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A.静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

B.动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并且长期绑压止血

C.发现煤气中毒病人需要就地将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D.对溺水病人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

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流回心脏。因此,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A错误;

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止血的部位是伤口的近心端,但不能长期绑压止血,B错误;

发现煤气中毒时,立即关闭气源并打开门窗通风,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再实施进行人工呼吸抢救,C错误;

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D正确。【点睛】

出血的初步护理,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急救的方法。

2.当遇到一些突发紧急情况时,我们应力所能及的予以救助,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发现因意外事故发生骨折的病人,应立即将病人移至安全的地方并尝试使骨折复位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C.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溺水、触电、煤气中毒导致呼吸暂停者,应马上拨打“120”,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详解】

A、骨折发生后,应该马上把他送医院或立即向老师报告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如有伤口,先用现场最干净的布包扎伤口,千万不能帮他现场复位,防止骨骼发生移位,不好医治,A符合题意;

B、发生意外事故,人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状况,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因此要立即打开门窗,将其转移到通风处,在拨打“120”之后,要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B不符合题意;

C、遇到心脏病发作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要随意搬动病人,C不符合题意;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

3.学会急救方法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救人一命。以下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掌握急救常识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的步骤正确是先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

【详解】

病人在生命垂危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心跳的现象,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常用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图中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①③②,B 正确。

【点睛】

掌握人工呼吸这种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4.某研究团队发现疟原虫对小鼠恶性肿瘤(俗称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下列关于该研究的推断合理的是()

A.对小鼠免疫系统而言,疟原虫和肿瘤细胞都是“自己”成分

B.疟原虫入侵后,小鼠淋巴细胞会产生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疟原虫入侵后,可能会激活更多免疫细胞识别、杀死异常细胞

D.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推广到人的肿瘤防治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免疫是指动物体的一种生理功能,疟原虫和肿瘤细胞都是“异己”成分,A错误;

疟原虫入侵后,小鼠淋巴细胞会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疟原虫入侵后,可能会激活更多免疫细胞识别、杀死异常细胞,因此对小鼠恶性肿瘤(俗称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C正确;

由于该项研究成果不够成熟,是否对人的肿瘤防治上有效果,因此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的肿瘤防治上,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5.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错误;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B错误;

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C正确;

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人体具有免疫功能,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

6.早在10世纪,我国就有人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预防天花,其中痘浆预防天花的方法分别属于()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D.抗体、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病。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把天花病毒消灭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约60年),以后就不在患天花病了。因此痘浆属于抗原,这种免疫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理解掌握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及抗体和抗原的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A.水量过多B.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C.水温太高D.水中没有水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考点:本题以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8.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生素能杀死细菌,不能杀死病毒

B.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因此抗生素药品不会腐败变质

C.生病时应尽早服用抗生素,以便早日康复

D.抗生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杀死某些致病真菌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所以用抗生素能够治疗细菌性疾病,对病毒性疾病和真菌引起的疾病无效。

【详解】

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对病毒不起作用,A正确;抗生素能杀死细菌,但是抗生素药品也会腐败变质,B错误;抗生素也不能包治百病,只能治疗细菌性疾病,滥用还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以及杀死正常的有益菌等副作用。并不是尽早服用抗生素,便早日康复,C错误;抗生素是某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某些细菌的物质,D错误。

【点睛】

牢记合理用药的知识,切记慎用抗生素。

9.下列急救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发现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患者,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B.对溺水造成呼吸停止的患者,应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

C.户外活动时遇到突发心脏病,呕吐且四肢厥冷的患者,要立即将其搬至屋内

D.因外伤造成下肢出血时,可根据出血特点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等。

【详解】

A.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A正确。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B正确。

C.遇到突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心跳停止可以采用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急救,不能随意搬动,C错误。

D.外出血分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根据出血特点应在远心端或近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D正确。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自救或救助他人。

10.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详解】

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1.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种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B.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

