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09新闻仇曙峰200984034025

自苏联解体始,俄罗斯政治经济发生激烈变革,传媒领域也随之产生重大调整,社会变革推动媒体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俄罗斯大众媒体从解体初的绝对自由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渐渐为寡头所垄断,直至本世纪初在政府传媒新政的推动下重又回到国家的控制之下。而俄罗斯媒体环境的变迁也直接决定并影响着新闻传播实践,使大众传媒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

“黄金时期”的多样化传播

在前苏联时期,大众传媒是国家的宣传工具和舆论机构,新闻媒体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宣传是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没有生存压力,享有政府全额拨款和财政支持,不必为经济犯愁。但另一方面,媒体也失去了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和工具的新闻自由,它们只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宣传机器,不能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来自由传递信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新闻改革正式展开。改革带给媒体的最大变化就是使其享有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赋予其绝对的新闻自由。

在俄罗斯改革初期,激进的经济变革在传媒领域也掀起了私有化、商业化浪潮,传媒经营所有权从一党垄断走向多元化,这样就导致国家与媒体的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家垂直管理变成了企业式的平行管理。媒体所有制形式及管理模式的变化促使媒体数目大量增加,非国有化媒体迅速崛起。1991年,叶利钦签署《俄联邦大众传媒法》,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使媒体拥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与此同时,伴随自由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绝对的新闻自由和“第四权力”等西方新闻理念逐渐为俄罗斯新闻界所推崇,对俄罗斯新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总之,俄罗斯传媒业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俄罗斯传媒史上的“黄金时期”。

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促使俄罗斯传媒功能发生根本改变。随着私有化和市场化在传媒领域的逐步实现,大量媒体被抛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存的压力迫

使这些媒体开始在市场中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点。与此同时,随着市场越来越成为左右经济的巨大力量,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也就更强烈。这样,满足受众的信息和娱乐需求便成为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随着“第四权力”新闻理念在俄罗斯的传播,大众传媒也开始承担起批评、监督政府行为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新闻媒体逐渐摆脱了国家宣传工具的地位,传媒的政治功能弱化,经济和信息功能日益凸显。新闻功能不再局限于宣传,而是以信息传播为主,集提供娱乐、监督政府、获取利润等于一身,传播更为多样化。

“寡头时期”的垄断传播

媒体自由化理念在叶利钦执政以后逐步得到实践,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却造成了金融寡头垄断媒体市场的后果,绝大部分媒体被俄罗斯新出现的金融工业集团控制,其中著名寡头古辛斯基和列别佐夫斯基几乎控制了俄70%的媒体市场,媒体由国家垄断变成了寡头垄断。

激进的“休克疗法”造成俄罗斯经济不断衰退,再加上变幻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大量传媒面临生存困境,岌岌可危,只能寻求新的经济支持以维持生计。以俄罗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周刊《星火》为例,有资料显示,从1992年开始,《星火》周刊开始衰落。在1992至1994年间,《星火》变成了只能出版二十几期的不定期期刊。1994年《星火》的订阅量从1990年的4454573份锐减到1万份。在1993年,困境中的《星火》终于接受了来自俄罗斯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投资,开始市场化转型。

显然,对于金融寡头来说,他们投资新闻媒体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获得巨额经济利润,而是媒体背后承载的政治利益。因为,当时的媒体经营收益并不大,有的甚至还要贴钱。然而,对于命运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的金融寡头来说,利用新闻媒体不仅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巩固经济利益,而且能够控制社会舆论,获得政治资本。

因此,由寡头集团控制的媒体高度政治化,从社会情绪的传声筒变成了少数金融集团的传媒附庸,成为政治集团控制社会舆论、干预政治经济生活的工具。寡头媒体经常以新闻自由为幌子,使掌控下的传媒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甚至将之

