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摘要: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给我们人格培养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孟子理想人格浅析

“人格”是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家借此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心理品质。【1】从伦理学的意义上,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康德语)。道德人格是人们按道德要求所应该具有的哪种品质和行为体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高层次是人们应该争取获得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体系总和,是至善的人化或行为直观化。【2】在孟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人格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的一些特质,提出“士”是他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最先出自《孟子》一书,它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之命,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不仅最早出现“大丈夫”一词,还表达了孟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的标准。对于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虽然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些纵横家在诸侯中纵横捭阖于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对诸侯投其所好,他们只能算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并不是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行天下正道,富贵、贫贱、威武,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作为“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丈夫”观来源于儒家的基本理念,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形象,如大丈夫要“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来源于孔子强调的“仁”和“礼”。另外,“大丈夫”观还有他自己的“性善论”为依据,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3】,人最宝贵的东西内在于每个人的自身,这也就是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后天通过学习所要保存的就是这些好的东西,应该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对于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

第一,“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服从。“大丈夫”要立足仁、义、礼,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第二,“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3】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自己说不清楚,但他指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受意念指导的情感和一种混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孟子认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可以称为“大丈夫”了。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观在中国产生了巨大了的影响:

第一,“大丈夫”观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中国士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和文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孟子以后,儒家后世的许多人都向孟子的“大丈夫”学习,例如文天祥,在蒙古人的囚室里写出了闻名天下的“正气歌”;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依然面不改色。

第二,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的熏陶,这种重义,不屈于压迫的“大丈夫”观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为爱国人士表现出来,当日本侵略中国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发出了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号召。

孟子的“大丈夫”观很显然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念,而且在中国占

有重要地位,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向这种理想人格迈进呢?孟子他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第一,持志养气。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所以,孟子又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方面“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养气。

第二,动心忍性。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的意志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经过磨练,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可能发挥。第三,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生来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成为实际行动中的善,还要存养和扩充。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善性就丧失的少,就有利于养气,发展理想人格。

第四,反求诸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智人不智,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5】当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自己的人格才会更完善。

第五,知耻改过。大丈夫要坚持正义和真理,当自己有错误时,要敢于承认,知耻然后改正。

做到以上五点,就接近于孟子的理想人格了。当今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理想人格的追求者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孟子的理想人格的标准是极为重要的。当代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一批高能力的知识分子,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尤其在青少年期要加强关于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一批社会接班人。

注释: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3版第440页;

【2】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第256页

【3】孟珂孟子*公孙丑上

【4】孟珂孟子*告子下

【5】孟珂孟子*离娄上

参考文献: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6月第一版

赵昌平著孟子:人性的光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张奇伟著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就是养浩然之气,使“四端”成为“四德”。而孟子的人格理想是善的美的人格, 人格理想根源于、植根于内在、情感性的浩然之气,它既是“仁义礼智”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充分体现, 也是“浩然之气”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完满贯注, 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孟子的修养工夫论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真实写照。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及其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们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发展史, 而且在当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的修养功夫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四端”,“四端”还只是“善端”,故还有待于功夫扩而充之,才能流行为实然性的“善”——仁、义、礼、智“四德”。“四端”是未发,是隐性之善,那么“四德”是已发,是显性之善,包涵着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而这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在孟子看来,是人之本质性的规定、人之存在的理由,人当求之。 “四端”仅仅是善之“端绪”,善之萌芽,“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因此,更为举足轻重的是如何扩而充之,使本然变为实然。使本然变为实然、使“四端”成为“四德”,就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修养功夫论。 孟子修养功夫论的特点是无待性。无待性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即由“四端”扩充至“四德”过程的自然而然性,无需费纤毫之力。孟子曾这样形容“四端”臻至“四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既然人内在地禀赋“四端”,那么油然而发,人自知扩而充之,其扩充的特点是自我训诱,非外在训导,孟子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喻该过程沛然而发、莫之能御的自发性。而于另一处孟子同样以水喻人性的向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这样言说修养方式之一的“养气”:“心勿忘,勿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如此,其整个功夫何如不是?故孟子这样评价不能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是无待于外在条件,故可将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总结为“无待性”,那么如何造成了该特点?如前所言,在孟子看来,人之本然是“四端”,是情,而所谓修养功夫只是率情、顺情而发,任由内在本源的情汩汩而流。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在孟子看来,本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然:“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的人格理想 孟子的人格理想学说散见于《孟子》一书的不同篇章中。孟子明确把个体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试论孟子的人格美

