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教案-总

精神病学教案-总
精神病学教案-总

目录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理论课教案 (2)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首页 (9)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 (15)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 (18)

精神分裂症理论课教案 (28)

心境障碍理论课教案 (37)

应激相关障碍理论课教案 (51)

神经症与癔症教案 (54)

与精神卫生相关的问题理论课教案 (76)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理论课教案

一、题目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二、对象0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三、课时目标与课时分配1、症状学概述(5分)

2、认知活动障碍感觉和知觉障碍(15分)、思维活动障碍(55分)、注意和记忆障碍(5分)、智能障碍(5分)

3、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情感淡漠(10分)

4、意志行为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15分)

5、定向力、自知力(5分)

6、意识障碍(5分)

四、授课重点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

五、难点情感障碍

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

七、授课方法与

课前准备理论讲授、病例示教

八、参考书1、王祖承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九、思考题1、学习症状学的意义是什么?

2、在思维活动方面常见的精神症状有哪些?

新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目标

1.说出精神症状的概念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2.描述常见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

3、说出感觉、知觉、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木僵、定向力、自知力的定义

内容

1.精神症状概述

2.常见精神症状介绍

1、认知活动障碍:

(1)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联想过程障碍(联想奔逸、联想迟缓、联想贫乏、联想松弛、强迫观念)、思维逻辑过程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3)其他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自知力

2、情感活动障碍:病理性优势情感(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惧);情感诱发障碍(激惹性增高、病理性激情、强制性哭笑、情感脆弱、情感淡漠);情感的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矛盾情感);其他。

3、意志行为障碍:本能意向活动障碍、高级意志活动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

4、意识障碍:周围环境意识障碍、自我意识障碍。

症状学

概述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指人脑在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下,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损害,从而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这些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的起因、表现、症状间的相互关系及症状对诊断的意义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常见的精神症状

人的精神活动按心理学概念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个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上述活动过程相互配合,紧密相连,并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病理情况下则发生紊乱,产生精神症状。

一、认知过程障碍

(一)感觉障碍

感觉(sensation)是指人脑借助于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可能由感觉神经细胞和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束的结构损害引起,也可能由大脑的功能障碍引起。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对外界一般的感受性减低。对外界刺激均不能产生任何感觉称感觉消失(anesthesia)。对个别或部分刺激不能感知称感觉脱失,常见于癔症。其与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不符,又称转换症状( conversion symptoms)。

3.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又称体感异常,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二)知觉障碍

知觉(perception)是指人脑在获得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

知觉障碍(disorders of perception) 可能由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结构损害引起,如各种失认症和体象障碍等。

1.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

2.幻觉(hallucination)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1) 听幻觉(audi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听,最常见。

(2) 视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又称幻视。小人国幻视”(lillipution hallucination);

(3) 嗅幻觉(olfac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嗅

(4) 味幻觉(gusta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味。

(5) 触幻觉(tactile hallucination):又称幻触。

(6) 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

特殊幻觉

(1)假性幻觉(pseudo hallucination)

(2)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

(3) 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tion):

( 4) 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 audible thought)

3.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事物的本质能够正确认知,但对它们的部分属性产

生了歪曲的知觉。它与错觉不同,错觉被歪曲的常为事物的整体及其基本属性。

(1)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视物显大症(macropsia)或视物显小症(micropsia)。

(2) 空间感知障碍:指患者对周围物体与自己的距离产生了歪曲的知觉,把远物看得很近或把近物看得很远,则称为视物错位症。患者感到外界事物或周围世界的映象模糊暗淡而不清晰,视物如隔了一层帷幔,称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

(3) 运动感知综合障碍:这类患者同时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感知综合障碍,觉得运动的物体静止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

(4) 体形感知综合障碍(depersonalization) :患者感到自己体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觉得头变得很大,或四肢变得细如钢丝等。

(三)思维障碍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

临床上常见的思维障碍(disorders of thought)包括思维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联想过程障碍指联想速度、量和连贯性发生变化导致的联想过程紊乱。

(1)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过程的加速。上下句之间如果有一两个字同音、押韵,称为音联;如果意义相关或字义相通,便称为意联。

(2)思维迟缓(inhibition):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慢,思考问题吃力,对问题反应迟钝。

(3)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 :又称强制性思维( forced thought),指患者的思潮不受自己的意愿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使患者感到意外和厌恶。

(4)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枝节联想过多,整个联想过程迂回曲折,主题不突出。

(5)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指内容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6)思维松弛(loosening of association):又称思维散漫,患者思维内容散漫,句与句之间有联系,但不十分紧密,谈话无中心。

(7)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又称思维破裂,指患者的思维句与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联系。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词与词之间也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word salad);如思维破裂产生于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则称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inking)。

2.思维逻辑障碍指逻辑推理过程的紊乱,在从概念的形成到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中都可发生;结果使思维变得十分荒谬、离奇,脱离实际。

(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ought):为概念的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

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自己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2)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sm):患者的推理缺乏逻辑根据,可能无前提,或者无根据,或者倒因为果。。

(3)语词新作(neologism):患者自创新词或新字,或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某些概念,或赋予特殊含义,其特殊意义只有他自己才能了解。这类新造的词和字可能由几个不同的概念凝缩而成,也可能是常用字的加工改造。。

(4)矛盾观念:两种互相矛盾的概念同时在患者思维中出现,而他并不感到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

3.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

(1)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临床常根据妄想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患者坚信自己或其亲人遭受到外来的攻击或迫害。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observation):又称牵连观念、援引观念,患者坚信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动和一些本来与他不相干的事物,都与他有关系。别人的谈话、无线电广播、报纸上的文章和消息是针对他而发的;别人的咳嗽、吐痰是表示轻视他;甚而至于花开花落、吹风下雨也莫不与他有密切关联。

3)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患者坚信自己有很高的职位、惊人的才能、无上权力、大量财富,或有许多发明创造等。

4)罪恶妄想(delusion of sin):患者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罪大恶极。

5)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患者坚信有人用无线电、雷达或某种特别器械在操纵他的思想和行动,或者认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人用催眠术或某种神秘的外力在影响他、控制他,使他不能自主,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他的思想和意愿,强加于他。

