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初步认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的基本内容,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评价克伦威尔、华盛顿、罗伯斯皮尔、拿破仑、林肯等人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本专题涉及世界近代史的第四、第六、第八三个单元的内容,上呈世界古代史,下启世界现代史的社会发展史,主要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的基础(含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两部分内容。两者之间因果相袭,线索连贯,对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基于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人类社会步入近代。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负担非常重,历史课时较少,学生课前预习历史、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比较少;加上平时自主学习、实践落实的机会少。这一专题内容重要而且时间跨度大,学生复习的前期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肤浅。在一个课时内复习完成课标三个单元,同时也是重点单元(含7课时的内容),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新航路的开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线索,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少数国家确立,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则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得到巩固、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能绘制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线索示意图,提高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顺本专题的知识脉络,运用表格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简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夯实本专题的基础知识。

2、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表格梳理本专题的知识脉络,声称这是结构,养成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理解人治向法治、专制向民主的转变,树立历史进步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明确14—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启示。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全面地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运用线索引导法、表格归纳法,帮助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想、去悟,不仅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且情感得到升华。

手段:采用多媒体出示线索、表格、达标测评、作业等辅助教学。

使用教材构想:

夯实基础:线索引导,整合教材,自主与合作梳理知识,学生在阅读书写的实践中巩固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

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包含思想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师生共同探究重点、难点,进行学法指导。

分层优化:当堂巩固训练和达标测评面向全体、分层优化。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课程

复习(多媒体展示)

1、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的哪些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多媒体展示)马克思也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

3 / 10

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发展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发明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找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连接点。)

原始社会那么,世界历史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共同复习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回顾,明确课题,自然导入复习课)

第二环节:线索引领,明确学习目标

资本主义发展史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

思想

经济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

1、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简表

2、革命或改革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简表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认识;然后四人小组互相检查核实,落实知识的把握。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落实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拔、解难释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本专题基础知识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落实基础知识;通过四人小组的检查核实,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体系

1、概括世界近代史的线索和特征,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世界近代史。

1)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学生进行说明: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基础)、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思想基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基础)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进行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学生进行说明:工业革命,最终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

4)资本主义的巩固

学生进行说明: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5)资本主义的巩固又促进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进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中考分析。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课标世界近代史板块的专题“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这部分内容,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其中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多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则多以简答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应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设计意图:以课标专题复习,强化课标意识、达标意识。总结历年中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要求和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复习,对中考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问题驱动,生成结构。

(1)在14至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2)这些变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3)这些变化又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回答以上环环相扣的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1)相对容易:在14至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2)相对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曙光。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两

5 / 10

个方面来讲述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3)难度适中,师生互动完成: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从思想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而15世纪开启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从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分别从思想和经济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

教师进一步启迪学生思考:而此时没落的封建专制和殖民统治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于是为扫清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17、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

教师归纳总结:这几个国家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梳理本主题知识脉络”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以图示的方法将主题的知识体系写在黑板上。一方面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图示法。)

第四环节:共同探究、拓展思维

1、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方法指导,提出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是中考考察的重要能力,首先提醒同学们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1)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根据其历史活动,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老师总结的方法,来评价一下拿破仑。

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后,派代表展示。

评价拿破仑:

史实:(1)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他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史实)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结论)

(4)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史实)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结论)

结论:终其一生,拿破仑有功亦有过,他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提示:还应把握英国克伦威尔、法国罗伯斯庇尔、美国华盛顿、林肯等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归纳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事迹”的目标而设计。在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2、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为保障已取得的权利,还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

方法指导,提出问题。这些法律文献也是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首先强调关于法律文献类的知识点,要从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方面来分析。那么大家能找出《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三个法律文献体现了怎样的共性特点吗?这些法律文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有什么共同作用?

根据第二环节中表格中的填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

预设学生回答:通过讨论探究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三个法律文献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是法治时代到来的表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归纳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向民主”、“人治向法治”过渡的历史。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阐述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内容及进步性”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本质,帮助我们探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生成认识

7 / 10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专题所学,明确学习目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设计意图:与导入课相呼应,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

1、15-16世纪,打破了世界各地间封闭和孤立的重大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亚历山大东征

D、三角贸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人文主义的影响

C、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3、下列有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②都处死了封建国王③都通过了法律文件④都曾建立过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美国最早确立“自由”、“平等”政治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A、《独立宣言》

B、 1787年宪法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宅地法》

5、下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 、法国大革命

6、材料分析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中“旧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2)“新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在英国、法国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法国为确立“新政治制度”颁布了什么文献?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设计意图:紧扣课标,通过试题,既检测了学生对本专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对比分析的能力。)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1、结合所学,按提示信息写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和内容。

1)美国宣告脱离英国而独立:

