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

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

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

两项比率仍保持在健康水平。外债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流动增加的背景下贸易信贷的增长。考虑到外贸持续复苏及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我们认为未来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将进一步增长。目前,凭借良好的对外债信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之一。

表格 1

图表 1

从历年外债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来看(见图表1) , 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先减后增, 而其分界线在2000年, 这与外债规模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划分阶段。2000年以前, 外债规模增长率波动较大, 但增长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1987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达到40. 6%,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0 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仅为- 4. 0%, 处于历史最低点。2000年之后, 我国外债规模变化率波动相对平稳。

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 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外债来源渠道的拓宽直接导致外债规模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外债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 我国政府与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此外, 我国还广泛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如通过境外银行贷款、发行境外股票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以及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因此, 随着我国对外借款规模的扩大, 外债总量不断积累,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次,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 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最后, 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 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最大程度地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 外债增长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 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

(二)长期外债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变化状况

按照时间类型划分, 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的关系, 决定了外债的结构、性质和风险等。从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见图表2),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升- 减- 升”特点。1999年之前,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逐年递增,

并且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长期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94. 1 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366. 5亿美元, 增长了近13. 5倍。1999年之后, 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特点。2007年, 长期外债余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 2008 ~2009 年长期外债余额继续增加。从短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 2000年成为短期外债余额变化两个明显阶段的分水岭。2000 年之前, 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 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之内。2000 年之后, 短期外债余额直线迅速增加, 从2000年的130. 8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 84亿美元, 2009年9月短期外债余额达到2800. 43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短期外债余额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较快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汇涌入国内, 产生短期外汇头寸, 转化成短期外债。当前, 短期外债已经成为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外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图表 2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我国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1999年之前, 我国外债结构中长期外债占绝对地位。这一时期, 长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基本上高达80%以上, 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 2) 2000~ 2004年, 长期外债余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长期外债仍然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但短期外债的增加非常迅速。( 3) 2005 年至今, 短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2005年, 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5. 6%, 短期外债余额首次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2009 年9 月, 短期外债余额占总

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

63. 4%。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年递增, 短期外债风险日益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发生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 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 应当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一)评价外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体系

(1)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 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 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 。从表格2 可以看出, 尽管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很快, 负债率从总体上看也是有升有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稳中有降,一直没有超过20%这一安全线。这说明我国将外债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N P 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的效果比较好。

(2)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率,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不相同,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它只反应当年还本付息负担,所以该指标适用与短期分析,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比率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5% 。当偿债率超过25% 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 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偿债率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最高年份的1999 年达到11. 3% ( 见表格2),此后我国的偿债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说明当前我国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 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债务率

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反之,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之比。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 我国的债务率应以75% 为安全线。按此标准, 1990- 1994 年我国的债务率均高于75% ( 见表格2) 。1994 年以来, 我国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利用外债的效果比较好,外债用于出口行业的投资高或效益好,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表格 2

年份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

1985 2.70 5.2056.00

198615.407.3072.10

19879.009.4077.10

1988 6.5010.0087.10

19898.309.2086.40

19908.7013.5091.60

19918.5014.9091.90

19927.1014.4087.90

199310.2013.9096.50

19949.1017.1078.00

19957.6015.2072.40

1996 6.0014.2067.70

19977.3014.5063.20

199810.9015.2070.40

199911.3015.3069.50

20009.2013.5052.10

20017.5014.7056.80

20027.9013.6046.10

2003 6.9013.7039.90

2004 3.2013.9034.90

2005 3.1012.6033.60

2006 2.1012.3030.40

2007 2.0011.5027.80

2008 1.808.7023.70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适度”的。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2004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方式单一的占27.5%;进行相对完善管理的占17.5%. 本次调查中,约有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以2003年为例,国外政府贷款占约13.13%,而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在50%以上(见表1)。 (三)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扣除2001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外债的汇率风险是指对外举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的损失。汇率风险是通过外债币种结构来传导的。由于外债从举债到偿债之间有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化莫测,因而汇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汇率风险理论,外债币种结构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汇

中国水务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水务行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务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水务市场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水工程技术水平提升,供水管网分布日益科学合理、供水能力大幅增强,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深,水务投资和经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水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水务服务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水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水务行业呈现服务产业化、运行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管理集约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水务行业的资本运营仍在探索和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水务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水务投资现状,借鉴水务行业内资本运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 年中国水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截至2014 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总计1346 家,截至2015 年,全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491 家。2015 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达9807.78 亿元;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销售收入1756.42 亿元,同比增长了7.23%;销售毛利率为25.0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1%;销售利润率为5.94%;总资产利润率为 1.06%;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为1323.39 亿元,同比增