视为制约政府的筹码。总之,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呈现出垄断性传播的特点。

“国家化时期”的可控传播

普京上任之初,俄罗斯大部分传媒为金融寡头所控制,寡头媒体为各自利益争斗的局面愈演愈烈,舆论严重分散化,政府对媒体几乎失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普京政府致力于建立可控民主与传媒新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推出了一系列传媒新政,一方面策略性地打击利用或控制媒体和政府对立的寡头势力,夺回传媒控制权;另一方面,扶持国有媒体,强化对传媒的控制。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俄罗斯大众传媒逐渐走上“国家化”发展之路,政府控制了国家的主要媒体,并进而影响全国大部分媒体。俄罗斯的传媒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成为大众传媒的最大股东,控制了70%的电视媒体,20%的全俄报刊媒体,以及80%的地区报刊媒体。尽管普京执政以后,俄罗斯媒体因传媒政策的实施开始进入国家化媒体VS专业化媒体的对峙阶段,但21世纪的俄罗斯媒体已经从寡头媒体的商业化时代进入中央联邦级媒体的国家化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

2003年《俄联邦大众传媒法》的实施标志着俄罗斯传媒正式走上国家调控之路。这样,曾经一度无序的新闻自由开始步入了政府可控民主的状态。

随着传媒控制力的增强,俄罗斯政府利用主流媒体进行信息控制和舆论引导,传播的可控性逐渐得到提高。显而易见,普京传媒新政之后的俄罗斯媒体正在逐步回到宪政体制下,从而使传播更具可控性。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传媒政策也必然会对俄罗斯大众传媒的生存环境和新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对此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综上所述,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传媒业经受着深刻变迁,新闻传播活动也因之而不断调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尽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型期的俄罗斯仍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但总的来说,俄罗斯大众传媒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裂变和震荡之后,正在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传播的可控性不断加强。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周尚文 2013-1-27 15:11:30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社会转型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2)04-0078-0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俄罗斯思想渗透在俄苏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无疑也在当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所表现。它既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治国纲领的思想源泉,也是解读俄苏社会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一、俄罗斯思想:俄国历史文化的聚结点 近年来,人们对俄罗斯思想议论颇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思想包容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意思加以界定。归纳起来,俄罗斯思想似可作以下几方面的概括:

笫一,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的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融合和共存。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1]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明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的综合体。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西方派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迟滞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俄国封闭和落后。因此,俄罗斯只有否定过去,全盘欧化,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两派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同。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斯拉夫派把俄罗斯当作母亲,母亲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是理所当然的;西方派则把俄罗斯看作孩子,孩子就应当不断学习,吸取国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笫二,王权与专制主义。崇尚权威,特别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面前,表现出十足的奴性。俄罗斯人的国家观念和集权意识,是在历史上反抗外敌入侵、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所谓“笫三罗马”理论的出现,君主专制的思想广为流传。这种思想为沙皇制度的形成和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 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事实表明叶利钦和盖达尔的激进休克疗法完全破产。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加速理论”和“休克疗法”理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全面自由化和所有制私有化方针也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不顾国情、不顾实情,一味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甚至以为现代西方模式就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要吃大亏的。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走上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路的带头羊,在他任上经济一直走下坡路。 (二)、俄罗斯普金政府振兴经济改革之路(1999-) 在21世纪初,在经历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解体转轨为俄罗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大破坏和大倒退以后,普金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振兴经济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复兴之路。这种转轨资本主义既不是大俄罗斯帝国的复活,也不是步发达资本主义模式之后尘,而且一种拖着已被废弃的社会主义的躯体、又笼罩社会主义阴影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制快速壮大俄罗斯帝国的混合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向资本主义无疑壮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模式更趋多样化。 弗拉基米尔·普金(1952--)1999年底出任代总统,2000年,以52.9%的支持率当选俄罗斯总统,2004年连任。普京以民族振兴强国富民为使命,紧抓经济发展着个中心,强化中央集权政权,扩大社会和解,以图重现当年彼得大帝和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强国梦。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 8:14:48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

