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

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18.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载体,各种活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运动过程。

19.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或是指城市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运营过程中的形态

20.城市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另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表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

21.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

22.城市开放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23.城市设计导则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编制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总则,城市形态与空间体系,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和公共活动,城市运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和重要地段(区),实施措施七个方面的内容.另解:是以文字条款和图表的形式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城市发展战略表现为以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面貌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目标、功能和设计要求的城市形态环境

二、简答题

1、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答: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2、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城市是人创造的,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活生生的,有机的组成部分②城市是社会的延伸,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文化、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③城市是“类人体”,有其自身的生成——发展—-衰亡规律,但这个规律又不同程度地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④城市有自己的“波粒二重性”,即既是物质、科学技术的堆砌物,又是精神、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⑤城市中的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整体

3、城市巨系统构成包括哪些子系统及科学领域?

答:城市巨系统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市建设系统;科学领域: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人口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

4、城市系统复杂的根源是什么?

答:①城市变迁的人本动力②城市变迁中的人-—社会系统③城市的生命周期

5、唐山市城市设计运行体系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唐山市城市设计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以具体方案设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比如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城市雕塑与标志、城市街道和广场等方案设计;后者则是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都是规模范围较大的去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比如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等。他们彼此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和控制.

6、中世纪城市设计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一个建筑物的立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为孤立的实体与周围无关的情况是很少的,城市设计的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中世纪城镇的平面图常常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

7、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提倡人性、人权、人道,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理性,主张个性解放。主要特点:体现人文主义理想,早期文艺复兴只是对中世纪城市进行了十分有分寸的、恰到好处的修改,扩建了广场并新建了部分建筑群;16世纪以后巴洛克城市设计:设计有着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在城市设计中,巴洛克的典型做法就是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宽阔笔直的大街串起若干个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几条放射性大道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

8、周代主要的城市设计理论是什么?

答:中国商周时期的城市,其设计是按“体国经野”规划体制来进行的,即根据封疆范围,按城的等级规模来规划郊野的土地、人民及各种生产基地,并布置“郊邑”和“鄙邑",形成一个以城为中心、有国有野的城邦

9、秦汉时期城市设计的主要特点?

答:秦咸阳都城设计突出体现其帝都的威严与壮丽及集天下财富于一家的观念;汉长安城的设计“览秦制,跨周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加以创新,其城市平面因地形及军事防御的要求曲折有致

10、元明清北京城设计的特点?

答:元北京城(元大都)设计特点:①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重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②规则的供电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④城市建设宫城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明北京城的特点:①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③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④明北京城的商业区市集分布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明时城市向南发展(除鼓楼外),明代行会制度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⑤北京城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⑥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挖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宫城,遗迹尚存

11、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对全市山、水、河流、湖泊、海岸、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②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农田与城市环境的适宜比例及协调关系③城市传统风貌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地方特色的发扬④市民在全市范围内活动分布(居住、工作、学习、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保健、旅游、观赏、出行交通、休闲等),以及其间的相互联络⑤全市各类主要公共空间的分布及其网络与层次⑥保证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⑦主要建筑群体及天际线的美学要求⑧全市主要景观的分布、保存与完善(城市主次轴线、对景、借景、主要视廊、主要景点、园林绿化、建筑高度分布、建筑风格分布、滨海景观与水边小环境等)

12、分区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主要街区的环境质量与特色的保持和改善②地标建筑的性质与分布③主要道路沿街内容与景观

④本分区内与近邻分区相互联通、相互借景的安排⑤本分区内市民的特点与安排,包括步行与机动车

及大量人流换乘的安排⑥公园、街道、社区、住宅组团的绿化分布与体系⑦主要城市广场的选址、性质的确定、规模的规定⑧主要建筑群的群体轮廓,体量高度的控制,特色的确定,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等

⑨文化、历史、文物特色的保存与利用

13、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答:⑴对片区和近邻的自然环境分析,明确其在分区的作用⑵对片区内有自然保护或历史性保护的保护区划定后,确定其四周的保护带宽度⑶在上述两条的基础上,划定允许建设和禁止建设的界限⑷对片区内已建的人工环境进行分析,从改善环境质量和宜人活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造和利用的构思方案⑸按人的活动内容,将人的静态与动态活动在公共空间内的分布分别做出安排,包括对水环境的设计,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停留、观赏和进出集散、交通与换乘等提出构思方案⑹公共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包括广场系列、广场自身、通道、换乘空间、园林绿化等的位置和用地外形,同时按人的不同活动划定用地布局