项目风险分析和对策

第十章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项目风险通常包括以下方面: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客户风险、资金风险、配套风险、协作风险。本项目主要潜在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 1、政策风险 经济政策风险就是指在建设期货经营期内,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变化,致使实际的经济效益与预期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对经济环境与经济条件,应以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变化,就是指国家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法规与经济政策的修改、产业政策的调整及经济发展速度的波动。 从本项目来瞧,公司面临一般企业共有的政策风险,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可能对项目今后的运作产生影响。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就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些因素来自公司外部,就是公司无法控制盒回避的。随着潜在进入者与行内现有竞争对手两种竞争力量的逐步加剧,我国物流行业具有营运主体多、小、散、乱,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处于无序状态的特点。因此物流企业为了生存及竞争的需要,会采取“价格战”策略打击竞争对手,因而引起公司产品价格波

动,进而影响公司收益。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由于不同的资本结构而对企业投资者的收益产生的不确定影响。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资金利润率与接入资金利息率差额上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的大小。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风险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作为物流业,本项目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实施后财务风险较小。 4、管理风险 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周期,涉及的环节也较多,在这期间如果出现一些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较大的变化,公司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可能不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将会大大影响项目的进展或收益。 本项目融资成功后,相应在项目管理、资金运筹等诸多方面对合作公司均提出了高的要求。公司内部管理中存在诸如成本控制、人员变动、资金运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将为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如何减少管理风险就是本项目运行过程中必须予以关注的。 二、风险防范与降低风险对策 1、应对政策风险的对策 公司将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汇聚各方信息,提炼最佳方案,统一指挥调度,合理确定公司发展目标与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工作总结-2019中国银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精品

2019中国银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我在这一年业绩不凡,主要有: 1、经过大家优质的服务,在我的柜台下存款有万元。 2、不断的努力加学习,我已经掌握了技能、取得了第名,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3、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逐渐领会了和,这在我的实际工作中使我更能做好和,并且在 上我已经有了的成就。 服务创造价值。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是银行业务发展扩大的最重 要的一年。对于第一线的前台,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微笑服务是第一印象, 其次才是快速准确的办理。进行已经有的时间了,微笑服务是工作的基本。如何微笑,决不是露三颗牙的简单。特别是做对公业务,面对企业的代表,一不留心就是上百万 的流失。微笑服务的背后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办理。这要掌握技巧。我总结的技。巧归 结起来就是19个字。就是:“熟悉交易码,有条不紊操作,随时微笑面对问题。”对 交易码倒背如流,操作起来穿插有度,面对问题既使一时解决不了,也是微笑的解释。正因为这些,才能有万元的存款。 在中,先后参加过比赛、活动以及结交,这不仅是柜台外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 做的和柜台一样好。在比赛中我取得了第名,是我职业中的最好名次。背后有着中行,盈利元。这样算起来,一个月有元收入,一年能达到元。真是聚沙成塔,小帐不可细算。 今年是我工作中重要的一年,回顾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大于失去、成长大于落后、发展大于退缩。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质”。 从的量到的质,再展望的变,工作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生活就是一天一个模样。 这篇关于中国银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2019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 2019银行员工个人总结范文 2019年银行员工个人总结范文 2019年邮储银行员工个人总结范文 2019年银行员工个人总结 2019年银行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9年农业银行员工个人总结范文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以及治理思路分析

《财政学》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以及治理思路分析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 年 6 月 XXXX制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和分类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的资金偿付义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省(以及省级政府)、地(或地级市)县(或县级市)、乡(镇)四级政府负债。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世界银行汉纳·普拉科瓦(HanaPolackova)发展和完善的财政风险矩阵模型认为,政府债务可以用两对概念的组合来表示,即政府债务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或有的,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据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以分为四项:显性的直接债务、隐性的直接债务、显性的或有债务和隐性的或有债务。传统的财政分析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显性的直接债务上,对其余三种政府债务则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直接债务是指政府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和应当履行的义务,是后果可以预见的负债.例如政府发行的债券、法律规定的未来养老金的偿付等等。或有债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政府需要承担和履行的责任及义务.其出现与否取决于特定事件是否发生,而这一特定事件的发生可以内生于政府的政策(例如政府项目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可以外生于政府的政策(例如自然灾害)。 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政府债务所作的划分。显性债务是指由国家法律或政府签订合同明确规定的必须由政府来偿还的债务,当债务到期时,政府有法律义务处理这些债务,例如主权债务的偿还以及难以履约的政府担保债务的偿还。隐性债务与之相反,它代表了道义上的义务,这种道义义务不受法律约束,而是由公众的期望或政府压力决定。在某些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经过事后的得失权衡,通常会对事件进行干预,承担事件的最终职责,以减少损失。例

