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著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W.R.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

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年代中期)业史的考证》(1962)究之先河

奠基期安索夫:《企业战略论》(1965)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60年代中安东尼:《计划与控制系统》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期到70年(1965)

代初期)安德鲁斯:《经营战略论》

(1971)

探索期安索夫:《从战备计划走向战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70年代略管理》(1976)和《战略管和理性化的研究方法初期到理论》(1979)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

80年代霍弗:《战略制定》(1978)开始走向实际应用研究初期)W.R.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

与政策》(1978)

争鸣与波特:《竞争战略》(1980)和整体分析方法与经验反思期(《竞争优势》(1985)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博80年代初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弈论的分析工具;重视

期到80年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新与企业家精神、人的

代末)彼德斯与奥斯汀:《赢得优势:心理因素、企业文化的领导艺术的较量》非主流学派迅速崛起

霍格斯:《判断与选择:决策心

理学》(1980)

转折期沃纳菲尔特:《基于资源的企业着重研究企业内容的(80年代观点》(1984)资源、能力和知识对竞

中期到普拉哈拉德、哈梅尔:《公司核争优势的影响,对基于能现在)心能力》(1990)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的斯托克:《能力竞争:公司战略研究成为主流

的新规则》(1992)

哈梅尔、赫尼:《基于能力的竞

争》(1994)

2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

在国外有关企业经验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由于观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从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学派一般可归纳为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流学派和由于受80年代西方管理中的非理性化思潮冲击而产生的非主流学派。主流学派包括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学派、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目标战略学派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

业组织战略学派。非主流学派则包括多种派别和观点。

2.1资源配置学派的基本观点

资源配置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指导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安索夫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的布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表明企业组织如何实现其目标”。安索夫特别强调了“组织—战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调一致,他认为,战略性行动就是组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这一点由于环境变化变得日益激烈而显得越发重要。霍弗和申德尔则认为,企业大计划包括目标、战略、方针三部分,而战略由经营领域、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并强调资源配置这一要点。

2.2目标战略学派基本观点

目标战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安德鲁斯(1971年)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以某种方式用战略界定一个公司所属的或应该属的类型。

目标战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钱德勒,他在其主要著作《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认为,经营战略所研究的

问题是决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目的。

2.3产业组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

产业组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特和泰勒尔(J.Tirole)。波特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强度的“五力”模型,即决定产业竞争强度的五种竞争力量。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战略。

以泰勒尔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差别是企业一经建立就存在,并且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企业异质是给定的和确定不移的。根据这个论点,战略主要是利用给定的资源满足产品市场的需求和利用资源参与错综复杂的博弈,并主要是通过高明的手段参与博弈,从固定的投入中获取超额的垄断租。

2.4非主流学派

非主流学派实际上包含众多的学派(或观点),限于篇幅,这里无法逐一讨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论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战略学派以及交易费用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战略问题的研究。

3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3.1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广义地说,战略研究要围绕寻求与维持竞争优势这一核心概念。竞争优势意味着获取超常的回报并解释组织绩效的差异〔5〕。竞争优势的产生问题与企业内在成长论有关;而竞争优势如何维护的问题

则与产业竞争经济理论有关。80年代中期以来,不论是什么学派,它们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和争论基本上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基于能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是当前的两股主要研究潮流。

3.1.1对基于能力的战略研究。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中,除波特运用产业分析提出竞争战略以外,80年代中期以来,由马歇尔(Marshall)、潘罗斯(Penrose)和理查德森(Richardson )等人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战略管理领域十分盛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能力的战略理论。这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它构成了当今企业战略研究的一种全新范式。运用企业的能力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直至今日,战略管理学者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能力理论一跃而成当今战略理论研究的主流。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流派。一派是基于资源的理论(Wernerfelt,1984),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建立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资源战略观点假设资源是异质的和不可转移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发和保护是取得最佳绩效的必由之路。因此,租金的概念在企业资源论中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派是动力能力论,这一理论侧重于发展理查德森关于组织间协调和蒂斯(Teece )的“协调专门化活动”与“互补性资产”理论。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上的这两个流派都试图构建一种解释多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在关联性多角化经营战略和非关联

性多角化战略之间进行抉择的理论模式。此外,还有德姆赛茨(Demsetz,1988)、格兰特(Grant,1996)的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强调了知识在创造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概括地说,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3.1.2对战略联盟的研究。90 年代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即研究重点从竞争转向合作,提出了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s)的思想。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战略联盟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密不可分,因为它被看作是组织学习和企业之间(interfirm)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大量的文献探讨了联盟中内企业知识转移对伙伴企业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影响〔8〕。