6)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患者坚信自己已经患了某种或某些严重疾病,虽各种检查均不支持,但患者仍坚信不移。

7)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有不正当行为,并跟踪或监视,虽未抓住“把柄”,但仍怀疑。

8)钟情妄想(delusion of love):患者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眷顾或迷恋,并常作出相应的反应,向对方表示爱情。

9)思维被洞悉妄想(delusion that thoughts are being read) :或称内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病人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而被周围人所洞悉。

(2)超价观念(over valued idea,hyperquantivalent idea):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

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但在逻辑道理上并不荒谬。超价观念的内容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影响其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3)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或强迫思维,指某一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患者想摆脱,但摆脱不掉。常可伴有继发性强迫动作或行为,如反复洗手,重复计数等,见于强迫性神经症。

(四)注意障碍(disorders of attention)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 为主动注意的增强。在病态心理的影响下,患者特别容易为某类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类活动。

2.注意涣散(aprosexia) 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

3.注意减退(hypoprosexia) 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均减弱。

4.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 主要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明显增强。

(五)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患者对于似乎久已遗忘的事件和体验,又重新回忆起来,甚至细节也不遗漏。常见于躁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2.记忆减退(hypomnesia)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远记忆和近记忆可同时或分别发生障碍,尤以近记忆减退较多见。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遗忘(amnesia) 为回忆的丧失。心因性遗忘(psychogenic amnesia) 患者

在应激或心因作用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情境的遗忘。

4.错构症(paramnesia)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外伤性痴呆。

5.虚构(confabulation)是记忆错误的另一类型。患者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段经历。其内容很生动,带有荒诞色彩,常瞬间即忘。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六)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disorders of intelligence)是上述能力的减退,临床上常将智能障碍分为智力低下及痴呆两大类型。

1.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

2.痴呆(dementia) ①全面性痴呆。②部分性痴呆;

在临床上还可见一种与痴呆类似的表现,但是本质却不同,称之为假性痴呆。常见的有:

(1)心因性假性痴呆又称Ganser 综合征:即患者对一些简单问题给予近似的错误的回答。如一位20岁的患者,当问到她有多大时,年龄时,答“49岁”。

(2)童样痴呆:即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自称自己才3岁,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严重抑郁情况下,常可见类似痴呆的表现

(七)定向力

定向力(orientation)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定向障碍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它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

(八)自知力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准确察觉和识别自己是否有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且对自己的异常表现有无控制能力,能否顺从治疗等。自知力是精神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之一,自知力恢复标志着病情好转。

李恒芬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首页

新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脑部组织形态改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并以此区别于所谓的功能性精神障碍。后者主要指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尚未发现的形态学改变。但这种区别是相对的。本章所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是指一组由脑变性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颅脑创伤、颅内肿瘤或癫痫等器质性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不包括全身性感染、中毒、躯体疾患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阿尔采末氏病和其他退行性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颅内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等几大类。由于这些病的病因一般较明确,症状相似,故本章重点介绍其精神症状综合征。另对阿尔采末氏病作重点介绍。

第一节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

脑器质性综合征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通常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它们既可以单独存在于某一疾病过程,又可在一定条件下并存。

一、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多由脑部的弥散性、暂时的病变引起,主要与脑部广泛性代谢失调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注意涣散、认知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部分患者可有不自主运动。如果幻觉、错觉、精神错乱,或思维不连贯等症状也较突出,则称为谵妄(delirium)。常见于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见于慢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突然加重时。临床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时,可小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本综合征病程短暂,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缓解,个别病例可转化为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

二、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

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主要由脑部的慢性病变引起,起病较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多为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常见症状有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和人格改变等。

1.痴呆综合征多由脑部的广泛性损害引起,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和记忆力减退。见于脑变性病和慢性脑血管病变,少数可由中毒、外伤、肿瘤、感染及代谢等原因引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2.遗忘综合征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遗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患者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人名、地名和数字,转瞬即忘。为弥补这一记忆空白,常产生虚构或错构。患者此时意识清晰,认知功能相对完好,可伴有迟钝和主动性缺乏。当近事记忆丧失、定向力障碍和虚构同时存在时,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ff syndrome)。主要见于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是酒中毒继发B族维生缺乏,从而造成乳头体、海马、

视丘内背侧核群等间脑与额叶结构损害的结果。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B族维生素及对症治疗。

3.人格改变人格改变也是脑器质性障碍常见的症状群。患者可在无明显记忆和智能缺陷之前,先表现为不讲礼貌,不注意个人卫生,缺乏责任心、同情心等。进而出现反社会或放纵的性行为。也有的患者行为表现不突出,情绪障碍较明显,表现为动辄易怒、强哭强笑等。也有的表现为固执、自我中心,或敏感多疑、焦虑不安等。常见于脑外伤、脑肿瘤、癫痫、脑血管硬化及脑变性病等。临床治疗仍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第二节阿尔采末氏病

阿尔采末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病,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缓慢发病,逐渐进展,以进行性痴呆,记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相。可伴有人格改变或其他精神症状。本病于1907年由德国神经病学家Alzheimer首先报道。AD 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位居第三,且有逐渐上升趋势。1993年中国7 个地区老年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的终生患病率为2.10‰,与1982年相比有所上升,其原因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遗传学研究 AD的家系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AD与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发现,在早年发病的AD患者的老年斑中,β-淀粉样蛋的沉积与21号染色体长臂淀粉前体蛋白(APP) 的基因相连锁。对于晚发病例亦发现与位于19号染色体载脂蛋白E4(APOE4) 遗传基因相关联。而14号染色体上c-fos基因,可能参与了APP的调节。AD患者异常基因位点的确定仍是以后研究的方向,需要更先进的方法,如定位克隆技术等。

2.微量元素研究 1965年有人给动物注射锂盐,造成动物与AD相似的神经元变性。也有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铅浓度比正常人高10~30倍,又发现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中在异常的蛋白积聚中,伴有铅浓度增高。但多数学者认为铅增高是细胞死亡的结果,而非原因。

3.免疫学研究有人认为AD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理由是:①AD家族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高;②SP的淀粉样神经原纤维内有免疫球蛋白出现;

③AD患者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异常;④部分AD患者伴细胞抗原(HCA)某些亚型分布异常。