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

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 国家能力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对国家能力的研究正在不断修正与完善中。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国家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正是因为它是为了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结构而产生的。国家具有“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更强调“国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一、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转轨的矛盾与结果 俄罗斯10年的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以及所有的经济关系,可以说,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是另外一种国家了。这10年当中,经济转轨的目标和任务与实现机制经常发生矛盾。 1.经济转轨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矛盾。关于经济改革的目标,“休克疗法”的设计者和拥护者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竞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直到现在俄罗斯部导人为了取悦于西方仍要求使“经济进一步自由化”。这种提法本身就混淆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经济绩效,在现有的生产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最多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对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证明了它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市场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目标。此外,“休克疗法”的实质是反危机,并非单纯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措施,这是导致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灾难的主要原因。 2.价格自由化的矛盾。把价格从各种形式的计划管制当中解放出来被认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所以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的自由化。自由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但这一要素是与另一要素——竞争有机地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的自由价格才能不依赖于市场交易主体的意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而在俄罗斯普遍存在垄断,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之时,价格自由化实际上只是变成了生产者对自己商品任意规定价格的自由,结果使俄罗斯人民饱尝物价飞涨和生产崩溃的恶果。 3.反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矛盾。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一般总是货币现象”,所以反通胀措施一般总是货币政策问题。实际上,控制货币量远不能解决问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远比货币主义者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俄罗斯通货膨胀的根源应该是畸形的经济结构,军事工业恶性膨胀,原料部门和加工部门比例失衡,消费品生产严重落后并且残缺不全,商品极度短缺。在这样的经济结构条件下,价格自由化只能导致价格螺旋上升,引发通货膨胀,而控制货币量的结果也只能是生产的崩溃。 4.在私有化问题上,理论上的误区造成了实践上的失误。俄罗斯变形的私有化在理论上没有划分清楚所有权的法律意义及其经济实现之间的界限,实质上忽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徐坡岭 【内容提要]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已经走过10年历程。本文以中东欧和俄罗斯10年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统计资料对中东欧和俄罗斯各自的经济转型绩效进行了概括性评价。指出,虽然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市场化在制度体制的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考虑到制度转型的不良经济绩效,经济转型的综合绩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中中东欧与俄罗斯这个经济转型群体在绩效方面又表现出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经济转型绩效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中东欧;俄罗斯;经济转型;绩效;借鉴 【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现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大连116023)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欧以及原苏联地区20多个国家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转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0年多的转型历程,到了对其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了。当然,如果要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做出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结论,这些国家转型实践的时间还不是足够长。但是,如果仅就其中的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10年的实践已经足够了。本文依据一定的统计资料,并根据我们建立的对经济转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作了一些粗浅的评价和总结,以供我们借鉴。 一比较与总结 (一)绩效比较

作为10年市场化经济转型实践的结果,中东欧国家的整个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体制层面上,计划经济机制已经完全退出经济生活。从现象层面上看,商品与服务短缺的现象也已经完全消失,商品与服务的种类也显著增加。 以前受到束缚的个人的创造精神也被解放出来,新的业主阶层大量产生,他们是这些国家未来财富创造的基础。概言之,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初步统计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首先,为市场化转型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大大高于改革倡导者们的预期成本。必须看到,市场化改革一开始,居民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就开始大幅度下降,而且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在这10年里,只有占居民人口 1/5的“社会精英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几乎1/3的居民加入了贫困队伍。据联合国前不久的统计资料,目前这些国家中,1.47亿居民的日均收入低于4美元,而在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0.47亿[1]。贫困化队伍的不断扩大是靠过去的中产阶级的丧失换来的,这些过去的中产阶级恰恰是那些支撑社会生产力的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卫生工作者。在进行改革的这些年里,这些国家的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目前高达10%~14%的有劳动能力居民处于失业状态,而1989年的这一数字只有1.5%~2%[2]。 其次,试图缩小东西欧之间社会经济与技术差距的努力和期望也宣告落空。如果比较中东欧和欧盟国家90年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及其变动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在10年过渡结束的时候,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恢复到了1989年的水平,而欧盟成员国的相应指标在最近10年里则增长了几乎20%。在这急剧变化的10年里,这些“第二世界”的国家不但没有使自己向“第一世界”的标准靠拢,反而滑向了“第三世界”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版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8:14:48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 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

