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医药调查研究

纳西族医药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调查整理了纳西族医药发展的历史,探讨了纳西族医药的哲学理

论支持,并提出了纳西族医药体系挖掘研究的方向。这对国家民族民间医药保护

传承与民间医药体系建立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纳西族、纳西族医药、玉龙本草、东巴文化。

一、纳西族医药发展史

丽江是多民族聚居区,世居12个民族,除汉族外,纳西族是丽江人口最多

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东巴文化和纳西学在国际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东巴古籍中记载了《崇仁潘迪找药》《给自然神点药》《给战神点药》等东

巴经中记载了多种药物及其用法;《化吕》则记录了许多针对各种疾病的咒语;

部分地区还有专门记录药方的东巴文书籍。从这些经典可以看出,在“洪武调卫”丽江大范围军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东巴医药的发展和形成时期,也是纳西

族医药的萌芽时期,此时以巫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为主要特征。

明朝“洪武调卫”后,丽江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变,大量来自中原的军屯、民

屯进入丽江地区,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涌入丽江,东巴医药体系逐渐与中医药、藏医药以及其他民族医药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了纳西族医药文化。

《玉龙本草》最早形成于明代宣德至正统年间纳西族名医阿普井日创办的

“邵恒堂”,雏形于清代中期,历经岁月得以不断积累,是纳西族第一部系统民

间医学集成。相传于500年前(约明朝万历年间),丽江古城和氏十八代原姓

祖阿普目,也就是纳西族民间中医世家《绍恒堂》的创始人,编写了一部《玉龙

本草》,收藏有本地产中草药“三百八十七种,并阐述了纳西用药之单方”,其

中有《玉龙本草备要》、《伤寒秘诀录》,《伤寒疾注》《术素心得》等四部专著,成为纳西族人民的民族医药遗产的代表著。《玉龙本草》共收录滇西北纳西

乡土药用植物500余种和大量药方及医案资料。

明朝以后,中医药的一些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

已经在纳西族地区流传。杨辉在明末清初来到丽江,被木氏土司聘为医官,在丽

江传播中医药知识,创办了复兴堂。杨成初编撰了《验舌录》《本草改谬》等书籍。这些对纳西族的医药有着重大的影响。

清朝纳西族名医和介山等对丽江药材精心研究,制作药丸。比较有名的有:

寿元堂自制虎潜丸、健脑参茸丸、坤顺养心丸、滋阴明目丸、雪水紫金锭。

清光绪年间,丽江鸣音乡冷水沟大东巴阿普肯命,有一册东巴医药专书《称

恩说律》,此书在东巴之间相互传抄。

纳西族医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医药知识,并融合于东巴文化中,由东巴祭

司作为载体代代相传,其文化渊源、理论框架、内容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独

特的医药文化体系。

二、纳西族医药哲学观

纳西族医药源头是在东巴文化中,是在东巴祭司们所掌握的治愈天、地、人

的东巴医药文化中,现在仍然能从存世的东巴经古籍中看到东巴医药文化的发展

脉络,继而能从纳西族发展史中也看到整个纳西族医药发展的脉络,因为二者是

密不可分的。

东巴祭司认为,“病”并非只是人能得,与人共生的大自然也会得病,大自

然得病后会发洪水、地震、自然灾害等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署”就是控制这

些自然灾害的精灵,因为人类和自然是要和谐才能共生,东巴经中也就有了这样“人和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的记载。纳西族每年开春都会举行“祭署”仪式,这个仪式中给“署”施了药,让“署”健康,并安抚了“署”以保佑人类来年的

