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填空选择

1、心理现旬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998年填空题)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004年名词解释)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西比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1999年、2000年填空题)。

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2004年填空题)

7、人在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注意)。

8、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2003年填空题)

9、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0、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1、调查法可分为:谈话、部卷和(活动产品分析)几种具体方式。

12、在日常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自然)实验法。

13、(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滨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

14、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15、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是由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2003年选择题)

16、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作(个案研究)法。(2004年选择题)

17、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

18、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感觉)。

19、听到一首音乐,这属于(知觉)

20、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21、下列属于间接收集的方法有(调查法)

22、活动产品分析属于(调查法)

23、下列现象只有(思维)属于认识过程(2001年选择题)

24、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意志)的具体表现。

25、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测验法)

26、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7、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是(机能主义)

2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

29、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

30、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的是(格式塔)心理学。

3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心理学。

32、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33、惠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

34、杜威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35、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是(奈塞)

3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

37、信息加工心理学即(认知)心理学。

38、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

39、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40、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这符合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41、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自变量)

42、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调杳法)

43、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44、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5、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注意)

4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47、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48、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49、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心理学)

50、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51、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

52、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大脑)

53、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54、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55、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现实)

56、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57、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的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2002年名词解释)

4、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2003年名词解释)

5、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2004年选择题)

6、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4.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5.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6.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

四、论述题

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2005年论述题)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

1、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2003年选择题)

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2001年填空题)

4、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二、选择题

1、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2、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选择题)

3、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4、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5、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6、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准确性)

7、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8、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

9、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10、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抑制)

11、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这叫做(不应期)

12、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13、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髓)

14、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

15、“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

三、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998年填空题)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0、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1、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2、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5、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16、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2001年名词解释)

17、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2002年选择题)

18、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19、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

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四、简答题

1、简述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答: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

2、简述反射弧及其结构。

答: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1999年、2004年简答题)

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③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答:兴奋和掏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5、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1998年简答题)

答: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五、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2000年论述题)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也稳定。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得利频率的稳定性也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对学生的奖励,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有时对他们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不定时间隔强化最有效。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2001年填空题)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和(语言)。(2002年填空题)

3、人类心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

5、具有心理的最低级动物是(扁虫)。

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7、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心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二、选择题

1、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2、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是(华生)

3、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的是(行为主义)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4、动物是否具有心理的区别是(信号性反映)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6、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7、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过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是(弗洛伊德)

8、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9、提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基本观点的是(朱贤智)

10、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心理)

三、名词解释

1、反映: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1998年、2000年名词解释)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1999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2004年填空题)

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不同阶段不同质;有次序;前后基础;有交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3)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

(4)心理发展过程中相信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心理发展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查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即学习信任——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达到完善。

3、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1)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2)在心理发展的动力上,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在心理发展的阶段上,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2005年简答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4、谈一谈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朱智贤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儿童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说:

(1)教育决定儿童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指导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

(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

5、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第四,对儿童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提倡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论述题

1、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2003年简答题)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引动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垢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2.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答:(一)语言产生的条件(1)语言为劳动所必须。第一,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须的。第二,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须的。(2)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性。第一,劳动使人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第二,劳动使人有了能

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二)语言的作用。第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第二,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第三,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2、从刺激的来源来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本受)感觉。

3、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中的(适应)现象。

5、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空间知觉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7、(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8、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9、绝对感受性与约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1998年填空题)

二、选择题

1、皮肤感觉属于(外受感觉)

2、饥饿属于(内受感觉)

3、动觉属于(本受感觉)(2003年选择题)

4、从明亮处到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是(暗适应)

5、吃糖后接着吃票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感觉中的(继时对比)

6、视觉属于(外受感觉)

7、内脏痛属于(内受感觉)

8、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方向错觉)

9、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痛觉)

10、S=KIII,斯蒂文森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3、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感觉阈限)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阈限)

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差别感觉阈限)

16、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感觉适应)

1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18、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19、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方位知觉)

20、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真动知觉)

21、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似动知觉)原理制作而成的。

2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知觉整体性)

23、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理解性)

24、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知觉恒常性)

25、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知觉恒常性)

三、名词解释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4、绝对感受性: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量的感觉能力。

5、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2002年名词解释)

7、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8、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1998年名词解释,1999年选择题,要掌握和能判断出适应现象)

9、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和能判断出对比现象;2000年名词解释、2002年简答题)

10、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2000年选择题)

11、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

12、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13、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2001年、2004年选择题)

14、方位知觉:是个体对处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5、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6、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002年选择题)

17、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反映。(2001年、2004年简答题)

18、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1998年选择题、2001年简答题、2003年和2005年名词解释)

19、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2001年简答题)

20、知觉的恒常性: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1998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2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2005年简答题)

2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005年简答题)

