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 电梯调度问题24

数学建模 电梯调度问题24
数学建模 电梯调度问题24

高峰期电梯调度优化方案

摘要:本文首先建立一个电梯调度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乘客关注的等待时间、电梯的总运送时间和影响能量节约效果的电梯停靠次数、电梯行进总时间四个指标。利用这四个指标来综合评价电梯调度方案的优劣。并采用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的思想,建立了全面合理的电梯调度方案的评价体系。

针对问题二,在传统电梯调度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两类调度方案:一种是中间不停靠运送同一层乘客的理想模型,用概率论相关知识,得到了各个指标的定量数值,发现此模型的运送时间是最少的,指标是最优的;考虑到模型的不实际性,在此基础上改进模型,即对所有楼层进行分段,每个电梯专门负责特定的楼层,并对此模型用matlab遍历搜索法,进行求解,得到了在各种分段情况下的最优解。

最后利用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将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各个因素进行融合,经过无量化和matlab编程处理,得到了电梯调度模型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该方法分别计算模型未改进时、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综合满意度,即可衡量出方案的改进程度和优化程度。

关键词:电梯优化调度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遍历搜索跳跃式过程综合满意度

一、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电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繁华的都市里人口的高度集中也越来越使得电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如今某商业中心某写字楼有二十二层地上建筑楼层和两层地下停车场,6部电梯,每部电梯最大载重是20个正常成人的体重总和。工作日里由于每天早晚上下班的时间固定,所以人们乘坐电梯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在某些时间段人流相对密集,比如7:20到8:00这段时间,电梯均是非常拥挤,而且乘客等待电梯的时间明显增加。由于电梯在高峰时段每一层都停下来各下一两位乘客,这样导致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较长,且电梯能耗较大。因此,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电梯调度问题,获得一个合理有效的电梯调度运行方案,就愈发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给出若干合理的模型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想,建立全面而合理的电梯调度方案的评价体系,以用此体系衡量各个调度方案的优劣性。

问题二:在暂不考虑该写字楼的地下部分的情况下,每层楼层的平均办公人数经过调查已知(见表1)。假设每层楼之间电梯的平均运行时间是3秒,最底层(地上一层)平均停留时间是20秒,其他各层若停留,则平均停留时间为10秒,电梯在各层的相应的停留时间内乘梯人员能够完成出入电梯。

表1:该写字楼各层办公人数

楼层人数楼层人数楼层人数

1 2 3

208

177

9

10

11

236

139

272

17

18

19

200

200

200

4 5 6 7 8 222

130

181

191

236

12

13

14

15

16

272

272

270

300

264

20

2l

22

200

207

207

针对这样的简化情况,列明假设,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一个尽量最优的电梯调度方案,并利用所提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问题三:将上述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以期能够尽量适用于实际情况,用于解决现实的电梯调度问题并用所提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模型的应用。

二、问题分析

问题一的分析:本模型是研究高峰时期改善电梯调度算法、优化电梯运行情况方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各个模型的优劣情况。由于乘客等待时间的长短、乘梯的时间长短、把所有人运上去的总时间、电梯响应呼梯的快慢、召唤厅站客流量的大小、轿厢内乘客人数的多少、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所需总时间,都会影响乘客的心情,决定乘客对于电梯是否满意,从一个侧面反映电梯性能的优劣;此外,电梯的停靠次数和电梯的运行路程,即在行进中的时间等因素则从另一方面体现电梯的节能效果的好坏。所以本文选取乘客平均等待时间的长短、把所有人全部运上去的总时间长短,电梯的停靠次数和电梯行进时间等四个主要因素作为衡量电梯调度方案的指标。

但是由于四个指标关系不明确,先将数据进行预处理无量纲化归一化,借助于满意度函数来表述其满意度函数中的加权系数由层析分析法决定,最终可以得到电梯调度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以实现用此指标体系衡量各个调度方案优劣的目的。

问题二的分析:首先,为得到最优的结果,应在提高顾客满意度(即缩短等待时间和运送总时间)的同时,提高电梯效率,使电梯的能量消耗也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由于传统的方案在高峰时段,每部电梯都服务于所有楼层,电梯在任一层都可以停靠让一或两位乘客下电梯,这种方案增加了停靠次数,不仅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延长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同时增加了电梯能量的消耗(由于每次停靠加速或减速时均会比正常匀速运行时的耗油量大),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在设计较为优化的调度方案时,应尽量避免每一层都停下来;此外,对于电梯的运行而言,要么各处都可以停,要么只在指定的楼层停留。基于上述原则,结合题目要求与约束条件,建立只在指定楼层停靠的优化调度方案。而为了比较方便,我们将原模型和连续性分阶段模型同时引入,使模型更具有说服力。模型一:假定电梯可以在22层中任何一层停靠,6部电梯相当于6个同样的服务器并联,6个排队队伍,先到先服务。通过计算电梯在各层停靠的概率,利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计算出乘客平均等待时间、电梯运送总时间、所有电梯停靠总次数和电梯行进间总时间的期望值。

模型二:调度方案的极端情况就是在运送乘客时,电梯每次只载同一个楼层的20人,中间层不停。考虑最简单的情形,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只考虑电梯的运行时间,在不考虑实际情况时,此简化模型的运送时间是最少的。

问题三的分析:考虑到上述模型的不实际性和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改进模型,让每个电梯专门负责某些特定的楼层。采用基于动态规划的动态分区控制方法,可使乘客的等待时间和总的运送时间达到系统最优,这就是所谓的连续性分阶段模型。

连续性分阶段模型是指电梯的停靠楼层为连续的一个区段。我们为6个电梯安排好各自负责的楼层,之间互不干扰。考虑到顾客下电梯的随机性,运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列出平均往返时间RTT与楼层r之间的关系式,用MATLAB编程实现算法。然后针对各种不同的分段,利用MATLAB遍历搜索法,按照“最大最小”原则,搜索出每种分段下的最优的分区和电梯的最佳合理分配方案。

最后,将上述模型进行比较,将影响电梯调度模型的各个因素进行融合,得到总体评价指标值,进而判断每种方案的可取程度。

三、模型假设

1 、次高层办公楼在早上7:20-8:00这段时间里,每部电梯的都是满载(最

后情况除外),即为20人,在一层停留20s对所有调运方案都一样无法优化,故各调运方案中可均不考虑在一层所停留的20s。

2、不考虑较低楼层的人员步行情况。

3、电梯在工作时间段内不发生故障。

4、乘客在特定的电梯入口处进入电梯时服从FCFS原则。

5、每个电梯在负责的各楼层都有人下

6、对于6部同类型电梯的电梯组。每个电梯的运行相互独立

7、7:20-8:00这段时间内只有上行而没有下行的乘客。

8、乘客在每层下的概率相等

9、假设只有第一层有乘客要乘电梯,其余各层只有乘客下电梯

10、所有工作人员均在7:20-8:00这段时间内到达一层,不考虑迟到早退

现象。

11、所有人都不走楼梯

12、在一层时,当某一电梯到达时,所有准备搭乘的乘客均能在20秒之内全部进入电梯轿厢;在其他各层时,如果电梯停靠,则电梯和乘客在10内完成所有的操作,包括开门,下电梯和关门。不考虑特殊情况发生。

13、电梯调动过程中,只考虑直达的交通流,其他形式的交通流不予考虑;

