未证实,由此而真正确立和改善了局部血循环,使股骨头血流量增加。另有学者行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置入血管已收缩闭塞成一结缔组织索条。“血管学说”“血液黏变学说”、“生长停滞学说”及Gershuni(1979年)发表“股骨头过度生长学说”等,众说纷纭。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缺血所致坏死。对此西医主张带血管的骨膜或骨移植手术。Fialey(1978年)首先报道,朱盛修(1983年)、赵德伟(1992年)、王岩(1995年)分别报道此术能加速骨重建,是一种有美好前景的手术方式[5,7],但此术难度大,目前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远期疗效有待大量病例积累。 随着“包容(Containment)”概念的提出,开始倡导各种措施,如绝对卧床休息,皮肤牵引,外展位支架或矫正器固定,石膏外固定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25 阅读:72次【字体:大中小】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方法: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21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21例患者发现30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坏死股骨头内表现为不规则形状骨密度增高影、骨小梁增粗变形,21个股骨头内出现囊性变,15个股骨头碎裂变形,15个坏死股骨头合并关节腔内积液。结论:CT在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变以及确定病变范围等方面优于普通X线,CT在早期诊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简称ANFH)是骨科一常见疾患,如果病变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当最终可导致股骨头畸形或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早期诊治本病,最大限度地保存关节功能提供影像依据,我们总结分析了21例ANFH的CT表现。 1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0~62岁,平均39.9岁;病程2~60月,平均24.6月。主要症状为髋关节疼痛(19/21),下肢疼痛不适(2/21)。 CT扫描均使用以色列Elscint公司Helicat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髋臼和股骨颈在内,层厚5mm,层距5mm。 2结果 21例共发现30个股骨头受累,单侧股骨头受累12例占57.1%,双侧股骨头受累9例占42.9%。CT表现:①股骨头内不规则分布的斑点状、条形或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30/30),占100%;②股骨头内骨小梁不同程度增粗、融合变形,即“星状征”变形(30/30),占100%;③股骨头内散在分布囊状低密度影,大小不等(21/30),占70%;④股骨头碎裂、变形(15/30),占50%;⑤股骨头骨性关节面骨皮质中断(15/30),占50%;⑥其他改变:关节腔内积液(15/30)占50%,髋臼缘增生硬化(10/30)占33.3%,关节腔内游离体(4/30)占13.3%,股骨颈受累(2/30)占6.7%。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英文名称:ischemic necrosis of head of femur 定义:由于股骨头的血循环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影响而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以患者最初觉患侧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休息后减轻。甚或股骨头发生塌陷,出现可产生持续剧痛,而且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行走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变。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骨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是目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 目录 发病机制 疾病检查 辅助检查 诊断依据 临床分期 治疗原则 疾病治疗 食疗方法 验方治疗 发病机制 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的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部外伤等,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股骨头血运,从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非创伤性者诱发的因素较多,而且多数疾病与其发病机制尚不肯定,还有的连病因也不清,称特发性股骨缺血坏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大量应用激素、长期酗酒、肾脏移植、慢性肝病、潜水病、镰状细胞性贫血、胰腺炎、高血脂、痛风、放射病、动脉硬化等血管狭窄疾患、胶原性疾病等等。至于一些特发性病例的真正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疾病检查 早期腹股沟韧带下压痛,髋内收、外展痛,"4"字试验阳性;到晚期则各方活动皆受限,Thomas 征阳性,重者肢体缩短,并出现半脱位征。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概况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概况 发表时间:2009-11-21 发表者:陈献韬(访问人次:391)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Legg-Perthes病(LPD)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炎等,是一种儿童期特发的股骨头坏死的病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跛行和髋关节疼痛。又称。1910年legg(美国)、Calve(法国)、Perthes(德国)三人分别同时报道此病,故称Legg-Calve-Perthes综合症,简称Perthes病。