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作者:丁晓平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三、课时、课型

课时:1课时

课型:讲授新课

四、教法、教具

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科书、黑板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时,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就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了自然;当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于此滥觞。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

(一)希腊时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产生阶段;

(二)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竖起“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用“平等自由”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

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说一下课时要求,学习本节课同学们要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文艺复兴的影响及实质、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知道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播放课件)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三个

方面进行讲解,同学们要注意三部分之间的联系。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安东尼·奥索”的图片,大家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展示安东尼·奥索的图片)学生:表情是麻木的、冷漠无情的。

教师:说得对,图中的人物我们可以用麻木、压抑人性、愚昧迷信等词语来形容他,这就是中世纪人们的形象,接下来请大家再观看一张图片,来体会中世纪人们的表情。(展示中世纪的圣母图片)

学生:呆滞、冷漠无情。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就是中世纪圣母的形象,她是呆滞、冷漠无情的,大家再观察一张图片,然后把它和中世纪的圣母图片做一下对比。(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

学生:与中世纪的圣母相比,后一张图片的人物是慈爱而有人性的。

教师:对,后一张图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图中的圣母是慈爱的,圣母应该是和蔼可亲的,为什么两个时期的圣母差异会如此大呢?这得从时代背景说起。

教师: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一度陷入“黑暗时期”,辉煌的古典文明遭到了日耳曼人的沉重打击,而新的文明尚未产生,基督教利用这一契机建立起了黑暗的神权统治,他们极力宣扬神权地位和禁欲主义,泯灭人性,因此,中世纪人们的表情是麻木不仁的。而11世纪以后,西欧的经济逐渐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悲观绝望的生活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些倾向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发生了矛盾,到了14世纪,随着意大利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一矛盾实现了总爆发,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公开反对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表情是慈爱而充满人性的,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大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接下来我们概括一下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们只说到了其中几点,下面我们来全面概括一下:

政治上:中世纪的欧洲建立起了神权统治,禁欲主义桎梏了人欲,泯灭了人性;经济上: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变了对生活的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文化上:意大利一些城市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接下来有一个问题产生了,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端于意大利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们只说到了其中几点,下面我们来全面概括一下:

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意大利优良的人才结构;

3、意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教师: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是:

肯定人,重视人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

放。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又一次升华。

学生:作笔记。

教师: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的精神,我们首先来看文艺复兴的初期三杰,初期三杰分别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作品赞颂了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展示但丁及其作品的相关图片,播放超链接)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展示彼特拉克及其作品的图片,播放超链接)

薄伽丘(欧洲短篇小说之父)意大利作家—《十日谈》,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和但丁的《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展示薄伽丘及其作品的图片,播放超链接)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以上三位就是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也称“文坛三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被称为“艺术三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展示达·芬奇及其作品的图片,播放超链接)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所绘画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代表作品有大型油画作品《西斯廷圣母》。(展示拉斐尔及其作品的图片,播放相关超链接)

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斯。他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展示米开朗琪罗及其作品的图片,播放相关超链接)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国中部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展示相关的图片材料)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作相关补充:

薄伽丘注重人性中的本能;莎士比亚更崇尚人的理性;

反映了文艺复兴从初级(质朴)到高级(高雅精致)发展历程。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以上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下面我们来列一个表对以上内容总结一下:

阶段人物作品国

地位人性的反映

初期

但丁《神曲》

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肯定人的欲望

和歌颂自然地

人性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欧洲短篇小说之父

小高潮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以“人”为中心,

重视人的权

威,把神加以

人性化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米开朗琪罗《大卫》

高潮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英

国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

歌颂了仁爱,提

升了人性的高

尚与尊严

学生:倾听,思考,做笔记。

教师:我们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作品,那么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所讲的内容,总结一下文艺复兴的性质及意义。

学生:思考,概括,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教师进行相关补充:

文艺复兴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也是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冲破了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促进了思想解放;

2.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3.产生了众多的精湛艺术品和文学作品;

但是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过度推崇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文艺复兴的影响仅限于上流社会。

学生:反思,做笔记。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子目的学习,“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首先来看一下宗教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肆意搜刮;

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逐渐趋于开放;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导火线: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展示图片)

宗教改革的概况: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展示图片)

开始标志: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首先开始于德国,然后扩展到西欧。

思想主张:

