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唐朝相比宋朝文化输入日本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浅谈与唐朝相比宋朝文化输入日本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浅谈与唐朝相比宋朝文化输入日本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浅谈与唐朝相比宋朝文化输入日本的特点及

其带来的影响

摘要: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在历史上

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最终分道扬镳。宋朝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不仅在当时世界领先,而且对后续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文化,宋朝文化,日本文化

0引言

周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两千年和

平使中日两国能够汲取彼此的文化与营养,五十年的对立却使得两国的社会发展一

直停滞不前。建国以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始终是合作

与发展,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只有明确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理清彼此文化的统一与矛盾,才能以正确的眼

光看待日本,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为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

系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土壤。

一宋朝中国对日本文化的输入

1.1经济

自晚唐灭亡,中国陷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军阀割据的

混乱局面,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手工业等各方面的生产出现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两宋时期国土面积有限,丝绸之路受阻,为了供应愈发扩大的财政支出,朝廷不得不将对外贸易的重点向东南海路扩展,这时日本也由于大化改新的作用,

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日本国内低

下的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两国的经贸往来应运而生。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差距,北宋时期中日贸易仍仅限于中国单方面输出,直到南

宋才陆续有日本商船来华贸易。中国输出日本的商品种类主要有:(一)香料、香药类。

(二)锦、绞等练织物。(三)贵重木材。如紫檀、白檀等。 (四)陶瓷器。 (五)铜钱。(六)颜料。(七)书籍、文房四宝及各类珍禽异兽、手工艺品之类。日本输入中国的商

品种类主要有:(一)砂金、黄金。 (二)硫黄。 (三)水银。(四) 木材。(五)日本特产的

工艺美术品。

中国输入日本的商品,大多反映出日本贵族的需求,香料可以用来入药及制香,丝绸可以彰显主人地位的尊贵,贵重的木材可以制成家具或者佛像,陶瓷器可以用

于观赏及生活用具,颜料可以用于绘制大和绘,这些对中国的物质需求又反过来刺

激了日本本土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丝织为例,由于对丝绸等物的大量需求,日本本

土的纺织业迅速发展,镰仓中期已经可以大批纺织“唐绫”并以假乱真。

而日本输入中国的商品,大多以未经加工的原材料为主,但日本产的折扇,水晶、带有大和绘的屏风等大量输入中国,说明日本的手工艺品产业在当时已经有了

较高的水平。

中日之间广泛的经贸忙来不仅为中日两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的高

速发展,还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

1.2 文化

1.2.1 宗教

北宋时期,经贸交流的频繁使得部分日僧随船入宋,日本僧人来宋的最初目的

是巡礼中国圣地,但目睹禅宗在中国的兴盛后,很多僧人回国后开始宣扬禅宗,1191年,日僧明庵荣西第二次回国后,于京都建立建仁寺,大力宣扬禅宗精神,成

为日本禅宗始祖,自此日本正式引入禅宗,并迅速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而随着日

本禅宗的兴盛,很多宋僧也以弘扬佛法的目的而赴日,据统计,南宋一百五十余年

历史中,史料有名的如宋僧就超过百人,这一数字足以和唐朝鼎盛时期的留学僧相当。

禅宗摆脱了旧佛教镇护国家的要旨,以拯救大众为宗旨,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这时以天台、真言二宗为首的贵族佛教逐渐衰退,入宋僧引入临济、曹洞两

大禅派,同时一些杰出宋僧也来日传法,这成为了日本佛教改革的契机。荣西于建

仁寺同传天台、密宗、禅宗三门佛法,宣扬禅宗包容一切佛法,为禅宗取得了朝廷

和幕府的支持,荣西之后道元创立曹洞宗,以下层武士,贫民为布教对象,受到很

多下层武士的拥护,之后宋僧道隆和祖元赴日弘布宋禅,为临济宗在日本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日本禅宗的兴盛。

自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末期,多年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剧变,各氏族间的