4.神经内分泌及生化研究许多研究提示,胆碱能神经元的缺损以及功能丧失是AD发生的主要机制。有人发现AD患者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存在显著缺陷。另有研究发现,AD有广泛的皮层下神经核变性,其相应的神经递质NE、DA、5-HT、AcH也有变化。关于AD存在Ach功能低下的

报道较多,其中关于Ach受体功能变化的研究结论不一。

5.慢病毒感染假说 Gajdusek实验室对三只黑猩猩注入AD患者脑匀浆后发现,黑猩猩均显示不典型的AD表现。但其病理改变与AD不十分一致。通过化学神经解剖学手段研究证实,基底前脑区的胆碱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与AD关系密切。近几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AD进行家系分析,发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染色体定位基因突变的位点鉴定等系列研究,总结出AD的基因分型为AD1、AD2、AD3、AD4,并已证明家族性AD的基因呈明显的异质性,属于多基因病,错义突变的基因产生的变异蛋白,通过单独或协同作用于AD发病机制的某个环节。

总之,关于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除上述研究外尚有脑损伤等假说,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病理改变

AD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皮层弥漫性萎缩,大脑皮层的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组织病理学除额、颞叶皮层细胞大量死亡脱失外,尚有以下显著特征: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或轴突斑(neuritic plaques,NP)、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和颗粒空泡变性,称为三联病理改变,以前两者最为重要。

SP为破碎的神经纤维网,呈球形,直径为10~150nm,其核心为淀粉样蛋白及铝、硅盐沉着物,周围为神经轴突末稍、小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性星形细胞。主要分布于新皮层、海马、杏仁核。海马是隔区-海马-边缘系统胆碱能回路的重要部位,与学习记忆有关,可能为AD患者记忆力减退的病理基础。SP亦可见于正常人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超微结构研究发现,NFT是一种直径呈10nm的纤维丝,以螺旋形式相互缠结,充满于神经元胞浆内。主要分布于新皮层,晚期可伸达各皮层。多见于AD 患者,偶见于正常人和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海马锥体细胞出现颗粒空泡变性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此外还有血管壁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皮层下胆碱能神经核病变也可能在AD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潜隐,慢性进行性病程,40岁前发病者较少见,60岁以后发病频率渐增高。临床表现以痴呆为主,随病程进展渐加重,不可逆转。据其临床表现常分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早期患者以近记忆障碍为主,表现为一般的健忘或顺行性遗忘,患者家属常反映其丢三拉四,可有虚构或错构。精神检查可发现患者说话沉赘,找词困难,可伴有情绪悲伤、焦虑、易怒或淡漠。也有的患者早期以人格改变为主,表现为个性改变、性行为异常等,如原本开朗活泼的性格变得固执、墨

守成规。性行为异常者表现为不恰当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等。神经心理测验发现患者有轻度痴呆,神经系统及其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约2~3年后进入中期阶段。

2.中期阶段智能和人格改变相当突出,记忆障碍更加明显。表现为记忆力严重减退,事无巨细,都难以铭记。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会走失,在家里会找不到自己的房间、衣服等,生活能力明显减退。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及思维活动均有障碍,尤其是思维可明显迟缓或贫乏。动作笨拙,人格改变更加突出,语量明显减少或失语。个别患者可有不系统不固定的妄想,神经心理测验有明显的智能和记忆力受损,神经系统仍无局灶性体征,CT可正常或有轻度脑萎缩,一般持续2~10年进入晚期阶段。

3.晚期阶段智能和人格衰退都十分严重。记忆力极差,事情随做随忘,甚至不认识自己的配偶或子女,常走失。失用、失认、失算,生活能力丧失。有的只能说些简单的词语短句,有的终日不停重复某一动作,十分刻板。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或肌张力增高等神经系统体征;脑电图呈弥散性慢波,CT检查多有脑萎缩,最后死于躯体合并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老年前期或老年期发生的进行性加重的痴呆,伴有突出的人格改变,严重的记忆力障碍,一般诊断不难。但要根据脑电图、CT结果等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上常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两者都发病于老年或老年前,痴呆为其共同的特征。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患者常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史,且有相应的体征,呈病程阶梯样,人格、自知力相对保持较好。智能减退发生较晚且非全面性,CT 常可见多个梗塞灶,据上述特征可与AD区别。但有的病例两者混合存在,则不易区分。实际上有许多病例临床区分较困难,真正将二者区别开来要靠病理检查。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晚期也可出现痴呆,故需与AD相鉴别。帕金森病早期为锥体系症状突出,晚期才有痴呆,而AD则恰好相反,因此临床鉴别不难。

3.抑郁症严重的老年期抑郁患者可出现“假性痴呆”症状,需与AD鉴别。据抑郁症状、病程及抗抑郁治疗的效果一般不难鉴别。

五、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来改善智能。但对于病程中的一些临床症状,可以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保证适当的饮食、足够的睡眠和适量的活动;及时处理伴发的躯体疾病;减少或避免超出患者承受限度的精神刺激因素,可以减少谵妄发生或预防痴呆突然加重。

2.促智药的应用各种促进神经元代谢、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及氧合作用的药物如脑复新、脑复康、海乐欣、弟哥静等都已广泛用于临床,但都无肯定的效果。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对A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哈伯因等;另外,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还在动物试验阶段。

3.对症治疗 AD伴发的部分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焦虑失眠、攻击行为、幻觉、妄想等可以考虑用小量的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0.5-5mg 。对于抑郁症状较突出的可以选用各种抗抑郁剂,但要注意其用量,以免诱发谵妄或加重痴呆。

(二)预防

对AD的预防目前也无可靠的办法。有人认为减少接触铅制品可预防AD发生。因病因未明,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不能肯定。但早发现、早干预无疑对延长其寿命有重要的意义。本病病期一般为5-10年,个别患者可稍长,多死于躯体合并症。

(李恒芬谭军)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二、题目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二、对象0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三、课时目标

课时分配1、概述(5分)

2、诊断要点(25分)

3、处理原则(5分)

四、授课重点诊断要点

五、难点处理原则

六、授课形式理论讲授、病例示教

七、授课方法

课前准备

八、参考书3、王祖承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九、思考题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新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概述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duet。physicaldiseases)是由于除脑以外的躯体疾病直接导致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类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毒素作用、能量供应不足、神经递质改变、酸碱平衡紊乱等影响了脑功能,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主要包括:意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症状或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患者常有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功能受损。

