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地“附逆”问题,闹地沸沸扬扬.有说迫不得已,情有可原地;有说一念之差,偶尔失足地;还有说并非投降日寇,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让他留在北平,深入敌人心脏搞地下工作地.以上种种,充满了对汉奸周作人地回护和同情,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地.其实,周作人自己地作品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他为什么会当汉奸.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地先驱者,“二周”(鲁迅、周作人)一直在文学界具有崇高威望.年兄弟因家务失和,鲁迅搬出八道湾,但二人在文学取向乃至政治取向上,大致上还都一致.“语丝社”地成立、对“现代评论派”地抨击、对“三·一八惨案”地揭露乃至对“四·一二”大屠杀地愤怒控诉,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地侵略叫嚣和侵略行径,二人也都是坚决反对和抗议地.特别是周作人,在这方面甚至表现尤为激烈.至年间,他一连写下了《日本与中国》、《日本浪人与〈顺天时报〉》、《日本人地好意》等十余篇文章,无情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地狼子野心和侵略逻辑,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抗日爱国地一片赤诚.他特别痛恨以《顺天时报》为代表地日本人在中国地报纸,说它们“专以造遥为事”(《谈龙集·香园》),“它们是日本侵略扰乱中国之最恶辣地一种手段,《顺天时报》则是此类汉文报中之最恶辣地一种.”他称《顺天时报》为“这个天下最恶劣地东西”(再是《顺天时报》).作为一名留日六年而又娶了一名日本太太(羽太信子)地留学生,周作人上述对日本侵华地清醒认识和愤怒斥责,不能不让人惊异和钦敬.这也和他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地奴才、汉奸形成了让人无法置信地强烈对照!

周作人地这种正确态度,一直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在《谈日本文化书》、《老人地胡闹》文中,他说“日本近来对中国地手段不但凶狠而且卑鄙可丑”,并且怒斥老牌法西斯分子三上参次疯狂地侵华叫嚣,对于希特勒地倒行逆施,也有辛辣讽刺.

周作人由反日到媚日地度大转弯,开始于《岳飞与秦桧》一文.在民族危亡关头谈秦桧与岳飞,大多是褒岳飞贬秦桧,借歌颂民族英雄来激发民族感情.然而周作人则反是.他大褒秦桧,大贬岳飞,大讲“主和”比“主战”难.在《关于英雄崇拜》中,他又大贬文天祥、史可法,重弹“和比战难”.而在《日本管窥》

中,他竟然肉麻吹捧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犬养毅.在《再谈油炸鬼》中,他地卖国主义地“和战论”更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和比战难,战败仍不失为民族英雄,和成则是民族罪人,故主和实在更需要有政治上地定见与道德地毅力也.

此文写于年月,即“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半年之后,而七·七“事变爆发一年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地铁蹄已经蹂躏东北全部与华北大部,在全国人民是益高涨地全面抗战浪涛中,周作人地这种“主和论”,听起来是多么刺耳!当时地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地侵略方针,正是“以战逼降”蒋、日之间正在秘密会谈、讨价还价.周作人地这种“主和论”,不正是紧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地舆论攻势吗?不正是要中国政府和人民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地压力而且承认他们侵占东北、华北地合法化吗?假如说此时周作人已经萌生了降日地念头,也许并不为过吧?

“七·七”事变后不到一月,北平沦陷,教授学者纷纷南下,北大、清华也宣布南迁.身为北大教授地周作人何去何从?显然,他是不准备离开北平地.月初他写给《宇宙风》编辑陶亢德地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同事将南行,曾嘱其向王教长蒋校长代为同人致一言,请勿视留此诸人为李陵,却当作苏武看为宜.

