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教案

第1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教案
第1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教案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

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一、晶体的形成

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也是兰色的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

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

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 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 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 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 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 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 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 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O )NO (Ba S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

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 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Cu ZnSO CuSO Zn 44+=+ 4. 转化法:即通过某种方法,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如CO 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 ,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的CuO 的试管: 2CO Cu CuO CO +?+ 5. 加热法:即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使杂质分解变成气体而除去。如CuO 中混有少量的木炭粉,可把混合物放在氧气流中加热,使C 转化为CO 2气体而除去: 22CO O C 点燃+ 6. 吸收法:即把混合气体通过某溶液,使其中杂质被吸收。如CO 中混有少量CO 2,可 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CO 2被吸收而除去: O H CO Na NaOH CO 2322+=+ 7. 溶解法:即往混合物中加入某种溶液将杂质溶解而除去。如Cu 里混有少量CuO ,可 往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或盐酸)CuO 溶解过滤而除去: O H CuSO SO H CuO 2442+=+ 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原则 1、对于物质的提纯和分离,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不增:即在除掉杂 质时不增加新杂质。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③易分:即操作简便易行, 杂质易分离除去,即反应后的生成物必须容易分离(最好是转化为沉淀或气体)。④最佳:即 最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能增加被提纯物质的量。④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 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1)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2)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实验 李菊娣 编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系 二○○七年三月

生物物质的分离、提取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在学习《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验课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使学生对整个生物工程下游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既可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技能,又可达到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分离常用的纯化方法和常见的分离设备,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一、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及分离 实验二、青霉素的萃取及萃取率的计算 实验三、醋酸丁酯萃取红霉素 实验四、牛奶中酪蛋白和乳蛋白素粗品的制备 实验五、胰凝乳蛋白酶的制备 实验六、薄层色谱法鉴定果汁中的糖 实验七、离子交换法提取L-精氨酸 备注:实验二、三选作其一;实验五、六选作其一。

实验一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及分离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 1、掌握超声波细胞破碎的原理和技术,学习细胞破碎率的评价方法。 2、通过本试验使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分离知识及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实验技能,同时通过本试验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 3、通过按照给定的研究题目,独立的进行试验,并观察试验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总结实验得出的各种数据并撰写相应的研究及实验报告等各过程,来培养学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要求,提高科学研究的素质,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要求: 1、复习生物物质分离课程所学到的微生物细胞的分离方法,了解影响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因素。 2、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所需的各种药品、玻璃仪器及分析设备列出清单,写出详尽的试验过程及需要。 3、三人一组,互相配合,开展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并记录并分析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必要时及时修改试验计划。 4、总结试验数据,经教师认定后,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内容 频率超过15-20 kHZ的超声波,在较高的输入功率下(100-250W)可破碎细胞。其工作原理是: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由超声波发生器和换能器两个部分组成。超声波发生器是将220V、50Hz的单相电通过变频器件变为20-25Hz、约600V的交变电能,并以适当的阻抗与功率匹配来推动换能器工作,做纵向机械振动,振动波通过浸入在样品中钛合金变副杆对破碎的各类细胞产生空化效应,从而达到破碎细胞的目的。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超声波细胞破碎机、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血球计数板 接种所需材料 1、酵母细胞悬浮液:0.2g/ml 的啤酒酵母溶于50mmol/L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pH=4.7)。 2、土豆培养基:土豆(去皮切块)200g;琼脂20g;蔗糖20g;蒸馏水1000ml。选优质土豆去皮切块,加水煮沸30min,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充加水至1000ml,粉状,115℃灭菌20min。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 教 案 任课教师:李用

第一章、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新陈代谢 类型:新授课 课时:2 教学目标: 1、识记新陈代谢的概念; 2、识记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概念和区别; 3、知道自然界存在中间代谢类型。 教学重点: 1、新陈代谢相关的多个概念; 2、生物的新陈代谢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1、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四者的关系; 2、化能合成作用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回顾以往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陈代谢基本代谢的课题二、讲 二、板书: 1、新陈代谢的概念 (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概念和关系