躯体疾病因素并非引起此类精神障碍的惟一因素,高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应激状态、环境因素、缺乏社会支持以及既往神经精神病史等均可能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

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依据以下几点:

1.有躯体疾病的依据,并已有文献报导该躯体疾病可引起精神障碍。

2.有证据显示躯体疾病导致精神障碍,如躯体疾病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有时间上的密切关系,精神障碍可因躯体疾病的好转而好转。不过,有时精神症状较躯体疾病出现为早,如抑郁症状可发生于诊断胰腺癌之前。

3.有不典型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如患者在老年时才出现类分裂样症状,或抑郁症状伴不常见的症状,如幻嗅或幻触。

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并无特定的临床症状,且与功能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表现非常相似。不同的躯体疾病可导致相似的症状,而同一种躯体疾病也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综合征。

在治疗原则方面,首先必须治疗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发躯体疾病,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支持疗法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等。护理包括安静、安全的环境和防止意外发生等。考虑到年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临床上要慎用精神药物,注意调节药物剂量,起始剂量应更低,逐渐增加剂量,当症状稳定时,应逐渐减少剂量。

对有严重失眠和焦虑的病人,可以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对因谵妄或急性精神障碍伴发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紊乱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抑郁患者可给抗抑郁剂,但须注意三环类抗抑郁剂的副作用,特别禁用于心脏传导阻滞、前列腺肥大或青光眼的患者

第二节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多数躯体感染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较轻微且短暂,如难于集中注意、轻度意

识障碍、焦虑、抑郁、易激惹、失眠或嗜睡和精神易疲劳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谵妄等综合征;而在慢性感染中,主要表现为遗忘综合征或痴呆。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和毒素作用、脑循环障碍、机体代谢障碍、发热、水和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此外,机体的机能状态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患者病前性格特点和遗传倾向等,亦是影响精神障碍发展的因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常具有共同的特点:起病较急,病程发展常起伏不定,例如患者早上感到疲乏和轻度的眩晕,下午则可出现焦虑和易激惹,而晚上却发生意识混浊。此外,精神症状通常是与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感染性疾病好转后,精神症状亦会随之好转。及时发现原发感染性疾病是正确诊断的关键。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和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定向障碍和意识混浊,应引起充分注意,并积极寻找原发的躯体疾病。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因精神症状可加重躯体疾病的症状,如激越行为可使心血管系统疾病恶化,而且不利于水和营养的吸收等。所以治疗要双管齐下,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控制精神症状。临床用药需谨慎,尤其要注意肝肾功能损害、水电解质紊乱和精神药物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下面简单介绍常见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和副伤寒、斑疹伤寒和其他立克次体感染、疟疾、小舞蹈病、HIV感染伴发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理论课教案三、题目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二、对象0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三、课时目标

课时分配1、相关概念(20分钟)

2、药物依赖(20分钟)

3、酒依赖(40分钟)

四、授课重点酒依赖的临床特征、合并症

五、难点药物依赖的机制

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

七、授课方法

课前准备

理论讲授、病例示教

八、参考书4、王祖承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九、思考题1、药物成瘾的机制是什么?

2、为什么长期饮酒容易产生精神症状?

新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概述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是指来自体外的且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以个体产生耐受、依赖和戒断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有的精神活性物质以引起躯体依赖为主,有的以精神依赖为主,也有的两者并存。

1993年7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药物依赖的终生患病率为0.47 ‰,略高于1982年12个地区的流调结果(0.39‰)。

一、有关术语介绍

1.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是指对精神活动可发生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在使用一定数量或时间后会造成依赖,停用或骤然减量会出现戒断症状。可产生依赖的物质很多,常见的有酒类、鸦片类、大麻类、镇静催眠剂、抗焦虑剂、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2.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出现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组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使用或不恰当地使用医学上不必要的药物,ICD-10称之为有害使用(harmful use)。在某些文献上,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常混用,实际上两者的概念不完全相同,药物依赖属于药物滥用,但药物滥用并不一定都产生依赖。

药物依赖可分为躯体依赖(psysical dependence)和精神或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躯体依赖是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而引起生理状态的某种改变,一旦停用便会产生撤药或戒断症状。心理依赖是指对药物的渴求,患者常千方百计地寻找并再用此药。一个人既可同时对数种药物产生依赖性,也可对同类药产生交叉依赖。

3.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指突然停用或减量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的一组躯体或(和)精神的症状和体征。每种物质的戒断症状可各有其特点。恢复使用足量该物质后戒断症状即可消失。

4.耐药性(tolerance)是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其药效逐渐减低,如要取得与用药初期同等效力,必须增加剂量。药物依赖患者多产生耐药性,但也有的并不产生耐药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药物依赖的发生机制有以下几种学说。

(1)受体学说:70年代人们发现了与药物依赖有关的吗啡受体。一些研究发现,脑内存在着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以及内源性吗啡受体激

动剂,因此推测,药物依赖性的形成可能与外源性吗啡与吗啡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有关。纳曲酮为吗啡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吗啡受体发挥药理作用,减少心理渴求,降低鸦片类依赖者的复吸率。

(2)代谢耐药性和细胞耐药性:代谢耐药性是指因药物代谢加快,导致组织内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动物实验发现,给吗啡8小时后测定脑内吗啡含量,有耐药性动物的浓度比正常动物要低。细胞耐药性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了某种适应性改变。已证实蓝斑核 ( locus coeruleus,LC)与阿片的躯体依赖密切相关。动物实验发现阿片类长期慢性给药,LC神经元出现耐受现象。

(3)生物活性胺的作用:有实验表明,注射吗啡后脑内5- 羟色胺的更新率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而增高。可卡因对脑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阻断了多巴胺再摄取通路,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产生陶醉和欣快感等效应。

(4)废用性增敏:吗啡受体长期被吗啡阻断后出现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可由于依赖药阻断了受体,出现废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药过程中出现戒断综合征。

另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药物依赖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药物依赖

一、临床类型与表现

1.鸦片类依赖鸦片类物质指①鸦片;②从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③吗啡的衍生物,如度冷丁、美沙酮等。此类药物除镇痛外可引起欣快,易成瘾。常用剂量连续使用2周即可成瘾,常见下列表现。

