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建筑赏析

20世纪的暮秋,那是南半球的悉尼歌剧院。巨大的贝壳被置于海面,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本世纪最有诗意的栖居。碧海蓝天更映衬其洁白,海底的鱼龙也要跃出海面亲近那份绝美。澳洲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最美的维纳斯。

对于歌剧院的造型艺术也是全世界瞩目的——像是在风浪中扬帆前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海面上的洁白贝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外观。这栋建筑物的形状实际上参照了一个被拨开的球体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剧院是多数人能从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人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它每年都吸引着200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凡是到澳大利亚旅游观光的人很少有不去悉尼的,而到了悉尼的游客没有不去悉尼歌剧院的。

歌剧院属于象征主义风格的建筑。它独特的外形设计,表现了巨大的反传统的勇气,自然也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战。歌剧院落成时共投资1.02亿美元工程技术人员光计算怎样建造10个大“海贝”,以确保其不会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历时14年,于1973年完成。它既是一座歌剧院,同时也包括两个剧院、一个音乐厅、若干个餐馆、一个电影院、多个艺术画廊和一个图书馆。

歌剧院总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其建筑整体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冷峻的感觉,与蓝色的海洋天空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赞叹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歌剧院的展览厅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主要展商是悉尼的物体艺廊,展现现代艺术和手工艺品。

歌剧院内部,共有四个厅,分别为音乐大厅、歌剧院、剧场和音乐厅。音乐厅是歌剧院内最大的厅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音乐听的正前方,由澳洲艺术

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它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的建材使用的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上的,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马亚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虽然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的装潢事故费尽心思,但是欣赏悉尼歌剧院的重点还是应该注重远眺的感觉,而不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内部的游览中。在进入歌剧院之前,不妨在它的周围和对岸找几个地方,多角度、远距离的像欣赏油画一样慢慢的品味。

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座位椅子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犹如巴黎的铁塔,这座歌剧院已成为悉尼的标志。

虽然人们对悉尼歌剧院的某些方面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集中了周围的风景特色,使它亲近人们。同时,这一空间使人们在有意义的自由中集合在一起,使它成了公共生活的真正焦点,并完成了该基地所负的使命。总而言之,悉尼歌剧院已经成功地向人们展示了悉尼的形象,更好地代表了悉尼。悉尼歌剧院是最能代表澳洲的建筑物,更可以说是悉尼市的灵魂,并列于举世文明的建筑物之列。

悉尼歌剧院剖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由丹麦设计师约恩·伍重(Jorn Utzon)设计。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 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零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

屋顶下方就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Concert Hall) 和歌剧院(Opera Theater)。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亚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一.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在设计设计公共建筑时,应和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其空间组合不能脱离总体环境孤立地进行,应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 单体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考虑与自然与人造的环境特点相结合,才有可能将建筑融于环境之中,做到两者水乳交融,相互储存,凝结成为不可分割的完美整体。 悉尼歌剧院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是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筑式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表演中心。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歌剧院位于悉尼湾的南部一个人造小半岛上,其总面积为2.2公顷,由588个沉降于海平面以下25米得混凝土墩支撑。

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样本

典型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 看过诸多建筑,有名,没名,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实用典型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称于二十层楼高,矗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知名海港大桥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建筑之一,也是世界知名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表面理解,通过图片和资料收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一步理

解。 这个建筑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涉及2600多人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剧场和能容纳500人 左右戏剧厅。最后,约恩·乌松从 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 一方面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 析,约恩乌松提出方案在功能和造 型上都格外吸引人。她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并且把两个主剧院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前端,因此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景色后,才进入室内场馆。这样设计符合滨水建筑区位作用。此外,整座建筑物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据设计者晚年时说,她当年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橙子启发了她。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滋润,也但愿这个建筑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 永远保持活力,它各扇形外 壳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 筑物始终成为澳洲地标,这 点将在背面提及。 立面上,悉尼歌剧院可谓光彩夺目,足以让任何人在看到它第一眼就会爱上它,独特造型