(2)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和关系 (3)新陈代谢的意义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的类型 〈1〉自养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异养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异化作用的类型 〈1〉需氧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厌氧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3)介绍自然界存在的中间代谢类型 小结: 本节课程详细讲述了生物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与对生物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与生物的重要联系,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 作业: 名词:新陈代谢 第二节、酶与新陈代谢 类型:新授课 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酶的本质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酶的特性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生活中的酶制品教学重点: 1、酶的本质与特性 2、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酶的本质与特性 2、酶的作用机理 过程: 引入: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含酶制品) 板书: 1、酶的概念与本质 (1)酶的概念 (2)酶的本质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 (2)专一性 (3)作用条件温和 (4)活性可调节 (5)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 3、生活中含酶制品的使用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一(第1-9章16K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不属于凝聚剂的有(C)。 A、明矾 B、石灰 C、聚丙烯类 D、硫酸亚铁 2、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C) A. 加热B絮凝 C.离心 D. 调pH 3、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选用哪种固液分离手段(B) A. 离心分离B过滤 C. 沉降 D.超滤 4、那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A) A. 高压匀浆B超声波破碎 C. 渗透压冲击法 D. 酶解法 5、为加快过滤效果通常使用(C) A.电解质B高分子聚合物 C.惰性助滤剂 D.活性助滤剂 6、不能用于固液分离的手段为(C) A.离心B过滤 C.超滤 D.双水相萃取 7、下列哪项不属于发酵液的预处理:(D ) A.加热 B.调pH C.絮凝和凝聚 D.层析 8、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C) A.过滤B.萃取C.离子交换D.蒸馏 9、从四环素发酵液中去除铁离子,可用(B) A.草酸酸化B.加黄血盐C.加硫酸锌D.氨水碱化 10、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B)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 11、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D) A:氯化钠;B:硫酸;C:硝酸汞;D:硫酸铵 12、盐析法纯化酶类是根据(B)进行纯化。 A.根据酶分子电荷性质的纯化方法 B.调节酶溶解度的方法 C.根据酶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纯化方法 D.根据酶分子专一性结合的纯化方法 13、盐析操作中,硫酸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B) A.酸性条件B碱性条件 C.中性条件 D.和溶液酸碱度无关 14、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D) A.乙酸乙酯B正丁醇 C.苯 D.丙酮 15、有机溶剂为什么能够沉淀蛋白质(B) A.介电常数大B介电常数小 C.中和电荷 D.与蛋白质相互反应 16、蛋白质溶液进行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浓度在(A)范围内适合。 A. %~2%B1%~3% C. 2%~4% D. 3%~5% 17、生物活性物质与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沉析,然后适用(C )去除金属离子。 A. SDS B CTAB C. EDTA D. CPC 18、单宁沉析法制备菠萝蛋白酶实验中,加入1%的单宁于鲜菠萝汁中产生沉淀,属于(D )沉析原理。 A盐析B有机溶剂沉析C等电点沉析D有机酸沉析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 物质的分离习题精选十六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6 节物质的分离习题精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温度不变时,某固态物质的溶液M,经如下变化: M1溶液有误M2溶液有误M3溶液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M2和M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将M3溶液再蒸发5 g水,析出晶体一定是2 g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规范的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过滤泥浆水

D、滴加液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B、过滤操作中,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以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现没有稀盐酸了,可以用稀硫酸来代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有效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可减少水污染 C、电解水的实验中负极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D、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A、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克

自然科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学习目标和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2、知道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 1、以自学为主,采取通读和重点阅读相结合 2、把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相结合 教学重点: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2、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 3、19世纪的三大发现 4、20世纪科技的特点 5、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6、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7、逻辑思维和科学假说 知识结构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内容分析]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古代自然科学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三、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重大成就 四、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三个阶段 近代 现代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二)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义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马克思——“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要求: 了解以下三件大事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太阳中心说向神学的挑战 太阳中心说: 古代