(1)精神症状:情绪低落、消沉、易激惹,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创造能力和主动性降低。失眠、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颠倒。发展到一定阶段个性改变较为明显,表现为自私、说谎、诡辩,不关心他人,对社会失去责任感。智能障碍不明显。

(2)躯体症状:一般营养状况差、食欲丧失、多汗、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性欲减退。男性出现阳萎、性欲丧失,女性月经紊乱、闭经。还可见脸红、头晕、体温升高或降低、心悸、心动过速等植物神经症状。个别患者还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降低等。

(3)神经系统体征:可见震颤、步态不稳、言语困难、Romberg征阳性、瞳孔缩小、腱反射亢进,也可出现吸吮反射、掌颏反射、Hoffmann征阳性及感觉过敏。脑电图可有轻度异常,β活动或θ活动增加。

(4)戒断症状:停药后8~12小时即可出现打呵欠、流涕、出汗、寒战和身体多部位疼痛,并有焦虑、烦躁、心境恶劣。患者常痛苦呻吟,哀求给药。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短暂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可呈谵妄状态,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24~36小时症状较为突出,历时1~2天或2~3天后便显著减轻。在戒断综合征的任何阶段,只要恢复用药,症状便戏剧性地改善。

教学查房教案

全科医师教学查房教案 内科教研室科室: 内容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主持人 教学查房时 间2017-11-14 地点 教学病员病例1 姓名: 住院号: 诊断:高血压3级-很高危、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症 参加人员 教学目的1.掌握高血压定义、分级、危险分层。 2.掌握心脏查体及阳性体征意义。 3.结合病例掌握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及检查阳性结果意义。 4.评价医疗文书书写情况。 5.提高规培学员对高血压合并肾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临床思维。 教学设计1. 病史采集训练规培医师采集高血压合并肾病病史和分析病情特征能力 2. 体格检查规范全科医师体格检查、判断阳性体征意义 3.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的选择及结果分析 4. 利用基本医疗信息培养全科医师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思路 5. 设计师生互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培养规培医师临床思维 6. 掌握高血压合并肾病治疗方案 7. 掌握高血压药物分类及不同类药物适应症与禁忌症。 查房准备主持教学查房医师 1.病例准备选择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 交流与沟通,得到患者理解及配合 2.教学准备通知全科医师所选病例,要求熟悉患者病情 3.教案准备准备好教学内容、方法、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讨论的问题 与参考文献 全科医师 1.复习、查阅与该疾病相关理论知识、最新进展 2.查房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体检、复习有关检查结果、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通过复习理论知识,结合患者特点提出问题查房时讨论 教学查房步骤一、办公室介绍查房事宜(5分钟) 1.自我介绍。 2.讲解查房目的、要求、查房内容、重点及难点。

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病学复习资料.docx

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病学复习资料 精神病学笔记第一单元精神病概论 第一节精神病学概论 专业书之两读:为学问,为考试 一、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概念精神与心理精神病学与变态(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精神障碍与心理变态的联系精神病(psychosis)特指具有幻觉、妄想 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和抑郁症。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屮的一小部分。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索影响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糟神活动异常作为主耍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泛指一切的因精神问题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 精神障碍是一个更宽的范畴。心理变态这是一个老百姓的术语而不是一个专业 术语,泛指一切反常的令常人不能接受的心理现象或者外在的行为现象。精神卫生是指没有躯体的疾病,精神愉快、精神饱满,同时能够适应良好的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每一个人所要追求的状态。 二、精神障碍的病因医学角度:内外因论(生物-心理-社会)(-)生物学因素(内I大I) 1.遗传遗传I大I素是最重要的致病I大I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索,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屈的终生患病率也只冇10 %左右。 2.屮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二)心理、社会因素(外因)1.人格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H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2.应激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心理学角度:意识论:精神分析认知论:认知分析行为论:行为分析 第二节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症状学概论(精神病理学) 二、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一)错觉、幻觉与表象(二)非幻觉性知觉障碍 1.视物变形症 2.空间知觉障碍 3.非真实感 4.人格解体 5.时间知觉障碍(三)幻觉1.幻觉的分类: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叮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和暗示性幻觉。2.幻觉的临床意义:幻觉为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药依赖者,癫痫,以及急慢性精神病。3.幻觉与其他症状的鉴别:言语性幻听,特别是评论性或议论性幻听需与关系妄想区别。 三、思维障碍(一)思维内容障碍:强迫观念/超价观念/妄想妄想的三个特征 1.妄想都是涉及自我的 2.这种观念为个人独享 3.坚信不移(-)特殊的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

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3、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精神科护理学 》教案:第四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教案编号: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精神病护理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 授课年级2007年级 教案内容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教师 日期2010 年 3 月9 日 教案概要 课程名称:精神科护理学

编写时间:2010 年 2 月18 日 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制

第四章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 第一节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建立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要求、治疗性沟通的技巧。 (二)熟悉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过程。 (三)了解影响护患关系的相关因素。 二、教学与内容 (一)详细介绍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具体要求。 (二)重点讲解接触患者与建立护患关系的沟通技巧。 (三)一般介绍影响护患交流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疾病的观察和护理记录。 (二)熟悉精神疾病的观察。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精神疾病护理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以及记录的要求。 (二)重点介绍精神疾病观察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第三节精神科的基础护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基础护理中安全、日常工作、饮食和睡眠等内容。 (二)熟悉安全、饮食和睡眠护理。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精神科安全、日常工作、饮食和睡眠护理内容。 (二)重点介绍安全、饮食和睡眠护理。

第四节精神疾病患者的组织与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精神疾病患者分级护理管理。 (二)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组织和管理。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介绍精神疾病患者各级护理管理具体内容。 (二)一般介绍精神患者的组织和管理。 第五节精神科整体护理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护理评估的方法 (二)熟悉评估的内容 (三)了解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六节精神科康复训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精神科康复训练方法的种类 (二)熟悉放松训练方法 (三)了解建立康复信念、社会技能训练、学习行为技能训练、职业行为训练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自学