⑺公共空间的围合设计,包括主要空间的类型、造型与规模,地形标高的利用,铺装按空间的内容来分布,

围合体设计(建筑群、绿化、水面、山体、视觉围合体),空间开口设计等⑻地上、地下空间及与近邻空间的联络与区分,空间引导,主要标志,空间照明,雕塑、喷泉、水池、小品等⑼景观设计,包括主要景观视点的布置,近景与远景设计,地标建筑的数量、位置与高度,建筑群的总体轮廓、景点设计⑽城市文脉设计⑾其它相关专业的专项设计

14、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城市空间有何影响?

答: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⑴生态或区位⑵集中⑶集中化⑷分散化⑸隔离⑹入侵⑺迁移⑻支配⑼竞争⑽生态社区⑾自然与道德秩序⑿自然区

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特定位置上,使之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最终导致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保持平衡。

15、场所必须哪些要素特征?

答:①适合某种社会活动、人的行为发生所需要的空间,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载体②这种社会活动和人的行为空间具有历史的或长时间的延续性③这种时空的连续性为所在城市(或场所周围)的人所认同④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关系维度

16、绿色城市设计的包括哪些要素?

答:①自然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②开放空间③建筑空间④交通与停车⑤人行步道⑥社会活动及活动场所17、城市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的?

答:城市的尺度表现为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是以人自身的运动为参考坐标来判断认识周围事物的感觉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由于人自身的运动水平(如速度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城市的尺度的变化时人与自身的运动水平(如运动速度)相一致,随着人类运动速度的变化,人对外部世界的尺度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人们的生存环境却相对缩小,即城市的尺度在缩小

18、城市的基础空间包括的骨架空间与象征空间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骨架空间以“流动”和“服务"为特点,具体来说,“流动"可包括:①步行系统②汽车交通③铁路④舟、船⑤空中交通;象征空间指城市中具有“视觉焦点"特质的一些景观要素

19、城市空间设计五个要素指什么?答:①界面(各种空间界面,包括建筑立面、轮廓、小品、植物

等的设计)②轴线(空间轴线、地面、对景设计)③核心(广场、绿地、空间结点的设计)④网络(与原有环境的结合,空间结构等)⑤群体(运用连、封、重复要素、连续景观等进行设计)

20、城市空间的特征包括那些方面?答:①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②城市的社会属性③城市空间的生

态属性④城市空间的认知与感知属性

21、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答: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互为表里,城市形态的演变机制主要在于:①城市的现有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于现有的城市结构进行调整或扩大,由此导致城市形态的演变②城市中新的功能不断取代旧的原有功能,导致城市形态不断变化③城市发展过程是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更新过程,尽管这种更新过程大小不等、随机性强,但同样导致城市形态的不断变化

22、城市特色的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答:①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②城市的格局③城市的道路网格、广场等④名胜古迹、历史性街区;园林、绿化⑤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轮廓线等⑥城市的建筑群、中心区等⑦各类建筑小品⑧民俗民风、小吃、工艺品等

23、城市设计如何体现城市空间特色?答:①山水意象的培育②自然生态的保护③注重城市特色空

间的展现④空间结构层次的把握⑤空间特色的表现技巧

24、城市空间特色的设计对策?答:①山水意象的培养②自然生态的保护③注重城市特色空间的展

现④空间结构层次的把握⑤空间特色的表现技巧。

25、凯文·林奇(Kevin Lynch)关于城市分析的五项要素是什么?答:①边缘②街道③区域④节点⑤

标志。

26、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什么?答: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

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

27、城市设计的理念是什么?答:①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②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③

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④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

28、总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资料收集分别包括哪些? 答:⑴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的内容

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运动体系及相关资料⑵局部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的基本内容可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形态结构和相关资料

三、作图题

1、绘制克莱尔广场形态构成图解并加注说明。

答:城市空间是由广场和街道两种要素构成,并且以

广场空间的三种原型(方形、圆形、三角形)和街

道关系来描述城市空间,通过他们之间的变形融合

重合集合切除和变换等方式演变为多种多样的

空间形式。

2、中国传统的风水提出的山水城市格局概念图并

加注说明。

答:中国传统风水在山水城市格局方面力求一种人

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首先以

主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形成天际轮廓线,增加

景深和距离感,其次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

平原开阔的观景视野;最后,总以案山或界水作为城

门、楼阁、道路、轴线的对景或借景.其基本格局就

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金带环抱”的模式。

四、辨析题

1、古希腊与古罗马城市设计思想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古希腊:建筑的群体和细部都是以人体做标准的,称其为尺度。主要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可以控制的。

