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第五章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健康危险因素所开展的干预和管理活动,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健康危险因素的相关知识、掌握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活动必备的知识基础和核心技能。

第一节健康危险因素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全球人类的主要死因进行归类,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行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占8%。

一、环境因素

人群的健康和疾病始终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且还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内,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更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使个体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最佳健康状态。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在102类主要疾病、疾病组别和残疾中,环境风险因素在其中85类中导致疾病负担。在不同疾病状况中,归因于环境的疾病比例存在差别。估计全球有24%的疾病负担(健康寿命损失年)和23%的所有死亡(早逝)可归因于环境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存在着大量的健康有益因素和危害因素。生态被破坏会失去有益因素,增加危害因素,使水、空气、土壤、食物等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生物毒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机制一般具有低浓度、长周期、慢效应、大范围、人数多、后果严重,以及多因素协同作用等特点。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各种生产性毒物、粉尘、农药等均可构成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二)社会因素

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自然环境问题,也受社会因素的支配和影响。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也越来越重要。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障以及社会文明等。社会因素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三个方面。环境包括生物生态、物理化学和地理气候的自然环境,以及公共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人口包括免疫和遗传的生物属性,以及阶层、婚姻、家庭、生育、交际和情感的社会属性;文明包括生产水平、国民收入、国民营养的物质文明,以及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卫生服务、法律立法、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精神文明。每一部分又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各因素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各类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健康和疾病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健康水平越差。经济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工作条件、卫生状况、

保健水平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有显著改善,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经济不发达国家,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营养缺乏性疾病、传染病等是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从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状况而言,社会地位低的人,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和环境安全都较差,其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超过社会地位高的人。为化程度低的人,应激能力较差,同时也较难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所受危险因素的侵害超过文化程度高的人。另外,社会所带来的工作紧张、竞争、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矛盾等都能危害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指出,造成穷人健康状况不良、社会地位影响健康、以及国家间卫生状况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全球和国家范围内权力、收入、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均,以及随之造成的日常生活中明显不公正现象,如获得卫生保健、就读和受教育、工作和休闲环境、住宿、社区、城镇以及在享受丰富多彩生活上的不公平。健康问题上呈现的不公平现象,并非“自然现象”,而是社会政策和规划欠佳、经济安排不公和政策失误掺杂在一起造成的不良后果。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和特点是非特异性与广泛性、持久性与累积性,并且社会因素作用与人类健康常常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产生效应,这主要是由其因果关系到多元性所决定的。

(三)心理因素

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活动。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身心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健康与疾病现象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其中,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人格特征与生物遗传有较密切的联系,从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人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模式,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有决定性意义,故又称为内在的心理品质。个体处理各种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和日常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则更多与后天获得性有关,通过后天学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之在复杂的生活中应对自如,或者更好的满足自身的需要,故又称为外在的心理品质。一般认为心理因素赋予个体某些易病倾向,从而在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易于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人在精神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体就会患病;而身体患病时,精神上也会痛苦。遭受精神创伤可以使机体内免疫物质下降,导致感染性疾病乃至癌症的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具有:①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当的情绪发泄和控制;⑨能做有限度的人格发挥;⑩个人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并有恰当的满足感。

二、生物遗传因素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不是否定生物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是更准确的认识和肯定了生物遗传因素的含义和医学价值,以人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遗传素质影响不同个体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状况。了解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也需要深化对生物遗传因素的研究。

生物遗传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有些疾病直接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血友病、镰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精神性痴呆等,发育畸形、寿命长短也不排斥有遗传方面的原因,同属生物性致病因素范围。但多数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部分肿瘤等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个人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按照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前者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后者指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人们的这种危害行为给个人、社会乃至社会的健康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影响的特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少体力运动、精神紧张、滥用药物等。

(一)影响健康的十大危险因素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的报告中阐述了行为危险因素和健康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数量化。通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 Y)衡量了2000年10个主要危险因素与10种主要疾病和损伤的疾病负担的比例,提出了全球影响人类健康的10大危险因素是:①低出生体重:在贫穷国家,每年有超过300百万人死于饥饿和贫困造成的营养不良;②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安全的性行为在2000年导致290万人死亡,主要是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致。就全球而言,异性间不安全的性行为是HIV传播的最主要方式;③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每年有71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④吸烟:WHO预测,在2020年前,每年将有84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⑤过量饮酒:酒精中毒可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亡,酒精还是引发很多谋杀,车祸和自残等事件的一大因素;⑥不安全饮用水、不安全的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每年约有170万人死于使用劣质水源,以及生活在恶劣环境下或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或与此有关的疾病;⑦铁缺乏:铁元素摄入不足可导致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亡;⑧室内烟雾:由于使用木材及煤炭等固体燃料而产生的室内烟雾引起35.7%的人发生呼吸道感染,22%的人长期患肺部疾患,以及1.5%的人发生各种类型的癌症;⑨高胆固醇: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440万人死亡,并可以诱发18%的人换上心血管疾病;⑩超重与肥胖:报告同时还分别列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用DALY衡量的影响人类健康的10大危险因素。

10大危险因素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死亡的1/3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全球疾病负担中至少有1/3归因于吸烟、过度饮酒、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更有甚者,全球最大死因的心血管疾病有3/4以上归因于吸烟、高血压或高胆固醇,有的则是3种因素并存。各种危险因素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都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来降低和消除。改变或调整行为生活方式能有效的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二)行为生活方式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生都与吸烟、不健康饮食(过多摄入饱和脂肪、糖、盐,水果蔬菜摄入不足)、饮酒、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行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至少有490万人死于吸烟,26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44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710万人死于高血压。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已基本明确,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某些传染病的复燃和一些新传染病如艾滋病等的出现,是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有了明显回升,传染病死亡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得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既面临着慢性病的逐年回升,同时又面临新传染病的挑战,如艾滋病、SARS 等,而行为生活方式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意外死亡,特别是交通意外与工伤意外等也与不良行为有关。

四、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是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卫生服务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卫生服务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即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卫生服务的保健功能是指医疗卫生服务通过预防、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措施,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保健措施,维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卫生服务的社会功能包括3个方面:第一,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使患者恢复,恢复躯体和社会功能,延长寿命,有效的提高生产水平;第二,是消除患者对疾病焦虑和恐慌,维护人群健康,有利于社会安定;第三,是良好及时的卫生服务对患者是一种心理支撑,使人们体验到社会支持的存在,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性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为生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缺陷,如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布局、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的不健全、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就不可能有效的防治居民的疾病,促进健康。

第二节健康风险评估概述

健康评估是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健康评估从对死亡和疾病的负向评估逐步扩大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正向评估;从对生物学因素的评估扩大到对心理、行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综合评估。

