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高中语文: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高中语文: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绿(pín)宦.游(huàn)扁.舟(biǎn)徘.徊(pái)

B.没.晓天(mò) 琴瑟.(sè) 铁骑.(jì) 南浦.(pǔ)

C.金樽.(zūn) 江畔.(pàn) 芳甸.(diàn) 滟滟.(yàn)

D.牙璋.(zhānɡ) 江渚.(zhǔ) 绮筵.(yán) 凤阙.(què)

解析:选A。“扁”读piān。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气

..催黄鸟淑气:春天温暖的气候

B.闲云潭影日悠悠

..悠悠:悠长,漫长

C.雪暗凋.旗画凋:使……凋落

D.江流宛转绕芳甸.甸:草地

解析:选D。甸:郊外之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月隐高树,长河

..没晓天

B.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C.江流宛转

..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空自流

解析:选B。B项,“不平”是“心情激昂,愤懑不平”的意思,和今义相同;A项,长河,这里指银河,今指长的河流;C项,宛转,这里是指曲折,今指说话温和而曲折或形容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D项,长江,这里指赣江,今指长江。

4.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B.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C.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有《盈川集》传世。

D.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解析:选C。《盈川集》是杨炯的作品。

5.根据相关内容,写出相应的诗句。

(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出诗人由于思乡情切,倍觉异乡景物新奇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栋朝飞南浦云,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

(3)《春江花月夜》中,透漏出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思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2)珠帘暮卷西山雨(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

二、拓展提升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C.这首诗是晚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从女子口吻着笔,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

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解析:选C。C项,张若虚是初唐诗人。

(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从意境营造的方法看,本诗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人物因思念而引发的试衫、开镜、妆洗等动作,与燕窥罗幕,蜂上画衣,桃红李艳的明媚春光结合起来描写,将入梦的

期待、掩扉的落寞与寂寂黄昏的孤寂结合起来写,以景衬情,意境孤寂、冷清。《春江花月夜》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奇景融合在一起,并在对江畔望月、月下奇景的画面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意境优美深邃。

从意境的开掘看,本诗借助乐景与哀景的不同描绘,不断深化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景物作结,意境看似凄凉,但感情含蓄深沉,哀而不伤。《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潮水、江畔明月、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沉思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解析:选A。A项,“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错误,全诗并非一味悲凉。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诗歌写出了“兰若”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写出了兰若花叶茂盛、孤芳自赏、凋零摇落、芳意不成的特点。②表达了诗人虽才华出众,但年华流逝,功业未成的伤悲。

(2)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托物言志。诗的前四句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暗寓自己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②双关。“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年华的流逝与理想的破灭。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亭月夜图”,请简要介绍构成这幅江亭月夜图的一两个画面。

答:

答案:碧色的台阶笼罩在浓雾之中,远眺,夜已深,月上中天,江山一派冷寂。

(2)《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而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全诗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寒”字明写分别之夜天气的寒冷,实则是诗人的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静”“彻”分别说静、动,这有动静结合的意味。“风声彻”衬托出“谷静”“山空”“月色深”,可见运用了衬托手法。本联写景,从写作角度来说视听兼具,视觉有“月色”,听觉有“风声”。写景的目的,首先要表现山中景物本身的美好,然后才是为抒情服务。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一遣樊笼累”表明作者当时身份是官员,同时希望辞官不做,获得自由;“唯馀松桂心”,“松桂”本身寓意高洁、坚贞,同时结合标题“山”表明诗人回归山中(自然)的情怀。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语言运用

11.把下面的几句诗改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100字左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洁、凝练,信息量不大。扩展后的语句,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修辞或句式等方面符合要求。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扩展主体。(2)辨明情境要求,突

出情境氛围。(3)区分扩展类型,选好表达方式。(4)把握文段语脉,力求写出意蕴。

答案:春天的江水被风吹过,泛起些许涟漪,就如同我此时的心情;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似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就如同我此刻的愁绪。月光照耀着整个春江,那光亮随着波浪闪耀万里,春江上到处都泛着这皎洁的月光,不知此刻的她是否会看到。

