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流行特点

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临床特征

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

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病理变化

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肺鼻疽鼻疽结节大小如粟粒,高粱米及黄豆大,常发生在肺膜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

鼻腔鼻疽鼻中膈多呈典型的溃疡变化。溃疡数量不一,散在或成群,边缘不整,中央象喷火口,底面不平呈颗粒状。鼻疽结节呈黄白色,粟粒呈小豆大小,周围有晕环绕。鼻疽斑痕的特征是呈星芒状。

皮肤鼻疽初期表现为沿皮肤淋巴管形成硬固的念珠状结节。多见于前驱及四肢,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

实验室诊断

变态反应诊断

变态反应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法、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法、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法,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法(见附件)。

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见附件)。该方法为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区分鼻疽阳性马属动物的类型,可检出大多数活动性患畜。

结果判定

无临床症状慢性马鼻疽的诊断以鼻疽菌素点眼为主,血清学检查为辅;开放性鼻疽的诊断以临床检查为主,病变不典型的,则须进行鼻疽菌素点眼试验或血清学试验。

具有明显鼻疽临床特征的马属动物,判定为开放性鼻疽病畜。

鼻疽菌素点眼阳性者,判定为鼻疽阳性畜。

3 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 疫情处理

发现疑似患病马属动物后,畜主应立即隔离患病马属动物,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检查、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马属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散养情况下,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自然村(屯)。

疫区由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封锁

按规定对疫区实行封锁。疫区封锁期间,染疫和疑似染疫的马属动物及其产品不得出售、转让和调群,禁止移出疫区;繁殖马属动物要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配种;种用马属动物不得对疫区外马属动物配种;对可疑马属动物要严格隔离检疫;关闭马属动物交易市场。禁止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疫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

隔离

当发生马鼻疽时,要及时应用变态反应等方法在疫点对马属动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马属动物群分为患病群、疑似感染群和假定健康群三类。立即扑杀患病群,隔离观察疑似感染群、假定健康群。经6个月观察,

不再发病方可解除隔离。

检测

疫区内须对疑似感染马属动物和周围的马属动物隔离饲养,每隔6个月检测一次,受威胁区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鼻疽菌素试验)监测,直至全部阴性为止;无疫区每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测。

扑杀

对临床病畜和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畜,均须在不放血条件下进行扑杀。

销毁处理

病畜和阳性畜及其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按照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和掩埋的地点应选择距村镇、学校、水源、牧场、养殖场等1公里以外的地方,挖深坑将尸体焚烧后掩埋,掩埋土层不得低于米。

消毒

对患病或疑似感染马属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等严格进行消毒;污染的垫料及粪便等采取堆积泥封发酵、高温等方法处理后方可使用。

封锁的解除

疫区从最后一匹患病马属动物扑杀处理后,并经彻底消毒等处理后,对疫区内监测90天,未见新病例;且经过半年时间采用鼻疽菌素试验逐匹检查,未检出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的,并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它物品彻底消毒后,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合格,由原当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原发布封锁令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5 预防与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等基础性防疫工作,提高马匹抗病能力。

检疫

异地调运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出售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出售前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证明马属动物装运之日无马鼻疽症状,装运前6个月内原产地无马鼻疽病例,装运前15天经鼻疽菌素试验或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结果为阴性,并签发产地检疫证后,方可启运。

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连续两次(间隔5~6天)鼻疽菌素试验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运出县境的马属动物,运输部门要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运输检疫证明承运,证明随畜同行。运输途中发生疑似马鼻疽时,畜主及承运者应及时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经确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就地监督畜主实施扑杀等处理措施。

监测

稳定控制区每年每县抽查200匹(不足200匹的全检),进行鼻疽菌素试验检查,如检出阳性反应的,则按控制区标准采取相应措施。

消灭区每县每年鼻疽菌素试验抽查马属动物100匹(不足100匹的全检)。

6 控制和消灭标准

控制标准

县级控制标准

控制县(市、区、旗)应达到以下三项标准:

A、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临床病例。

B、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检查,每年抽检200匹(不足200匹全检),经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率不高于%。

C、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全部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

市级控制标准

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控制标准。

省级控制标准

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控制标准。

全国控制标准

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控制标准。

消灭标准

县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A、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病例。

B、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鼻疽菌素试验检查,每年抽检100匹(不足100匹者全检),全部阴性。