古罗马:更强调以直接使用为目的,并非为了纯粹审美的艺术追求。将古希腊广场自由、不规则、多少有些零乱的空间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运用轴线系统和透视手法建立起整体壮观的空间秩序。不再强调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照顾四邻建筑的关系。它的设计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不需要人的尺度。

2、北魏洛阳与唐长安城市设计的比较与评价?

答:总体看,北魏洛阳的城市设计采用了系统整体的设计方法。从城市骨架、总体艺术布局到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道路系统的组织均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全盘考虑的,并且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而且,突出的城市主轴线的做法对后世城市设计影响极大。

唐长安城:依据龙首塬北高南低的地貌形式,宫城居北,皇城南围,坊里外围的层次格局,体现“官民不相参"的规划思想,既符合自然地理形势,又符合汉“北为上"的礼制思想。在东西侧城门的布局上,并未采取均等对称的形式,而是依据交通流量的大小。

3、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

答: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如果说,城市的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内在、隐性的动力支撑要素,那么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4、城市总体色彩与局部色彩规划设计的侧重点与差异性比较?

答:城市总体色彩规划设计与城市的总体设计相对应,根据调查掌握的城市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因素,以及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总构想,明确城市总体色彩规划设计的方向和工作.

城市局部色彩规划设计是在完成城市总体色彩设计之后,需要针对城市各个不同特点的区域将设计的总体策略进一步细致化,深入化,具体化。并且配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将城市色彩局部设计和分区设计做出“量”的分析和规定。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空间过程中,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答:唐山市城市设计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以具体方案设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比如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城市雕塑与标志、城市街道和广场等方案设计;后者则是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都是规模范围较大的去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比如城

市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等.他们彼此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和控制.

6、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空间就是建筑的主角?

答:空间指由建筑师创造的建筑内部空间,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实体”。建筑以体量大小、高低、色彩、质感、外部形态,以及各自不同的形体语言和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构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7、试将旧金山与堪培拉的城市设计进行比较,并辨析其优缺点?

答:相同点:1,旧金山与堪培拉均强调了环境因素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2,都重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一致性;3都对交通体系进行了改造。4,都对滨水区规划改造.

不同点:1旧金山是在原有基础上规划改造的,而堪培拉是在一片原始山野上建立起来的,两座建城几处不同;2旧金山设计从城市形态入手,堪培拉利用山峦和水面,确立了3条城市主要轴线;3,旧金山市提出了邻里环境和尺度,堪培拉注重放射轴线和环境整体性;4堪培拉开发了卫星城

8。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①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与建筑虚实相生)②人流、物流的交通功能③与宗教建筑、宫殿官署等构成古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④与商业中心、行政中心、车站码头(交通中心)、古代遗址、大型广场、古筑公园等构成现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⑤是人们认知城市的主要途径。

⑥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开放空间

9。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包括那些方面?

答:①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质量开放空间的重要目标②现代开放空间设计应重视其文化品味和文化氛围的创造③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④强化形式信息,增强空间的观赏性和感染力⑤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⑥珍惜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其环境,为现代生活服务⑦做好气候防护和微气候设计,减轻环境压力

10.巴塞罗那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

答:以人们自由聚会的空间需要为出发点,为人们聚会、步行需要提供了大量宽敞的公共空间和场地,这些空间和场地是建在拆毁的旧公寓建筑和工厂的基址上的,还有小部分是由缩小原已形成的专供机动车行驶的交通面积而来。老城区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装饰,使一些广场看起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位于老城区外的广场和公园的空间从设计、家具到材质的选择都非常时尚.一部分广场的特征是“石质空间”,它们通常是作为城市起居室和交往场所,这些硬质空间其特征是石制的地面和公共设施,偶尔也有些树木是得到软化的效果。另一些较柔和的公共空间,通常被称为“碎石广场”,它们主要是供人休息、嬉戏的场所。还有一系列新公园和“城市绿洲”是作为娱乐、消遣的公园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小区之中。另一类空间是设置在林荫大道当中的休闲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小坐、休息、玩耍。总之,他们在拆除了的旧公寓楼、仓库、厂房的基地上建起了数百座新的城市公园、广场和休闲场所,同时,通过修缮先有广场、改善交通使游人获益良多. 11. 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包括哪些?