悉尼歌剧院

闪光的壳群——悉尼歌剧院 内容摘要:一串晶莹透亮、洁白无瑕、闪耀着银色光辉的贝壳,洒落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港口的奔奈浪岬端,这就是悉尼歌剧院,它以其适宜的位置、体量、多维立体设计、整体形象、色彩等等无不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洽,构成了悉尼乃至世界上最受人赞赏的景象。它的成功给我们建筑设计很多的启迪。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壳群;造型;艺术美;启迪 一串晶莹透亮、洁白无瑕、闪耀着银色光辉的贝壳,洒落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港口的奔奈浪岬端,这就是1973年10月剪彩落成的悉尼歌剧院(图一)。有人认为这个剧院可与人类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称得上是二十世纪绽出的世界第八奇迹。设计它的建筑师Jorn Utzon(约恩·乌松)因此在2003年被授予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评委写道:“悉尼歌剧院是乌松的杰作,也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其美丽外观世界久负盛名,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大洲的标志。” 图一 悉尼歌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这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在1950年,一群做慈善事业的市民认为悉尼需要一个中心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为兴建这座歌剧院悉尼市政府于1955年举行国际建筑设计比赛。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约恩·乌松)在这次比赛中,他的方案被誉为“揭开了现代建筑的新篇章。”然而他的这篇作品在第一次评选中却落选了。后来是担任评委的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认识到乌松方案的重要意义,从落选的方案中重新拾起了乌松的方案。沙里宁将此方案提交给评委会并高声说道:“诸位,这就是头奖方案!”这是从23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 悉尼歌剧院适宜的位置、体量、多维立体设计、整体形象、色彩等等无不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洽,构成了悉尼乃至世界上最受人赞赏的景象。成就

(整理)悉尼歌剧院简介及模型图

悉尼歌剧院模型简介 作品名称:悉尼歌剧院 作品简介: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

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

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在2007年6月2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议为世界文化遗产。设计者为丹麦约恩马松,悉尼歌剧院总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 米,高67 米,是澳大利亚象征性的标志。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 年代,在1954年成功获得了新南威尔是总理的

建筑艺术赏析作业

下列那一项不属于建筑艺术的语言 A B C D 中山陵祭堂南面门楣的横额上所刻的文字为()A B C D 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取材于以下哪个建筑? A B C D 以下对帕特农神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被认为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堂,又俗称为 A B C D 位于巴黎,拥有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是()A B C 南京长江大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理由是() A B C

A、圣玛利亚大教堂 B、圣马可大教堂 C、圣莫特教堂 D、圣彼得大教堂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以下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的建筑作品是() A、波斯波利斯宫 B、新巴比伦城 C、空中花园 D、巴别塔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世界公认的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是() A、佛罗伦萨大教堂 B、圣彼得大教堂 C、罗马耶稣会教堂 D、坦比哀多教堂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11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凡尔赛王宫建筑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宫殿 B、花园 C、广场 D、放射形大道 标准答案:ABD

学员答案:ABD 本题得分:5 题号:12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雅典卫城的建筑物主要贴近哪三个方向的边沿? A、东 B、南 C、西 D、北 标准答案:BCD 学员答案:BCD 本题得分:5 题号:13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欧洲园林在外在形式上更注重();而中国园林的风格多为() A、几何式 B、巴洛克式 C、自然式 D、古典式 标准答案:AC 学员答案:AC 本题得分:5 题号:14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北京是以下哪些朝代的宫廷? A、宋 B、元 C、明 D、清 标准答案:CD 学员答案:BCD 本题得分:0 题号:15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包括() A、实用性

悉尼歌剧院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启示

悉尼歌剧院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启示 美丽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作为全球性地标和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歌剧院位于悉尼湾环形码头的贝尼朗岬角处,三面临水,对面是著名的悉尼海湾大桥,远望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又如一枚枚被遗落在海滩上的白色巨形贝壳,悉尼歌剧院自1973年建成至今,一直以造型新颖、风姿绰约著称于世。由于造型奇异美观,悉尼歌剧院被视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典范,而作为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表演艺术中心,作为全球最成功最繁忙的表演艺术场馆之一,悉尼歌剧院每年大约举办2400场活动,其中包括1700场左右的现场演出;每年吸引各地观众达120万左右,并接待约400万名世界游客。而建成30多年来,悉尼歌剧院更成功举办了超过80000场的各类文化活动,并吸引超过5.2亿的观众参与,从而成为全球重要的表演艺术中心和表演艺术场馆。2003年,悉尼歌剧院已被登记列为澳大利亚国家文化遗产。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正进入一个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国家大剧院也在建设之中,悉尼歌剧院的管理经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一、悉尼歌剧院概况 1.建设历史及基本情况 二战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亚开始致力于兴建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事业。1956年1月,澳大利亚决定在悉尼建造国家歌剧院,并由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主持了国际性的歌剧院建筑方案招标竞赛。1957年1月,经过一番争议,丹麦年仅38岁的设计师乔恩·乌特松(Jorrn Utzon)的方案从来自世界各地的233个方案中脱颖而出。1959年3月,歌剧院正式开始动工,由于童话般的建筑造型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建设经费不断超出