1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3个短句。

流畅自如的水和宁静自守的山因为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分别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答:(1)

(2)

(3)

答案:(1)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2)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3)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齐背夏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范成大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学习“杂”,组词,理解“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性创作,这里指即性创作的作品。 1.了解作者生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的一首。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一边读诗,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或字典,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 4.师指名读并评价。 “杂”是平舌音,“织、昼”是翘舌音,“供”是多音字,担任,从事。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字义后,再让学生明确它在本课读音。 5.小组内自学生字并交流。(可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部件组合、编字谜、找朋友等方法识记,也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如“耘”,“耒”是古代一种松土的农具,汉字中凡带“耒字旁”的字,都与农具或农作有关。) 6.朗读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师生接读,男女读,组合读,配乐读,想象读,竞赛读,齐读。 (在指导朗读时,要遵循七言诗的规律,同时注意重音。) 三、感知初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理解句子中关键字,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的资料来进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从军行 杨炯滕王阁 王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 张九龄*送魏万之京 李颀 山居秋暝 王维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燕歌行 高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将进酒 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杜甫旅夜抒怀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客至 杜甫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乱中寄怀 白居易天上谣 李贺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安定城楼 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长安晚秋 赵嘏商山早行 温庭筠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幾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幾道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 姜夔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目录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专题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总第 3—6 课时) 专题目标 : 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 5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的抒情风格。 3、通过揣摩具体词句着重体会诗人于沉静之中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唐诗“风神初震”的含义) “风神初震”是引用的明代高叔嗣的评论诗歌的语言。是说初唐诗逐渐摆脱 了前朝绮靡婉媚宫廷诗体 之风,随着以 " 四杰 " 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人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曾在诗 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 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写景上注入了浑厚、壮丽;风格上也较清峻激昂,气势雄放。这是一个诗歌 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峰的时期。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1、陈子昂( 659— 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时任侠使气,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 遗。屡上书言 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而降职。后解职回乡,为 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2、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 3、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 684 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 赴东都洛阳, 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 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感受诗情。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讨论、鉴赏全诗。 1、这首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 且使眼前的景物形象鲜明,在 对比 中显出 色彩美 。 ⑴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⑵这两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分手在即的友人怎样的神情 明确: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青烟的神情。 ⑶“对”字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沉 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总第 3 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读中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文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古诗《乡村四月》,这一节课让我们运用刚学会的一些方法来感受诗人描绘的另一幅田园风光。(板书诗题:四时田园杂兴) 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供:参加。傍:靠近。 耕织:耕田织布。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

受迫振动共振教案19

2011年广西中学物理优质课评比课教案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受迫振动的概念. 2.知道受迫振动频率的决定因素. 3.知道产生共振的条件. 4.知道共振应用和防止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分析、归纳规律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受迫振动及共振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观. 2.通过对共振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 2.知道共振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1.理解共振与受迫振动的关系. 2.理解共振与驱动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概念教学采用实验演示、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对共振应用和防止的教学采用指导性自学与录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录像片断、flash课件,受迫振动演示仪、音叉、单摆共振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把弹簧振子的振子向右移动至B点,然后释放, 则振子在弹性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附近持续地沿直线振动起来。重复两次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振动图象的示意图(图1中的Ⅰ)。 再次演示上面的振动,只是让起始位置明显地靠近平衡位置,再让学生在原坐标上画出第二次振子振动的图象(图1中的Ⅱ)。Ⅰ和Ⅱ应同频、同相、振幅不同。