C.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D.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B符合题意。【学科网考点定位】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12.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D.第一次注射疫苗后,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C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较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抗体并不能持续保护机体,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特点。

1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

D.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体,能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

A、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初步的消化作

用;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能够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唾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这就是免疫监视。B正确;

C、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故C正确。

D、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的知识。

14.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以下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A.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

B.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C.偶尔的醉酒对心血管不会产生影响

D.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详解】

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A正确;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B正确;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偶尔的醉酒对心血管也会产生影响,C错误;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是关键。

15.冬季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A.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消化道传染病

【答案】A

【解析】

(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详解】

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感冒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呼吸道黏膜部位,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因此传染病类型是呼吸道传染病。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分类。

16.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详解】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A正确;

B、、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B错误;

C、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C正确。

D、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D正确。

故选:B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17.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A.艾滋病B.过敏反应C.肺结核D.肝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选项中艾滋病和肺结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肝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有关,B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以及免疫功能异常时的表现。

18.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青霉素过敏现象 B.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C.白细胞消除病原体 D.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和功能。

【详解】

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青霉素过敏现象、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白细胞消除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明白计划免疫也属于特异性免疫。

19.下图是两种药物的部分信息资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药物可预防甲型流感 B.图乙所示药物可治疗糖尿病

C.使用药物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D.图乙所示药物不需凭医生处方购买使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成为“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抗病毒口服液为内科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主要用于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风热感冒,流感等症状,可预防甲型流感,A正确;糖尿病就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注射液可治疗糖尿病,B正确;为确保用药安全,在用药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C正确;胰岛素注射液属于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药品,D错误。

考点:安全用药的常识;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20.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

A.抗原、抗原B.抗体、抗体C.抗体、抗原D.抗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

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而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抗原、抗体。

故选D

【点睛】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_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3)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 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我国每五年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清查,应当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调查 B、观察 C、逐一记录 D、问卷 3、“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①蝴蝶②珊瑚③黑木耳④智能机器人⑤青苔⑥流星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⑥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雨露滋润禾苗壮” 6、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 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1)营养物质(2)空气(3)阳光(4)适宜的温度(5)一定的生存空间(6)水 A、(1)(3)(2)(5)(6)(4) B、(6)(1)(2)(3)(4)(5) C、(4)(5)(3)(6)(1)(2) D、(3)(6)(4)(5)(2)(1) 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 A、青虫山雀雀鹰 B、牧草野兔狐狸 B、水草小虾黑鱼 D、草蝗虫山雀雀鹰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杂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生物人教八下第七单元第二章1卷

生物人教八下第七单元第二章1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人教版7.2章末1卷我国科学家把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西红柿,提高了西红柿的耐寒能力.这一生物技术属于()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C.发酵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专题】选择题 【难度】易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解答】解:基因是指染色体与生物形状相关的小单位;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黄永芳等人把美洲拟鲽抗冻蛋白质基因用转入西红柿,培育出抗寒西红柿.是利用改变西红柿基因的方法,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美洲拟鲽抗冻蛋白质基因注入到西红柿的DNA里,培育出抗寒西红柿,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们研究的成果. 2.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人教版7.2章末1卷下列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了一只白色的幼虎 D.母亲的血型是A型,所生的孩子的血型是B型 【专题】选择题 【难度】易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解答】解:A、“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和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属于变异现象;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遗传现象;CD、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了一只白色的幼虎、母亲的血型是A型,所生的孩子的血型是B型,都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都属于变异现象.所以,属于遗传现象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特点. 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人教版7.2章末1卷如图1和2是人体细胞中的一对染色体,那么,下列各组合中可称为等位基因的是:()