核心内容:日心和地动的观点 代表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意义:改变了地球为中心的观点,看到 了运动的相对性,向被教会奉为天经地 义的地球中心观点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 血液循环学说: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有关人体的荒谬说教 哈维《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大循环(体循环)1628年 塞尔维特1553年小循环(肺循环)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授课人:侯集中学化学组汪永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用KClO 3在MnO 2 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为了节约试剂以及防 止污染环境,打算分离回收反应后的KCl和MnO 2 (难溶于水),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完善实验方 案。 【方案设计】将混合物溶解在适量水中,并充分______,静置,_____,洗涤滤渣,即得到 MnO 2 ,将滤液___________,可得到KCl晶体。 【归纳总结】过滤:用于难溶性固体与溶剂的分离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请学生上台模拟实验,体现“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结晶:用于可溶性固体与溶剂的分离 操作注意事项:1、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 2、蒸发过程中必须________________,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应_________用余热蒸干。 【过渡】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若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例如硝酸钾与氯化钾,我们如何实现其分离呢? 【交流讨论】将90℃的KNO 3 浓溶液冷却至室温,会有大量晶体析出,请结合教材P18图1-11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思考】若是上述溶液的溶质为KCl,仍会有大量晶体析出吗?为什么? 【问题探讨】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请完善提纯硝酸钾的实验方案。 【方案设计】在________下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形成______,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_______,即可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归纲总结】在该方案中所使用的方法我们称为降温结晶,适用于_________随______变化有明显差异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拓展思考】若上述提纯的KNO 3 仍含有少量KCl,我们该怎么办? 【拓展】给出重结晶概念 【过渡】知道了固体混合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那么对于液态物质的混合物应该采用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 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PPT 电泳:荷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PPT 或者:荷电溶质(电解质)或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泳动的现象P362 电泳迁移率(mobility):在电位梯度E的影响下,带电颗粒在时间t中的迁移距离d。PPT 或者: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P363 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PPT 或者: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P56 离子交换: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PPT 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对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PPT 过滤:是在外力作用下,利用过滤介质使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PPT 或者:利用薄片形多孔性介质(如滤布)截留固液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P20 沉降:离心分离是基于固体颗粒和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加速沉降的分离过程,当静置悬浮液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称为沉降。PPT 重结晶:是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的操作。PPT 分辨率:也称分离度。它是指相邻两色谱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平均值之比。PPT 晶体:形成新相(固体)需要一定的表面自由能。因此,溶液浓度达到饱和溶解度时,晶体尚不能析出,只有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后,才可能有晶体析出。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PPT 分子伴侣:是一种热休克蛋白质,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抑制蛋白质伸展肽链错误折叠和聚集、促进肽链折叠成天然活性肽的作用。P394 对流干燥:对流干燥过程中载热体对对流方式与湿物料颗粒(或液滴)直接接触,向湿物料对流传热,故对流干燥又称直接加热干燥。P440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是用新的学习视角和学习方法教传统的实验课题(粗盐提纯、萃取分液),教学中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配合多媒体向学生传输必要的信息材料。在一定的理论得基础上,让学生亲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即可能途径→优化途径→拟定步骤→具体方案最后得出分离提出的常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本节以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主题,以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及基本操作。 三、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间还较陌生,这些因素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此教案中以初中化学中已学过的过滤、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方法为切入点,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以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学生活动为主,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做法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过滤、重结晶等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 2、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操作。 3、通过动手实验,练习量取、溶解、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等基本操作,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习用实验设计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隐性目标。 2、了解化学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和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 2、初步认识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在动手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难点: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教学中教师围绕着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寻求一种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讲授法、探究法和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配合多媒体向学生传输必要的信息材料。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亲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分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设计

教案任课教师:王周植

课程教材体系和特点 一、教材的体系 以人和自然为中心,从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着手,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自然。 第一章回顾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温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了当代自然科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章、第四章分别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客观地、综合地认识自然。 第七章阐述人与环境这一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起忧患意识,保护好自然环境。 二、教材的特点 (1)冲破原科学体系,力求综合、易学、破窄拓宽。 (2)针对学员实际,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弃虚。 (3)适当降低难度,体现高、新观点,除旧具新。 第一、降低了计算难度。 第二、密切结合学员的教学实际。 第三、使用了开放式结构。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自然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知道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重点难点 掌握观察、实验方法。重点有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19世纪的三大发现等。 一、教学导入 本课程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以使我们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