14、在电梯调运过程中,不考虑乘客到达底层的随时间分布情况,各层一直有足够的

人数保证来电梯运送,即一直出现各楼层乘客等电梯现象。

15、各楼层人数相等为218人(总人数的平均值),各楼层乘客随机分布到达底层

16、一名乘客乘电梯只去一个目标楼层不再转乘

四、符号说明及名词定义

符号定义单位

乘客平均等待时间s

电梯运送完所以你乘客所需总时间s

M 所有电梯停靠总次数次

所有电梯运动总时间s

第i个模型中与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有关的归一化满意度函数

第i个模型中与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所需总时间有关的归一化满意度函数

第i个模型中与所有电梯停靠总次数M有关的归一化满意度函数

第i个模型中与所有电梯运动总时间有关的归一化满意度函数

第i种方案的第j项指标值s

第i个模型的综合指标值

所有模型第j项指标值中的最大值s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电梯调度方案的评价体系

5.1.1 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

为了衡量各个模型之间的优劣关系,我们必须给出衡量模型好坏的标准,即衡量电梯调度方案好坏的标准,正如上面所论述的,决定调度方案好坏的标准有很多也很模糊,依照忽略次要矛盾的原理,我们分别从乘客的角度和电梯的角度双向衡量。

5.1.1.1 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

结合题目以及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乘梯的要求,从乘客的角度上讲,乘客希望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即尽量减少乘客的途中等待时间;并且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总时间尽量短,设计电梯调度方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影响乘客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1乘客平均等待时间

○2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

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应使上述指标尽量的小。

5.1.1.2 从电梯的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

从现实来看,节能减排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而影响电梯节能效果的因素又有很多,例如:电梯的加速减速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加速时间,电梯的电功转换效率,电梯的运行总路程,运行总时间等等。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仍然只考虑主要因素:

○1所有电梯停靠总次数M

○2所有电梯运动总时间

同样,我们依然是期望M和尽量小,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效果。

5.1.2利用归一化原则将以上各个指标分别量化到以0—1之间

将各指标无量纲化归一化到0—1之间,并定义满意度函数。

乘客平均等待时间越长,与之对应的满意度函数值越小,即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基于现实情况,乘客不愿意把时间耗费电梯上希望所有的乘客都能尽早能够

到达目标层,故乘客的满意度函数负相关。

假设我们对电梯的节能效果有一期望,反映在对电梯停靠次数和电梯运行中的总时间是否能让我们满足上。所以0—1之间的满意度函数与所有电梯停靠总次数M负相关,

同样的,所有电梯运动总时间也与满意度函数负相关

5.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上述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我们采用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构造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第i个模型总体的优劣程度,=,其中,其中为满意度函数在综合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下面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1、建立判断矩阵

根据各个指标对电梯运行合理性的影响大小,确定其重要程度,每次选取每两个因素进行比较,用九分法建立判别矩阵,则判断矩阵为A=

2、进行一致性检验=4.1646 C.I==0.0549 R.I=0.9

C.R==0.061 故认为判断矩阵A有满意一致性。因此,不必再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依据判断矩阵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大小符合理论要求,具有实际意义。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即为各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判别矩阵符合一致性原理,所以,

5.2 模型一的建立和求解

电梯的到达任一层都具有随机性,任何一层都可以停靠,6部电梯相当于6个同样的服务器并联,6个排队队伍,并且采用先到先服务机制,为简便起见,我们假设乘客等待时间是等于每两部电梯的平均间隔时间,即等于6部电梯平均运行周期与6的比值。

5.2.1 乘客到达各层的概率计算

根据假设某名乘客来到底层,去i层的概率为1/21,不去i层概率20/21。电梯在一次工作周期内20人中没有人在i层下的概率为;有人在i层下得概率为

q=1—(20/21)^20,记此值为q;m=[4585/120]=38,m表示6部电梯同样工作来回的趟数取整(因为当电梯运行不足一趟的时候,额外增加的各项数值比较小,为简便可以忽略)

5.2.2 方案的求解

表示这种方案下的6部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乘客上下时间;

表示这种方案下的6部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运动时间;

A1=q*10*21=130.9s;

B1=q*126+(1—q)*q*120+…+(1-q)^n*q*(126—6*n)+…+(1—q)^20*6=122.4s

平均等待时间=(A1+B1)/6=42.2s;

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A1+B1)*m=9625.4s;

电梯停靠次数M=q*21*m*6=3003.2;

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运动时间=B1*m*6=28060.2s;

5.3模型二的建立和求解

5.3.1 理想极限模型的建立

假定电梯每次只运送同一楼层的20个人,且不存在电梯等人的情况,即每次运送前都有20个同一层的乘客在等电梯,且乘客等待时间等于每两部电梯的

平均间隔时间,即等于6部电梯平均运行周期与6的比值。

5.3.2 模型的求解

m=[4585/120]=38,m 表示6部电梯同样工作来回的趟数取整(因为当电梯运行不足一趟的时候,额外增加的各项数值比较小,为简便可以忽略) 表示这种方案下的6部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上下乘客时间;

表示这种方案下的6部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运动时间;

因为中间无停靠,则: =10s ;

=(6+12+…+126)=66s

平均等待时间 =(+)/6= 12.7s ;

电梯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 =(+)*m= 2888s ;

电梯停靠次数 M=4585/20=229.3;

电梯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运动时间 = *6=15130.5s ;

5.4 模型三的建立和求解

5.4.1 求电梯平均往返运行时间和电梯所能到达楼层区域之间的关系

设电梯的平均往返运行时间RTT,服务区域起始层为b ,服务区域的楼层数目为n 。总时间包含了电梯从门厅出发到第一次停靠时的运行时间Ⅰ的期望值E (X) (包括停靠时间) ,第一次停靠后电梯把所有乘客运送到目的层的运行和停靠的时间Ⅱ的期望E (Y),电梯往下运行的时间Ⅲ (包括停靠时间) ,则RTT = E (X ) + E ( Y) + E ( Z ) ,运用概率论基本原理得到E (X) 、E (Y) 、E (Z) 。

在时间Ⅰ中,当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n b r b +-≤≤1) ,也就意味着电梯从第b 层到第r - 1层都没有停靠而在第r 层电梯停靠,以A1 表示电梯在b 层和r - 1层之间都没有停靠,以A2 表示电梯在第r 层没有停靠,所以在时间Ⅰ中电梯运行距离为r 层楼的概率是:

c c n

b r n n b r n A A P A P A A P )1()()()()(21121-+--+-=-=- 也就有:

()])()[)1()((1ts r n

b r n n b r n X E b n b r

c c +-+--+-=∑-+=τ, 其中)(r τ=3(r-1)s,=10s

在时间Ⅱ中,电梯某次上行的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11-≤≤n r ) ,也就意味着电梯在第k - r 层和第k 层有停靠,而在第k- r 层和第k 层之间都没有停靠,且满足:1,-+≤≥-b n k b r k ,所以时间Ⅱ中电梯上行距离为r 层楼的概率是:

])1()(2)1)[((])1()(2)1[(1

c c c c c c b n r b k n r n n r n n r n r n c r n n r n n r n --+--+--=--+--+-∑-++=

也就有:

])([])1()(2)1)[(

()(11s n r c c c t r n

r n n r n n r n r n Y E +--+--+--=∑-=τ

因为我们考虑的是乘客在等待条件下上班高峰期电梯的运行状况,不考虑下行乘客。所以电梯下行时,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n b r b +-≤≤1 ) ,也就意味着电梯在第r 层有停靠,而在第r 层以上都没有停靠,所以其概率是

])()1[(c c n

b r n b r ---+ 也就有])([])()1[()(1s b n b

r c c t r n b r n b r Z E +---+=∑-+=τ 所以平均往返运行时间RTT= RTT = E (X ) + E ( Y) + E ( Z )

5.4.2 模型目标函数的确定

在此模型中,我们可将楼层分为若干段,此题中可以分为2、3、4、5、6段,在各段中电梯的分配方案又可以有所不同,为了得到最优化的电梯调度方案,我们选取运送所有乘客的时间最短为标准。建立总服务时间最小化目标函数。而总服务时间是由各个电梯中最长的服务时间决定,即电梯完成所有任务的总时间由工作到最晚的电梯决定。即我们需要在电梯最大的服务时间中挑选出总服务时间最小的方案,最为一种分段方式下的最优解。此即为“最大最小”原理。 而服务区域总时间=