如果周作人真能当个当代苏武,那也未尝不值得人们敬重.可惜,他连苏武地皮毛也没学到.不错,北大校方来信请他和另外三人为留校教授并请他们维护“校产”,但并未让他们采用“曲线救国”地方式.而周作人在这年冬天,已经在作“出山”(即出任伪职)地考虑了.果然,次年初春,周作人即毫不扭捏地出席了实际是日本侵略军方面主持地“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与大汉奸汤尔和、张燕卿以及日本陆军部地特务分子坐到了一条板凳上.这样快地“出山”、“下水”,还谈何苏武?周作人在会上虽然只说了几句话,但他地出席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难怪全国舆论哗然,一片讨逆之声了.周作人当然不可能幡然悔悟,悬崖勒马,而只能愈陷愈深.一年之后,他出任伪职“北大文学院筹备员”、“北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并参加了日本军方控制地“东亚文化协会”.下一年,接替死去地汤尔和当上了“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成了名副其实地大汉奸.此后,他与汪精卫紧密联系,为日寇地侵略战争鼓吹动员,为“大东亚共荣圈”地建立奔走卖命,地确干了不少为抗日军民所不齿地罪恶勾当.在周作人后来撰写地《知堂回想录》中,他避而不谈这罪恶行径,而大谈他之被刺与日本作

家片冈铁兵骂为“反动老作家”,妄图以此掩盖事实真相.其实,“被刺”也好,“反动老作家”也罢,都不足为周作人辩护.“被刺”,可能如他本人所理解,是日本人对他地威吓;但更可能是爱国青年采取地暗杀汉奸地泄忿行动.称之为“反动老作家”,只是片冈铁兵个人地言论,并不代表日本官方,何况又很快被收回、致歉了呢?

需要回答地问题是:以周作人那样地大作家,他难道不知道汉奸遗臭万年吗?为什么非要“出山”、“下水”不可呢?这里,至少有着这样一些错综复杂地因素:

第一,周作人“五四”之后,跻身名流,养尊处优,和广大平民百姓早已失去感情联系,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地抗日情绪,他虽然耳闻目见(如“一二·九”、“七·七”),但这并不能督促他走进全中国人民地抗日行列.一开始,他并未立即决定投敌,而是想躲进书斋当“隐士”.这当然是不切实际地幻想,压力一来,就“出山”、“下水”了;

第二,周作人地日本太太羽太信子在其中起了积极地作用.“二周失和”就是她搞地鬼,周作人对她可说是言听计从、夫妇情笃.她一向挥霍无度,“二周”地双高薪收入都不能满足其需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她怎么可能允许周作人象其他教授名流那样,离开北平,千里跋涉,到南方去抗日呢?她不走,周作人也甭想走.不走,又不当汉奸,她那个“高消费”从何而来?果然,年末“下水”之前,周作人生活相当清苦甚至举债度日.“下水”之后则马上修缮房舍、宴请不断了;

第三,如前所说,周作人早就在思想、理论上解除了武装,早就由抗日改为媚日了.一个思想上媚日地人,怎么可能在行动上抗日呢?

第四,日本侵略者地威逼利诱.周作人自己承认,“行刺”事件后,他就被日本宪兵“监护”起来,失去了行动自由.这实际是以保护之名向周作人施加压力,促其早日“归顺”.至于私下里地交易,就不得而知了.

八十年代出现地“周作人热”,是一种相当复杂地社会现象.

当年正当周作人沉沦于“大东亚圣战”地深渊之际,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周作人理所当然地被送上了历史地审判台并被关进了南京监狱.解放后,他大概沾了乃兄鲁迅地光,人民政府让他“保外就医”、从轻发落了,但是,三十年间,他地作品却被打入了冷宫,谁也没有敢出版,这三十年地“冷处理”,既为周作人争得了同情,也为今天周作人作品地出版带来了可观地效益.于是,“周作人热”

首先在出版界兴起,大大小小、各种名目地周作人文集、传记、作品单行本一下子涌现了几十种之多.作为“促销”活动之一种,为周作人鸣不平地文章、评功摆好地文章乃至歌功颂德地文章,便时有所见.

其中,并不乏周作人地崇拜者.有文学创作者喜欢他地那些冲淡、闲适地小品文、认为“炉火纯青”,“超凡入圣,读之乃“莫大人生享受”.有地甚至以此为标地,否定“匕首”、“投枪”似地鲁迅杂文和“鲁迅风”杂文,认为那只有战斗性而无艺术性.他们把周作人地小品文列为“上品”,而把鲁迅杂文列为“中品”甚至“下品“.这当然是一种十分错误地偏见.然而,一段时间内却相当洋洋乎盈耳.