一、健康风险评估的定义

健康风险评估的定义(health risk appraisal,HRA)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生理疾患或心理疾患)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及对个人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现代健康风险评估的雏形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Lewis C.Robbins和Jack Hall 在子宫颈癌预防实践工作中,总结出记录患者的健康风险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发了第一个健康风险评估工具(health hazard appraisal),包括问卷表、健康风险计算及反馈沟通方法等,并进一步发展编写了《前瞻性医学实践》一书,阐明了目前健康危险因素与未来健康结局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促进了健康风险评估的广泛应用。同期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研究也明确提出了“危险因素”一词。

在随后几十年中,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密歇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HRA系统是健康风险评估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授权密歇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向全国推广HRA系统,普及健康风险评估。同时,逐步建立与完善了以HRA技术为基础,与行为科学相结合,以进行健康教育、提倡科学生活方式为主导,面向美国大众的HRA系统。80年代末,该中心推出了以死亡率作为主要计算依据的第二代HRA 系统,90年代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该中心的第三代以个人健康综合指数为主要评估指标的HRA系统应运而生。

目前健康风险评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公司等,成为健康管理、健康促进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健康风险评估主要用于测量或评估个体生理健康、功能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的各维度的健康问题。

一、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

健康风险评估的步骤主要包括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风险估算、风险沟通。

(一)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

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问卷的组成主要包括:①一般情况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②现在健康状况、既往史、家族史调查;③生活习惯调查:主要包括吸烟状况、身体活动状况、饮食习惯及营养状况、饮酒状况等;④其他危险因素,如精神压力等。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

(二)危险度计算

危险度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建立在单一危险因素与发病率基础上的单因素加权法,即将这些单一因素与发病率的关系以相对危险度表示其强度,得出的各相关因素的加权分数即为患病的危险性。由于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是健康管理发展早期的主要危险性评价方法。典型代表是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第二种方法是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的多因素模型法,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所采用的数理方法,除常见的多元回归外(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还有基于模糊数学的神经网络方法等。这类方法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m的冠心病模型,它是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机构以Framingham模型为基础构建其他模型,并由此演化出适合自己国家、地区的评价模型。

绝对风险评估基于队列研究构建,估计未来若干年内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用以估计多个危险因素对疾病的效应。如5年患病的绝对风险为10%,表示5年内将发生被评估疾病的概率为10%。

评估疾病绝对风险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干预措施的绝对效果,例如:如果人群平均5年绝对风险是15%,意味着在未来5年内,整个人群中有15%的人需要进行被评估疾病的干预,也就是说,若未来5年内,在某一人群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则可能将人群被评估疾病的发病率降低15%,如将人群被评估疾病发病率从10%降低至8.5%。

相对风险是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个体与不具有这种危险因素的个体相比,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之比。相对风险是对某一危险因素单独表示,以提示人们对某些行为(如吸烟)或某种生理异常(如高血压)进行干预。这种表述方法在人群干预疗效的评价中存在一定问题,因为相对风险的降低程度与患者治疗前的绝对风险水平相关。例如有研究显示:血压或血脂处于人群平均水平,而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高的个体,其降压或降脂疗效的绝对益处是血压或血脂处于较高水平,而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较低的个体的2-3倍。因此,目前相对风险评估通常是指个体危险性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平均水平之比,或增减量。

(三)风险沟通

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双通道的互动过程,是一个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再现和修炼信息,并为决策服务的过程。风险沟通贯穿风险管理中,恰当的风险沟通方式,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全科医生和患者更好的理解疾病绝对风险的概念。

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疾病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多数患者和医生不能很

好的理解疾病绝对风险。研究显示,近80%的实际处于高风险个体过于乐观的自认为处于低风险中,同时近20%的实际处于低风险的个体处于悲观自认为处于高风险中。多数人更理解相对风险的概念:吸烟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两倍,但这一信息只有知道不吸烟者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才有意义。同样,仅告知吸烟者,5年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绝对风险是10%的意义并不大,只有同时告知他们,戒烟可使他们的风险水平降低的程度,并有相应的测量尺度测定平均改变量,才有意义。多数人对所暴露或预防的风险因素没有绝对登记的概念,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信息。

其次,绝对风险是来自数学运算的抽象概念。对患者和临床医生而言,药物或其他干预降低血压或血脂的直接的、可理解的指标是血压和血脂水平,难以理解降压或降脂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即使这些危险因素是在正常范围内,同样也很难理解相同的药物对血压、血脂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比处于较高水平者更有效。

目前,疾病防治领域的国外研究者已将目光转向了在疾病绝对风险的基础上,构建、整合新的疾病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工具。如:Grover等建立了评估患者“心血管年龄”的新的风险沟通工具。该模型以每年致死性疾病、脑卒中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危险为基础评估个体的期望寿命,并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平均寿命进行比较,计算出期望寿命的差值,称为年龄裂痕(age gap),实际年龄加上或减去该差值就得到“血管年龄”。例如,一个具备多种危险因素的人(50岁)与不具备这些因素的同年龄、同性别的人相比,期望寿命会减少5年,那么他的心血管年龄就是55岁,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50岁。这种风险沟通方法,既包含了绝对风险特征(年龄裂痕的大小),又包含了相对风险特征(你的实际年龄比血管年龄,更年轻了,还是更老了)。Framingham研究者在2008年发布的心血管综合风险预测模型中也采纳了血管年龄的沟通方法,将10年绝对风险值进行进一步转化,得到相应的血管年龄。

因此,风险评估报告中,用有利于患者和医生理解的工具来表示风险评估所给出的结果,将更有利于风险沟通,更简单、直接的向患者和医生传达风险程度。

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包括个体评估报告和群体评估报告。无论是个体评估报告还是群体评估报告都应与评估目的相对应。个体报告主要包括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信息。群体报告主要包括受评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患病状况、危险因素总结、建议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等。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健康管理中健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一般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功能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前两种。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HRA)

一般健康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危险因素和可能发生疾病的评估。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生活方式/行为危险因素评估、生理指标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个体存在危险因素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的评估,发现主要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主要疾病。

1.生活方式/行为危险因素评估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如吸烟、膳食不合理及身体活动不足,是主要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呼吸道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行为危险因素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吸烟状况、体力活动、膳食状况的评估,帮助个体识别自身的不健康行为方式,充分认识到这些行为和风险对他们生命和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促使个体修正不健康的行为。