积怨,底层平民人心的浮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悲观厌世的时代思潮。人们多信仰

超人力和自然力的神秘存在,因而禅宗否定一切旧事物而获得新事物的哲理,以及

超越理智分析的不依靠文字,只凭一心悟道的精神,迅速填补了各阶层人民的思想

空白,不仅作为宗教,而且作为文学艺术思想乃至整个文化思想而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并深入到室町文化方方面面,乃至影响到武士道、审美、能乐,绘画、枯山水

庭园等各艺术和生活领域,毫不夸张的说,室町时代的文化,不仅是禅宗的影响,

而是禅宗文化形成了室町时代的文化。

1.2.2 宋学

宋代理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

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

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宋代中日交流最频繁的时期,正是理学占据

正统思想地位的时期,因此也随同往来的船只传入日本。宋学初传日本始于镰仓时代,镰仓中期宋代儒学已经重新完善,形成了把“理气”新关系当成宇宙本体的理学

思想体系,由于理学受到禅宗的很多影响,很多理念与禅宗所倡导的类似,因而借

助禅宗的传播而日益扩大影响,并被日本学者尊称为宋学。

宋朝理学传入日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留宋日僧俊芿于公元1211年

从南宋带回汉籍2000多卷,其中包括四书和朱子学书籍200多卷,这是日本第一次

传入程朱理学,随后赴日的兰溪,祖元等宋僧,也宣扬佛儒一体,推广以义理解释

经道。这一阶段宋学的传布与禅宗的传布紧密结合,还未形成独立体系。第二阶段,朝廷幕府带动世间学习宋学,在朝臣学者中形成了一波新的风潮,理学顺理成章纳

入经学轨道。第三阶段,五山派采用和式训读讲解《四书集注》,在书中加入和式

标点,使不了解汉学的人也可以轻松读懂,使得宋朝理学在庶民阶层广泛传播。

宋朝理学的传播,填补了之前汉唐儒学的漏洞,对日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室町时期武士道的形成。武士道的道德规范和行

为准则受到朱子学说的影响,注重忠义武勇,宣扬忠君从主,无视生死,以达到对

武士的教育作用,武士道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1.2.3 书法绘画

宋代时,佛教与理学彼此结合,逐渐发展成为禅宗,禅宗抛弃渐进而主张顿悟,常说心即为佛,往往避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这些思想在绘画艺术方面也有体现。

宋代时,大量的绘画输出日本,很大程度上,日本的人物画和水墨画的产生,就是

因为受到宋朝时期绘画风格的重要影响,当然也离不开宋朝禅宗的影响。

日本室町时期,中国的水墨画风在日本的画坛盛行。很多画师都曾经到中国游学,从中国画家身上汲取优点,至今人们还能从其画作中识别出一些中国的田园风

光和风土人情。受宋代绘画技术的影响,日本画师在绘画艺术上发展出水墨画的新

要素,它不用艳丽色彩,不拘形式,注重古淡风情。与此同时,日本的人物画法也

受到宋朝禅宗的肖像画的很大的影响。宋代的中国画家一般使用写实画法绘制佛家

的塑像,注重线条细腻柔畅、追求栩栩如生,因此有很强的立体感。大量宋朝画作

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画界有效地学习和借鉴了中国的人物肖像画的风格和样式,并

经常将中国的肖像画设为样板,这大大的推动了日本人物画注重写实的理念的发展

进程,并逐渐成为对日本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的重要形式。

相对应的是,宋代画家也善于学习日本的绘画艺术。例如日本的扇画十分精致,后渐由两国贸易商舶传入中国。宋代的画师学习借鉴了日本的扇画艺术,并将此发

扬光大,宋代之后的红金扇、赭红戏画扇,都受到了一定的日本扇画艺术的影响。

除了绘画,中日两国在书法上也有交流。中国书法在宋代时迅速发展,镰仓时

代时期,日本人称中国的书法作品为“禅宗体”,十分珍惜,在日本书法界的地位十

分重要。宋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主要是两国僧侣的交流。当时的书法艺术,不仅

是弘扬佛法的工具之一,也是禅僧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大批的高僧的书法作品

都保存在各大佛寺之中,流传至今。

1.2.4 文学与艺能

随着宋学和禅学的广泛传播,五山文学逐渐在日本兴盛起来。广义上说,五山

文学包括诗文和骈文,是近古日本汉诗的主流,也是禅林文学的代表。五山文学主

张诗禅一味,将文学性、艺术性以及宗教性集于一体,形成了纯粹的新美学体系,

使得日本文学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日本最早的古典剧种分为能乐和狂言,这两种戏剧从猿乐能中脱胎而出,成功