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z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V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调查时应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要 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薄层和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 范围v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匚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一)环境因素" I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使生物之间存在 合作、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 【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并实施计划】 制订计划包括确定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然后按步骤实施计划。 (1)将铁盘内放一薄层湿土,以中轴为界,一边遮光,一边见光; ⑵ 在铁盘两侧中央分别放 5只鼠妇(也可以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中轴中央): ⑶ 每分钟统计 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1次,统计10次。 【实验结果】 鼠妇大部分移到无光的一边。 【实验结论】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关注实验成功的几个关键点: ?关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设置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所进行的实验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 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的实验 ,叫对照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变量 ,通常变量只有一个。 ?控制变量唯一。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因而在设置对照实验时, 除了实验变量 外,其他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应完全相同,如除了光不同外,土壤的潮湿度、 温度都应该相同。 1、认识生物 1 (一 )生物的共同特征 捕食、竞争、

人教版八下生物(第七单元 第一章)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精心整理制作 (第七单元第一章)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 ) 解析:A项是用种子繁殖,其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属于有性生殖;B项为压条,C 项为嫁接,D项为用茎繁殖莲藕,这三项中的新个体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都属于无性生殖。 2.(2016江西)香蕉果肉中间的黑点是已经退化的种子,由此推断香蕉的生殖方式是( A ) A.有性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无性生殖 解析:香蕉的形成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3.(2016邵阳)一棵桃树上结出不同口味的桃子,可采用的培育方法是( B ) A.扦插 B.嫁接 C.有性生殖 D.组织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嫁接的理解。嫁接是把一种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用同一株桃树作砧木,用不同品种桃树的枝条或芽作接穗,由不同接穗发育长成的枝条就会结出不同口味的桃子。 4.关于植物扦插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C ) A.茎段一般保留2个节

B.茎段上方切成水平的 C.茎段可以倒过来扦插 D.茎段下方切成斜向的 解析:植物扦插用的茎段一般保留2~3个节;茎段上方切成水平的,减少水分蒸发,茎段下方切成斜向的,便于生出不定根;扦插时,要保证芽朝上,不能倒插。所以,选项C错误。 5.香蕉苹果的枝条上嫁接红富士苹果的芽,该芽长成的枝条上结出的是( C ) A.香蕉苹果 B.香蕉和红富士两种苹果 C.红富士苹果 D.具有两种味道的苹果 解析:嫁接以后体现的是接穗的特征。 6.如图是蚊子发育过程示意图,这样的发育类型属于( A ) A.完全变态 B.不完全变态 C.变异 D.无性繁殖 解析:昆虫的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之分,区别在于完全变态比不完全变态多蛹这一阶段。蚊子的发育过程中经过了蛹这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 7.下列关于菜粉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发育从受精卵开始 B.成虫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C.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D.水中产卵 解析:菜粉蝶是完全变态发育,发育从受精卵开始,依次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时期以农作物为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菜粉蝶一般在农作物的茎叶上产卵。A正确。 8.美国白蛾是危害大豆的害虫,其发育方式和消灭的最佳时期为( C ) A.变态发育、蛹 B.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 C.完全变态发育、幼虫 D.完全变态发育、蛹 解析:美国白蛾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归类方法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4在研究一种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不同以外,其他条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生物与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合作。 6生物既会适应环境(骆驼、骆驼刺、仙人掌、海豹),也会影响环境(蚯蚓、种树)。 7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的组成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qinliing0603-qinliing0603的博客 9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0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生物是生产者。 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12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植物积累的越多。 1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限度,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14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地球之肾”之称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有“绿色水库”之称,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森林生态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七单元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七单元)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七单元) 植物的生殖 第一章摘要: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鸟卵的结构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_求偶__、_交配_、 筑巢、_产卵_、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 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发育为__不变态__发育。 1.下列植物的繁育方法,属于有性生殖的是()A.用水 稻种子进行繁殖 B.用月季花的枝条进行繁殖C.用马铃薯的块茎进 行繁殖D.用秋海棠的叶进行繁殖 2.下列属于营养繁殖方式的是()D.埋下小麦种子后,种子发芽 A.播撒玉米种子种地B.野生水果落地后萌发出幼 苗C.用土豆芽发育成新植株 3.一株桃树上能结出“水蜜桃”、“毛桃”、“油桃”等不同品种的桃,采用的繁殖方式应为()A.扦插B.种子繁殖C.嫁接D.组织培养 4.植物园引进了一种稀有花卉,技术人员想在短时