23、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2005年简答题)

24、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004年名词解释)

25、韦伯定律:19世纪前半期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幽会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K=△I/I。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26、外受感觉:即接爱身体外部的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001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7、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1999年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饥饿、渴觉、内脏痛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8、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29、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四、简答题

1、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1999年简答题)

答:(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2)知觉的选择性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首先是刺激物的强度。一般强度大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次,事物的活动性。活动或变化的事物容易成为人的知觉对象。第三,新异刺激容易被人选择出来予以反映。最后,知觉的扶把性也受一些主观条件的制约。与人的需要、目的、兴趣有关的事物,容易被人优先选择出来予以反映。人的知识、经验、情绪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3)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遵循知觉的特性,例如: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

2、知觉的理解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2003简答题)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答:(1)知觉的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现。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词语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词语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以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老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答:(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2)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一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的成分决定知觉整体性的特点,而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

(3)在教学中,由于知觉的整体性和物体组成部分的强和弱有关,因此,我们应防止事物弱的部分被掩盖,加强学生清晰反映事物整体的能力。

4、什么是观察?观察的品质有哪些?(1998年简答题)

答: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004年名词解释)

观察的品质有:

(1)观察的目的性。它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它是指善于实事示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它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它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2005年选择题)

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是,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就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归纳、总结

(7)老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6.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觉得水也甜。五、论述题:如何根据知觉基本特征,促进教育、教学效果。

答: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见简答题1-3)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题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基本环节有:(识记)、(词语)、(情绪)和(动作)。

3、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是(情景)记忆。

4、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

5、记忆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概括性;模糊片断性)。

6、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

7、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的(多因)律。(2001年简答题)

8、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强因)律。(2001年简答题)

9、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这叫(倒摄)抑制。

10、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这是联想中的(接近)律。(2001年简答题)

11、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这是联想的(近因)律。(2001年简答题)

二、选择题

1、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2、贾维克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实验证明了记忆的(反响回路说)

3、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这是联想的(类似律)(2001年简答题)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记忆)(1999年选择题)

5、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线为(1分钟)(2001年选择题)

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2000年选择题)

7、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

8、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这是联想的(对比律)(2001年简答题)

9、属于适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

10、由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是(类似联想)

11、提出王朝就相起马汉,这是(接近联想)

12、早晨起订后背外语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前摄抑制弱)

13、当人们在交谈“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表象)

14、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再认)

15、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保持)

16、由火想到热,由久早逢甘露想到丰收、由骄兵想到必败,这些联想属(因果联想)

17、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努力的识记是(有意识记)

18、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双重抑制)影响。

19、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的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记忆敏捷性)

三、名词解释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2002年简答题一部分)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

3、词语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6、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1998年填空题)

7、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镟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2004年选择题)

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知识的记忆。

10、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1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臆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内陷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3、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4、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的内容进行的识记。

15、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16、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1999年、2002年名词解释)

17、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18、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的时候能识别出来。

19、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20、识记:就是去记,即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作用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21、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2000年名词解释)

22、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23、干扰理论: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

四、简答题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004年简答题)

答: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衰亡目的与任务对衰亡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衰亡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因而效果好。反之,则差。

(2)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如果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记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有关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就好。这是因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人们智慧的对象,从而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识记效果就好。

(3)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强识记效果。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是由于意义识记把所要识记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先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识记效果就好。

(4)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增加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的比例大得多。另外,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都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2、如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组织复习。(2000年简答题)

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即遗忘先快后慢。所以要及时复习。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1998年论述题)

答: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好。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从而使下一次复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复习。例如:学生在背诵古文时,让学生看几遍以后就试着背,比用全部时间来回地读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复习外语单词时,采取听、说

、读、写多种方法比单纯用一种方法要有效。

2、记忆的品质(2002年简答题)及其培养。(2005年论述题)

答:(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即为识记的敏捷性。培养: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间。其次是应当集中注意。因为在由注意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易进行识记。

(2)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即为保持的持久性。培养:首先是要关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3)记忆的正确性。这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这种品质极为重要。培养: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类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再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寻事地提供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的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它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题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修理钟表主要需要(动作)思维。

3、创造思维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是指思维的(广阔)性。

5、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思维的(批判)性。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是(再造想象)。

7、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8、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999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9、分类必须确定方向或(标准),否则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10、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11、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的现象叫(灵感)。

12、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

1、“机智”是指思维的(灵活性)

2、所有优良思维品质售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

3、作家构思小说人物为(创造想象)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不但考虑问题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这是思维的(广阔性)

6、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思维的(深刻性)

7、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批判性)

8、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缺乏思维的(灵活性)

9、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是指思维的(敏捷性)

10、听到“月落乌啼霜满天”诗句,头脑中出现的图景属于(再造想象)