【摘要】本文着重对孟子美学思想中的人格美进行深入分析:孟子认为善才是真正的美,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孟子对人格美的形成认为是人的修养,即“浩然之气”,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人格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抽象表现,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举止出现变化;孟子在人格美的思想理论中,还将人格美进行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级别的划分。 【关键词】孟子;人格美学;美学价值;思想内涵 所谓人格美,就是通过个体人格的表现给人一种精神层面的舒适感、愉悦感。人格美这一话题在我国早期就有着深入的研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对此都保留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而真正将人格美发展到极致并将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他的人格美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以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仍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格精神作为新的审美对象 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他将人的行为道德、礼仪操行等美好的品质看作一种具象的声、色,认为这些人格精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的舒适与愉悦,使人感受到无限的人格魅力,而人格精神也就此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孟子语录中“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故理义之悦我心”,他明确说明高尚的道德品质给人心理的愉悦就像是色香味一般能够给人真实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感官审美模式,将人格精神作为审美的一个新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述。人格精神本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它何以能够如具体的声色味之类的真实体验使人的心理产生感触呢?这在孟子的伦理道德理念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1]在孟子的思想意识中,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牲畜之所以有所不同,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颗“仁心”,缺乏了仁义与善心,与牲畜无异。这与孟子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他生于战乱时期,目睹了大量杀戮,对生命有着一种敬畏与同情之心,在他的思想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孟子秉承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善是人类的本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善良与道德又是个人自觉的行为意识,不能由外人强加,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善才是真正美的善,同样,若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而不得不表现出的善实际上就是恶,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 二、人格美的形成 善的实现需要个体的不断努力,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这种浩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了长久的精神意志的磨练,要求人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生活的细节,不能半途而废。另外,人格美的形成不仅要有坚定的人生志向,还需要树立自己的气节,不能丧失自身的勇气,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够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的美学思想里,生命固然可贵,然而在正义与人格面前,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够违背做人的原则。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散发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这种理性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情感的驱使,能够体现出人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2]在这里,孟子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状态,无论是善还是“浩然之气”,都强调对个体情感的体现,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格评价依据,它更多的是对人格之美的彰显,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是一种渗透于人内心情感深处的意志,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人格美的逐步形成。 三、人格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格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精神气质,它与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人格美也有着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外部形体表现使自己的内心精神状态得以展现,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内心充满了仁义理智,便会在外在的行为状态上体现出来,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出现变化,表现出圆润、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李 蓁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而孟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 【关键词】 孟子;性格;人格美学;自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大约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1]。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孟母是一位坚强又优秀的母亲,竭尽心力地教养幼子,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风采。孟子能最终成长为命世亚圣之大儒,其母的启蒙与教诲居功至伟。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离开家乡赴鲁游学。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文化和学术上的作为却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与孔子的温柔敦厚不同,孟子的性格要激烈得多。他毅然宏扬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以充分自主的精神建立了他的人格美学,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特别是提出“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主体人格和理想精神的话语,表现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自信力,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语》中对孔子的形象有很多直接的描绘,总体上是一个仁爱的老师和长者,待人接物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论语?