解析全科医师教学查房规范

解析全科医师教学查房规范 高艳华,于彦,彦政,辛德梅,张新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科教科,北京100022) 摘要:本文根据北京市全科医师培养纲要,结合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的要求,设计出全科医师指导老师教学查房评分表,对教学查房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查房的目的二查房准备二查房步骤等,并对查房效果和总体印象进行详细解析三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学查房;师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70(2015)01-0098-03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5.01.034 全科医师是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二患者康复和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 守门人 三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师,建立以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形成基层首诊二双向转诊二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三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和 首诊在基层 的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三由于目前全科医学主要定位在毕业后教育,师资缺乏,而由没有全科医学背景的专科医生带教,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三所以,规范全科医师教学查房很有必要[1]三笔者根据北京市全科医师培养纲要,结合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的要求,设计出全科医师指导老师教学查房评分表(附表),现解析如下三 1 教学查房的目的 经过培训出来的全科医师主要工作在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人为中心二以家庭为单位二以个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三而专科医师培训需要掌握本专科主要疾病的诊断二鉴别诊断二治疗技术,熟悉门急诊专科疾病的处理二危重患者抢救,能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能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并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三所以,全科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三 教学查房是临床与教学的结合,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提高后期临床教学中实习医生临床专业能力和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三要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教学查房与医疗查房不同,前者是针对实习医生,目的是解决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后者是针对患者,目的是解决其诊断与治疗问题三 教学查房总体目标是以实习医生的实习大纲内容为主,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二训练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三具体目标应根据所查病例,确定当前应该解决的诊治问题,或学生要求解惑二提高的实际问题,初拟查房教案三通过教学查房的实施,达到 教 学 相长的目的[2]三 2 教学查房准备 充分做好教学查房准备三教学准备阶段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查房的效果三 2.1 病历准备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历,本专业的多发病二常见病种,且经过治疗有明显治疗效果的患者,或某一症候群进行鉴别分析的病历三疑难杂症病例不作为教学病历三 2.2 患者准备查房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提前得到配合与理解,病房空间宽敞,病房无陪人家属,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三有条件的科室可以到单独病房内便于观摩三 2.3 教师准备制订周密的教学查房计划,包括选择适当的查房病历,确定查房形式和流程,认真备课,掌握被查病历的第一手资料,并做好患者的工作三教学老师要态度认真二情绪饱满二仪表端庄二着装整洁二语言亲切三 2.4 学生准备所有参加者均应提前熟悉患者病情,熟记病史二病情变化二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参阅教科书 89(总98)‘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1期?教学与管理?

精神病学知识点

精神病学知识点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的损害。 精神障碍包括:重性精神障碍、轻性精神障碍。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2、感染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1、应激2、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的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国内临床常用的三个分类诊断标准 ICD-10:国际疾病分类 DSM-Ⅳ: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17类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10类 DSM-Ⅳ系统精神障碍分类类别如下: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9.做作性障碍10.分离性障碍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精神检查 面谈检查的目的: 1、获取必要信息以便确立诊断; 2、从完整的人的角度了解病人; 3、了解病人所处的环境; 4、形成良好的医患治疗关系; 5、向病人进行初步的精神卫生宣教,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 一、面谈检查的步骤:1、开始:(1)不受干扰的环境:(2)落座:(3)自我介绍 2、深入:(1)以开放性交谈为主:(2)主导谈话:(3)非言语性交谈

精神病学重点内容

精神病学重点内容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内容:症状学、心境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学: 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与客观环境不相称;多伴随有痛苦 的体验;引起社会功能损害。 影响精神症状表现的因素:个体、环境因素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 (1)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影响因素有感觉条件差、情绪因素、疲劳、意识障碍) (2)幻想性错觉: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主观想象,错误的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事物。 (3)幻觉:是一种虚幻的错觉(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常与妄想并存) 真性、假性幻觉的区别? 无论还是都是没有外界客观刺激的,区别它们的关键是患者对的感知有没有通过。 3感知觉综合障碍(非幻觉性知觉障碍):是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觉,但对个别属性产生错误的感知,(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周围环境改变感、自身躯体结构的感觉障碍),常见于癫痫患者 4思维障碍: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与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奔逸:观念飘忽,联想速度加快、内容丰富生动 思维迟缓 思维贫乏 思维涣散 思维破裂 病理性赘述等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①妄想:是一种病理性歪曲的信念(原发性妄想:直接产生于大脑的某种 病理变化,找不到心理学的解释(突然性);继发性妄想:继发于其他心 理障碍,可找到心理学的解释。) ②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信念,有事实根据。 ③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 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5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焕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衰退 6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病前不能够或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 (2)记忆减退:记忆四个过程都减弱。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第七版)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第七版) 1、什么叫精神障碍?(P1)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传统上,精神障碍根据有无所谓的器质性因素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后者由分为重性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轻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2、导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或危险因素有哪些?(P5) (1)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与表观遗传、精神发育异常、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 (2)精神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精神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如何理解精神障碍的等级诊断观念?(P39) 在诊断过程中,要根据等级诊断首先确定患者是否有器质性因素,只有排除器质性的问题,才考虑功能性障碍在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过程中,要考虑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精神病性的,如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 第二层次:非精神病性的,如神经症性、癔症、没有重性精神病性特征 第三层次:人格障碍和心理应激因素 4、CCMD-3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哪四项? ①症状标准②严重标准③病程标准④排除标准 5、谵妄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P55) (谵妄delirium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病因: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物质滥用、中毒、营养缺乏 临床表现: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老年患者中持续数月者也并非罕见。典型的谵妄通常10-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达30天以上。谵妄的特征: 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严重者会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 ④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好转后患者对谵妄时的表现或发生的事大都遗忘。 ⑤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情绪紊乱非常突出,包括恐怖、焦虑、抑郁、愤怒或者欣快等。 6.AD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AD与VD的鉴别。(P60)

教学查房实施方案

砚山县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教学查房规 范 一、教学查房的定义和目的 (一)定义 教学查房是医学人才培养中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在临床带教老师的组织下,以规培医师为主,师生互动、以真实病例为教授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临床教学活动,是医学知识传授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目的 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后接受培训以提高临床技能的规范化教育阶段,是培养专科毕业后人才成长为合格医师的必经之路,是实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重要步骤。教学查房是在临床病例的基础上,规培医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教师为引导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查房的目的 1.带教老师结合真实的病例引导规培医师归纳疾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培养规培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工作能力。 2.提高规培医师采集病史、体征等临床信息能力,同时培养规培医师的沟通能力。