3.2战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的回顾及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关经验教训,战略管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对环境变化的研究不够,导致战略缺乏“预见”能力和灵活快速的应变机制。在企业实践上表现为传统的战略规划或计划的“刚性”无法解决战略的长期性与企业竞争环境快速多变的矛盾。

(2)战略思维方式线性化,忽视人的能动性。以往的战略研究,基本上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忽视了对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的研究,也没有研究人主动利用甚至制造变化、驾驭局势的能力。

(3)大部分战略研究都是建立在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之上的,无法回答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与保持的。

70年代以来,主导战略理论研究的是贝恩—梅森结构主义者的产业组织理论。然而,在战略研究中完全依赖产业组织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①贝恩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研究排斥任何企业内部理论,把企业当作一个“黑箱”,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对企业及其能力的忽视是波特对战略进行产业分析的主要缺憾。②产业组织理论是静态的,没有充分考虑多样化企业,把它作为有关决策者单元来研究。这一点与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之初把战略看作关于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的企业行为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现代产业组织的均衡性倾向太强,无法把握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与过程。

(4 )企业能力理论缺乏强有力的实证基础和充分说服力的理论论证;而战略联盟从理论到实践还是困难重重,有待于其他理论(如

组织理论)突破和基础设施(如信息与通讯设施)、相关法律(如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撑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4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战略研究要解决上述问题、走出困境,必须强调战略的博弈性和应变能力,出路在于转变思维战略方式,并寻求更广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突破。

4.1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

战略研究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战略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从线性的战略思维方式转变到非线性的战略思维方式。充分研究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研究人主动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驾驭局势的能力。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

4.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

战略管理在理论上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为其研究基石的经济学理论决定的。经济学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能够推动有关方面的深入进行,因为经济学为战略研究提供了语义清晰、表述明确的理论,提供一套用来作为战略研究基本要素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这使战略研究问题更准确地被描述出来并给出界定清楚的概念;经济理论能增强解决战略问题的思维能力,以便使战略思维更容易接近实践,概念更加清晰,并增强战略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换句话说,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

(2)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在经济学向战略理论研究的渗透与交融中,已经有三次较大的发展〔4〕。第一次是对波特(1980 )提出的战略产业分析方法的不满与日俱增,这一分歧可以追溯到经济学中早期以德姆塞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反对贝恩—梅森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时对分析方法的争论。第二次是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理论的争议。对新古典企业生产职能论的批判导致了替代分析方法的出现。第三次是80年代早期的经验实证引起了人们对位势学派的质疑。罗曼尔特(Rumelt,1974,1982)的分析表明,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将进一步拓宽,并将与经济理论、心理学、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包括系统动力学、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组织学习理论等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渗透、交融。

4.3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理论的整合

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研究企业适应环境的可预测的与不可预测的变化,进而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5结束语

在当前这个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竞争亟需战略理论的指导,以便

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的回顾及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探讨,我们看到,传统的战略理论研究存在许多缺陷,阻碍了战略管理作用的发挥。未来战略管理必须围绕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这一核心问题,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为此战略研究必须转变战略思维方式,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与经济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进一步渗透与交融,在研究方法上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同时有效整合多种理论工具。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建设是利用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的过程,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通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垫付出去的资金回收并获得增值。 2.工程管理现状 2.1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精选word范本,供参考!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这表明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法制不健全 2)在项目的获取上还缺乏营销的概念 3)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有待扩展 4)竞争中过分重视价格的作用 5)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6)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 精选word范本,供参考!

分析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分析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也与日俱增,而且再加 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多难题。因此,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还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的需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效力。因此,为了能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应尽快提高公司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经济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足,有些问题亟需解决,具体表现在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一)缺乏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 现代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础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我国目前所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员还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中国的经济现状特别是经济改革形势的足够了解,而使得经济管理状况并不理想。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工商管理工作中主要缺乏中高级人才,而且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而使得人才缺乏这一情况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工商管理的专业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过于单一,第二是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考察方式不完善,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而导 致人才的大量缺乏。 (二)缺乏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 不论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还是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工商管理机关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除了要对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同时还要监督宏观调控指导计划的实现。但是,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难以摆脱被当做地方保护主义

