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考社会心理学

北大自考社会心理学
北大自考社会心理学

北大自考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性质的?它有几种?

属于中间或边缘学科,即介乎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是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有两类: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研究方法?试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

优点:现实性(自然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法: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

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档案研究法: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优点:可追溯个案时间长,不受被试反应影响。缺点:局限,材料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断定与其莱斯的还有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4、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共处:(1).都强调对个体的研究;(2).偏重对认知的研究;(3).强调实验研究——方法;(4).都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理论基础。

区别:(1).人性哲学基础不同;(2).历史发展的不同,现代心理学是以1879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开创心理学新纪元,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却受到批判,因为远离社会生活。

5、学习与研究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第二章、个体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2、为什么说个体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和成熟过程相适应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方面;(3)社会化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会受内外界的影响。

3、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机制有哪几种?

(1)、有“依从”,它基于强化的原则(2)、“认同”,它基于榜样原则,比依从深入,有一定主动性积极性,是个体社会化由外向内发展深入的标志。(3)、“内化”体现出对人、对

事以为在原则上可信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或准则来接受社会的影响。三者重叠起作用,效果和力量不用,它所根据的心理原因或动力也不同。

4、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社会化内容相同吗?

不同。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个体继续社会化: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可称之为继续社会化发展阶段。在原有基础上拓宽、加深与提高,内容上包括要求个体对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生活教养方面的继续学习问题。

5、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6、社会角色、角色网络、角色冲突、性别角色社会化各作何解释?

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网络/角色从: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7、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有些什么特点,实现途径是什么?

特点:(1)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2)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3)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学会正确处理与家人邻居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突出内容。实现途径:(1)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认识到培养对新鲜事物敏感的重要性。(2)从老年角色变化的特点出发,应顺应形势的发展。(3)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4)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

8、逆反心理作何解释?它为什么在青少年什么上表现明显?

逆反心理: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青少年在此阶段往往表现出对家长、对老师一种反抗、蛮横的心理行为,带有浓厚的“否定”,“争取独立”的色彩。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原因:(1)青少年活动交际的天地扩大了,家庭已不再是他的活动的主要场所,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广更多了。(2)青少年开始了青春期,出现了第二性征,引发了模糊的性意识和性萌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日益明显起来。(3)在迅速成长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意识加强了,产生了对家事国事的责任感。可见,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承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

第三章、自我—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游戏,扮演角色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

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

2、自我表现的参照点:京格1965实验说明了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特点与情况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3、自我评价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

(1)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2)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3)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

4、国外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怎么做的?试举例说明

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他让被试分为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与不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两个被试组。发现后一组被试做作业有70%的人作弊,而且铃声响了,已到规定交卷时间了,还有人继续做着作业;前一组被试则只有7%的人作弊。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5、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自我是指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和判断。(1)、思想方法。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2)、把目标化为实际行动。(3)、正确认识并调节自我期望

第四章、社会动机

1、社会动机的研究对心理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

社会动机是指这些动机都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它们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传统的个体心理学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应该从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原理方面来加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而社会动机可以弥补传统个体心理学的不足。社会动机是把内化了的社会标准、需要和意识,变成驱使个体向外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去反应、去行动的推动力,而这个过程贯穿整个一生,因此非常重要。

2、需求与需要,动机与目的的概念上各有什么区别?

需求:缺乏的东西,包括生理和社会方面,它是客观的。而需要:个体在生活中缺少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一种主观意识。

动机: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目的: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目的和动机:有动机必有目的;目的相同,但动机不同;动机相同,但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行为的结果又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动机与行为密不可分,可根据行为追溯、窥察动机。在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了解之后,也可根据动机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3、动机是怎么分类的?

按性质分:自然/物质性动机和社会/精神性动机。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按照作用分:主导/优势动机和一般/辅助动机。游戏对儿童说来是主导的动机。

按照范围分:广泛/概括动机和局部/具体动机。

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来归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动机有哪些特征?

(1)、强度,它表明动机在强度上有强弱之分,主导动机常常是比较强的动机;

(2)、清晰度,它表明动机指向的目标,在意识程度上有高低之分;

(3)、转换/更替,它指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或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5、简述侵犯的几种理论

本能论:认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相互残杀只是这种本能

的表现,正如人类祖先动物身上所经常表现出来的那样。

挫折论:认为挫折这种消极的主观状态总会引起侵犯行为。现在西方挫折论由原先挫折→情绪→侵犯这一公式转向挫折→情绪→理解→侵犯消除这一公式。

学习论:是与本能论在观点上正好相反的一种侵犯理论。学习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的侵犯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就能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

6、如何控制侵犯?