风调雨顺。这种奇特的给天地治病的行为,正体现了东巴医药文化原始而又朴素

的思想,也与中医传统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互相印证,天地无病了再给人治病,这

是东巴们的理念。

东巴文化中有“卢色(阴阳)”学说、“精威五行”说和“金蛙八卦”,此三

者是纳西民族文化的核心密码。“卢色(阴阳)”学说认为,二性交合化育万物及

阴阳是一切事物形成变化的根本;“精威五行”说以木、火、铁、水、土作为看

待分析事物及其变化的工具,“金蛙八卦”是把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种认识概括、

抽象、统一于青蛙身上,构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化与哲学认识的综合图。

东巴文化中的精威五行是指木(东)、铁(西)、水(南)、火(北)、土(中)。水

为人的躯体,木为毛发,铁为骨,气为火,肌肉为土。“精”指人类,“威”指

聚合。人的生存是五样物质“精威(聚合)”而成;人的死亡是五行相克(碰撞)、

崩裂的结果;五行偏斜发生疾病。东巴祭司治病,根据病人生辰、属相、得病时间,从占卜经里查出病人五行发生了怎样的偏斜,然后驱鬼或给药。东巴经书中

除了占卜断病,对许多疾病进行了分类,而且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颇具法度。

三、纳西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

从调查的资料来看,纳西族医药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可以从纳西族原始宗教

东巴医药哲学思想对比中医哲学思想研究,也可以从东巴巫医治疗对比现代的心

理学治疗研究,可以从《玉龙本草》对比《本草纲目》进行药用植物分类学研究,可以从纳西族传统单方、复方对比中医方研究等等。

纳西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东巴经古籍《崇仁潘迪找药》等经书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东巴经医

药古籍目录,探寻东巴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照中医药哲学理论体系,构建

东巴医药的哲学理论支撑体系。

(二)通过对纳西族医药历史调查,特别是明以后的历史文献调查,整理出

纳西族医药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东巴医药发展至纳西族传统医药的清晰

历史脉络,这构建纳西医药理论体系的历史基础。

(三)通过对东巴经记载的、东巴祭司、以及纳西族民间医生使用的药物资

源的整理,对《玉龙本草》等纳西族医药集典进行药物资源整理,结合中药资源

普查和实地调查,明确纳西族的药用资源数量,尤其是丽江地区特有、纳西族特用、民间有特效药用资源,单方、验方进行归纳整理。为纳西族医药理论体系的

构建提供药学依据。

(四)对现世东巴祭司和纳西族医药传承人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和研究现存

东巴医药及纳西族医药的药物体系、治疗体系、以及医案案例体系。在有条件的

情况下,可以用过滤、萃取、色谱分离、核磁共振等植物化学手段对现在传世的

纳西族医药中确有疗效的药物进行药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可为纳西族医药体系

提供现代科学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世英译,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100卷),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2

2和德绍编,玉龙本草,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7

3李泓波,纳西族署自然观及生态伦理研究,炎黄地理,2018.1,1~2

4玉龙县非遗中心,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材料,纳西族医药诊

疗法,2013

5丽江市非遗中心,纳西族医药传承人杨尚星口述史,2021

作者简介:杨洪存(1981-05)女,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人,中医主治医师,本科,从事中医临床诊疗。

通讯作者:李泓波(1981-04)男,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人,副主任,民族

学硕士,从事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 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

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 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藏药中的“唐冲那博”(唐古特山莨菪)为青藏高原特产,提取的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中毒休克、眩晕等症;用藏药花锚提取物制成了“急肝宁”和“乙肝宁”;用藏茵陈(普兰獐牙菜)等生产出了成药“蒂达丸”、“藏茵陈糖衣片”、“藏茵陈胶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为原料,生产出“青海麝香膏”、“祖师麻注射液”等。用维药雪莲生产出“风湿灵”胶囊和注射液、“贝梨膏”等。 我国四大民族医药