1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12、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是(定势)。

1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再造想象)

14、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想象)

15、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16、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灵感)

17、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梦)

18、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列那种思维特性(间接性)

19、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那种思维特性(概括性)

20、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

2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思维方式是(常规性思维)

22、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具体化)

23、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概念掌握)

24、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定势)

25、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和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偏低)水平。

26、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与思维特征是(独特性)

三、名词解释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简介的反映。(1998年填空题)

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4、抽象思维: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主要是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又叫语词逻辑思维。

5、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2005年名词解释)

6、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的思维。(2004年填空题)

7、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8、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9、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10、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11、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12、分类: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13、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1998年选择题)

14、具体化:同抽象和概括相反,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15、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1999年名词解释、2000年和2004年选择题)

16、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2001年名词解释)

17、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999年选择题)

18、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9、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2002年选择题)

20、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1998年填空题)

2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001年选择题)

2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999年选择题)

23、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4、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25、思维的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2001年和2004年简答题、2003年名词解释)

26、思维的深刻性: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2001年、2004年简答题)

27、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1998年选择题、2001年和2004年简答题)

28、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在很快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2001年、2004年简答题)

四、简答题

1、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完全,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

(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

(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2、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2003年论述题)

答: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

(1)过去的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之,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提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认事物。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怎样才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答:能否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则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具有较强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人的知识经验。人能否善于并及时发现问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反,知识经验不的人易把事物看得简单,因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不足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时,又会激发他去提出问题。

4.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999年、2002年论述题)

答:(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矿工,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

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安全感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假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老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应树立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01年论述题,原题为: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向。

(2)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2004年名词解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太活跃。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个性差异。修改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种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2005年简答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一、填空题

1、情绪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

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003年选择题)

3、情绪依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4、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表情动作可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6、老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里,特别要注意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

7、人的需要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8、情绪的同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二、选择题

1、绝望属于(激情)

2、友谊感属于(道德感)

3、好奇心属于(理智感)

4、感动属于(道德感)

5、怀疑属于(理智感)

6、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慢由于(身体反应)

7、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者是(沙赫特)

8、少年、青年初期,日益强烈的需要是(尊重需要)

9、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激情)

10、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应激)

11、新老师的上台慌乱,属于(应激)

12、眷恋心属于(道德感)

13、自尊心属于(道德感)

14、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应激)

15、乐级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两极性)

16、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心境)

17、人对认识活动或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理智感)

18、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19、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三、名词解释

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3、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艾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4、心境:一种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1999年选择题、2005年名词解释)

5、激情: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2000年名词解释)

6、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情绪状态。(2001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

7、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1998年填空题、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道德感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友谊感、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眷恋心等)

8、美感: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9、理智感: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1999年、2000年、2001年选择题,需掌握理智感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好奇心、成功感、怀疑感等)

10、表情动作: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11、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它说明了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12、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13、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14、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四、简答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1998年选择题、1999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个人的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型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2004年填空题)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从广义而言,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

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下。因此,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3.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1998年简答题)

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比如,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情还表现为:

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视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情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增力作用。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情绪和情感的减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灰心失望等。

4.结合图例说明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2001年论述题)

答: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用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外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5.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答: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作业的效率在适中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6.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其信号功能、调节功能。(1999年、2001年简答题)

答: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2)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们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第二,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7.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

答: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遇到挫折而苦恼。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第三,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第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适应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8.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图例论述一下阿诺德的“情绪的认识——评估说”。(2000论述题)

答:阿诺德的“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2004年、2005年选择题)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的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成为情绪。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反应序列是“情景一评估一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对情景的认识、评估。

图中C代表大脑皮层,代表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到刺激,通过丘脑的转换站(SR)传到皮层,Er是对情景的评估,即用大脑皮层里原来储存的信息和现在新输入的信息比较,从而产生情绪:F代表恐惧,A代表愤怒。情绪产生后,通过下行箭头2和2’,经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转换站(SNS和PNS),到达血管和内脏组织(BIV)。然后把这些器官的变化,通过上行箭头3返回大脑皮层,产生关于内脏变化的感觉。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要受到储存信息的评估,最后使原有的情绪(F或A)附加点感觉材料S(情绪的另一部分)。

2、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答:教师要想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就必须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2003年简答题)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2004年论述题)

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3.教师在教学中为何要提倡对学生“动之以情”?(此题也可出成: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答:“动之以情”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作甩。教学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

情绪力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陕、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而且还会感到老师亲切,看得起自己,因而比较容易与老师配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制定出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从而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

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第八章意志

一、填空题

1、(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三种功能。

3、想参加队又怕影响学习,这类矛盾心理是(趋避冲突)。

4、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第二)信号系统。(2000年填空题)

5、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人类的行为是在(本能)的指引下进行的。

6、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言语和意识)发生而变化的。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制止)。

