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原创]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两年前,一直答应朋友要写个关于油包水的帖子,可以没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好好完成这件事,今天,终于完成了初稿,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本文版权归本人所有,请尊重本人劳作,如被引用,请事先与本人联系,并标明出处,否则保留相关权利。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主要观点和结论以实验数据为主,但由于仪器和时间有限,任何观念或理论设定基础,不能确保完全准确,并与事实精确吻合。如有疑问,欢迎交流和共勉,邮件请发至cosmtechs@https://www.360docs.net/doc/a212550389.html,,笔者会尽快回复。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定义

通常将连续相为油相的乳化体系定义为油分散体系,根据油相的不同,可分为油脂分散体系,硅油分散体系,以及油脂硅油复合分散体系。根据内相的种类,如全水相,全固体相或者混合内相,以及多分散体系等。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概况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保湿性比传统的水包油体系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滋润度和膏体的光亮度上较水包油的也是有明显的改观,但同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配方的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的调控,较水包油的要求有所提升;二是乳化体涂抹的肤感通常较水包油的较粘腻,厚重。但目前随着新型的乳化剂的出现,如聚甘油酯以及聚硅氧烷醇共聚体,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甚至也有部分可以和传统的水包油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不相上下。通常来说,市场上油包水产品主要有以下四大类:粉底液,粉底霜,保湿霜,乳蜜。另外,油包水的基质因为对离子,酸碱,以及抗氧化行原性,可应用在更多疗效型美容用品和中高端保养产品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以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油包水的生产工艺;以及油包水的配方设计原则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一来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来共同提高,二来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探讨和推动油包水体系的市场应用。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油包水乳化剂的选择,

2、乳化体系油脂的选择,

3、油包水含固体颗粒粉末的选择,

4、乳化体系黏度的控制,

5、油包水生产工艺的选择等主要方面

乳化剂的选择

通常乳化剂分子聚集在油水相界面上,亲水基伸入水中,亲油基伸入油中,使水-油界面的界面张力下降而使乳化系统得以稳定。因而乳化剂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关键,我们将通过考察乳化剂及乳化助剂在界面层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来分析乳化剂的选择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界面层的致密性性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液滴表面上可形成紧密的吸附层,并在界面层成定向楔的界面,故而乳化剂分子的结构以及空间排布对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关键。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主

要指分子中极性基团截面积的相对大小,若两种基团的截面积不同,在乳化剂分子就像两头大小不一的楔子,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紧密排列的吸附层。截面积小的一头总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的一头总指向分散介质,形成定向楔的界面。因此选择油包水乳化剂时尽可能选择亲油端较大的乳化剂作为主乳化剂,这样乳化体系相对较难发生转相,但同时要考虑到空间位阻,可适当的选配不同分子量的油包水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来填充不同分子量乳化剂之间的空隙。

界面膜的强度乳化过程也可看作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保护膜的过程。界面膜的厚度尤其是其强度和韧性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混合乳化剂形成的复合膜具有相当高的强度,因而界面膜不易破裂,其形成的乳化体系更趋于稳定。在选择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时,要注意各组份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强,且能在界面相中紧密排列。如果能选择分子结构相近且不同分子量的乳化对作为乳化剂,乳化效能和稳定性会有更大的提升。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目前常见的油包水乳化剂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脂肪酸的二价或三价碱土金属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聚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锌,硬脂酸铝,失水山梨醇棕榈酸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硬脂醇醚,聚氧乙烯油醇醚,聚氧乙烯蜂蜡,聚氧乙烯蓖麻油,甲基葡萄糖倍半硬脂酸酯,异硬脂酸单甘油酯等等。还有部分的聚硅氧烷结构的硅油包水乳化剂,在市场上也有很广的应用。主要成分是以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聚氧丙烷的共聚体,以及其在挥发性硅油或二甲基硅油的分散液为主。

油包水的乳化剂,主体除了从结构种类上分类,其分子量的大小也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参数,一般来讲,分子量越大,乳化剂在界面层上形成的界面膜的强度和刚度也就越大,体系就跟容易稳定,但同时,也会在涂抹感上略有下降。而小分子量的油包水的乳化剂,在涂膜感上会略有提升,但整体的相对稳定性能则有下降。因此,通常选用不同分子量油包水的乳化剂进行复配,即会增加体系的稳定性,也会增加体系的涂摸感。

但是,也并非是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大,体系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小,体系涂抹的肤感就轻盈。乳化剂分子的亲油亲水分界端的截面积非常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界面层的致密性。如果乳化剂中有多个亲水和亲油的端面,很形象的就像“锚‘一样,将使得界面层的稳定性,致密性,以及强度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如三梨醇倍半硬脂酸酯,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二聚甘油三异硬脂酸制等等。

除了乳化剂中多个亲油亲水平衡点可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外,乳化体系HLB的选择也非常有助于体系的稳定和提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油包水主乳化剂的HLB选择范围控制在5~6之间,助乳化剂的范围可能更广些,如HLB在2~8的范围内选者。由于HLB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和体系中反活性基团的含量多少而发生变化的。通常升高温度,体系的HLB值会下降,降低温度,体系HLB值会上升。如经常经过由低温到常温的温度变化,油包水的体系发生油水分层进而完全转相的情形,就属于这样的范畴。那么在不影响体系乳化能力的情形下,适当的添加低HLB 的油包水乳化剂,如HLB在3~5之间的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不仅可以降低配方的成本,增强涂抹的轻盈的感觉,而且将对体系耐寒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油包水乳化剂中,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的乳化能力和抗极性油脂非常强,要远远的优

异于其他类型的乳化剂。除了本身的较高的分子量,双“锚“式界面定型,其较长的聚氧乙烯链式非常关键的。由于乳化剂要在体系中稳定,必须具有强烈的双亲性,对于任何一相,过弱或过强度不利于体系的稳定。由于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因为含有30个聚氧乙烯基团,同比于其他的油包水乳化剂,能够承受的极性油脂的能力和强度要高的多(见下文油脂的极性对配方体系的影响),但并非是无限制的增长。虽然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丙烷的共聚体也有较高的聚氧乙烯基团,但是由于反向的亲油基团很弱,过而对极性油脂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油脂极性和乳化剂乳化能力的平衡中(极性油脂很容易降低乳化体系的黏度),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可以容易的配制出能够喷雾的油包水乳化体系。

另外,在油包水的体系中,因为滑爽和轻盈的独特肤感,聚甘油酯类油包水乳化剂也有了一定的潜力和发展,并且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因为其乳化能力的不足,通常较多地被应用为助乳化剂,如三聚甘油双异硬脂酸酯等。目前较为新意的选择也可以是二聚甘油异硬脂酸酯和二聚甘油三异硬脂酸酯,并且这两个油包水的乳化剂都属于同系物的油包水的乳化剂。如分开分别使用,则乳化效能都比较低,但是如果复配使用,则会有较大的变化。除两者整体的相容性及配伍性能不错外,两者的分子量也是一高一低的搭配,其HLB值也分别是7也及2.5。另外作为粉体的分散处理剂,比较合适的HLB值一半都是在7~9之间,那么二聚甘油异硬脂酸酯和二聚三甘油异硬脂酸酯若按2比1的比例,不仅可以控制整体的HLB值在5~6之间,而且还可以增强粉体的分散性能。用此两个乳化剂复配使用,不仅可以作出较为清爽的油包水体系,甚至非常接近水包油的感觉,而同时却无硅油包水和油包水类复配带来的果冻感。因而,可能是高档眼霜,晚霜,面霜以及大量的抗酸或抗碱,抗离子,抗氧化还原性,以及需要高油性渗透滋养类配方的很好的选择方向。

助乳化剂的选择助乳化剂通常可作为乳化剂的增效剂。对于两亲的乳化剂,以溶解度较大的相为外相,因此,要增加乳化体系的稳定性,需要增强油包水乳化剂在油相的溶解度。通常在水相添加0.5~2%的无机盐,可以很好的降低乳化剂在水相的溶解度。其原因主要是无机盐在水合时,是通过离子键,其键能要远远大于油包水乳化剂亲水端水合时形成的氢键和共价键,因而在类似于“盐析“效应的影响下,乳化剂在油相得到了更大的溶解值。

另外,无机盐可以使乳化颗粒带电,形成扩散双电层。大部分稳定的乳状体系因电离或者吸附会产生电荷,这些属性和胶体有类似的性能。由于乳化剂常带有极性基团,故吸附与电离常同时发生。一般介电常数较高的物质常带正电,介电常数低的物质常带负电。故在O/W型乳状液中油滴常带负电荷;在W/O型乳状液中,水滴常带正电荷。由于液滴带电而形成双电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提高了分散体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黏度较低的油包水乳化体系更显得重要。

作为常见的山梨醇脂肪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以及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油包水乳化剂,可针对性地在水相添加山梨醇,甘油,聚乙二醇等对应的亲水性多元醇。由于相应的多元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水相都有一定的溶积值,在水相添加适量的多元醇也可以增加对应的乳化剂在油相的溶解值,而通常在水相添加无机盐和多元醇,这样的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同时,由于无机盐和多元醇的加入,油包水乳化体体的抗寒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使得产品在低温到室温储藏温度的变化中,体系出水或转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主要归功于无机盐以及多元醇通过水合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水的凝固点,故而避免水相凝固造成内相体积过度膨胀而导致破乳。

固体粉末的助乳化作用,许多小粒径固体粉末,请注意是小粒径,当它们处在内外两相界面上时,也能起到良好的乳化作用。细小改性的固体颗粒,由于本身与界面接触角的原因,会很好的吸附