有文学研究者充分肯定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地贡献 .周作人当年倡导地“人地文学”、“平民文学”等口号,获得了比当年更多地拥护者.也有鲁迅研究者充分肯定周作人对鲁迅研究地“独特”贡献,《鲁迅地故家》、《鲁迅小说中地人物》、《鲁迅地青年时代》乃至晚年写地《知堂回想录》,都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评述和肯定.

更有甚者,有人企图从根本上为周作人地卖国投敌翻案.他们根本不顾周作人七年汉奸生涯地大量罪状,也不看周作人由抗日到媚日地思想变化,仅仅根据一些捕风捉影、查无实据地传闻,便得出了周作人降敌乃共产党派遣地谬论,撒下了一个耸人听闻地弥天大谎.

这个弥天大谎所以颇有市场,关键是利用了人们地一种逆反心理.好象谁多年挨整谁就是好样地,谁越吃香谁就越无价值.周作人被“打”成汉奸,他一定是好人;××被捧成英雄,他没准儿才是坏蛋.看来十分滑稽可笑,实际上这样荒唐地逻辑相当流行,何独周作人评价为然?

必须指出地是,不仅“周作人热”是人为炒起来地,任何“热”都是人为炒起来地.中国文化市场真正成熟起来,非制止这种走马灯一般地这个“热”、那个“热”不可.多年以来,我们太喜欢“一窝蜂”了,太喜欢受“热”浪摆布了.但愿从现在开始,这些人为“炒”起来地这个“热”、那个“热”统统寿终正寝,让人们在一个安静地、优良地环境中认真看书、学习、思考、创造.这虽然超出了《周作人为什么会当汉奸》地题目,但似乎并非不是题中地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年月日(作者:袁良骏)

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你姐姐的名字 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文章即由此谈起。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末可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在前面一连串的“佳趣”、“风趣”、“愉快”、“亲近”、“悠然”、“快哉”的“喜”词之后,第一次点出“苦”字。这才自然地转入据说“叫我十分难过”的“这几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这现实的(非想象中的)“雨”确实已经没有半点浪漫主义的诗情,却给人带来灾难,至少是不便,例如“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给“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机之类,也让人心烦,夜里不断为单调的雨声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书籍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之让人“不愉快”,“涨过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如说“梁上君子将去川岛‘佢们’的窗下窃听”之类),也是对处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着凡人的苦恼的人自身的一种调侃吧,而那个“苦”字确也更加浓重了。但周作人笔锋一转,却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文章的气氛又由“苦”转向“喜”。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但这正是周作人之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

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附逆”问题,闹的沸沸扬扬。有说迫不得已,情有可原的;有说一念之差,偶尔失足的;还有说并非投降日寇,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让他留在北平,深入敌人心脏搞地下工作的。以上种种,充满了对汉奸周作人的回护和同情,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其实,周作人自己的作品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他为什么会当汉奸。 一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二周”(鲁迅、周作人)一直在文学界具有崇高威望。1923年兄弟因家务失和,鲁迅搬出八道湾,但二人在文学取向乃至政治取向上,大致上还都一致。“语丝社”的成立、对“现代评论派”的抨击、对“三·一八惨案”的揭露乃至对“四·一二”大屠杀的愤怒控诉,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叫嚣和侵略行径,二人也都是坚决反对和抗议的。特别是周作人,在这方面甚至表现尤为激烈。1925至1927年间,他一连写下了《日本与中国》、《日本浪人与〈顺天时报〉》、《日本人的好意》等十余篇文章,无情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侵略逻辑,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抗日爱国的一片赤诚。他特别痛恨以《顺天时报》为代表的日本人在中国的报纸,说它们“专以造遥为事”(《谈龙集·香园》),“它们是日本侵略扰乱中国之最恶辣的一种手段,《顺天时报》则是此类汉文报中之最恶辣的一种。”他称《顺天时报》为“这个天下最恶劣的东西”(再是《顺天时报》)。作为一名留日六年而又娶了一名日本太太(羽太信子)的留学生,周作人上述对日本侵华的清醒认识和愤怒斥责,不能不让人惊异和钦敬。这也和他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奴才、汉奸形成了让人无法置信的强烈对照! 周作人的这种正确态度,一直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在《谈日本文化书》、《老人的胡闹》文中,他说“日本近来对中国的手段不但凶狠而且卑鄙可丑”,并且怒斥老牌法西斯分子三上参次疯狂的侵华叫嚣,对于希特勒的倒行逆施,也有辛辣讽刺。 二 周作人由反日到媚日的180度大转弯,开始于《岳飞与秦桧》一文。在民族危亡关头谈秦桧与岳飞,大多是褒岳飞贬秦桧,借歌颂民族英雄来激发民族感情。然而周作人则反是。他大褒秦桧,大贬岳飞,大讲“主和”比“主战”难。在《关于英雄崇拜》中,他又大贬文天祥、史可法,重弹“和比战难”。而在《日本管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