2)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

3)美国南北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2、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林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任选一位,试作评价。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巩固落实。)

板书设计:

思想

经济

教学反思:

优点:能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当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知识点,讲练得当,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改进之处:教师语速较快,学生不易接受。以后,教师要调整语速,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今后教学中要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感悟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9 / 10

教研组长点评:

本节课基于课标、结合中考,编写学案,复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升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学案进行复习,有效实现了我校倡导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自我感悟、小组交流、讲解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整体知识。

内容的安排上容量多,因而留给学生分析材料、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顾及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一部分。教师要精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 (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发展农业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 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中华上下五千年知识竞赛题目(一)教案资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知识竞赛题目(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知识竞赛题目 一、填空题。 1.原始社会晚期,在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他们选贤任能,天下。 2. 少康重建夏王朝统治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史称 “”。 3、禹死后,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4、周幽王用博取褒姒一笑,导致国家灭亡。 5、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称为,把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 6、的措施实施之后,使秦国变成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统一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 7、秦始皇下令除、、的书以外,别的书都要在一个月内焚烧。 8、秦始皇的,使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浩劫。 二、选择题。 1.()开天辟地,()用黄泥造人。 A. 盘古 B. 鲧 C. 女娲 D. 仲康 2、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尧舜禅让” A. 少康 B. 尧 C. 舜 D. 大禹 3、传说中带领人们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指 (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 A.涿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5、夏朝第一个国王是(),最后一个国王是()。商朝第一个国王是(),最后一个国王是()。周朝第一个国王是(),最后一个国王是()。 A、周幽王 B、商汤 C、夏启 D、周武王 E、商纣王 F、夏桀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商朝 B、秦朝 C、夏朝 D、西周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世袭制继承王位的是() A.禹 B.周厉王 C.启 D.商汤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 夏 B. 商 C. 西周 D.东周 6、()废除了禅让制度,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A. 少康 B. 后羿 C. 夏启 D. 商汤 7.()复国中兴,重建夏王朝。 A. 少康 B. 后羿 C. 夏启 D. 商汤 8、()在消灭夏桀,推翻了夏王朝统治之后,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A. 少康 B. 后羿 C. 夏启 D. 商汤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中历史_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开辟新航路》第5课开辟新航路

时间课型:复习备课人:课时:1课时教案系列:第5 份一、课标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三、学情分析 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过,有一定的基础。但高一只是以主干知识为主,对很多的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挖,时隔九个月,学生大部分已经遗忘,专业历史知识储备的不足,或者没有系统性。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相对差些,本课内容牵涉面广,与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有交叉,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理解有困难,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围绕所给内容,提供一些有趣味性的资料,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活跃课堂,启发思维,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并能够准确复述出来。 2、能够列举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基本史实,并能在地图上依据重要地点大致圈画出每人航行的路线。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能够灵活的运用新史观,分析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4、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能够充分认识到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六、评价方法 目标1: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评价学生归纳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个人解读

《历史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历史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通过自选设计竞赛试题、师生共同制作复习课《历史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活动课课件和参与知识竞赛的抢答,获得亲自参与历史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加深历史知识学习的功效。从而对“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回味无究,终身难忘。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之情。 活动要求: 1、竞赛内容:以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为主,适当增加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时事政治知识。 2、竞赛组织:由历史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竞赛规则、征题、命 题、主持现场竞赛,担任评委等,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分组答题,计分。 3、竞赛试题:试题表述简洁,参考答案正确;难易适中,题型灵活多样。 4、竞赛形式:要活跃、简便,有利于调动全体同学参赛的热情。 活动过程:(多媒体显示《历史合作学习知识竞赛》,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介绍领导、评委及参赛选手; 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比赛规则展示在多媒体上) 1、竞赛题目共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必答题,第二种抢答题,第三种风险题;第四种才艺表。 2、每组都有100分底分。 3、每轮每组仅有一次向现场同学求救机会。 4、在规定时间外作答,即使回答正确,也不能加分; 5、每轮比赛结束后,由主持人对各个队的分数进行通报。 6、快参与:每轮有3-5道题,全部同学参与抢答,答对一题加20分,答错不扣分,分数加入各班总分。 7、答题顺序:每小组派代表抽签确定。(同时比赛规则展示在多媒体上)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附比赛试题) 第一轮──必答题 中国之最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2、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