在分散相界面,并对内相有一定的包裹作用,故而是性能不错的助乳化剂,对提高体系的稳定性帮助很大。如常见的硬脂酸镁,锌,铝等二价碱土或三价碱金属盐,气相二氧化硅等。而一些常见的固体颗粒,需经过特定的表面处理及改性后,才具有助乳化作用。

因此,适当的选择乳化剂和助乳化剂,进行合理的配对,对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配方成败的关键。对于通常的乳化体系,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在3~4%左右,在含极性油或高粉量的乳化体系时,乳化剂用量一般在4~5%左右,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乳化体系里,尤其是油包水的乳化体系里,并非是乳化剂用量越高越稳定,当乳化剂的用量高于一定的范围,其体系的稳定性常常是下降的。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乳化界面的空间位阻效应,由于乳化剂相互的作用,当乳化剂的用量超出一定的范围时,其界面层的致密性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油包水的乳化剂的hlb值一般在3~7之间,没有强烈的亲水性,故而在油相形成油性胶团的能力较低。但由于油包水的乳化剂亲油和亲水的两亲性,与强极性油脂属性非常接近,多余的乳化剂在界面层非常活跃,但对界面层的袭击和穿透影响更多,使得界面层的强度下降和松散性增大,反而可能会让体系破乳或者形成反胶团进而转相。

乳化体系中油脂的选择

在油包水的配方中,油脂的选择对体系的黏度,对体系连续相的配伍性,固体颗粒的分散以及配方的稳定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油脂的极性对黏度的变化

油脂的极性对体系的粘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油脂的极性越高,体系的粘度越低,同时体系的稳定性由也会有所降低。所以,在配方的铺展性和涂抹性作调整时,需要在黏度和稳定性多方面考虑。

油脂的极性除对配方黏度有影响,同时对体系连续相的配伍性影响也非常关键。在油包水的防晒体系,以及油包水和硅油包水体系,油脂极性的选择和用量的高低会直接对配方体系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而在这类配方中,也是最容易因为油脂的极性而是产品表面产生会果冻感,表面龟裂,有油层析出等现象发生。

油脂的极性对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油脂的极性对粉体的分散性能影响较为明显,一般来讲在乳化体系中,在水包油的乳化体系里,极性油更有利于粉体的分散,在油包水的体系里,非极性油更有利于粉体的分散。因此,在油包水的配方设计时,油脂的极性非常关键。通常如果油相全部为非极性油,那么,在油相中即使未经处理的普通粉体,如普通钛白粉也有较好的分散度,但是随着外相油脂极性的提高,体系对粉体的表面处理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在有极性油分散体系,一般极性较强的油脂在整个油相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时(具体视油脂的极性和含量而定),可以明显增强油相的电极性,使得固体颗粒间的由电极性引起的相互作用力更容易传导,未经表面处理的固体颗粒更易在油相中向界面相迁移和聚集。如在粉底里常常出现的花色和粉体的集聚就常常属于这个范畴,此时粉体的表面是否经过与处理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果粉体颗粒经过亲油处理,其稳定性和分散都会大大增强。如果体系的极性油含量非常高的时候,体系本身的稳定性也会有很明显的不稳定趋势,果冻感,表面龟裂,析油将不可避免。

油脂的极性对配方的稳定性的影响,如果要在油包水体系追求涂抹的轻盈和滑爽,在中高端的产品中将不可避免的添加一些中等极性或者中等以上极性的油脂,那么,此时普通的乳化体系的稳定性能会有很大的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极性油脂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极化中心,而在离子型导

电水溶液中,极化的油脂更容易会和水以及界面活性剂产生相互作用。如乳化剂,以通常的亲水端的聚氧乙烯链或者多羟基端来讲,其亲和水的能力的大小和其聚氧乙烯基团以及多羟基基团的多少有直接的关联。而极性油在某种程度上与乳化剂有类似的竞争机制,如果体系中,极性油脂的添加量不断的增大,这时乳化剂的效能则会不断的下降。故而,油脂的极性对配方的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关键。

油包水含固体颗粒粉末的选择

在油包水乳化体系中,可以选择的固体分类很多,常见的粉体颗粒有二氧化钛,二氧化锌,二氧化硅,高岭土,滑石粉,云母粉,氧化铁黄,氧化铁红,氧化铁黑,碳黑等。因为二氧化钛的使用最为常见和关键,本文固体颗粒粉末讨论主要围绕二氧化钛展开,讨论粉体颗粒大小的选择与遮盖能力以及着色影响,固体颗粒的表面处理及固体颗粒的助乳化作用。

二氧化钛是一种多晶型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结晶形态:金红石型,简称R型,如R930,锐钛型,简称A 型如A100,以及板钛型。板钛型不稳定,在650℃下会向金红石型转化,因而没有工业价值。锐钛型在高温下(700℃)以上能够转变成金红石型,金红石型与锐钛型相比,因晶格较小而紧密,所以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二氧化钛折射率非常高,金红石型2.71,锐钛型2.55。因此具有很高的遮盖力和优良的光学性能。

粉体的颗粒大小的选择,二氧化钛的最佳粒径在0.2~0.3μm ,在这个粒径之间,二氧化钛具有最佳的反射和散射光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的遮盖力。在0.2μm处,各波长光线散射总和最大,当粒子在0.25~0.3μm时,蓝色光线散射减少,其它光线散射相对不变,在0.15μm处蓝色光线散射最大,光谱中红色和绿色光线散射显著下降。理想的二氧化钛粒径应为0.2~0.5μm,由于人们的视觉总认为白色偏蓝比纯白色更白,所以0.2μm粒径的二氧化钛显得更白,并且具有更高的遮盖力。二氧化钛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和分散程度影响其遮盖力。通常的钛白粉类固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如下:

目数粒度μm 目数粒度μm 目数粒度μm 目数粒度μm 目数粒度μm

5 3900 45 350 200 74 800 19 3000 5

10 2000 50 297 230 61 900 15 3500 4.5

16 1190 60 250 270 53 1100 13 4000 3.4

20 840 80 178 325 44 1300 11 5000 2.7

25 710 100 150 400 38 1600 10 6000 2.5

30 590 120 124 460 30 1800 8 7000 1.25

35 500 140 104 540 26 2000 6.5

40 420 170 89 650 21 2500 5.5

在大于可见光半波波长的范围内,粒径越细,颗粒结构越光滑,分散性越大,则遮盖力越大。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平均粒径为0.2μm时,遮盖力最大,小于可见光波长一半时,则由于晶体对光的透明性使遮盖力反而下降。所以说,粒子过大过小都不好。

着色力是二氧化钛的重要特性指标,是指二氧化钛与另一种颜料混合后,所得到混合物显示它本身颜料的能力。一般习惯用雷诺值(Ranolds)来表示着色力。着色力是粉体对光的吸收和散射

的结果。二氧化钛是一种白色粉体,对光的吸收非常小,因此其着色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对可见光的散射能力,散射力大,着色力就高。

粉体的表面处理,以二氧化钛为例,讨论粉体的表面处理。通常分为无机处理和有机处理以及多重处理。

无机处理,钛白粉的晶型决定其基本品种的性质,而表面处理则对钛白粉的专用品种和性质起主要作用。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的部分特殊用途的锐钛型钛白粉都是经过表面处理后才出售的。

Al2O3包膜,在TiO2粒子表面用Al2O3包覆,不仅可显著提高TiO2的抗粉化性和保色性,还能提高其分散性能,Al2O3包膜是所有包膜工艺中最简单的。

Al2O3/SiO2 包膜,它的应用最为广泛的,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绝大部分都含有Al2O3/SiO2 ,其中SiO2能增加TiO2的耐久性,降低TiO2的表面活性。

SiO2 包膜,其工艺复杂,SiO2 包膜分为致密膜和多孔膜。致密包膜后TiO2的耐候性特别好。常用于高光泽,高耐久性的分散体中。使用多孔薄膜的TiO2,能赋予分散体较高的干遮盖力。

有机处理,TiO2是一种极性很强的物质,为了提高在弱极性介质中的分散性,需要在钛白粉的表面提供一种亲有机物质的表面,基本原理是加入表面活性剂或其它助剂,借以降低TiO2和介质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介质容易取代吸附在TiO2表面的空气和水,使TiO2颗粒实现分离。比较合适的用于粉体表面处理的界面活性剂通常会有一些严格的要求,这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加以阐述。

粉体的助乳化效果评判,以常规的100目的粉体经过三辊机经过研磨后,主要是粒径的颗粒度细化,约可控制在1~10微米左右,也有可控制在0.5微米左右,视设备和工艺而定,再经过胶体磨的匀化便可用于生产。如果直接用胶体磨进行处理,其颗粒一般会在10~20个微米左右,有的也可以达到5微米。因此,影响粉体的助乳化效果的因素第一取决于粉体颗粒的大小,第二取决于固体颗粒的表面处理类型。很多资料上写明细固体颗粒是有助乳化效果的,可能是由于自由能越低越稳定,一般是趋向于在界面分布的,从而有助于界面膜刚度和强度的提高,以及增强界面膜的致密性,从而提高乳化体系的稳定性。但在这里需要细化的是,通常乳化体系乳化颗粒的大小为5~200微米左右,而较为稳定的乳化体系的颗粒一般在0.5~5微米左右,而乳化界面层的厚度一般为5~25个纳米,因此只有当固体颗粒的大小在接近或数倍于界面层的厚度时,更易对乳化体系的界面稳定有促进作用,而当固体颗粒的大小相当于乳化颗粒(界面层的厚度通常与乳化颗粒大小相差一个到两个数量级)或大于乳化颗粒时,很难判断固体的颗粒是否仍然具有助乳化作用。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入粉体仍然是可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的,其原因在于他们或者增加了外相的粘度,或者增加了内外上的比值,这主要取决于粉体的表面处理,故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趋向稳定。但作为补充的是,高含量大颗粒的未经表面处理的固体颗粒,其粒径大小与乳化颗粒大小相当或远大于乳化颗粒粒径时,在乳化体系里会对界面活性剂会有较高的吸附,尤其是在作为独立内相分散的未经处理的固体颗粒,在较低乳化剂用量,体系趋向不稳定,体系很容易变稠以及返粗。一般粉体颗粒在5%以下时,相对影响较弱,但高含量的固体颗粒情况下,如10%左右或更高时,由于强烈的吸附作用,使得乳化剂消耗率非常高,因此,即使在全非极性油的乳化体系,也容易出现析油和粉体的沉降的现象。其解决方案一般可以通过增大乳化剂的用量,或者改用部分或全部改用经过表面亲油处理的粉体颗粒,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提高粉体在皮肤的涂抹性能和着色附着能力。