7.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往往与(随意运动)相联系。

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双趋)冲突。

9.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

10.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11.最早进行归因理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海德)。

12.韦纳在使归因理论系统化的同时,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二、选择题

1、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的意志的(果断性)

2、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执行决定)

3、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2001年、2002年选择题)

4、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5、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

6、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

7、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

8、主张归因决定动机的是(韦纳)

9、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那种冲突的表现(多重趋避冲突)

10、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坚韧性)

11、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那种意志品质弱的表现(果断性)

12、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就注意培养他的(自制性)

13、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具备(自制性)

14、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体现在动机理论中属(自我效能感)

三、名词解释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金融在职研究生是双证吗

金融在职研究生是双证吗? 大家想要知道是不是双证研究生?那就要弄清楚各类模式的研究生考试,毕竟有的在职研究生拿的是单证,更谈不上金融硕士了,回到本题,金融硕士是双证研究生吗?通过以下几点,我相信大家会弄清楚的。 金融硕士主要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计量分析手段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发展,又能密切联系中国的实践,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可以适应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工作。 想要报考双证类的金融硕士,那就需要参加一月联考,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报考,如果被录取的话,最后是可以获得在职研究生双证的,也就是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想要报名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1.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需要满足毕业满三年或三年以上;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毕业满五年或五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由于考试难度比较大,那大家想要顺利通过考试,那就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功夫,给自己制更有效的复习计划。 因为是跟经济挂钩,它的考试难度也比其它专业难考,所以大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计划,小编这里祝大家能早日通过在职研究生考试,拿到金融硕士学位。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在职研究生信息查询入口

北京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哪个学校好

北京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哪个学校好 近些年打算攻读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人有很多,特别是北上广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那么,北京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哪个学校好呢? 1、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教研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心理学教学科研的机构。1986年,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暨心理咨询室,1987年开始招收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1995年获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生招生资格。 1993年成立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在实际上承担了课题、调查、合作交流项目和培养研究生的任务,为全校开设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提出了“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争取高水平”的发展思路,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建设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国内一流水平的心理学系。 院校优势: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办,是开办在职研究生班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人民大学成为口碑最好、招收人数最多的高校。 课程:社会心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上海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在职研修班(双证班)、社会心理学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在职研修班、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心理研究方向在职研修班、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职研修班。 2、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中科院下属并重点支持的研究机构之一,1951年正式建所,由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签字批准。拥有许多专家、教授,其中不乏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 院校优势:国家办的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重点支持的所属单位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被批准的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课程:大数据心理学专业、法制心理学专业、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与护理保健专业、管理心理学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北京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哪个学校好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人员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2021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模拟题

2021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模 拟题 一、选择题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由前苏联_________创立的。 A.巴甫洛夫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谢切诺夫 2.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A.行为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需要层次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3.先将总体各单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这种取样法称为_________.

A.系统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多段随机取样法 D.整群随机取样法 4.下面四种方法中属于真实验设计的是_________. A.时间序列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对照组比较设计 D.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5.研究中,为控制因主试、被试了解实验目的引起的无关变量,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 A.平衡测查任务的顺序 B.使用单一主试 C.加快测查的速度 D.双盲法 6.大脑两半球主管语言运动的脑区是_________.

A.威尔尼克区 B.角回 C.布洛尔区 D.视觉区 7.去个体化概念的准确含义是_________. A.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丧失 B.个性丧失 C.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 D.个性转移 8.社会助长作用主要来源于________. A.赢得积极评价的动机 B.体力增强 C.超越别人的欲望 D.责任心提高 9.某测验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数为65分,标准差为5分,问分数在60与70分之间的人数占全体总人数的百分比为_______.