教师把画得比较标准的投影片向学生展示。 结合图象和振子运动与学生一起分析能量的变化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现在以弹簧振子为例讨论一下简谐运动的能量问题。 问:振子从B向O运动过程中,它的能量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答出弹性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问:振子从O向C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振子由C向O、又由O向B运动的过 程中,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 问: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总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在不计阻力作用的情况下,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指出:将振子从B点释放后在弹簧弹力(回复力)作用下,振子向左运动,速度加大,弹簧形变(位移)减少,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振子的动能。当回到平衡位置O时,弹簧无形变,弹性势能为零,振子动能达到最大值,这时振子的动能等于它在最大位移处(B点) 弹簧的弹性势能,也就是等于系统的总机械能。 在任何一位置上,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都等于开始振动时的弹性势能,也就是系统的总机械能。 由于简谐运动中总机械能守恒,所以简谐运动中振幅不变。如果初始时B点与O点的距离越大,到O点时,振子的动能越大,则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越大。相应地,振子的振 幅也就越大,因此简谐运动的振幅与能量相对应。 问:从能量的观点来看,Ⅰ和Ⅱ哪一个振动的机械能多?学生答出Ⅰ的机械能多。 教师可以指出:可以证明,对于简谐运动,系统的机械能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即 其中E是振动系统的机械能,k是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比例系数,A是振幅,A 越大,E越大。 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像弹簧振子和单摆那样,一旦提供振动系统一定的能量,由于机械能守恒,它们就要以一定的振幅永不停息地振动下去。可是实际上振动系统不

唐诗宋词选读全套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初唐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

《四时田园杂兴》优质公开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昼、耘、绩;指导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通过“结合注释”、“抓关键字词”的方法学习古诗,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后两句的意思;感受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4.通过“质疑”“点拨”,进一步理解、品味古诗,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增加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掌握“昼”“绩”“耘”三个字的写法。 2.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渗透出的夏忙景象和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法学习古诗。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 一、汇报课题 1.读课题:同学们,课前大家借助微视频和任务单自学了23

课《古诗词三首》,今天学习其中的一首,谁来读一下课题: 2.解读课题:你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的意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谁能来读一读古诗的题目,并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汇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出示自主学习单第一题)1.多音字视频中我们还学习了一种确定字音的好方法,谁知道?(根据字在词语中的意思确定读音)我们知道了“兴”,是兴致的意思,在这里读四声,谁能学以致用,说说“供”读几声?读诗句。 2.生字.在这首诗中,我们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示),哪些地方需要你注意? a.说(汇报交流) b.师范写(请小先生任选一个字范写) c.生学写, d.展示,纠正。 3.在古诗朗读中遇到的字音难题我们已经都一一克服了,那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下来?指名读,齐读。 三、汇报诗句的意思 1.出示方法:通过课前完成学习单,你知道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呢? (出示)相信你也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单, (出示)那么就请你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

生活中的振动_教案1

生活中的振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并能从能量的观点给予说明; (2)知道受迫振动的概念。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3)理解共振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共振的应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难点】 驱动力的频率、固有频率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把弹簧振子的振子向右移动至B点,然后释放,则振子在弹性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附近持续地沿直线振动起来。重复两次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振动图象的示意图(图1中的Ⅰ)。 再次演示上面的振动,只是让起始位置明显地靠近平衡位置,再让学生在原坐标上画出第二次振子振动的图象(图1中的Ⅱ)。Ⅰ和Ⅱ应同频、同相、振幅不同。