一般认为未经处理的粉体颗粒的大小高于0.2微米时,没有明显的助乳化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对乳化剂的吸附而降低乳化效能。当粉体颗粒的大小接近5至50个纳米时,需要考虑固体颗粒对

乳化体系以及界面层的相互影响。此时如果粉体经过良好的表面处理,如经过亲油处理,则对于稳定油包水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如经过亲水处理,则对于稳定水包油体系有很大的帮助。相对来讲,高含量的钛白粉在水相分散和稳定,需要更高的技术和工艺要求,这将在以后的论文里阐述。

油包水中连续相以非极性油作为分散体系时,在分散相中加入普通的未经表面处理的钛白粉,滑石粉,无机色粉(限水的难溶物和不溶物,如是可溶物,可能需要考虑其对表面活性剂的相关关联作用,如氧化,还原,促进界面活性剂的凝聚和分解等)等,作为固体的极性物质,在常规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作为固体的粉末颗粒并没有分布在油水乳化颗粒界面的周围,而是几乎连续均匀的分布在连续相油相当中。

当体系的油脂极性处于中等偏弱的时候,经过良好表面处理粉体的亲油粉体,是配方选择的良好方向,反之,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粉体的亲水粉体,对配方的稳定性有负面的影响。因为对于粒径低于与8000目以上的粉体(纳米级的粉体经过表面改性后具有一定的助乳化作用),通常的尺寸和乳化颗粒的尺寸相当,其大小要远高于乳化界面层的厚度,通常是没有明显的助乳化作用的,但是作为内相分散物,可以调节内外相的比例。但同时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在连续相分散时,如果表面未经处理,会对乳化剂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出于降低粉体表面和连续相的界面张力值,乳化剂除分散在水相周围,也会部分迁移至粉体的表面。如果粉体颗粒经过了良好的亲油表面处理,那么粉体队乳化剂的吸附和消耗相对降低,如果粉体颗粒经过了亲水处理,除非发生反相,否则加剧吸附和迁移更多的乳化剂到粉体表面,因此此时体系的稳定性能会下降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黏度的几个因素

油水相比例对黏度的变化,油水比例是一个影响体系粘度的重要指数,在不考虑油脂极性的影响下,随着不同的油水比例的变化,体系的粘度随之变化。通常在中等偏弱极性油脂为连续相的乳化体系中,体系粘度随着内外相的比例是一个双峰曲线,并且约在18~25之间及70~80左右时达到最高粘度,具体的变化还随着油脂的极性和平均熔点变化而变化。

油脂的极性对黏度的变化,油脂的极性对体系的粘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油脂的极性越高,体系的粘度越低,同时体系的稳定性由也会有所降低。所以,在配方的铺展性和涂抹性作调整时,需要在黏度和稳定性多方面考虑。

油脂的熔点对黏度的变化,油脂的熔点对体系的黏度的影响也非常关键,适当的添加低极性的固态油脂,除了调节体系的黏度外,对于产品高温的耐热性也很有帮助。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生产环节,因为温度的变化使的产品的黏度在高温生产时,相对于常温生产时非常低,这非常有利于增加和控制产品在高温充分的乳化分散充分和长时间均匀的均质,从而使得产品的粒径保持在较细和较窄的范围内分布行,增加产的稳定性和货架寿命。

油溶性高分子,油溶性高分子可以非常简单方便的增加油包水体系的粘度,在较低的用量下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需要较高的活化温度,通常在150度左右,另一方面会影响产品的铺展性和涂膜性能,所以合理的控制此类油性高分子的用量或采用复合增稠会跟有意义。

适当的乳化剂搭配,不同种类的乳化剂适当的搭配,对体系的稠度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乳化剂时,除了考虑不同的HLB值,不同的结构种类外,还需还充分考虑不同乳化剂的分子空间排布

而带来的位阻问题。而且,在选择了特定的乳化剂种类和比例后,并不是乳化剂的用量越多就越稳定,有时候当乳化剂超出一定的量时,体系反而更不稳定,甚至于破乳和转相。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油包水的乳化剂的一些属性和极性油颇为相似。在油包水及相关配方体系中,过多地加入极性油会影响体系的稳定性,已被广为接受。但在油包水体系中过多地加入油包水的乳化剂,却未必能增强体系的稳定性。由于油包水的乳化剂通常具有亲油和亲水的双亲性,并且其亲水能力相对较弱,这些性能和强极性油脂的属性较为相似。当油包水乳化剂过多的时候,多余的乳化剂由于自身较弱的亲水性,相互间相对较难形成胶团,故更容易分散在界面上和连续相,由于空间位阻及乳化剂在界面层的竞争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使得乳化界面膜更趋向于松散和易于穿透,故而其稳定性可能反会下降而不是提升。

影响油包水体系稳定性的几个因素。

油包水生产工艺的控制,相对于水包油来讲,油包水的生产工艺需要更多的要求和难度,不同的工艺和不同的设备,即使同样的配方,也有可能在产品黏度,稳定性和使用效果等、方便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常,对于做油包水的乳液以及粉底液等类型的配方,如果产品的最终黏度要求不是很高,一般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在不高的黏度下,产品在乳化的过程中都比较容易的得到均质和分散,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均一度。但是若乳液的黏度较高或者做黏度较高的霜体时,工艺和设备会有一些影响,我们不能不将之纳到讨论的范畴。

一般常见的油包水生产工艺安生产时的温度区分为冷配法和热配法,按生产的连续性分为一锅法,间隙式,以及连续式。

冷配法生产油包水体系,因为生产效率高,能耗小,连续生产的成本低,耗时少,现在被很多人接受。也比较适合做体系黏度不高或中等粘度的体系。用冷配方法生产黏度较高的配方体系,现在也有很多的公司和相关技术人员也在做很多的基础数据和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市场的份额,如果在配像体系稳定性考察和生产工艺的操作控制方便性上都没有太大的波动的话,冷配法还是比较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由于冷配法也分为纯粹的液态油脂直接乳化均质和含蜡类油脂加热溶解降温再乳化均质以及加热油相后直接抽入常温水相进行乳化均质并同时冷却。其生产工艺的选择主要取决的配方设计的结构。但对于常规的常温直接乳化均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搅拌和均质的控制,由于体系的黏度直接是由油水相的比例进行控制的,当水相越高,体系的黏度就越大,但同时,体系能被充分分散和均质的效能就越低,如因为乳化均质头被过高黏度的乳化体包裹,而引发的均质头空转,进而时的乳化体系的乳化不是很充分或者乳化的颗粒粒径过大以及分散不均等,这是都是影响油包水体系在生产中因为生产工艺的选择不当而应起的配方的稳定性负面影响。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在保证体系能够充分分散,均质以及体系的均一性为前提,更多的可以选择是,长时间的确保在最大搅拌速度下充分混合,均质的强度和时间比较适宜渐进式进行。先让物料在中等均质强度下充分均质,然后再提升均质的速度,并且在确保均一和充分的条件下,因该适当地延长均质时间,这样更有利于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如果乳化体系在高强度的均质条件下破乳,则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乳化剂的添加量或者乳化效能较低。建议增加乳化机的用量或者复配不同类型的乳化剂可以得以改善。其二产品在高温的黏度变化,由于用有水相比例来孔里体系的稠度,可以显著的降低油腻感,但是产品在经常性的经过高温和室温的转变过程当中,体系的黏度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乳化均质不充分和均一的条件下,这样的乳化体系甚至于发生破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温储藏下,油相的黏度会有很大的下降,这将大大降低内相相对运动所需要的阻

力,进而使得内相更容易聚集,碰撞。尤其是在乳化均质不充分的条件下,小颗粒的乳化颗粒更是容易内聚成大的乳化颗粒,这样乳化颗粒会随着阻力的降低而不断的内聚,长大,而宏观上体系的黏度也会随着不断的变化,降低直至破乳。

因此,冷配法的关键是在与设计配方的油水相比例,控制生产中工艺使得物料能得以充分的乳化和均质以及降低乳化体系在高低温的粘度变化值。

含蜡类油脂的油包水配方设计主要是根据选择蜡的种类以及含量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工艺。例如凡士林,羊毛脂,蜂蜡,地蜡,微晶蜡,石蜡等等。如果配方设计的油相加热后冷却,仍然不透明或非常浑浊甚至于有固态析晶,则一般采用加热后冷却,并在室温下均质一段时间后在抽入水相。如果油相在加热溶解后,冷却至室温人保持通明澄清,则在加热后可以直接抽入水相进行乳化均质并同时冷却。当然,所有这些配方度可以选择热配,在高温下均质乳化,在不考虑生产能量消耗和减短生产时间的因素,热配法生产,在生产工艺的控制和产品的稳定性方面要优于冷配法。