市级马鼻疽消灭标准

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消灭标准。

省级马鼻疽消灭标准

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消灭标准。

全国马鼻疽消灭标准

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消灭标准。

附件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1 总则

为统一马鼻疽(以下简称鼻疽)检疫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并提高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的准确性,特制定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对马、驴、骡进行鼻疽检疫时,统一按本标准规定办理。

本标准以鼻疽菌素点眼反应为主。必要时进行补体结合反应、鼻疽菌素皮下注射反应或眼睑皮内注射反应。

凡鼻疽临床症状显着的马、骡、驴,确认为开放性鼻疽的,可以不进行检疫。

各种检疫记录表(见7 附件),须保存2年以上。

2 鼻疽菌素点眼操作方法

器材药品:

鼻疽菌素、硼酸、来苏尔、脱脂棉、纱布、酒精、碘酒、记录表。

点眼器、唇(耳)夹子、煮沸消毒器、镊子、消毒盘、工作服、口罩、线手套。

注意:在所盛鼻疽菌素用完或在点眼过程中被污染(接触结膜异物)的点眼器,必须消毒后再使用。

点眼前必须两眼对照,详细检查眼结膜和单、双瞎等情况,并记录。眼结膜正常者可进行点眼,点眼后检查颌下淋巴结,体表状况及有无鼻漏等。

规定间隔5~6日做两回点眼为一次检疫,每回点眼用鼻疽菌素原液

3~4滴(~),两回点眼必须点于同一眼中,一般应点于左眼,左眼生病可点于右眼,并在记录中说明。

点眼应在早晨进行,最后第9小时的判定须在白天进行。

点眼前助手固定马匹,术者左手用食指插入上眼睑窝内使瞬膜露出,用拇指拨开下眼睑构成凹兜,右手持点眼器保持水平方向,手掌下缘支撑额骨眶部,点眼器尖端距凹兜约1cm,拇指按胶皮乳头滴入鼻疽菌素3~4滴。

点眼后注意系栓。防止风沙侵入、阳光直射眼睛及动物自行磨擦眼部。

判定反应。在点眼后3、6、9小时,检查3次,尽可能于注射24小时处再检查一次。判定时先由马头正面两眼对照观察,在第6小时要翻眼检查,其余观察必要时须翻眼。细查结膜状况,有无眼眦,并按判定符号记录结果。

每次检查点眼反应时均应记录判定结果。最后判定以连续两回点眼之中最高一回反应为准。

鼻疽菌素点眼反应判定标准:

阴性反应:点眼后无反应或结膜轻微充血及流泪,为阴性。记录为“-”。

疑似反应:结膜潮红,轻微肿胀,有灰白色浆液性及黏液性(非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疑似阳性。记录为“±”。

阳性反应:结膜发炎,肿胀明显,有数量不等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阳性。记录为“+”。

3 鼻疽菌素皮下注射(热反应操作方法)

药品器材

鼻疽菌素原液、来苏尔、酒精、碘酒、脱脂棉、纱布、记录表。

工作服、口罩、线手套、毛刷、毛剪、耳夹子、注射器、针头、体温计、煮沸消毒器、消毒盘、镊子。

皮下注射前一日做一般临床检查,早午晚分别测量并记录体温,体温正常的方可做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前所测3次体温,其中如有一次超过39℃,或3次体温平均数超过℃,或在前一次皮下注射后尚未经过一个半月以上的,均不得做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通常在左颈侧或胸部肩胛前,术部剪毛消毒后注射鼻疽菌素原液1mL。

牲畜在注射后24小时内不得使役,不得饮冷水。

注射通常在零点进行。注射后6小时起测温,每隔2小时测一次(即注射后6、8、10、12、14、16、18、20、22、24小时),连续测温10次后,再于36小时测温一次,详细记录并划出体温曲线,同时记录局部肿胀程度,以备判定。局部肿胀以手掌大(横径10cm)为明显反应。

皮下注射鼻疽菌素的马、驴、骡可发生体温反应及局部或全身反应。

体温反应:鼻疽病畜一般在皮下注射鼻疽菌素后6~8小时体温开始上升,12~16小时体温上升到最高,此后逐渐降低,有的在注射30~36小时后,体温再度轻微上升。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发热,肿胀疼痛,以注射后24~36小时最为显着,直径可达10~20cm,并逐渐消散,有时肿胀可存在2~3天。