地从艺能过渡到了戏剧,能乐从萌生之初就受到中国古代的伎乐、散乐的影响,潜

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戏剧,现代能乐的中依稀还能看出古代哑剧的表意动作,杂剧的口语对白,南戏的人称转折等等,狂言脱胎于能乐,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

些影响。能乐和狂言作为戏剧文学,以最古老的戏剧形式得以保留,并为另一古典

剧种歌舞伎的创作提供动力。这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高峰之一,其影响一直保持到现代。

1.3 生活

宋朝中日商路大开,大量工匠技师随船一起流入日本,为日本带来了更先进的

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生活。

建筑方面。日本受宋朝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建筑到宋代,突破了唐

代以来的旧传统。出现了建筑和园林相结合的新格局。随着禅宗的传入,到镰仓时

代这种宋式建筑传到了日本。宋代建筑文化首先影响了日本的民居和日本庭园。从

镰仓末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在普通住宅里采用的所谓书院式建筑。成为后来日本

式住宅的原型。现在日本房屋称为正门的地方。实际上是在禅宗的影响下,由原来

禅寺的回廊演变而来的。日本庭园同样是在禅宗影响下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在佛

寺的建筑方面。从宋朝输入日本的建筑样式有两种:天竺式和唐式。天竺式是由日僧

重源从宋朝传入的。虽称天竺,但与印度建筑形式毫毛关系,纯粹是一种中国式的

建筑式样。在重建被战火烧毁的东大寺时。重源曾两次入宋考察寺院建筑,并从南

宋招来工人,直接模仿南宋浙江一带的寺院建筑的样式,建起了东大寺的大佛殿。

其风格是雄伟、豪放、坚强有力。随着东大寺重建工作的完成,日本不仅培养了一

大批建筑人才,而且将从宋朝传入的天竺式建筑传播到日本各地。唐式建筑是禅宗

盛行后。学习南宋禅寺的样式而兴建起来的日本禅寺。建筑布局是把大门、佛殿、

法堂、方丈都置于一条直线上,钟楼、经藏配在左右两边。整齐对称,形成一种和

谐的美。这种建筑样式是由日僧荣西传入日本的。他在入宋期间。曾参加过明州天

童山的千佛阁等禅寺的修建工作,直接获得了唐式建筑经验。他回国后,仿照宋朝

禅寺的建筑式样,先后在博多建圣福寺,在京都建建仁寺。后来东渡日本的南宋高

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等人,进一步将纯粹的宋朝禅寺建筑风格带到了日本。由于

禅宗得到镰仓幕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宋代禅寺的建筑式样成为镰仓时代所特有的、

为数众多的精美建筑,镰仓元觉寺舍利殿是其中代表。

在医学、茶道和陶器方面,宋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日本很早就学

习中国的医药学,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已形成了有影响的“汉方医学”。宋代的医

药学著作《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和著名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都先后

传入日本。到镰仓末期,宋代的医学在日本确立下来,武士出身的棍原性全学习宋

代医学,撰写了《顿医抄》、《万安方》等医书。中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传入日本,但当时茶还只是作为一种药品和高级饮料,限于贵族和僧侣之间使用。平安后期,