工具的角色,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只能部门较多,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甚至没有相关部门;第二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使得工商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开展工 作。 (三)缺乏统一的管理 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常要担负各种压力,以至于不能秉公执法,甚至存在着在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发活动案件时,只差远,不查近的情况。另外,对己轻处、对外重罚.对内从宽、对外从严,一法两制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 家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二、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只有有针对性的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一)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工商管理人员,除了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意识,而且要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新时期的公司管理人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 发展贡献力量。 (二)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将不再是单一的地域与国家的市场,而是含有越来越丰富的经济元素的市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使其充分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论坛?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袁经勇 (东华工程公司,合肥 230024)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之综述,为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育与培训作者为东华工程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为使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综合编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1 何为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活动。这里的“临时”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始点和终点,而“唯一”是指其产品或服务在一些识别方法上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 而项目和管理则是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是由过程构成的,项目管理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可以通过过程,如启始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 2 项目管理发展历史与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最早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成功,由此而风靡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美国白宫的行政办公室、世界银行、I BM 、ABB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部门都采用项目管理。 我国项目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通过13套大化肥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公司的项目管理,特别是设计管理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80年代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1984年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开始实行项目管理,到90年代初开始倡导创建国 际型工程公司,直到后来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制等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教委1997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列入。等等。 随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对项目管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项目管理专家们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以后称之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3 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机构 目前,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他们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现代化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 ociation ,缩写为IPMA )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属非 盈利性组织。1967年由其主持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项目管理从那时起即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成员是各国的项目管理协会,目前,有28个国家组织为其正式成员,代表着世界2万多名会 员,正式成员组织中的个人成员可自动地成为该协会的个人会员。IPMA 负责协调国际间具有共性的项目管理的需求,并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研究与发展、培训和教育、标准和认证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缩 写为PMI ),成立于1969年,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负责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程序和专业认证等服务。它的成员主要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现有会员已超过7万。 ?8?化工建设工程 2001年第23卷第3期

工程管理未来发展展望【最新版】

工程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工程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大家知道,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除CM、PM等通用的管理模式外,又派生出EPC(工程总承包)、BT(建设-移交)和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还有专业化公司代业主进行项目管理的“代建制”等新模式。但不管什么样的模式,总体上讲我国新时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可用“两个竞争”、“三个提升”、“四个走向”、“五个内容”来描述。 (一)两个竞争 1、以降低消耗为主的费用竞争转向技术领先、管理创新的竞争。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改革,施工图设计将逐步位移到施工企业,以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招标的总承包运作模式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新阶段的典型体现 2、市场准入以企业资质高低的竞争趋向于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高低与自主品牌能力的竞争。 新时期建筑市场竞争最终趋向于企业创建自主品牌能力的竞争。

这一竞争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从创建“名牌产品”的质量竞争,发展到质量加成本加人才的竞争,再到让有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具有高端管理人才的企业中标,甚至通过BT、BOT等模式,以定向议标的方式,把工程交给自己中意的承包商。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求证明,我国建筑业多年来倡导的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提升企业总承包能力、资本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高品质管理,低成本竞争”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二)三个提升 1、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提升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成本核算制。当前两制建设已成为广大企业经营决策和项目管理主线的内部结合点,和普通采用的基本生产管理形式。它为企业优化配置社会生产要素,发展项目生产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广阔的空间。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深化升级的重点仍然是要把健全完善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作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坚持用“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质量为基、绩效为佳、创新为魂”的项目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团队、激励人心,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打造团队品牌效益。同时还要重视外围建设。要与相关合