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 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最终,约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

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立面上,悉尼歌剧院可谓光彩夺目,足以让任何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会爱上它,独特的造型在脑海里不会忘记。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反传统的造型使得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到不同的景色与观赏体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移景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细部组成上,建筑物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

最新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资料讲解

经典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

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 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最终,约 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 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 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 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 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 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 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 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建筑设计论文 -浅析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建筑设计论文 -------------浅赏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市贝尼朗岬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每个倒过那里的游客们都会有种碧海蓝天的感觉!!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外观及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内部装饰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 ——拱结构的完美之作 摘要: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绍了设计师情况、建造过程,并分析了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以及整体结构特点,总结归纳了对悉尼歌剧院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拱肋结构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悉尼歌剧院建造背景 1.2 建设歌剧院的起因 上世纪195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和乐团总监——尤金?古森斯( Eugene Goossens),他注意到悉尼这座迅速繁荣和发展的城市缺少演出高雅音乐的场所,因而提议在悉尼建造一个专供交响乐团使用的音乐厅。而工党的领袖、当时的首相J.卡希尔(J.Cahill)想藉此机会改变工党的面貌,借助一座漂亮的音乐中心使悉尼超过它的对手墨尔本。最后两人达成一致。1954年9月,卡西尔总理召集会议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帮助政府建立一个歌剧院, 并最终选定在悉尼市的贝尼郎岬岛角( Bennelong Point ) 作为歌剧院建设用地。 1.2 悉尼歌剧院项目概况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88258平方米,坐落在距海平面19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2 建筑设计师情况 乔恩?伍重( Jorn Utzon)1918年生于丹麦,他的父亲是一个拥有造船厂的很有才华的船舶建筑(naval architect)。家里的很多成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小时候,他曾经渴望成为一个水手。18

悉尼歌剧院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建筑赏析 20世纪的暮秋,那是南半球的悉尼歌剧院。巨大的贝壳被置于海面,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本世纪最有诗意的栖居。碧海蓝天更映衬其洁白,海底的鱼龙也要跃出海面亲近那份绝美。澳洲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最美的维纳斯。 对于歌剧院的造型艺术也是全世界瞩目的——像是在风浪中扬帆前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海面上的洁白贝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外观。这栋建筑物的形状实际上参照了一个被拨开的球体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剧院是多数人能从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人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它每年都吸引着200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凡是到澳大利亚旅游观光的人很少有不去悉尼的,而到了悉尼的游客没有不去悉尼歌剧院的。 歌剧院属于象征主义风格的建筑。它独特的外形设计,表现了巨大的反传统的勇气,自然也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战。歌剧院落成时共投资1.02亿美元工程技术人员光计算怎样建造10个大“海贝”,以确保其不会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历时14年,于1973年完成。它既是一座歌剧院,同时也包括两个剧院、一个音乐厅、若干个餐馆、一个电影院、多个艺术画廊和一个图书馆。 歌剧院总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其建筑整体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冷峻的感觉,与蓝色的海洋天空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赞叹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歌剧院的展览厅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主要展商是悉尼的物体艺廊,展现现代艺术和手工艺品。 歌剧院内部,共有四个厅,分别为音乐大厅、歌剧院、剧场和音乐厅。音乐厅是歌剧院内最大的厅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音乐听的正前方,由澳洲艺术

悉尼歌剧院建造历程

20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建筑结构欣赏 任课教师:李琨 题目:悉尼歌剧院建筑结构赏析 学号:pam10027 姓名:李思远 年级:2010级 专业:旅游管理 提交日期:12 年11月2 8日