乡党第十》一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恂恂如也”、“便便言,唯谨尔”、“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处处表现出谦恭谨慎、温和持重的风度。孔子以这种性格处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与之相比,孟子的性情和处世方法则大异其趣。这由后代儒者对二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如程颐就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人风度之不同。 从《孟子》一书看来,孟子的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他非常自负,以圣人自许(《滕文公下》),并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他承认自己好辩,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滕文公下》)他自恃清高,表现出贫贱不移的坚贞节操。如齐宣王欲面见孟子,孟子托病不见,认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公孙丑下》)因为他心中充溢着浩然之气,自恃道德仁义高于人,故而能够骄于统治阶层。齐王宠臣王驩,孟子和他同路数日,连话都不和他说。(《公孙丑下》)后来,王驩当上了右师,孟子在公行子家里吊丧遇见他,别人都忙着去逢迎巴结,孟子却睬都不睬(《离娄下》)。对当时所谓的英雄、大丈夫如管仲、公孙衍、张仪等等也瞧不起,他说“吾不为管仲”(《滕文公下》),还骂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同上)。在各国君主面前,孟子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 笔者以为,孟子傲岸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的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无疑又来源于孟子一以贯之的道,即其整体思想。 孟子对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分子天职意识的觉醒 《孟子?万章上》,借伊尹之口,说了如下一段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知识分子以其天生的忧患意识及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自有文明以来,就一直是也应当是民众的先觉先导,这是知识分子的天职。这段话的精神内涵与佛教“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一词的“自觉觉他”之义何其相似乃尔,大可看出孟子与古今中外的圣哲们及一切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二、知识分子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确立 《孟子?滕文公上》,有一篇孟子与陈相关于社会分工的辩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一句话便揭示出许行、陈相等农家之徒的复古倒退言行的荒谬。然后又更加坦率地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话或许给了后世的阶级论者以攻击的口实,但实际上,孟子说的也只不过是常识罢了。 《滕文公下》,与彭更的问答更是直接论及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分配的问题,彭更认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便举例说明“为仁义者”,跟梓、匠、轮、舆等手艺一样,是“食功”而非“食志”的,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同时,孟子又指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正义》对此篇总结道:“此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养贤,修仁尚义,国之所尊,移风易俗,其功可珍,虽食诸侯,不为素餐。”[2] 三、知识分子身份的独立性和自由化 《公孙丑下》一章中孟子曾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很有点对自己独立身份的自鸣得意的狡黠意味。此处的“我无言责也”是说自己不是诤谏之官,并非说身为知识分子而不对社会和时代提出批评意见;此处的进退裕如,说的也是自己在朝或不在朝的来去自由,而非失去知识分子的立场。同章回答陈臻对取与之道的疑惑时,又说道“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更鲜明地指出了坚持身份独立性的重要,为了保持自己的立场,应该兼金不顾,即面对再多再好的金钱,也不能被收买。 若由前述分析来看,孟子不仅是千古士子的人格楷模,即便以萨义德对现代知识分子定义的高标准来衡量,他也应毫无怍色。而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自信、“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大悲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决,当代知识分子又有几人具备? 【注 释】 孟子生卒年及以下生平事迹依据(元)程复心:《孔子论语年谱孟子年谱》,中华书局,1985.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下转第82页)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文史纵横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孔子个人的成就 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 亡了。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 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可 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 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 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 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 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 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孔子 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 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 此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 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 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 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卫灵公听到这里,就打消了请孔子做官的想法。因为把引狼入室,国家都可能拱手送人了。 不过,卫灵公还是对孔子表示了非常地尊重,只是在迎接孔子时,自己乘车与嫔妃同行,让孔子独车随行在后;目的是让孔子知难而退。果然,孔子看到卫灵公如此好色,也 就打消了念头。事后孔子就此事向学生们评价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孔子从政屡屡失意之后,他开始放弃政治实践,转而去从事思想的传播教育。他对 学生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有很大的感召力。他教育学生们要做到仁、义、忠、勇,要孝、廉、守节,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的。所以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试论李白诗的人格美