电梯服务总时间T=MAX

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在特定分段方式下

MIN MAX 的值

5.4.3 分段服务下的模型求解

对于分成一段的情况与模型一相同,不予考虑,我们在此仅考虑将楼层分成2、3、4、5、6段的情况,并给出分段的方式和电梯的分布方式。

将楼层分为两个部分,利用遍历搜索法(程序2)求得的最佳调度方式如下: 表:两部分区域分布和电梯分布

服务楼区范围 电梯数目(个) 平均等待时间(s ) 服务区域时间(s ) 总服务时间(s )

第一部分 2-13 3 49.01 6410.5 6410.5 第二部分

14-22 3 63.14 6193.9 每一部分如果继续二分下去的话,效果会更好。利用动态规划的思想,即逐段优化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继续优化。

由表中各部分所需总时间可看出,首先针对第1部分进行二分优化,最有可能缩短总的时间。

将第一部分进一步二分,即将楼层分为三段,依然用遍历搜索法,运行程序

4,可得下表: 表:三部分区域分布和电梯分布

服务楼区范围 电梯数目(个) 平均等待时间(s ) 服务区域时间(s ) 总服务时

间(s )

第一部分

2-9 2 53.3448 4651.7 6193.9 第二部分

10-13 1 106.89 4660.5 第三部分

14-22 3 63.14 6193.9 由上表可知,将第三部分二分,会缩短总的时间

将第三部分楼层进一步二分,即将所有楼层分成四段,利用Matlab (见附录

程序3)遍历搜索,即可得到这种条件下的最优区域分布和电梯的分布模型,见下表: 表:四部分区域分布和电梯分布

服务楼区范围 电梯数目(个) 平均等待时间(s ) 服务区域时间(s ) 总服务时

间(s )

第一部分

2-9 2 53.3448 4651.7 5968.5 第二部分 10-13 1 106.89 4660.5 第三部分

14-17 1 136.89 5968.5 第四部分

18-22 2 83.7635 4565.1 由上表,若将第四部分在二分,I=3,N=1,此时只会增加平均等待时间,(附录见程序6)

若将第一部分在二分,得I=3,N=1,见(附录中程序5)

将所有楼层分成五段,利用Matlab (见附录程序5)遍历搜索,即可得到这

种条件下的最优区域分布和电梯的分布模型,见下表: 表:五部分区域分布和电梯分布

服务楼区范围 电梯数目(个) 平均等待时间(s ) 服务区域时间(s ) 总服务时

间(s )

第一部分

2-5 1 58.8922 2567.7 5968.5 第二部分 6-9 1 82.8922 3614.1 第三部分 10-13 1 106.89 4660.5 第四部分

14-17 1 136.89 5968.5 第五部分

18-22 2 83.7635 4565.1 将第五部分再二分,得将所有楼层分成六段,利用Matlab (见附录程序6)

遍历搜索,即可得到这种条件下的最优区域分布和电梯的分布模型,见下表: 表:六部分区域分布和电梯分布

服务楼区范围 电梯数目(个) 平均等待时间(s ) 服务区域时间(s ) 总服务时

间(s )

第一部分

2-5 1 58.8922 2567.7 5968.5 第二部分 6-9 1 82.8922 3614.1 第三部分 10-13 1 106.89 4660.5 第四部分

14-17 1 136.89 5968.5 第五部分

18-21 1 83.7635 5035.5 第六部分

22 1 140 1526 由于在这种分段方式下,总的运送时间不变,而平均等待时间却增大了,所以此种情况可以直接不考虑,肯定不是最优的。

5.4.4 分段模型的指标数据的获得

运用matlab 的行程控制算法,可以的得到以上各种最优方案下的模型指标数值,(见附录程序),可以得到下表:

表:分段模型指标数据表

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 电梯停靠次数M 电梯行进总时

分两段最优模6410.5

55.0657 2995.2 572.19

分三段最优模

6193.5 67.7418 1093.5 523.3016

分四段最优模

5968.5 89.2296 878.82 494.8434

分五段最优模

5968.5 87.9369 604.45 470.5027 5.5 模型综合指标的确定和比较

各方案的指标原始数据表

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平均等待时

电梯停靠次

数M

电梯行进总

时间

方案一传统模型9625.4 42.2 3003.2 28060.2 方案二理想模型2888 12.7 229.3 15130.5 方案三分两段最优

模型

6410.5 55.0657 2995.2 20946

分三段最优

模型

6193.5 67.7418 1093.5 18815

分四段最优

模型

5968.5 89.2296 878.82 17639

分五段最优

模型

5968.5 87.9369 604.45 16577

数据预处理:该问题中的指标均为成本型指标,属性值越小越好。对数据进行线性变换

用MATLAB求解(见附录)得到预处理后的数据R=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

采用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B==

结果表明:0.5903反映了理想方案最优,但在实际情况不可行。

0.3873反映了方案三中分五段为次优方案,且在实际当中切实可行。故所得出的电梯最优调运方案为

六、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模型的优点:因为考虑因素相对比较全面,所以模型具有可靠性,

因为方法简单,方法适用性强,所以模型具有可推广

模型的缺点:没有考虑乘客到达的模型分布

模型的改进:通过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理想方案当中运送完所有乘客所用的总时间为2888s,再加上电梯在一楼每次停留20s,总共约为1小时,即乘客

在高峰时间段内无法全部通过电梯到达目标层,一定会有一部分乘

客选择爬楼梯,所以实际情况当中一定存在楼梯,故在考虑乘客爬

楼梯的情况下,电梯的最优调运方案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罗俊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02年8月第一版

【2】吴祈宗《系统工程》2006年1月第一版

【3】章绍辉《数学建模》2010年8月第一版

附录:

被调函数定义:

function t=fun(i,j);

if j-i>=1

t=3*(j-i);

else

t=0;

end

RTT:

function t=RTT(b,n)

t(1)=0;

for j=b:n+b-1

t(1)=t(1)+(((n-j+b)/n).^20-((n-j+b-1)/n).^20+((j+1-b)/n).^20-((j-b)/n ).^20)*(fun(1,j)*3+10);

end

t(2)=0;

for j=b:n+b-2

t(2)=t(2)+(n-j+b-1)*(((n-j+b)/n).^20-2*(((n-j+b-1)/n).^20)+(((n-j+b-2 )/n).^20))*(fun(b,j)*3+10);

end

t=t(1)+t(2)

程序2:for i=2:21

t1=RTT(1,i-1);

t2=RTT(i,22-i);

t3(i-1)=t1

t4(i-1)=t2

i=i+1;

end

for i=1:20

for m=1:5

T=(218*i*t3(i))/(20*m);

R=(218*(21-i)*t4(i))/(20*(6-m));

A(i,m)=max(T,R);

m=m+1;

end

i=i+1;

end

Q=A

B=min(min(A))

for i=1:20

for m=1:5

if A(i,m)==B;

I=i

M=m

break

end

end

end

程序3:

for i=2:21

t1=RTT(1,i-1);

t2=RTT(i,22-i);

t3(i-1)=t1

t4(i-1)=t2

i=i+1;

end

for i=1:20

for m=1:5

T=(218*i*t3(i))/(20*m);

R=(218*(21-i)*t4(i))/(20*(6-m)); A(i,m)=max(T,R);

m=m+1;

end

i=i+1;

end

Q=A

B=min(min(A))

for i=1:20

for m=1:5

if A(i,m)==B;

I=i

M=m

break

end

end

end

程序4:

for i=2:12

t1=RTT(1,i-1);

t2=RTT(i,13-i);

t3(i-1)=t1

t4(i-1)=t2

i=i+1;

end

for i=1:11

for m=1:2

T=(218*i*t3(i))/(20*m);

R=(218*(12-i)*t4(i))/(20*(3-m)); A(i)=max(T,R);

m=m+1;

end

i=i+1;

end

Q=A

B=min(min(A))

for i=1:11

for m=1:3

if A(i,m)==B;