病因与病理目前仍末完全清楚,是骨科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病属自愈性疾病,慢性病程。当病变自然愈合后,坏死的股骨头往往遗留扁平状畸形。因此,通常又称为扁平髋。2~12岁儿童为易发人群,其中4~8岁更为多见,其发病率男性为1:740;女性为1:3700,男、女儿童的发病率为4.5:1;14岁以上儿童发病率为1:18000,年龄分布无性别差异,多见于左侧,单髋受累,10%~15%发生在双髋,有家族史遗传倾向,约30%患儿的直系亲属有同病。身高较正常同龄儿童矮小。日本、中国、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发病率相似,而黑色人种儿童则明显比同区白色人种儿童发病率低。女孩预后较差。 一、病因 自从1910年Legg Perttles病被Legg(美),Calve(法)和Perttles(德)发现以来,其有关的病因与病理研究颇多,观点也不尽相同,如创伤、滑膜炎、髋臼发育不良、生长素介质(Somatomedin)过低、体质遗传等,真正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legg氏认为儿童股骨头坏死与外伤有关,后来calve氏确认系一独立疾患,称其为假性髋关节病。Perthes认为其基本病理组织学改变是软骨炎,然而其后许多学者并未见到软骨炎。1922年,Waldenstrom就首先发现该病坏死股骨头出现的软骨下骨折征,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外伤是该病的原因,但是1966年Salter等证明了这种呈新月形的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亦即骨坏死在先而骨折在后。 儿童股骨头骨骺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外骺动脉和下干骺动脉;9岁以后直至老年靠外骺动脉和来自圆韧带的内骺动脉供应;在5~9岁时,仅由一支外骺动脉供应,在此期间如股骨头骨骺受到某种创伤虽不足以骨折,却可引起血供障碍,从而导致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另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儿童尤其男孩股骨头的营养血管在解剖上存在着先天性异常和缺陷。儿童股骨头骨骺的血液供应完全由支持带动脉供给。在3~9岁的儿童,圆韧带动脉尚未参与供应股骨头血循环,而来自干骺动脉的血循环又被骺板阻挡而供应很少,只有外骺动脉是唯一的供应者。该动脉的走向自旋股内侧动脉发出后,经过后例转子窝关节囊,再转向外侧头与颈的交接处进入。该处的关节囊特别厚,间隙又特别窄,因而该处的血管极易受压而栓塞。该动脉一旦栓塞,则导致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另外,男孩的股骨头内外血管吻合弓的变异较大,甚至缺如,故男孩发病比女孩高待多。 Perthes病多见于男孩的另一个解释是,髋关节是一个活动多的负重关节,男孩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虽然Perthes病的损伤程度多属不重,可能系反复轻微劳损,有学者认为Perthes 病的患儿对损伤的敏感性比正常儿童高所致。 另外有不少学者指出该病合并其他畸形高于正常人群,而且该病患儿身高较之正常者矮小,骨龄发育也延迟,然而更多的学者对该病的血管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后,认为该病属于缺血性坏死。 总之,该病患儿的骨路发育倾向迟缓、身材矮小、躯干与四肢比例失常。尚有胎位不正、臀位产、孕妇高龄、家庭生活困难等因素。 纵观以上研究结果,可以认为Perthes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的。 二、病理和发病机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导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的轻重有所不同,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出现的疼痛感略轻与病情严重的患者,因此,早期的股骨头缺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的轻重有所不同,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出现的疼痛感略轻与病情严重的患者,因此,早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希望大家可以仔细的阅读,掌握相关的知识,正确辨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 临床表现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病理演变作为基础。而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头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患都可以发生,换句话说,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临床检查做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来。例如髋和骶髂关节许多病变可表现为“4”字试验阳性,(即屈膝并使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摆成“4”字形状放在对侧伸直下肢上,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另一手放在膝内侧手同时下压,引起臀髋痛)因此也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特定体征。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大腿近侧,可放射至膝部。疼痛可以因坏死组织-修复的炎症病变或炎症病灶内的高压引起,可表现为持续痛,静息痛。骨软骨塌陷变形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或有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附着部位慢性损伤性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活动受限,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 检查早期X线片可没有阳性发现,随进展,于负重区出现骨小梁紊乱,中断,以后股骨头软骨下骨囊性变、夹杂硬化。随病变进展,修复障碍,病变区出现线性透亮区,围以硬化骨,呈现新月征。晚期出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