全身反应:注射后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呼吸短促,脉搏加快,步态踉跄、战栗,大小便次数增加,颌下淋巴结肿大。

鼻疽菌素皮下注射(热反应)判定标准如下:

阴性反应:体温升至摄氏39℃以下并无局部或全身反应。

疑似反应:体温升至39℃(不超过℃),有轻微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者,或体温升至40℃以上稽留并无局部反应时,也可认为疑似反应。

阳性反应:体温升至40℃以上稽留及有轻微局部反应,或体温在39℃以上稽留并有显着的局部反应(肿胀横径10cm以上)或有全身反应。

4 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操作方法

药品及器材

鼻疽菌素(用前随时稀释,鼻疽菌素1份用%石炭酸生理盐水3份充分混匀)。

1~2mL注射器、针头(用前煮沸消毒)、消毒盘、煮沸消毒器、镊子、耳夹子、工作服、口罩、线手套。

酒精、碘酒、硼酸、来苏尔、纱布、脱脂棉、记录表。

注射前检查结膜及眼睛是否单、双瞎等情况。注射后检查颌下淋巴结及有无鼻漏,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

注射部位通常在左下眼睑边缘1~2cm内侧眼角三分之一处皮肤实质内,注射前用硼酸棉消毒注射部位。

注射前助手保定马匹,术者用食指、拇指捏住下眼睑,右手持注射器,手掌(小指外缘)支撑头部对左手捏起的眼睑皱襞术部斜向刺入下眼睑皮内,注入鼻疽菌素,食指感觉注射液推进迟滞,局部呈现小包,即为药液已进入皮内。

注射一般在早晨。注射后第24、36、48小时分别进行检查。详细记

录结果。

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反应判定标准:

阴性反应:无反应或下眼睑有极轻微肿胀、流泪的,为阴性反应。记录为“-”。

疑似反应:下眼睑稍肿胀,有轻微疼痛及发热,结膜潮红,无分泌物或仅有浆黏液性分泌物的,为疑似阳性,记录为“±”。

阳性反应:下眼睑肿胀明显,有显着的疼痛及灼热,结膜发炎畏光,有脓性分泌物的,为阳性。记录为“+”。

5 开放性鼻疽临床诊断鉴别要领

将病畜保定,术者和助手穿工作服(避免白色),带胶皮手套、口罩、风镜及保护面具,先用3%来苏尔水,洗净病畜鼻孔内外后,在病畜前侧面适当位置,术者用手打开鼻孔,助手用反射镜或手电筒照射鼻腔深部,仔细检查黏膜上有无鼻疽特有结节溃疡及星芒状瘢痕及其它异状。检查完毕将服装、器材分别进行消毒(用3%来苏尔水浸1小时或煮沸10分钟),避免交叉传染。

鼻腔鼻疽临床症状如下:

鼻汁:初在鼻孔一侧(有时两侧)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逐渐变为不洁灰黄色脓性鼻汁,内混有凝固蛋白样物质,有时混有血丝并带有臭味,呼吸带哮鸣音。

鼻黏膜发生结节及溃疡:在流鼻汁同时或稍迟,鼻腔黏膜尤其是鼻中膈黏膜上出现新旧大小不同灰白色或黄白色的鼻疽结节,结节破溃构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边缘隆起的溃疡(结节与溃疡多发生于鼻腔深部黏膜上),

已愈者呈扁平如星芒状、冰花状的瘢痕。

颌下淋巴结肿大:急性或慢性鼻疽的经过期颌下淋巴结肿胀,初有痛觉,时间长久,则变硬、触摸无痛感,附着于下颌骨内面不动,有时也呈活动性。

皮肤鼻疽临床症状如下:

皮肤鼻疽多发于四肢、胸侧及下腹部,在皮肤或皮下组织发生黄豆大小或胡桃、鸡蛋大结节,不久破裂流出粘稠灰黄或红色脓汁(有时带血)形成浅圆形溃疡或向外穿孔呈喷火状溃疡。结节和溃疡附近淋巴结肿大,附近淋巴管粗硬呈念珠状索肿,肿胀周围呈水肿浸润,皮肤肥厚,有时呈蜂窝织炎,橡皮腿,公畜并发睾丸炎。

开放性鼻疽判定标准:

凡有症状的,即为开放性鼻疽。

不具备项症状,并有可疑鼻疽临床症状的,判定为可疑开放性鼻疽。

6 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操作办法

采取被检血清

药品器材:

