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9一、引言

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拉维夫学派又被称为“以色列学派”,是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3)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这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二、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

霍姆斯(Holmes)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1]10,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研究的重要性,划定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并且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

—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的方法和翻译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规范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2]447。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target oriented)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culture fact),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1]1。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3]30。图里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有目的的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1]32。由此,描写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译本,也包括曾不被认为是翻译的翻译,例如改译、编译、和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等。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环境中产生出不同译本的影响因素。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二)翻译规范的概念和分类

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中涉及到的文本传统、甚至译者的认知能力的范畴,处于社会文化的层面。处于规则(rule)与特性(idiosyncrasies)之间的社会约束(constraints)就是规范(norms)[4]51。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而且同时要受到译语规范的约束和源语规范的约束。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例如是否允许从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什么中间语被允许使用或禁止使用或被接受或更受欢迎等等。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4]53。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其中,模版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模版规范还决定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

张淑贞,赵宁

摘要: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描写翻译研究;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136-02

作者简介:张淑贞(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赵宁(195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8-11-2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72202)。

省略、增加和位置改变的程度。而文本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什么译语材料来代替源语材料,或作为源语材料的对等物。文本规范可以是纯语言性的,或者是文学性的[4]54。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initial norm)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4]55。首要规范决定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时的整体取向。图里指出,大部分翻译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说,译者会决定牺牲某些源语文化的“规范”,同时也会尝试打破某些译语文化的“规范”,具体位置在译者考虑过“首要规范”后决定。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4]55。

图里之所以把规范作为其理论核心,一是因为规范是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因素,也是解释包括翻译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的关键范畴;二是确立规范可为订立规约翻译行为的法则提供依据[5]64。而要确立规范和法则,就必须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

三、个案研究

图里理论的构建可概括为三步:首先把译文置于译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显著性和可接受性;然后把源语文本同译语文本进行比较,辨识译语文本游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中概括、抽象出翻译行为规范;最后把所析取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法则[5]64。其中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

图里的个案研究主要以外国文学作品的希伯来语译本为对象,包括:1930至1945年之间翻译成希伯来语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规范研究,德国儿童文学的希伯来译本研究,莎士比亚诗歌的希伯来译文研究等。

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图里总结了两条翻译的普遍法则:一是渐进标准化法则(the law of growing standardization);二是干涉法则(the law of interference)。第一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译语代码集中已有的惯常用法,源文本中析出的文本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被整合乃至完全忽视”[1]268。图里认为,译者把源语中新奇陌生的文本置换成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的内容或形式,译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加顺利地接受译作。他借用了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提出译作的归化程度取决于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愈是处于边缘位置,译作归化的程度就愈高[1]268-274。第二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构成源文本的各种现象(例如词汇特征、句法特征等)趋于向译语文本传递”[1]275。这种传递既可以是正传递(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传递(negative transfer)。该法则表明,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产生某种“默认”(default)作用。这样,欲使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不产生任何干涉作用(即无干涉输出),必须具备一些特殊条件,而且译者须做出特殊努力。图里指出,对干涉的容忍程度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文学体系的威望;人们对从强势语言或文化译入的作品所持容忍度较高[1]275-279。图里不否认翻译规范的研究对翻译实践可能的指导意义,图里另一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将翻译规范理论应用于译者培训之中。

四、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

图里指出:“规范可以用来确定翻译行为的合适程度,调整所有限制翻译的因素;掌握规范是在文化环境中成为一名译者的前提。”[1]53成为译者的过程必然涉及对于译语文化的规范的习得(acquisition)。图里认为这些规范通常是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内化而习得的。因此他提出了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的概念。

图里认为翻译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译者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译者从社会环境中不断获得反馈(feedback)直至获得翻译技能的过程。其中关键就是“在语境之中”(contextualization)[1]139-254。

与社会环境相比,学校环境中的译者培训有很多缺陷。首先,在学校环境中老师权威过于强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相信老师的权威,去遵守那些僵硬呆板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学生们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忘掉他们所学的规则。其次,学校环境不是自然的环境。学生们缺乏环境的反馈。他们所获得的反馈大部分来源于老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是单方面的[1]255-256。但同时,图里认为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产生与自然语境中翻译使用的语言本质一样的语言。当然,学校环境也有优点。统一、有秩序的课程安排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某些错误[1]256-257。