悉尼歌剧院建筑结构赏析 李思远 摘要: 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 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设计师情况和建造过程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构成拱结构的拱肋结构单体的组成与特征, 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结构形式与结构 一.建造背景 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Eugene Goossens游说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Joseph Cahill要求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也是Goossens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尽管Cahill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点。 Cahill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共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两个厅都要被设计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剧,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大规模的会议,讲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讲。 二.设计师情况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翰·乌特松(Jorn?Utzon)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翰·乌特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 管理系李思远学号:pam10027 e-Mail:342183339@https://www.360docs.net/doc/9f18697543.html,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 原本位于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麦格理堡垒电车厂于1958年拆除,歌剧院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59年3月份开始。 3月2日,卡希尔拧紧了悉尼歌剧院青铜铭牌上的最后一颗螺丝钉,象征着大剧院的建设工作由此展开。然而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之后的1959年10月22日,约瑟夫·卡希尔因心肌梗塞死于悉尼医院,日后悉尼歌剧院的建设遭遇困难时因此缺乏了许多政治上的支持。歌剧院的建造计划一共有三个阶段。阶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台。阶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壳”结构。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1967–73)。 阶段一:平台 阶段一的准备工作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由Civil&Civic公司负责建筑,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正式的建设开始于1959年5月5日。政府出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尽快开展,然而乌松的最终设计却仍未完成。 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预计延后了47周,这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而工程开始之际乌松实际上还没有准备好正确的结构图,政府又在原本只用两个厅的设计中新加了4个小厅。1961年3月1日成立了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基金会负责管理建造悉尼歌剧院所需的费用。1962年1月1日,乌松又发布了名为黄皮书的设计方案,在这一个方案中抛物线式的屋顶被修改为球面结构。平台的工程最终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平台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构,因此必须要重建。重建工作完成于1963年2月,同一年中乌松全家搬到了贝尼朗角距离悉尼歌剧院不远的地方。 阶段二:屋顶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却无法建造这些“壳”。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建造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传奇故事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传奇故事 提起澳大利亚,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悉尼歌剧院。它是多数人能从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人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是到澳大利亚的许多外国游客的首要目的地。 悉尼歌剧院现在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同时,也有人评论它表里不一,结构不合理,功能被掩盖在无关的结构之下,违背了现代建筑的原则。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诞生,却是一波三折,充满坎坷,它竟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烂尾工程”。悉尼歌剧院从方案招标到设计再到建设完成,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甚至可能出现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则这个伟大建筑就会夭折的局面。 1这个梦幻般的建筑物的设计蓝图当初差一点被埋没在废纸篓里1950年代初,一群做慈善事业的市民提议,在悉尼建设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歌剧院,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他们的建议得到了新南威尔士洲政府的采纳。政府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于1956年向全世界征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丹麦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伍重(JornUtzon)看到了澳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他从小生活在海滨的渔村,蓝天、大海、白云、风帆、贝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切不但为他的设计提供了素材,也使他迸发了创作的灵感,他完成了一个设计方案。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宣布:伍重的方案击败所有30个国家的230多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这让伍重赢得了5000英镑的设计奖金。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这个方案被誉为“揭开了现代建筑的新篇章”。但是,谁又曾知道,伍重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委会专家之一,来迟了的美国人沙里宁对十个候选方案均不满意,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就又从淘汰的方案中再次挑选。沙里宁看到伍重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伟大不凡的建筑。而当时这个方案还只是一个示意草图,不过由于这位老资格的美国建筑师的巨大影响,和在评委间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终于说服了另外3个评委,使他们改变了主意。对于方案背后的意图,伍重自己的话说的非常明确:“在悉尼歌剧院中,屋顶是头等重要的。该建筑物建造在完全暴露的位置上,基地所在半岛伸入非常美丽的海湾,且位于城市的中央,街道在海峡的两侧,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它。所以在设计这座成为视觉交点的建筑物时,不能不格外注意其屋顶。屋顶是与该建筑四个立面同等重要的第五个立面,因此我绝不搞四角方方的盒子,而是创造一座雕塑,包括着所有必需功能的雕塑。歌剧院闪闪发光的壳体,根据不同的视角方向而改变着性格,其表情将从垂直方向朝水平方向变化,我从具有几何学定义的形体中来截取屋面的形状,最后终于从球面中取得了它的外形。” 2方案付诸实施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伍重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为澳大利亚政府选中的方案,是在图纸上通过几笔素描勾画出的一连串姿态各异、向上悬臂斜挑的双曲壳体,他设想壳顶厚度为100mm,壳底厚度为500mm。不为世人所知的是,该方案既未按正规方法制图,更未深究其实现的可能性。这为后来曲折的实施工作埋下了伏笔。伍重接受澳政府委托主持建设班子。但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富于想像力的设计方案,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伍重心中着实无数。他深感此方案的实现全有赖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因为它超过了当时工程学所能容纳的范围,当时的建筑技术不能跟上其全新的设计概念,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这样一个造型独特的巨大建筑,又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这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伍重需要时间作调查并重新设计以提出一个在结构上符合实际的方案。为此,他专程去伦敦,登门求助于当时被公认为欧洲结构权威的结构工程师汤普森。汤普森指出方案不同凡响,虽然壳体体型和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经济合理性相违背,原设想那样巨大的薄壳根本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实现,但是汤普森未按常理加以拒绝,仍答应与伍重合作,承担结构设计工作,并积极着手探索现实方案。汤普森对建筑师的支持是原方案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最初,汤普森曾按几种结构方案做模型试验,其中有抛物线型壳体、带肋壳体和上下相距12m的双层壳体,但

