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理论发展史

营销理论发展史
营销理论发展史

营销理论发展史

1, 1923年:市场研究之始——开辟理性营销之路

西方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这一特点从其孕育之初已经显露出来。

1923年美国人A·C·尼尔森开始创建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研究食品店和杂货店的货架,以计算货物的流动情况。以此,来估计整个市场的销售规模和各个品牌或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市场研究使企业的一切营销决策不再凭感觉、经验,而是不断进行调查、收集信息,不断跟踪营销活动的结果,不断对营销进行诊断。从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的工作就成为营销活动不可分的有机体。

当电视到来的时候,尼尔森还采用他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收看电视和电视广告的观众总数。他的“每千元成本”概念影响着与广告相关的媒介实施计划、促销计划、分销模式、招待和活动制作的决策工作。尼尔森在市场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使他在营销界、广告界、媒体界、信息咨询领域都留下影响。

20世纪之初,只是零星的市场调查有所出现。因为,大量生产意味着数量上更大和地理上更远的市场。所以,需要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态度。1911年第一个正式的市场研究部门在柯蒂斯出版公司内成立。主要研究汽车销售,因为制造商相信,凡是有足够资金和购买意向的人都会购买汽车。制造商还力求寻找一批目标消费者去有目标地促销。几年以后,D·斯达奇率先进行广告认知测试,E·K·斯庄引入了回忆测试和回忆度量。但这时的市场研究活动并未被大量制造商所重视。

1916年学者阿奇·A·肖就建议市场人员要在广告、推销、定价正式投入之前进行市场测试,意识到广告浪费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已刺激起的需求。这一点已足令时人难望其项背。

F·E·克拉克和C·E·克拉克在30年代的营销创新在于他们把“市场信息的收集与阐释”破天荒地正式引入营销概念。他们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阐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诸如什么产品可以买得到,销售者想卖什么,采购者想购买些什么,各自愿意付出或承接的价格是多少。市场研究的活动在此时已出现了。

整个30年代。市场调查研究业因尼尔森而得以广泛应用。两个重大事件促使了市场研究业的发展。第一是广播媒体的广泛使用。广播媒体的使用促使尼尔森采用他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收看电视和电视广告的观众总数。如尼尔森在30年代末,对访问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状况进行交叉分析,使不同消费者对问题回答的差异性显现出来。简单的回归分析引入市场研究。第二是战争使得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到很多前线研究上,二战前还显得不

成熟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被引入并经过调整来研究士兵和他们家庭的消费行为。诸如,实验设计,民意调查。

从40年代始,定性研究(座谈会)形式的研究方法在市场研究中得到应用,之后就广为流传。座谈会成为产品概念、广告概念、产品测试、产品包装测试等不可缺少的工具。40年代末期,随机抽样的样本设计概念得到广泛认同,抽样技术在民意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少量的心理学家引入了产品的消费者测试技术。

2, 1931年: 品牌经理制——管理创新

宝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理建制,历经近70年仍受到青睬,组织结构对营销的影响从中看得很清楚。

1931年,麦克尔罗伊引发建立了宝洁品牌经理体制和内部品牌竞赛的机制。这种破天荒的管理使得传统的职能管理形式在包装消费品行业受到很大的挑战。从此,产品或品牌管理方式成为众多公司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

传统上,公司营销是职能上的管理,即分调研、广告、促销、新产品、分销。而麦克尔罗伊则主张专门指派一个经理负责一个品牌/产品的市场活动,包括产品/品牌的引入市场、它的更新、它的成长、它的销售与营销。这样,即使公司的弱小品牌也都有人照顾,使品牌得以保护。当年,宝洁因为香皂品牌“佳美”销售不景,便委任麦克尔罗伊专门负责这个品牌的开发与促销工作,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佳美销售状况得以扭转,他也在后来成为宝洁的总经理。所以,产品/品牌管理形式使每个产品都得以保护。同时,一个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便可担任品牌助理,只要他有几年经验,知道品牌管理的运作之后,他就可以委任为品牌经理,负责与公司里的各个市场营销职能经理如调研经理、广告经理、分销经理、促销经理、生产开发经理合作,推动品牌的成长,及时跟踪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所以,宝洁的品牌经理制使得年轻人得以委以责任,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营销大学;是培养营销将才的天地。