A.15.8% B.34.1% C.50.0% D.68.3% 10.在采取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实验设计中,对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与________无关。 A.总体的同质性 B.研究成本 C.预定的研究精度 D.测试设备的误差 11. 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A.弗拉维尔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2012年在职研究生行政管理(双证)全国统考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公共管理试卷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部分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部分 Ⅰ.行政管理学 Ⅱ.社会保障学 Ⅲ.教育管理学 Ⅳ.卫生事业管理学 Ⅴ.土地资源管理学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包括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知识部分。公共基础部分满分30分, 每位考生必答;专业知识部分含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学、教育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 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五部分,各部分满分均为70分,考生可根据自己拟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多选者只按前选部分计分。 2. 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 必答题部分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一律用2B 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凡做在试卷或 答题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其它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 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如[A] [B] [C] [D] 。 5. 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 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部分 (共30分,每位考生必答)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一律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无效,每小题 1分,共10分) 1.在公共管理理论中,有一种理论主张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 少政府职能,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持这种主张的理论主要是 。 A .传统公共管理理论 B .新公共管理理论 C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 D .新公共行政理论 2.社会中介机构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 A .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营利性、自愿性 B .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政治性、自愿性 C .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治性、自愿性 D .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强制性、自愿性 3.非政府组织即使在开展活动中出现了收入盈余,也不能在组织成员和理事会之 间进行分配。它的这种属性被称为 。 A .非政府性 B .非组织性 C .非私人性 D .非营利性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主要是 。 A .行政权 B .立法权 C .司法权 D .监督权 5.在我国,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一般称为 。 A .中介组织 B .社会团体 C .事业单位 D .行业组织 6.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有一种调控方式是通过对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对投资规模、消费规模、财政收支规模、信贷规模,以及货币发行量等等的调节与控制,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方面的调控被称为 。 A .结构调控 B .总量调控 C .规范性调控 D .社会性调控 7.2011年2月北京市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有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精神,结合北京市的实 际情况,规定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本地户籍家庭,将不能再新购住房;已经拥有了1套及以上住房的外地户籍家庭,也不能再购住房;在北京没有住房的外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模拟试题

1.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语义编码 B.声音编码 C.视觉编码 D.形象编码 参考答案:A 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阈限 D.绝对阈限 参考答案:A 3.个体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智力属于()。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成分智力 D.情境智力 参考答案:B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参考答案:A 5.“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致”的看法来自()。 A.康南的丘脑学说 B.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C.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学说 D.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参考答案:B 6.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选择有效的一种,这称为()。 A.逆向搜索策略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算法策略 D.爬山法 参考答案:C 7.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称为:()。 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情感 参考答案:B 8.对问题和资料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参考答案:B 9. 在人脑中同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A.表象 B.想象 C.知觉形象 D.梦 参考答案:A 10. 类勒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单位信息。 A. 7 B. 7±2 C. 6±1 D. 6±3 参考答案:B 1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参考答案:B 12.负强化是指() 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C.撤消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D.撤消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参考答案:D 13.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 A.模仿 B.认知结构 C.线索 D.强化 参考答案:D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 2 3 4 5 6 7 矛盾。 9、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10: 11、有生命的标志是物质具有 12 13、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作用的是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提出了关于心理发展原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2、()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理论。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 A 5 B 6 C 7 D 8 4.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是( ):A.反应B.反映C.感应性D.信号性反应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 )。 A.无脊椎动物B.低等脊椎动物C.高等脊椎动物D.灵长类动物 6.最蹩脚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是在他造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劳动具有( ): A.概括性B.分工性C.目的性D.社会性 7.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是( )。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三、名词解释 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的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 力它是有生命的标志。 2、 3、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一个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 我们就说它具有了生命。 4、 3、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把这两张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4、内化:内化的最初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5、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7、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8、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四、简答题 1、简述维果斯基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影响,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实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2)从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因此在开始教学时,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的前面。 2、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有那些? 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过程,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3、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第二,反对体罚儿童;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4、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答:(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⑴成熟⑵练习和习得经验⑶社会经验⑷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⑴同化⑵顺应⑶平衡

在职研究生单证和双证的区别

在职研究生单证和双证的区别 在职研究生目前报考形式有两种,一月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申硕,但是在职人员报考前都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两者有什么区别,报考条件是否一样,不用担心,针对这一问题,小编根据政策改革信息相关资讯,整理了一些关于在职研究生的信息,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首先是报名时间上的不同,一月联考的报名时间是在每年的十月份,需要经过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想要参加五月同等学力申硕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学员随时可以咨询招生老师报名,只要课程班有名额,在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入学参加学习,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期课程开班。 其次是授课方式上的不同,三者的上课时间都不会与在职学员的工作时间冲突,但一月联考和高级研修班采取的是面授方式,五月同等学力申硕的授课方式更为灵活,学员可以选择面授的假期班、周末班,也可以选择远程班,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 然后入学方式上的不同,一月联考是唯一需要参加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而且考试难度是最大的,在职人员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才能实现顺利入学愿望。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和高级研修班是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的,报名者只要提交相关资料,通过审核就可入学。但前者一般要求报名者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后者则重视报名者的职务、职业背景等资料。

最后获得证书上的不同,一月联考也被称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员最后获得在职研究生双证,含金量与社会认可度都不错。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学员,如果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结业证书;在通过申硕考试,结束论文阶段后,还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在职研究生学位证书。 以上就是关于以上就是关于一月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申硕的区别相关信息整理,有想了解同等学力申硕提前报名学习课程的请咨询网站老师,更多有关在职研究生考试信息的,欢迎咨询网站在线老师进行详细了解。