《世界政治与经济》习题库之8 期末考试必用

习题八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式有()。 A、一种方式 B、两种方式 C、三种方式 D、四种方式 E、五种方式 2、激进的“休克疗法”经济转型方式的代表有()。 A、俄罗斯 B、波兰 C、罗马尼亚 D、乌克兰 E、匈牙利 3、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有()。 A、通过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 B、转换基本经济制度 C、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E、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 4、实行渐进的经济转型方式的代表有()。 A、俄罗斯 B、波兰 C、罗马尼亚 D、乌克兰 E、匈牙利 5、东欧中亚实施经济转型的措施主要有( )。 A、从生产资料公有制走向私有化,借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B、放开物价,依靠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 C、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抑制物价上涨。 D、减少财政赤字,削减财政补贴。 E、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货币依市场规律自由兑换 6、东欧中亚地区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有( )。 A、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B、社会主义思潮 C、极端民主主义思潮 D、民族主义思潮 E、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7、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是( )。 A、全面接受西方文化历史的价值观 B、彻底否定社会主义 C、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D、主张多党制 E、主张走“第三条道路” 8、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转型基本完成、主要表现包括( )等。 A、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已基本结束 B、初步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C、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 D、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不再进行行政干预 E、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9、东欧中亚经济转型带来的后果主要有( )。 A、生产大幅度下降。 B、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

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 内容提要:现代俄罗斯的崛起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三百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过程中,俄几次崛起,几次中落。贯穿在俄历史中的主题只有一个——赶超。俄每一次的中落和崛起都是二次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的转型只是追寻强国梦想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本文借鉴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试图对俄罗斯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解读。 关键词:经济追赶,制度变迁,俄罗斯 纵观俄罗斯的历史,追赶贯穿了其整个发展过程。从摆脱蒙古统治之后,数个世纪被压迫的经历转化为俄罗斯不可遏制的王朝政治野心,持续的领土扩张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义情绪和对地缘安全空间的极度渴望。为了这个目的,俄罗斯在国家发展战略上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我们把俄罗斯的经济追赶进程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工业化时期,分为十月革命前的经济追赶阶段和苏联体制下的经济追赶阶段;另一个是后工业化时代,这个阶段开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以苏联解体为界,也就是改革阶段和转轨阶段。 一、工业化时期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采取了军事优先的国家追赶战略,这其中包括:军事体制、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也就是以提高国家军事力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也同当时国际竞争格局

中硬权力优先的大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历史证明,俄罗斯的这种战略的确是卓有成效的。当时俄罗斯对外扩张正处于上升期,随着1793年与1795年的瓜分波兰,俄罗斯帝国的西部边界达到了近代的最远点。在之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对整个欧洲来说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始终挥之不去。但俄罗斯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彼得大帝这种片面的现代化努力终究难以保证国家长久健康成长。 十月革命前,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优异,并取得了国际竞争的优势。而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强国或丧失传统的地位,或发生激烈的国内变革,导致外部干涉。所有这些都对俄国内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在国内外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以挽救日趋衰落的专制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以便参与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沙皇政府不断地推出各种学习西方的社会改良措施,主要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其目的仍在于巩固传统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欧各国,甚至与德意志地区相比也显得过于缓慢。不仅农业中广泛存在着强制劳动,直至1860年俄罗斯的工业部门中强制劳动还占到40%以上的比例。在俄罗斯出现了企业主宁愿把军警请到生产车间来维持生产秩序,也不愿意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怪事。但不可否认,俄罗斯的社会经济也在取得进展,而政治制度却没有得到改造。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政治架构,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徐浩神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这一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从而探寻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简略的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变两个因素来看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 一、引言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休克疗法”又被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萨克斯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担任经济顾问时,针对这些国家存在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纲领并取得积极效果。如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的24 000%下降到1986年的21.5%,1989年又降为16.6%。80年代末90年代初, 萨克斯担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的建议下,波兰等国采用他在玻利维亚成功使用过的“休克疗法”。后来,萨克斯认为,俄罗斯也面临反危机(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等)和经济转轨(如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等)的双重任务,这与波兰等国的情况相同,因此俄罗斯有采取“休克疗法”的充足理由[1]。 前苏联和东欧在1990年前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一般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价格和管制的自由化改革,快速的私有化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和预算平衡政策。当时学术界曾普遍认为“休克疗法”是这些国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步入增长之路的捷径。 然而事与愿违,休克疗法的实施之初,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经济下滑。根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1993年统计公报的一些主要数据,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几乎是全面连续下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比1991年共下降29%;工业生产在同期内下降31.3%;农业生产降11.7%;基本建设降49%;交通运输降43%;外贸总额降32.2%。 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继1992年财政赤字占GDP5%后,1993 年全联邦财政赤字达11万亿卢布,占GDP的7%,比1992年扩大17倍。现金发行量从1992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1993年的10.1万亿卢布,增长5.7倍。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900%。 三是,消费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扩大。1993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增长8.4倍(1992年上升25倍),两年累计上涨244