结合图象和振子运动与学生一起分析能量的变化并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现在以弹簧振子为例讨论一下简谐运动的能量问题。 问提1:振子从B向O运动过程中,它的能量是怎样变化的?(弹性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问提2:振子从O向C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振子由C向O、又由O向B运动的过程中,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 问提3: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总的机械能如何变化?(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在不计阻力作用的情况下,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1.总机械能守恒 将振子从B点释放后在弹簧弹力(回复力)作用下,振子向左运动,速度加大,弹簧形变(位移)减少,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振子的动能。当回到平衡位置O时,弹簧无形变,弹性势能为零,振子动能达到最大值,这时振子的动能等于它在最大位移处(B点)弹簧的弹性势能,也就是等于系统的总机械能。 在任何一位置上,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都等于开始振动时的弹性势能,也就是系统的总机械能。 小结:由于简谐运动中总机械能守恒,所以简谐运动中振幅不变。如果初始时B点与O 点的距离越大,到O点时,振子的动能越大,则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越大。相应地,振子的振幅也就越大,因此简谐运动的振幅与能量相对应。 问提4:怎样才能使受阻力的振动物体的振幅不变,而一直振动下去呢?(应不断地向系统补充损耗的机械能,以使振动物体的振幅不变。) 这种振幅不变的振动叫等幅振动。例如:电铃响的时候,铃锤是做等幅振动。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时,打点针是做等幅振动。挂钟的摆是做等幅振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振动物体不断地受到周期性变化外力的作用。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外力叫驱动力。 2.受迫振动 在驱动力作用下物体的振动叫受迫振动。例如内燃机气缸中活塞的运动,缝纫机针头的运

人教版四下《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受迫振动共振上课教案

七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驱动力,什么叫受迫振动,能举出受迫振动的实例; (2)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3)知道什么是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 (4)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得到什么是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了解共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2)通过共振产生条件的教学,认识因和外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受迫振动概念的建立; (2)什么是共振及产生共振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物体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 (2)当f=f'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总结归纳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 受迫振动演示仪、共振演示仪、两个相同的带有共鸣箱的音叉、橡皮槌、CAI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际的振动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阻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机械能损耗,导

致振动完全停止,这类振动叫阻尼振动。物体之所以做阻尼振动,是由于机械能在损耗,那么如果在机械能损耗的同时我们不断地给振动系统补充能量,物体的振动情形又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受迫振动 演示: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向下拉一下振子,观察它的振动情 况。 现象:振子做的是阻尼振动,振动一段时间后停止振动。 演示:请一位同学匀速转动把手,观察振动物体的振动情况。 现象:现在振子能够持续地振动下去。 分析:使振子能够持续振动下去的原因,是把手给了振动系统一个 周期性的外力的作用,外力结系统做功,补偿系统的能量损耗。 (1)驱动力:使系统持续地振动下去的外力,叫驱动力。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所做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要想使物体能持续地振动下去,必须给振动系统施加一个周期性的驱动力作用。 受迫振动实例:发动机正在运转时汽车本身的振动;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盒的振动;飞机从房屋上飞过时窗玻璃的振动;我们听到声音时耳膜的振动等。 (多媒体展示几个受迫振动的实例)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②工作时缝纫机的振针;③扬声器的纸盒;④跳水比赛时,人在跳板上走过时,跳板的振动;⑤机器底座在机器运转时发生的振动。 (3)受迫振动的特点 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和单摆在振动时,按振动系统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振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在周期性的驱动力作用下所做的振动叫受迫振动;那么周期性作用的驱动力的频率、受迫振动的频率、系统的固有频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用前面的装置实验。用不同的转速匀速地转动把手,观察振子的振动快慢情况。 现象:当把手转速小时,振子振动较慢;当把手转速大时,振子振动较快。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物体振动的快慢随驱动力的周期而变化。 总结:①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②受迫振动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没有关系。 2、共振 (1)共振摆实验

《四时田园杂兴》微课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达成目标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 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 “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

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片头。 二、欣赏诗歌: 现在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播放课文朗读。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四、解释诗题 “四时” “兴”是什么意思?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这里的“兴”是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 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五、理解诗意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 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合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高一物理)第10章第06节受迫振动共振教案02人教版

[高一物理教案9-7] 教案9-7受迫振动共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2.知道什么是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2?掌握共振的条件及其应用。 三、教具 受迫振动演示器,共振演示器,两个频率相等的音叉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弓I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阻尼振动,在外力使弹簧振子的小球和单摆的摆球偏离平衡位置后, 它们就在系统内部的弹力或重力作用下振动起来,不再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振动叫做自由振动,由于阻力不可避免,这样的振动最终都会停下来。那么我们有无使它们振幅不减小的办法呢?(提问)那就是给系统不断补充能量,即给系统一个周期性的外力,使该外力对系统做功来不断补充系统所损失的能量,使其不断振动下去,这种振动叫受迫振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七受迫振动共振 (二)进行新课