怒族民间医药现状调查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怒族民间医药受生存环境影响较大,主要依托生物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而人文社会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状况下,无文字记载,只能言传口授。怒族民间医药的传承就有了一定局限性。因此挖掘、整理其民间医药资源从多角度入手,以怒族宗教人士、长者、药商、民间医生等深入调查其对民间医药的认识(包括当地特用的民间医疗技术、药物加工技术、动物药、草药、矿物药)。 关键词:怒族医药;现状调查;民间医药 根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课题技术方案要求,结合前期研究工作所获得的信息,同时为能全面了解怒族民族医药发展历史沿革、常用的医技医法、对于疾病的防治与养生保健的认识、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和秘方等,以座谈、访谈、专访等形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福贡县等地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工作,现将此次调研过程相关情况与建议等作初步阐述。 1 怒族基本情况 1.1 人口及居住情况总人口怒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云南省境内共有 2.77万人,占怒族的96.45%。另外,怒族人口在云南境外地区集聚地均不足100人。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四个支系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语言。这四种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语支未定。其中,怒苏语、若柔语和彝语支语言相近,并有一些词根相同的词汇;而阿龙语和阿怒语与彝语支语言相去甚远,有类似景颇语的特点。尤其是阿龙语和独龙语基本相通,是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许多怒族人除了本民族语言外,分别都能说傈僳语、汉语、藏语和白语。无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于唐朝就已存在,主要居住在怒江澜沧江流域,是这两江两岸最古老的民族。其逐渐迁徒到兰坪县境内的澜沧江两岸[1]。最后又进入怒江地区。至今分布在丽江县所属的九河乡、剑川北部及兰坪一带,其村名保留有早期怒族先民居住过的痕迹,如丽江县九河乡的龙邑、大格拉、小格拉;剑川县的堂朗村;兰坪县的弥洛衣、恩照村等,都是历史上怒族先民居住过的村寨名称。而贡山北部的怒族则在一千多年前就繁衍生息在那里,其语言、习俗和传说皆与独龙族有极为密切的亲近关系。怒族共分为四个支系,若柔、诺苏、阿怒、阿龙。以贡山县、兰坪县等地较有代表性。 1.2 居住情况怒族地区群山绵绵,山高谷深[2]。怒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黄断山脉谷地,属低纬地区。加之,这里的相对温差太大,形成了集北热带至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于一谷,从总体上看,怒江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气候类型从谷底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其气候类型的具体情况是河谷南亚热带,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寒带等在此都有分布。每当阳春三月,山巅的白雪还未消融,江边河谷地带却早已是鸟语花香,蜂蝶纷飞了。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山峰的积雪期均达7个月左右,它们为怒江提供了不绝的水源。由于怒族多集中在海拔为1500 m~2000 m的坡地上,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空气湿度太大,使怒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特殊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类型又影响着怒族的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诸方面。 1.3 文化情况怒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一代代延续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方式来作记录。50年代以来。怒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以上述原始方式记事的情况有了改变。根据目前情况,本课题组初步确定在福贡、贡山县集中调查怒族医药状况。怒族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社会形态接近于原始部落社会 2 怒族医药现状 2.1 怒族医药人员及其行医现状目前在怒族聚集的乡村均有乡村医生,或者怒族民间医

纳西族医药调查研究

纳西族医药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调查整理了纳西族医药发展的历史,探讨了纳西族医药的哲学理 论支持,并提出了纳西族医药体系挖掘研究的方向。这对国家民族民间医药保护 传承与民间医药体系建立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纳西族、纳西族医药、玉龙本草、东巴文化。 一、纳西族医药发展史 丽江是多民族聚居区,世居12个民族,除汉族外,纳西族是丽江人口最多 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东巴文化和纳西学在国际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东巴古籍中记载了《崇仁潘迪找药》《给自然神点药》《给战神点药》等东 巴经中记载了多种药物及其用法;《化吕》则记录了许多针对各种疾病的咒语; 部分地区还有专门记录药方的东巴文书籍。从这些经典可以看出,在“洪武调卫”丽江大范围军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东巴医药的发展和形成时期,也是纳西 族医药的萌芽时期,此时以巫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为主要特征。 明朝“洪武调卫”后,丽江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变,大量来自中原的军屯、民 屯进入丽江地区,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涌入丽江,东巴医药体系逐渐与中医药、藏医药以及其他民族医药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了纳西族医药文化。 《玉龙本草》最早形成于明代宣德至正统年间纳西族名医阿普井日创办的 “邵恒堂”,雏形于清代中期,历经岁月得以不断积累,是纳西族第一部系统民 间医学集成。相传于500年前(约明朝万历年间),丽江古城和氏十八代原姓 祖阿普目,也就是纳西族民间中医世家《绍恒堂》的创始人,编写了一部《玉龙 本草》,收藏有本地产中草药“三百八十七种,并阐述了纳西用药之单方”,其 中有《玉龙本草备要》、《伤寒秘诀录》,《伤寒疾注》《术素心得》等四部专著,成为纳西族人民的民族医药遗产的代表著。《玉龙本草》共收录滇西北纳西 乡土药用植物500余种和大量药方及医案资料。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对目前民族医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傣医学、藏医学等进行综述,并浅析其特色诊疗挖掘、发展和保护传承的模式,为探索发展的其他民族医学特色诊疗技术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标签: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实践中,许多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且大多有别于中医尤其是现代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渐至被忽视,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的现状 1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简介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民族医学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民族医学的特色诊疗技术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瞩目。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在云南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傣族、藏族、彝族、怒族、哈尼族、基诺族的诊疗技术进行了发掘、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诊疗方法。傣医运用“四塔五蕴”理论、人体解说、三盘学说、雅解(解药)学说、风病论等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十大传统疗法其内容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疗法)、“抱“(口功疗法)[1]。藏族诊断方法有问诊、尿诊、脉诊、望诊及试验诊断,其中尤以尿诊独具特色;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和外治等方面,诸如:药物治疗、械治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拔火罐、冷热罨敷、药水浴、搽涂外敷疗法、饮食疗法等等。彝医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合称“四诊”,传统彝医有“眼观五色,耳听五声,鼻息五气,口问五因,手摸五脉”之说;疗法以彝族医学的三气理论、清浊二气六路学说和毒邪理论为指导,运用彝族医学的理法方药治疗疾病。哈尼族医生临床诊察病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便,医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收集病情资料,通常采用一望二问三摸的简单诊察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病症,同时也会运用手掌印诊、手指纹诊、指甲诊、皮肤诊等一些特色诊法;治疗疾病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其中饮食疗法是哈尼医生常使用的内治方法,是哈尼族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外治法用药物、器械,或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体表、肢体或七窍,以治疗疾病;此外,“医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原始诊治方式至今仍存在于少数边远的哈尼族地区。怒族民间医生看面色、看指甲,依据“手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精神疗法等。拉祜族诊断疾病使用望、闻、问、摸和以药试探诊断五法,治疗方法包括草药内服、提风、胸鸡、火功、佩戴、熏洗、坐浴、封刀接骨,推抹、刮痧、拔罐、药粥等。