二、讲授新课 本章首先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介绍了古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说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然后介绍了自然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实验的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总结;最后介绍了科学教育中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发现;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本教材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古代(古代自然科学);②近代(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现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选择一部分重大的、划时代的人物的发明和事件写入教材。 1、古代自然科学 包括古代希腊、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科学,主要选择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主要容。1)古希腊的科学 建立自然哲学:万物的本源是火(赫拉克利特派);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论派)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选择了一些对科学成果和在科学方面有伟大贡献的标志,从而标志着自然科学已经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继续发展分化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各门自然科学分支。 1)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天体绕转》、布鲁诺、伽利略)、哈维的血液循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塞尔维特、哈维)、伽利略的科学成果(近代科学之父,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规律)。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物理学:天文学与力学 经典力学: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光的波动理论:惠更斯的波动说 热力学的建立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 电磁学的辉煌成就: 化学:炼金术、炼丹术、采矿、冶金、药物工艺等 表现在化学科学(波义耳)、燃烧的氧化学说(拉瓦锡)、科学原子论的确立(道尔顿)和化学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迈尔)及有机化学的建立(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含解析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物质的结晶 1.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______的形式从溶液中______的过程。2.常用的结晶方法有:______(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蒸发______。 3.利用结晶的方法可以_____。 1.把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解度减小B.溶液的质量不变 C.溶液由浓变稀D.溶剂的质量不变 2.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5.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图(a)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b) (1)当温度为____℃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是相等的。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 (3)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宜采用____方法提纯A物质。 (4)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氢化钠和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 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____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5)如图1-6-2(b)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硝酸铵B.氢氧化钠固体C.氯化钠D.熟石灰 6.如图所示为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_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生活在盐湖 附近的人们习惯“夏日晒盐,冬天捞碱”。请解释原因: “夏日晒盐”____。 “冬日捞碱”____。 7.(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 ①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 ②使物质A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____,使物质B从溶液中结晶 析出的方法是____。 (2)根据(1)溶解度曲线图及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中有固体析出__,原因是____。 8.请回忆“溶液”相关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一杯 硝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 为b g/cm3,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____b。

2017届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3常见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教案

专题3 常见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 【复习目标】 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 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教学安排:2课时 【复习重点和难点】 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 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应注意几个“不”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 一、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 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 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 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 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 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 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 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 O )NO (Ba S 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 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 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生物物质分离

生物物质分离 一、名词解释 1. 盐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中性盐, 使原溶解的物质沉淀析出的分离技术? 2. 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专一亲和吸附作用而进行的层析方法。 3.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技术。 2.预处理及固液分离 (1 )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目的: 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提高从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 2)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3)去处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便后续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②调节悬浮液的pH值,;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2、绘制结晶过程中饱和曲线和过饱和曲线图,并简述其意义。 结晶过程中的饱和温度曲线和不饱和温度曲线的简图如下图所示: S-S曲线为饱和温度曲线,在其下方为稳定区,在该区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会自发 结晶; T-T曲线为过饱和温度曲线,在其上方为不稳定区,能够自发形成结晶; S-S曲线和T-T曲线之间为亚稳区,在该区域,溶液为过饱和溶液,但若无晶种存在,也不能自发形成晶体。 二、填空题 1、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中,液-液色谱是以_液体_作为流动相;以_固定在固 相载体表面的液体_______ 作为固定相。 2、完整的萃取操作过程一共分三个步骤,分别为萃取,洗涤和反萃取 3、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载体,活性基团和可交换离子。 4、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色谱法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 5、双相电泳中,第一相是 6、物料中所含水分可分等电凝胶;第二相是凝胶电泳。 化学结合水,物理结合水,机械结合水三种; 7、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引发剂________________ ;甲叉双丙 烯酰胺的作用是交联剂__________ ;TEMED勺作用是_增速剂____________ 。 9、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_外部扩散,内部扩散,化学交换反应_三个步 骤。 10、电泳过程中,加入溴酚兰的目的是_指示蛋白的迁移位置_。 11、吸附剂按孔道结构区分—多孔型___________ 介质和—凝胶—介质。 12、常用的工业起晶方法:自然起晶法、刺激起晶、晶种起晶法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复习题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复习题 2014.4 名词解释(包括翻译): 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絮凝:指使用絮凝剂将胶体粒子连接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即通过渗透蒸发膜,在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作用下,使液体混合物部分蒸发,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膜分离方法。 离子对/反应萃取:就是使目标溶质与溶剂通过配位反应,酸碱反应或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易从水相转移到有机溶剂系统中。 胶束: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聚集体就称为胶束。 反胶束(reversed micelle):是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一种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聚集体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是胶束形成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用CMC来表示,这是体系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溶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浊点萃取(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一种新型的液-液萃取技术,以表面活性剂胶束的水溶液的溶解性和浊点现象为基础,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而引起相分离,从而将水溶性物质与亲油性物质分离。 增溶作用(solubilization):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而形成胶束后,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溶解度显著增大,形成澄清透明溶液的现象。