(1)宣泄:是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程度的一种理性宣泄。往往与疏导、说服相结合才能真正起作用。(2)惩罚:治理侵犯行为的正确方针还得惩办与教育改造相结合,且应以教育改造为主,从严惩办为辅。(3)自我控制: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约束与克制,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7、结合你所接触到的实际分析青少年的犯罪动机。

1.因满足私欲,贪图物质享受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俗称财物动机;2.因满足性欲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俗称性动机;3.主要由社会性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常见的有:(1)“友情动机”;(2)报复动机;(3)妒忌动机;4.主要由心理精神需要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1)虚荣心动机;(2)好奇心动机;(3)戏虐动机;(4)恐惧动机。

第五章、社会知觉

1、知觉与社会知觉有何异同?

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知觉只包含感觉这种认知过程,使知觉具有理解等特性的是借助于认识主体的经验。社会知觉的对象是人,包括社会群体,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社会经验,也称社会认知;而知觉的对象是物。

2、社会认知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④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社会知觉有些什么特点?

(1)、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不直接接触,通过第三者的口头描述,使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但第三者的描述会受他的需要、态度等的影响,从而使主体不能如实地感知客体。(2)、社会知觉不仅包含对人的外部特征及行为的知觉,还包括对其内部心理特征(如性格)、心理状态(如情绪)及行为动机等的判断。(3)、人们在以往的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并把这些知识与经验加以组织与分类,储存在记忆中。当遇到某一刺激时,会把与刺激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对此刺激进行感知,这样加速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但也带来一些偏差。以上三个社会知觉的特点中都贯穿着社会知觉的总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4、何谓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对它们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些什么试验研究?

在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鲁钦斯在1975年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狄恩、柏斯切德、沃尔斯特于1972年的研究说明了晕轮效应。5、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①刺激的特点(物理强度、对比、反复)②当时的情境。

主观因素:①认知者本身的生理条件②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兴趣与动机、需要与价值、过去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情绪影响、期待的影响。

6、什么叫归因理论?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哪几种看法?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论。(1)、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她把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她提出了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2)、维纳1972年提出了他的理论,基本观点是: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3)、凯利的三度理论,她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使用三种解释即行动者、知觉对象和情境;找出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就可进行归因判断;(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理论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外因和内因即内在品质。但他们所说的外因主要指社会准则、道德规范、外在压力等宏观方面。(5)、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第六章、社会态度

1、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1)认知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基础。(2)情感成分:表明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是核心。(3)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

2、态度怎样形成?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形成:(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3)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把这些成文不成文的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以此来行动的过程称为内化。

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3、试述有关态度的理论

(1)学习论:霍夫兰德提出,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联想、强化、模仿是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2)诱因论: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①认知反应论:最早由格林沃德提出,后被布若克发展。假设人们对某种报道可能产生正性或负性思考,这些思考决定了他是否会因这种报道而改变态度。②预期价值论:由爱德华提出,人们尽量从各种可能的预期结果中选择价值最大的一种态度。(3)认知一致性理论:①平衡理论:海德1958提出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a.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b.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②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一致。③失调理论:为了维持与外显行为间的一致性,态度会随行为而改变。费斯汀格1957的提出。④归因理论:由贝姆1972年提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自己的态度。

4、态度改变要经过哪几种作用?

(1)学习信息内容;(2)情感转移;(3)一致性压力;(4)反驳。

5、传播者的影响力取决于那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专业程度:传播者的专长或权威对加强说服效果与引起态度改变的影响,已得到了大量的实验证据。(2).可靠性:不论传播者的专业程度如何,听众是否认为他有偏心这一点极为重要。(3).受欢迎程度:正象一致性理论揭示的那样,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便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致。任何能增加喜欢程度的因素也同样能使态度改变增加。

6、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态度的强度与稳定性: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增加态度的强度,它们是经验、公开表明态度和利益。稳定性是指态度是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越稳定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也就越高。(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关系越特殊,相关也就越高。一般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取决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关系越密切,一致性越大。(3).态

度的突出性:即在所有与该行为有关的态度中哪个最突出,哪个起决定作用。(4).情境压力:如果情境压力足够大,我们就可以认为情境压力主导了人的行为。态度与情境对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发生改变。

7、简述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作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8、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有哪些?