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与改革是企业长期立足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基本措施,随着现代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趋势。要加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站在市场规律发展的前提下,把握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突破创新,寻求新的企业发展诉求点,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管理,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包括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管理,提升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凝聚力,从而使得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群体的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中小型企业为动力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具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地位,具有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基础薄弱、先天不足的不利因素。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具有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主导 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企业管理,较之以往,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的股份制改革较快的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在结构和管理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兼并和整改措施,就目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与时俱进,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第二,私营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国私营企业队伍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私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更好的市场应变能力,灵活性较高。当前,我国的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进行转变。 私营企业具有分散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在企业管理上具有更多的使用模式,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私营企业的企业管理更加便捷和民主化,为了赢得更多的企业效益,企业管理者需要站在企业成员的角度进行企业管理和规划,在满足企业成员的基本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的突破性提高。 第三,外资企业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体现现代市场的多样化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外资企业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活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平台。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商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外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我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 相对于我国国内企业来说,外资企业在管理上具有先进的理念及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企业资源的管理,资金管理、人力管理和经营管理。但是,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限制,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模式改革。 二、当前企业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不强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加强内部的凝聚力,还是提升外向的竞争力,都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企业管理和规划。但是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仍然有部分企业主体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规划,缺乏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便有自认为的战略,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必要的时间。而这种意识形态的缺乏主要体现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有限,先天不足导致认识上的短浅,加上外部市场环境的压力,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注重眼前的资金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营,根本谈不上长期的发展规划。 第二,缺乏系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系统的企业战略规划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中保持活力的基本,也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表明,系统完善的战略规划目标并没有建立起来。当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企业缺乏较强的监督力和执行力,主要是家长式的经营发展模式,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规划。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则过于死板,缺乏应对市场的灵活性。另外,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还表现在没有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市场环境和目标群体的实际能力的充分了解,仅仅是凭个人喜欢和想当然的进行规划,在制定企业目标时,也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最后,战略 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付冀平 (宝钢资源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要: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市场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时代与竞争的双重压力,各企业管理者不断探索更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企业发展之路。就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包括对内和对外两种,而对内主要是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作的基石;而对外主要依赖于正确分析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是通过较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综合实力来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关键字:经济管理;战略发展;趋势 付冀平: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28 ··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者:张玮1杨哲2 (1.江苏伟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9;2.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商丘分公司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本文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具体探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以及项目管理在我国国情下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 管理发展的步伐,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建设是利用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的过程,是国

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具体形式。它通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垫付出去的资金回收并获得增值。 2.工程管理现状 2.1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

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由来,引出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目的及任务,进而阐述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并找出与国际化管理水平相比的几点不足之处,通过不足之处引发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未来向国际化迈进的几点趋势,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管理现状未来趋势 引言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项目管理模式存在两个大的研究体制,即欧洲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美国体系(美国项目管理体系)。而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较晚,最早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是“鲁布革水电站”工程的世行贷款项目,从此,揭开了我国工程向项目管理模式的序幕。国家计委在1987年推行相关文件,文件要求我国建设单位借鉴“鲁布革”经验,实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92年建设部正式成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又一进步。99年交通部的《公路施工项目管理手册》一书正式出版,为我国的建设工程社工提供了可靠地依据。2002年5月1日,由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出版的《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实施,该规范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推向了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和系统化[1]。 1、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目的和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类,其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建设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其中安全管理是项目管

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录 1. 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 (1) 1.1生产方式变革 (1) 1.1.1研究方式的变化 (1) 1.1.2技术创新变革 (1) 1.2组织的活动空间变革 (2) 1.3企业管理环境变革 (2) 1.3.1竞争环境变革 (2) 1.3.2社会关系变革 (2) 2.管理新模式 (3) 3.未来的管理 (3) 3.1未来管理者 (3) 3.2未来员工 (4) 3.3未来的公司 (4) 4.企业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4) 4.1战略化趋势 (4) 4.2信息化趋势 (5) 4.3人性化趋势 (6) 4.4弹性化趋势 (6) 5.企业管理未来发展中思考 (7) 5.1管理科学化 (7) 5.1.1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1.2程序化与标准化工作........................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1.3科学管理思想的贯彻........................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2管理制度化..................................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

5.2.1制度的权威性..............................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2.2制度制订的科学合理性......................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2.3制度的完善性..............................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3分权化.. (9) 5.3.1充分授权..................................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3.2合理组织..................................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4教育化.. (9) 5.4.1注重培训..................................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5.4.2培养企业文化.............................. 第错误!未定义书签。页参考文献 (11)

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

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 一、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间题 1.现代企业发展存在着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管理模式粗放是与企业管理者工商管理经验缺乏有关。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做管理支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是以制度管人,而是凭借个人习惯和感情管理,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制度发展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的全面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致造成了企业不能从本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方针。不少企业公司依靠的是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管理制度和经验,这样必然导致创新性的缺失,于是企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管理落后的状况。这是一个不良循环,长期以往无疑是会阻碍公司发展,并且产生极其不利的各种消极影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才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工作动力和信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有一种指引的力量,它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万万不可疏忽大意,须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企业内部权责的界定不明晰。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明晰有效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才能实现资源的科