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从表面上看,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淡淡存在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流淌。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于三种野菜的描写,细致的描写了浙东的一些风土民俗人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写出自己的怀乡之情,但是文中那些对浙东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周作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念。 第一段使用了淡淡的笔触来掩盖浓浓的乡情,周作人在开始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是对于“故乡”、“家乡” 的界定已经很明确了,在不经意间已经激起了周作人的怀乡之情。 第二段从周作人妻子从西单买菜归来,说起有荠菜在卖,从而引发了周作人对故乡的追忆。关于荠菜,吴地和浙东的风俗传说都不一样,从而体现出了故乡的个性。故乡中,孩童关于荠菜的童谣,拥有及其丰富的地域色彩。 第三段和第四段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黄花麦果的各种用途,例如有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以及关于浙东使用茧果的特殊风俗,还借用许多年未见黄花麦果的惆怅来表达了一种追忆过往的故园情。 第五段描写紫云英的白花可以治疗痢疾的民间传说,这种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于故乡,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调皮活泼的孩子听到了上坟船的鼓吹声以及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

杜鹃,就会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追看等等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周作人浓烈的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童年的想念。 全文的叙事手法十分简洁。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平铺直叙的写出了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等等日常的生活场景。对于介绍黄花麦果和茧果的时候,介绍得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的使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先是将在北京买的荠菜与浙东的荠菜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又将清明扫墓时使用的茧果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进行对比,用来突出对童年时期吃到的茧果的喜爱与想念。还将故乡人采摘紫云英与《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女人采摘紫云英的习俗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仅讲事物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还把事物的神韵也描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这些平常事物的描写中。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对于事物的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周作人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在他眼里,故乡的荠菜花、马兰头和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鲜艳,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语言朴素平实,笔调清新自然,这与周作人一贯的主张十分契合。他主张文章只要真实简明就好,而这篇《故乡的野菜》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使用平实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的氛围,故乡最真实也是最为平常的生活情景就这么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似乎文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阅读答案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阅读答案 《给我的孩子们》阅读答案 丰子恺 ①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心碎、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①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姐姐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③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④你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在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着你们的弱小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因而遭逢失败。然而你们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类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败,例如火车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你们办到。同不许你们弄自鸣钟同例,所以愤愤地哭了,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至于自己文风他只是觉得“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事实上,对现实的忧患,即使是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但是都不能使他做到真正的平和冲淡。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纯散文来说,他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深处最最深刻的伤悲。一开始,他并没有用很浓烈的语句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到了后面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失望与伤感。显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代偿,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我看周作人的沉沦