因遣唐使的废止,饮茶习俗一度衰落。镰仓时期。饮茶习俗随禅宗东渡日本。荣西

回国时,带入了南宋的新茶种,亲自在肥前(今日本佐贺县)种植,不久,赠与京都

拇尾的明惠上人,成为著名的“拇尾茶”的起源,茶的种植普及到全国各地。1214年

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进茶一杯,称为良药,同时根据宋医口传著成《吃茶养

生记》二卷,宣传饮茶能治病,于是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吃茶养生记》被誉为

日本《茶经》。茶不仅在禅僧修行时起去眠觉醒的作用,而且崇拜禅宗的武士阶层

也将它作为精神修养法,故有“茶禅一致”的说法。所以,饮茶之风很快由禅家和武

家普及到民间,到镰仓时代末期,出现了所谓“斗茶”的茶会,以品尝不同产地的茶叶,看能否分辩出“本茶”(拇尾茶)与非茶(其他茶)来决定胜负,赌赛物品。后来的日

本茶道进一步发扬了简朴幽静的禅宗精神,茶室草庵化,长期被奉为日本茶道的最

高境界。使茶道成为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一种手段。日本人羡慕宋代精美的陶瓷

茶具,据说日本的陶瓷祖先加藤四廊左卫门景正,一心想烧出具有宋代水平的陶瓷器。但费尽心机。屡遭失败。后来跟随日僧道元入宋,在福建天目山下学制陶,六

年后归国,在尾张的獭户村开窑,主要烧制茶壶,创制出了具有中国宋代风格的“懒

户烧”。

其他方面,例如航海术上,日本借鉴了宋朝的“神舟”改进平板船,并学习了“牵

星术”、海洋季风变化和罗盘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水平;纺织上,日本大量进口

丝绸,并引入“博多织”织法;印刷上,大量宋版经书的引入直接刺激了日本的刊印

发展。

2宋朝中日交流与唐朝的区别

2.1唐宋中日交流途径的不同

宋朝中日交流的途径不同于唐朝,并不局限于官方互相派遣使者,民间的交流

更加广泛。

自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到公元893年,学问家菅原道真上书

谏言废止,遣唐使制度一直持续了263年,期间日本共派遣遣唐使19次,成功抵达

大唐长安的有15次,每批遣唐使人数在500-600之间,分乘4船渡航,遣唐使团包

括出使的大使,副使,以及各种官吏,侍从,船夫等等。一切都是按照正规出使的

官方礼仪去操办。然而,894年遣唐使的停派,使中日关系步入了另一个阶段。

北宋王朝建立后,由于全国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内陆不足

以消化这么多商品。而北方,各种少数民族国家相继出现,丝绸之路不再一帆风顺,种种因素制衡之下,朝廷不得不把对外的贸易专注在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因而寄望

于与日本建立邦交及商业往来。反观日本,仍然限制与中国的官方交流,只允许一

部分僧人去宋交流,态度十分保守。在官方交流上,宋朝一直比较积极,而日本则

由于计较国家关系是否平等,两国邦交断绝太久等因素,往往未能积极响应,使得

北宋时期两国的邦交始终未能建立。

南宋时期,由于受辽、金两国的压迫,朝廷的统治区域锐减,而财政上的支出

却有增无减,加上南宋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肥沃,经济发达,又继承前朝各项

产业发展的成果,对外贸易的条件很丰厚,对外贸易一直占南宋岁入的很大比重。

而在当时的南宋人眼中,日本很富裕,盛产金、银,因而日本成为南宋对外贸易的

重耍对象。在南朱初年时,日本方面由于律令制解体,朝廷无力监管,官吏纲纪开

始松弛,之前针对宋商的的限制逐渐削弱。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抛弃之前

的避外、排外、自我封锁的方针,积极与南宋发展官方往来、推动一系列支持对宋

贸易的政策。此外,平清盛还修整航路,开辟海峡,修筑大轮田泊,许可宋船在湘

月内海航行,出人大轮田泊,使得京都人可以与宋朝商人直接进行贸易。当时南宋

的孝宗也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形成南宋时中日贸易往来的高潮。

从此可以看出,宋朝中日的交流途径不同于唐朝,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往往从

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由政府出资经营的对外贸易,这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对政