最新心理学在职研究生院校排名是怎样的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院校排名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是一个报考热度很高的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同时不管在工作、生活、家庭中都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很多学员选择报考该专业。很多计划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想要了解心理学在职研究生院校排名情况,以此来选择报考的学校。那么心理学在职研究生院校排名是怎么样的呢?下边为大家列举了几所院校,供大家参考。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科院心理所是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心理学学科集成度最高。拥有许多专家、教授,其中不乏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师资队伍梯队合理,专业突出,该专业是心理学科类各专业均由国内知名的教授主持教学及研究,在社会工作的各领域取得卓越成果其中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备受关注。 3、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现在在教育部官方最新学科排名中,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三。 并且以上院校都是以同等学力的方式进行招生的,同等学力申硕方式入学门槛低,可以先入学后考试,完成学业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很适合在职人士报考。 可以跨专业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吗 可以的,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对于原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只需要满足相应的报考条件就可以报考。由于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有单证和双证之分,在报考条件上自然也有些不太一些。 单证:同等学力申硕的形式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想要申请硕士学位就需要满足本科学历并且拥有学士学位满三年,其中报考院校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等。 双证:专业硕士报考心理学专业考生需要满足专科学历毕业2年,本科毕业不要求工作年限与学士学位。但是考试难度要高一些,报考院校有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 面临的困难

心理学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三大标准有

心理学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三大标准有? 心理健康是大家既重视又时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忽略是因为人们至今仍很避讳谈到这个问题,认为心理有问题即是精神病,犹如谈虎色变。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根据心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非病态原则”标准 以上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以病态人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变态的原因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造成的。从病态观点出发,引申出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病理学标准,即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病态。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人,它是非常宽松的标准。 2、“众数原则”标准 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 3、“精英原则”标准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人生来就有天性,且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的方面。如果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反之,便会使个体产生不健

全的心理品质。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那么在此条件下的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才健康。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所以将其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 在职研究生的教育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面临许多心理压力与危机,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3年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第七章 考点 试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1.绝望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B 2.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 .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C 3.好奇心属于() 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C 4.乐级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A .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C 5.怀疑属于() 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C 6.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是由于() A .刺激B.刺激情境C.身体反应D.情绪经验 C 7.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者是() A .沙赫特B凯农C阿诺德D.詹姆士 A 8.少年、青年初期,日益强烈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B.爱与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C 9.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B 10.学生临考的怯场、新教师上台的慌乱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C 11.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 A 12.眷恋心和自尊心属于() 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A 13.人对认识活动或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 A .美感B.理智感C道德感D.成就感 B 14.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 A美感B.理智感C道德感D.成就感 C 15.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 .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状态 A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____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需要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是____的需要。自我实现3.情绪依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可分为____、____、。心境;激情;应激4.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道德感、美感和____。理智感5.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____。动作表情6.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特别要注意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____。成熟程度7.人的需要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____需要。社会8.情绪情感的适应功能是通过它的____得以实现。信号作用 1.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3.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它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为,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提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

2017在职博士获得双证的方式

2017在职博士获得双证的方式 2017在职博士获得双证的方式 现在用人单位对于在职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在职人员在能力不能满足单位需求的情况下,纷纷想要通过在职考博来改变现状。目前社会对在职博士教育高度认可,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很多人在报考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担心。害怕毕业后没办法获得双证博士。如今很多在职考生都想拿到双证博士是指高等院校推行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新的学习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 双证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入学考试,全日制或在职学习)该种形式属于学校统一招生,学生需要参加3月份(大部分院校)或9月份(少部分院校)招生学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公共课为英语及两门专业课。 学校自主出题和录取。学习方式既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也可经导师同意后选择在职学习。其培养方式可分为定向、非定向(俗称统招博士)和委培。其实获得在职博士双证只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学完课程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可。 在职博士教育一般情况下只能选择单证也就是所谓的先入学后考试的那种。另一种在职博士就是所谓的双证博士,要想拿到双证,首先作为考生应该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并在之后具备五年的工作经验。然后需要参加各个大学博士生入学公开招考,然后笔试成绩过关和复试过关者,学校录取后就有学籍了,此时就具备了双证的资格。 由于近年来社会对于在职考博教育的高度认可,报考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严把招生这一关,各大高校对于考生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无论是论文发表情况还是工作业绩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于那些在职学习的考生来说,要想获得在职博士双证是有点困难的,不过对于那些足够优秀的考生来说,还是可以很容易就能拿到双证的`。 几点因素 各院校对在职博士的招生要求和时间不同,对于多数人来讲,报考双证在职博士的学员在职读博的难度并不算很大,之所以大家会感觉在职读博越来越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 首先,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后,很多硕士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便导致读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增加了报考双证在职博士的难度。 ☑ 其次,部分院校取消招收在职博士,导致在职博士招生的院校逐年减少。一些