(1)、正性诱因;(2)、威胁;(3)、自由选择与对后果的责任。

第七章、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特点和基础是什么?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双方都满足了需要,按照强化原则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反之则双方的关系很难维系下去。

2、什么是社会测量法?它有哪些特点?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它的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3、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希望和别人在一起的愿望很强烈。(2).为了克服寂寞:当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无法满足我们所必须的社会需求时,就会感到寂寞的痛苦。因此,克服寂寞与寻求亲和一样,成了人际基础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熟悉性和接近性。

4、社会交换理论如何解释人际关系?

它的观点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发展与他人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人们会在关系中找出酬赏即人际中所获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与成本即人际中所产生的负性结果。估算后往往按照公平交换的原则行事。

5、什么是自我揭露?它有哪些作用?

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自我揭露让他人在一定程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它的作用:(1)发泄(2)自我澄清(3)社会认可(4)社会控制(5)促进关系的发展.

6、什么是爱情?爱情经验包括哪几部分?

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爱情经验包括:(1)、恋爱时的想法;(2)、恋爱时的行为;(3)、恋爱时的感受

7、简述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

(1)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2)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囚犯两难”情景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形式的冲突。

8、简述合作的权利理论。

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

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第八章、团体心理和行为

1、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心理功能:(1)使个人心理上有归属感;(2)使个体有认同感;(3)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量。

2、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负性作用。

3、团体凝聚力有哪些因素决定?

(1)正性力量:①团体成员的人际吸引;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到团体的作用所影响;③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2)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4、什么是领导?领导者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①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这一动态过程分为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包括目标在内的整个环境条件三方面。②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产生途径:(1)由团体之外的上级任命(2)选举产生领导(3)自然形成的方式产生领导(4)团体之外的人通过观察识出领导者。

5、试述有关领导者的产生理论?

(1)个人特质论:①领导者具有可使团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②有很强的处理团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③动机;(2)情境特质论:强调沟通对领导是必须的,因此越能自由沟通的个体越能成为领导者;(3)个体与情境的匹配理论:谁将成为领导取决于个体特质与团体所面临的特定情境的匹配程度。

6、什么是社会促进作用?社会影响理论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7、简述社会懈怠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懈怠:把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产生原因:第一,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第二,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降低。

8、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

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9、试述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去个体化:转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的丧失。产生原因:①匿名性:任何可能使成员降低自我认同的事件,都可能增强去个体化的效果。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②自我意识的降低:人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是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却失去了这些控制能力,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这种自我意识的降低,与匿名性一起,在去个体化的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10、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原因: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与此有关的主要是害怕偏离,害怕被他人视为偏离者是所有社会中均存在的一种基本的从众

因素。影响因素:①团体因素:影响从众的团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A、团体凝聚力;B、团体一致性,C、团体规模;三者与从众成正比②个体承诺即人们对自己独立判断的承诺。

11、什么是服从?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哪些?

服从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影响因素:(1)他人的权威性(2)奖励、惩罚与威胁(3)他人的期待。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

1、什么是偏见?它有哪些影响?怎么消除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影响:(1)、影响了人们对其他团体成员的知觉;(2)、心理上的一致性压力常常使人们形成与偏见相一致的态度;(3)、偏见也影响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反应。消除偏见:①社会化的影响:师长、同伴的教育与影响。②教育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偏见较少。③直接接触有利于消除偏见。

2、团体冲突理论是怎样解释偏见的产生和发展的?

团体冲突理论认为:当两个团体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冲突时,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威胁,于是这两个团体间便产生敌意,并对对方产生负性评价。因此偏见是社会团体间实际冲突所无法避免的结果。可以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种利益却没有得到,并把自己与那些获得利益的团体比较时,便会产生剥夺感因此产生对其他团体的敌视和偏见。有一些团体成员相信他们自己的生活正在或即将被另一个目标团体所危害。

3、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发挥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有关男性或女性个人属性的信念与观点。

影响因素:①所了解的有关他人的信息量。②团体属性的突出程度。

4、双性化的个体在行为上的特点:双性化人在行为上更富弹性,并且有更高的自尊。

5、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行为有哪些不同?