府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最后不得不草草了事,而宋朝时期则恰恰相反,宋代中日

双方的共同特点是双方贸易纯属民间贸易,基本不存在官方色彩,输出的商品多由

商人自行决定,国家只控制输入的商品。而造成唐宋交流途径的差异的原因大概有

三点,第一是相较于唐朝,宋朝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改进了船只,

海员还懂得凭借季风气候来选择出海时机,这使得宋朝中日之间的航线比较安全稳定,为商船频繁往返中日提供条件;第二是盛唐时期日本刚刚结束奴隶制社会,仰

慕唐朝的先进,派遣大量使节官员赴中学习借鉴唐朝的典章制度,而宋朝时期日本

政治制度与中国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政体上整体趋向于保守,对中日两国的官方交

流比较谨慎;第三是盛唐时期日本的以公地公民制为基础的古代天皇制国家初建,

弊端尚未完全显露,国家财政收入整体较稳定,财富两极分化不严重,因此有足够

财力进行国家间的商贸文化交流,而宋朝时期日本政权多变,国家对地方的掌控力

下降,相反地方上庄园普遍兴起,拥有大量财富的贵族需要来自中国的产品来满足

生活上奢侈的需要,使得走私贸易盛行,大量宋船往来于中日。

2.2唐宋交流重点的不同

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主要是以输入唐朝文化为主要目的。由于所选拔的遣唐

使都是有才学或熟悉唐朝情况的人,所以他们留唐的时期虽然大都不长,但在移植唐代文化方面上,却做出了不少的贡献。遣唐使回国之后参与皇廷枢要,把在唐所学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政治机构付诸实施。例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之律令为规范,在刑

部亲王藤原不比等领导下,由曾经作为随员入唐的伊吉博德所撰定。曾经担任过遣唐使,回国后位列公卿的人也不少。例如吉备真备位至右大臣,栗田真人等位至中纳言。其他一些参加遣唐使的人虽然没有位列公卿,但担任中央或地方的文武官员并不在少数,他们在一定的时机内,总要把唐朝的见闻或经验推广于日本。这些为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宋代,中日两国交流的先锋是到中国游历的日本僧侣,经过北宋王朝一百多年

的建设,汉文化重新兴起,文化思潮一片繁荣,尤其是理学思想体系得到了完善。

除此之外,由于以海外贸易为重点的商业模式的兴起,在南宋时期特别兴盛的以禅

宗为首的佛教,极大的影响了中日两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相对的,日本国内

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武士阶层作为刚刚兴起的统治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采取开放门户、鼓励远洋贸易的政策,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

交流,达到了一次新的高潮。

文化交流重点的改变,主要是由于传播文化的媒介的改变。唐代日本学习中国

文化的先锋是具有官方色彩的遣唐使,大陆对日本的影响,涉及政治法令,宗教文化,社会习俗等等,而遣唐使虽然多数不能长期留在中国,但遣唐使在回国之后往

往出任枢要职位,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把在中国所学的政治、律令方面的知识运用

到政治之中。而和唐代不同,宋代朝廷相对比较保守,两国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搭

乘往来商船的僧人来实现,日本僧人来到大陆,关注的更多是当时盛行于南方的禅

宗思想和宋学,往来的商人也只能带来书籍和新的技术,所以相对于唐朝,宋朝中

日交流更加侧重于宗教和思想。

2.3唐宋交流态度的不同

唐朝时期,日本以仰视的态度看待唐文化,对中国传入的文化几乎全盘接纳,

到了宋朝,日本试图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宋文化,对中国传入的文化大多是有选择的

吸收。

盛唐时期,日本派往大陆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

文化和生活习俗等等,这使整个日本社会迅速地实现了全盘唐化。几乎把中国的各

种文化思想和盘地带回日本。由于唐朝的先进和日本本国的落后形成的鲜明对比,

当权的统治阶级对中国已形成的各种完备的政治体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十分向往,

虽然在学习中也有基于国情与传统而本土化的元素,但综合而言,唐代的日本,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都深深地烙上了唐文化的印记。

而到了唐朝末期,日本进入了平安时代,唐朝的衰落和日本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得日本逐渐消化汉风文化,提出了和魂汉才的文化主题思想,完成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唐文化的滋润和和魂汉才过渡的成功使得相对于唐朝,宋朝时日本本土已具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基础,因此日本人往往有选择地输入宋朝文化,宋朝文化输入日本时也经常会与本土文化产生冲突,而冲突往往有三种结果,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新文化本土化以与旧文化彼此融合,或者新文化就此消亡,这三种结果彼此并不冲突。