I=i

M=m

break

end

end

end

程序5:

for i=2:8

t1=RTT(1,i-1);

t2=RTT(i,9-i);

t3(i-1)=t1

t4(i-1)=t2

i=i+1;

end

for i=1:7

T=(218*i*t3(i))/(20);

R=(218*(8-i)*t4(i))/20;

A(i)=max(T,R);

i=i+1;

end

Q=A

B=min(min(A))

for i=1:7

for m=1:2

if A(i,m)==B;

I=i

M=m

break

end

end

end

程序6:

for i=19:21

t1=RTT(19,i-18);

t2=RTT(i,22-i);

t3(i-18)=t1

t4(i-18)=t2

i=i+1;

end

for i=1:3

T=(218*i*t3(i))/20;

R=(218*(21-i)*t4(i))/(20*(6-1)); A(i)=max(T,R);

i=i+1;

end

Q=A

B=min(min(A))

for i=1:3

if A(i)==B;

I=i

M=m

break

end

end

T=(218*I*t3(I))/(20*M)

R=(218*(4-I)*t4(I))/(20*(2-M))

附录7:求电梯行程

a

a=1-(20/21)^20;

for i=1:12

b1(i)=a*(1-a)^(i-1);

end

c1=6*[12:-1:1];

d1=sum(b1.*c1);

for i=1:9

b2(i)=a*(1-a)^(i-1);

end

c2=6*(21:-1:13);

d2=sum(c2.*b2);

s1=(218*12/20)*d1+(218*9/20)*d2

for i=1:8

b3(i)=a*(1-a)^(i-1);

end

c3=6*(8:-1:1);

d3=sum(c3.*b3);

for i=1:4

b4(i)=a*(1-a)^(i-1);

end

c4=6*[12:-1:9];

d4=sum(c4.*b4);

for i=1:9

b5(i)=a*(1-a)^(i-1);

end

c5=6*[21:-1:13];

d5=sum(c5.*b5);

s2=d3*(8*218/20)+d4*(4*218/20)+d5*(9*218/20) for i=1:8

b6(i)=a*(1-a)^(i-1);

end

c6=6*[8:-1:1];

d6=sum(c6.*b6);

for i=1:4

b7(i)=a*(1-a)^(i-1);

b9(i)=a*(1-a)^(i-1);

b10(i)=a*(1-a)^(i-1);

b11(i)=a*(1-a)^(i-1);

b12(i)=a*(1-a)^(i-1);

b14(i)=a*(1-a)^(i-1);

end

c7=6*[12:-1:9];

c8=6*[17:-1:13];

c9=6*[21:-1:18];

c10=6*[4:-1:1];

c11=6*[8:-1:5];

c12=6*[12:-1:9];

c13=6*[17:-1:13];

c14=6*[21:-1:18];

for i=1:5

b8(i)=a*(1-a)^(i-1);

b13(i)=a*(1-a)^(i-1);

end

d7=sum(b7.*c7);

d8=sum(b8.*c8);

d9=sum(b9.*c9);

d10=sum(b10.*c10);

d11=sum(b11.*c11);

d12=sum(b12.*c12);

d13=sum(b13.*c13);

d14=sum(b14.*c14);

s3=(8*218/20)*d6+d7*(4*218/20)+d8*(4*218/20)+(5*218/20)*d9

s4=(4*218/20)*d10+(4*218/20)*d11+(4*218/20)*d12+(4*218/20)*d13+(5*218 /20)*d14

程序8:线性化程序:

clear

a=[9625.4 28060.2 42.2 3003.2

2888 15130.5 12.7 229.3

6410.5 20946 55.0657 2995.2

6193.5 18815 67.7418 1093.5

5968.5 17639 89.2296 878.82

5968.5 16577 87.9369 604.45

] ;

b=max(a);

for i=1:4

c(:,i)=a(:,i)/b(i);

end

f=1-c

w=[0.300,0.583,0.085,0.042]';

B=f*w

数学建模论文-物资调度问题

物资调度问题 摘要 “运输调度”数学模型是通过运输车运输路线的确定以及运输车调配方案的确定来使运输的花费最小。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资调度中运费、载重量及各站点需求量间相互关系。而后,紧抓住总运营费用最小这个目标,找出最短路径,最后完成了每辆运输车的最优调度具体方案。 问题一:根据题目及实际经验得出运输车运输物资与其载重量及其行驶的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又运输的价格一定,再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运输车重载运费2元/吨公里”,其重载运费的单位“元/吨公里”给我们的启发。于是结合题目给定的表,我们将两个决策变量(载重量,路程)化零为整为一个花费因素来考虑,即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同理我们将多辆车也化零为整,即用一辆“超大运输车”来运输物资。根据这样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于是我们将需求点的需求量乘入需求点的坐标得到一个新的表,即花费经济表,我们再运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 作出一个新的坐标,这样可以得到一个花费坐标。于是按照从经济花费最少的角度,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最短路径及Dijkstra 算法再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 ,可求得经济花费坐标上的最短路径。具体求法上,采用了 Dijkstra 算法结合“最优化原理” ,先保证每个站点的运营费用最小,从而找出所有站点的总运营费用最小,即找出了一条总费用最低的最短路径。用我们的“超大运输车”走这条最小花费的路线,我们发现时间这个因素不能满足且计算结果与实际的经验偏差较大。于是我们重新分配路线,并且同时满足运输车工作时间这个因素的限制,重新对该方案综合考虑,作出了合理的调整.此处我们运用了“化整为零”的思想,将该路线分为八条路径。同时也将超大车进行分解,于是派八辆运输车向29个需求点运送物资。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将运输车运送物资从经济的角度看,即将运量乘以其速度,又因运输的价格一定,因此便可以将运输车在整体上从经济考虑。于是便可以将整体从经济上来考虑。将运输最小花费转化从经济方面来考虑比较合理。由此可求解出运输车全程的最低费用: 结合各约束条件求得最低费用为1980.16元。 问题二:由题目知运输车的载重量不同,但由于我们从整体的经济上来考虑运输物资的花费最少问题,因此花费坐标的最短路径仍然不变。因此结合运输车工作时间的这个因素,我们仍用问题一的思路,运用“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思想来考虑第二问。按照这样的的思路我们制定了八条路线,派了七辆运输车来运送物资。同样在整体上对问题从经济上来考虑比较合理。 29 1 1234302+0.5527213420+34+18+242+0.5527213420341824i i T T T T T T ='??'''''=?+++++?+++++++∑(++++) ()() 结合各约束条件求得最低费用为1969.66元,需要7辆车 关键词:物资调度 最短路线 最优化原理 Dijkstra 算法 0-1规划 一、问题重述 29 ij 1231Min Min Min 0.5()S S d n ij i S c c c c μ==+=?+?++++∑总去返

数学建模电梯调度问题

电梯调度问题

电梯调度问题 摘要: 本题为一个电梯调度的优化问题,在一栋特定的写字楼内,利用现有的电梯资源,如何使用电梯能提高它的最大运输量,在人流密度十分大的情况下,如何更快的疏通人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评价一个电梯群系统的运作效率,及运载能力,在第一问中,我们用层次分析发,从效益、成本两大方面给出了六个分立的小指标,一同构成电梯群运载效率的指标体系。对第二问,本文根据题目情况的特殊性,定义忙期作为目标函数,对该电梯调度问题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最后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第三问中,本文将模型回归实际,分析假设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给出改进方案。 对于问题一,本文用评价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对电梯群系统的运作效率及运载能力进行分析。经分析,本文最终确定平均候梯时间、最长候车时间、平均行程时间、平均运营人数(服务强度)、平均服务时间及停站次数这六个指标作为电梯调度的指标体系。在这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细化评价过程,给出完整的评价方案:首先,采用极差变换法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模型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本文采用受人主观影响较小的夹角余弦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对于第二问,本文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本文定义忙期,构造了针对本题中特定情形的简单数学表达式,作为目标函数。利用matlab软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多次运行可得到多个结果,然后用第一问中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最终选出较优方案。最得到如下方案: 第一个电梯可停层数为:1,2,3,4,5,6,7,10,14,15,16,19,20,22 第二个电梯可停层数:1,4,5,7,10,13,16,18,19,20,21 第三个电梯可停层数:1,2,3,4,6,8,10,11,12,15,16,20,22 第四个电梯可停层数:1,2,3,4,7,10,11,17,18,19,21,22 第五个电梯可停层数:1,2,4,7,8,9,17,18,19,20,21 第六个电梯可停层数:1,4,5,6,7,8,9,11,13,18,19,20 此方案平均忙期为:15.3分钟。 对于第三问,本文是从每分钟到达人群数的分布角度改进模型的。第二问中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精品