答:(1)城市设计导则(2)设计图纸和(3)附件

12。详规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遵循哪些方面的原则

答:(1)注意与城市规划相配合(2)坚持弹性的原则(3)坚持工程性原则(4)注重导则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五、论述

1、城市设计中如何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并举例说明.

答: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活生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既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又是城市文明的享受者。因此,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人类的需求。对此我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谈谈我的理解:

①从宏观角度看,有机的城市结构即在设计中考虑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空间布局仍然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的体现。其主要有三个方面: (1)合理的交通组织。它是居民在城市中生活便利性的前提。(2)适度的城市规模。(3)有机的城市更新。

②中观层面上的城市设计主要着眼于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社区环境,这有赖于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设计与社区活动组织.就设计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

(1)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空间的设计; (2)反映居民的生活习惯; (3)创造融洽的邻里环境。

③微观层面上的城市设计以创造舒适幽雅的城市环境空间为主要目的,主要考虑设计细部之间的统一、均衡、

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等原则,主要体现在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尊重人的需求之上。在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

人体的尺寸和比例、出行方式和习惯等,创造为居住者所认可、喜爱的空间。同时,对人本身之需求包括生理、心理需求的尊重也是其重要内容.

例如:为公共交通设置专用道,武汉设置的自行车的专用道,还有就是大量公园,休闲广场的设置等都是为了

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2、试论述城市设计从那些方面可以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并举例说明

答: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①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洪水等;②人文环境特征:建筑物和构筑

物的特征,包括体量、质感、色彩、风格等;③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在

设计中,通过宏观的结构平面、群体空间造型、天际轮廓线控制,和其具体的、特殊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道路和其它构筑物,乃至树木、水体、绿化、小区等,来反映这些特征。应特别注意某些重要地段,如城市

的出入口、主要街道、广场、交叉口、制高点、滨湖滨河等的利用和表现。应充分考虑其空间的尺度、界面

的处理技巧,综合考虑自然、人口、社会要素、的对比与协调,增强可识别性与归属感。

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析它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处理好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历

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空间体系中去,深化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

3、试论述城市设计中城市文化如何通过旧城传统空间设计体现?并举例说明.

答:。城市旧城区的空间形态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是文化、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城市旧城区的传统空间具有两重性:

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及地域文化特征也在不断的更新,新建筑取代旧建筑,新的空间取代旧的

空间是不可避免的。②城市的文脉、空间形态特征、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规划人员和

城市设计者的责任之一就是传承城市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和空间形态特征。

因此,要使旧城区中传统空间体现出城市文化,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传统空间的整体风格应协调.⑵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⑶确保文化形态的延续。⑷发掘和确定空间

特色。

现代城市设计要想延续并超越历史,就不应去模仿、掩盖或复制,而应挖掘那些传统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反映空间的时代功能,表现出尊重过去、重视现在、展望未来的设计理念,使传统空间在城市的时空发展轴上留下真实的印迹,在空间形态的演进中整合城市传统空间、地域风貌和城市特色,如德国科隆大教堂地区。

4、试论述城市设计如何以轴线组织城市空间?并举例说明。

答: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市轴线是通过城市的外部

开放空间体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种轴线通常具有沿轴线方向的向心对称性和空间运动特性。

城市空间轴线的组织方式:①以空间连接的发展,②建筑实体连接的发展,③连锁空间的发展,④以轴线

练习的发展,⑤建立张拉力的方式发展,⑥延伸的方式发展。

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主体和规模层次规划建设多条空间轴线。例如:巴黎的轴线设计。

城市轴线所特有的空间连续性及序列场景的考虑和创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在轴线两边布

置一些大小建筑,从而产生空间上的关联和后退的感觉,或者在场景中加入跨越轴线的空间要素,如牌楼、拱

门和门楼等,从而建立起空间尺度和序列感。如奥斯曼巴黎改造规划。

例如:北京的城市设计,以传统中轴线为基础,分别向南北延伸其轴线,形成了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