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

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 本文通过对占有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的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分为六个时期,即百濮医药时期、爨蛮医药时期、乡土医药时期、滇医滇药时期、中草医药时期和彝族医药时期。 标签:彝族医药;历史;源流 无论是查阅彝、汉史志文献,或者是考查碑文墓志,字里行间诸如“忘形宇宙之中,寄傲羲皇之上”的彝人情结,不时感动着我们,深感彝族文化渊源之久长,内涵之博大。为了追溯凤毛麟角的彝医史实资料,以利全面认知彝医,正确估价彝医在彝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担负过的任务和所起到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存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大致分为六个时期。 1百濮医药时期 陈毓芳在《五华文化史话·云南医药文化溯源》一文中说:“云南医药最早的记载,还是反映在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时代史实的《逸周书》,《逸周书》中已有云南濮人向周王朝进献丹的记载。”[1]且所献物必是“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2],意思是说百濮所献的叫做“丹”的药物是百濮人居住地域所产之物,而非其他地方得来的药物。丹,是提炼过的药物,是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3]以上史实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百濮人会提炼丹,二是丹的用材产自本地。 百濮,亦称“濮人”、“卜人”,最早见于《尚书·牧誓》,为商周时的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之南。[4]即所说的江汉之“濮”,散居楚西南及夜郎、牂牁一带。[5]总的来说,百濮是从江汉平原到云贵高原都有分布的一个古老族群。[6]川、滇、黔、桂彝族各支系的自称是有共同特征的,大部分自称中都有“濮”及与之口音相近的“泼”、“拨”等,如诺苏濮、濮拉泼,《西南彝志》中有“武濮所”的记载。彝族与古“濮人”有渊源关系,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拨”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中的延续,史志中亦有“哀牢夷”即永昌“濮人”的记载。[7]云南古代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频繁的分化和不断的融合,以近代的彝语支民族来说,如果追溯他们的历史,则很少有一成不变的单一民族,彝族是由古代的“羌”、“濮”、“哀牢夷”融合而成。[8]从以上史料着眼,我们并不难理解“濮人”是当代彝族的祖称这一事实。彝药在百濮时期就已鹊起,也是可信的,没有一定的使用经验是不会有“丹”的出现的。 2爨蛮医药时期 爨夷或爨蛮,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层,对哀牢王国到南诏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他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到目前虽然尚未发现哀牢王国到南诏政权的这个时期的彝文医药典籍,但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汉文书籍《蛮书》、《南诏野史》、

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刘因华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医药多姿多彩,民族药物资源丰富,民族医药的发展前景较好.笔者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简述了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7(028)001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作者】刘因华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 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发展“绿色药业”,已成为世界消费潮流的趋势,这给传统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笔者认为,加强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民族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基本概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居全国第二位。人口