2.生理指标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本身既是疾病状态,同时又

是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因素。生理指标危险因素评估就是通过检测个体血压、血脂、血糖、体重、身高、腰围等生理指标,明确个体或人群各项生理指标的严重程度、以及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评估个体或人群的危险度,进行危险度分层管理,如高血压危险度分层管理,血脂异常危险度分层管理等。

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正常血压在120/80mmHg 以下。血压超过140/90mmHg 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15%、15%-20%、20%-30%和>30%,量化估计预后。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压升高水平(1、2、3级)、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

(1)用于分层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固醇>5.72mmol/L(220mg/dl);糖耐量受损(餐后2h 血糖7.8-11.0mmol/L )和/或空腹血糖异常(6.1-6.9mmol/L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 女性≥85cm )或肥胖(BMI ≥28kg/m2)。

(2)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颈动脉超声IMT ≥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颈-股动脉脉搏速度≥12m/s ;踝/臂血压指数<0.9;肾小球滤过率低(<60ml/min/1.73m2)或血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 或1.3-1.5mg/dl ;女性:107-124umol/L 或1.2-1.4mg/dl );微量尿蛋白30-300mg/24h 或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3.5mg/mmol )。

(3)并发症: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升高,男性>133ummol 或1.5mg/dl ,女性>124umol/L 或1.4mg/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病;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7.0mmol/L ,餐后2h 血糖≥1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血脂异常的危险度分层,我国人群血胆固醇的合适范围是<5.18mmol/L (200mg/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适范围是<3.37mmol/L (130mg/dl )。TC 超过5.18mmol/L 或LDL-C 超过3.37mmol/L 时,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分层,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脂异常水平(边缘升高和升高)、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有无高血压、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冠心病等危症是指非冠心病者10年内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与已患冠心病者同等,新发和复发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15%。

(二)疾病风险评估(disease specific health assessment )

目前,健康风险评估已逐步扩展到以疾病为基础的危险性评价。疾病风险评估就是指对铁定疾病患病风险的评估。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第一,选择要预测的疾病(病种);第二,不断发现并确定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第三,应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建立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第四,验证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本节主要介绍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哈佛癌症风险指数 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是哈佛癌症风险工作小组提出的,是基于生活方式及常规体检资料的癌症风险评估模型。其公式如下:

[][]

0.1)1(0.1)1(ln 1211?-+????-+???=P RR P P RR P RR RR RR RR 其中,RR 为被预测个体患某病与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的相对风险。1RR 指个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P 为其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中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者的比

例;C RR 为由专家小组对某一危险因素(包括不同分层)的相对危险度达成共识的赋值。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查阅文献确立所评估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选取资料时,尽可能选用基于评估地区人群、大样本的重大项目研究。如评估地区资料缺失或不充分,则由专家小组成员参考其他地区相关研究资料,讨论决定。

(2)预测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个体患病的相对风险。用个体患病的相对风险与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根据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工作小组制定的从显著低于一般人群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7个等级标准,确定个体的危险等级。

(3)计算个体患病的绝对风险:相对风险乘以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某病的发病率,即可计算出个体患病的绝对风险值。

国外学者Kim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哈佛癌症风险指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哈佛癌症指数对女性的卵巢癌和结肠癌以及男性的胰腺癌均有较高的辨别能力。

我国学者依据近20年来我国肺癌流行病学资料,运用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建立了肺癌发病风险评估方法 。

2.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基础病理是动脉粥样硬化,该病的发展可历经多年,通常在出现症状时已进入后期,通常见于中年人。急性冠心病事件(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脑卒中)通常为突然发生,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

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的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的研究,其发病时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诊断为心血管疾病以及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而处于高心血管风险者,可通过改变危险因素减少临床事件和过早死亡的发生。

如何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水平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对其防治十分重要。1993年新西兰最早引入了“综合风险”进行高血压管理,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南中相继采用了“综合风险”的概念,并在实际中应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正是“综合风险”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有效的鉴别高危人群的方法。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评估是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对不同发病危险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干预,强调对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进行多因素评估,据此决定干预的方法和力度,是慢性病健康管理链上十分重要的一环,对早期识别、干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评估本身也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激励机制。

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就是以是否发病或死亡作为因变量,以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 回归和Cox 回归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间(5年或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即绝对危险度),由于方程的结果反映了个体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发病或死亡危险,也被称为综合心血管病危险(total risk )。绝对危险度是以人群的平均危险因素水平和平均发病率对Cox 生存函数进行调整,如10年发病危险概率(P )的计算公式为:

[])

,exp(0)(1M x f t S p -=

其中)()(),(111M x M x M x f P P -++-=ββ ,1β至p β为各危险因素不同分层的偏回

归系数,p x x 1为每个人各危险因素的水平,

P M M 1为本人群各危险因素的水平。)(0t S 为在t 时间(如10年)的平均生存函数,即危险因素平均水平时的生存函数。

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被用于预测不同危险水平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如10年)发生冠心病危险的概率。西方国家多以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国的综合危险评估指南。由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白人,有研究显示期预测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群)。因此许多国家也利用自己的研究队列建立了适宜本民族人群特点的预测模型。

(1)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在我国,由于心血管病的疾病谱和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为此,研究者于2003年开始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的危险预测模型。主要研究有: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以1992年建立的“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的多因素分析,以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预测指标,以年龄、血压、TC、HDL-C、吸烟和血糖6个危险因素为主要参数,对男女两性分别建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水平(即上述6个危险因素不同组合)个体10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不同危险因素组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是: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95.4%,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 4.6%,发病危险概率≥20%者只占0.8%。而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25.5%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10%的人群中,表明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不仅看危险因素的个数,还应考虑危险因素的不同组合。该研究组同时采用Framingham模型评估我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的冠心病发病危险,发现Framingham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于是一“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男女两性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

②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研究”。该协作组考虑到我国是冠心病相对低发、脑卒中相对高发的国家,如果采用冠心病发病危险来衡量个体或群体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显然会很大程度的低估其危险,而不足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并发现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二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种类基本相同,各危险因素对发病的贡献大小顺序也相同,为了更恰当反映我国人群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该研究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并后联合终点成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即如某一个体兼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则仅记为1例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

该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SBP)、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是否糖尿病(GLU)和是否吸烟等6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分性别的最优预测模型。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借鉴和引用Framingham模型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和使用新的简易预测工具,该研究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连续变量危险因素转化为分组变量拟合出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建议评估工具,该工具是根据简易预测模型中各危险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时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危险因素水平的分值,所有危险因素评分之总和即对应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危险。

例如,一个50岁的男性,血压150/90mmHg,BMI25kg/m2,血清总胆固醇5.46mmol/L,吸烟,无糖尿病。评估步骤如下:第一步:年龄50岁=3分,SBP150/90mmHg=2分,BMI25kg/m2=1分,TCL5.46mmol/L=1分,吸烟=2分,无糖尿病=0分。第二步:评分总和3+2+1+1+2+0=9分。第三步:查表9分对应的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绝对危险