如何在学校环境下更有效地对译者进行培训?图里指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从翻译实例中自己总结提炼指导原则和规范的机会。因此,在培训期间,教学的指导原则应该是“经历、探索和发现”[1]256。首先,要选择那些不墨守成规的人(non-conformists)作为指导教师。其次,要鼓励学生对于他们同伴的表现给予反馈,甚至要做到直言不讳。再次,要摒弃标准化翻译教学中“我们知道更多”的立场,采用“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总是有很多方法,而绝非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1]256-257。图里指出,译者培训的目的是使他们学会违反规范[1]258。

五、对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翻译规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翻译的普遍法则。描写性的翻译规范研究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第二,规范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畴,为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翻译现象、最终合理解释各种翻译现象打下了基础。第三,翻译规范研究要求对大量的译本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翻译研究趋于系统化、规模化。

参考文献:

[1]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金敬红.描写翻译研究评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1).

[3]苗菊.翻译准则:图里翻译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

[4]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

Jerusalem:Israel Academic Press,1980.

[5]张思洁.描述翻译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4(4).

翻译理论翻译学术语列表

术语翻译贡献者 Absolute Translation 绝对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stract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usive translation 滥译 路易斯( Lewis ) 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 托利( Toury ) Accuracy 准确Adaptation 改编Adequacy 充分性Adjustment 调整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霍尔姆斯( Holmes) Analysis 分析 奈达( Nida )和泰伯( Taber )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 Holmes) Architranseme (ATR) 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 van Leuven- Zwart ) Autonomy Spectrum 自立幅度罗斯( Rose) Autotranslation 自译 波波维奇( Popovic )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边传译凯斯( Keith )Class Shift 词类转换韩礼德( Halliday )Close Translation 贴近翻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交际翻 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 补偿赫维( Hervey )Competence 能力托利( Toury )Componential Analysis 语义成分分析奈达( Nida )Comprehensive theory 综合理论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第二章 翻译标准

第二章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总的说来,翻译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概括起来,它们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and line for line)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把the apple of my eye(珍爱物;珍爱之人,宝贝)直译成"我眼的苹果";把"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每只狗都有它的日子"(正确的译法应为"人人皆有得意之日")。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为数不少,如中国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竺法护(约230-309)、15世纪德国翻译家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生卒年不祥)、近代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把Solomon(所罗门,古以色列国国王大卫之子,以智慧著称)意译成"诸葛亮",把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意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中外翻译史上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同样不少,如三国时期的支谦和康曾会、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43)、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8)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家。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年提出的以读者的反应对等的原则基本上也是以读者为取向的。这两种翻译原则流传到今天就是所谓的"直译"和"意译"说。"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具体翻译方法完全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如直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翻译术语理论笔译