在被检牲畜颈前三分之一处静脉沟部位剪毛消毒,将灭菌采血针刺入颈静脉,使血液沿管壁流入试管内,防止血液滴入产生泡沫,引起溶血现象。

采出的血液,冬季应放置室内防止血清冻结,夏季应放置阴凉之处并迅速送往实验室。如在3昼夜内不能送到,应先将血清倒入另一灭菌试管内,按比例每1mL血清加入1~2滴5%石炭酸生理盐水溶液,以防腐败。运送时使试管保持直立状态,避免振动。

预备试验(溶血素、补体、抗原等效价测定)

准备下列材料

溶血素效价测定,每一月左右测价一次,按下列方法进行(参照表一)。℃水浴箱中15分钟。

表一

补体效价测定

每次进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应于当日测定补体效价。先用生理盐水,将补体做1:20稀释,然后按表二进行操作。

补体效价:是指在2单位溶血素存在的情况下,阳性血清加抗原的试管

完全不溶血,而在阳性血清未加抗原及阴性血清不论有无抗原的试管发生完全溶血所需最少补体量,就是所测得补体效价,如表二中第7管20×稀释的补体即为工作量补体按下列计算,原补体在使用时应稀释的倍数:

补体稀释倍数

——————————×使用时每管加入量=原补体稀释倍数

测得效价

上列按公式计算为:20/×=

即此批补体应作1:倍稀释,每管加为一个补体单位。考虑到补体性质极不稳定,在操作过程中效价会降低,故使用浓度比原效价高10%左右。因此,本批补体应作1:35稀释使用,每管加。

抗原效价,最少每半年滴定一次,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参照表三):

抗原稀释1:10 1:50 1:75 1:1

00 1:

150

1:

200

1:

300

1:

400

1:

500

抗原(mL)

阴(阳性)血

补体(工作

量)

%红细胞

溶血素(工

作量)

℃水浴箱中20分钟。

℃水浴箱中20分钟。

根据以上举例的结果,抗原的效价为1:150的稀释量。

正式试验

℃加温30分钟,骡、驴血清在摄氏36~64℃加温30分钟。℃水浴箱中20分钟。

为证实上述操作过程中是否正确,应同时设置对照试验。

加温完毕后,立即做第一次观察。阳性血清对照管须完全抑制溶血,其它对照管完全溶血,证明试验正确。静置室温12小时后,再做第二次观察,详细记录两次观察结果。

为正确判定反应结果,按下述办法制成标准比色管,以判定溶血程度(参照表五)。

判定标准:

红细胞溶血0~10%者为#;

红细胞溶血10~40%者为+++;

红细胞溶血40~50%者为++;

红细胞溶血50~70%者为+;

红细胞溶血70~90%者为±;

红细胞溶血90~100%者为-。

7 附表

兽医:(签名)

制药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制药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药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药品生产、加工的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2893 安全色 GB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T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制药企业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从事药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也就是使原料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医药类产品,即通常所说的中药、西药等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制造企业(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血液及血浆制品、放射药品制剂、兽药及生物制品企业除外)。 4基本要求 4.1 制药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持续改进职业卫生条件,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要求。 4.2 制药企业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在设计时应符合GBZ1、GB50019和GB50073的要求。 4.3 制药企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设置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应保证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符合GBZ 2.1、GBZ 2.2的要求。 4.5 制药企业应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明确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原(辅)料、中间产品、副产品,制定职业病防护控制措施。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牵头编制 2019年9月

前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2018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文件和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 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 负责人:马志永 参加人:魏建超等 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负责人:仇华吉 参加人:罗玉子等 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负责人:刘志杰 参加人:林密等 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 负责人:李建喜 参加人:崔东安

目录 一、概述 (1) 二、早期发现 (3) 三、现场排查 (5) (一)准备工作 (6) 1. 人员准备 (6) 2. 车辆准备 (6) 3. 物品准备(生物安全防护及采样所需物品) (6) (二)进出养殖场要求 (7) 1. 抵达养殖场 (7) 2.穿戴个人防护设备( 在清洁区) (8) 3. 离场前准备 (8) 4. 离场后 (9) 5. 消毒剂的选择 (9) (二)临床诊断 (9) 1.临床症状 (10) 2. 剖检病变 (11) 3. 鉴别诊断 (12) 4. 发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14) (三)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14) 1. 采样方法 (14) 2. 样品的记录、保存、包装和运送 (16) 3. 废弃物处理 (18) 四、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18) 1.快速精准检测 (18) 2. 疫情确诊 (18) 附件一: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 附件二: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名单 (24)