为7.3%。

如果年龄超过60岁,每增加5岁,得分加1分。比如上述子指标相同的个体,如果年龄为60岁,则总得分为10分,绝对危险为9.7%;如果年龄为65岁,则总得分为11分,绝对危险为12.8%。

危险评估图是按评估危险因素的不同分类定义危险水平,在方格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危险水平等级的更便于临床应用的一种简易的评估工具。根据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按性别、有无糖尿病、是否吸烟、年龄、总胆固醇和收缩压等危险因素的不同分类定义危险水平,在方格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风险水平等级绘制了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危险评估图。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即<5%极低危险度、5%-10%低度危险、10%-20%中度危险、20%-40%高度危险及≥40%很高度危险,只要在图中找到个体各种危险因素水平所对应的位置,根据该位置表示的颜色即可判断个体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病的绝对危险在哪个等级。

如上例,根据该男性无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5.46mmol/L、吸烟、BMI>24kg/m2,选择相应的图,再根据年龄和收缩压水平确定危险水平的对应位置,为浅黄色,说明该个体事件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绝对危险在5%-10%,为低度危险。

(2)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出版了《心血管疾病防治》(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尚无明确临床症状者,提供了WHO/IEH心血管风险预测图,并就如何降低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首次和再发临床事件的发生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对需要采取哪些特定的预防性行动并达到何种力度提供了指导意见。

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尚无明确临床症状者给出了14个流行病学亚区域的WHO/ISH风险预测图,该预测图根据年龄、性别、血压、吸烟状况、血总胆固醇和有无糖尿病等因素可判断未来10年发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风险。图共有两套。一套用于可测血胆固醇的地方。另一套用于不能测血胆固醇的地区。这些图为没有诊断为冠心病、脑卒中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风险。西太平洋中等收入国家(WPR)B亚区域风险预测图是适合我国的WHO/ISH风险预测图(书末彩图3、彩图4)。

评估步骤:步骤1,根据有无糖尿病选择使用的图5-4;步骤2,选择男性或女性用表;步骤3,选择吸烟者或不吸烟者框图;步骤4,选择年龄组框图(如年龄在50~59岁之间,选择50;如果年龄在60~69岁之间,选择60;余类推);步骤5,在该框图内,找到与待评估者收缩压(mmHg)和血总胆固醇水平(mmol/l)交叉点最接近的单元格。根据此单元格的颜色判定10年心血管风险。

实践要点:如存在以下情况,心血管疾病实际风险可能会高于预测图所指示的风险:①已接受抗高血压治疗;②过早绝经;③接近下一个年龄组或下一个收缩压分级;④肥胖症(包括中心性肥胖);⑤久坐型生活方式;⑥一级直系亲属中有早发CHD或脑卒中的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⑦三酰甘油水平升高(>2.0mmol/l或180mg/dl);⑧HDL胆固醇水平低(男性<1mmol/l或40mg/dl,女性<1.3mmol/l或50mg/dl);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或脂蛋白(a)或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减低;⑩微白蛋白尿(可使5年糖尿病风险升高约5%);?脉搏加快;?社会经济资源匮乏。

第四节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

健康风险评估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收集个人和人群详细健康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

各种评估工具对健康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对当前健康状态、健康发展趋势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等多方面的判断。应用恰当的评估模型或工具进行评估,获得的准确结果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健康干预计划,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因此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

一、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于个人健康指导的目的

1.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在个体身上的发生和表现是多元化的并存且相互影响,可以出现病症也可以不表现病症。健康风险评估通过收集个人危险因素信息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危险性,有利于帮助个体综合、正确地认识自身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危害。

2.鼓励和帮助人们修正不健康的行为健康风险评估通过个性化、量化的评估结果,帮助个人认识自身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与发展趋势,指出了个人应该努力改善的方向,并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方案,帮助人们有的放矢地修正不健康的行为,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制定个体化健康干预措施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个人或群体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健康危险因素,并确定危险因素的属性是行为因素还是非行为因素,是可改变的因素还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家族史和遗传特征),进而有通过制定个体化、针对性地干预方案,提高个体或人群的健康水平。

4.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健康干预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帮助个体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手段。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即在健康干预措施实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健康风险评估可通过自身的信息系统,收集、追踪和比较重点评价指标的变化,可对健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实施评价和修正。

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于群体管理的目的

对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时,为了是健康管理更有效,针对性更强,通常要筛选高危人群,进行人群分层管理,以监测疾病进程,降低医疗费用。健康风险评估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风险分层的最佳方法。可按健康危险因素的多少、疾病为现行的高低等进行健康风险高低分层(如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管理等),也可根据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设定的阈值或标准等进行医疗花费高低分层。通过对不同风险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干预手段,可达到健康的最大效果和自愿的最大利用。如对经常利用卫生服务的人群进行疾病管理,对偶尔利用的人群进行需求管理,对很少利用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管理等。

三、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于健康保险的目的

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于健康保险时,目的在于进行核保及服务管理。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进行健康保险费率的计算,制定合理化的保险费用,量化回报效果等。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准则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准则 1 目的 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确定重要危险源、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工作,特制定本准则。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公司内所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确定重要危险源的方法、判定准则和要求。 3 引用文件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4 职责 4.1公司生产副总经理负责本准则的保持和改进; 4.2公司安全部负责本标准的归口管理和解释; 4.3职业健康安全评审组负责进行危险源评价; 4.4各部门、单位/项目部参与本准则的实施与运行。 5 工作流程和评价准则 5.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流程 a)各部门、单位、项目部根据《危险源辩识和评价程序》的规定,对本单位内的所有活动、过程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形成《危险源清单》、《风险评价记录》、《重要危险源清单》报公司安全部; b)公司安全部负责汇总、审核《危险源清单》、《风险评价记录》、《重要危险源清单》,指导各部门、单位、项目部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5.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在危险源辩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5.2.1 直接判断法 直接判断法应主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和类似事故的经验教训。当危险源的现状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或已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时,应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5.2.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5.2.2.1 根据危险源与系统风险性相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

系统人员伤亡风险性的大小。其表达式为: D=L*E*C 式中:D——风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风险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 5.2.2.2 L、E、C值的确定 a)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值)按照下表确定: 分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发生 3可能、但不经常发生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不可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b)风险的频繁程度(E值)按照下表确定 分值风险的频繁程度 10连续 6每天工作时间内 3每周一次 2每月一次 1每年几次 0.5非常少地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C值)按照下表确定 分值发生事故的后果 10010人以上死亡