A b s o l u t e t r a n s l a t i o n绝对翻译古阿德克(G o u a d e c) Abstracttranslation摘要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Abusivetranslation滥译路易斯(Lewis) 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托利(Toury) Accuracy准确 Adaptation改编 Adequacy充分性 Adjustment调整 Analogicalform类同形式霍尔姆斯(Holmes) Analysis分析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Appliedtranslationstudies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Architranseme(ATR)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vanLeuven-Zwart) AutonomySpectrum自立幅度罗斯(Rose) Autotranslation自译波波维奇(Popovic) Backtranslation回译 Classshift词类转换韩礼德(Halliday) Closetranslation贴近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传意翻译;交际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tyinterpreting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补偿赫维(Hervey) Competence能力托利(Toury) Componentialanalysis语义成分分析奈达(Nida) Comprehensivetheory综合理论 Conferenceinterpreting会议传译 Consecutiveinterpreting接续传译 Contextualconsistency语境一致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Conventions常规诺德(Nord) Corpora语料库 Correspondence对应 Courtinterpreting法庭传译 Coverttranslation隐型翻译豪斯(House)] Creativetransposition创造性移位雅可布逊 Creativetreason创造性叛逆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 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德里达(Derrida) 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描写性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Diagrammatictranslation图表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Differance分延德里达(Derrida) Documentarytranslation文献型翻译诺德(Nord) 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归化翻译韦努狄(Venuti) Dynamicequivalence动态对等奈达(Nida) Dynamicfidelity动态忠信比克曼(Beekman)与卡洛(Callow) Effortmodels用功模式贾尔(Gile)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9一、引言 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拉维夫学派又被称为“以色列学派”,是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3)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这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二、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 霍姆斯(Holmes)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1]10,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研究的重要性,划定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并且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 —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的方法和翻译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规范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2]447。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target oriented)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culture fact),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1]1。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3]30。图里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有目的的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1]32。由此,描写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译本,也包括曾不被认为是翻译的翻译,例如改译、编译、和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等。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环境中产生出不同译本的影响因素。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二)翻译规范的概念和分类 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中涉及到的文本传统、甚至译者的认知能力的范畴,处于社会文化的层面。处于规则(rule)与特性(idiosyncrasies)之间的社会约束(constraints)就是规范(norms)[4]51。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而且同时要受到译语规范的约束和源语规范的约束。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例如是否允许从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什么中间语被允许使用或禁止使用或被接受或更受欢迎等等。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4]53。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其中,模版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模版规范还决定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 张淑贞,赵宁 摘要: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描写翻译研究;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136-02 作者简介:张淑贞(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赵宁(195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8-11-2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72202)。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 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 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本文综合以上3 种定义, 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 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 (norm) 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 , 他于1963 年把“规范”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Toury ,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0 世纪后半叶, 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 1965) 把翻译界定为: 用一种语言(译语) 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 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用来指导译者。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 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 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 1958 年提出的7 种翻译方法, 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 , 1988) 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 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 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他早在1953 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中, 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费达罗夫之后, 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 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 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 在1958 年出版了着作《法英比较修辞》。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 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列举了7 种翻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第17卷第12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7,No.12Dec .,2011 2011年12月 2006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节目蓝本出版发行了《于丹〈论语〉心得》(以下简称为《心得》),该书创下了月销售100万册的奇迹。在国内大获成功的同时,中华书局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最终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Pan M acmil-lan Ltd )达成协议,并邀请爱丁堡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学者Esther Tyldesley 担任翻译。2009年5月,该书英文版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 for Today ’ s World 由中华书局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全球同步出版发行。据2010年7月30号《人民日报》报道,《心得》英译精装本23万册半年销售告罄,业绩惊人,大获成功。[1] 本文尝试从 翻译规范的角度,运用以色列学者图里(Toury Gideon )的翻译规范理论解读这本译作的成功之处。 一、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及其涵义 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 表作为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 该书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译者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 )、首要规范(initial norms )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初步规范包括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就发挥了作用。首要规范决定一部译作的整体取向,是遵守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或者译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图里指出大部分的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决定较少地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译作对于译入语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 );保留较多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入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 )。操作规范是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选择,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实际文字的表达。[2] 二、《心得》英译本与图里翻译规 范理论 (一)初始规范的运作体现于作品的选择和译 者的选择 选择《心得》这部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主要是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马宁(1986-),女,江苏兴化人,09级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马宁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扼要介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方面解释《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合理性以及独特之处,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作品和译者的选择遵循了初始规范;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结构安排和措词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规范理论;图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1)12-0078-04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丁韪良译《万国公法》研究

第17卷第8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8 2019年8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Aug.2019 DObl0.3969/j.U5sn.2095-333X.2019.0&017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丁題良译《万国公法》研究* 曹媛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影响《万国公法》译本的因素,研究该译本所体现出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丁魅良对文本的选择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该译本从篇章结构等宏观层面到词汇句法等微观层面都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特征。正是遵循了目的语的文化规范,才使得该作品被中国人所接受而获得成功。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万国公法》;丁魅良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弓I言 《万国公法》由美国传教士丁題良(w.A.P. Martin)译自美国人惠顿(Henry Wheaton)著作El■-ements of In£eynational Las,于 1864年由清政府出资刊印。作为中国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系统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它从框架体系、结构内容、制度原则、概念术语至思想观念等方面,将西方国际法移植进了中国,对中国法律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搜寻资料,发现当前对《万国公法》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万国公法》价值及影响研究,但大多是从历史学,法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万国公法》进行片面、概括性评价;(2)《万国公法》译本翻译现象的不同角度研究,如动态对等理论下《万国公法》政法词汇研究,用社会系统论解释《万国公法》中的翻译现象,但无人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角度解读《万国公法九本文以该理论为框架,对丁題良译《万国公法》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该译本获得成功的原因。 二、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传统翻译研究强调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让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去遵守。而图里认为在翻译中,应着重研究“非强制性”选择。他提出以“译语”为导向,把关注点转向译者,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如何做。他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即成事实,不去判断译著优劣,只做客观描写。他文章编号:2095-333X(2019)08-0065-03 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最好的方法。描述翻译学关注的是分析译文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尤其关注译者的决策、翻译规范、文本选择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他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文本的选择,从原语开始的翻译决策,或从另一门语言转译的译文等方面内容。预备规范涉及连贯的翻译策略或政策,体现在特定语言偏爱选择哪些作品、作者、体裁进行翻译。起始规范就翻译的总体倾向而言,制约着译者在两种极端倾向间的选择。图里将这两级的前者称为“适当性J即译者尽量充实保留原文的各种参数,后者称为“可接受性J即寻求最大限度使译文适应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操作规范指导在实际翻译中做出的决策。操作规范指导着译者在翻译中的决定,影响文本的构阵。这三种规范较全面地描述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并对影响翻译行为的机制做了合理的解释。 三、规范理论视角下丁題良译《万国公法》分析 (一)预备规范下的《万国公法》 预备规范影响译本选择,最先介入到翻译活动中。从翻译的政策来看,可划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选择。首先,此书的译成源于清政府的现实需要。清末,中国大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外交往进一步加深。而从总理衙门当时向清政府递交的奏折 收稿日期:2019-05-19;修订日期:2019-06-08 作者简介:曹媛媛(1994—),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方面的研究。