①“因信称义”;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简化宗教仪式;

学生:思考,做笔记。

教师:同学们联系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概括一下宗教改革的实质、性质及影响。

学生:思考,总结概括,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做补充说明。

宗教改革的实质:人文主义的延续

宗教改革的性质: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创立了新教

②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传播了人文主义

④解放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奠定基础

局限:披着宗教外衣;(意义和局限教师逐点分析说明并补充新教的相关知识)

基督教

西方教派东方教派

(罗马)(君士坦丁堡)

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路德教英国国教加尔文教

(新教演变图)

学生:做笔记,思考。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异同,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做相关补充。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背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

内容: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形式: 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

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

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不同点

1.对人的认识不同:

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指导,以人为中心,

后者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对信仰与宗教的态度不同:

前者主张信仰与思想自由,容忍异教文化,

后者是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罗马教皇的权威。

3.波及领域不同:

前者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后者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学生:倾听,反思,做笔记。

教师:布置一个课后思考题,“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发扬人文精神?”

学生:记录,思考。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异同,同学们要下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做好预习工作。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竖起了人文主义的大旗,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与中世纪相比,西欧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那么,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社会又会出现哪些大变化呢?请同学们关注下一讲:“专制下的启蒙”,下课。

板书设计: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产生的时间:14—17世纪

2.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政治上:黑暗的基督教统治;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思想上:人们改变了对生活的绝望态度;

文化上:意大利市民文化的兴起。

3.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

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扩展到整个西欧。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5.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1)初期三杰或“文坛三杰”

但丁—《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欧洲短篇小说之父

(2)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或“艺术三杰”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米开朗琪罗—《大卫》

(3)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6.文艺复兴的性质

7.文艺复兴的意义

二、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教会腐败;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人们思想逐渐开放。

2宗教改革的概况

导火线:“赎罪券”

主要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思想主张: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的扩散:首先开始于德国,然后到西欧。

3.宗教改革的实质与性质

4.宗教改革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设计较好,紧紧围绕课标,结合其他教材大胆取舍,对课文材料进行重新整合。

2、利启发式教学法,导入紧扣主题,步步推进,不断深入,重视论从史出。

3、整体性强,以人文主义为主线贯穿始终。

4、精彩之处在于三个比较,薄伽丘与莎士比亚的比较,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主张的比较,两幅圣母图的比较。

5、较好的地方还在于运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动互动,对图片的细致讲解,增加趣味性。

缺点:

1、对学生回答问题准备不足。说明备课还不充分,重形式,轻内容准备。所以不能及时有效抓住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或知道有问题却不敢解决。

2、对学生所答问题缺点评。只是简单说好,没有评出好在哪里,哪里有不足,以使学生准确记忆。

3、要求学生识记的重点,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记忆,使学生学得比较模糊。

4、对三本书之间的相关联系,表达和运用不足。

5、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设问不够细致,较死板。

6、由于性格原因,课比较平淡,趣味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有得有失,不算很精彩,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课标内容】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古典文化的“再生”实际上讲述的是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古典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同时,两大运动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文化都有较大影响。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文科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并有一定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的人文主义的内涵认识,存在不足。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人文主义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启发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思路设计】本课的重点是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难点是人文主义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为了使文艺复兴得到更好的理解,对课本进行大刀阔斧的增删,为减少设计过于冗长,对宗教改革内容不做设计,除书本上的文坛三杰外,增加艺术三杰。让学生不仅能探源文艺复兴的魅力,更能感受文艺复兴的风采。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等一步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规律,并运用史料、故事、视频、图片等手段展示相关内容,以期更好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回味文艺复兴的内容,培养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感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成果、意义。 难点:通过感知形成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与价值判断 【教学方法】 (1)教法:在“导——学——练”的教学方式中,采用讲授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在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解决问题能力。 (2)学法:课前预习,课堂中融入情境,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特色】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欢歌”以及“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三目内容的叙述,阐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性的复苏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本课是第六专题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第二课。本专题所述的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中世纪后期新兴资产阶级在继承古代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对人文主义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理论阐述,其实质是一种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它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虽有高一历史必修一二政治经济模块的基本知识储备,但分科后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太重视。本模块教学内容偏重理性思维,许多思想史上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将艰深的知识通俗化,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是教学前要侧重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现,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在史料分析、比较归纳中,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体验和感悟人的价值与意义,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利用材料的解读与分析,了解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进而认识到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文主义的内涵 2、难度: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五、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学习资源(课内、课外)、学习伙伴(师生间、生生间)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媒体利用等策略,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将本课三个子目进行整合,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这一主题贯穿教学过程,凸显这一时期两场运动的核心精神,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演变。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决赛 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高二历史 执教者:陈华 课题:《神权下的自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思、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反馈】 1、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压抑人性的因素是什么? 2、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导入新课】 共同赏析作品——《雅典学院》。 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力作之一,作品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