①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②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③男性在空间直觉上优于女性;

④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6、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健康:指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①挫折;②恶劣的人际关系;③紧张;④现代城市生活。

7、什么是社会支持?它有什么作用?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周围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朋友、同事及集体和社区都是社会支持的来源。作用:(1)社会支持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2)社会支持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

8、试述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学者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一类叫激励因素。他发现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与产生不满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如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等的改善,这种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还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后者,如工作成就、受奖赏、负有责任等,则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9、试述有关犯罪的理论

①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永远是挫折的结果。②犯罪学习理论:犯罪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保持的一种理论。班杜拉特别强调观察和模仿在犯罪行为学中的作用。③标定论:该理论认为行为异常者是被贴上了标签的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即被看成危险人物,受到社会的蔑视,孤立于一般人之外。标签可能会歪曲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并使其自我概念发生变化,自认为是越轨者,结果可能促使他犯罪。④差异交往理论:他认为每个人既能受

遵从行为的影响,又能受违规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展开斗争,如果违规方面的社会化强于遵从方面的社会化,这个人就会以违规方式行事。⑤中和理论认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罪犯对于犯罪感的中和,即把犯罪行为合理化了。

10、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哪些?

①家庭因素:缺陷家庭、多子女、不道德和犯罪、精神障碍者、缺乏或溺爱、管教不严或过严、教养不一致、奢望、不和睦和离婚家庭;②学校因素:不良学生集中、师生关系紧张、歧视、管理不严;③其他因素:非正式群体、劳动就业方面、文化宣传因素。

第十章、环境心理学

1、什么是个人空间?与个人空间有关的人际距离有哪几种?

个人空间:人们把自己身体周围的物理空间,视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区域有一个无形的界限,外来的入侵者不得超越这个界限而进入此区域。人际距离分类:亲昵距离(0~45厘米);个人距离(46~122厘米);社会距离(123~365厘米);公众距离(366厘米以上)。

2、什么是领域行为?它有什么功能?人类的领域分几类?

领域行为:以各种标志划分出一定的区域,并且声明自己对该区域拥有控制权的行为。功能:(1).有利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2).有助于个体保持独处(3).优先居住效应。形式:①主要领域/初级领域:仅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拥有,是个体或团体排他性地拥有或控制的领域;②次要领域;③公共领域,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使用权。

3、什么是拥挤?简述有关拥挤的理论

拥挤指觉得被束缚或是空间不够的主观感受。理论:(1)超载理论:太多的刺激会使个体的信息加工系统发生超载,从而产生心理紧张,过多的刺激引起的紧张导致了拥挤的体验。(2)密度—强度理论:当密度增加时,正向情境变得更积极,负向情景则愈加消极。(3)控制理论:高密度使得人们觉得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觉得拥挤。(4)归因理论:只有当个体把激起归因于其他人太靠近时才产生拥挤;归因于其他因素,就不会产生拥挤的体验。

4、长期噪音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1)、降低了人们对社会线索的注意;(2)、影响个体助人行为;(3)、增加个体侵犯行为。

5、宿舍设计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影响因素:第一,较小的居住单位比较大的居住单位更有助于团体的形成与友谊的维持。因为和朋友打交道比与陌生人打交道会更愉快一些。第二,较小的居住单位增加了学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筒子楼(或长廊式宿舍)里,学生们被迫经常碰到许多同一楼层的人。当学生们去盥洗室或休息室时,他们必须和许多人共用这些设施,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并不是自己的朋友,自己可能也不想和那些人打交道。因此,会使学生的社会接触负荷过重,却又很难逃避。相反,住在套房(或短廊式宿舍)的学生,因为只与几位相当熟悉的人共享生活空间,所以他们较能控制自己的社会互动,这无疑会增加他们居往的满足感和对生活的控制感。