外资流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_94

外资流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外资流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 就俄罗斯而言,有分析认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经济开放似乎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边缘化”——俄罗斯由20世纪中后期的工业强国变为20世纪末期的能源原材料出口国。有学者把俄罗斯转轨初期的超级通货膨胀和经济美元化趋势与俄罗斯执行的卢布可兑换政策密切相关。我们到底可以在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困境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间建立起怎样的逻辑联系?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因素发挥的实际及其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鉴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仅限于描述和分析资本流

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将特别关注俄罗斯转轨时期外资流入的流量、存量及其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俄罗斯外资流入的经济转轨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转轨时期外资流入的流量、存量与结构俄罗斯1992年启动经济转轨后,配合激进的“休克疗法”,在货币制度和资本流动方面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卢布可自由兑换、放松资本国际流动管制和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 1.利用外资的流量与形式结构从流量上看,从1991年到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利用外资的年度流量保持了增长势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资料,从1991年到2000年上半年,俄罗斯累计吸引外资517.1亿美元。到2001年年初,实际形成的利用外资存量总量为292.53亿美元(参见表1、表2)。转轨以来,俄罗斯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投资。其中,从1991年到2000年上半年,直接投资流量累计为216.54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额的41.9%;间接投资流量为10.71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额的2.1%;其他外国投资289.84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额的56.1%。外商对俄罗斯的间接投资是伴随着俄罗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和工业企业股份化改造发展起来的,快速私有化的1994年是个转折点。当年的“大众私有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购买俄罗斯企业股份。1997-1998年是另一个俄罗斯利用外国间接投资的高峰。1997年俄罗斯利用外国间接投资总额达到最高峰——6.8亿美元。俄罗斯转轨期间使用的国际信贷投资大部分来自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IBRD、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2015.1.15) 解说:石油危机卢布暴跌,俄罗斯告急,强人普京遭遇考验,俄罗斯能否如他所言在两年内走出经济困境,俄罗斯经济是否可能面临崩溃,其经济危机是否会对中俄战略合作造成创伤?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过去的四、五天时间里面,全世界人们眼睛都盯着俄罗斯,而且都盯着俄罗斯的卢布,卢布几乎像过山车一样上上跌跌,卢布的暴跌和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似乎一触即发,虽然这几天稍微有点回升,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卢布暴跌的背后有没有一只黑手,是不是阴谋使然,第二,对中国未来有什么警示?我们先看看卢布危机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今年以来卢布频频贬值,为阻止卢布贬值,俄罗斯中央银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结果都收效甚微,本月16日俄罗斯突然大幅提高利率6.5个百分点,是17%,然而此举未能稳住卢布,其币值当日狂贬20%,卢布今年大约累积贬值50%,而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也逼近10%,与此同时俄罗斯原油价格近期频频下跌,已经跌破每桶60美元的价位,石油占到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国家收入因此大量减少,据估计原油价位如果继续停留在每桶60美元,明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萎缩4.6%,俄罗斯已然陷入经济困境,难以抵挡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裁。 邱震海:这个油价下跌一段时间了,但是卢布突然大下跌,这个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个思维,产生一个阴谋论的思维,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只黑手,因为从去年的斯诺登事件,美国出不了这口气,今年上半年开始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西方国家也是憋了一口气,所以先回答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阴谋论,所以我们请来温元凯教授、丁学良教授,这位是卢麒元教授,大家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的大家,温教授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经济学家):我认为这个某种意义上说明华尔街的金融大颚的一种厉害,也不过于要强调用阴谋论,因为卢布下跌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原油价格的下跌,因为跌到55美金。 邱震海:但是原油价格突然下跌,背后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有,美国的页岩气大量增加,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第二就是新能源大量的推广,使原油的相对重要性正在降价,第三,就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能源的需求没那么强劲,我就认为金融大颚轻轻一推就把俄罗斯推入陷井,所以这是顺势而为,厉害的就是这种顺势而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 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 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 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 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俄经济转轨采 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同步进行,价格自由化、私有化、金融贸易自由化齐头并进,全面否定前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