热配方生产的油包水乳化体,更适合黏度较高,对稳定性要求更为苛刻的体系。在做油包水的保湿霜时,同一的配方,热配法生产的工艺简单性和产品稳定性会有明显的差异。其优点是在高温时,由于油相黏度相对较低,能确保体系得以充分的乳化和均质,而当温度降低时,由于体系外相黏度的增强,可以使得乳化的颗粒细腻和均一性得到很好的保持,进而提升最终产品的稳定性。用热配法一般要求在生产时只要需要两次均质。一次再在高温时,尽量进行长时间的均质,均质的强度也是先低再高,在保证物料充分均质的条件下,在提高均质的强度和时间。还有一次在常温,并且在不影响充分均质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均质的温度和延长均质的时间,这些都将有利于提升配方的稳定性。

对于一锅法生产油包水的乳化体系,通常对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设备短时间内能够输出极高的能量,同时还要保证物料的上下传质要均匀和有效,并且一般应用在300公斤以下的乳化设备中。对于间歇式生产则主要应用在高水相含量以及高粘度的体系中,这样的体系如果用连续翻操作,需要对水相的输入速度和时间有一定的苛刻要求,这样将会增大生产工艺的难度,可控制性以及生产的重复性。比较方便的方法是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方法,可以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其主要的控制点为将水相多次抽入进行高速搅拌乳化,不不需要考虑抽入的速度的控制,但这样的操作,不建议在水相没有完全抽入前进行均质。常见的是将水相分为三次抽入,第一次抽入水相的三分之一,连后再高速搅拌下,混合2~5分钟,具体是生产的设备的容量和传动效果而定,而后再次抽入三分之一的水相,连后再高速搅拌下,混合2~5分钟,接着抽入余下物料,在搅拌5~10分钟后,再开中速均质,等物料充分均质和乳化后,在逐步身高均质强度。也可以将水相分两次抽入,第一次抽入三分之一,第二次抽入余下,这同样也主要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容量和传动效能。

文将以热配间歇生产为例,简单的介绍一下生产操作流程。将油相加热到80度,抽入乳化锅,如有粉基料,则可以保持真空,均质数分钟,同时保持搅拌至最大速度,然后抽入水相的1/3后,暂停进水,搅拌3~4分钟后再抽入其余的水相。维持在75~80度和较高的真空度,均质6~15分钟,连后再高速搅拌下冷却,当物料的温度降至40度左右时,可加入温敏性原料,如香精,防腐剂,蛋白以及其他活性成分等。保持真空度,再次均质,同样也是先进行中等强度的均质,在充分考虑乳化均质的均一性下,适当提高乳化的强度和乳化时间。对于添加固体油脂的物料,第二次均质时的温度越低,均质时间越长,乳化的膏踢越光亮越稳定。

具体的均质时间需要看生产设备的容量和搅拌均质的传动性能。以50kG的乳化锅,均质的传动

较好的话,均质约5~8钟即可,乳化锅越大,均质的传动越差(主要是均质转头的刀,壁空隙越小和固定壁的出料空隙越大,越利于高粘度物料的均质和分散),需要均质的时间需相对应延长,每锅的适宜乳化量为实际锅体标注的2/3~3/4左右为宜。

油包水钻井液稳定性研究

油基钻井液稳定机理研究 油基钻井液在钻深井和超深井时的使用效果很不错,但目前对其中乳化剂作用机理、各种处理剂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宏观实验研究和处理剂微观结构表征来加深对油包水钻井液稳定性机理的认识,找出油基钻井液的稳定机理,并对新油包水钻井液处理剂做出相应的评价。 1.乳化剂对油基钻井液乳状液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 乳化剂作用机理: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形成坚固的界面膜;增加外相(油相)粘度。 考虑到乳化剂以上的作用机理,在选则乳化剂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HLB值为3-6;②非极性基团的截面直径必须大于极性基团的截面直径;③如果选择盐类或皂类,那么应选用高价金属盐;④与油的亲和力要强;⑤能较大幅度降低界面张力; ⑥抗温性能好,在高温下不降解,解吸不明显;⑦无毒或低毒。 1)HLB值影响 每种乳化剂都有特定的HLB值,单一乳化剂往往很难满足由多组分组成体系的乳化要求。通常将多种具有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构成混合乳化剂,既可以满足复杂体系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增进乳化效果。综合考虑破乳电压值、乳化率和分水率得出当乳化剂的HLB值为3-4、含量不小于3%时,油包水乳化体系稳定性较高。 2)界面张力影响 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由于两亲的性质可运移到油水界面上,在油水界面上定向吸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亲水基团在水相中与极性水分子间有较大的范德华力,亲水基团周围形成水溶剂化层;非极亲油基团在油相中与非极性油类有较大的范德华力,亲油基团周围形成油溶剂化层。乳化剂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此吸附层的水相一侧存在一个水溶剂化层,油相一侧则有油溶剂化层;吸附层及两端的溶剂化层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界面层。由定向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排列形成的界面吸附膜可减弱由于布朗运动引起的液珠之间的碰撞,在界面层防止液滴聚结合并、油水分层,大幅度降低油水的界面张力。 3)主乳加量影响 主乳化剂和被乳化油水两相的亲和力直接影响着乳状液的稳定性,主乳的加入不仅能稳定地乳化分散液滴,还会增加油相甚至整个钻井液体系的粘度,阻碍了液滴的聚并。但过量主乳会使得体系中复合乳化剂的HLB值过低,导致体系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下降。 4)辅乳加量影响 随着辅乳化剂量的增加,体系性能体现为以下特点:体系中塑性粘度PV值变化不大,高温高压滤失量有所降低,破乳电压值差别不大,最主要的是动塑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当辅乳化剂的加量为1.5%时,体系表现出较好的切力。 5)复合乳化剂影响