间内将其大量繁殖,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组织培养 5.无性生殖原理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这是因为无性生殖能() A.使后代具备两个亲本的遗传性B.明显增加作物 的产量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 C.使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D.保持亲本 的性状 6.蚕茧代表家蚕的()A.卵期B.幼虫期C.蛹期D. 成虫期 7.在蝗虫的一生中,不经过下列哪一个阶段?()A.卵B.若虫C.蛹D.成虫 8.“金蝉脱壳”的本义是指昆虫()D.蜕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A.产卵繁殖后代B.卵孵化成幼虫C.蛹羽化成成 虫 9.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青蛙鸣叫的意义是() A.雄蛙呼唤雌蛙前来交配,交成体内受精B.雌蛙 呼唤雄蛙前来交配,交成体内受精 C.雄蛙呼唤雌蛙前来抱对,促进排卵排精D.雌蛙 呼唤雄蛙前来抱对,促进排卵排精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青蛙的发育与昆虫的发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Pnrrv 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获取营养的方式;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体排出废物的主要途径有出汗、呼吸和排尿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的生物 1?调查法 (1)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出合理的调查方案 (2)如果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时,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这就是抽样调查(3)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 (4)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候要用数字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种 (2)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阳光、空气和水分外,还有温度、土壤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_ 合作关系等 2)科学探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T作岀假设T制定计划T实施计划T得出结论T表达和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实验:①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变量:一组实验只有一个丕同的条件,即为单一变吐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人教版八下生物第七单元第三章 章末检测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七单元第三章章末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53年,在实验室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C ) A.达尔文 B.巴斯德 C.米勒 D.列文·虎克 解析: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 2.米勒首创了化学进化的模拟实验,关于米勒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大气 B.米勒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C.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米勒的实验支持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解析: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环境,利用模拟的原始大气为材料,在闪电的作用下,形成了多种氨基酸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3.原始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是( A )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有机物→无机物 解析: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大分子再形成多分子体系,最后形成原始生命。 4.生命起源问题是科学界的热点。以下哪一项证据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D ) A.陨石上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B.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C.已经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的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解析: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合成多种氨基酸,证明了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不能证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5.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B ) A.简单有机物的形成 B.有原始的新陈代谢,能进行繁殖 C.原始大气的形成 D.原始海洋的形成 解析: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当具有了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能力,标志着原始生命诞生了。应该选择B。 6.下列不能用化石提供证据的事实是( D )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测试卷