试论李白诗的人格美 寻甸二中陈龙章 摘要:李白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李白诗的人格美,也应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李白和他的诗歌,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之魂。 关键词:李白诗人格美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时代的造就和他个人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使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和其他诗人的诗一样,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特点,。这一点,却很少有人单独提及,或提得不多。因此,本文就李白诗中的人格美这一点单独列出来,作个粗浅的分析。 一、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出生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一个商人家庭,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典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客和羽客,同时还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蔺相如”的青年作家。他在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于形成他个人的人格倾向和他诗中的人格美,是有深刻影响的。 李白少习纵横之术,每以天下为己任。好携妓游东山,因谢安一度为苍生而于谈笑之中平靖国难,故慕其为人。此外对邹衍、乐毅、诸葛亮等皆钦仰,认为这些人都出自布衣,能驰骋英名一世在于有壮志。李白曾写诗言道:“苟无济代心,独好亦何益。”“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由此可见,李白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的这种倾向的形成,是有其根源的。李白自幼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教育,故想从政、治国平天下激发了他高度的政治热情。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他不惜“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济苍生”、“安社稷”,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摘要: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给我们人格培养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孟子理想人格浅析 “人格”是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家借此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心理品质。【1】从伦理学的意义上,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康德语)。道德人格是人们按道德要求所应该具有的哪种品质和行为体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高层次是人们应该争取获得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体系总和,是至善的人化或行为直观化。【2】在孟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人格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的一些特质,提出“士”是他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最先出自《孟子》一书,它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之命,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不仅最早出现“大丈夫”一词,还表达了孟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的标准。对于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虽然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些纵横家在诸侯中纵横捭阖于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对诸侯投其所好,他们只能算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并不是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行天下正道,富贵、贫贱、威武,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作为“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丈夫”观来源于儒家的基本理念,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形象,如大丈夫要“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来源于孔子强调的“仁”和“礼”。另外,“大丈夫”观还有他自己的“性善论”为依据,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3】,人最宝贵的东西内在于每个人的自身,这也就是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后天通过学习所要保存的就是这些好的东西,应该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对于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 第一,“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服从。“大丈夫”要立足仁、义、礼,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第二,“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试论孟子的天命观