乳化油

乳化油脂——面制品添加剂 一、类别:食品添加剂,品质改良制 二、状态:本品为淡黄色粘稠状液体,易溶于水,溶水后白色乳浊液,具有淡淡的甜味。 三、适用范围,面制品、蛋糕、速冻食品等。 四、使用限制:限于视频制造或加工面制品必须使用。 五、特性说明:乳化油脂在面制品行业具有以下功能 1、具有高度的乳化稳定性和冷水可溶性,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溶解性佳的乳化油脂,能全部溶于食品原料。具有分解性,耐盐性、耐酸性、耐热性、耐冻性、保存性等功能。是一种优良的乳化剂。 2、用于面制品中可提高面制品的含水量,能提高5%左右,使面长时间保湿,从而改善面团的韧性和弹性。 3、在方便面的加工中,还可以提高面条在蒸煮过程中的糊化度使面条口感更加柔软、透明、爽滑且带有弹性。 4、使用本产品使面团不发粘,有利于分块,并能有效的在面条表面形成脂化膜,从而减少面饼的油脂含量,可使方便面含油量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2—4%。 5、抗老化保鲜作用,谷物食品(如面包、蛋糕、馒头、水饺、汤圆等)放置几天后,组织又软变硬、质地松软、破碎、粗糙、弹性和风味损失,出现老化现象,老化主要由淀粉引起,实用乳化油脂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6、经济效益分析:以年产一万吨的方便面车间为例,若含油量为20%,一年消耗2000吨油脂,若含油量降低2%,可节油200吨,每吨0.5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可节省资金100万元左右。 7、建议用量、以面粉计加入本产品3‰——20‰。8、包装:本品按25kg塑料桶规格包装。 在面点中的应用: 1、增加面食制品的光泽度,并且具有很强烈的增白作用. 2、延缓面制品的老化变硬,有一定的软化作用. 3、提升热传导值,使面食制品更容易煮熟. 4、在面条中添加部分食用乳化油脂,可使面皮不易粘连,更容易进行大批量生产. 5、添加到发酵面团中,无消泡作用等负面影响. 6、改善面食制品的口感和风味. 德州中和公司产乳化食用油是更新一代的食用油脂,是以食用植物油为主要原料, 配以酪朊 酸钠复合稳定剂、聚甘油酯高效复合乳化剂和其它辅料, 经混合、杀菌、均质等工艺, 加工 成的水包油型(O/W)液体制品。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目前常见的油包水乳化剂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脂肪酸的二价或三价碱土金属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聚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锌,硬脂酸铝,失水山梨醇棕榈酸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硬脂醇醚,聚氧乙烯油醇醚,聚氧乙烯蜂蜡,聚氧乙烯蓖麻油,甲基葡萄糖倍半硬脂酸酯,异硬脂酸单甘油酯等等。还有部分的聚硅氧烷结构的硅油包水乳化剂,在市场上也有很广的应用。主要成分是以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聚氧丙烷的共聚体,以及其在挥发性硅油或二甲基硅油的分散液为主。 油包水的乳化剂,主体除了从结构种类上分类,其分子量的大小也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参数,一般来讲,分子量越大,乳化剂在界面层上形成的界面膜的强度和刚度也就越大,体系就跟容易稳定,但同时,也会在涂抹感上略有下降。而小分子量的油包水的乳化剂,在涂膜感上会略有提升,但整体的相对稳定性能则有下降。因此,通常选用不同分子量油包水的乳化剂进行复配,即会增加体系的稳定性,也会增加体系的涂摸感。但是,也并非是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大,体系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小,体系涂抹的肤感就轻盈。乳化剂分子的亲油亲水分界端的截面积非常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界面层的致密性。如果乳化剂中有多个亲水和亲油的端面,很形象的就像“锚‘一样,将使得界面层的稳定性,致密性,以及强度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如三梨醇倍半硬脂酸酯,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二聚甘油三异硬脂酸制等等。除了乳化剂中多个亲油亲水平衡点可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外,乳化体系HLB的选择也非常有助于体系的稳定和提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油包水主乳化剂的HLB选择范围控制在5~6之间,助乳化剂的范围可能更广些,如HLB在2~8的范围内选者。由于HLB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和体系中反活性基团的含量多少而发生变化的。通常升高温度,体系的HLB值会下降,降低温度,体系HLB值会上升。如经常经过由低温到常温的温度变化,油包水的体系发生油水分层进而完全转相的情形,就属于这样的范畴。那么在不影响体系乳化能力的情形下,适当的添加低HLB的油包水乳化剂,如HLB 在3~5之间的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不仅可以降低配方的成本,增强涂抹的轻盈的感觉,而且将对体系耐寒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油包水乳化剂中,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的乳化能力和抗极性油脂非常强,要远远的优异于其他类型的乳化剂。除了本身的较高的分子量,双“锚“式界面定型,其较长的聚氧乙烯链式非常关键的。由于乳化剂要在体系中稳定,必须具有强烈的双亲性,对于任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的因素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油包水乳化剂的选择, 2、乳化体系油脂的选择, 3、油包水含固体颗粒粉末的选择, 4、乳化体系黏度的控制, 5、油包水生产工艺的选择等主要方面 乳化剂的选择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二价金属碱盐和脂肪酸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而硅油包水乳化剂常见则以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聚氧丙烷的共聚体以及其分散体为主。 通常乳化剂分子聚集在油水相界面上,亲水基伸入水中,亲油基伸入油中,使水-油界面的界面张力下降而使乳化系统得以稳定。因而乳化剂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乳化剂及乳化助剂在界面层的排布和相互作用,来分析乳化剂的选择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界面层的致密性性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液滴表面上可形成紧密的吸附层,并在界面层成定向楔的界面,故而乳化剂分子的结构以及空间排布对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关键。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主要指分子中极性基团截面积的相对大小,若两种基团的截面积不同,在乳化剂分子象两头大小不一的楔子,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紧密排列的吸附层。截面积小的一头总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的一头总指向分散介质,形成定向楔的界面。因此选择油包水乳化剂时尽可能选择亲油端较大的乳化剂作为主乳化剂,这样乳化体系相对较难发生转相,但同时要考虑到空间位阻,可适当的选配不同分子量的油包水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来填充不同分子量乳化剂之间的空隙。 界面膜的强度乳化过程也可看作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保护膜的过程。界面膜的厚度尤其是其强度和韧性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混合乳化剂形成的复合膜具有相当高的强度,因而界面膜不易破裂,其形成的乳化体系更趋于稳定。在选择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时,要注意各组份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强,且能在界面相中紧密排列。如果能选择分子结构相近且不同分子量的乳化对作为乳化剂,乳化效能和稳定性会有更大的提升。 助乳化剂的选择助乳化剂通常可作为乳化剂的增效剂。对于两亲的乳化剂,以溶解度较大的相为外形,因此,要增加乳化体系的稳定性,需要增强油包水乳化剂在油相的溶解度。通常在水相添加0.5~2%的无机盐,可以很好的降低乳化剂在水相的溶解度。其原因主要是无机盐在水合时,是通过离子键,其键能要远远大于油包水乳化剂亲水端水合时形成的氢键和共价键,因而在类似于“盐析“效应的影响下,乳化剂在油相得到了更大的溶解值。 另外,无机盐可以使乳化颗粒带电,形成扩散双电层。大部分稳定的乳状体系因电离或者吸附会产生电荷,这些属性和胶体有类似的性能。由于乳化剂常带有极性基团,故吸附与电离常同时发生。一般介电常数较高的物质常带正电,介电常数低的物质常带负电。故在O /W型乳状液中油滴常带负电荷;在W/O型乳状液中,水滴常带正电荷。由于液滴带电而形成双电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提高了分散体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黏度较低的油包水乳化体系更显得重要。 另外,作为常见的山梨醇脂肪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以及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油包水乳化剂,可针对性地在水相添加山梨醇,甘油,聚乙二醇等对应的亲水性多元醇。由于相应的多元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水相都有一定的溶积值,在水相添加适量的多元醇也可以增加对应的乳化剂在油相的溶解值,而通常在水相添加无机盐和多元醇,这样的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固体粉末的稳定和助乳化作用许多小粒径固体粉末,请注意是小粒径,当它们处在内外两相界面上时,也能起到良好的乳化作用。细小改性的固体颗粒,由于本身与界面接触角的原因,会很好的吸附在分散相界面,并对内相有一定的包裹作用,故而是性能不错的助乳化剂,对提高体系的稳定性帮助很大。如常见的硬脂酸镁,锌,铝等二价或三价碱土金属盐,气相二氧化硅等。而一些常见的固体颗粒,需经过特定的表面处理及改性后,才具有助乳化作用。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 H L B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目前常见的油包水乳化剂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脂肪酸的二价或三价碱土金属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聚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锌,硬脂酸铝,失水山梨醇棕榈酸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硬脂醇醚,聚氧乙烯油醇醚,聚氧乙烯蜂蜡,聚氧乙烯蓖麻油,甲基葡萄糖倍半硬脂酸酯,异硬脂酸单甘油酯等等。还有部分的聚硅氧烷结构的硅油包水乳化剂,在市场上也有很广的应用。主要成分是以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聚氧丙烷的共聚体,以及其在挥发性硅油或二甲基硅油的分散液为主。? 油包水的乳化剂,主体除了从结构种类上分类,其分子量的大小也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参数,一般来讲,分子量越大,乳化剂在界面层上形成的界面膜的强度和刚度也就越大,体系就跟容易稳定,但同时,也会在涂抹感上略有下降。而小分子量的油包水的乳化剂,在涂膜感上会略有提升,但整体的相对稳定性能则有下降。因此,通常选用不同分子量油包水的乳化剂进行复配,即会增加体系的稳定性,也会增加体系的涂摸感。但是,也并非是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大,体系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分子量越小,体系涂抹的肤感就轻盈。乳化剂分子的亲油亲水分界端的截面积非常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界面层的致密性。如果乳化剂中有多个亲水和亲油的端面,很形象的就像“锚‘一样,将使得界面层的稳定性,致密性,以及强度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如三梨醇倍半硬脂酸酯,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

高效切削液配方大全

高效切削液配方 切削液配制方法与成分比例 切削液配方经过总结得出4种常见的切削液配方:透明水溶性切削液、乳化切削油、防锈极压乳化液还有其他的一些切削油。每种切削液在制作配制工艺上又有不同的方法,具体参数和配制比例如下: 一、【高效切削液介绍:】 高效切削液即加美润滑油高效切削液,适合淬火后硬度较高的合金钢等材质的精磨工艺,尤其是高速磨削和精密磨削。 二、【高效切削液特性:】 清洗性能优良,避免砂轮粘堵,减少修整砂轮时间提高效率,延长砂轮使用寿命;润滑冷却性能优,磨削工件表面质量精度高,是当今最先进的磨削液。 三、【高效切削液优点:】 高效切削液具有极好的抗生物稳定性能,使其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最长使用寿命可超过二年;防锈性能极强,因此具有很强的稀释性,减少的切削液消耗。 1、透明水溶性切削液配方 1(%)透明水溶性切削液 乙二醇65.8; 四硼酸钠3.0; 偏硅酸钠1.0; 磷酸钠0.2; 水余量。 本液用于结构钢的车削、研磨和钻孔,使用时用水稀释3倍。…… 共三种配方。 2、乳化切削油配方 1(%)石油磺酸钠13; 聚氧乙烯烷基酚醚(OP-10) 6.5; 氯化石蜡10~30; 环烷酸铅5; 三乙醇胺油酸皂2.5; 高速机械油(5号)余量。 本油用于金属加工的挤压、车、钻等到工序,使用浓度为本乳化油的5%~30%.。配方2(%)妥尔油酸钠盐4.5~5.5; 石油酸钠盐4.5~5.5; C1-4合成脂肪酸2.5~4; 聚乙二醇1.5;

工业机械油余量。…… 共五种配方。 3、防锈极压乳化油配方 1(%)氯化石蜡10; 硫化油酸9; 石油磺酸钡20; 油酸2; 三乙醇胺5; 机械油(10号)余量。 本油主要用于重载切削加工,可代替植物油及硫化切削油。以20%的浓度使用。防锈性能良好。……共两种配方。 4、其他切削液配方 1(份)硫化切削油 硫化棉子油500;棉子油1350;硫磺70;机械油(10号)2200.。 配方2……共有四种配方。 配方组份: 石油磺酸钡10 石油磺酸钠4 Span-80 2 三乙醇胺6.5 NaOH0.5 油酸11.5 梓油10 乙醇2 20#机油51.5 水2.0 制备:将NaOH0.5溶解于水,其它组份溶解于20#机油,搅拌均匀,加入NaOH溶液再搅拌均匀即可; 用途:使用时候配成2%~3%的乳化液,主要用于金属切削加工,作为冷却润滑剂使用。 切削液配方2 配方组份:(质量分数%) 石油磺酸钠34.9% 三乙醇胺8.7% 油酸16.6% 10号机油34.9%