在产品众多的包装消费品公司甚至是产业公司,产品经理的管理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传统上以职能形式的营销使各职能部门都竞相争取预算,而又不对产品的市场负责任。产品经理开始以一个“总经理“的形式对一个产品的全面市场表现负责。所以,要搞好品牌/产品的营销,他就必须学会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寻求职能部门的合作。由于所接触的面较广,经过品牌经理之后,他们便能上升为市场营销部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营销活动。

二战后,一个又一个的宝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着重要空间,这一点与他的品牌管理形式分不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消费品或产业性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品牌/产品管理模式,如强生公司、花王公司、杜邦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这说明了品牌管理模式的威力。

当然,品牌经理制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品牌经理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他虽然对品牌负全责,但又无权指挥其他部门,必须依赖相关部门的协助。所以,他处于看似“总经理”又不过是个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同样,由于品牌经理有一个工作的期限,在他调离去负责另一个品牌之后,原来的品牌市场表现又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公司品牌大多,则有太多品牌经理,相同产品不同品牌经理间为争夺预算而产生矛盾。在不少公司品牌经理制管理形式正受到威胁。

20世纪90年代末的发展是品牌经理制的变种,如品类经理制(产品大类经理),指派一个人负责一个产品大类的营销;或把某些小的产品归入其他产品经理所管理。甚至,有的公司还把享有同一分销渠道等营销资源的产品交由某一产品经理管理。因为零售商更多采用“一揽子采购”方式,为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消费品公司采用的是品类经理而不再是品牌经理。

3, 50年代: 营销管理——从经济学母体中分离

风雨百年,营销先是从经济学母胎中分离,而后得以茁壮成长,今天,它己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最有用的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一些市场营销研究者正式把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转入管理学研究。其中,霍华德是一个具有影响的营销人物。在其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一书中,他

用管理学观点重点研究了营销的应用性。该书的四个特点是,第一,以管理决策为导向;第二,运用了分析方法;第三,具备企业营销经验;第四,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的分析手法。所以,全书的核心仍是从营销管理的观点来研究营销理论的应用。管理的主旋律是如此凝重,以至书中“营销”一词几乎总是与“管理”一词连接一起使用。他说:“营销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部分,它涉及的是比销售更广的领域。”事实上,霍华德的著作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

美国教授P·科特勒(Philip Kotler)是营销管理集大成者,从1967年开始,他每隔约3年出版更新《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2000年已出版第10版(世纪版),从而使他成为全球公认的营销学大师。

营销走向管理导向是一个历史飞跃,因为传统上营销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但是经济学往往着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等研究,其中心是短缺。所以,经济学中对营销的研究是片断的。营销研究的必须是企业的活动。其核心是交换。科特勒说过:“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乃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的祖母。”如果要从中推算营销学的年龄,那么可以说营销学正处于不惑之年。

自50年代营销走向管理学之后,营销环境的研究成为最热点的研究之一。首先,企业要把营销置于变化的环境之中。营销管理的精粹在于公司创造性地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密西根大学的麦卡锡发明的4Ps,也指出环境在营销中起作用。营销的外部因素是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与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PEST),它是营销经理不可控的。营销经理的任务是创造性地适应和调整营销策略。