在5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 南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有傣族、藏族、彝族、壮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藏族医药等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争相开放的奇葩。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这些民族医药各自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近几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逐步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的民族医药学,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开展全国民族医药情况调研工作”的部署,2004年8月,省卫生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积极组织,以问卷形式对各地州民族医药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由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负责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基本情况[1]。 1.1 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重视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云南省各级政府及卫生 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到民族医药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障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民族医药工作作为中医工作的重点来抓。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省委、人大、政府关心和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1986年省政府主持召开了“云南省振兴中医药大会”,设立了发展民族中医(含民族医)专项经费。1996年省政府再次主持召开“云南省中医发展大会”,增加了中医(含民族医)发展的专项经费。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民族医药的工作十分重视,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地民族医药机构建设、产业开发,制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关心。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部分民族医疗机构列入定点医疗保险单位,如傣医院、藏医院、彝医院为当地医保定点医院之一。民族药品种列入基本医疗用药范围,如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摘要】从文献的发掘整理、基础理论、诊法治法、单验方、云南民族药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文献角度找出民族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价值依据及民族医药的临床用药规律.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目前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价.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5)001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概述 【作者】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1 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基本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占云南省总人数的1/3以上,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

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1]。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人口在5 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是全国特有 民族最多的省份[2]。云南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 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3]。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状况不同,其医药创造和医药成就也各有千秋[4]。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彝族医药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药物[5]。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医药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开发研究以及民族医药的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文献的调查、发掘、整理和保护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 口传文化难以计数,书面典籍约可估量[6]。云南的傣族、藏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故能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属于“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医药)。且彝族是云南使用范围最广的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潜藏着巨大的挖掘价值。在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各自的民族医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一批民族药志、验方集、选编、名录、图鉴以及用药标准等[7],云南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1.1 常规载体文献 (主要为纸质文献) 傣族整理出版了《档哈雅龙》、《档哈雅》、《竹楼医述》、《傣医传统方药志》《古傣医药验方注释》、《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族传统医药方剂的研究》、《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傣药验方集》(1~3集)、《德宏民族药志》、《德宏民族药名录》、《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汇编》、《元江傣族药》,《中华本草·傣药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那么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局部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局部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开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

健康教育在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健康教育在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生活质量影响 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空腹血糖(9.51±2.34)、(9.52±2.35)mmol/L和餐后2 h血糖(13.27±3.36)、(13.36±3.16)m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空腹血糖(6.85±1.71)、(7.82±1.39)mmol/L和餐后2 h血糖(9.26±2.11)、(10.26±2.36)mmol/L,较护理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糖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健康教育;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治疗,长期的高血糖对患者身体产生巨大损害,导致患者机体组织出现病变,特别是肾脏、心脏、神经、眼部、足部等出现功能损害[2]。因此高血糖对患者生活治疗产生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血糖,高原地区具有干燥、缺氧、严寒等特点,故高原地区居民的主要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高盐为主。有研究显示,高原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使短时间内血糖控制良好,但长期缺乏专业的指导与监督,病情很容易出现恶化,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3-5]。本研究在高原民族地区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给予全程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20~71岁,平均(45.3±1.3)岁;病程1~10年,平均(5.6±1.4)年;藏族98例,汉族10例,纳西族10例,傈僳族5例,彝族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2例,初中及中专54例,高中及以上4例。对照组130例,男78例,女52例;年龄21~73岁,平均(45.8±1.2)岁;病程1~9年,平均(5.5±1.2)年;藏族56例,汉族40例,纳西族18例,傈僳族1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1例,初中及中专46例,高中及以上3

纳西东巴医药在大健康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纳西东巴医药在大健康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作者:覃丝马芸李铭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健康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医药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研究了过去20年与纳西东巴医药文化、思想形成、治疗特色等相关文献,分析了东巴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依托政策支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等方面结合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究东巴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大健康;纳西族;东巴医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001-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the our country, how 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polic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otspot. In this pap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the past 20 years about Naxi Dongba medicin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was studed, and the the Dongba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was analyzed. By relying on the policy support active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deepe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path of Dongba medicin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Keywords:Healthy Environment; Naxi Nationality; Dongba Medicine 納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可追溯至汉晋时期,最早源出今位于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现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其中又以云南省的丽江为纳西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1],其有着独特的风俗及传统的民族医药文化,纳西族特色的诊疗法还被入选了云南省“非遗”传统医药名录[2]。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冲击,保护纳西传统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极为迫切,笔者通过对纳西传统民族医药的发展源流、现状进行梳理概括,从大健康时代视角来探讨对其传承的保护,为推进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纳西东巴医药概况