油包水体系总结

油包水体系的总结: 影响稳定性的一些因素: 1、乳化剂: 乳化剂对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大,乳化剂(这里所提的乳化剂都为油包水乳化剂)的选取与所用油脂有关,极性油脂多的话一般选用P135(就我目前来说),极性油脂较多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难做稳定,在油包水体系中,非极性油脂使用频率较高,易做稳定; 乳化剂的复配对体系影响也很大,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更有利于形成细小的水滴,因此也更容易被包裹,形成的体系更稳定,故一般体系中会加入适量的高HLB乳化剂,如Tween 20、Amphisol K等等,此外脂肪酸的二价、三价的金属盐; 乳化剂的用量对体系也有一定影响(资料上看到的, ),用量过少不能形成致密的界面膜,用量太多,一方面,过量的乳化剂在界面层会异常活跃,通过对界面层的吸引和穿透,反而使的界面层的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用量过多,会有空间位阻效应,同时油包水乳化剂形成油性胶束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乳化剂有这几类:常规乳化剂:如Span系列、TGI、PGPH等等,较特殊的一类乳化剂(结构较特殊):P135、Prisorine 3700、3793、GI-34等等,聚硅烷醚类:EM 90、DC5200、5225C、SF1328、BY 11-030、FZ 2233、BM-12等等; 在冷冻过程中,降温会严重影响乳化剂的HLB值,从而会导致体系恢复室温后,出现破乳现象。一般建议在体系中加入一些低HLB的乳化剂。 2、油脂: 高极性的油脂用量较多时,体系较难做稳定,需要使用特殊的一类乳化剂;此外油脂的相容性对体系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外相的油脂,若不能完全相容,则体系不易做稳定,如硅油、高极性油脂(防晒剂)与常规的油脂相容性较差,做配方是要非常注意。 3、粉对体系的影响: 合适的粉体(粉体的大小和表面是否处理)有利于体系稳定性的提高,适量的粉能够提高体系界面膜的强度,此外,体系中含粉能够增加油相的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4、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对体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乳化过程中,一般在乳化过程都是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体系中,在次过程中,水相加入体系中的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有可能会破乳,乳化完成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均质,当体系降至室温后,再进行适当时间的均质,此时的均质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稠度,从而有利于稳定性的提高。 5、其他: 如电解质(具体影响还没有研究)、水相的黏度、防腐剂、油水相的比例等等,实验证明,提高水相的黏度可以提高稳定性,如在水相加入适量的汉生胶、透明质酸以及丙烯酰胺类增稠剂(能维持体系的稠度不变,一般油包水体系放置时间长了会变稀); 不同防腐剂也有不同的影响,phenoxetol加入体系中会降低体系的稳定性;油水相的比例对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总之把体系做成乳霜状,能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更详细的研究结果见《油包水乳化体系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影响肤感的因素: 1、乳化剂:大多数油包水乳化剂都比较粘腻,因为这些乳化剂的分子量都特别大,结构较 特殊,因此在体系中,乳化剂用量越多,体系越粘腻;

防锈极压乳化油配方

防锈极压乳化油配方 配方1 用量(g) 石油磺酸钠10 氯化石蜡4 氯化硬脂酸3 石油磺酸铅6 油酸3 三乙醇胺3 . 5 轻质润滑油(40 ℃,30 - 50m㎡/ s ) 70 . 5 配方 2 用量(g ) 石油磺酸钡11 . 5 环烷酸锌11 . 5 油酸三乙醇胺 4 . 8 磺化油12 . 7 硫化油酸2 . 0 油酸6 . 0 轻质润滑油(40 ℃,10 - 15 ㎡/ s ) 51 .5 配方 3 用量(g ) 石油磺酸钠25 磺化油43 三乙醇胺2 苯并三氮哇0 . 1 轻质润滑油(40 ℃,10 -15m ㎡/ s ) 29 . 9 工艺、性能、用途 将配方各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匀即成。本组产品为深棕色油状液体,配方1 用于挤压,如螺帽挤压(勒光),光洁程度达到植物油水平,若加入0 . 5 片的硼酸,可防腐败并有杀菌作用;配方 2 用于压延,如冷压延硅钢片和压延薄板的润滑、冷却和清洗,完全可以替代植物油;配方 3 用于拉拔,如裸钢线、电缆线犷拉拔,具有清洗、润滑和防锈等性能。 极压乳化油配方 配方1 用量(g ) 硫化棉籽油38 氯化石蜡11 磷酸三乙醋0 . 5 -1 . 0 20 号机械油50 配方 2 用量(g ) 石油磺酸钠10 氯化石蜡4 氯化硬脂酸3 石油磺酸铅6 油酸3 三乙醇胺3 . 5 20 # (或30 # )机械油70 . 5

工艺、性能、用途 先将机械油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其它组分,加热升温,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匀、冷却即成。本组产品为棕褐色油状液体,主要用于攻丝、挤压、拉削和车削等作业,使加工件的光洁度提高,可延长刀具寿命和提高切削速度。 乳化切削油(液)配方 配方 1 用量(g ) 石油磺酸钠10 - 12 硝酸钠0 . 5 变压器油0 . 5 氢氧化钠5 6 #汽油机油84 -82 配方 2 用量(g ) 石油磺酸钠10 磺化油10 三乙醇胺10 油酸2 . 4 氢氧化钾0 . 6 水3 5 #高速机油64 配方3 用量(g ) 聚乙二醇(分子量400 ) 10 三聚磷酸钾3 蓖麻酸二乙醇胺盐 4 亚硝酸钠5 三乙醇胺9 山梨醇15 苯甲酸2 . 4 硼酸3 . 6 水48 工艺、性能、用途 配方1 、 2 是除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外,将其它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再加入已溶于水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加热升温,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合均匀,冷却后即成;配方3 是先将苯甲酸和硼酸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水,待完全溶解后,加入其余组分,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合均匀即成。本组产品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安定性、抗磨性、抗泡沫性、抗氧化性、抗腐败性和防菌等性能,pH 在 6 -10 .5 ,用于金属零部件和精密加工件的切削,可提高金属表面光洁度和延长刀具寿命。.

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区别Word版

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区别 在乳化技术方面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大家对于乳化技术的了解太少,水包油和油包水是针对乳化技术来说的,很多不明白的朋友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帮助大家更好认识乳化术,下面的文章内容主要介绍的就是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区别,希望文章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家有利! ★油包水和水包油就是不同乳化剂的区别 1、油包水------见过空气球吧?气球可以装空气,当然也可以装水了,我们就称它为气球包水吧;若将气球皮改成“油膜”做的,水装在其内,它就是油包水了。不过在微乳化技术中,包水的“油膜”是表面活性剂做的。 2、水包油-----用气球装油也可以吧,将气球皮改成“水膜”做的,油装在其内,我们就称它为水包油了。同样,在微乳化技术中,这“水膜”也是用表面活性剂做的。 3、

“油膜”和“水膜”在学者们笔下常称之为胶球、胶囊、胶束等,用胶束一词最多,也有更简单叫“壳”的。 4、在微乳化技术中,油包水又叫做反胶束,水包油则叫做正胶束。 5、油包水的“壳”外层亲油,故可与油相混,水包油的“壳”外层亲水,故可与水相混,这是它们间的区别。 6、以上所述仅在微乳化技术中所用,而乳化技术中的油多于水时,我认为叫做W/O型(或称之O分之W型)为好,水多于油时应叫做O/W型(或称之W分之O型)为好,这也是为了与微乳化技术不相冲突。 护肤品分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补水时要选择水包油的 乳液好不好吸收?一杯水真的就能知道。简易测试法

水测试乳液类型。简单地说,可区分为水包油或是油包水两种剂型,水包油型较易被吸收且较清爽,油包水型则不好吸收。

★工具一杯水 操作:将乳液或是乳霜取绿豆般大小放入水中,通常水包油型会浮在水面上,而且稍微搅拌就会慢慢溶解变成乳白色。相反的,大部分油包水型的乳液或乳霜会沉于水面下,且不易溶于水中。

乳化柴油工艺配方大全

乳化柴油工艺配方大全 微乳化柴油 微乳化柴油,属于一种乳化油。微乳化柴油,是由柴油、油酸、水和乙醇胺配制成,其配料比按重量百分比计:柴油%、油酸3-15%、水5-30%、乙醇胺%。微乳化柴油与其它乳化油相比,具有透明,保存期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作为商品油大量推广应用等优点。 微乳化复合柴油添加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燃料所使用的添加剂,特别是制造微乳化复合柴油燃料。本发明的微乳化复合柴油添加剂组成为:按重量百分比,油酸60-80%、浓氨水15-20%、一乙醇胺1-5%、乙酸1-5%、烷基萘%、肼6-10%。本添加剂用于制造微乳化柴油复合燃料,配制时按重量百分比为,柴油∶水∶添加剂=58%∶30%∶12%。该燃料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与柴油接近,具有成本低、外观透明、稳定性好、热值高、对发动机无副作用。同时,本发明的添加剂可起到改善柴油燃烧性能、节省能源、减少排气污染的效果。 含有柴油、醇和水的乳化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燃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柴油、醇和水的乳化液新型液体燃料及其制备方法。在非塑料容器中,以含有柴油、醇和水的乳化液的总重量百分比计,加入60%-90%的柴油和%-8%的高效复合乳化剂,然后将频率为18KHZ-26KHZ超声波探头放入液面之下,经超声波作用接近1分钟后,逐次加入2%-11%的醇和%-21%的水,再经超声波作用两到三分钟,在整个过程中,保证液体温度不超过80℃,即可形成稳定的含有柴油、醇和水的乳化液。该乳化液稳定性良好,保存一至三个月,作为燃油可以降低NOx、碳黑等的排放,其烟度下降值最大可达50%。 自控优化掺水率的乳化柴油在线合成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控优化掺水率的乳化柴油在线合成器。包括在蓄水箱出水口依次接有浮子室、由控制器控制的自动剂量阀和手控的电磁阀;油箱经柴油清滤器,装有流量传感器的油路与手控的电磁阀出口的水路连通后接输油泵,随车式油水乳化器安置在输油泵和喷油泵之间的油路中。本发明可以不需添加任何乳化剂,也不需附加其他动力驱动就能获得良好效果的乳化油,并能根据柴油机负荷对水在燃油中的比例进行自动优化,提高节油水平。安装于柴油机上,边乳化边使用,降低柴油机油耗、减少排气烟度,具有节能和环保效益。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自动旋转壁孔剪切式柴油乳化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旋转壁孔剪切式柴油乳化器。其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设置在同一根中心轴的两端中心孔,在轴的中间通过轴承配合安装了能自动产生高速旋转的乳化筒,乳化筒的下端盖底面上径向对称布置了两个喷口相反的喷嘴,乳化筒的外壁上均匀布置多个极微小的通孔。一定比例的油水,通过输油泵以一定压力进入乳化器