50年代营销迈向管理导向,70年代,营销又把战略计划纳入考虑。利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模型,把公司业务分成不同的类型,决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建立,哪些需要收获或淘汰。从这一思想中产生了“营销战略管理”概念。公司决定进入什么细分市场,选择什么目标市场,决定开发什么新产品,又决定什么样的产品组合,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应有什么策略,都属于公司高层需要决策的问题,对公司影响深远。因此,它们居于“营销战略管理”的内容,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士需要关注的。因此有别于50年代只注重于营销的战术性策略如4Ps。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80年代又兴起了“跨国企业全球化管理“的研究。这样,营销在今天成为了一门体系全面对公司有指导价值的科学。它指导着国内企业,指导着他们的战略性规划,也指导着营销经理们的业务,还可指导一个企业全球化管理中的标准化与调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

4, 50年代以后: 市场研究发展为专业服务产业

市场研究逐步成为营销之基础。营销人员今天不再凭直觉与经验作出决策,他们己将市场研究作为日常的工作。市场研究成为营销例行的身体检查。

20世纪50年代以后,市场研究业出现繁荣并成熟。消费者行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成为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研究利于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的制造商更好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为广告的有效诉求提供依据。品牌成长与消费者研究更是分不开。 传统的零售商店和杂货店货物流动研究因电子扫描技术而变得更精确,更迅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它不只是用来为制造商提供营销信息;也为其提供分销和更好处理货品补给提供方便;更使零售商本身货架管理和库存管理科学化。

而媒介研究更因通讯、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变得信息面广,用途更多。运用市场研穷服务的行业不只是包装消费品公司,更进入到服务业、产业性机构、媒介、广告公司、医药业、政府政治机构、非盈利性机构。

市场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专业服务产业,与广告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一样,成为公司成长的服务伙伴,从事消费者行为、零售商审计、媒介监控等研究服务。在美国,前50家最大市场研究机构,1994年研究营业额已达40亿美元之巨,最大市场研究机构邓白氏营销信息服务公司(D&B Marketing Information Services)年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之巨。它们更随着其国内公司的全球化经营而在海外大办分支机构,邓白氏营销信息服务公司年营业额的64%来自海外机构。90年代以来,其属下的A·C·尼尔森公司开展了在华业务,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服务机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研究服务业也会加大其全球化浪潮,因而,这些市场的研究业将会进入成长期,本土的研究机构研究质素将有所提高。

5, 1956年: 市场细分的思想和方法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将整个市场细分而切入和选择目标市场,是最有价值的营销智慧之一。

整个19世纪,企业追求的是以标准化和规模化来扩大产量,节约成本。因此,产品设计变得无关紧要,品质过得去就行。产品能否互换成为关键,统一规格是最大的优点。这种企业所追求的是“大量生产”、“提高效率“。而消费吝被认为都是一样的。福特认为“天下的汽车都是黑色的T字型车”,所以,其成功的关键被认为来自于改变生产线、大量生产而降低成本。

然而,到了50年代未期,追求统一规格与效率的企业开始情势直转。在美国,解甲归田的士兵和家人在享受了10多年的安乐生活之后,不再被物资的稀缺而因。尤其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开始渐渐步入消费,而他们显示出来的却是更多的个性和差异化。最初在日用消费品领域,消费吝消费出现了差异,而且差异正越来越大,并波及到其他行业。不同的消费吝,其需求不一样,这是公司以前所不知道的。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正式提出“市场细分”。他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这就要求公司对市场进行细分,而不仅停留在产品差异上。哈拂大学的泰德·李维特(TedLevill)在《营销近视病》一书中说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NEEDS),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李维持批评底特律当时的汽车经理人,认为他们花太多的时间在生产谎程和其他企业管理层面上,但轻视了追踪消费者需求与欲求(WANTS)的变动趋势——而这偏偏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唯一理由。

自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营销界一刻也没停止对消费者的研究。根据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来区分其消费特点成为细分市场的最基本工作。更有甚吝,市场营销吝们通过分析消费者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来细分市场,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媒介服务吝和广告代理商开始研究不同消费者对媒介的偏好。