3.融入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新观念,将临床指南与实际病例结合,培养规培医师循证医学思维,养成规范诊治的良好习惯。 4.提高规培医师掌握相关疾病的特点和诊治方法。 5.引导规培医师的爱伤观念,注意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查房流程:(三步法,共60-90分钟) (一)准备阶段(教学查房前2-3天) 1.病例准备:根据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选择有教学意义的病例,是指病情相对稳定,病史典型,症状、体征明显,辅助检查相对完整。注意所选病例的临床实际诊治过程合理、规范,避免出现实际诊治过程与诊疗规范之间存在矛盾的现象,同时培养规培医师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规培医师临床思维的病例。 2.教师准备: (1)提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理解和配合。 (2)教学查房前2-3天通知所有参加教学查房的规培医师,布置教学查房的准备工作。 (3)认真备课,提前熟悉病人及掌握病情演变情况,并根据病人相关情况查阅专业知识及新进展,在备课过程中书写教学查房教案,包括英语关键词、教学内容、方法、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讨论的问题及参考文献。 (4)确定查房的流程为:三步法。教学方法:启迪式。 (5)根据备课设定的讨论内容,制作幻灯片,包括设定讨论的问题、需阅读实验室及影像资料、新进展的介绍、参考文献、作业布置。

神经外科教学查房

护理教学查房记录 时间: 2014-1-20 主持人: 熊彩霞 参加人员:张楸谊、李菊丽 患者姓名:袁镜笨性别:男年龄:77岁 主要诊断:脑室出血 一、查房目的:1、掌握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2、掌握脑室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 二、重点解决问题:1、脑室引流管的护理与观察 2、脑室出血病人的护理措施 三、查房内容: 主持人:今天我们进行脑室出血病人的护理查房,讨论一下脑出血的有关知识及护理,首先请护生简要汇报一下病史。(一)病情汇报 护生:神经外科45床,袁镜笨,男,77岁(职业、心理、家庭)因“突发头痛、头晕、肢体乏力5小时余,于2014-01-14-12:40 入院,头颅CT示:、脑室系统出血。入院时神志清晰双侧 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射正常GCS评分15分T:

37.2℃P:94次|分R:20次|分BP:226|122mmHg,辅助检 查:血常规:WBC:14.15 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冠 心病”史,体查:四肢肌张力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 双侧膝跳反射存在,腹壁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 入院后予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及术前准备,予NS 50 Ml+硝 普钠50 Mg静脉注射,视血压调速。13:10送本科小手术室 行脑室钻孔伴脑室引流术。14:00术毕安返病房,停留脑室 引流管,术后予预防感染、护脑、脱水、制酸及对症治疗, 护理上予脑室引流管护理、降压、口腔护理Bid、会阴抹洗 Bid、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冰敷。目前血压 135-145/85-95mmHg平稳。 1月15日19:00 T:38.0℃,予冰敷,温水擦浴。 1月17日CT示脑室出血微创引流术后复查,与前片比较, 脑室出血有所减少。 1月18日11:00 T:38.1℃,予冰敷,温水擦浴。 1月19号拔除头部引流管,敷料干洁(带教老师补充) 主查护生张楸谊:床边查体 患者神志清晰,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射正常,GCS 评分15分T:37.2℃P:94次|分R:20次|分BP:156|94mmHg,SpO2为98%,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跳反射存在,腹壁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留置脑室引流管、尿管,均固定通畅。(带教老师补充)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教学文案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 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 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 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 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 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 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 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 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归纳

绪论第一节概述 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 3.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与精神障碍(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人格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4.精神健康:成功履行精神功能的一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5.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927135.html,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样)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1 / 29 心理因素相关心理障碍;5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6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7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二章 第一节概述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精神症状:1.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与其病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 2. 每一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科。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共同特点: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到的损害。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一、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1 感觉:是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

[高中英语]新人教版英语高三选修9:Unit 3教案

新人教版英语高三选修9:Unit 3教案 Unit 3 Australia Teaching Aims: 1.Topic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Australia/ Wildlife/ Tourism/ Customs and culture 2.Reading: a. Glimpses of Australia b. Australia’s dangerous creatures c. Greenhill High School Notice Board. 3.Grammar: The Predicative (words, phrase, nonfinite, clauses) Special Focus: 1.enlarge vocabulary: associate, associate with, Canberra, barrier, brochure, adequate, ecology, autonomous, federal, defense, citizenship, celebration, tolerate, tolerance, migrant, via, superb, rusty, tropical, splendor, heritage, aboriginal, out of respect, fortnight, reservation, highway, cradle, rainfall, agriculture, sow, bachelor, correspond with, enclosure, desperate, shrink, barbecue, talk… into, wind, limb, paralyze, recover, funnel, snatch, amongst, vinegar, unconscious 2.practice reading skills: learn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a passage in a few minutes; learn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an essay. 3.improve writing ability Additional materials: From Text to Test 高考链接 1.On 26 January, Australia Day, in over 200 locations across the nation, more than 9,000 people will become Australian citizens. (P22) across 用作介词或副词,意为“横过;穿过”.是指从“从一边到另一边”穿过/横过一个平面. [拓展]注意across和over、through的区别:over强调“越过/跨过”高的物体;through 着重指从物体中间“穿过”.例如: He helped the old lady across the road.