藏族、纳西族生育价值观与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

藏族、纳西族生育价值观与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 作者:和新琼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5期

摘要:为了研究现行生育政策、生育价值观与生育意愿的现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张进辅等人编制的“生育价值观问卷”和自编的“农村少数民族生育意愿调查问卷”作为测查工具,对126名纳西族、藏族被试进行测查,测查发现:(1)经济水平对生育价值观有显著影响;(2)民族文化习俗对生育价值观具有显著影响;(3)藏族比纳西族更赞同生育做人、孝道,对社会贡献,而纳西族更赞同顺其自然的看法;(4)两种民族把生育两个孩子作为理想选择;(5)对养老保险的理解都有缺失。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根据民族特点制定相应的国策,加强保险的宣传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政策。 关键词:生育意愿生育价值文化差异调查研究 一、引言 生育价值观是个体对生育各个方面重要性的看法或认识评价的心理倾向性,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直接体现为人们对不同生育目的、方式和倾向的选择取舍行为。以往的研究多半集中在生育意愿或生育观上,虽然生育观与生育价值观在概念上有相互交织之处,但是前者的涵盖面要比后者更广,它包含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生育与避孕的决策权等生育价值观之外的内容。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也常混淆,其原因除了人们认为生育价值观从属于生育观外,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测查工具。因此,难以重点分析考察人们对有关生育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和选择取舍,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生育价值观的研究更为罕见。云南作为中国西部的多民族省份,研究现行生育政策、生育价值观、生育意愿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少数民族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权衡分析比较了张进辅与孟宪东、郭克敏等人编制的有关测查问卷后,本文选择前者编制的生育价值观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对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藏族和纳西族育龄农民进行测查,以探讨其生育价值观的影响、生育意愿特点,民族文化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为更好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民族植物学下摩梭植物的药用的初探

民族植物学下摩梭植物的药用的初探-旅游管理 民族植物学下摩梭植物的药用的初探 于晓航胡亦利吴思佳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同一环境中对相同植物的应用可能会有所不同。位于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因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母系氏族文化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摩梭人至今还保留原始的“阿肖” 走婚习俗和母系家庭制等母系氏族文化。近年来,泸沽湖因其静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而它特殊的民族文化也随之成为国内外社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但在其特殊的原始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我通过此次简单的访谈调查与文献查阅,试以民族植物学的角度阐述摩梭民族植物的药用种类及入药方式,挖掘研究摩梭药用植物的现实意义。 一、摩梭人的生存情况 摩梭人是忽必烈时期来到四川与云南交界的蒙古人,随着木府的兴衰变迁,现今称为摩梭人,定居在云南泸沽湖地区。他们90 %以上是农业人口,进行农业生产,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技术又落后,所以大部分村落还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以种植水稻、稗子、玉米、大麦、小麦、青稞、洋芋、燕麦等粮食作物为主[1]。泸沽湖地区本地摩梭人只会种植少数几种蔬菜水果,加之季节原因,致使摩梭人常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因此,他们只在合适季节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的补充。另外,摩梭人的畜牧业在家庭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牲畜有牛、马、猪、鸡和少数牦牛。摩梭人喜欢将剩余的猪肉鱼肉等肉类腌制成猪膘肉、酸鱼等,这种食品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但这也意味着摩梭人一年内大半时间吃不上新鲜的肉类。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抵抗力不强,缺

乏维生素等营养。 从早期驰骋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到今天分布地区狭小、人口数量稀少的族群,摩梭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与疾病斗争,为增加本族群生存的竞争力,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医药文化,在摩梭民众的健康和繁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摩梭人药用植物种类 摩梭人聚居在云南泸沽湖地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植被种类,其中热带植物最突出,温带植物最丰富。摩梭人药用植物147 种,来源于72科133 属,除1 种外来栽培植物外,其余均为野生或野生挖回家中栽培。药用植物生态型包括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其中以草本为主,占75%左右。目前摩梭人使用药用植物中,利用根、茎的种类最多,占53.7%[2]。这与我在泸沽湖女儿国地区实地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处于高原地区这一地域特点,加之当地蔬菜水果少,使得当地摩梭人易患感冒、发烧类疾病。另外由于泸沽湖交通非常不发达,因此他们的药用植物直接取用最常见的老姜、大蒜。三、摩梭人药用植物入药方式 根据实地访谈调查,泸沽湖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海拔两千一百米的高原地区,当地摩梭人为了民族的持续繁衍,植物的药用方式也是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泸沽湖女儿国村内少诊所,基于摩梭人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他们的主治医生大多是村里的喇嘛,就医方式一般是请喇嘛到家里来看病。村里的摩梭女子介绍说,他们感冒发烧时,老人和喇嘛传下来的药方即是将老姜片放在肚脐上,扣上一个银碗,喝一杯热水。与汉族传统的熬制姜糖水而内服不同的是,摩梭人对姜的利用是外用治疗法,故此法对老少都是行之有效的。而摩梭人喜食猪膘肉、喝苏理