【关键字】设计、方法、条件、动力、增长、计划、问题、系统、网络、理想、要素、工程、项目、重点、检验、分析、规划、管理、优化、中心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无约束优化 线性规划连续优化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离散优化 组合优化 数学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 动态规划从其他角度分类 网络规划 多层规划等… 运筹学模型 (优化模型) 图论模型存 储论模型排 队论模型博 弈论模型 可靠性理论模型等… 运筹学应用重点:①市场销售②生产计划③库存管理④运输问题⑤财政和会计⑥人事管理⑦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度、项目选择和评价⑧工程的最佳化设计⑨计算器和讯息系统⑩城市管理 优化模型四要素:①目标函数②决策变量③约束条件 ④求解方法(MATLAB--通用软件LINGO--专业软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分析模型判别分析 典型相关性分析 对应分析 多维标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 假设检验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贝叶斯统计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传染病模型马尔萨斯人口预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人口预 测控制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 人口预测模型 战争模型等等。。 灰色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预测分析模型差分方程模型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插值拟合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理想解读法等 旅行商(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车辆路 径问题模型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模型 经典NP问题模型路径规划问题模型 着色图问题模型多目 标优化问题模型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最优树问题模型二次分 配问题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SA) 遗传算法(GA) 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ACA) (启发式) 常用算法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蒙特卡罗算法元 胞自动机算法穷 举搜索算法小波 分析算法 确定性数学模型 三类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模糊性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数学建模--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写字楼电梯运行效率 摘要:采用电梯三种使用模式分类,根据电梯运行位置列出电梯6 种运行情况,设计出电梯运行参数,进而建立出电梯运行数学模式,进而改善目前写字楼中电梯运行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写字楼电梯运行中,不同时点情况下电梯交通流量和载人量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一座典型的办公写字楼里,早上上班高峰会是上行高峰客流,即大量的人从基层出发去各自不同的楼层,这时会在基层出现人量的等待客流:而到了中午又会是各楼层的人员集中去休息楼层就餐和休息;而下班时是从各个楼层的人流向基层,变成下行高峰客流。 针对上述问题,大多数物业公司作法基本上是,引入电梯群控系统,同时采用分单双层设置电梯联动停靠站模式和划分高低层设置电梯联动停靠站模式,这样可能会基本解决部分电梯运行效率问题,但从根本上无法实现电梯效率最大化。结合写字楼电梯电梯使用情况,将电梯运行分为三种模式:1、上行模式(上班高峰),2、下行模式(下班高峰),3、正常模式。

在这三种电梯运行模式情况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引入部分参数,进而从整体上以提高运行效率。 一、创建数学模型参数 具体我们可设定如下数据和目前状态: 设定:电梯每层运行时间为T y; 一人进入电梯时间为T j; 一人走出电梯时间为T c; 电梯停靠时间为T k; 电梯启动时间为T q; 呼梯的所在楼层与人数以及要求到达的楼层为 R(x、y、z) 呼梯所在楼层为xi; 同时呼梯人数为yi; 要求到达楼层为zi;

可使用电梯总数为s 说明:1、每层设置呼梯装置包含到达楼层和乘梯人数输入工具,和显示乘梯提示; 楼层n 人数m 2、同层呼梯按先后次序设置 3、aT xi[ n、m(m1、m2、m3、…….)、p(p1、p2、p3、….)] ai代表电梯编号 xi代表电梯所在楼层 n 代表电梯额定乘梯人数 m代表时点停靠站数,m1代表楼层, p 代表时点乘梯人数; p1代表楼层出梯人数,p= p1+p2+p3+….对应于各停靠层 Xi<m1<m2<m3……<m i.,表示电梯上行 Xi>m1>m2>m3……>mj,表示电梯下行

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1)目标函数 假设系统可运行的机组数为n,总负荷为d P,以电厂内所有机组的总煤耗量最小为目标,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其中:——机组序号; ——第i台机组的煤耗量; ——n 台机组的总煤耗; ——第i台机组的负荷; ——第i台机组的煤耗量与负荷的函数关系。 2)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包括功率平衡约束和机组出力约束。 (1)功率平衡约束: (2)机组出力约束: 其中:——n台机组的总负荷; ——第i台机组的负荷下限和负荷上限。

假设系统可运行的机组数为,总负荷为,以调度周期为一昼夜来考虑,分为h个时段。 1)目标函数 机组优化组合的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机组序号; ——n 台机组的总煤耗; ——机组i运行状态的变量,仅取0、1 两个值,表示停机,表示运行。 ——第i台机组在t时刻的负荷; ——第i台机组在t时刻的煤耗量与负荷的函数关系; ——机组的启动耗量。 2)约束条件 考虑机组运行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的机组约束条件包括功率平衡约束、机组出力约束、最小停机时间约束、最小运行时间约束以及功率响应速度约束。 (1)功率平衡约束: 式中——机组序号; ——第i台机组在t时刻的负荷;

——n台机组的总负荷。 (2)机组出力约束: 式中——机组的启停状态,0 表示停机,1 表示运行。 ——第i台机组的负荷下限和负荷上限。 (3)最小停机时间约束: 式中——机组i的最小停机时间。 (4)最小运行时间约束: 式中——机组i的最小运行时间。 (5)功率响应速度约束: 式中——机组i每分钟输出功率的允许最大下降速率和最大上升速率。 由于是在火电厂内部进行优化组合,可不考虑网损和系统的旋转热备用约束(这两项通常是电网调度中需要考虑的)。因此,机组优化组合从数学角度上讲就是在(5)~(9)的约束条件下求式(4)的最小值。 3)机组启停耗量能耗Si 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对Si的处理采用如下的方法:机组的启动耗量包括汽机和锅炉两部分,由于汽机的热容量很小,其启动耗量一般可近似当

数学建模 的公交车调度问题

第三篇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2001年 B题公交车调度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好公交车的调度对 于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改进市民出行状况、提高公交公司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考虑一条公交线路上公交车 的调度问题,其数据来自我国一座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的客流 调查和运营资料。 该条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表3-1 给出的是典型的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行方向各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统计。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的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运营调度要求,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要低于50%。 试根据这些资料和要求,为该线路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全天(工作日)的公交车调度方案,包括两个起点站的发车时刻表;一共需要多少辆车;这个方案以怎样的程度照顾到了乘客和公交公司双方的利益;等等。 如何将这个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的数学模型,指出求解模型的方法;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如果要设计更好的调度方案,应如何采集运营数据。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摘要:本文建立了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使公交公司在满足一定的社会效益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给出了理想发车时刻表和最少车辆数。并提供了关于采集运营数据的较好建议。 在模型Ⅰ中,对问题1建立了求最大客容量、车次数、发车时间间隔等模型,运用决策方法给出了各时段最大客容量数,再与车辆最大载客量比较,得出载完该时组乘客的最少车次数462次,从便于操作和发车密度考虑,给出了整分发车时刻表和需要的最少车辆数61辆。模型Ⅱ建立模糊分析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求得模型Ⅰ带给公司和乘客双方日满意度为(,)根据双方满意度范围和程度,找出同时达到双方最优日满意度,,且此时结果为474次50辆;从日共需车辆最少考虑,结果为484次45辆。对问题2,建立了综合效益目标模型及线性规划法求解。对问题3,数据采集方法是遵照前门进中门出的规律,运用两个自动记录机对上下车乘客数记录和自动报站机(加报时间信息)作录音结合,给出准确的各项数据,返站后结合日期储存到公司总调度室。 关键词:公交调度;模糊优化法;层次分析;满意度 §1 问题的重述 一、问题的基本背景 公交公司制定公交车调度方案,要考虑公交车、车站和乘客三方面因素。我国某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情况,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营方向各个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统计见表3-1。 二、运营及调度要求 1.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 2.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的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营的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低于50%; 3.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数学建模例子详解-电梯控制问题