例如禅宗的传入,禅宗刚刚传入时由于教义不和,与本土的天台等旧教派产生冲突,旧教派倾向于救助出家者和贵族,镇护国家,而禅宗救度的对象包括了在家者和庶民,由于贵族政治的崩溃,宗教改革势在必行,禅宗由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逐渐取代了旧佛教,并与神道信仰、儒家思想相融合,促使日本人开始独立的宗教思辨、哲学思辨,使外来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日本文化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唐宋文化输入日本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唐朝,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代。随着封建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唐朝的律令制度也发展到了空前完备的地步。唐代的法律制度全面地反映了盛唐经济、政治和文化风貌,是封建法制完备和中华法系成熟的标志。唐律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不仅对后世中国封建法典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宋、元、明、清后世立法的楷模,而且超越国界,对东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封建立法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封建法典,堪称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

日本在奈良时代派遣大量遣唐使,全面吸收中国的律令制度,这是日本在这一时期的特色,而日本也由此急速发展为仅次于唐朝的东亚第二大国。但是,全面吸收之后,由于很多典例与本国国情和历史传统不相符合,甚至存在较大的分歧,为了建立了适应自己国情的、比较完备的封建政治和法制体系,日本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不得不慢慢地消化这段成果,最终逐渐将唐文化成功的本土化。

而宋代文化对日本中世以来的艺术、绘卷、雕刻、建筑、书法、中医、印刷、生活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禅文化和宋朝理学,由于日本文化逐渐的成熟起来,对这时的宋代文化大多采取选择性的吸收,所以与唐代相比,宋代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是更加广泛、更加持久,特别是宋学和禅宗所强调的宁静克己和忠义团结的精神深得下层民众和新生的武士阶层的崇尚,对日本近世以来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种精神与日本本土文化互相融合

后,逐渐渗透到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在某些方面甚至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图说日本文化史大系》(全14卷),小学馆1986年版

[2]《日本文化史》,叶渭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3]《中国化的日本》,与那霸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一版

[4]《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王勇,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11月

[5]《我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李娜,1008-1593(2006)03-0040-07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唐朝文化 教学设计

《唐朝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杜慧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 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 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 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 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 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 1、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书。 3、指名回答。 (相知唐文化) 1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 3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4、感受影响深远 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

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 B、指名回答: 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 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 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 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 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 …… 5、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博大精深 生:影响深远 生:丰富多彩 …… (携手唐文化) 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课堂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提起日本文化,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是一个日本动漫迷。因此,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动漫。其余的对日本的印象,则是通过我们国内的报道,引进的日本电视电影得来的。 由于日本的那段不光彩历史,以及近年来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行径,令很多中国人为之愤慨。所以,每当我说我喜欢看动漫,或是说我要学习日语时,我的很多好友都会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说:“小日本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好学的)。”之类的话。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想,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太极端了,难道所有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他们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不见得吧。 我喜欢日本动漫,并且深受动漫的影响,所以我并不“仇日”,但我也没有因为动漫而“哈日”。我希望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文化有它的精华也有糟粕一样,日本文化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要说的是日本人很有礼貌。中国虽然自称是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但是在礼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日本。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小孩子的礼貌教育。我曾看过一篇去日本大阪生活的中国人的文章,写的是每天早晨他送孩子去幼儿园,都会看到幼儿园的园长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满面笑容的对走进校园的学生大声招呼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学校大门,而