“十三五”中国水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十三五”中国水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 预测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内容概述 第一章水务的基本界定及产业链分析 1.1 水务相关含义 1.1.1 水务的含义 1.1.2 水务产业的含义 1.1.3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2 水务产业链结构及布局分析 1.2.1 产业链结构 1.2.2 产业链价值分析 1.2.3 企业产业链布局 1.3 水务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分析 1.3.1 产业链上游分析 1.3.2 产业链中游分析

1.3.3 产业链下游分析 第二章2013-2015年国际水务行业发展分析 2.1 国际水务行业发展状况 2.1.1 世界水务产业发展概述 2.1.2 国际城市水务行业管理概况 2.1.3 国际城市水务管理经验剖析 2.1.4 世界主要国家水价的形成模式与推行分析 2.1.5 发达国家水务行业的投资政策 2.2 美国 2.2.1 美国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综述 2.2.2 美国推行节水型经济水务管理 2.2.3 美国城镇的污水处理和回用分析 2.2.4 美国水务行业的管理分析 2.2.5 美国水价管理及运行机制分析 2.3 英国 2.3.1 英国水业的法律架构

2.3.2 英国水业发展与管理体制沿革 2.3.3 英国水业的监管与运行机制 2.3.4 英国水业的管理特点 2.3.5 英国水市场价格状况 2.3.6 英国水务公司的漏损控制 2.4 法国 2.4.1 法国水务事业概况 2.4.2 简述法国城市水业的经营管理 2.4.3 法国水务行业的监管情况 2.4.4 法国水价运行机制分析 2.5 加拿大 2.5.1 加拿大水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2.5.2 加拿大水价运行体制简介 2.5.3 加拿大水价管理制度探究 2.6 日本 2.6.1 日本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及借鉴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表最全版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表

风险评价的目的 风险评价目的是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目的。 风险评价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风险评价程序 1、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公司存在的危害形式及所在部位进行识别和分析。从企业从事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中选取分析对象,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艺过程、作业场所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 2、确定风险评价范围 3、确定风险评价方法 4、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故后果严重性的判断准则,对己确定的重点部位、关键装置、作业活动等进行评价,划分风险等级 5、评价过程如下图所示:

风险评价范围Array 通过全公司存在的危害形式和存在的场所, 作业活动。见下表 风险评价方法 从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

析法(SCL)和预危险性分析法(PHA)。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JHA)是一项系统的分析程序,它将普遍接受的安全健康原则和惯例纳入特定的作业,在JHA分析过程中,对每一项基本的工作步骤都要,以便识别潜在危害,找出做这项工作的最安全途径。这一程序用的其它说法是工作安全分析(JSA)和工作危害分解。 工作危害分析(JHA)较适用于检修、入罐(釜)清洗、折除等作业活动。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基于经验的方法。由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并以提 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较适用于关键装置的风险评价。 3、预危险性分析法(PHA) 预危险性分析法是在项目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概念或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害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预危险性分析法可对现有及已建成的装置进行粗略的危害和潜在的事故分析。 预危险性分析法(PHA)较适用于重点部位(岗位)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准则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见1)、事故后果严重性(见2)的判断准则,来确定各重点部位、关键装置、作业活动发生事件的可能性(L)和事故后果严重性(S),由下式计算风险度(R):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员工中国银行工作总结

报告总结参考范本 员工中国银行工作总结 $

我是** 中国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年*月从** 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行XX市分行XX分理处从事会计工作。**年*月通过竞聘上岗,被组织上委任到市分行XX支行XX分理处任主任。工作之余,我参加成人高考,于XX 年顺利取得了会计电算化大专文凭。曾在XX年获“地区分行存款工作先进个人”,在总行省行组织的业务技能测试中先后获得“计算器三级能手”、“中文储蓄传票录入二级能手”、“中文文章录入一级能手”等称号。在中行工作的这几年中,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一名合格中行员工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潜心钻研业务技能,使自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青春,为中行事业发出一份光,一份热。带着领导的重托和同事们的信任,我来到了XX分理处任主任。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要真正管理好一个分理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XX分理处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小所, 我刚去时分理处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67万无,公司企业存款余额还是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认真的调阅了分理处历年的报表等资料,客观的分析了分理处业务之所以不能得以发展的原因。分理处起步晚,而周边又已经有了好几家开业已久的其它商业银行,市场占额十分有限。要想在这样的处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采取紧逼战略,超常规的干。在紧紧围绕市分行提出的“跑赢大市、逐年减亏” 的经营目标和“强力出击,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前提下,我决定把存款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全所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储蓄存款百日吸存”竞赛活动中去。白天工作忙, 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打电话,托关系,找熟人利用各自自身的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展开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为大力拓展分理处的存款业务尽心竭力。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与解决思路