电梯控制问题 在高为100米的观光塔内装有一电梯,问如何确定控制策略(电梯的动力),才能使游客从塔底到塔顶所化时间最少? 一、建模假设 1.假设电梯装满人后的总质量为m 。 2.为了使乘客乘电梯感到舒适,假设电梯运行的加速度1a ≤,且在从塔底到塔顶的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加速过程和一个减速过程。 3.假设电源提供的动力和电梯本身的设备在1a ≤时不受限制。 4.假设重力加速度为g (常数)。 5.假设电梯在塔底时10,(0)100t x ==-米,12(0)(0)x x =&,电梯运行到塔顶时 f t t =(待求), 112()0,()()0f f f x t x t x t ===&。其中1()x t 表示位移,表示 2()x t 速度。坐标系如图1 6.假设电梯提供的动力为()u t 。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假设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在控制条件 1 21 212()()(0)100,(0)0 ()0,()01 f f u m g x t x t a m x x x t x t a -? ===???=-=??==?≤??&&& (1) 之下,使总时间 0 []f t f J u dt t ==? (2) 达到最小。 三、模型求解 1.模型的转化 该问题是一双积分系统的时间最优控制问题。令 1()u mg u t m -=,则系统的状态 方程为: 1221 ()() ()x t x t x t u =?? =?&& (3) 或矩阵形式为:

11122010()()001x x X t u t x x ???????? ==+???????????? ?? ??&&& (4) 即 1()()()X t AX t Bu t =+& (5) 其中0 10,0 01A B ???? ==? ??????? 。 初始条件为:1000(0),()00f X X t -???? ==???? ???? (6) 控制约束为:1 11u -≤≤ (7) 性能指标为:10 [()]f t J u t dt = ? (8) 现求最优控制*1()u t ,把系统从初态100(0)0 X -??=?? ?? 转移到终态0()0f X t ??=???? 使 []f t f J u dt t ==?达到最小。 2.模型求解 该问题是有约束条件的泛函极值问题,由极小值原理 确定最优控制。 哈密尔顿函数为: 111[,,]=1[()()] =1+()()T T T T T H u x t F f AX t Bu t X t A u t B λλλλ =++++ (9) 要使H 全局最小,即1()T u t B λ使最小,而11()1u t -≤≤,故可得最优控制为 12()sgn[]=sgn[()]T u t B t λλ=-- (10) 由协态方程得: T H A X λλ?=- -?& (11) 即 1 112200010λλλλλ?????? ??=-=????????-?????? ???? && (12) 故 121()0,()t t λλλ==-&& (13)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数学模型的建立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数学模型的建立 摘要:介绍了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原则。同时介绍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状况。用水量预测研究是优化调度的基础和前提。用水量预测模型是在分析城市用水量序列数据模式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给水管网数学模型是建立水厂出厂压力和流量与管网测压点之间的经验数学表达式, 它反映了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是优化调度的核心。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用水量预测 Optimal Operation of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ei Sh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Beijing,100044) Abstract:Primary coverage of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its principles are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the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ing is the bases of optimal dispatching.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ing model is a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data pattern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series.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model reflect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empirical equ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 of pressure, water flow and pressure tap's data. Derivation of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 is primary. Key words: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 1.优化调度原因及概念

数学建模的公交车调度问题

数学建模的公交车调度问 题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第三篇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2001年 B题公交车调度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好公交车的调度对 于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改进市民出行状况、提高公交公司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考虑一条公交线路上公交车 的调度问题,其数据来自我国一座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的客流 调查和运营资料。 该条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表3-1 给出的是典型的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行方向各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统计。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的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运营调度要求,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要低于50%。 试根据这些资料和要求,为该线路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全天(工作日)的公交车调度方案,包括两个起点站的发车时刻表;一共需要多少辆车;这个方案以怎样的程度照顾到了乘客和公交公司双方的利益;等等。 如何将这个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的数学模型,指出求解模型的方法;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如果要设计更好的调度方案,应如何采集运营数据。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摘要:本文建立了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使公交公司在满足一定的社会效益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给出了理想发车时刻表和最少车辆数。并提供了关于采集运营数据的较好建议。 在模型Ⅰ中,对问题1建立了求最大客容量、车次数、发车时间间隔等模型,运用决策方法给出了各时段最大客容量数,再与车辆最大载客量比较,得出载完该时组乘客的最少车次数462次,从便于操作和发车密度考虑,给出了整分发车时刻表和需要的最少车辆数61辆。模型Ⅱ建立模糊分析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求得模型Ⅰ带给公司和乘客双方日满意度为(,)根据双方满意度范围和程度,找出同时达到双方最优日满意度,,且此时结果为474次50辆;从日共需车辆最少考虑,结果为484次45辆。对问题2,建立了综合效益目标模型及线性规划法求解。对问题3,数据采集方法是遵照前门进中门出的规律,运用两个自动记录机对上下车乘客数记录和自动报站机(加报时间信息)作录音结合,给出准确的各项数据,返站后结合日期储存到公司总调度室。 关键词:公交调度;模糊优化法;层次分析;满意度 §1 问题的重述 一、问题的基本背景 公交公司制定公交车调度方案,要考虑公交车、车站和乘客三方面因素。我国某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情况,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营方向各个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统计见表3-1。 二、运营及调度要求 1.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 2.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的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营的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低于50%; 3.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三、要求的具体问题 1.试根据这些资料和要求,为该线路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全天(工作日)的公交车调度方案,包括两个起点站的发车时刻表;一共需要多少辆车;这个方案以怎样的程度照顾到了乘客和公交公司双方的利益,等等; 2.如何将这个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的数学模型,并指出求解方法; *本文获2001年全国一等奖。队员:叶云,周迎春,齐欢,指导教师:朱家明等。

数学建模电梯的调度问题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 摘要 电梯调度方案是指在特定的交通状况下,电梯系统应遵循的一组确定控制策略的规则。对于配有多台电梯的现代高层办公楼,如何建立合适的电梯运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合理的调度方案,主要运用概率,运筹学等理论对问题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用matlab 等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最合理的安排及优化方案,已解决高层办公楼电梯拥挤的情况。 本题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排队等待时间,二是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等待的时间,三是6部电梯将全部员工运送到指定楼层所用的时间,三个评价指标中,排队等待时间与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等待的时间可以综合为乘客的满意度。 对于问题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建立模型一,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电梯每次都是满载的,且运送的都是同一层的员工。这样得到一个简化模型,此模型运送完员工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同时求解出在确定的电梯数量确定的办公人数分布前提下电梯调度的最大运载能力。将所有的人都运到的最短的时间为:1955.5秒。 接着对于理想模型实际化建立模型二,以“最后被运送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最短”为评价标准,以“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云则为依据,对几种常见电梯运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其运行效率,得出分段运行方案是符合要求的最优方案。 在极端假设条件下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立模型三,对所有的楼层进行分段,每个电梯负责特定的楼层,以概率的方法,得出非线性规划方程组,求得最优的分段数,并求出一些表征参数如:总运行时间及运载能力。

数学建模-公交车调度问题

第三篇公交车调度方案得优化模型 2001年 B题公交车调度Array公共交通就是城市交通得重要组成部分,作好公交车得调度 对于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改进市民出行状况、提高公交公司得经 济与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考虑一条公交线路上公交车 得调度问题,其数据来自我国一座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得客流 调查与运营资料。 该条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表3—1 给出得就是典型得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行方向各站上下车得乘客数量统计。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得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行得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运营调度要求,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要低于50%。 试根据这些资料与要求,为该线路设计一个便于操作得全天(工作日)得公交车调度方案,包括两个起点站得发车时刻表;一共需要多少辆车;这个方案以怎样得程度照顾到了乘客与公交公司双方得利益;等等。 如何将这个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得数学模型,指出求解模型得方法;根据实际问题 得要求,如果要设计更好得调度方案,应如何采集运营数据.