和南中轴线,在根据这些中轴线的定位,合理组织各功能区,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

5、试论述如何通过滨水区的设计体现城市空间特色?并举例说明。

城市滨水区设计的要点1。城市滨水区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邻近水体的空间构成物所限定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由对公众开放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组成。2。城市中的滨水区公共环境应该是亲水的,共享的,多样的,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3。做好公共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其主要原则是:滨水空间共享;建立亲水带;注意可达性,特色和堤岸安全;注重历史文脉和生态景观。4. 保护和优化滨水城市天际轮廓线特征,追求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5. 滨水建筑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与水体的特征协调。着重对滨水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建筑界面,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要素进行控制。6。根据滨水区景观形成的特点,其景观设计中的基准线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这个是大致的,非最终答案。例子:青岛东海路环境规划设计,东海路的规划用历史,唯物的,发展的眼光把新的海滨旅

游路建成继历史的优秀,集现代的大成,容未来的发展的全新滨海道路,展现出新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海滨新貌。宁波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规划原则:城市山水与人居环境相结合自然特色与人工景观相结合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7、城市中心设计包含那些类型,各类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特点?并举例说明.

解:主要类型有:①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②城市行政中心③城市文化中心④城市商业中心⑤城市商务中心⑥城市体育中心⑦城市博览中心⑧城市会展中心

Ⅱ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⒈内容: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是城市形象精华所在和区域性标志。⒉特点:①依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不同分级设置②在规划布局时要考虑城市交通组织、景观组织、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⒊例子:?㈡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设计——⒈内容⑴城市行政中心是诚实正直与行政管理机构的中心,是体现城市政治功能的重要区域,在城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以政府办公机构为主构成。⑵城市文化中心是以大型文化设施为主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体现城市文化功能和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一般以大型或重要的文化设施为主构成。⒉特点: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规划布局具有政治和时代的特点,一般以建筑群辅以开放空间构成,其布局形式分为规则是布局和自由式布局,注意交通组织和景观环境设计⒊例子:⑴深圳福田中心区公共交通组织——中心区两条地天去教会;地面公共交通设环形“穿梭车";在地铁沿线设公交枢纽站,减小小汽车穿行中心区.⑵常州市新行政中心区交通组织——通过绿地、广场和步行到连接起来并使之成为一个完全排除机动车干扰的系统,是中心区成功的关键。

⑶北京天安门广场——其规模宏大,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广场空间比例较开阔舒展,主要建筑物、构筑物

与广场空间比例均在1:10以上,延续了故宫建筑群庄严、雄伟、气派的传统,三段式古典构图,轮廓线平稳,极具中国民族特色。㈢城市商业中心设计--⒈内容:⑴商业中心设施可划分为基本公共设施、其他公共设施、辅助设施三大类⑵商业中心的用地构成⑶商业中心的建筑类型⒉特点:多样性、综合性、聚集性⒊例子:罗湖商业区用地设计。用地以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为主。总体结构构思有整体用地功能,强化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完善交通体系,街区功能整合与强化,延续城市文脉微观层面(小尺度地段)的城市设计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各自的设计重点㈠微观层面(小尺度地段)的城市设计主要包含①城市广场设计②城市出入口设计③住区城市设计㈡重点1。城市广场设计-—⑴广场功能多样化⑵广场的主题和个性的塑造相当重要⑶广场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型和空间型,立体空间广场又分下沉式,上升式及上升下沉结合的产物⑷广场本身不能过分繁杂,应有一个统一的主色调,切记无主导色及过分强烈的色彩⑸广场水环境及绿化设计⑹广场地面铺装的图案处理及建筑小品设计⑺遵循广场的整体性、尺度配备、生态性、多样性及步行化原则 2. 城市出入口设计——⑴遵循整体性原则①动态性②调整性③有机性⑵城市门户开敞空间形态具有多样性①主体多样性②功能多样性③结构多向性⑶空间连续性:物质形态的连续与时间感知的连续3。住区城市设计—-⑴注重城市框架⑵出入口和道路⑶建筑高度和体量⑷公共空间的原则

8、微观层面(小尺度地段)的城市设计主要包含那些方面,各自的设计重点是什么?