6、是比较城市与农村生活的优缺点。

通读理解即可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

第四章人的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记忆可以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加工器则包括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和解说器。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是输入、输出、储存和复制。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几个阶段? ①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内容人是意识不到的。视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不足一秒,听觉记忆约能保持2秒。②知觉译码。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③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决策以反应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④执行。这种决策信息以指令形式传输到效应器官,支配效应器官作出相应的动作。⑤反馈。反馈回路,通过反馈,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⑥注意。 3.视觉和听觉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感觉通道。 4.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消息的不确定程度。消息的不确定程度大,包含的信息就多,反之,包含的信息就少。用数学语言来讲,不确定性就是随机性。因此,一个消息的不确定程度与消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消息数和各消息发生的概率有关。 5.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6.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7. 希克-海曼定律:在做选择反应时,人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称为希克-海曼定律。公式:RT=a+bHs或者是RT=a+b log2N;式中RT为选择反应时,N为等概率出现的刺激信号数目,Hs为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a,b为经验常数。 8.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9.人接收的信息以一定的编码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对于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是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的,即使以视觉呈现的材料,也是按刺激的听觉特征编码的。 10.人机系统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效应器输出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理教 207 208 考试题型说明 一、概念理解(每题3分,共18分)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二、简述题(每题6分,共24分)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16分) 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4、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四、貌似是情景题@@(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 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 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由富士康事件引出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针对 人生意义设计包含至少15个项目的量表,并对维度和评价尺度进行简要评价。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3.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和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4.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 的方法。 5.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 制行为、改善行为(举例)。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研究者认为决策的任务是:①人们必须从多个选择中挑选一个选择项的任务;②要有一些与这些选择有关的可用信息;③时间进程相对要长;④这个选择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即并不清楚哪一个是最佳选择。决策过程应包括风险,一个好的决策者应能有效地评估每个选择项的风险。 有两种决策:一种是快速的、自动的“知觉-行动”决策。一种是有控制的,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分析才能完成的决策。 2.决策的理性模型有时也称为常态模型,能指出人们理想状态时应该怎么做,他们并不需要描述人们实际上是怎么作出决策的。 3.常态决策模型:常态决策模型的中心概念是效用,效用即每个选择的总价值,或者每一个结果或产品对决策者来说价值是多少。 4.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决策均是类似于一种“博弈”形式的决策,每一个选择项均有一个或多个与之有关的结果的价值和概率;还认为,一个选择项的总价值是每个结果的价值与它的概率的乘积。 5.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仍坚持,每个结果都是期望概率与其价值概率的乘积。但是,这个价值成分是主观的,依赖于个体差异。每个结果都对每个个体有一些价值或“效用”。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与一个或更多的结果相联系,每个结果都有一个相应的概率与一些主观的效用。 6.描述性决策模型:特沃斯基和卡纳曼发现,决策的改变依赖于决策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7.框架效应: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 8.启发式:人们的决策只依赖于简单的,不完全的选择性就可以了。为了简单起见,他们通常都把这种描述模型称为“启发式”。

9.满意决策:一个早期的著名的描述模型就是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模型。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这种决策方法简称为“满意决策”。 10.如果信息量相对较小,而且时间又很充裕,决策时人们需要仔细分析各种选项和它们的“效用”。但如果信息量超过了人们的认知加工能力的限制,而且时间也有限,这时,人们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决策。 11.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决策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线索接受和整合。②假设的生成。③假设的评估和选择。④产生并选择行动方式。 ①进入工作记忆中的线索信息的数量和质量。②对每一个决策活动的可利用的时间 12.决策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因素和认知缺陷包括:长充。③注意资源。④知识的数量和质量。⑤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⑥工作记忆的能力限制。这些影响因素和认知局限提醒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作出一个次优决策。 13.决策过程中启发式的运用? (举例说明)⑴在获得和运用线索中的启发式。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①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②首因线索。最先接受的少数信息,比平均权重要大,或比其它信息更重要,这就是一种首因效应。③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④线索的显著性。⑤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⑵假设生成中的启发式。影响这个阶段的启发式和偏见有:①数量有限的假设形成。②可用性启发式。③典型性启发式。④过分自信。⑶假设评定和选择中的启发式。 ①认知固着。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②从众偏见。倾向于寻找一些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 ⑷行动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①提取少数行动。②行动可利用性的启发式。③结果的可利用性。 15.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在现实条件下,运用他们的经验进行决策”。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

(三)名词解释 1. 再社会化 答: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 社会角色 答: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 角色扮演 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4. 归因 答: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5.基本归因错误 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6. 自我设障 答: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7. 社会认知 答: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 刻板印象 答: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9. 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10. 社会比较 答: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11. 社会态度 答: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2. 利他行为 答: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3.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答: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4.责任扩散 答: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 攻击行为 答: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 社会影响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摘要学习法 在自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摘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自测题时,对平时的摘要进行校对和更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逻辑分类法 自考复习阶段,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编制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图表,这对于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 做题拓展法 很多复习参考书的单选题数量比较多,覆盖面也很广。因此,在做单选题时,要全面考虑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相互关系和可能出现的变型题,这将有助于快速完成复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题型。 争论提问法 真理的火花,会在碰撞中更加闪亮;适当的争论,会在记忆中更加深化。不妨在同学之间,多争论和提问。 重复学习法 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 换位思考法