公交车调度方案得优化模型* 摘要:本文建立了公交车调度方案得优化模型,使公交公司在满足一定得社会效益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前提下,给出了理想发车时刻表与最少车辆数。并提供了关于采集运营数据得较好建议。 在模型Ⅰ中,对问题1建立了求最大客容量、车次数、发车时间间隔等模型,运用决策方法给出了各时段最大客容量数,再与车辆最大载客量比较,得出载完该时组乘客得最少车次数462次,从便于操作与发车密度考虑,给出了整分发车时刻表与需要得最少车辆数61辆。模型Ⅱ建立模糊分析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求得模型Ⅰ带给公司与乘客双方日满意度为(0、941,0、811)根据双方满意度范围与程度,找出同时达到双方最优日满意度(0、8807,0、8807),且此时结果为474次50辆;从日共需车辆最少考虑,结果为484次45辆。对问题2,建立了综合效益目标模型及线性规划法求解.对问题3,数据采集方法就是遵照前门进中门出得规律,运用两个自动记录机对上下车乘客数记录与自动报站机(加报时间信息)作录音结合,给出准确得各项数据,返站后结合日期储存到公司总调度室。 关键词:公交调度;模糊优化法;层次分析;满意度 §1 问题得重述 一、问题得基本背景 公交公司制定公交车调度方案,要考虑公交车、车站与乘客三方面因素。我国某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情况,一个工作日两个运营方向各个站上下车得乘客数量统计见表3-1. 二、运营及调度要求 1.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 2.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得大客车,每辆标准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营得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一般也不低于50%; 3.乘客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三、要求得具体问题 1.试根据这些资料与要求,为该线路设计一个便于操作得全天(工作日)得公交车调度方案,包括两个起点站得发车时刻表;一共需要多少辆车;这个方案以怎样得程度照顾到了乘客与公交公司双方得利益,等等; 2.如何将这个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得数学模型,并指出求解方法; 3.据实际问题得要求,如果要设计好更好得调度方案,应如何采集运营数据。 3、2问题得分析 本问题得难点就是同时考虑到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改进市民出行状况、提高公交公司得经济与*本文获2001年全国一等奖。队员:叶云,周迎春,齐欢,指导教师:朱家明等。

数学建模_电梯调度问题

写字楼电梯调度问题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电梯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合理地调控使用现有电梯,提高电梯的服务效率。 针对该写字楼在工作日里每天早晚高峰时期均是非常拥挤,而且等待电梯的时间明显增加的现象,分别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建立了优化的电梯调运模型。 本文采用侧重于乘客等待电梯时间的优化的“时间最小/最大”群控方法,依据“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内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原则,先对电梯常见的几种运行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得到最优的运行模式——某部电梯直达某高层以上(分段运行方案)。然后对高层写字楼电梯运行管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求解。 由于电梯数目固定,为使电梯能尽可能地把各层楼的人流快速送到,减少候梯时间,故只能通过优化电梯的调度方案,减少每部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停靠次数来缩短电梯平均往返运行时间,以达到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的目的。 通过计算机仿真电梯运行情况,我们得到分区越多,电梯平均往返时间越短,电梯运行越高效。因此对楼层进行分区,每部电梯分别服务特定楼层,我们将整个楼层分为六个服务区,每区分配一部电梯。通过对各区域电梯平均往返时间的计算,得出每一区域运送完所有人员所需时间,将各个区域作为动态规划的各个阶段,每个区域的最高楼层作为各阶段的状态变量,以时间作为权值,建立了两个模型。 在模型一中,以各电梯运完所负责楼层人员所需时间 TM的和最小为目标 i 建模,建模过程中,先给出一个可行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限制条件:各电梯完 成运送所用时间 TM不应相差太大;来简化模型筛选数据,最终,建立动态规划 i 中最短路问题的模型,利用matlab与lingo,得出运送完所有人员所需时间最短条件下的最优路径,“无地下部分”下,即得到楼层最优分配方案为: 服务区i 1 2 3 4 5 6 服务楼层2-5 6-9 10-13 14-16 17-19 20-22 所需时间3096 4620 6300 5835 4686 5393 总时间29930 平均时间4988.3 TM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模,通过不断地筛选数据,简在模型二中,以使 i 化模型,最终得到9种方案,接着采用枚举法选出其中的最优解,最优解为:服务区i 1 2 3 4 5 6 服务楼层2-6 7-10 11-13 14-16 17-19 20-22 所需时间4585 4647 4966 5835 4686 5393 总时间30112 平均时间5018.7

数学建模小论文

电梯运行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电梯的运行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以此得到电梯在运行中的停靠问题的最佳方案,达到节约办公人员在等待电梯过程中浪费的宝贵时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随机角度,统计角度,自由角度对电梯的运行得到了较为恰当的方案。最后通过对问题以及方案的总结,有利于培养我的整体思维与逻辑分析。 关键词:数据模型随机角度统计角度自由角度 【问题提出】 XX大学某办公楼有11层高,办公室被分别安排在7,8,9,10,11层上,假设办公人员都乘电梯上楼,每层有60人办公。现有三部电梯A,B,C 可以共使用,每层之间电梯的运行时间为3秒,最底层(一层)停留时间为20秒,其他各层若停留时间为10秒,每个电梯最大容量为10人,在上班之前电梯只在7,8,9,10,11层停留。请问:怎样调度电梯使得办公人员到达相应的楼层所需的总时间最少?试给出一种具体实用的电梯运行方案。 【模型假设】 (1)办公人员都乘电梯上楼 (2)早晨8:00以前办公人员已陆续到达一层

(3)保证每部电梯在底层的等待时间以(20秒)都能到达电梯的最大容量。 (4)办公人员能在电梯每层停留的时间完成出电梯的过程。 (5)当无人使用电梯时,电梯在底层待命。 【模型建立】 (1)电梯运行配置方案1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运行方案,将5*60=300名办公人员平均分配给三部电梯运送,即每部电梯运送100人,需要运送10趟,每趟运行有往返,故电梯待命以及人员的出入时间为20+5*10=70秒,途中时间为6*10=60秒,一趟花费130秒,总耗时我10*130=1300,约为21.7min。 (2)对电梯运行1方案的改进 为了改进电梯的运行方案,首先推导一部电梯进行一趟所耗时间的计算公式:假设电梯在一楼以外停留的次数为N,最后到达的层数为F。一趟总耗时间为T T=20+6(F-1)+10N 其中7<=F<=11,1<=N<=5 从公式可以看出,要使电梯的运行时间减小,关键是减小N,由此可以想出一种极端的运行方案,就是每部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只开一次门,为了电梯运行时间均匀起见,三部电梯各去每层两趟,依照这个方案,每部电梯赴7,8,9,10,11分别用时为66,72,78,84,90秒,总时间为: T=2*(66+72+78+84+90)=780秒=13min