解:一城市广场设计

①功能多样化,对多功能活动的参与,以达到空间中人活动的多样化,使其形成有活力的空间②广场主题

和特色,塑造符合地方的主题和特色,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们能够了解它过去的辉煌,③空间形态:包括平面型和空间型两种④色彩设计:协调搭配众多的色彩元素,不致色彩杂乱无章和造成广场的色彩混乱⑤水环境:水体在娴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成为生命欢乐之源⑥绿化空间: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空间之一,它是城市的柔化剂⑦广场的地面铺装的图案处理⑧建筑小平设计:与空间整体环境相协调二城市出入口设计

整体性原则包括:①动态性②调整性③有机性

开敞空间多样性包括①主体多样化②功能多样化③结构多向性④领域多层次性⑤历史性

城市规划概论 复习参考【整理版】

2009级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 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 1.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字义上的理解 “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 “市”是交易的场所。但是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市,因此,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最初是由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市而产生的 ·西周奴隶社会,出现的“宫市”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打破“宫市”,出现了各阶层共同享用的“市” ·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且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 ·北宋中叶以后,汴州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集中的“市制”也逐渐废弃·现代城市“超市”兴起,以合理的服务半

径布置商业网点,方便居民生活 2.现代意义上的理解 “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农业、工业、第三、第四产业经济比例),行政(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意义。 3.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4.城市群

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2、【古罗马的城市设计特点】:①在城市设计艺术上,古罗马城市更强调以直接实用为目的,而非是为了纯粹审美的艺术追求。城市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秩序的建立。他们将古希腊广场自由、不规则、多少有些零散的空间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并娴熟的运用轴线系统和透视手法建立起整体壮观的城市空间秩序;②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最成功之处是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③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达到相互协调,而不需要人的尺度。 3、【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①巴洛克城市设计有着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②在城市设计中,巴洛克的典型做法是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③宽阔笔直的大街穿起若干个豪华壮阔的广场,几条放射性大道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 4、【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与赖特的“广亩城市”的区别】:从社会组织方式上看,霍华德是一种“公司城”的思想,在花园城内试图建立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而赖特则是“个人”的城市,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从城市特性上看,“田园城”是一种既想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有相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是一种折中方案,而赖特则抛弃城市的所有结构,真正融入自然乡土之中,从后市的影响上看,“田园城市”模式导致后来的新城运动,而赖特的“广亩城市”则成为后来欧美中资产阶级的居住梦想和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5、明北京中轴线: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km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6、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内容分为三种设计:开发设计、社区设计、保护设计。 7、传统的城市设计成果主要有两类形式,即政策—过程型与工程—产品型。规模愈大、涉及因素愈复杂,愈趋向于政策—过程型,反之趋向于工程—产品型。例如,在市中心开发的步行街,这是工程—产品型成果;而指导市中心发展的设计导引则是政策—过程型成果。传统的城市设计是偏于工程—产品型的。 【第二章】 8、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主要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从各实体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关系及关联的内在性。 9、凯文?林奇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标志 10、诺伯格?舒尔兹 他提出5种空间概念:①实用空间;②知觉空间;③存在空间;④认识空间;⑤抽象空间。 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必须具有明显的界限和边界线。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示,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 他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 场所精神的概念,认为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确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 11、罗杰?特兰西克 图底关系理论和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又被称为耦合分析。P56 12、黑川纪章新陈代谢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组成:通时性、共时性。 13、【场所】的定义: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章.城市产生于城市发展。 1、(1)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即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3)城市社会学:城市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4)社会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以上表述岁角度不同但有三个共同前提:①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②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③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2、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的界定:人口密度、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职业构成 4、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5、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核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城市与区域关系密切,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6、世界第一批城市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以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 7、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发展不平衡。(2)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3)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是多种城市职能的叠加,二是城市职能的分化。(4)城市的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城市。 8、城市化的定义: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9、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2)人口向城市迅速积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在30%-70%之间。(3)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比重的70%-90%之间。 10、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区域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1、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 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 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 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 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 城规之父一一希波丹姆一一米列都城 6. 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 m2o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 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 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 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 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 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 1 将这些部分巫新看机地统?迅来强调他匸Z闻的相斤依颇件和关联性, 2 为物底空间只是彭吨城IIJ :牛.活的一项变臺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llj'P的枠群休、礼突交往模式和政治姑构。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 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 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 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 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 ,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 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 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 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标在城市规划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1、城市设计的概念:对城市体型和三维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城市设计的目标任务:目标:(1)理想目标与基本目标 理想目标----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品质。基 本目标----城市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强调创造最好的空间环境,而是强调必须防止最坏的空间环境出现。 (2)四个具体目标:1、功能的目标---功能的确定与不定 2、变化的问题---环境的变 化与不变 3、为他人设计---设计的主观与客观 4、美学的目标---景观的保护与创造 任务:1、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2、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3、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4、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5、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3、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的联系: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1、目的性比较:城市规划宏观控制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则是促进环境变化,提高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则直接为修建建筑服务; 2、工作对象比较:城市规划为二维空间,考虑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相结合;城市设计为三维空间,可局部、微观;建筑设计仅对建筑物及外部小环境; 3、成果表现比较:城市规划反映用地平衡;城市设计表现为方案引导;建筑设计则是实施性设计文件; 4. 实施时间比较:城市规划体现为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实施时间不确定,而建筑设计确定 5. 委托人比较:城市规划为政府;城市设计可为政府或开发商;建筑设计主要为开发商 4、不同城市的特征: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特征:1、具有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 中世纪城市主要类型:1、要塞型,即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其后代发展成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第二种是城堡型,主要是以从封建主的城堡周围 发展起来的周围设有教堂或修道院教堂附近的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第三种为商 业交通型,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 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18.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载体,各种活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运动过程。 19.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或是指城市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运营过程中的形态 20.城市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另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表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 21.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 22.城市开放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②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③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2、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 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 第二,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 第三,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 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 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3、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科学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①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 ②定量标准: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与规划的关系) ②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要素及其系统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③人本原则(使用方便、安全、舒适、多样性) ④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历史、文化内涵) ⑤美学性原则(格局清晰、特色、景观、空间形体组合等) 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①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②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③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如“七线”控制、道路、市政工程、公建配套等),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尤其是视觉)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④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位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第一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 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金属时代:城市出现. 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 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基本观念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 城市—具有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二、城市设计的含义 1、城市设计——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2、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含义 (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 (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3)“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都市问题事典》 (4)“城市是有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市镇设计》(F。吉伯特) (5)“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论城市——它的产生、生长和衰败》(E。沙里宁) 两种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 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作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特点:城市形态自然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2、“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自上而下”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 的控制和要求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城市设计的内容----两种形式 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 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1、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指人们为了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2、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 A、整体环境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构造城市景观体系; 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 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B、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 C、城市重点地段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