疟疾

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15年) 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出的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依据国家卫生部、发改委等十三个部(委、局)联合印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15年)》要求,积极响应自治区卫生厅2011年起在全区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到2015年实现所有地区消除疟疾的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疟疾流行区分类 根据2006-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全区以县为单位分为以下两类。三类县: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我区共有6个;四类县:非疟疾流行区,我区共有88个。 三、目标 (一)目标 到2015年,全区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指标 到2012年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流行区的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及消除疟疾工作要求的培训比例在95%以上; (2)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3)三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相关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4)卫生检疫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 (1)自治区、地(州、市)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三类县的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2)三类县“三热”病人年疟原虫血检的总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疟疾传播季节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药物预防的原则: 一、治少防多。(猪群中如果有三、五头猪发病,就要对大群进行药物预防,发病猪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二、预防减量,治疗加倍,重视辅助用药。按疗程用药。(常规预防性用药适当减量适用,减少药物的种类,减少用药量,治疗则反之,同时辅助用药,如增加能量,解热,保肝护肾、平衡电解质等。) 三、合理搭配药物避免配伍禁忌。 猪群精确化用药方案: 一、按猪生长阶段的用药方案: 断奶前后十天,用药目的控制断奶应激,增强猪体体质,净化疫病(萎鼻、蓝耳、圆环、支原体)等。 1、盐酸多西环素500g+金芪强5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氟美欣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30—60kg之间,猪只本阶段的生理因素造成呼吸道病多发,强化用药,避免“18周龄墙”对猪的伤害。

1、特效阿米卡星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多西环500g+磺胺六甲氧嘧啶钠300g+小苏打300g+灵芝金维 300g/500kg饲料 二、按季节气候变化可选用的用药方案: 冬春季节以预防气喘病、链球菌、5号病、腹泻性疾病为主,可选用方案: 1、特效泰乐菌素100g+特效多西环素500g +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2、阿莫西林500g+毒疫康300g /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夏秋季节以预防高热病、血虫病、中暑、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用药方案为: 1、菌虫统治5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金伊维200g/500 kg饲料 2、阿莫西林300g+灵芝金维500g/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特效多西环素200g/500kg饲料 猪场常备药物:金芪强、氟美欣、毒疫康、特效金伊维、菌虫统治、灵芝金维、阿莫西林、特效型泰乐菌素、特效型多西环素、特效阿米等。

白蚁防治技术规范

白蚁防治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一、总则 1、为认真贯彻建设部第130号令《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加强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确保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等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的施工。 3、本规范适用于木栖性、土木两栖性和土栖性白蚁危害区的房屋白蚁预防工程。 本规范规定了采用药物滞留喷洒、涂刷或浸渍法处理进行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的方法。 4、本规范要求房屋白蚁预防工程质量包治期为15年。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5、凡白蚁危害地区的房屋白蚁预防工程,均应遵守本规范。地方规程与本规范不符的,应以本规范为准。 二、药物 1、房屋白蚁预防工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所使用的药物必须取得农药登记证(登记范围包括白蚁防治)、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2、房屋白蚁预防工程使用的药剂应含有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菊酯+辛硫磷、毒死蜱中的一种成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撤销登记的药物,严禁把只取得农业或其他卫生害虫登记的农药用于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

3、所使用的药物必须标明名称、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登记证号、有效成份和出厂日期,并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批次检测合格证。 4、药物使用时需加水稀释的,药物使用量按百分比浓度法计算: 药物使用量(L)=药剂使用量(L)×药剂使用浓度(%) (W/V) 药物浓度(%)(W/V) 5、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地下水位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浓度和剂量。 6、施工药剂的使用范围、浓度和使用量,应严格按照农药登记证、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如需对药剂的使用浓度和使用量作出调整的,其药物的有效成份用量仍按药物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的规定不变。 7、白蚁防治单位必须视使用药物的持效期,采取二次或多次施药措施,以达到本规范包治期的要求。 三、场地清理 1、项目开工前,应对现场进行蚁害检查或白蚁灭治处理,消除隐患。 2、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及时清除建房场地遗留的废旧木质材料,拆除建筑木模板和木桩,防止白蚁孳生。 四、地基预防白蚁施工 1、房屋建筑地下水位以上部位的地基都要进行预防白蚁施工。 2、对各种类型的基础底面和侧壁土壤完成开挖后,均用低压喷洒的方法进行施药处理。 3、对各种类型的基槽和桩基回填土平整夯实后,均用低压喷洒的方法进行施药处理。要求施药带宽20~30cm,渗透有效深度达10~20cm。