乡土历史教学案例——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

乡土历史教学案例——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 丹凤中学历史组赵媛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可探究性、真实感、亲切感等特点,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也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的情感素质。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也为我们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此,结合丹凤县本土历史文化,从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方面作一些探索。 关于乡土历史资源如何引入课堂进行历史教学,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解放战争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县的烈士陵园去思考拿着落后武器、穿着草鞋的革命先烈何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在讲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也可引入创建于清末时期(1911年)丹凤县的葡萄酒厂,进一步理解清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葡萄酒厂创办的政策性因素。在讲解古代和近代中国商业发展时可引入丹凤县的船帮会馆和马帮会馆,因为在陇海铁路未通之前,龙驹寨(今丹凤县)自古是“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交通要道,东路贷物沿长江入汉江逆水而上至龙驹寨镇,然后由北向西驮运分散至西安、甘肃,北经洛南转运至潼关、山西等地,所以旧有水旱码头称誉。在讲解近现代以来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回顾丹凤县的老街道和棣花的清风街,遥想当年人民的市民生活,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丹凤也有了自己的天主教堂及众多教徒。在讲解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时可以让学生去四皓墓参观里面的碑文,这些古诗词文与历史文物、书法雕刻艺术融通一体。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书法的魅力。而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身边的历史,去找老照片或者向周围的老者了解我们的服饰变化,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化。在过年的社火表演中也可近距离感受土生土长的商洛花鼓艺术。 选修教材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课为为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课例,因为丹凤县古城村就是商鞅的封邑。商鞅封邑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计擒魏公子卯,大破魏军,遂封于商城,号商君。由于卫鞅封于商,遂使当地成为变法之首善地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后商县、商洛县治亦均在古城。对于高二文科的学生来说,商鞅的结局、商鞅变法的作用,已经很熟悉,虽接受了有关商鞅变法的一些观点,但又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1、关于商鞅之死。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提问,商鞅之死的原因,真如教材所说,就是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吗?让学生穿越到商鞅变法时期,想象自己作为商鞅封邑的古城人,若商鞅被通缉时请求你收留他,你会收留它吗?学生的回答惊人地一致“不会”,理由是此时商鞅已是戴罪之身,收留他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还会连累其他邻家。在问及“关于商鞅之死,你有什么感觉?”时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同学答:“真可惜!要不是商鞅,我哪里能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将军呢?”有同学答:“他怎么不早点死啊!我就是到街道倒了个垃圾就被砍去了左手,落下一辈子的残疾。”有同学回答“都怪这个家伙,本来我就要继任我爹的位子了,谁知道他还搞个军功授爵,我还得在部队里面吃

历史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

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

高中历史《美术的辉煌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欣赏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了解19 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等。介绍这些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资料分析法理解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主要美术流派的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19 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导入】教学过程 面对美术班,利用所拍照片“往届优秀美术毕业生”和他们的作品照片来导入。另外展示十幅昂贵名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价值及其流派特点。 【讲授】教学过程 环节一:把本课设计成作品展览式,不同流派作品分成不同的展厅。 设计意图:方便对作品流派价值特点和背景的理解把握。 第一展厅: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 问题引导:从题材、画面表现形式、素描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特点,并联系背景分析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和点评。 新古典主义美术特点:以重大事件为题材;强调理性,画面严整和谐;重素描,轻色彩。 新古典主义呼唤英雄的原因:大革命前后的法国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追求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展厅: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问题引导:从题材、画面表现形式、素描与色彩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作品特点,并分析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注重感情;强调色彩;整体完整统一,不拘小节。 产生原因: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找新的寄托。 问题探究: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表现方式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派作品,强化对各自不同特点的理解把握。 两派差异:(前者新古典主义,后者浪漫主义)

第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5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李艳芬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也是本册书最后一课。本册书的时间起讫是从中国有人类史开始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止。其间经历的无数传说和史实被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凝练成四字或多字成语,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延绵不绝,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化史中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因此,很有必要让刚接触中国历史的初一学生对这一文化内容耳熟能详。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处于青年期的初期,对世界的认识尚不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刚开始形成,对于诸多文化现象不能做出正确回答,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从旁协助,指点迷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古代史史实,这为本课顺利有效进行提供了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技能,这也为他们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目标 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学会查阅工具书和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编制历史故事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利用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四.活动理念和活动方式 活动理念: 始终如一地遵循课改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合作,集体探究,精诚团结,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配合有条不紊,以此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活动方式: 学生分组竞赛,教师是帮助者,及时调控课堂秩序,掌握好时间。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将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前传授给学生。 2.认真选取成语,难度,梯度各组要一致。 3.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知识的搜集工作,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 外再抽出5名同学组成裁判组,各组其余学生全部作为本参赛队的 支持者,裁判组将收到的成语编成多种题型,并将题目按比赛程序 依次编号(应多编几道备用)。选一位主持人,由裁判组确定评分标 准和比赛规则,并告知参赛队员,组织学生布置比赛场地,准备抢 答器,粉笔,记分卡片,每组再确定几名替补队员。布置学生制作 一个PPT成语故事小课件,排练表演成语故事。 4.提前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时间掌控,纪律,知识点错误等。 (二)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