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 3、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开发型城市设计 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 社区设计 二、“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1、“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 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2、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 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3、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 A、连续(continuity)主要街道、广场、次要街道的关系,道路系统通常 是不规则的。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政厅 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 B、综合(Complexity)公共区域,教主所在地,城市管理中心、宗教中心、 商业相融合。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新建 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 C、③向心集中(Concentration)城市不同地区的建筑体量、形式、轮廓等 三维空间的区别。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 若干教区; D、④持续更新(permanent renewal),今天所说的中世纪城市,其形式主 要是在15-18世纪形成的,但是,其结构及规模大小,则是在此之前的 时代就已基本构成了。城市讲究与环境和人体尺度的和谐,每个城市有 自己的特色。 三、“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1、“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 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2、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 几何形式很强。 四、“匠人营国”的中国古代都城设计思想 匠人营国思想的主要价值 第一,它反映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及设计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 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 五、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概念: 定义: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 3、城市设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意志、目的或对象。也指人们活动计划所争取的将来状 况。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 5、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特征: (1)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 6、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 7、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了解) 8、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空间形式理论: (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 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 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 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2)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建设的原则:a、表现的原则;b、相互协调的原则;c、有机秩序的原则。 艺术创造问题;a、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b、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c、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 (3)芦原义信: 减法空间和加法空间:前者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后者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 十分之一理论:要获得与室内相似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 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可以采用20~25m为模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 (1)勒·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 a、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内交通负担越来越大,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集聚功能。 b、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c、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d、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城市设计原则: a、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 b、崇尚秩序、功能和朴实; c、理性与效率至上; d、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 e、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 f、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a、对土地所有权和城市形态的描述; b、对田园城市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其权限范围的构想; c、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场所文脉理论: (1)凯文·林奇: 提出城市形态是受不同价值标准影响的观点,认为一般城市形态理论应以人为目的,以具体物质形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并且应当具有动态、参与决策和公众可参与的特征。 空间价值评判标准: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及管理。此外还有两个额外指标:效率与公平。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1)简·雅各布斯 城市设计四个基本条件: a、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b、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c、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的比例; d、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1)伊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 a、自然过程规划; b、生态因子调查; c、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