第七单元(第一、二章)综合检测卷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图为植物繁殖的几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组织培养,可以培育植物新品种 B.②是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 C.③是压条,能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 D.①②③都是无性生殖 2.下列哪一项属于有性生殖( ) A.椒草的叶子长成新植株 B.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 C.鸟卵孵化出小鸟 D.把仙人球嫁接到仙人掌上 3. “知了、知了……”,清脆的蝉鸣提醒你夏天到了。下列有关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蝉是一种昆虫 B.蝉鸣是求偶行为 C.蝉蜕是蝉蜕掉的外骨骼 D.蝉为完全变态发育 4. 蝇蛆是苍蝇的幼虫。你认为苍蝇的发育过程是( ) A.幼虫→成虫 B.卵→幼虫→成虫 C.幼虫→蛹→成虫 D.卵→幼虫→蛹→成虫 5. 青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 ) A.雄蛙生殖季节高声鸣叫——这是一种繁殖行为,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B.在生殖季节,雌雄个体有抱对行为——它们的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C.青蛙有冬眠现象——这是青蛙不适应环境的表现 D.蝌蚪有鳃,成体蛙有肺——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 6.青蛙既不能完全在水中生活,又不能完全在陆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青蛙体表无覆盖物,失水较快 B.青蛙的呼吸依靠肺和皮肤 C.在水中和陆地上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D.身体散热差,不能长时间留在水中 7. 下列关于生物的生殖发育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卵黄能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B.嫁接和扦插都能很好地保留植物母体的性状 C.所有生物的生命都始于受精卵 D.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受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8. 禽流感袭来,家禽养殖业受重创,很多刚孵化的雏鸡惨遭抛弃。在已受精的鸡卵中,可以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 A.胚盘 B.卵黄 C.系带 D.卵白 9.有的人是单眼皮,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色觉正常,有的人却是色盲。在生物学上这些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叫做( ) A.基因 B.性状 C.遗传 D.变异 10. 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黄粒和圆粒 B.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C.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D.狗的长毛和卷毛 11.有一种沙漠蜥蜴,在体温28℃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逐渐变蓝变鲜亮,体温超过30℃时则呈现艳丽的黄色。这一事实表明( ) A.蜥蜴的体温与体色无关 B.蜥蜴的体温能改变体内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C.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隐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2. 基因主要存在于( ) A.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上 C.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上 D.细胞膜上的染色体上 13. 人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一对 B.23条 C.23对 D.一条 14.人类多指症是一种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双亲中一人基因组成为Aa,另一人表现正常,那么,他们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是( ) A.25% B.50% C.75% D.100% 15. 决定人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小明同学有耳垂,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小明的基因组成一定是BB B.小明的父母一定都是有耳垂的 C.小明的父母至少有一个是有耳垂的 D.小明的基因组成一定是Bb 16.某父子俩长得特别像,那么儿子从父亲体内得到的染色体是( ) A.22对+Y B.22对+X C.22条+Y D.22条+X 17. 一般情况下,人类精子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 A.X B.Y C.X或Y D.XY 18.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科学家要对人类的全部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分析,科学家应分析的染色体有几条( ) A.46条 B.23条 C.24条 D.22条 19.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是( ) A.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略胖 B.不同人种的肤色不同 C.断尾的蜥蜴生出有尾的蜥蜴 D.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 20.有的同学在议论核辐射导致的疾病,其中正确的是( ) A.色盲、白血病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B.核辐射可能使某些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提高 C.只有核辐射才会引起白血病、癌症和各种疑难杂症 D.核辐射引起的疾病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并将传给下一代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60分) 21.(8分) 下面是与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家蚕的发育过程,它的发育依次要经过四个时期,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像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 (2)乙、丙两图所示结构反映了两种生殖方式,分别是;在乙结构中,鸡卵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 ;在丙结构中,胎儿发育的场所是[ ] ;胎儿发育成熟后,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 (3)图丁表示青蛙个体发育过程,它的起点是[ ] ,其幼体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随着发育的进行,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发育为能上陆生活的成蛙。 22.(9分)养蚕织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图表示桑蚕的不同发育时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班级 1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2、我国每五年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清查,应当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3、“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 A 、青虫一*山雀一?雀鹰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蚂蚁和蚱蜢 、 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40分) 姓名 A 、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 、 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 、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D 、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A 、调查 B 、观察 C 、逐一记录 D 、问卷 A 、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进行呼吸 ①蝴蝶②珊瑚③黑木耳 ④智能机器人 ⑤青苔⑥流星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⑤ C 、② D 、④⑥ A 、“春来江水绿如蓝” B 、 “草盛豆苗稀”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雨露滋润禾苗壮” 6、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 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 我们还要 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 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2)空气(3)阳光 适宜的温度(5) 一定的生存空间( 6)水 A 、( 1)( 3)( 2) (5)( 6)( 4) (6)( 1)(2)(3)( 4)(5) C 、( 4)( 5)( 3)( 6)( 1)( 2) (3)(6)(4)( 5)(2)( 1) 狐狸 B 、水草一> 小虾一?黑鱼 、草一蝗虫—山雀一雀鹰 A 、水稻和杂草 B 、 猫和老鼠 C 、人和猪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初中《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5)无性生殖的特点: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