学配置,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虽然这样制度一直倡导推行,然而在我国,这种权责界定不够清晰的现象仍然存在于较多企业之中,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不规范的职权界定,必然会造成责任分工不清,影响经营过程中工作的推行,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4.人才的缺失。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相应的有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管理人才支持。在企业发展中工作人员不少,但是真正有能力,掌握了先进工商管理技巧的管理人才却普遍存在缺少的现象,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有关,也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历史有关。优秀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企业应珍惜内部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关心和思想教育的管理,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企业管理水平。 5.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和知识的不足,使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不够健全,企业执行力不足就显示出管理流程上的不健全。由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没有明细规定和规范,随意性大,因此在落实决策时容易产生阻力。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它的危害性,探析它的深层原因,找出它的解决对策,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预见性的准备。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多地依赖于资_源和资本,企业必须在管理思想、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新趋势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管理人员积累了很多工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在传统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既与建筑工程学息息相关,也与管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包括了人才资源管理、市场管理、技术管理、建筑成本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等。科学、合理、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保证,是对投资商投资的吸引力,是实现投资商、承包方与用户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 标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施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介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日后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简介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建设项目的日益复杂,项目管理是确保复杂、大型项目成功开展的重要策略,当前已经被我国政府、相关企业广泛采纳。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建设市场秩序,在政府机构、当前企業以及各种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最科学、最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欠缺对工作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包括一线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和检察监督人员等。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需要他们密切配合,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逐渐形成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而其他员工的专业素养比较低,以自己为核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此外,他们还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不对称 在上述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对招标、造价、监理以及业主代理等的委托管理模式。在委托管理模式下,企业把相关服务委托于具有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企业。