27.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 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

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 典型症状 2.2.2.1 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 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 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 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 病理变化 2.3.1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 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2.3.3 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 2.3.4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 2.3.5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见“钮扣状”溃疡。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分离与鉴定 2.4.1.1 病原分离、鉴定可用细胞培养法(见附件1); 2.4.1.2 病原鉴定也可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细胞浆出现特异性的荧光(见附件2); 2.4.1.3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附件3);

疟疾考试题

附件2:疟疾防治知识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选择题(不定项) 1.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 B ) A 恶性疟原虫 B 间日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2.疟疾的传染源为( B ) A 体内有裂殖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B体内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C 体内有滋养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D体内有子孢子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3.典型的疟疾症状有( A B D ) A 发热 B 寒战 C 呕吐 D 出汗 E 咳嗽 4.确诊疟疾的方法( C ) A 查大便 B 查小便 C 查血 D 查痰液 5.在疟疾流行区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提高“三热”病人血检率。“三热”病人是指( B ) A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感冒的发热病人 B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C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感觉身体先冷后热的病人 D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贫血的发热者 6. 间日疟现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方案( A ) A 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B 蒿甲醚7日疗法 C 氯喹/伯氨喹四日疗法 D 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或复方 7. 杀灭肝内期疟原虫的唯一药物是( B ) A 乙胺嘧啶 B 伯氨喹 C 氯喹D哌喹 8.引起脑型疟疾最常见于( B )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9. 用于恶性疟治疗的药物有哪些(ABC ) A 蒿甲醚 B 双氢青蒿素 C 青蒿琥酯 D 氯喹 E 伯氨喹 10.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ABCDE ) A 基本情况 B 病例筛查 C 媒介调查、控制 D 健康教育 E 扩大治疗

附件3: 山东省疟疾防治知识习题库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A.对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B.错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B.错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A.对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A.对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B.错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B.错 8.间日疟在我国可以全年流行。B.错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B.错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A.对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B.错 12.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B.错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B.错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B.错 15.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A.对 16.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B.错 17.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B.错 18.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A.对 19.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B.错 20.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对21.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小时。A.对22,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小时。A.对23.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 24.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B.错 25.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A.对 26.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B.错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臵、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核心提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致死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非洲猪瘟防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致死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非洲猪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流行病学 2.1.1 传染源 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带毒钝缘软蜱也是传染源之一。 2.1.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或采食被非洲猪瘟病毒(ASFV)污染的物品经口传染;短距离可经空气传播;也可经钝缘软蜱叮咬传播。 2.1.3 易感动物 家猪、野猪易感。家猪高度易感,且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欧亚野猪易感,但非洲野猪,特别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和薮猪(Potamochoerus porc us)虽感染该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生猪养殖与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第六章:科学采样与诊断检测

第六章 科学采样与诊断检测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过程中,准确、快速、及时地诊断对尽早发现疫情,及时处理极其重要。为确保能够从实验室检测中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在临床取样时应重点考虑动物发病的时间、治疗史、发病状态来选择最佳时机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进行采样。其次,有效的样本采集后,如何使用正确的运输方式提交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也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兽医对诊断结果最大的贡献就是以最可靠的采集和运输方式向诊断实验室提供最合适的临床样本。同时,实验室选择正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送检样品进行规范准确的检测是非洲猪瘟疫情确诊和阳性动物筛查的重中之重。 ?样品的采集、运送与储存 我国要求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与防控必须严格遵照《中