我看周作人的沉沦 作为中国动荡时期的文人,周作人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又让人有无限感慨与遗憾的人物。同时,作为一代文豪兼时代的弄潮人的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是一直在被社会注视着并一再地将他与他的哥哥鲁迅相比。 在我看来,周作人的人生历程是充满着不解与疑惑的。尤其是在1937年之后的周作人所作出令当时人们一片哗然与震惊的决定后,更是让人们对于这样的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汉奸文人拥有了更多的关注。 周作人是出生在正走向败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但他很幸运的不是家中的长子,他拥有一个能干的哥哥,鲁迅显然对他的成长与发展有诸多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小,家中的事都是由鲁迅出面处理的,家中对于鲁迅的要求也要比周作人严格。因而,周作人也拥有了比哥哥更自由的自由的时间。在他看来,家中院落的花与草是他的玩伴,十字街头的景象是他的特别的记忆。他天性是随和与温柔的,没有鲁迅的刚硬、不饶与尖刻,周建人说:“二哥自小性情温和,不固执己见,很好相处。”是的,周作人所向往的是闲适安逸的生活,不需要大起大落,不需要惊涛骇浪,只专注于在自己的世界就已经足够。性格即命运,许就是这样迥异的性格,使得周作人与他的哥哥在后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选择。在看到战争的全面爆发后,这样的环境和周作人所追求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想逃避,他仍然希望拥有曾经的宁静,于是日本方面的软硬兼施便是正中了周作人的弱点了。 当然,除了周作人本来性格的驱使,周作人个人的经历也极大地影响到了他,他在青年时代就远渡日本。在那里,周作人学到的是日本的先进的文化,更是学到了成熟与理性,他选择的是完全日本的生活方式,注目于中日文化的沟通,并且开始随着哥哥翻译起日本方面的书籍。他看到的是日本开放的文化,对于世界优秀文明拥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派,他希冀着中国有一天也能够这样的吸收最先进的文化,这样的中国也才会像日本这样地得到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于是,在无形之中,周作人在内里许是自己也不曾察觉到的便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在他看来,日本是培养与陶冶他的地方。也就是在日本,他认识了羽太信子,并与这个日本女子结了婚。羽太信子的出现以及之后慢慢走入了周作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女子,带给周作人的亦是充满了日本风情的观念,当抗日战争开始时,周作人从起先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出山”,或多或少也受羽太信子的旁敲侧击的影响。周作人,在日本这样地拥有了爱人,拥有了自己的家,他许已经有了这样的错觉,大概日本就是他的家吧,或者日本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对于日本,已经有了别样的感情了。于是当鲁迅因为家中经济条件的影响而无法再供应他在日本的求学生涯时,周作人的心中是充满着失落的。在他回到故乡之后,看到的是败落的家庭,衰落的中国,坠落的清王朝时,他的心碎了,这里不是他梦想中的家,他的家早已定在了日本,他甚至怀疑这里还是自己幼年时的家吗?在对于日本这样的感情下,又如何让他在战争时不勾起当时的青年时光呢?于是,他在徘徊,在思考,在挣扎,最后他选择的是日本。 然而,我们的疑问在于,为什么周作人,这样的曾经是五四时期的领袖人物,拥有着最先进的思想,引领着当时的多少人民与学子的人,却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退缩了?难道仅仅是周作人的性格和对日本的感情吗?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周作人在战争开始时便对于中国失望了,对于这场战争,他认为日本方面是必胜的!正是这样的消极的思想,使得周作人思想本身已经发生了一些偏差了。他

【VIP专享】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 一、周作人及其散文 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及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沦陷时期著作结集有《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1949 年1月保释出狱。  “周氏兄弟”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这里“周氏兄弟”这一概念,涵盖了二人在思想、才具和文学活动上的某些共性。虽然他们实际上各有所长,鲁迅之于小说创作,周作人之于文学翻译、文学理论、新诗创作和散文创作,分别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

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周作人的散文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无论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不板滞,有趣味。文中有时庄中有谐,有时谐中有庄,有时又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这种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别有一种平易亲切的艺术魅力,使读者阅读他的散文时,感到亲切和蔼,易被吸引。 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读周作人的散文,我们感到似乎是作者舒徐自在、从容不迫地信笔写出,甚或简直是从笔端流出,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借渊博的学识和恬适谈泊的趣味,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二、《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 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作者以平和冲淡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从“闲适”与“道德”解读周作人的“谈鬼”