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1 目的 为公司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和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对危害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进行的合理评估。 3 引用标准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4 术语和定义 4.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4.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存在的损失或伤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 4.3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4.4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 5 要求 5.1危害辨识

5.1.1确认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包括来自本单位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所有危害,可归类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构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及能源危害等。 5.1.2区域外部的危害识别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不能由我们所控制的危害。如:自然灾害等): ? 自然灾害因素:暴雨、台风、海啸、洪水、雷电、干旱、高温、低温、冰雹、霜冻等。 ? 地质灾害因素: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洞井塌方、海水入侵等。 ? 公共性卫生与疾病因素:区域性流行性疾病,如肝炎、霍乱、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 外部危害装置&设施因素:外部组织的危险化学品仓库、油库及其他固定危险设施。 ? 人为破坏性因素:投毒、恐怖袭击、蓄意破坏等。 5.1.3区域内部的危害识别可从区域和流程两方面考虑: ? 基于区域考虑:工作区域中的所有潜在危害 ? 基于流程考虑:区域内所有工种涉及的全部工作任务(可将工作任务进行作业步骤分解,辨识在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5.1.4所有识别的危害要确定危害的信息,进行危害辨识时可参考危害辨识表,见附录。

安全健康风险评估

青岛威斯丽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安全、健康和卫生条件风险评估1.目的 建立并维持程序以鉴别与评估所有作业或活动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并对鉴别出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进行区分,列出重点和优先次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范围 一切具有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的作业或活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噪声、触电、燃烧、爆炸、打击、坠落、碰撞、刺割等危险因素。 3.权责 3.1由安全主管会同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定期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整改措施; 3.2各部门相关人员给予协助、配合; 3.3相关部门负责落实预防整改措施; 3.4安全主任对各项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评核其有效性; 3.5社会责任委员会进行稽查,并对不符项提出整改要求。 4.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 5: 法律及法规要求 本公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基础,并充分参考了我国政府已经批准签署或加入的涉及社会责任规范的国际公约同时遵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历次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目标 6.1因工伤亡事故为零; 6.2特大、重大、一般火灾事故为零; 6.3重大机械事故为零; 6.4急性中毒事故为零; 6.5因工负伤频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内; 6.6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大安全事故为零; 6.7重大责任交通事故为零。 7.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 为实现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目标,按照BSCI《职业安全、健康和卫生管理方案控制程序》制定本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的目标和要求。 7.1、领导作为本单位全体员工职业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审批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资源。 7.2、领导、各班组长、负责人带头执行职业卫生与保健规范,并根据本单位岗位分配表的规定各负其责。 7.3、各级员工应认真完成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任务,特别是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一不伤害自己,二不公约伤害对方,三不被对方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达到本质健康、安全。 7.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改善单位安全卫生工作的讨论、协商;单位确保各方面员工在安全卫生事务上的代表性。 7.5、执行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任务与要求,全体员工按规定享受保健费、参加文体活动、定期接受体检、参加有关培训。 7.6、单位每半年进行单位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文件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1 目的和适用围 1.1 全面、充分并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更新各部门、项目部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拟定控制措施,以便实施有效控制。 1.2适用于院管理体系覆盖围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现场项目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策划、更新和管理。 2 规性引用文件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管理手册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院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 3.2综合管理处负责组织全院各类生产活动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院办公大楼区域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指导、审核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并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 3.3院安全评价责任部门协助综合管理处审核院级不可接受风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3.4工会办公室负责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监督工作,调查员工职业健康状况,协助辨识、评价引起健康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参与相关控制措施的拟定工作。 3.5院部各责任部门/项目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控制;负责外出活动或工程现场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3.6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负责生产/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流程形成的文件、记录 4.2 危险源辨识 4.2.1危险源辨识围 (1)院本部(含办公场所)工作场所;勘察、岩土施工、工程监测、工程项目管理、监理、检验和试验、工程总承包、工地服务等各类现场;员工在差旅途中或在客户处工作。 (2)所有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检修、抢修活动等)。

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与管理办法各重点科室: 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感染管理核心条款要求,对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实施管理与监测,并落实;对感染较高风险部门有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及感染控制措施。我院制定完善针对以上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开展监测体系,针对ICU、新生儿科、手术室、血液科、母婴同室病房、血透中心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针对风险的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我院应对相关风险的能力。 1总则 按照《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33694-2009 风险管理术语》等标准。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参照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等相关标准作为评估风险的准则,制定全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并具体措施。 2 概念 风险(Risk):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其后果的组合。 医院风险:能够引起或产生对患者、患者家属、医院员工以及所有来访者严重危害性影响的人为或自然事件。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就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就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风险评估就是将不确定的威胁或损失进行量化的工作。风险评估量化需要计算两部分,潜在损失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的大小×损失发生的概率。 3方法 3、1按照规范要求我院采用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检查表法结合评估风险及开展风险管理。 3、2 评估协作,感控科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开展评估培训,指导相关科室开展评估并制定控制措施。 3、3 评估周期,按季度相关科室感控管理组结合二级感控管理负责人员开展

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范围包括区域和工种两个方面,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步骤,具体见附件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流程)。 2. 危害辨识 2.1. 用普查方式辨识区域、工种涉及的环境与职业健康潜在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见“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附件2),“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由“危害类别”、“危害项目”、“对人体/环境的危害”、“国家标准”、“国际趋势”及“评估方法”6 部分组成。 (1) “危害类别”:分“环境”与“职业健康”两大类别; (2) “危害项目”:分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人机功效、心理因素、光污染、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自然资源消耗、排放物等28 项危害; (3) “对人体/环境的危害”:指危害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4) “国家标准”和“国际形势及趋势”指国家规定安全控制数值、职业接触限值或国际先进做法; (5) 评估方法:危害的检测手段。 2.2. 区域潜在危害因素辨别:用“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一览表”(见附件 5)普查不同区域的潜在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区域”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区域是将各部门所管辖

