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三、课程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2.方法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能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及从事教育管理的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课程整体设计

六、课程学习单元内容与要求学习单元名称:绪论

学习单元名称:教育功能

学习单元名称:教育目的

学习单元名称:教育制度

学习单元名称:教师与学生

学习单元名称:课程

学习单元名称:课堂教学

学习单元名称: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习单元名称: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习单元名称:学生评价

学习单元名称:教师的教育研究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 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下)【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

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沟通渠道的复杂多样,必然带来信息的纷繁复杂。 ④班级组织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较大的班级组织规模不利于照顾到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人左右,我国小学班级人数都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班级人数。 2.结合班级组织的特点比较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异同。 答:班级组织作为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它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性。其异同点分析如下:(1)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共同点 ①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引导。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 ②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

教育学 12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信息社会的教育:学校将出现一系列的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七、教育学的主要派别(了解):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八、当代教育学的新的特征: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九、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者的关系:辩证统一,既要看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也要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的制约作用。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 (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 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 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 (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简答题 1.试界定并分析“学校”概念。[华南师大2003研] 答:(1)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它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是社会组织文化的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它具有一般组织的相同组成部分:组织历史;组织的价值与信仰;与组织有关的故事;组织的文化规范;组织的传统、仪式特征;组织中的杰出人物。 (2)学校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文化是指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文化成分。也就是仅适合某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或团体参与的文化。一般来说,文化的特殊性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它伴随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文化和生物因素而有所不同。学校文化就社会整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有着相当的差距。当然,就学校内部而言,也有着普遍文化、可选择文化和特殊文化的区别。 (3)学校这种文化具有整合性强的特征。这个特征表现较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期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 (4)学校具有一定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我国目前的学校领导体制是实行校长负责制。 另外,学校还具有一定的人员编制,比如教师、学生等。学校是和社会、家庭等密切联系的教育专门机构。

2.简要说明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北航2007研] 答: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 (1)家庭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家庭以夫妻关系为基础,是包括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乃至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发展。因此,国家总是十分重视、关心和引导家庭教育,并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 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教育发展史上,人们早就认识到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幼儿早期发展与家庭教育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幼儿时期家庭给予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以后接受教育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 ③家庭教育的新课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使家庭教育出现了新变化。新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到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因素。 家庭教育仍然是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绝大多数儿童,从出生到六岁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生活上心理上对家庭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他们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他们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同时,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

教育学基础(丁锦宏版)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D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二、多项选择 2.下列哪些教育理论著作属于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作品?(ABC ) A、《学记》 B、《论语》 C、柏拉图的《理想国》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E、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AC )。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D.卢梭的《爱弥儿》 5.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ABCD) A、解释教育现象 B、解决教育问题 C、揭示教育规律 D、指导教育实践 6.下列有关教育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 A、卢梭曾提出两个教育研究中未被充分证明的问题,一是人究竟从哪些方面接受教育,二是教育应根据成人的标准还是根据儿童的本性来进行,这两个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B、孔子创办儒家私学,面向社会各阶层办学,做到了“有教无类”;自己则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仁义品质的“贤人”和“君子”,并指出“克己复礼为仁”;教学纲领是“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该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卢梭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下列哪些不是这本书的特点(ACD) 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教学文案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 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 (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 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 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P2 1、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 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对象多层次;形式多样化。 2、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本质:P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1.永恒性 2.历史性(阶级性) 3.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P2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构成的。 四、起源:P4 马克思主义认为: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最早产生于(A ) 学校最早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P9 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研究目的: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 六、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P10、11 《学记》(中国春秋末年) 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它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规律:

制约 教育社会发展/个体发展 促进 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和生态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P21 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政治民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18 ---决定教育的性质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教育的经济功能P25-27 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行。”——为什么出现教育发展优先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 2. 教育具有周期性,必须提前培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 P36 个体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生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P38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可能性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外在因素: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 --外部条件 二、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42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是遗传素质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P42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 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学基础考点(12所师范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考点 1、泛智教育思想(P17)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2、教师的角色有哪些(P132)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者4)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P138)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反应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典型的特征。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 ③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④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页有差异。 ⑤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育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育生活。 区分: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显性/隐性教育目的(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4、了解斯金纳、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的主要主张(P200)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③程序教学的方法。 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主张: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②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③学科知识结构。④发现教学的方法。

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49]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20分 中国教育史约60分 外国教育史约60分 教育心理学约6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简答题:7小题,每小题15分,共105分 分析论述题:5小题,每小题25分,共12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本《考试大纲》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选拔合格生源。引导考生全面理解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学原理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性质、内涵和历史变迁。 3、熟悉并掌握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和教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班级管理和教育科研等。 4、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 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教育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成的过程。 (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 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 引导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形成。 (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教育法定为一种义务;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出现。 (四)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 (一)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的功用。 (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 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 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 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I 与”学,I 是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叭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汀。出发点是叭学习,' 4 口叭学习者汀。 3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汐卜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祸合过程 C 、动力性 O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叭规定,I (二)学习者 1 、使用n 学习者写之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叭受教育者哗子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呀目比,”学习者,I 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叭非学校化社会写之个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 世纪70 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叭非学校化社会汀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