生猪养殖与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疑似样品的采集、运送与保存必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样品的采集,运送和存储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格。 样品的采集、运送与存储关乎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实验室检验能否得出准确结果,与病料取材是否得当、保存是否得法和送检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当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怀疑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病猪和病死猪的全血、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可能含有病毒。内脏器官弥漫性出血症状明显,故在采集组织病料时需首先通过剖检观察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结合生前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的脏器应尽可能全面,如疫点周边有野猪分布,应联合林业部门同时采集野猪样品。 一、?样品的采集 1. 全血和血清 采样前提前准备好采血 所需器材,如注射器、真空 采血针和管、1.5mL离心管、 记号笔、样品袋、泡沫箱、 冰袋、白纸和笔。 抗凝血采集,从耳静脉图6-1?前腔静脉采血示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现在猪蓝耳病是一个还有没出现一个有效的药物治疗的猪的疾病。本文就浅谈,总结一下一个据目前市场上来说的一个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猪蓝耳病是由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国外称其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已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一、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1、保护易感猪群 ●首选PRRS灭活苗(安全、不散毒)。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拌料饲喂15-20天。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饮水15-20天。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2、隔离已感猪群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群一定要隔离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或者没效果可以放弃淘汰了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3、治疗感染猪群

●柴胡10ML+利巴韦林2ML+恩诺沙星10ML注射,50公斤/体重用量,一天两次。(用于退热,适用于发热在41.5°C以上的猪群)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 ●复方花青素5克+阿司匹林1克+牛磺酸5克/500ML水喂服,一天两次。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掉。 ●紧急加强接种PRRS灭活苗,使用建议量的2倍接种,间隔7-9天后再接种一次。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4、猪群病毒净化 ●一般来说,一但感染了猪蓝耳病都是伴有的猪瘟混合感染,建议在上述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抗猪瘟血清,猪瘟血清50ml/支,2—4ml/10公斤体重,只用一次。(放置常温后注射) ●如果伴有附红细胞体、链球菌感染,在上面说的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磺胺六甲氧800克+5%青蒿素1000克+复方花青素1000克/T,拌料饲喂9~10天。 文中只是本人总结出来的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如果大家可以提供讨论大家的经验那就更加的好!!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 TION FOR 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牛结核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病原分离鉴定或免疫学诊断。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结核病患牛是本病传染源,牛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周围环境。成年牛多因与病牛、病人直接接触,犊牛多因吃了病牛奶而感染。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更长。 通常呈慢性经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肺结核: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特征,且以清晨最明显。患畜容易疲劳,逐渐消瘦,病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 乳房结核:一般先是乳房淋巴节肿大,继而后方乳腺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硬结无热无痛,表面凹凸不平。泌乳量下降,乳汁变稀,严重时乳腺萎缩,泌乳停止。肠结核:消瘦和持续下痢或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 2.3 病理变化:

病变是在肺脏形成特异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有时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膜和肺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形如珍珠状。 2.4 实验室诊断 2.4.1病原分离鉴定 开放性牛结核病诊断,采取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它分泌物样品,作抹片或集菌处理(见附件一)后抹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以及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等。 2.4.2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见附件二) 3.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疫情处理 当发现牛结核病时要按下列要求处理: 4.1 扑杀病牛和阳性牛. 4.2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是指患病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畜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是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顺延3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 封锁 呈暴发流行时(一个乡镇、场10天内检出阳性或发病10头以上),要对疫区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易感动物出入疫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临时性检疫消毒站,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停止疫区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守则

精心整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 1 2 2.1流行病学 2.1.1传染源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2.2临床表现 2.2.1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2.2.2急性: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100%。病程4~10天。 2.3 2.4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2.5实验室检测

2.5.1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见附件1) 2.5.2血清学检测 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 BSL –3 2.6 2.6.1临床可疑疫情 符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判定为临床可疑疫情。 2.6.2疑似疫情

对临床可疑疫情,经上述任一血清学方法或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2.6.3确诊疫情 对疑似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 3 3.1 2 心;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农业部兽医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通知疫情发生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2〕130号)、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苏政发〔2010〕8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和《关于印发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大气办〔2012〕2号),进一步规范我省化工行业废气治理工作,防治化工行业废气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推动我省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为指导性文件,供我省化工园区(集中区)及化工企业在环评、设计、建设、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参照采用。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我省化工行业所有废气产生和排放企业,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咨询、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0]第32号) 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4554-19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9078-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 GB 50051-2002 烟囱设计规范 GB 50234-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HG 20640-97(A)、HG 20640-97(B) 塑料设备 HJ 2000-2010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HJ 2027—2013 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26—2013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T 387-2007 工业废气吸收处理装置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第18号)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第31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 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 通过采用固定或移动检测设备,定期检测企业各类反应釜、原料输送管道、泵、压缩机、阀门、法兰等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点,并及时修复超过一定浓度的泄漏点,控制物料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过程。 3.2 清洁生产