的范围按照其使用功能划分成区域,例如公司行政部管辖范围可划分为:办公室、高压配电房、低压配电房、材料室、工器具室、空调主机房、电梯机房、电缆竖井、车库、水泵房、杂物间、传达室等,物资部管辖区域可划分为:办公室、配电房、室内仓库、室外仓库、废料堆放区等。 2.3. 工种潜在危害因素的辨别:对于按区域未辨别出的涉及工种作业的危害因素,按照工种进行辨别。运用“环境与职业健康工种风险评估一览表”,普查各工种在工作中涉及的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工种”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工种主要是各区域中存在的常见工种或人员,例如行政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物资部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仓管人员、物资配送人员、废旧物资处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 2.4. 危害辨识过程中对不确定的危害源,在“危害描述”栏进行简洁描述。如产生危害的设备设施、地点位置、受影响人员、受影响时间、对环境的影响等。 3. 危害核定:核定普查结果,确定危害是否存在。 4. 危害定性 4.1. 对核定的普查结果依据“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中评估方法开展评估。 4.1.1. 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化学危害等,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进行定量的监测或定性评估,监测、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DOC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DOC格式).DOC 审核: 刘腾日期:2002年7月18日批准: 李国魂日期:2002年7月19 H北京首信股份有限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及时识别、监控公司潜在风险及其发生概率,确定 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及限度,认定该等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风险是与公司投资发展战略有关的各类 风险,包括战略环境风险、程序风险(业务运作风险、财务风险、授权风险、信息与技术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和战略决策信息风险。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以及公司下属各业务单元、子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均应该具有风险意识。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单位为发展战略部。第二章风险评估管理组织体系结构 第四条公司发展战略部设立风险评估及管理小组,为公司风 险管理领导机构,负责评估公司各类风险,协助总裁决策,消除危机,转嫁风险,以使公司获取生存发展的机会。 第五条公司各职能部门与业务单元、下属子公司应当在本办 法的框架下制订各自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设立专人与发展战略部风险评估及管理小组沟通信息,汇报

各自在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六 条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发展战略部审核公司风险,为风险审计监控部门,在其进行内审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类风险应及时通报发展战略部从战略上研讨、评估该等风险,发展战略部与内部审计部密切合作,审核、监控并管理风险。 第七条发展战略部负责评估管理公司战略环境风险、决策风 险及各类业务单元的财务、运作风险,并对该等风险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案。第八条经营财务部负责评估公司金融财务风险及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状况,并向发展战略部通报提交有关风险评估文档。第九条各业务单元、下属子公司及具体项目运作小组负责评估本单元(或项目)的财务风险、运作风险及其他综合风险,向发展战略部提交有关风险评估文档。第条技术管理部及首信研究院就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技术性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及技术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提交相应文档至发展战略部。第一条发展战略部汇总各职能部门及业务单元、下属子公司、具体项目小组的风险评估文档,展开相应的评估研究,向总裁及总裁办公会提交战略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应的防范措施。第二章风险评估文档第二条各单位拟提交的风险评估文档要求至少具备本章各条所规定的要素并力求详尽充分。第三条各单位应就其所展开的业务、职能过程分阶段实施风险评估,每一阶段的各个关键点都应该有风险评估文档记载。第四条每一文档应包括风险评估所存在的假设、评估方法、数据来源及评估结果。第五条风险评估文档要求但不限于:

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方案范文

安全风险评估实施 方案

一、工程概况 1、重庆兆德.雍山湖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位于重庆大足双桥龙水湖片区,紧靠龙水湖,由重庆逸悦置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重庆中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重庆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本工程建面约1.5万平方米,房屋类型主要有住宅、酒店、公园教堂、管理用房、门卫房等,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二.编制说明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改进生产作业条件,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我项目部职工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我部深入推行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排查、监控,现就有关事项制定方案如下: 三、指导思想 风险评估是从施工源头查清风险因素,合理确定风险等级,放弃或修改残留风险高的工程方案,提出风险处理和监控措施,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以健全完善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为载体,积极构筑“群防、群控、群治”的安全生产网络,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推行本标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运行,成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如下图所示。

五、工作目标 评估对象为标段施工区域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交通、环境、工期、投资及第三方等各方面风险。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经过对生产(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辨识、评价分级、建档立卡,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强化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经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针对各项风险(事件)拟定初步处理方案,为“监控法”有效实施、可靠运转提供了保证,以将各类风险降到可能接受的水平。 六、风险评估实施方法 (一)按照辩识、分析、估测、控制、报告程序进行专项风险评估,采用专家调查法和指标体系法确定风险等级,重大风险源及时汇总上报行业主管部门。 (二)对本项目进行总体风险评估,根据工程项目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其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对兆德. 雍山湖工程专项风险评估,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

风险评估及控制管理程序

神华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HTD SC-FX-2B02—2008 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2009-10-14发布2009-10-14实施 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发布

控制页目录 1、《制度发布审批表》 2、《制度评审表》 3、《文件控制表》 4、《制度控制表》 5、《关键内容》 6、《制度在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分发控制表 发文范围:(共26份)所属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控制等级□绝密■机密□秘密□内部资料□公开资料发文份数发文份数发文份数总经理1总经理工作部1燃料部1党委书记1企业文化部1计划管理组1筹建处主任0人力资源部1工程部1经营副总经理0财务产权部1计划部1生产副总经理1经营管理部1物资部1基建副总经理0生产技术部1生产准备部1总工程师1安健环部1珠三角电力1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 1供应部1鑫元实业公司1工会主席 总经理助理3发电运行部1 筹建处主任助理0设备维护部1

版本编号签发 日期 下次复 核日期 编写人 一级 评审 二级 评审 三级 评审 批准人 有否 修订 A2009-102010-10乔向镇吴锦江 鲍英智 王明喜 吕泽林 曹建军 凡明峰 王宏杰 韩敏 莫剑 李坚 梅剑云 白云学 杨建兴 高春富 魏凤文 陆成骏 杨远忠 韩敦伟 林彦君 王春光 王向前 孙月无 修订内容: 本制度监督实施及完善负责人本制度监督实施及完善执行人职务:安健环部经理职务:安健环部风险主管 签字:高春富签字:乔向镇

关键内容 1、明确了各级人员风险辩识与评估的职责。 2、明确了风险评估的范围。 3、明确了风险辨识、评估、控制的方法。 4、明确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流程。

IT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信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一、风险评估: (一)一级风险 1.重要信息系统遭到黑客攻击; 2.计算机病毒破坏信息系统; 3.重要信息系统遭性破坏; 4.系统数据库崩溃或者损坏; 5.重要信息信息系统瘫痪、崩溃,影响生产过程。(二)二级风险 1.集团网站或者OA出现非法信息和不和谐言论等; 2.服务器、数据库账号、密码安全风险; 3.各类信息系统及OA账号、密码安全风险,被盗用等。 二、应急预案: (一)应急流程: 1.相关人员发现信息类风险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汇报部门负责人和信息中心负责人; 2.相关技术人员和负责人及时赶到现场、并根据风险及故障发生严重情况,及时向集团相关部门及领导通报实情; 3.信息技术人员针对故障和风险情况,及时开展修复和重建工作;