城市设计概论

1、P3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 伸,是人类社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他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 2、P4城市的历史遗迹、遗址等历史的“痕迹”,既具有实证的价值,又具有信息保存、传递的价值,同时又是城 市不断延伸的时空标志。 3、P21城市设计定义: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4、P22城市设计历史: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 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古希腊建筑的群体和细部都是以人体做标准的,建筑师将其称为“尺度”。 5、P23古罗马的城市设计特点:A、在城市设计艺术上,更强调以直接实用为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纯粹审美的艺 术追求。B、最大贡献是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秩序的建立。C、最成功之处是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D、指导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达到相互协调,而不需要人的尺度。 6、P24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a.一个建筑物的立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与周围无 关的情况很少b.城市设计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c.中世纪城镇的平面图常常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状,但街道布置是必不可少的d.早期中世纪城市无街道分类,随着城市扩大,各种交通种类增长后,由不同交通要求建立了相应的街道形式e.城门到中心广场街道有直接,方便的路线;通至住宅的街道是较窄和规则,常常是尽端式 7、P25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特征:a、有着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b、 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前列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c、宽阔整齐的大街串起若干个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几条放射性大道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d.由贵族享乐需要及轮式马车出现,催生了宏伟的城市轴线和城市大街e.巴洛克城市设计对后世产业非常深刻的影响,那种豪华铺张及壮观的城市构图对大多数统治者们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8、P27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A、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即用疏散的方法以求达到公平的目标,使得“城乡协调均 衡发展”,并通过”人类向自然的回归’,最终建立新型的、良好的社会经济关系。B、戛涅与“工业城市”城市布局依据工业生产的要求而定,C、马塔与“带形城市”主要出发点是城市交通,这是设计城市的首要原则。 D、柯布西耶与“光明城市”191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城市格局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和大片绿化组成,绿 化空间中富有雕塑感的摩天大楼群是几何形体之间协调与均衡的表现;在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提出,建筑的底层架空,全部地面均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居住建筑位置处理得当,形成宽敞、开阔的城市空间。E、赖特与“广亩城市”1924年提出,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的居住梦想和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9、P32洛阳城成功的继承了中国前期封建城市宫、城、廓三者层层环套的配置形制及城、廓分工的规划布局传统。 城为政治中心,以宫为主,结合布置官署衙门等政治性功能区。廓为经济中心,以市为主,结合布局手工作坊、服务行业区等经济性分区及工商业者居住区和其他居住区。城市居住区基本遵循按职业、阶层组织聚居的体制,但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职业要求,并不十分强调礼制等级与方位尊卑等礼制秩序。城市居住的基本单位-----“里” 仍采取封闭形制,四周筑里垣,临街设里门,里内住户出入均经里门,不得临街开门。 10、P36明代北京城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千米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永定门 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 11、P39城市设计分类:现代城市设计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 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或控制。 12、P41不同阶段城市设计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1.对全市山、水、河流、湖泊、海岸、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合理利用。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农田与城市环境的适宜比例及协调关系。3.城市传统风貌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地方特色的发扬4.市民在全市范围内的活动分布,以及期间的相互联络5.全市各类主要公共空间的分布及其网络与层次6.保证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7.主要建筑群体及天际线的美学要求8. 全市主要景观的分布、保存与完善9.城市特色的要点等。 13、P51城市空间的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和可认知性。可认知性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 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 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 五、论述(1个,15分)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 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 1.3城市设计的任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 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 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5)突出特色与个性 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 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 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 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重点) 3.1空间形式理论与作品(最好看一下书,这些比较碎,不好总结) 1.卡米洛·西特(1843~1903)P66 最早提出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其设计思想主要反映在他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中。 西特的城市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批评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充分认识到到城市规划基于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分离,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设计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带形城市 答案: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2.生态城市 答案: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3.场所 答案: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4.人工城市 答案: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5.界面 答案: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即实体的表层。城市空间的界面包括地面和侧界面。又可分为宏观界面(街面、广场、庭园、地面等)和微观界面(在宏观界面内,由小品、绿化等再围合的次一级空间)。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度、组合方 式等物理特性。任何界面都能通过表面的处理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交流对话。因此,界面是城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具体内容之一。 6.半网络结构 答案: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7.城市设计 答案: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8.城市色彩 答案: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城市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是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 1.城市设计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答案:多样性,综合性,复杂性,复杂性 2.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十个方面,具体为()(),(),(),( ),(),(),(),(),()。 答案:识别性,社会性,舒适性,通达性,安全性,愉悦性,和谐性,多样性,文化性,生态性 3.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有(),(),(),()。 答案:可辨别性,持续性,动态性,层次性 4.城市空间的“质”即功能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