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的与解决思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反而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致使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日益扩散。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问题债务风险解决思路 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目前的债务规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债务风险也随之突现。 一、地方债务现状 (一)地方债务定义 地方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二)地方债务资金的来源 (1)银行借款 在银行借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有的存在专门的银行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银行借的支持款是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对一的客户关系,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意愿较低或者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不足以形成一些管理漏洞。 (2)债券 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政债券是地方债务的主要形式。通常,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要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3)政府公共资金借款 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资金,这不仅会影响资金的配置效率,还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腐败等问题。 (三)地方债务的功能 1.融资功能 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发行地方公债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变相方式举债筹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功能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力的可能,举债筹集财政建设资金,实现有限社会资源在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有效配置。 3.稳定功能 举债融资支持财政职能的实现是规范化的分税制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真正的体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宗旨,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稳定地方政权建设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各级地方政府实现了与市场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1.普遍负债,债务规模庞大,具有隐蔽性。 2.地方政府举债多头进行,形式多样。 3.政府偿债能力低.债务风险大,危及信用。 4.构成复杂,透明度差。 5.监管失控,风险加大 二、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一)地方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庞大,结构分散

全球及中国水务行业规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全球及中国水务行业规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水务行业是指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也包括一部分相应的衍生行业,例如再生水的生产与利用、污水处理后所产生污泥的处理。由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组成的水务系统向用户提供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务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水务市场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水工程技术水平提升,供水管网分布日益科学合理、供水能力大幅增强,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深,水务投资和经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水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水务服务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水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水务行业呈现服务产业化、运行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管理集约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水务行业的资本运营仍在探索和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水务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水务投资现状,借鉴水务行业内资本运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水务产业发展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目前国际上3大水务巨头分别是威立雅、苏伊士和泰晤士,它们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以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逐渐形成国际性的水务集团服务于全球。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阻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通过多年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差不多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专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担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埋伏着庞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埋伏着庞大的风险。依照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要紧由银行内部治理不善、风险操纵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要紧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操纵失衡、流淌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治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操纵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操纵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要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形,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专门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都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企业资产和负债存在的风险研究 【第一章】公司资产和负债风险管理探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3.1 3.2】资产规模风险与结构风险 【3.3 3.4】资产质量风险与计价风险 【3.5 3.6】表外资产风险与资产的战略风险 【第四章】企业负债风险分析 【第五章】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负债与资产风险防控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2.1 企业风险概述 风险的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在19 世纪提出的,认为风险是伴随着企业的经营产生的,经营者承担了风险才获取相应的收入,收入是风险的报酬。20 世纪初期IIA 强调风险的损失观,风险对目标的实现是有阻碍性的,指出衡量风险的标准与后果,随后的学者研究逐步改变这一观念,认为风险具有两面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不仅包括未来结果的不利方面而且包括有利方面,2002 年IRM、AIRMIC

以及ALARM 共同发布了风险管理标准,强调风险的两面性,将其定义为各种后果可能性的结合,同时关注风险的有利与不利方面,充分利用风险带来的机会.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风险,应对风险机会大大增加,随着人们对风险认识观念的改变,逐步意识到充分利用风险的有利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机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质的改变。人们对风险观念的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早对风险的认识是激进的,强调风险的罪恶与对之厌恶,只能被动的接受;第二阶段:现代社会对风险的认识是可预测的、可度量的负面影响,设法去避免风险的发生;第三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将风险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认为风险是可管理、可操纵的,是一系列可能发生的结果,人们可以主动接受风险并接受专业建议,充分利用风险为企业带来的机会,规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2 企业风险的分类 根对风险依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根据风险的内容、企业的盈利性和风险的来源来进行划分,本文主要从风险来源来具体分析企业风险,外部风险主要从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等方面来进行风险分析,内部风险主要从企业战略、财务状况、运营状况等来进行风险分析。 2.2.1 外部风险 1、政治风险是指政府或政府官员等的行为而对未来产生的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