站在校门边的园长,就一个接一个的对走进校门的每一个孩子面带笑容地大声问候,不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位。一开始他还觉得奇怪,后来也就习惯了,因为他的孩子上小学后也是如此,校长也会站在校门口问候每位学生,而且日本的学校似乎大都如此。如果学校有300名学生,那么校长每天早晨最多说300次“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但如果学校有800名学生呢也就是说,校长每天要第一个到学校,守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有800名学生的话,校长每天就要问候800次!而且不仅仅是一天,而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这就不得不令人心生敬意了。这每天早晨的800此问候,不是给领导,也不是给上级,而是给自己的学生。试问中国的哪位校长会如此呢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没礼貌,虽说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大部分如此。可是仔细想想,这“没礼貌”难道不是由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么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园本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并不是很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也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忽视了最基本的礼貌教育,以至于后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低下头,谦虚地向日本人学习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教重于言教”,与其用语言去指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才是懂礼貌,还不如从我们自己开始,用实际行动示范给孩子们看,什么是礼貌。因为在礼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什么叫礼貌”,他也同样会做得很好。 暂且不说这篇文章,从动漫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懂礼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 晋巧(历史学2010级2班 201016031228) 【摘要】中日双方的传统友谊,大多表现在文化的交流学习上。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盛世唐朝的人民学习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灿烂的乐舞文化,同时通过“遣唐使”等制度,唐朝的乐舞传播到日本,又在日本人民的发扬下新生,对日本乐舞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日本;乐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的杂居融合,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隋唐音乐的兴起蓬勃提供了条件。隋朝统一南北后,继承了南北朝的文化——包括乐舞文化。唐代时值盛世,在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雅乐、散乐以及佛教音乐等蓬勃兴盛。在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候,其中有不少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乐舞产生了很大影响。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说明了包括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在先进的唐朝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是蓬勃发展了。 一、唐朝乐舞文化的发展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文化传统,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因此,新的音乐得到发展并普遍传播。 唐朝原有音乐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由太常寺管辖。唐高祖将隋九部①伎扩充为十部伎,即取消《礼毕》而增加《高昌伎》和《燕月伎》,八世纪初,玄宗又在原有“教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设置“教坊”、“内教坊”、“梨园”等,用以专门培养乐伎②,传习俗乐,是收集民间乐舞、培养乐工的地方,也是提高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的地方。在唐玄宗的提倡下,乐舞盛行,风靡一时。 中原音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长期接触融合,诞生了新的乐舞文化——“唐乐”,唐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本,吸收各地区优秀的新鲜的音乐成分,有国际意义的内容,同时又是中国新的民族形式的高度艺术创造。有记载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宋代文学的特点[1]

宋代文学的特点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怀旧意识. 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 《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 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

有关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英语300字作文

作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lf-check: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Peer Review: 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Chin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s show that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Chinese and Japanese came into contact. From then on, the two country have been keeping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y, China has advantages over Japan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and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culture adopted by Japanese. Particularly,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most splendent dynast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China left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Japanese culture. As a consequence, in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it is noticeable tha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Japanese culture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language is evident. As is well-known, almost every Japanese name consis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deed, in a sense, Japanese language words originat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hough their pronunci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another important area affected by Chinese is life habits. Japanese traditional coat, kimono,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apanese women. However, it is the cloth of Tang Dynasty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kimono. Turning to the subject of Japanese daily life, drinking tea is one of their important habits, but the tea, tea ceremony and tea sprit all dates from China. Finally, it may be incredibl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also has a mark on the Japanese cartoon, which is not outstanding in China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 and life habits. Some characters in the Japanese cartoon are expert at Chinese kungfu, which is one of the Chinese symbols. Moreo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rtoon inspired b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at is the most famous fairy books in China.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n cartoon is indirect, it sugges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conclusion,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China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ese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important areas. However different Japan will be from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culture is eternal. Comment and suggestion:The ad writing employs Classic syllogism to stat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Japanese. It is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but it doesn't have enough actu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idea.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 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相关内容,锻炼观察图片,从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锻炼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通过从历史角度对诗歌的分析,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树立德才兼备的典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突破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和设置游戏等方式突破重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突破方法:采用诗歌赏析,分析三位诗人所处历史背景来突破难点。【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展示自己,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厌恶枯燥的说教,必须针对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视频《雕版印刷术》等展示赵州桥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采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讲述

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1〕 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6〕,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而日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最新资料推荐------------------------------------------------------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宋朝(公元 960 年公元 1279 年),分为北宋(960 年1125 年)和南宋(1125 年1279 年)两个阶段,历 18 帝,国祚 320 年。 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分裂,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政,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局面宣告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朝代。 政府终于可以进行有序的统治、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2.在中央设立了二府三司,削弱了宰相权利,加强了皇权。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 1 / 17

这样就把原本宰相一人掌握的权力分成政权、军权、财权,由很多人掌握,有效防止了宰相专权。 3.地方上,缩小行政单位,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由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这样,地方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发展了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 宋朝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在防止徇私舞弊方面,对考官实行了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封弥、誊录法。 创立殿试: 从宋太祖开宝六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改革为宋朝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