浊点(cloud point):溶液由透明变为浑浊时的温度称为浊点(cloud point ) 液膜分离法(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又称液膜萃取法(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 支撑液膜(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是由溶解了载体的液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依靠聚合凝胶层中的化学反应或带电荷材料的静电作用,含浸在多孔支撑体的微孔内而制得的。细胞破碎(cell rupture):是指利用物理、化学、酶或机械的方法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 膜的水通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水体积流量,也叫透水率,即水透过膜的速率。 区带电泳(zone electrophoresis):即应用支持介质的电泳它表示在一个电场的作用下,样品组成在某一支持物上彻底分离成若干条区带的过程。 亲和膜分离(Affinity Membrane Separation):亲和膜分离技术是将膜分离和层析技术的结合起来的一项技术,有两者结合的亲和膜分离技术,可发挥两者的特色,具有处理量大、选择性强、易于放大等显著优点。 亲和载体(affinity escort):亲和载体的结构包括一个由对生物分子无特异吸附性的物质组成的内核以及内核表面上连接的某些特定基团,这些基团必须对所提取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特异吸附性。 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一种依据静电荷的不同来离析分子的方法,能利用电场和pH梯度的符合作用实现两性物质的选择分离。

如何培养中职生自然科学基础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中职生自然科学基础的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2-11-30T10:11:15.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2月总第70期供稿作者:王淑楷 [导读] 本文利用自己的教学实例,从两大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的学习兴趣。 王淑楷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117000 摘要:本人从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教学工作多年,由于这门学科知识基本上是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性理科知识,知识难度较大,因此学生掌握这门知识很困难,从而对学习这门知识产生了厌烦情绪。为使学生有效地学好这门知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利用自己的教学实例,从两大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自然科学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自然科学基础》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而教学内容却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性理科知识,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并产生了很大的厌烦情绪。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要让学生有效地学好《自然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关键在于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实验演示,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一课时,可在装满水的塑料瓶下部穿几个小孔,发现水会流出;然后让其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水并不流出。学生看到此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解释前后现象,这样使学生们充分理解了完全失重状态。 2.用实验导入新课,产生悬念,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例如在讲授“动量和冲量” 一课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用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上的另一支粉笔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新知识的讲授。 3.课前安排学生独自完成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可安排一些实验材料随手能找到的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亲自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盐的小实验时,让学生在家里把鸡蛋放在醋中浸泡,观察实验现象;在讲到磁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制指南针。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富有刺激性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注重课堂授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教学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势能”一课时,教师可问学生: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鹅毛向你头顶落下时,你将会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来你又会怎样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用双手遮盖头顶说:“那还不快跑!”这就说明了物体的势能与质量有关。 2.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教学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一个教态大方得体、语言富有亲和力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面带笑容,字里行间都应该流露出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和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两者结合得好就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中去。 3.利用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单元结束,教材中都安排了讲故事,涉及到自然现象、科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教学中教师不但不能把它视为可有可无,而且还要重视起来。在每单元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外讲故事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本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学目的。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现象,从现象中感知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学习本学科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问题。例如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现象,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5.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以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