【演示1】受迫振动:课本图9-29所示装置中弹簧下面悬挂着重物,放手后让它振动,由于阻尼作用,重物很快停止振动,如果不断地转动摇把,即用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的物体,重物就会不断地振动,这就是受迫振动。 【板书】1、受迫振动 (1)驱动力:维持受迫振动的周期性外力叫做驱动力。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受迫振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行走时跳板所发生的振动;机器工作时机器底座所发生的振动,都是由于受到外界驱动力作用下所做的受迫振动。那么做受迫振动的物体在振动时的频率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实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2】受迫振动 把重物提到某一高度,放手后让它做自由振动,记住它的振动频率(或周期),这个频率是系统的固有频率,然后以各种不同速度转动摇把,振子做受迫振动的周期也随之改变,转速大,振子振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大,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3)物体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振子的固有频率由什么决定的呢?任何物体都有自身的特殊的结构,它们的固有频率是由这些结构所决定的,单摆的固有频率是由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所决定的,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是由弹簧和小球所决定的,而与外界无关。 虽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是由驱动力频率决定的,而与物体的固的频率无关,但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是否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有联系呢? 【演示3】共振 在一根张紧的绳子上挂几个摆(课本图9-30),其中A B、C的摆长相等?当A摆振动的时候,通过张紧的绳子给其他各摆施加驱动力?当A摆动的时候,其余各摆也随之做受迫振动,而此时驱动力的频率就是A摆的固有频率. 实验表明,固有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相等的B摆和C摆振幅最大;固有频率跟驱动力相差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教案

四时xx杂兴古诗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四时xx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古诗小擂台,请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大家都背得很棒,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叫《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介绍作者 (2)介绍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请学生自由的读读了解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试着划分古诗的节奏。 师: 在读诗之前,我想请大家想想: 诗应该怎样读?(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请按照老师说的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学生读读,适时纠正。 2、很好,下面请你们再小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这描绘的是怎样的生活场景?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xx----------学种瓜 三、据画面,学古诗,体诗情。 (一)场景一、二: 耘田、织布 1、刚才我们知道了在乡村,男男女女各当家,那是太阳高照下男人们双手不停地耘田,那是煤油灯下女人们搓麻织布的场景(出示图画)。这是我们读了古诗中哪句想到、看到的场景。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指名读,评价。 2、这白天黑夜的工作说明乡村生活过得怎样?(忙碌)你可以用前面学的《乡村四月》的诗句表达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即使大家都忙得喘不过气来,诗人却对于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对于这些

受迫振动 共振说课

受迫振动共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2.知道什么是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2.掌握共振的条件及其应用。 三、教具 受迫振动演示器,共振演示器,两个频率相等的音叉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阻尼振动,在外力使弹簧振子的小球和单摆的摆球偏离平衡位置后,它们就在系统内部的弹力或重力作用下振动起来,不再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振动叫做自由振动,由于阻力不可避免,这样的振动最终都会停下来。那么我们有无使它们振幅不减小的办法呢?(提问)那就是给系统不断补充能量,即给系统一个周期性的外力,使该外力对系统做功来不断补充系统所损失的能量,使其不断振动下去,这种振动叫受迫振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七受迫振动共振 (二)进行新课 【演示1】受迫振动:课本图9-29所示装置中弹簧下面悬挂着重物,放手后让它振动,由于阻尼作用,重物很快停止振动,如果不断地转动摇把,即用周