疟疾知识培训内容

疟疾知识培训内容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 疟疾的流行面极广,遍布于北纬6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从全球论,疟疾流行的态势非常严重,且正在恶化。每年,疟疾引起的临床病例约有3-5亿,有100万以上的人死于疟疾。它威胁着约占世界人口40%的23亿人民,逐渐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家庭的安宁,加大了儿童生存的危险。 我省地处边疆地区,与疟疾高度流行国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历史以来均为疟疾高发区。经过积极的综合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基本控制,发病率大为降低。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尤其是抗氯喹恶性疟的扩散和蔓延,致使疟疾发病在边境地区和元江沿岸地区有增多和蔓延的趋势,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点状暴发。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则疟疾流行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势必继续扩大。 为了使您及您的家人更好地预防疟疾,本文向您介绍了有关疟疾防治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及您的家庭防止疟疾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方面有所帮助。请您立即行动起来,“关爱自己,关注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您的贡献。 一、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疟疾是以按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通过蚊子叮咬吸血进入人体的。 1.疟疾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疟疾的发生和流行必需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染媒介和易感人群。传染源即带有疟原虫配子体的疟疾病人;传染媒介是吸疟疾病人血后带有感染子孢子的按蚊;易感人群即为健康人,被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后即可得病。三者的关系好比种子、播种者和土壤,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三个环节同时存在,疟疾流行才有可能发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疟疾流行即告终止。 2.人们是如何感染疟疾的 当蚊子叮咬某个人的时候它吸人的血,如果这个人是疟疾病人,他(她)血中的疟原虫将被吸进蚊子体内。 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增殖和发育,10-14天后发育成熟,并准备去传播给其它的人。如果蚊子这时咬了一个建康人,疟原虫将进入健康人的机体。使这个健康人变成疟疾病人。 以中华按蚊传播疟疾为例,疟疾的传播过程是这样的: (1)当雌性按蚊叮咬病人或带虫者的血液时,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随红细胞进入蚊子胃部。此时,处在发育期的疟原虫除雌、雄配子体继续发育外,其余各期均被蚊子消化。在蚊子胃内,雌、雄配子体发育为雌、雄配子,雄配子钻进雌配子体内,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变长,能动,成为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园球形的卵囊。卵囊长大后,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子孢子随卵囊破裂而释出,或由囊壁上的微孔逸出,再随血淋巴集中在按蚊的唾腺中。当受感染的蚊子再度吸血时,子孢子就可以随唾液进入人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 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 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 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 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

非洲猪瘟防控方法

精心整理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非洲猪瘟的预防控制应急方案 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承担西咸新区沣东、沣西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的实施工作,同时也承担辖区应急疫情的预防处置等工作;近期非洲猪瘟在我国多个省区相继发现,上级管理部门多次召开会议,拟定措施;坤昱公司作

猪场启动非洲猪瘟紧急防控方案势在必行!众所周知,疫病的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为此,公司拟定了紧急预防控制方案 1、分区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猪场爆发疾病大多数是以人员、物资或车辆为媒介进行传播,猪场实行分区管理,可有效减少猪场各区域之间交差污染的机率。建立一套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通过对猪场的人员、物资、设备、运输、维护等全方位的管理、支持和服务,以避免猪场过多与外界接触而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 2、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⑷死猪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消毒死猪转运工具及经过的路线 。

3、严格把控进苗过程 1、引苗时,车辆尽量避开其他运猪车辆;装猪前认真检查车辆清洗情况,保证清洗至眼观无粪便、无泥沙、无猪毛的标准,合格后方可实施消毒、进场装猪。 2、运载猪苗的车辆在到达养户场前,要对其前脸、底盘、轮胎进行喷洒消毒。 3、卸猪苗时,严禁其他养户及闲杂人员参与。 4、 1 2 3 5 1 2 3 4 6 7 1 2、肥猪销售装车前,认真检查车辆清洗情况,保证清洗至眼观无粪便、无泥沙、无猪毛的标准,合格后方可实施消毒、进场装猪。 3、出猪结束后,养户要及时冲洗干净猪舍、过道、工具等生产物资,并用消毒药对其进行严格消毒。 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