在自学中,不要老是把你自己当成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不断的把自己摆放到“先生”的位置上,采取主动,产生不同的想法来。 角色转换法 在自学某个专业时,比如会计,不要仅仅把自己当成考生练习题目,而要把自己设想成一个资深会计人员,正在替企业做帐。这样,就会学以致用,有益于考试。 交叉应用法 对知识多方位、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会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效应。这在科学史上已是不胜枚举的成功方法。 经典指导法 在自学中,会经常碰到困惑。这就需要运用自己学到的经典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以及逻辑学、心理学等来指导实践。 重点把握法 好的自考生从不胡乱的猜题。但是,考前重点把握考点是可行的。就在考试前三五天,集中把学科的重点、难点弄懂,如果内容多、记不住,可以选择“重中之重”,强记下来,必有收获。 学习心理学的内容重点的建议一是图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展卷阅读。然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心理学图书,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如何判断一本心理学书靠谱不靠谱?其实也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谱的出版社总会出靠谱的书。就心理学图书而言,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学书相对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搜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搜集?向什么人搜集? 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相关分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⑴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的观察与常识的观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而常识的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观察常常有两种: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借助仪器或其它手段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7.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消除法: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北大心理学史历年试题选择填空02

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并认为,代表万 物根源的是(C)P19 A、数及其关系 B、原子 C、火 D、水 2.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 C ) P36 A、上帝 B、灵魂 C、原子 D、永恒的自然界 3.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万能论者是( A )P106 A、爱尔维修 B、拉美特利 C、狄德罗 D、卢梭 4.孟德斯鸠最著名的著作是( A )P104 A、《论法的精神》 B、《人是机器》 C、《论精神》 D、《人类悟性论》 5.瑞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波纳(博内)提出了神经特殊纤维说,这个学说又叫( B ) P113 A、神经阶层说 B、感官分工说 C、内部感觉说 D、共同感官说 6.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是( D )P119 A. 笛卡尔 B.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伏尔夫 7.骨相学是由德国医生( B )创立的。 P131 A.斯铺宰姆 B. 哥尔 C.比兰 D.苏格拉底 8.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是郝尔在( A )年建立的。P213 A.188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B.1911 C.1900 D.1887 9.提出学习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C )P259 A. 精神分析学派的 B.行为主义学派的 C.完形学派的 D.机能主义学派的 10.把个体的人格体系分为内倾和外倾两个朝向的心理学家是( C )P277 A. 詹姆士 B.拉德 C. 荣格 D. 侯尔脱 11.( B )主张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后来终于成为没落统治阶级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P39 A.怀疑学派 B.斯多葛学派 C.伊壁鸠鲁学派 D.米多都学派 12.B=f(S.A)这一公式是( A )对行为的观点,其中B 代表行为变量,S代表情景变量,A代 表前因变量。P242 A.托尔曼 B.吴伟士 C.勒温 D.斯金纳 13.( D )认为,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P279 A.卡丁纳 B.霍妮 C.罗洛.梅 D.沙利文 14.在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进步思想家斐微斯对心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强调( C )的作用,

07年自考工程心理学资料(七)

07年自考“工程心理学”资料(七) 第七章显示器 1.在人机系统中,存在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把这个“面”称为人机界面。在人机界面上,向人表达机械运转状况的仪表或器件叫做显示器。对机械来说,显示器执行的功能是输出,而对人来说,通过感受器接受机器的输出效应是输入。 第一节信息显示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2.由于人对突然发生的声音具有特殊的反应能力,所以听觉显示器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报警装置,比视觉显示器具有更大的优势。 3.仪表显示器的种类: ⑴按显示形式分为: ①数字式显示器。直接用数码来显示信息的仪表。特点是,认读过程简单、速度快、读数准确、精度高。 ②模拟式显示器。用标定在刻度盘上的指针来显示信息的显示器。特点是,能连续、直观地反映信息的变化趋势,使人对模拟值在全量程范围内一目了然。 ⑵按显示功能分为: ①读数用仪表。 ②检查用仪表。 ③警戒用仪表。 ④追踪用仪表。 ⑤调节用仪表。 4.显示装置的选择原则。 对显示装置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使操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和监控而又不疲劳:

①数量识读仪表的选择。数量识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准确的数据,数量识读应选择数字显示装置,具有精度高、识读性好的优点。对指针显示装置,以开窗式为最好,圆形次之,竖直直线形最差。 ②状态识读仪表的选择。状态识读仪表只需向操作者显示被测对象参数变化趋势的信息,指示该参量在哪一范围是正常状态,哪一范围是不正常状态。由于不需要显示精确的数值等,因此通常选用指针仪表。 第二节视觉显示器的分类和设计原则 5.视觉显示器的形式按显示信息的特点可分为:动态显示器和静态显示器;定量显示器和定性显示器。 6.动态显示器所显示的信息,可以随时发生变化的显示装置。 7.定量显示器:是指以数量显示某种变量变化的显示器;定量显示器既可显示动态信息变量,又可显示静态信息变量。 定性显示器: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它性质变化的显示量。 8.论述设计和选用视觉显示器的原则: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鲜明醒目;②清晰可辨;③明确易懂。 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和选用应遵循的原则: ①根据使用要求,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代码,并将视觉代码的数目,限制在人的绝对判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②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认特性同系统要求相适应。 ③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与人的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显示格式。 ④对同时呈现的有关联的信息,尽可能实现综合显示,以提高显示的效率。 ⑤目标和背景之间要有适宜的对比关系,包括亮度对比、颜色对比、运动对比和形状对比等。 ⑥具有良好的照明性质和适宜的照明水平,以保证对目标的颜色辨认和细节辨认。 ⑦根据任务的性质和使用条件,确定视觉显示器的尺寸和定放位置。

北大心理学自学考试心理测量试题整理(选择)

1.主试期望可能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B A. 社会交换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 C. 主被试协调关系D.反应定势 2.一般不受练习与应试技巧影响的测验是 A. 成就测验B.智力测验 C.人格测验D.认知能力测验 3.武德沃斯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属于B A. 个人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 C. 团体智力测验D.操作测验 4.下列测验中,不属于投射测验的是A A. 艾森克人格问卷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墨迹测验D.语句完成测验 5.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16PF人格问卷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A. 艾森克D.卡特尔 C. 爱德华D.罗夏 6.按测验的方式分类,瑞文渐进测验属于B A. 个别测验B.团体测验 C. 智力测验D.计算机化测验 7.智力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B A. 比内B.斯皮尔曼 C.推孟D.瑟斯顿 8.第一个正式的职业兴趣量表的编制者为D A. 库德B.霍兰德 C. 罗伊D.斯特朗 9.在MMPI的临床量表中,精神衰弱量表简称为A A. Pt量表B.Pa量表 C.Si量表D.Pd量表 10.项目的鉴别力分析通常用鉴别力指数(D)表示,其中可接受标准为C A. D≥0.50 B.D≥0.40 C. D≥0.30 D.D<0.3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下列题目类型中,属于选择型的有BD A. 论文题B.是非题 C.简答题D.匹配题 12.按测验的功能分类,心理测验可分为ABD A. 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 C. 投射测验D.特殊能力测验 13.编制测验题目时,题目的来源有ABC A. 已出版的标准测验B.临床观察和记录 C.理论和专家的经验D.日常生活经验 14.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是BCD