(完整版)精神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再外围是人格、适应不良。 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1.大脑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 2.更复杂的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细胞能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3.大脑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环路,构成我们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的基础. 4.如果脑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影响正常的精神功能.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ABA 单胺类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 如DA过高: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脑皮层下边缘系统)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 如DA过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皮层内、前额叶皮质)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 5-HT功能过高:躁狂 5-HT功能过低:抑郁 重性抑郁障碍:NE功能低下 ICD-10中精神障碍分为哪几大类? 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第一节概述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1.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

《精神科护理学》第九章+精神分裂症及护理讲稿

第九章精神分裂症及护理 第一节概述 导入语: 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呢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精神科护理学里面的第九章的内容——精神分裂症及护理。本章节呢总共有两小节的内容,第一小结呢是对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概述,包括此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个总体描述。第二小节呢则是对精神分裂的患者的护理作详细的介绍,我们讲从他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逐一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了本章节后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次病呢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在讲课之前我想问下同学们,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吗?有见过吗?你们对此病都了解些什么呢?(插入几张精神分裂症患者图片,此类患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看见的疯子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然后再引入本次课的正题。 一、分裂症概念:是一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常伴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其中以思维障碍为核心表现,并以精神活动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二、分裂症的起源发展:早在至少公元1世纪,在古代埃及、印度、中国及希腊,相关的文献资料就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描述。我国古代把所有精神障碍划分为癫、狂两类,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期:①1857年法国的Morel首次采用早发性痴呆描述了一组发病于青少年且有严重智能衰退的患者。②1871

年德国的Hecker和Kahlbaum对发病于青春期并很快导导致智力衰退的患者进行描述,称之为青春痴呆。③1874年Kahlbaum还描述了一种具有特殊精神症状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改变,称之为紧张症。④ 1896年德国的Kraepelin对上诉各种观点和描述进行仔细分析之后,认为上述不同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最后发展为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⑤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Bleuler 进行细致的临床学研究后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分裂:描述了4A“基本症状:即联系障碍(Associative)、情感淡漠(Apathy)、矛盾意向(Ambivalence)和内向性(Autistic),他提出“精神分裂”的概念,故将这一疾病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呢其实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社会阶层中,是我们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之一,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那么,到底是些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疾病的发生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口述过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异常以及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 ⑴遗传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约10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 近、亲属中患病人数越多,预期的发病率越高。 ⑵神经发育典型病例尸解研究发现,患者额叶、颞叶(海马、嗅 外皮质、海马旁回)有萎缩;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 部分患者有脑室扩大、沟回增宽和胼胝发育异常。这些变化在疾 病早期就已经存在,他与神经损害一致,其主要外在表现(个性

【临床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试题整合完整版

绪论 1.下列对于精神症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症状出现不受病人意识控制 B.症状出现后可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C.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D.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2.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包括了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其共同特点不包括(C) A在2周内急性起病; B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C起病没有征兆; D在2~3个月内痊愈。 3.医生如询问病人“工作环境如何,是否舒适安全,单位领导和同事是否好相处,同学和邻居对他态度怎么样,是否有人对他有些意见,以前得罪过什么人,这些人现在对他怎么样,是否有故意刁难、非议他的人,领导是否有不点名的批评过他,群众、报纸、广播、电视有无含沙射影的讲他,是否他的一举一动受到某些人的特别注意……等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病人有无以下何种症状:(B) A.幻觉 B.关系妄想与被害妄想 C.思维破裂 D.情绪异常 4.关于幻觉的定义为:(B)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C.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D.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 5.听幻觉最常见于:(C) A.躁狂症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6.某女,62岁,慢性精神病患者,认为一著名节目主持人播放当地新闻时劝说她去做坏事,并且只有她自己能够明白。请问这是什么精神症状?(C) A.幻视 B.幻想 C.关系妄想 D.思维松散 7.谵妄属于下列哪种障碍:(C) A.情感障碍

B.行为障碍 C.意识障碍 D.记忆障碍 8.早晨患者进食馒头和粥,医生查房问病人时,病人回答:“早晨进食鸡肉和鱼汤”,而此为昨晚食谱,这是什么症状?(D) A.妄想 B.幻觉 C.虚构 D.错构 二、精神病学与法律问题 1.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判定精神病人是否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应(A) A由有关医疗部门鉴定 B由有关医疗部门和法院共同鉴定 C由公安机关和有关的医疗部门共同鉴定 D 由法院和公安机关共同调查认定 2.一个原本正常的人,醉酒后意识障碍时出现犯罪行为,应评定为(D) A部分责任能力 B 无责任能力 C 视具体情况判定为无责任能力或部分责任能力D完全责任能力 下述哪种精神疾病占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总数的第一位(C) A.神经症 B.性变态 C.精神分裂症 D.人格障碍 4.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出现犯罪行为时应如何评定责任能力(D) A.其辨认能力削弱,应为部分责任能力 B.尽管其辨认能力削弱,但由于这类人格障碍治疗效果差,且危害大,应评为完全责任能力 C.其辨认能力存在,但从人道主义出发,应评为部分责任能力 D.其辨认能力充分,应评为完全责任能力 5.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精神病患者(C) A.只要双方同意均可以结婚 B.不能结婚 C.在疾病未愈的情况下不能结婚 D.不能离婚 精神障碍症状学 以下哪项不是精神症状的特点?(B) 症状出现不受病人意识控制 症状出现后可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感觉障碍包括哪些?(C)

精神病学教案

精神病学教案 (供五、七年制医学专业使用) 精神病学教研室 2002.8

绪论 目的要求:掌握精神疾病、精神卫生和心身医学的概念、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分类 教学时间:l学时 教学内容:精神疾病的概念和精神病学的任务 10分钟现代精神病学学科发展概况 10分钟 精神障碍的病因 20分钟 精神障碍的分类(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第二版修订本)1994 10分钟教学重点:精神疾病的概念及精神障碍的病因 教学难点:精神疾病致病有关遗传、素质因素、躯体素质概念理解 英语词汇:精神疾病(psychosis) 精神病学(psychiatry)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lsease) 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 应激(stress) 诊断指标(guideline) 自学内容:现代精神病学科学发展概况 我国精神病学学科发展概况 参考书:精神医学丛书第一卷精神医学基础湖南科技出版社 症状学 目的要求:感知觉、情感、意志行为的概念 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认知及认知障碍 2学时情感及情感障碍 35分钟 意志行为及意志行为障碍 35分钟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30分钟教学重点:知觉障碍(错觉、非幻觉知觉障碍幻觉)及思维障碍(思维形式、思维内容障碍)临床表现、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教学难点:感知觉、情感、情绪、心境、意志行为及其障碍有关概念 英语词汇: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 知觉障碍(disorders of perception) 错觉(illusion) 幻觉(hallucination) 妄想(delusion)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痴呆…(dementia) 自知力(insight) 自学内容:记忆及记忆力障碍 注意及注意障碍 意识及意识障碍 智能及智能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