双证在职硕士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双证在职硕士是什么意思吗 面对职场上的竞争,多数人选择了报考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展发展空间。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人对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此想要询问下老师,你知道报考双证在职硕士是什么意思吗?可否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在职硕士双证指的是学历证和学位证。按主管部门和颁发证书的不同研究生教育分两种:“学历教育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研究生”,或者“双证研究生”和“单证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负责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如各类专业硕士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所谓“双证”)。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凡参加每年1月份的“统考”,毕业答辩通过后都可以拿“双证”,其余所有硕士都只有学位证书(所谓“单证”)。“双证”含金量显然大于“单证”,但“双证”研究生大部分是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没有在职的“双证”研究生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职“双证”研究生考试分全国统考和单独命题考试两种形式。全国统考是考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分数线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单独命题考试的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政治、外语和专业课)与全国统考相同,不同的是单独命题考试的所有科目全部由考生所报考的院校单独出题、单独判

卷、单独划线、自主录取。教育部在制定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允许部分高校招收一定数量的在职委托培养研究生,又称“单考双证生”。和普通全日制统考生不同的是入学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单考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虽然和统考生相同,但由招生院校单独命题、单独判卷、自主录取,故称“单考”。和统考生相比,单考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完全相同,故称“双证”。目前在职研究生中,单考生是含金量最大的学历学位项目。 根据老师在上文中的讲解,想必大家对于“双证在职硕士是什么意思”,应该都了解了。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但只要大家肯坚持,肯努力,就没有爬不过的高山,趟不过去的河。祝大家考试顺利!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心理学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

心理学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促使心理学受到高度关注。在大形势驱使下,开展心理学招生的院校也多了起来,那么,心理学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有哪些呢? 心理学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 据了解,在全国各地进行心理学专业招生的院校有很多,其中最后可以让在职人员获得双证的心理学专业招生院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 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四川大学开设了应用心理学高级研修班,两年学费共计15000元,完成学习任务,且符合报考条件者,可参加每年一月举办的该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初试、复试合格后取得正式学籍,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写作并通过答辩后,可获得毕业证书与硕士学位证书(双证)。 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南京师大在上海招生多个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有儿童心理学、行为决策学、经济消费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11个相关课程,学员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参加课程学习,然后参加国家联考,待学员获得了正式研究生录取资格方可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最后满足毕业要求后,获得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

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也是在上海招生,涉及多个专业方向,如人力资源管理、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学员先行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对于顺利通过一月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只要被顺利录取,完成规定学分及要求后,可以获得与全日制在校生同样的学历学位证书。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心理学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报考的人员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大脑两半球主管语言运动的脑区是( ) A.威尔尼克区 B.角回 C.布洛尔区 D.视觉区 2、社会助长作用主要来源于( ) A.赢得积极评价的动机 B.体力增强 C.超越别人的欲望 D.责任心提高 3、在采取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实验设计中,对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与( )无关。 A.总体的同质性 B.研究成本 C.预定的研究精度 D.测试设备的误差 4、某教师的试卷经常超出授课范围,该试卷的( )一定低 A.信度 B.预测效度 C.内容效度 D.观念效度 5、行为疗法主要是( )改变个体的异常行为 A.寻找早期经验 B.改变认知 C.运用各种条件反射技术 D.使用药物 6、下列测验中属于情境测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主题统觉测验 B.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

C.品格教育测验(CEI) D.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7、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__________。 A. 分阶段变化理论 B. 认知不可协调理论 C. 平衡理论 D. 调和理论 8、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________。 A. 自陈量表 B. 情境测验 C. 投射测验 D. 评定量表 9、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个体中抽取m个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称为:( )、 A.整体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系统随机取样法 D.简单随机取样法 10、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视敏度 C.方位知觉 D.图形知觉 11、研究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方法(A因素)分为启发式讲授法(a1)和传统讲授法(a2)两种。选取6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随机分配3个班接受前一种教法,另3个班接受后一种教法,若把班别作为一个无关变量(B因素,含b1-b6),则以上实验设计应为:( ) A.嵌套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随机区组设计 D.完全随机设计

双证在职研究生如何区分199管理类和396经济类联考

双证在职研究生如何区分199管理类和396经济类联考? 随着近几年在职研究生的大热,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和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是双证在职研究生两类专业的考生科目,虽然是两类专业考试科目,但总有人弄混淆,下面小编就告诉你,两者有何区别?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管理类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包含七个专业学位,分别是会计硕士(MPAcc)、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 考试科目设置: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管理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复试形式一般主要为面试,具体复试办法可查询具体报考院校。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在职)、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均成为参加经济类专业学位综合能力考试改革的试点院校。以上试点院校的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等经济类专业硕士专业入学考试均使用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替代303数学三。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与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的区别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适用于会计硕士(MPAcc)、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等管理类专业硕士。 396经济类能力适用于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等经济类专业硕士; 两者考试范围均为数学、逻辑、写作。 但是,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中的数学为算术、代数、几何、数据分析等高中及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中的数学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大学期间所学的数学知识。 两者的逻辑、写作部分考纲基本相同。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满分为200分;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满分为150分。两者考试时间均为180分钟。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分值分布为:数学基础75分(有两种题型:问题求解45分;条件充分性判断30分)、逻辑推理60分、写作65分。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分值分布为:数学基础70分、逻辑推理40分、写作40分。