从“闲适”与“道德”解读周作人的“谈鬼” 摘要:1936年,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闲适”与“道德”两种创作旨趣,笔者将其放到周作人的谈鬼文字脉络中,发现周作人“道德家”的身份一直存在,只是在30年代说自己更看重“闲适”,朝“闲适”转向;这种转向的背后是周作人以个性解放获得集体解放的独特路径。然而,正如“鬼”的恐怖难以净化成为趣味一样,周作人的文学实践也并不成功。 关键词:周作人;30年代;转向;鬼 尾丸长喜在《“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周作人、胡适等的比较》一文中提出,“谈鬼”和中国的现代化密切相关。从五四启蒙时代鲁迅笔下鬼气森森的众生相,到1940年代解放区文艺代表作《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核心思想,尾丸氏认为,“‘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甚至可以说成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底流的基本主题”。 笔者无力判断尾丸氏的大命题是否正确,但如何谈论与面对“鬼”,是周作人持续思考的问题。在下文中,笔者试图重构周作人谈“鬼”言论的思想来源、内容变化与指征影响,力求通过“谈鬼”这一较小的切入口,解读周作人在30年代在国民性与近代化问题上心境怎样、行为如何。 一、30年代周作人的“闲适”与“道德” 1936年,周作人写了《自己的文章》1,有一句话可以代表文章的中心意思:“看自己的文章,假如这里边有一点好处,我想只可以说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周作人沿袭1925年《雨天的书序二》和1934年《苦茶随笔后记》中的态度,批评自己写文章不够平淡,太过积极热心,并重申自己对于道德家的厌恶。 在《自己的文章》中,周作人一方面探讨了“平淡闲适”。文坛上有不少人“痛恨闲适,以为这是布耳乔亚的快乐”,批判周作人“差不多就是饱暖懒惰”。周作人回应文坛的批判,表明自己所追求的,“平淡的文情”无法在充满“广播的怪声的报告与旧戏”的中国真正获得,只是心向往之。他实际上是积极的,因为“歌于斯哭于斯的地方”“眼见得那么不成样子”,“令人怒从心上起”,“平淡乃是跛者之不忘履也”。 然而,周作人的潜台词,始终把“平淡”当成最高理想,试图说服大众认可“平淡”。“平淡”不同于“闲适”,前者是周作人一贯推崇的,后者却是文坛诸公“改换名目称之日闲适”,重命名后加以批判的对象。《自己的文章》里,两者的区别被周作人自己消弭,他确认“平淡闲适”是自己追求、却未能实际达到的境界。他进一步将“平淡闲适”分为农人驻足观水式的“小闲适”,和“以婉而 1周作人:《自己的文章》,《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页170-173。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 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 荠菜是野菜, 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 一般的酒席, 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 变蛋(松花蛋)、 风鸡、 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 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 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 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 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 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 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 “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 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 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 一边是荠菜, 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 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 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 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 给几个钱, 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 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 叫做“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 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 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1/9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精选两篇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精选两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意图:珍爱童心;用漫画的艺术形式来“挽留”童心,呼唤童心。 教学重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们童心的满腔挚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反思成人的行为的写作意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课文 要求:(1)编小结号(养成阅读习惯) (2)扫除字词障碍 2、再朗读第一节,把握整体 (1)作者“憧憬于你们的生活”中“你们”指的是谁?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从文中第一段找答案: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2)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值得”憧憬“? 明确:2-4段中关于孩子几件事的记叙。通过归纳这几件事,理解孩子的生活为什么值得憧憬。“真率自然与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等 3、孩子们拥有这么好的童心,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来谈谈。 明确:6-9段归纳爸爸妈妈抹煞孩子童心的几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如:慢慢破坏阿宝的杰作;我呵斥孩子聪明的学习我裁纸;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等等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4、对大人们的行为反思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态度?文中哪些语言可以反映出来? 明确:父亲是一位具有反思意识,又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对成年人丧失童心童趣真心真性情而痛心,为人的不得已的成长感到无奈。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论》)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的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了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悔改,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在这前后,周作人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纵观周作人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它的核心便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和别的思潮一样,并不是与世俱来纵贯古今的东西,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人道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家、思想家们用来反对封建主义束缚,要求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宗法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就成为当务之急。周作人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武库里搬来了人道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主义。虽然,当时欧洲已出现了反动的人道主义,但在中国,人道主义仍有它的进步性,成为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同盟军。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感慨:“生四千余年,现在去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现‘人’,去‘辟人荒’。”五四时期,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姿态,投入了“辟人荒”的战斗,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开始将人的解放由个性解放的最低层次推进到阶级解放的最高层次。而周作人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去考究人、发现人。他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这种说法包括两种含义,其一,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着重点在动物,因为原来是动物,所以人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从这里,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有“兽性的遗传”——肉体的欲望要求,即兽性的一面。