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 论文

建筑精品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关洁月 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学号: 指导教师:高小倩、高鹏 2015年5月 建筑精品案例分析 ——悉尼歌剧院 摘要:从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外形观察,详细探讨歌剧院的拱结构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做进一步了解,于此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肋结构;壳体结构、中国国家大剧院。 1悉尼歌剧院概况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着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悉尼歌剧院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它的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更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 设计师:约恩·乌松 2、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外形给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美丽的外形:整座建筑物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这座造型别致的歌剧院,三面临海,与远处雄伟的悉尼大桥互相衬托,简直是巧夺天工。 a、拱肋结构组合体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所有的“壳”都由地球创建而来。该方法可以使用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同长度的圆拱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剖面。

球体模型小壳片壳体歌剧院屋顶壳体悉尼歌剧院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它像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如一个拱门一样,这样的弯曲度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我们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是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歌剧院的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 3组白色壳状屋顶壳顶组合示意图 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约恩·乌松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于是约翰·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 b、悉尼歌剧院用来支撑壳的肋骨

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

大师作品分析 ——悉尼歌剧院解读 一、悉尼歌剧院项目背景和概况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258 m,坐落在距海平面19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 ,宽118m,高67m。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二、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 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所欣赏并采用。 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 三、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 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70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m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 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悉尼歌剧院项目管理的失策和启示备课讲稿

悉尼歌剧院项目管理的失策和启示

悉尼歌剧院项目管理的失策和启示 摘要 作为世界级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理念、建筑规模、建筑历史都是惊人的,它的建成对世界建筑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在感叹其惊人的设计和划时代的社会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远超预算的经费及其漫长的建筑史,至今也令世人褒贬不一,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浩大工程的背后有哪些设计上或项目管理上的不足。可以说,从设计理念和艺术效果上看,它是成功的,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它是失败的典范,因为同样的项目管理,将根本难以适应今年竞争激励的地产行业,本文通过分析悉尼歌剧院项目管理的失败教训,总结管理经验,重点从预算测控和设计与建筑的水平结合等方面来阐述,总结悉尼歌剧院给我们的项目管理启示。 一、悉尼歌剧院及其项目管理的失策 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约恩·伍重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切开的橙子,该项目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大利亚新政府与约恩·伍重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亚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群合力完成。悉尼歌剧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二、项目管理失策原因分析 1、“空中楼阁”只是构想 伍重被澳大利亚政府所选中国的方案,是在图纸上通过几笔素描勾画出的一连串姿态各异、向上悬臂斜挑的双曲壳体,虽然很有艺术价值,但这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实际上,该方案既未按正规方法制图,更未深究其实现的可能性,这为后来曲折的实施工作埋下了伏笔。伍重接受澳政府委托主持建设班子。但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富于想像力的设计方案,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连伍重自己心里也没谱。显然,此方案的实现全有赖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因为它超过了当时工程学所能容纳的范围,当时的建筑技术不能跟上其全新的设计概念,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这样一个造型独特的巨大建筑,又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这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 2、盲目的成本预算 从建筑预期和经费预算上来看,这个项目更是管理失策的典范。整个项目最初预算390万英镑,4年左右建成,可是到了1963年1月,仅建好歌剧院的顶棚就耗资650万英镑,在当时的经济条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案例分析