雅典学院为背景。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右方前面以欧几里德为中心,用圆规在石板上计算;左方前景的中心是毕达歌拉斯。前景中心是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还有苏格拉底,亚历山大等等,共50多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在那里,他们似乎忘掉了尘世间的爱恨情仇,惟有理性的思考,讨论,争辩……。 过渡:拉斐尔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巨人。例如:大家熟知的作品《神曲》,陪同但丁梦游三界的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但拉斐尔、但丁等人生活的时代与古希腊罗马相距有一千多年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者一定要去崇尚和寻找久远的文明呢?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神光笼罩下的中世纪: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 1、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义萌芽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3、文化 (1)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2)意大利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人的古典文化 (二)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核心:人文主义 (四)成就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 (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 但丁与《神曲》,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之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理解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神权下无我,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神权下寻我,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感受自我,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动的国度:意大利 提问男生:喜欢足球吗?男人心目中的意大利是拥有巴乔、托蒂等足球巨星的运动王国。 时尚的国度:意大利 提问女生:国际时装节通常在哪里举行?(意大利米兰)女人心目中的意大利是高档时装、时尚品牌的代名词。 文化的过渡:意大利 教师:其实,意大利吸引人们的除了运动与时尚之外,还有它的文化。至今都让整个西方世界都引以为自豪的“文艺复兴”就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在意大利? 设计意图:通过运动、时尚学生熟知的两个领域导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具有“凝神、起兴、点题”的功效。 【新课讲授】 第一环节——神权下无我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直到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叫中世纪,那时的欧洲是一个神学无处不在的世界,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看一段视频——

1.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文艺复兴前的欧洲社会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之下,那时人们的生活是完全以神为中心的。各阶层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麻木地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他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受苦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欲望与情绪。 这是中世纪的一群苦行僧,为了救赎自身的罪孽,他们不断地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相比这些人,另外一类人的下场更加悲惨,那就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异端,他们会被专门审判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羁押,受到鞭打甚至是处以火刑。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伽里略等都是其受害者。 师:根据视频概括中世纪的意识形态。 生:学生归纳 师:幻灯片出示:基督教神学处于统治地位 1)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2)人是神的附属品;——“神权至上”——神权下无我(3)提倡禁欲主义,人性被湮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二神权下的自我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历史联想法,把其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①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②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作者:丁晓平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三、课时、课型 课时:1课时 课型:讲授新课 四、教法、教具 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科书、黑板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时,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就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了自然;当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于此滥觞。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 (一)希腊时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产生阶段; (二)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竖起“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用“平等自由”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 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说一下课时要求,学习本节课同学们要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文艺复兴的影响及实质、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知道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播放课件)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三个

2019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语文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博罗县高级中学钟丹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需要学生重视并理解、把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及其代表作, 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性 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艺复兴,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意大利.印象 初步了解意大利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并回顾上节课的古希腊先哲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艺复兴的背景 展示史料:“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提出问题:材料中“纱幕”指的是什么?这层纱幕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 1、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理论诞生的根基。或说,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是建筑在古希腊哲学之上的,后包含并蒙蔽了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也随时可以动摇建筑于其上的基督教神学。以前的自然科学、理性哲学等知识被教会人士重新阐释和储藏起来,所以古代世界的知识和思想被用基督教神学进行了重造,或者隐藏。从此大多数人们知道的知识只有基督教的知识。”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提倡禁欲主义,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的幸福,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的罪孽就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上帝主宰一切,人是毫无价值的,是上帝的奴仆,是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神的摆布。” 学生总结得出:中世纪人们的生活特点分别有①压抑人性、②禁欲苦行、③神权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