项目管理的未来

项目管理的未来 摘要: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行业,可用于描述在公开市场上销售项目管理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公司。预测项目管理的未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从项目管理定义溯源,从多重应用情境和不同发展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试图寻找影响项目管理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还讨论了项目管理在全球经济中的应用,以及项目管理模型、理论、方法和工具等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项目管理、发展、趋向、预测 项目管理的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项目管理是指一种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结果的商业过程。项目是一种为创造可量化的交付结果而进行的有限活动,有具体的起始和完成日期。项目按照流程和可预测的进度逐步向前推进,而这个过程与项目的基准、进度点和完工日期紧密相关。项目的这种有限特性与流程或运营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是永久或半永久的功能性工作,用于重复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对这两种体系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两种管理需要截然不同的技巧和管理理念。” 项目管理发展趋向: 1. 项目管理领域的整体增长:如果综合考虑航空航天、建筑、国防、能源、石化以及运输工业,项目管理行业的全球市场价值可达1000亿美元。PPM软件行业的市场为100亿美元。近5年来,仅伊拉克的项目管理服务市场总值就高达约50亿美元。近几年,中国已培训了十万多项目管理人员。 2. 项目管理在信息技术(IT)部门持续快速增长:近10年来,IT领域的组织比任何其他领域(行业)更快更严肃地接受现代专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在IT领域快速增长的7大理由是:(1)全球对IT行业进行巨额投资;(2)IT本身具有面向项目的特性;(3)IT计划和项目的复杂性越来越大;(4)各种技术快速更新;(5)IT项目失败;(6)信息时代——第三次浪潮已到来;(7)IT横跨所有行业、机构和项目。 3. 项目管理软件服务领域的快速增长和扩张:近三年来,通过因特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进入成本很低,这导致项目管理软件服务公司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北美。因为基于网络的营业活动可在任何地方进行。 4. 项目管理成为建设行业的特定服务——如今,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商业建设项目的业主更频繁地将项目管理列入承包服务范畴。这一趋势在石油和天然气、石化、运输和公用设施等重工业领域尤为突出。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为使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综合编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1何为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活动。这里的“临时”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始点和终点,而“唯一”是指其产品或服务在一些识别方法上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 而项目和管理则是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是由过程构成的,项目管理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可以通过过程,如启始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 2项目管理发展历史与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最早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成功,由此而风靡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美国白宫的行政办公室、世界银行、IBM、ABB、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部门都采用项目管理。 我国项目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通过13套大化肥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公司的项目管理,特别是设计管理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80年代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1984年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开始实行项目管理,到90年代初开始倡导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直到后来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制等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能本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本管理—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发展观,管理理念亦需不断完善。单纯强调人在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人本管理思想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管理的最终使命是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做正确的事,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实现人与事的能级匹配,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能本管理、管理理念、能人。 一、能本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逐步深化,经历了从“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的发展阶段。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进而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管理活动。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又有其历史局限,未把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人性的根本内容凸现出来,未能看到人的能力在确立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中的基础地位,因而未能认识到以人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能力将发挥主导作用。从此意义上讲,以人为本首先应当以人的能力为本。这里的能力,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创新能力,就呈现出一种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即把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作物来管理。泰勒管理模式就是“物本管理”的代表。显然,泰勒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2、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认为企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对物的管理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 3、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作为人的最高需要之“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现代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能本管理”思想的深远意义在于,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把科技与人才放到突出位置,并重视人才再教育,在提升人的能力方面加大投入,营造能力至上的文化氛围。 三、能力与投人:能本管理的两大要素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Management Vision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管理视野能源消费实例的预测计算表明:该模型对能源需求预测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准确度。从预测结果看,该模型抛开影响能源消费的不确定性的多种因素,预测精度较高、所需指标变量少、计算简便,便于实际应用。 任何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都不可能期望用纯数学的方法加以精确描述,必然会出现误差,作为未来能源的需求预测,必定受到宏观社会发展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目前影响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一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步实现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必将大大减少能源的需求;二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节约型、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逐步占主导地位,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将远 低于目前的水平;三是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械程度的加大等又将使能耗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对能耗量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及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第二产业目前占有能耗较高,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能源的实际需求较之原有的预测值要低得多。无论怎样修正,本模型是就能源消耗的具体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就数找数,无法从影响能耗的内部因素去分析这一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预测的结果只能从宏观上加以评估。 因此本文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依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组合模型预测,对于该问题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毅.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6):509-517. [2]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3]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王文明,王文科,杜东.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7,29(2):11. [5]罗强.中国的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能源供求分析与能源资源战略性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SJB790024)。 作者简介: 成艳(1985—),女,河南济源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管理。 聂锐(1958—),男,山西原平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能源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孟 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型工程项目在管理中的前沿应用——项目信息门户,并对PIP的应用特点、功能进行分析。【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前沿问题;项目信息门户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 项目管理的研究有两大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1.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1.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伴随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管理国际化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设领域而言,外资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加,海外建设市场也会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国际工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看,这意味着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招标、合同管理等均要求国际化和国际惯例接轨。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使得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目前人们把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用Internet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1.3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所谓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它将工程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集合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研究,揭示了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是工程项目内在本质的要求。 1.4 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代建制)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工程项目管理前沿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工程管理研究的主题。从70年代开始广泛运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到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项目信息门户与项目信息平台。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erta1,简称为PIP)是国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国际上许多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成功都得益于PIP的应用。PIP是在项目主题网站(Project-Specific Web Sites)和项目外联网(Project Extr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软件产品或信息系统,而是国际上工程建设领域一系列基于Intemet技术标准的项目信息交流系统的总称。它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参与各方在Intemet平台上提供的一个获取个性化(按需所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2.1 项目信息门户下信息交流的特点PIP较多采用的是将工程项目信息集中存储在Intemet上的项目信息库中,从而改变了传统工程项目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方式,实现了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见图1)。

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

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 项目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 在企业的发展中,项目和运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两类活动。企业的创立本身就是一个项目的开始,它通过一个新建设项目使企业形成了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市场或顾客的需要,从而获取盈利并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复运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由于企业设备老化陈旧或环境及市场变化等原因,企业原有的设备可能已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或者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因此可能无法生存或发展下去,这时就又需要通过设备的大修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或企业的改扩建项目来使企业恢复原有的生产能力或上升到一个新的运作平台。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总是如此不断的重复着项目与运作的交替过程,运作导致企业的量变,项目使得企业出现了质变,是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动力。 以今天处于高速发展的IT企业为例,其正处于以项目为主导的环境中。企业每天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大型项目,而将是成百上千不断发生和进行的项目。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大增;新技术导致了对研究和开发项目需求的增加;为了提高业务赢利能力,改进业务模式的项目需求大增等。在这种多项目并发、高技术、快速变化、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失败和挫折是经常发生的。由于企业总是需要努力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需要考虑实施新的管理方法,可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按项目进行管理 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项目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企业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国外项目管理的发展看,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只有航空、航天、国防和建筑企业才愿意采用项目管理;70年代项目管理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扩展到了复杂性略低、变化迅速、环境比较稳定的中型企业中;到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注目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活动的管理中,项目管理技术及其方法本身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到80年代,项目管理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的企业目标的良好方法。直到今天,国外项目管理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之中。 随着市场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企业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客观上要求企业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