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_王军

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 王 军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从西方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 和中国严复的 信、达、雅 翻译标准的提出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发现翻译标准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当代翻译理论家们就翻译标准似乎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关键词] 翻译标准;演变;翻译研究;发展;忠实;对等[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7)02-0117-04 一、导入 自人类开始以不同的语言交流,翻译活动就开始了。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逐渐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但是在翻译理论的肇始阶段,主要是侧重于翻译方法的讨论。翻译标准的真正建立,在西方当推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 ,在中国则属严复的 信、达、雅 (姜治文,文军,2000:6)。自此,许多中外翻译理论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加深。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本文分阶段来回顾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历程。 由于中西方在翻译标准真正建立之前,没有专题讨论过翻译标准,故在此统称为古代。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佛经翻译的,讨论的中心是 文质之争 ,相当于后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西方的翻译理论不仅涉及 圣经 翻译,也讨论了世俗文学的翻译,但其实质也是直译与意译之争,就不多谈。 本文把中西方从严复和泰特勒之后有关翻译标准的讨论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划分为近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依据是中国翻译协会于1982年成立,其会刊 中国翻译 创刊于1980年。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不平行的,但为了比较和描述的方便,也以此为界。即从翻译标准的真正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为中西翻译标准建设的近现代期,之后到本世纪初的今天为当代期。 二、近代的翻译标准 鸦片战争后,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是以 救亡和启蒙 为目的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产生了许多颇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就翻译标准的提出而言,最著名的当数马建忠的 善译 标准和严复的 信、达、雅 三标准。马建忠要求: 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陈福康,2000:89)严复在 天演论 卷首的 译例言 中把 信、达、雅 三字列为 译事楷模 。此理论体现了中国人重悟性思维、善于归纳推理、喜好暗示含蓄的特点。由于 信、达、雅 三字言简意赅,渊源有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与极大的包容性和伸缩性,可有多种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解释,所以一经提出,就在中国译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人广为称道,并奉为翻译标准的金科玉律。虽然也有不少人对此理论提出批判和修正却终未能抹煞其强大的生命力。 西方在翻译理论探索期(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诠释主义学派(H er m eneutics)对欧洲中世纪愚昧主义进行挑战。德国的施莱尔马赫提出以文本的共时的共识为依据确定语义,反对武断;同时词义需以意境为参照。否定了对 圣经 的神权论教条主义的解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两种途径:让读者去接近作者或让作者去接近读者。(方梦之,2004:350,383)德国另一翻译理论家本杰明的观点是:翻译不是要再现原文的意义,而是移植原文的 意图模式 ,即再现原文的意义表达形式。译文应该透明,读者能透过译文看到原文的光泽,所以原作最理想和最佳的翻译应该是逐行翻译。(Schulte ,1992:82)英国的阿诺德与纽曼就荷马史诗的翻译展开论战,阿诺德坚持译品质量的优劣应当由那些 既懂希腊原语文字又能鉴赏诗文的学者 来评判的观点(A rno l d ,1861:252);而纽曼认为对译品质量的评价,应当看一般读者的反应,而不应看学者的反应,因为就作品的趣味和风格而言, 只有受过教育但无学识的公众才有权评判 (N ewm an ,1861:256)。 三、现代的翻译标准 民国时期短短三十几年,我国译学理论却取得很大进步, 收稿日期 2006-11-13 作者简介 王 军(1974 )男,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第21卷第2期2007年2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 l of Chengdu U niversity(Education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21N o .2F eb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