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云南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KOA)的发病率,并与国内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区的中老年人患病率进行比较。方法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海拔3160米的尼西乡、海拔1900米的金江镇对农村户籍50岁以上的554例中老年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膝关节放射学检查等。结果迪庆高原地区的总患病率(38.4%)高于其他地区,女性(47.7%)高于男性(27.4%),藏族(53.8%)高于纳西族(25.6%)及其他民族(29.3%),尼西乡(29.7%)高于金江镇(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迪庆高原民族地区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的中老年人,形势较为严峻,尤其以女性患者为甚。因此应重视并加大对该病的研究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KOA危险人群要提前、早期、有效地干预。 标签:迪庆高原;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类关节疾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炎形式和引起慢性残疾的首要因素,又称退行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或增生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临床特点主要是关节疼痛、变形和功能受限。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患有骨性关节炎(OA)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其中以KOA为主,55岁以上人群X 线有KOA表现者占60%,65岁以上老年人以的发病率可达85%,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人都有至少一个关节有以变化。众多学者也对不同地区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2005年余卫等[1]报道北京市城区女性患病率为15.0%,男性为5.6%;2007年李立强[2]报道上海市城区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女性临床患病率为12.8%,男性为9.2%;2011年顾斌等[3]报道上海郊区女性患病率为46.7%,男性为31.3%;2011年胡晓琴等[4]报道四川城区老年人KOA女性患病率占14.6%,男性占8.2%。而对高海拔民族地区KOA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很少,因此笔者对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两个农村乡镇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香格里拉地理环境的特点,本次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香格里拉尼西乡、金江镇对农村户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获得受检者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膝关节放射学检查等,受调查人数580例。其中获得完整资料的554例,有效回收率为95.5%。 1.2 调查方法 对受调查者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慢性病患病情况,并行站立位双侧膝关节正侧位X 线摄片检查。

云南纳西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知晓、治疗现状及疾病经济风险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

综述 云南纳西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知晓、治疗现状及疾病经济风险研究 由于工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显著或无形的污染让环境趋于恶化及人们在生活中运动量等方面的改变,伴随而来的就是呼吸道疾病的日益猖獗,且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议题,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更是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病种,且它也变成影响世界人民身体健康的元凶之一,目前全球共有约2.1亿人正在遭受着或遭受过阻塞性肺疾病的折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英文简称是COPD,这是一类型肺部疾病,其典型特征是慢行发展趋势非常显著,同时气流受限症状显著,另外该症状并非完全不可逆,同时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在于经常性咳嗽、经常性气息急促且、痰明显比较多且会有咳痰现象、身体素质下降耐力显著下滑等,由于病情长期迁延不愈,给个人及社会均造成了较大的看护和经济压力[2]。COPD是一种当前治疗见效较为缓慢,且患病率显著较高的病种,如果以危害性排名,其已经高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榜单第一[3]。 从全球来看,COPD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之一。全球COPD倡议在全球进行数据搜集后指出,到了2020年,在常见致死原因中,COPD排名将会持续上升,并且可能会攀升到第三位,到2030年,全球会有超过六千多万人身上出现该类病情[4]。这种显著造成人体机能损害的慢性病,会拖累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5,6]。就中国来说,由于存在庞大基数的吸烟人口,且工业化高速扩张伴随而来的空气质量降低,COPD已经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向,成为主要致死病因,且已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压力和负担[7]。根据卫生部的数据,目前中国致死原因统计中,呼吸类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偏高,其中在城市人群中是第4位,相较而言,农村人群呼吸类疾病要更为严重,已经爬升到第 3位,每年COPD患者中都会大量人数由于各种原因死亡,高达128万[8]。 综上所述,COPD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COPD进行更为详细的了解,对于提高其针对性预防质量和水平,对进行该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