论孟子的天命观 【文章摘要】 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当时的乱世下试图想实行仁政,但却没有成功,后便退居讲学。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对天命形成了全新的构思。本文主要就孟子及其他的天命观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孟子、孔子、仁政、天命观、 前言: 一、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园前372年~公园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曾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是当时著名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最具有影响的大师,他几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继承了“仁”学说,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子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曾被尊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来后世又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当时所生活的时代是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时代,他所立足的儒家思想的立场得以激烈的拼击。为了宣传与发扬儒家思想及他所推行的仁政,他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曾今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国,并试图想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几个大国都急切的致力于富国强兵,通过使用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所推行的仁政,是要求君子是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在这个乱世他的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与弟子曾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内容主要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二、孟子的天命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删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他重建了认得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的全新构想。心性的价值合理性与天命的价值合理性之间的相互印证是孟子性善论和他的天命观中最具有创意的理论运思。

论述类文本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杨泽波 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主旨孟子已多有涉及。认真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不仅可以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虽然近来有关的研究时有所见,但其中很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理想人格的层次 理想人格不是平面的,有着层级的划分。孟子将理想人格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4.25) 在这六个层次中最基础的是善。朱熹《孟子集注》说:“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这就是说,对人而言,善是可欲的东西,善人是可欲之人。“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1.7)在孟子看来,就像口味天生喜欢刍豢一样,人心天生就喜欢理义。这种“天生喜欢”就是“可欲”,就是善。换句话说,人心是自然“向善”、“欲善”的,沿着人心的自然趋向走,必然走向善的方向,人也就成为了善人。 信是“有诸己”的意思。《说文》将信与诚互训:“信,诚也”;“诚,信也”。人在行动中处处以自己原本具有的善性为指导,这就是“有诸己”,就是信,也就是诚,而如果时时处处都做到信,也就使自己成为了“信人”。可见,如果细分的话,“有诸己”可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行为的根源是自己的良心本心①,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第二,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良心本心,不附加任何外在的目的。所以“有诸己”也是一种善,是真诚的善,而不是虚假 的善。恰如见孺子将入于井前去抢救,这种行为是“可欲”的,是一种善,而这种善源于自己的良心本心,不是外力强加的。更为重要的是,救孺子的行动不是做给人看的,只是因为恻隐之心的发动,便去实行了。正因为如此,在孟子看来,“信”比“善”还要高出一个层次。 美和“充实”联系在一起,充实前面讲的“善”和“信”,就叫做美。朱熹《孟子集注》说:“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力行”的目的是求善,就是前面讲的“可欲之”,也就是善。“力行”的根据和目的不在别处,在自己的内心,就是前面讲的“有诸己”,也就是信。将这种“可欲之”的“善”,与“有诸己”的“信”充实起来,达到相当的程度,即朱熹说的“充满积实”,这就是美了。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常有人将孟子讲的“美”认同为审美之美,由此大谈孟子的“美学”,这实在是望文生义,不足为取。 大是“充实而有光辉”的意思。《孟子》中大人一词有三义,一是在高位之人,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4.34);二是有德之人,如,“养其大者为大人”(11114);三是有德同时也有功业之人,如,“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7.20)。“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属于第三种情况。朱熹《孟子集注》说:“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至盛而不可加矣。”就是说,内心之德不仅充实,而且德照于人,光泽于业,这就叫做大。可见,美和大的区别,就在于美只是于内充实,而大还要显露于外,所以这里的大人,主要是强调发于事业,光泽于人。 总的看来,善、信、美、大,都比较好理解,但圣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1998205216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魏光峰 摘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君子 仁 东方传统文化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占社会主流的理想人格。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精神偶像。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 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的一生应当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他们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 师。”(《 荀子?解蔽篇》)然而,作为人伦道德的楷模,事功政治的极致,圣王在常人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只可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缺乏实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于是,在中国的传统人生理论中就出现了另一个世俗化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论语》中先后出现频率高达107次的“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其含义便得以确定。在孔子时代,君子的概念已基本明确。具体说来,第一,君子就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义”,就是“道”,就 是“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君子孜孜以求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时刻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生活、而奋斗。第二,孔子等人认为,君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强者。他说,“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坚守义是君子的本质特色,按礼的规范去行动,就可以谦虚有分寸地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坚信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君子。《大学》《中庸》重视君子内在的精神修养,以德的培养为实现理想的手段,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89殷都学刊 1998年 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

孟子人格思想对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孟子人格思想对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摘要: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这一思想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把孟子理想人格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有机融合,借鉴其理想人格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以及利用孟子人格思想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人格与理想人格;孟子的人格思想;启示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舍生而取义”的崇高理念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以此构建了自己的人格思想,对我国传统道德中理想人格的确立、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面对大学生人格水平整体上与社会角色的期望尚有差距的现实,孟子的人格思想对高等教育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内涵 (一)人格的内涵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舞台上演员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其深层含义是被“假面”或“面具”遮盖了的个人。 人格,即作人的资格,指人在世界万物中的格位、人之所以为人的格式和标准。[[[]宋锦添《人生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8页]]人格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本文论述的伦理学范围内,人格与道德相联系,蕴含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二)理想人格的内涵 理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人格即人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它标志着人格发展的最佳状态,反映了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化精神,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阶层的道德要求。 二、孟子的人格思想 (一)孟子人格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认为四心是仁、义、礼、智这种人的本质属性的开端,人性还需要后天不断的增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即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