国企乳化油配方

配方用量(g) 石油磺酸钠 10 氯化石蜡 4 氯化硬脂酸 3 石油磺酸铅 6 油酸 3 三乙醇胺 3 . 5 轻质润滑油(40 ℃ , 30 - 50m㎡ / s ) 70 . 5 配方 2 用量( g ) 石油磺酸钡 11 . 5 环烷酸锌 11 . 5 油酸三乙醇胺 4 . 8 磺化油 12 . 7 硫化油酸 2 . 0 油酸 6 . 0 轻质润滑油(40 ℃ , 10 - 15 ㎡ / s ) 51 .5 配方 3 用量( g ) 石油磺酸钠 25 磺化油 43 三乙醇胺 2 苯并三氮哇 0 . 1 轻质润滑油(40 ℃ , 10 -15m ㎡ / s ) 29 . 9 工艺、性能、用途 将配方各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匀即成。本组产品为深棕色油状液体,配方 1 用于挤压,如螺帽挤压(勒光),光洁程度达到植物油水平,若加入 0 . 5 片的硼酸,可防腐败并有杀菌作用;配方 2 用于压延,如冷压延硅钢片和压延薄板的润滑、冷却和清洗,完全可以替代植物油;配方 3 用于拉拔,如裸钢线、电缆线犷拉拔,具有清洗、润滑和防锈等性能。 极压乳化油配方 配方1 用量( g ) 硫化棉籽油 38 氯化石蜡 11 磷酸三乙醋 0 . 5 -1 . 0 20 号机械油 50 配方 2 用量( g ) 石油磺酸钠 10 氯化石蜡 4 氯化硬脂酸 3 石油磺酸铅 6 油酸 3 三乙醇胺 3 . 5 20 # (或 30 # )机械油 70 . 5

工艺、性能、用途 先将机械油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其它组分,加热升温,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匀、冷却即成。本组产品为棕褐色油状液体,主要用于攻丝、挤压、拉削和车削等作业,使加工件的光洁度提高,可延长刀具寿命和提高切削速度。 乳化切削油(液)配方 配方 1 用量( g ) 石油磺酸钠 10 - 12 硝酸钠 0 . 5 变压器油 0 . 5 氢氧化钠 5 6 #汽油机油 84 -82 配方 2 用量( g ) 石油磺酸钠 10 磺化油 10 三乙醇胺 10 油酸 2 . 4 氢氧化钾 0 . 6 水 3 5 #高速机油 64 配方 3 用量( g ) 聚乙二醇(分子量 400 ) 10 三聚磷酸钾 3 蓖麻酸二乙醇胺盐 4 亚硝酸钠 5 三乙醇胺 9 山梨醇 15 苯甲酸 2 . 4 硼酸 3 . 6 水 48 工艺、性能、用途 配方 1 、 2 是除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外,将其它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再加入已溶于水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加热升温,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合均匀,冷却后即成;配方 3 是先将苯甲酸和硼酸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水,待完全溶解后,加入其余组分,在搅拌下使物料混合均匀即成。本组产品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安定性、抗磨性、抗泡沫性、抗氧化性、抗腐败性和防菌等性能, pH 在 6 -10 .5 ,用于金属零部件和精密加工件的切削,可提高金属表面光洁度和延长刀具寿命。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目前常见的油包水乳化剂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脂肪酸的二价或三价碱土金属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聚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锌,硬脂酸铝,失水山梨醇棕榈酸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硬脂醇醚,聚氧乙烯油醇醚,聚氧乙烯蜂蜡,聚氧乙烯蓖麻油,甲基 在市 ???? 这 ‘一样,30 水主乳化剂的HLB选择范围控制在5~6之间,助乳化剂的范围可能更广些,如HLB在2~8的范围内选者。由于HLB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和体系中反活性基团的含量多少而发生变化的。通常升高温度,体系的HLB值会下降,降低温度,体系HLB值会上升。如经常经过由低温到常温的温度变化,油包水的体系发生油水分层进而完全转相的情形,就属于这样的范畴。那么在不影响体系乳化能力的情形下,适当的添加低HLB的油包水乳化剂,如HLB在3~5之间的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不仅可以降低配方的成本,增强涂抹的轻盈的感觉,而且将对体系耐寒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油包水乳化剂中,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的乳化能力和抗极性油脂非常强,要远远的优异

于其他类型的乳化剂。除了本身的较高的分子量,双“锚“式界面定型,其较长的聚氧乙烯链式非常关键的。由于乳化剂要在体系中稳定,必须具有强烈的双亲性,对于任何一相,过弱或过强度不利于体系的稳定。由于聚氧乙烯30聚羟基硬脂酸酯因为含有30个聚氧乙烯基团,同比于其他的油包水乳化剂,能够承受的极性油脂的能力和强度要高的多(见下文油脂的极性对配方体系的影响),但并非是无限制的增长。虽然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氧乙烷丙烷的共聚体也有较高的聚氧乙烯基团,但是由于反向的亲油基团很弱,过而对极性油脂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油脂极性和乳化剂乳化能力的平衡中(极性油脂很容易降低乳化体系的黏度),聚氧乙烯30聚羟 另外, 加 是通过离子键,其键能要远远大于油包水乳化剂亲水端水合时形成的氢键和共价键,因而在类似于“盐析“效应的影响下,乳化剂在油相得到了更大的溶解值。 另外,无机盐可以使乳化颗粒带电,形成扩散双电层。大部分稳定的乳状体系因电离或者吸附会产生电荷,这些属性和胶体有类似的性能。由于乳化剂常带有极性基团,故吸附与电离常同时发生。一般介电常数较高的物质常带正电,介电常数低的物质常带负电。故在O/W型乳状液中油滴常带负电荷;在W/O型乳状液中,水滴常带正电荷。由于液滴带电而形成双电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提高了分散体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黏度较低的油包水乳化体系更显得重要。 作为常见的山梨醇脂肪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以及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油包水乳化剂,可针对

乳化油工艺规程

乳化油生产工艺规程 编制李玉争版本号QN—YP—2011—A 审核张勇批准魏华军

目录 第一部分工艺规程管理制度 第二部分乳化油生产工艺规程 1. 投料生产工艺规程 2. 搅拌生产工艺规程 3. 皂化生产工艺规程 4. 调试生产工艺规程 5. 分装生产工艺规程 第三部分乳化油生产劳动防护制度第四部分乳化油产品说明书

第一部分工艺规程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本公司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修订方法、工艺规程的内容与格式,保证工艺规程的贯彻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产品工艺规程的管理。 三、责任: 1.生产部负责组织制订工艺规程管理制度,各相关部门遵照执行。 2.各车间生产负责人负责审批产品工艺规程,并通过上级批准执行。 四、定义: 工艺规程是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条件、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是对产品设计、配方、工艺、标准、质量监控以及生产和包装全面规定性描述;是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基准性文件,是制定批记录、批生产作业计划的重要依据。 五、内容: 1.凡正式生产的产品都必须制订工艺规程,否则不能生产。 2.编制工艺规程必须以法定标准和新产品审核文件为依据,按照相 关要求组织编写,要科学地总结生产经验,采用先进技术,确保产品优质、指标先进、生产安全。 3.产品工艺规程由生产部负责人组织人员编写,由各车间生产负责 人审核,并经上级批准后执行。工艺规程应有编写人、生产部负责人、各车间生产负责人签字及批准执行日期。 4.产品在试产前,应根据科研设计资料(包括引进技术)及现在情 况编制试行工艺规程,待生产正常后一年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正式工艺规程。 5.当遇到有工艺改革或变动时,工艺规程由生产部负责人组织修订, 其修订程序同制订程序。 6.编制、修订工艺规程的若干规定: 6.1.各种工艺技术参数和技术经济定额的计量单位均按国家规定采 用国际计量单位。