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的物体,重物就会不断地振动,这就是受迫振动。 【板书】1、受迫振动 (1)驱动力:维持受迫振动的周期性外力叫做驱动力。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受迫振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行走时跳板所发生的振动;机器工作时机器底座所发生的振动,都是由于受到外界驱动力作用下所做的受迫振动。那么做受迫振动的物体在振动时的频率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实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2】受迫振动 把重物提到某一高度,放手后让它做自由振动,记住它的振动频率(或周期),这个频率是系统的固有频率,然后以各种不同速度转动摇把,振子做受迫振动的周期也随之改变,转速大,振子振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大,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3)物体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振子的固有频率由什么决定的呢?任何物体都有自身的特殊的结构,它们的固有频率是由这些结构所决定的,单摆的固有频率是由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所决定的,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是由弹簧和小球所决定的,而与外界无关。 虽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是由驱动力频率决定的,而与物体的固的频率无关,但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是否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有联系呢? 【演示3】共振 在一根张紧的绳子上挂几个摆(课本图9-30),其中A、B、C的摆长相等.当A摆振动的时候,通过张紧的绳子给其他各摆施加驱动力.当A摆动的时候,其余各摆也随之做受迫振动,而此时驱动力的频率就是A摆的固有频率.实验表明,固有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相等的B摆和C摆振幅最大;固有频率跟驱动力相差最大的D摆振幅最小.由此得出结论:做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幅A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缑村小学张晓丽 1 、【教材解读】 《古诗词三首》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的。《四时田园杂兴》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场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父母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满辛劳,也充满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要让现在的孩子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场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完整word版)自激振动、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转]

自激振动、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转] 自激振动:结构系统受到自身控制的激励作用时所引起的振动。 自由振动:定义1:激励或约束去除后出现的振动。定义2:引起振动的激励除去后,结构系统所保持的振动。自激振动系统为能把固定方向的运动变为往复运动(振动)的装置,它由三部分组成:①能源,用以供给自激振动中的能量消耗;②振动系统;③具有反馈特性的控制和调节系统。在振幅小的期间,振动能量可平均地得到补充;在振幅增大期间,耗散能量的组成,被包含在振动系统中,此时补充的能量与耗散的能量达到平衡而接近一定振幅的振动。心脏的搏动、颤抖、性周期等一些在生物中所看到的周期现象,有许多是自激振动。 自由振动:在外力使弹簧振子的小球和单摆的摆球偏离平衡位置后,它们就在系统内部的弹力或重力作用下振动起来,不再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振动叫做自由振动。简单说自激振动初始状态为不动或只有些微的振动,由于外界驱动下可以自发的激励起来某个模式或多个模式,随着耗散和驱动而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式增长,其他消亡。自激振动的频率一般就是自由振动频率,但是由于要维持振动就

必须有能量的输入,一般说来自激振动是非线性过程。常见的自激振动如机械表、风吹过某腔体而发声等;自由振动指无外加驱动,当系统偏离平衡状态而引起的振动,这个例子很多,如钟摆拉离平衡点引起的摆动,扔块石子在水面后引起的水波自由振动等。 区别:一个有持续或多次能量馈入,有耗散,振动可维持,一般为非线性过程。一个可以称之为只有一次能量馈入,当有耗散时最终振动会停止,自由振动只是与系统自身相关,可能线性也可能非线性。自由振动和自激振动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由振动的激励来自外界,并且只在初始受激励;而自激振动的激励来自自身,并一直存在。受迫振动:线性阻尼系统对简谐性激励的长期响应。为了弥补阻尼造成的机械能损失,使振动持续下去,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的激励。自激振动就是一种在单方向(即非振动型)的激励作用下,振动系统的响应。自激振动在激励方式上是不同于受迫振动的。并且,由此导致了另外两个不同点:一是受迫振动的长期行为与初始状态无关,而自激振动的形成却依赖于初始振动的存在,因为若没有初始振动,也就没有可以反馈的信号,系统不能“起振”。二是,受迫振动中,系统对外界激励作出的响应就是“服从”,即受迫振动频率等于简谐性驱动力的频率(当受迫振动驱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即发生共振),而自激振动的频率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