数学建模 电梯调度问题16

电梯调度问题 商业中心某写字楼有二十二层地上建筑楼层和两层地下停车场,6部电梯,每部电梯最大载重是20个正常成人的体重总和。工作日里每天早晚高峰时期均是非常拥挤,而且等待电梯的时间明显增加。请你针对早晚高峰期的电梯调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期获得合理的优化方案。 1)请给出若干合理的模型评价指标。 2)暂不考虑该写字楼的地下部分,每层楼层的平均办公人数经过调查已知(见表1)。假设每层楼之间电梯的平均运行时间是3秒,最底层(地上一层)平均停留时间是20秒,其他各层若停留,则平均停留时间为10秒,电梯在各层的相应的停留时间内乘梯人员能够完成出入电梯。 表1:该写字楼各层办公人数 楼层人数楼层人数楼层人数 1无9236 617200

2 3 4 5 6 7 8208 52 177 222 5 130 181 191 236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39 272 272 272 270 300 264 18 19 20 2l 22 200 200 200 207 207 请你针对这样的简化情况,建立你的数学模型(列明你的假设),给出一个尽量最优的电梯调度方案,并利用所提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3)将你在第2问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以期能够尽量适用于实际情况,用于解决现实的电梯调度问题。 问题备注:

本题的评分标准按照以下先后顺序:逻辑的严谨程度-行文与模型描述的条理程度-模型和现实问题的接近程度-以及所用数学工具的理论程度。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步加快了自己的步伐,高节奏的生活,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写字楼里的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高峰期时段对电梯的使用最多,电梯的合理化应用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合理的优化方案,不仅影响了乘客的上班时间,同时,电梯的多次停顿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所以在此提出得到优化方案,并作出计算分析其优化程度。 本文首先根据电梯群控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从乘客者的候梯时间和乘梯时间和能耗三个角度考虑。最初选定方案一 电梯编号负责楼层 1—2 2-10 3—4 11-17 5—6 18-22 方案二 电梯编号负责楼层 1 2 3 4 5 6 2 7 8 9 10 3 11 12 13 4 14 1 5 16 5 17 18 19 6 20 21 22 我们将建立一个多目标规划模型,对该模型的建立,分三个目标:乘客的平均候梯时间要短,乘客的平均乘梯时间要短,能源耗损要少。利用这三个指标来综合评价电梯群控方案的优劣。并采用模糊评价和多目标优化群控和借助实现蒙特卡罗模拟的思想,建立了全面合理的电梯调度方案的评价体系。并将模拟出的数据代入评价函数,从而帮助确定电梯调度的最佳策略。 根据建模得到的结果,最终得到的最佳方案为方案二。最后本文还根据使用的算法,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改进和模型推广方向。最后本文就所建立的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向。结合实际,加入重要因素的考虑,比如考虑其他交通流,考虑个别人群满意度。

最新公交车调度数学建模

公交车调度数学建模

公交车调度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给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按18个时段、两个行驶方向进行处理,计算出各个时段各个站点以及两个方向的流通量,从而将远问题转化为对流通量的处理。首先,利用各时段小时断面最高流通量计算出各时段各方向的最小发车次数,进行适当的调整,确定了各时段两个方向的发车次数。假定采用均匀发车的方式。继而求出各时段两个方向发车间隔,经部分调整后,列出0A 站和13A 站的发车时刻表,并给出了时刻表的合理性证明,从而制定调度方案。根据调度方案采用逐步累加各时段新调用的车辆数算法,求出公交车的发配车辆数为57辆。其次,建立乘客平均待车时间和公交车辆实际利用率与期望利用率的差值这两个量化指标,并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调度方案以如何的程度照顾到乘客和公交公司双方利益。前者为4.2分钟,后者为13.88%。最后,我们以上述两个指标为优化目标,以乘客的等车时间数学期望值和公交车辆的满载率的数学期望为约束指标,建立了一个双目标的优化模型。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方法,特别指出的是,给出了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求解的进程控制图。通过了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采集数据的 采集数据方法的建议。 注释: 第i 站乘客流通量:∑=i k 1(第k 站的上车的人数与第k 站的下车人数的差值);

总的乘客等车时间:∑ =m i 1 ∑ =n j 1 (第i 时段第j 站等车乘客数)?(第I 时段第j 站等待 时间); 乘客平均等车时间:总的乘客等车时间与总乘客数的比值; 实际利用率:总实际乘客流通量与公司车辆总最大客运量的比值; 期望利用率:总期望乘客流通量与公司车辆总最大客运量的比值

数模 电梯模型

问题背景: 现代高层商务楼中一般都配套了多台电梯,因此如何安排好各台电梯的运行方式,既能保证大楼内各公司员工的正常工作和出行,又能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是大楼物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般高层商务楼中,经常采用的是分层次或单双层的运行方式,或者某部电梯直达某高层以上的方法,试从节约能源和尽力满足客户需求这两个角度,具体评价这些方案的优劣。 实际问题探讨 现有一商务楼,层高25层,每层的员工数在220-260之间,员工上班时间均为上午9时至下午17:30分。大楼内有客用电梯6台,另有一台消防电梯。电梯运行速度大约为1.7m /s,大楼的层高为3.2m(装修以后的,装修前为4.1m ),试建立一个合适的电梯运行方案(包括闲时和忙碌时),使尽可能降低能耗但又不至于使用户有较大的不舒服。若大楼另有两层底下车库,方案该做如何调整? 摘要:本文针对高层商务楼中的电梯运行管理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了影响电梯耗能和用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运用规划论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分别给出了忙碌时和空闲时的电梯运行方案以及有地下车库时的改进方案,并对运行方案做出定量的实例分析。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独立性和易获取性。在优化模型的求解中,给出动态规划算法,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性。 针对问题(1):我们以乘客的平均侯梯时间、平均乘梯时间,电梯运行时间,总的运行距离,总的电梯停靠次数作为衡量电梯耗能和乘客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同时还结合最长侯梯时间以保证单个乘客的侯梯时间不会太长。 针对问题(2):在上行高峰的条件下对电梯随机、单双层和分区运行3 种方式进行优劣比较,以电梯运行时间和电梯停靠耗能作为其评价指标,以“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基本要素

第1章 优化设计 Chapter 1 Optimization Design 1-1 优化设计 1-1-1 最优化 (optimize, optimization ) 所谓最优化,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所有可能的计划、设计、安排中找出最好的一个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做一件事情。(Optimization deals with how to do things in the best possible manner) 结论的唯一性是最优化的特点,即公认最好。(It is the best of all possibilities) 最优化的思想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最优化的方法在这些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P1) 1-1-2 最优化方法 (Arithmetic ) 要从所有可能的方案中找出最优的一个,用“试”(try )的办法是不可行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手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仅限于古典的微分和变分(differential and variation)。数学规划法在五十年代末被首次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并成为现代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主要内容,它还包括整数规划、动态规划、二次规划等等。(Linear programming 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Integer, Dynamic, Quadratic ) 数学规划法与电子计算机的密切结合,改变了最优化方法多有理论研究价值,而少有实际应用的局面,使得解决工程中的优化问题成为可能。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最优化方法,实际上包括了最优化理论和计算机程序二方面的内容。(Optimization theory plus computer program) 1-1-3 优化设计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例来说明传统设计与优化设计这二个不同的设计过程。 例1-1 设计一个体积为5cm 3的薄板包装箱,其中一边的长度不小于4m 。要求使薄板耗 材最少,试确定包装箱的尺寸参数,即长a ,宽b 和高h 。 分析 包装箱的表面积s 与它的长a ,宽b 和高h 尺寸有关。因此,耗板最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表面积最小问题,故取表面积s 为设计目标。 传统设计方法: 首先固定包装箱一边的长度如)(4m a =。要满足包装箱体积为3 5m 的设计要求,则有以下多种设计方案: 如果包装箱的长度a 再取)(4m a >的其他值,则包装箱的宽度和高度还会有很多其他结果… 。 最后,从上面众多的可行方案中选择出包装箱表面积最小的方案来,这就是相对最好的设计方案。但由于不可能列出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最终方案就不一定是最优的。 机械产品的传统设计通常需要经过:提出课题、调查分析、技术设计、结构设计、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