4.故障恢复或风险解除后,系统使用恢复正常,记录故障处理单; 5. 对于故障发生原因进行分析调查,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和问责(严重故障及风险事件); (二)具体措施: 1. 一级风险:黑客攻击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1)相关人员发现业务系统或网站内容被纂改,或通过入侵监测系统发现有黑客正在进行攻击时,应立即向部门、信息中心负责人通报情况。 (2)信息系统技术人员应在三十分钟内响应,并首先应将被攻击的服务器等设备从信息系统中隔离出来,保护现场,并同时向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领导通报情况。 (3)信息系统技术人员负责被攻击或破坏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4)信息系统技术人员会同相关调查人员追查非法信息来源。 (5)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组织相关调查人员会商后,经领导同意,如认为事态严重,则立即向公安部门或上级机关报警。 2. 一级风险:计算机病毒处置措施 (1)当发现有重要系统计算机被感染上病毒后,应立即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二○○八年七月 区域照明评估报告 一、照明方式 公司所辖大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生产区域及所有办公场所,照明设计总体上为一般照明,即不考虑特殊局部的需要,为照亮整个场地而设置的照明。 二、光源 目前公司各区域照明一般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荧光灯、白炽灯,符合GB50034-92关于照明灯选用的规定。 三、灯具、线路和控制箱 公司各区域的现用灯具、线路和控制箱总体上质量完好,存在的问题: 1、部分线路老化:大峡电站主厂房顶部部分灯具线路存在接地、断线情况,且不易维护,影响了发电机层的照度。 2、大、小峡电站灌浆廊道、操作廊道环境潮湿,穿线管进水的情况较多,加装了隔离变压器和漏电保护器,预防了人员的触电伤害隐患,但由于线路、灯具进水造成的漏电保护器动作而影响照明的次数也较多。 四、照度 根据公司作业场所照度检测结果,公司各区域照明照度总体上符合工业企业一般观察生产过程(Ⅷ等10Lx、15Lx、10Lx)的标准,绝大部分已经达到一般精细作业(Ⅳ乙等75Lx、100Lx、150Lx)的照度标准。对照DL/T 5140—2001《水力发电厂照明设计规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尚有以下几个区域未达到标准照度要求: 1、大峡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夜间平均照度40 Lx,规程要求100 Lx。主要原因为主厂房顶部灯具故障数量较大,部分电气回路存在接地故障。 2、大峡、小峡电站油库和油处理室:实测照度6-22Lx,规程要求标准为30 Lx,原因为该区域灯具故障。 从存在的以上问题来看,部分区域照度不达标主要是由于维修不及时造成的,通过及时维修即可解决,对大峡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夜间照度不达标问题,则需进行相应的

风险评估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一、风险评估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由来自人为的与自然的威胁利用系统存在的脆弱性造成的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本文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则是指依据国家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估的活动过程,它要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所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并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它贯穿于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于内部破坏、外部攻击、内外勾结进行的破坏以及自然危害。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对可能的威胁、脆弱性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信息系统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关注如下基本要素: 使命:一个单位通过信息化要来实现的工作任务。 依赖度:一个单位的使命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依靠程度。 资产:通过信息化建设积累起来的信息系统、信息、生产或服务能力、人员能力和赢得的信誉等。 价值:资产的重要程度和敏感程度。 威胁:一个单位的信息资产的安全可能受到的侵害。威胁由多种属性来刻画:威胁的主体(威胁源)、能力、资源、动机、途径、可能性和后果。 脆弱性:信息资产及其防护措施在安全方面的不足和弱点。脆弱性也常常被称为弱点或漏洞。 风险:风险由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两种指标来衡量。风险是在考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下,脆弱性被威胁所利用后所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风险是可能性和影响的函数,前者指威胁源利用一个潜在脆弱性的可能性,后者指不利事件对组织机构产生的影响。 残余风险: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提高了防护能力后,仍然可能存在的风险。 安全需求:为保证单位的使命能够正常行使,在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方面提出的要求。 安全防护措施:对付威胁,减少脆弱性,保护资产,限制意外事件的影响,检测、响应意外事件,促进灾难恢复和打击信息犯罪而实施的各种实践、规程和机制的总称。 二、风险评估工作流程、理论和工具 风险评估一般遵循如下工作流程: 步骤1:体系特征描述 步骤2:识别威胁 步骤3:识别脆弱性 步骤4:分析现有安全防护措施 步骤5:确定可能性 步骤6:分析影响 步骤7:确定风险 步骤8:建议安全防护措施 步骤9:记录结果 上述工作流程是一个大致应当遵循和不断重复循环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基于不同目的和条件,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风险评估工作,也可简化或者充实其中的某些步骤。 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和工具开发应当服务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国内外提出了一些广义的、传统的风险评估理论,以及一些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计算方法来区分,有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和部分定量的方法。从实施手段来区分,有基于“树”的技术、动态系统的技术等。 目前存在的信息安全评估工具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漏洞扫描工具;入侵检测系统(IDS);渗透性测试工具;主机安全性审计工具;安全管理评价系统;风险综合分析系统;评估支撑环境工具等等。 综观这些理论和工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是:尚缺乏模型化、形式化描述和科学证明的深度;一般化的广义的理论如何用于风险评估;定性,定量的理论方法如何更加有效;工具运用的结果如何能够反映实质,有效测度,准确无误;工具的使用如何能够综合协调等等。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二○○八年七月

区域照明评估报告 一、照明方式 公司所辖大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生产区域及所有办公场所,照明设计总体上为一般照明,即不考虑特殊局部的需要,为照亮整个场地而设置的照明。二、光源 目前公司各区域照明一般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荧光灯、白炽灯,符合GB50034-92关于照明灯选用的规定。 三、灯具、线路和控制箱 公司各区域的现用灯具、线路和控制箱总体上质量完好,存在的问题: 1、部分线路老化:大峡电站主厂房顶部部分灯具线路存在接地、断线情况,且不易维护,影响了发电机层的照度。 2、大、小峡电站灌浆廊道、操作廊道环境潮湿,穿线管进水的情况较多,加装了隔离变压器和漏电保护器,预防了人员的触电伤害隐患,但由于线路、灯具进水造成的漏电保护器动作而影响照明的次数也较多。 四、照度 根据公司作业场所照度检测结果,公司各区域照明照度总体上符合工业企业一般观察生产过程(Ⅷ等10Lx、15Lx、10Lx)的标准,绝大部分已经达到一般精细作业(Ⅳ乙等75Lx、100Lx、150Lx)的照度标准。对照DL/T 5140—2001《水力发电厂照明设计规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尚有以下几个区域未达到标准照度要求: 1、大峡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夜间平均照度40 Lx,规程要求100 Lx。主要原因为主厂房顶部灯具故障数量较大,部分电气回路存在接地故障。 2、大峡、小峡电站油库和油处理室:实测照度6-22Lx,规程要求标准为30 Lx,原因为该区域灯具故障。 从存在的以上问题来看,部分区域照度不达标主要是由于维修不及时造成的,通过及时维修即可解决,对大峡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夜间照度不达标问题,则需进行相应的技术整改工作以达到相关要求。 五、结论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编号:SY-AQ-03199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Health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1.0目的 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对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获得清晰的认识和评价,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3.0权责 品质部负责编制和维护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本程序的执行。 4.0程序 4.1危险源的识别 4.1.1从公司现在及过去有关的活动、过程、服务和职业健康安