03年4月《工程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 1.下列属于效应器官的是①皮肤②口③舌④耳 2.根据PSI周期节律,体力的强弱周期为天。①20 ②25 ③23 ④28 3. 是既有 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测量量表。①比例测量②等距测量③顺序测量④类 别测量 4. 是指用户在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效率。①易 学性②有效性③易记性④低失误性 5.在Card和Moran等人提出的GOMS模型中,G代表①操作②方法③选择④目标二.多选 1.属于感觉器官 的有①眼睛②耳朵③鼻子④舌头⑤皮肤 2.工程心理学中人─机─环境系统中的环境指①物理环境②劳动组织③住房结构④工作制度⑤社会环境 3.常用的人机交互方式包括①问答式对话②存盘③菜单界面④查询⑤功能健 4.心理学研究中的信度常常包括①重测信度②结构信度③复本信度④分半信度⑤ 预测信度 5.杨树春发现可能导致反应堆事故的原因有①规程原因②情绪原因③通讯原因④人格原因⑤培训原因三.填空 1.工程心理学以人─ 机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人在系统中的,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2.心理负荷的评定方法有主任务分析、辅助任务分析、和。 3.许多研究者认为决策过程是一个从到的认知连续体。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和() 5.心理学家 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和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 6.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它包括反应时和时间两部分7.人体 的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分别是触觉感受器、感受器和感受器四.名词 解释1.人机界面2.构想效度3.掩蔽效应4.心理负荷5.空间兼容性五.简述1.简述信息加工模型的6个阶段? 2.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3.生理学模式是怎样看待事故原因的? 4.简述Wickens提出的多资源理论?六.论述 1.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满足“最小原则”? 2.影响荧光屏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2分,共24 分)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6分)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 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预先判断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北京心理学自考《人力资源管理》02--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北京心理学自考《人力资源管理》02--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2007年★ 1、不同的人从事同一个活动的效果不同,这主要体现了人力资源的( A ) A价值特性 B时效特性 C物质特性 D整合特性 2、从职务分析的角度看,搬运工从卡车上卸货是一个工作的( B ) A要素 B任务 C职责 D职位 3、每位通过招聘系统的人都经历过相同数量和类型的面谈及其他选拔程序。这指的是招聘指标设计的( C ) A有序性 B明确性 C标准化 D完备性 4、面试时考官问考生如何理解“大音稀声,大象希形”,这属于( D ) A行为性问题 B情境性问题 C应变性问题 D智能性问题 5、某民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在年度考核中对90%员工的考核结果都给出了良好等级评定,这属于典型的( D ) A晕轮效应 B联想效应 C马太效应 D天花板效应 6、企业进行薪酬调查的直接目的是( D ) A了解市场薪酬水平 B打探同行企业的财务实力 C防止企业员工流失 D确保企业的竞争地位 7、适宜企业新政策的介绍或引进新设备的普及的培训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案例研讨法 C讲授法 D职位扮演法 8、“过分强调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萎缩”,这是哪种激励理论的观点?( C ) A目标设置理论 B强化理论 C认知评价理论 D公平理论 9、具有很高信度、效度和预测价值的动态人员评估方法是( D ) A笔试 B面试 C心理测试 D模拟情境测验 10、企业一般给销售人员实行的是( B ) A职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职务工资制 ★2006年★ 1、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任务是() A促进员工发展 B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C吸、保留、开发和激励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D提高生产力 2、现代人力资源概念产生的最主要促进因素是() A经济的发展 B人文精神与产业变革 C社会文化 D生产力的发展 3、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是() A考核的制度或方法 B考核者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人格心理:称个性心理。指一个人独特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2018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 1.人机系统按照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可以区分为( )类。( B ) A.2 B.3 C.4 D.5 2.( )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是评价人机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A ) A.工作负荷B.心理负荷C.劳动强度D.应激 3.视错觉主要是由人的( )所决定。( C ) A.心理 B.生理 C.生理心理 D.文化心理 4.( )是操作者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机器的装臵。( D ) A.按钮 B.操作杆 C.开关 D.控制器 5.作为一般使用,选择分辨率为( )的CRT就可以。( C ) A.640X350 B.640X480 C.1024X768 D.1280X1024 二、多项选择题 6.属于感觉器官的包括( ABCDE )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头 E.皮肤 7.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 ) (ABCD) A.感受器 B.记忆 C.加工器 D.效应器 E.存储器 8.下列哪些属于模拟显示器( CD ) (定义为指针显示信息,电子手表有争议;) A.机械式手器 B.电子手表 C.电压表 D.电流表 E.机械计数器 9.模拟的逼真度包括( ABD ) A.环境逼真度 B.心理逼真度 C.生理逼真度 D.设备逼真度 E.物

理逼真度 10.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包括( ACD ) A.健康 B.嗓声 C.工作质量 D.舒适感 E.温度 填空题 1.减少事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减低环境的危险性,二是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2.生理学模式认为影响事故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生理节律和 药物的使用。 3.按照控制器所传递信息的连续性,可以把控制器分为连续控制器和离散控制器。 4.紧张状态的发展可以分为警戒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5.心理负荷的评定方法有主任务分析、辅助任务测量、生理测量和主观评定。 6.感受性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两种。 7. 西蒙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并不是追求最佳,而是追求足够好。 名词解释 8.效应器官:人体的运动器官如手、脚、口等,被称为效应器官。 9.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越准确。 10.暗适应:人由明亮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杆细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 1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图式的启动是指近期经验提高图式、特点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对图式影响我们行为的例子就是自证预言,即通过无意识中与我们图式相一致的行为对待他人,从而使图式变为现实。 除了图式,人们还会自动运用判断法则处理他们所面对的大量社会信息。 可用性法则是指我们能够想起某事的容易程度,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 代表性法则帮助我们判读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以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