建设悉尼歌剧院的案例分析 指导老师 陈建国 学 生 谭武 042093 朱疆铭 050001 何轶中 050007 吴辰尧 052580

项目概况 悉尼歌剧院现在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真正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地标。但同时,也有人评论它表里不一,结构不合理,功能被掩盖在无关的结构之下,违背了现代建筑的原则。它的诞生,一波三折,充满坎坷。 1950年,一群慈善事业的市民提议,在悉尼建设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歌剧院,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得到当时州政府的采纳。1956年,政府向世界征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 1957年1月29日,评委会宣布:来自丹麦的年轻设计师伍重的设计击败30多个国家和230多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 伍重的设计理念非常明确:“在悉尼歌剧院中,屋顶是头等重要的。该建筑物建造在完全暴露的位置上,基地所在半岛伸入非常美丽的海湾,且位于城市的中央,街道在海峡的两侧,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它。所以在设计这座成为视觉交点的建筑物时,不能不格外注意其屋顶。屋顶是与该建筑四个立面同等重要的第五个立面,因此我绝不搞四角方方的盒子,而是创造一座雕塑,包括着所有必需功能的雕塑。歌剧院闪闪发光的壳体,根据不同的视角方向而改变着性格,其表情将从垂直方向朝水平方向变化,我从具有几何学定义的形体中来截取屋面的形状,最后终于从球面中取得了它的外形。” 伍重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为澳大利亚政府选中的方案,是在图纸上通过几笔素描勾画出的一连串姿态各异、向上悬臂斜挑的双曲壳体,他设想壳顶厚度为100mm,壳底厚度为500mm。不为世人所知的是,该方案既未按正规方法制图,更未深究其实现的可能性。这为后来曲折的实施工作埋下了伏笔。伍重接受澳政府委托主持建设班子。但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富于想像力的设计方案,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伍重心中着实无数。他深感此方案的实现全有赖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因为它超过了当时工程学所能容纳的范围,当时的建筑技术不能跟上其全新的设计概念,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这样一个造型独特的巨大建筑,又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这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伍重需要时间作调查并重新设计以提出一个在结构上符合实际的方案。为此,他专程去伦敦,登门求助于当时被公认为欧洲结构权威的结构工程师汤普森。汤普森指出方案不同凡响,虽然壳体体型和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经济合理性相违背,原设想那样巨大的薄壳根本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实现,但是汤普森未按常理加以拒绝,仍答应与伍重合作,承担结构设计工作,并积极着手探索现实方案。汤普森对建筑师的支持是原方案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最初,汤普森曾按几种结构方案做模型试验,其中有抛物线型壳体、带肋壳体和上下相距1-2m的双层壳体,但经三年努力终未成功,才不得不放弃单纯的薄壳方案,而代之以预制的Y形与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落地三铰拱肋的结构方案。挺立的拱肋由大到小顺序成对并列拼接呈壳状,就位成型后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使之形成整体,又能防止受拉开裂,拱肋上铺预制扇形混凝土板,用人工合成的结构胶粘接。为了减少施工的困难,又将全部壳片改为同样的曲率,使每一个壳片都相当于假想半径为76m的圆球表面的一部分。这与原方案壳体素描的印象迥然不同。结构选型获得解决之时已是开工之后的第五个年头,这时工程已完成裙楼,将开始上部结构施工。在解决了结构难题之后,等待着建筑师去解决音乐厅与歌剧厅的使用功能问题。起初,伍重尝试使两个空间的内界能与外壳相配合,但都为声学顾问的声学模型试验否定了。每次方案都比前一方案更偏离获奖方案,经过三次方案的否定,声学问题由商议发展到争论与分歧,再加许多别的争议问题,情况渐趋严重,甚至达到有关各方无法合作下去的程度。这一不愉快的局面,最终导致出乎众人意料的事件———1966年伍重辞职,退出建设班子。由澳大利亚建筑师霍尔为代表组成新的建设班子,决定最终内部设计完全以声学功能要求为主来确定,这偏离获奖方案很远,与壳形外轮廓完全配合不上。 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开始建造。虽然伍重和合作的汤普森工程设计公司因设计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