其二,人又是从动物进化的,着重点在进化,因此,“人的内面生活比动物更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的能量”。从这里,他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除了肉体的欲望以外,还有“灵魂”的愿望,精神的要求,即“神性的一面”。既然“人是灵肉一致的人”,人性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那么,符合这种人性发展的理想的人的生活,势必既不同于禁欲主义的超于人间的“人性以外人力以上”的纯然灵的生活;也不同于纵欲主义的低于人间的纯乎肉的生活,而应该是以人间为本位的顺乎人性合乎人理的灵肉一致的生活。实际上,周作顶礼膜拜的“人”恰恰是一个抽象的、超“人间性”的图腾,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推及于类”(《文学的讨论——玖月葵》),还可以用这样一个循环式来表述:利己——利他——利己,利己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就是周作人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亦即人道主义。很自然,人道主义便成为周作人文学批评的中心思想。 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批评是很注重思想革命的。他的思想革命与鲁迅一样,目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的灵魂”,使中国人从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从非人的生活中挣脱邮来,过上人的生活。这一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新文学身上了。周作人在讲到自己的文章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 一、周作人及其散文 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及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沦陷时期着作结集有《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1949年1月保释出狱。 “周氏兄弟”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这里“周氏兄弟”这一概念,涵盖了二人在思想、才具和文学活动上的某些共性。虽然他们实际上各有所长,鲁迅之于小说创作,周作人之于文学翻译、文学理论、新诗创作和散文创作,分别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周作人的散文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无论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不板滞,有趣味。文中有时庄中有谐,有时谐中有庄,有时又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这种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别有一种平易亲切的艺术魅力,使读者阅读他的散文时,感到亲切和蔼,易被吸引。 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读周作人的散文,我们感到似乎是作者舒徐自在、从容不迫地信笔写出,甚或简直是从笔端流出,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借渊博的学识和恬适谈泊的趣味,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二、《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何亦聪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周 作人在学术界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30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焕发了光彩。以10年为界,讨论周作人研究的成果和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以期能对将来的周作人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散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0)02-0152-03 收稿日期:2010-01-20 作者简介:何亦聪(1985—),男,河南濮阳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Mar.,2010 Vol.18No.2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第18卷第2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周作人自身的政治问题,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他的存在都被有意忽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地政治气氛的改变,周作人也重新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短短30年间,周作人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小心翼翼到逐步放开直至神采焕发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大致划分,80年代以来的周作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80年代是一个时期,90年代是一个时期,新世纪以来是又一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特点。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文学研究、思想研究方面步入解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周作人的一些文集和选集陆续得到了整理出版,如上海书店出版的5本影印文集,钟叔河主持、岳麓书社出版的一部分自编文集,以及《知堂序跋》、《知堂书话》等。张菊香、张铁荣合著的《周作人年谱》及其合编的《周作人研究资料》是此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80年代发表的有关周作人的各类文章超过了100篇,接近1949年以前所有关于周作人之单篇文章的总和;研究专著则有李景彬的《周作人评析》、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等。 80年代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文艺思 想研究、附逆的思想根源与动机之研究、散文研究、周氏兄弟对比研究。1980年,李景彬在《新文学论丛》上发表了《评周 作人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一文,从人道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堪称周作人文艺思想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但或许由于尚处在80年代的初期,研究者在研 究过程中多少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就理论、观点而言,这篇 文章并不新颖。相比较而言,罗钢在1987年发表的《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一文在理论素养方面就显得更为成熟。作者将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文艺思想划分为留日时期、“五四”前后和20年代3个时期,并指出:“在不同的阶段,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文艺思想的联系显示出不同的 特征,但其间又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1] 钱理群的《历 史的毁誉之间——简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周作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主张与成绩的文章,在文中他明确地指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旗帜上写 着两行大字,“自由—宽容”和“个性—表现自己”[2],这个见解 比较简练地概括出了周作人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特色。 关于周作人,最容易引起争议与关注的话题似乎始终是他的附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比如“家累”或者“亲日”等,但在80年代,也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寻找出周作人附逆的思想与性格根源,如黄裳在《关于周作人》中即指出周作人的附逆与其复杂的心态有关。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一书是较早从对周作人自身个性和思想的理解出发来探讨其人生轨迹的一本学术著作。此书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其宏阔的视野,作者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周作人一人,而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书中常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如对比鲁迅和周作人的人生道路等。 80年代最早对周作人的散文进行研究的是许志英,他在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一文中从知识、趣味、诗意三个方面探讨了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但是这种把握和理解一方面限于表层,另一方面限于“早期”,作者对周作人的 · ·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