人大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介绍

人大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介绍 心理学是现在的热门专业之一,报名的人数非常多。在社会中,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在职人员都通过在职研究生的方式来进修。那么,人大心理学的在职研究生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据了解,招收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的院校有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他的招生方向有教育心理学方向和经济与消费心理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学制都是两年,学习费用都是45800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学员不用考试通过审核即可入校,申硕的人必须有学士学位,不满足条件的人可以参与课程学习。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课程优势有:1、通过率高,学校会根据每年考纲重点变化,紧扣考点,并且近些年的专业通过率都在70%以上。2、权威师资,学校的师资都是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着名学者和专家教授,能为学员提供最前沿的教学知识。3、人脉积累,课程汇聚了高端人脉资源,可相互交流互通。 心理学专业的上课方式为每个月上一次课,课程会集中在一个周末连续叁天到校上课。学员所修学分四年有效。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申硕学员要缴纳的费用有300元报名费、800元教材资料费、2.8万元学分课程进修费、4000元考试费。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人大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介绍,希望本文可以帮到您。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 院校名称热招专业方向推荐院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 学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是一 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

EMBA 艺术学 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技术经济及管理 会计学 计算机 哲学 市场营销 法学 国民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 历史学 项目管理 传播学 新闻学 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 院校名称 热招专业方向推荐 院校简介 南开大学 劳动经济学 金融学 南开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入选首批“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誉为“学府北辰”。 金融投资与公司金融 金融管理与理财规划 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 金融投资与理财风控 财务管理与财政税收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 项目管理 资本市场与会计 EMBA 行政管理 MBA 法学 西方经济学 国际金融与投资 世界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务管理 财政税收与金融实务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 进出口管理与战略 教育学 心理学 国际政治学 风险管理与私募股权 民商法 经济法 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 院校名称 热招专业方向推荐 院校优势 上海财经大 学 财务管理 金融学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管为主,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经济学 金融管理与投资分析 国际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 法律金融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项目管理 企业管理决策 新闻学 大数据与商务智能 金融信息工程 法学 财税法 证券法 公司法 公司法 法律金融学 社会学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题 1关系。 2 3、观察的品质包括: 4、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应,可分为 5 6 7. 8 9 觉。 10.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知觉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对象的影响仍然相对不变的 特性称为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的时间依次出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 这种知觉称为()。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幻觉D时间错觉 3、月朗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现象B对比C后象征D视觉障碍 4、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外受感觉D运动觉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

A继进对比B回想C适应D继时对比 6、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称为()。 A思维B感觉C知觉D概括 7、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应称为()知觉。 A深度B大小C形状D面积 8、视觉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机体觉D外受感觉 9、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是()知觉。 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 10、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应是()感觉。 A外受B内受C本受D皮肤 11、费希纳指出符合对数定律的是()。 A 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B心理量变化和物理量C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量D感觉和感觉阈限 12、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 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 13、内脏痛觉属于() A外受感觉B本受感觉C内受感觉D感受性 14、从黑暗处到明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叫() A嗅觉B皮肤觉C暗适应D明适应 15、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A嗅觉B皮肤温度觉C触压觉D痛觉 1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B.反应c.知觉D.阈限 17.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 ): A.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18.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出磨苹果感到光滑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填空选择 1、心理现旬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998年填空题)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004年名词解释)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西比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1999年、2000年填空题)。 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2004年填空题) 7、人在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注意)。 8、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2003年填空题) 9、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0、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1、调查法可分为:谈话、部卷和(活动产品分析)几种具体方式。 12、在日常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自然)实验法。 13、(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滨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 14、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15、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是由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2003年选择题) 16、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作(个案研究)法。(2004年选择题) 17、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 18、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感觉)。 19、听到一首音乐,这属于(知觉) 20、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21、下列属于间接收集的方法有(调查法) 22、活动产品分析属于(调查法) 23、下列现象只有(思维)属于认识过程(2001年选择题) 24、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意志)的具体表现。 25、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测验法) 26、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7、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是(机能主义) 2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 29、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 30、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的是(格式塔)心理学。 3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心理学。 32、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33、惠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 34、杜威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35、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是(奈塞) 3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 37、信息加工心理学即(认知)心理学。 38、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 39、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40、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这符合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41、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自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