切削液配方

切削液配方 1、透明水溶性切削液 配方1(%)透明水溶性切削液 乙二醇65.8;四硼酸钠 3.0;偏硅酸钠 1.0;磷酸钠0.2;水余量。 本液用于结构钢的车削、研磨和钻孔,使用时用水稀释3倍。 …… 共三种配方。 2、乳化切削油 配方1(%)石油磺酸钠13;聚氧乙烯烷基酚醚(OP-10) 6.5;氯化石蜡10~30;环烷酸铅5;三乙醇胺油酸皂 2.5;高速机械油(5号)余量。 本油用于金属加工的挤压、车、钻等到工序,使用浓度为本乳化油的5%~30%.。 配方2(%)妥尔油酸钠盐 4.5~5.5;石油酸钠盐 4.5~5.5;C1-4合成脂肪酸 2.5~4;聚乙二醇 1.5;工业机械油余量。 …… 共五种配方。 3、防锈极压乳化油 配方1(%)氯化石蜡10;硫化油酸9;石油磺酸钡20;油酸2;三乙醇胺5;机械油(10号)余量。 本油主要用于重载切削加工,可代替植物油及硫化切削油。以20%的浓度使用。防锈性能良好。 …… 共两种配方。 4、其他切削液 配方1(份)硫化切削油 硫化棉子油500;棉子油1350;硫磺70;机械油(10号)2200.。 配方2…… 共有四种配方。 切削液的配方研究: 水基切削液具有优良的冷却和清洗性能,但润滑和防锈性能差,因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松香、顺酐和多元胺等原料合成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同是以油酸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油酸三乙醇胺酯,经实用证明: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和油酸三乙醇胺酯等复合配制而成的水基切削液,具有优良的润滑性、防锈性、冷却性和清洗性。是水基切削液的重大突破。现代机械加工向高速、强力、精密方向发展,超硬、超强度等难加工材料的发展也使切削加工的难度日益增加。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切削加工过程中的摩擦力、摩擦热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金属加工液具有更好的润滑、冷却、清洗、防锈性能,以便获得理想的加工表面。矿物润滑油的润滑、防锈性能优越,但冷却、清洗性能差;乳化液和水基切削液的冷却、清洗性能优良,但润滑、防锈性能差。水基切削液除具有乳化液的所有性能外,其润滑、冷却、防锈性能亦达到或超过乳化液的标准要求。因而水基切削液已成为国内外机械加工中提高加工性能的发展方向[l]。在水基切削液中添加油性添加剂和极压添加剂,是改善水基切削液润滑和防锈性能的有效途径。以松香、顺酐和多元胺等原料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具有

油包水膏霜乳液的生产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热配间歇生产生产操作流程。 将油相加热到80度,抽入乳化锅,如有粉基料,则可以保持真空,均质数分钟,同时保持搅拌至最大速度,然后抽入水相的1/3,暂停进水,搅拌3~4分钟后,再抽入其余的水相。维持在75~80度和较高的真空度,均质6~15分钟。然后在高速搅拌下冷却。当物料的温度降至40度左右时,可加入温敏性原料,如香精,防腐剂,蛋白以及其他活性成分等。保持真空度,再次均质,同样也是先进行中等强度的均质,在充分考虑乳化均质的均一性下,适当提高乳化的强度和乳化时间。对于添加固体油脂的物料,第二次均质时的温度越低,均质时间越长,乳化的膏踢越光亮越稳定。 具体的均质时间需要看生产设备的容量和搅拌均质的传动性能。以50kG的乳化锅,均质的传动较好的话,均质约5~8钟即可,乳化锅越大,均质的传动越差(主要是均质转头的刀,壁空隙越小和固定壁的出料空隙越大,越利于高粘度物料的均质和分散),均质的时间则需要相对应延长,每锅的适宜乳化量为实际锅体标注的2/3~3/4左右为宜。 油包水配方体系的黏度生产工艺调整 对于油包水的配方设计,在初次大生产中,油包水体系配方的调整,其最为关键的也是黏度的调整与控制。初次成品生产时,可以在其高温均质搅拌充分之后,放真空,取出一些物料,快速冷却,以观察它的稠度,此时的稠度和大生产的最总的稠度可谓相差无几。可以以烧杯冷却物料后观察,也可以试验勺取样倒置,观察物料流动和凝固快慢做简易分析。 如稠度有偏差,一般分为偏稠和偏稀。 如果物料偏稀: 方法一:可以适当加入地蜡或蜂蜡,切记,请加入白油和蜡类的共熔体,比例以2:1为例,整体添加量视最终稠度而定,一般以百分之2~4为宜。并请确保后添加物料,完全溶解,并在当前乳化体的温度下,不容易析晶和返粗。 方法二:也可以直接添加水醇混合体,通过由水相比例来调节稠度。建议比例:水比多元醇为4:1~2:1,也可适量加入无机盐(比如硫酸镁),但一般不易控制内相的浓度差,为避免太大的浓度差而引起渗透压降低内相稳定性,直接加入水比多元醇为3:1更为方便和快捷,多元醇以甘油,山梨醇,或1,3丁二醇为宜。整体添加量以百分之4~8为宜。添加完后高速搅拌3~5钟,再次均质3~5钟即可。 如果物料偏稠: 方法三:物料偏稠,可以在乳化体中再添加适量的油脂,一般添加百分之2~6的非极性或极形较低的油脂,可有很大的改观,如15#白油,挥发性硅油,角鲨烷,棕榈酸异辛酯等,如需有较大的黏度变化,则可加极性油脂,添加量约为非极性油脂的1/3到1/2(但是可能需要重新考察配方的稳定性,因为极性油脂对油包水的配方稳定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之后保持高速搅拌,冷却物料,其他操作不变。 如热配在产品最终冷却时仍发现产品黏度和最终理想黏度有些差异,也可微调,方法一,方法三仍可用,但方法二不宜再用。具体用量请酌情考虑,不宜做过大的调整。 如果采用了冷配方法生产,方法一以及方法三仍可使用,但方法二仍排除在外,同时,适量地添加乳化剂也可以调节产品的最终稠度,如加大乳化剂的用量等。但效果一般不如加入小量的硅油包水乳化剂来得更有效和直接,一般建议添加的活性含量在0.1~0.3即可。此种方法热配和冷配都适用。

乳化液自动配液装置工艺流程(精)

ZNR-Z乳化液自动配液装置参数介绍及工艺流程 一、系统结构与组成 1、ZNR-Z矿用乳化液浓度监测主机; 2、CND10浓度(液位传感器; 3、FCH32/0.2矿用安全手持采集器; 4、本安进水电磁阀; 5、伺服调节型混液器组件; 6、矿用隔爆兼本案不间断电源; 7、通信适配器通信电缆、三通接线线盒; 8、计算机软件,等部分组成。 二、主要技术参数 自来水进水管道¢40,出液管道¢89,采用CDLF8-120轻型多级离心泵进行抽水,流量为8m3/h,电机型号为:YBK2-112M-2,电机功率为4KW,用QJZ-30/66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电磁启动器进行控制,额定电压为660V。在线监测采用ZBZ- 4.0/660矿用隔爆型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进行控制,电压等级127V。 ZNR-Z主机主要技术指示 1、量程:0.00-10.0%(V/V体积比 2、显示分辨率:0.01%3。本安开关触点输出:常开+常闭:2点(电压:<24VDC,单点开关容量:500mA电源:DC 18V 100mA (AC 127V本安电源供电 2、浓度(液位传感器

1、浓度量程:0.00-10.0%(V/V体积比 2、精度:±2.5%FS 3、工作电压:DC 18V 3、伺服调节型混液器组件 1、控制流量:大于500L/min 2、控制电源:DC 12V 4、供电电源: 1、电源输入:AC127V 2、输入电压波动范围:80%-115% 3、输出电压:18VDC 4、输出电流:800mA 三、工艺流程 手动控制: 自来水从软化系统出来以后储存压力,需要用液时,打开软化水阀门,在ZNR-Z 矿用乳化液浓度监测装置主机上按K2显示3时,立即释放,电机启动,软化水进行电磁阀进入混液器,同步乳化液也进入混液器,软化水和乳化液混合以后进入放置GND10浓度传感器的管路中,最后流入配液箱中 自动控制: 软化出来的水阀门是长开的,在ZNR-Z矿用乳化液浓度监测装置主机上按K1显示1时,立即释放,进入自动配液系统,在液位低于28方时,配液装置自行起动,软化

水包油概念

水包油(o/w)体系是外用膏霜乳液最为常用的乳化体系之一,是将油分散在水中的乳化体系,油在内相,水为连续的外外相。和油包水体系相比,水包油体系具有操作简单、肤感清爽等优点,是化妆品生产和药膏制备方面最为常用的剂型。 O/W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水相、油相和乳化剂。对于水包油乳液通常油相料占总量的10%—25%之间,而水相料占的幅度在75%—90%范围。可用作两相的成分很多,目前已有数千种。水相一般包含水溶性聚合物流变学调节剂,如汉生胶、卡波姆、硅酸铝镁、水溶性纤维素等,起到增稠、悬浮稳定和助乳化的作用;此外,耐高温的水溶性活性添加剂也可以提前加入水相中在乳化前一起加热。油相一般是各种润肤油脂、固体脂肪醇及其酯还有各种蜡,常用的油植物油、合成油脂、甘油酯、脂肪醇和蜂蜡等;通常乳化剂也属于油相的一部分,一般占油相总和的20%左右。水包油体系常用的乳化剂多为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包油乳化剂HLB值一般在8到18之间,以非离子型的居多。常用的有:聚氧乙烯脂肪醇醚(Tween系列、BRIJ-721/721S)和烷基糖苷化合物(M68、ML)。法国赛比克公司的丙烯酸类聚合物SEPIGEL?系列也是常用的水包油乳化剂,多作为水相助乳化剂使用,兼具增稠作用,也可单独使用,可冷配置。 制备工艺中两相各自的加热温度取决于所用的物料的性质,若油相含有熔点较高的固态蜡质,油相和水相加热温度应当高于其所含蜡质的熔点(大约在70 - 85℃);反之则无需将水相和油相升高较高的温度。制备工艺一半是将分散好的油相加入水相体系中,均质2-3分钟,然后搅拌降温。降温至适当温度加入不耐高温的活性物、防腐剂和香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