全的法规及 其他要求中获得线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常规生产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工作场所内自有设施及外界提供的设施。 4.1.2公司各相关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范围内进行识别,且每年对该部门的危险源进行再评估;识别的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表》中。 4.2风险评价 4.2.1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D=L×E×C D----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一、任务来源 当前,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很多组织的一项日常工作。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一种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过程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价。在此过程中,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合理选取和正确应用,对风险评估的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标准化工作来反映当前风险评估技术选择及应用的良好实践,为国内各类组织提供权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实施指导,成为近期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项目编号为20090118-T-469,计划2010年完成报批。 本项任务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编制过程 从2008年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跟踪工作,并积极参与了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讨论制定过程,为本标准的起草进行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该标准的起草工作组,确定了标准草稿的内容框架与制定原则,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IEC 31010 FDIS 稿的翻译工作。起草小组在参考该国际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国内风险评估的实际状况,在征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国家标准草案(工作组讨论稿)。 2009年9月10日和10月22日,起草组召集工作组专家在京分别召开了两次标准讨论会,对该讨论稿进行了广泛的商讨和咨询,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在会后依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08年11月,工作组最终形成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现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标准制定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1、参考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FDIS稿,结合我国风险评估实践的实际情况,遵循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编制本标准; 2、边跟踪国际标准边开展国家标准的制定; 3、标准的编写遵守国家标准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2—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和

公司风险评估的管理规定

制度索引号:SFJD-FD-AQ-C2/2017-024 公司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工作规索引 1.外部规 (1)《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订版) (2)《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家能源局2014年) (3)《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第二版) (4)《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GB26164.1-2010》 (5)《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部分)》(GB 26860-2011) (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 (7)《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8)《风险管理术语》(GB/T 23694—2009) (9)《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 2.部规 (1)《发电企业风险综合分析方法使用导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修订版) (12) 本单位机组设计标准

公司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明确和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生产业务运营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促进评估方法的有效运用,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方案,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有效监控危险源,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规定了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评估的程序及管理要求。 第三条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一)危害因素(简称“危害”):是指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伤害、损失、不良影响等发生的条件或行为。 (二)危害识别: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三)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四)风险评估:是指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在的全部过程。 (五)外因综合风险分析法:包含设备故障风险评估、生产区域风险评估和工作任务风险评估三种模式。

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篇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第一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 风险是指组织在未来经营中面临的、可能影响其经营目标实现的 所有不确定性。 风险又分为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管理当局未采 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而剩余风险则是在管理当局 进行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的任 何主体都面临着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履行自身的社会管理职 能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其面临以下风险: 1. 法律政策风险。 2. 经济风险。 3. 社会风险。 4.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风险因素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面临以下内部风险: 1. 管理风险 2. 道德风险 3. 财务风险 4. 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风险。 第二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运行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 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此处的风险评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即设置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风险评估是指内部控制应该能够有效防范和遏制履行其职责和自身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和程度之内。 管理者要对单位的外部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级,并了解风险变化的情况;各职能部门应通过每月的管理服务活动分析向管理层汇报其所了解的风险并提出风险管理方案。 管理层应建立一定的监控和沟通机制,使业务部门将其在日常管理中意识到的内部风险向管理层及时汇报并提请其注意;同时,内部审计应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高层次风险评估,从策略管理机制、核心业务流程以及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单位的业务流程风险,尤其是内部风险进行评级,并取得适当管理层的确认。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 篇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由于市场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竞争逐渐提高,使得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持续加强,甚至会出现危机。内部控制属于强化风险管理,是用于规范管理行为的主要保护措施。事业单位因其性质较为特殊,使得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强化风险管理更加具有意义。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防范以及控制财务风险,提升资金的使用率,以此更好的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编排。由于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任务来源 当前,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很多组织的一项日常工 作。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一种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过程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价。在此过程中,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合理选取和正确应用,对风险 评估的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标准化工作来反映当前风险评估技术选择及应用的良好实践,为国内各类组织提供权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实施指导, 成为近期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项目编号为-T-469 ,计划2010年完成报批。 本项任务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编制过程 从2008 年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跟踪工作,并积极参与了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讨论制定过程,为本标准的起草进行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该标准的起 草工作组,确定了标准草稿的内容框架与制定原则,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IEC 31010 FDIS 稿的翻译工作。起草小组在参考该国际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国内风险评估的实际 状况,在征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国家标准草案(工作组讨论稿)。 2009年9 月10 日和10月22日,起草组召集工作组专家在京分别召开了两次标准讨 论会,对该讨论稿进行了广泛的商讨和咨询,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在会后依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了

职业病风险评估报告-范文.doc

XXX有限公司职业病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有限公司 2017年07月

一、编制目的 为减少甚至避免公司员工受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尽可能杜绝职业病发生,在对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特制定本体系文件。 二、适用范围 本体系文件适用于公司生产车间和部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识别以及分级管控。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号)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鲁安监发〔2016〕46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3—2017 ) 《华润三九(临清)药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四、工作流程 (一)基础资料准备 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三)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

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项目风险日益增多。由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且易受不可抗拒因素(洪水、台风、地震等)和意外事故(火灾、爆炸等)的影响,因此,铁路建设项目具有风险性大,风险不确定等特点。随着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的推广深入和与国际惯例接轨,项目招投标制、项目业主责任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逐步推行,以及国际保险市场的局限性和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都要求我国各经济单位加强自身的项目风险管理。因此,铁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对促进我国铁路经济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一个铁路工程项目从拟订规划、确定项目规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直至建成投产的全部过程,根据本项目部的施工特点,特编制本办法。 一.项目风险评估的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宏大、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铁路建设项目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通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超越人们上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2)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速发展。 (3)风险的可变性。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及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之一。 由于铁路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具有如前所述的特点,尤其是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应该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才能处理好各类风险,从而使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就是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少风险对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它可以分为5步: (1) 识别项目中潜在的风险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