6, 1957年:市场营销观念——企业活动的新思维,

营销中最困难的莫过于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在整个二三十年代,企业都是产品主导或推销主导的观念。专注于产品质量并不是坏事,但如果产品本身就不是消费者所需求的,那么,质量好又有什么用呢?同样,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消费吝的需求,等到生产出来之后再求诸于“强力”推销,则更有悖伦理和道德。50年代提出的市场营销观念以崭新视角对企业活动进行审视。营销大师科特勒提出“是营销而不是生产,将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制定什么样的价格,在何处以及如何销售或广告”。

想想在遥远的世纪之初,企业生产活动高于一切,营销活动尚未出现于企业活动中。因为,公司追求规模化、标准化、规格化产品以降低成本。“制造业英雄”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生产最大产量产品,他们受到社会的推崇。所以,生产高于一切。人们还没有正式提出营销的概念。如在1916年,学者阿奇·肖把企业的行为由3个部分构成:生产,它改变了事物的物质形态;分销,它改变了商品的地理位置和所有权;辅助性活动,它使得前二者顺利。在这里,他把分销与营销等同起来。可见,营销尚未出现在公司的活动中。也有学者在1917年给市场营销定义的时候指出:“营销始于生产流程之终结。”也显示出当时的生产观念导向。 195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观念”的哲学,声称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地从发现顾客的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方式满足了组织自身的目标。这是何等不同凡响的见解,对营销史有着非常的破旧立新。正如顾客所希望,市场营销概念的重点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是公司经营观念或市场观念的一次重大史诗般的飞跃。

市场营销观念提出了企业市场致胜在思想上的“四大法宝”。“顾客需求”是公司一切活动的中心,所以,发现需求成为公司生产的前提。事实上,是失有市场调研活动,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功效、外观、特点之后,才有生产。而不再是传统上先生产,并设定一个能补偿成本又能赚到钱的价格,再经由掌控的分销通路,将产品陈列货架上,大力加以促销。“目标市场”是其又一个法宝。公司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公司必须在大市场中寻找符合自己资源,得以发挥其优势的细分目标市场。从“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向“激光”式的聚焦。找准目标,有的放矢。“整合营销”强调以最佳方式将公司营销活动付诸实施,要求各种营销活动以及企业其他职能的活动相互协调,在预算、时间投入、规划方面做到有效整合,产生合力。“通过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公司利润”强调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这一观念事实上是顾客与公司双赢的关系,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实现公司自身的目标。

7, 1960年 营销组合——创新源于综合

在营销历史上,再也没有比“P”字游戏影响面更大的了。

至今,在营销史上,没有什么比4Ps对公司、学术界、社会影响更大的了。如果要调查公众“什么是营销”,相信最大比例的人会把4P与营销等同起来。是的,不管你是营销专业人士,还是营销业余爱好者,甚至,你根本就从事与营销不相关的工作,但你都可能知

道营销中的4P。

1960年美国密西很大学教授J·麦卡锡(Jerome Mecartry)提出的4Ps理论,横扫了授予企管硕士学位的商学院。麦卡锡的著名“4P”组合,就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通路(PLACE)、促销(PROMOTION)。

它的伟大在于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当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的简单也正是它的不足。早在1916年就有学者论及了工厂选址、工厂建筑风格、中间商、直销人员、广告、市场分析、定价诸营销组合因素。到1950年左右,尼尔·鲍顿开始采用“市场营销组合”概念,鲍顿说,他是以詹姆斯·柯立顿在1948年所作的关于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决策者”,一个“艺术家”,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者”的理论中得到启示的。此后,他采用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个术语。他还确定了营销组合的12个要素。他指出,营销学家将比经济学家、销售人员和广告人员走得更运。也是在50年代,另一个很有影响的营销学者霍华德提出了已非常类似麦卡锡的组合理论。霍华德的营销工具已涉及到今天这个时代成型的营销工具的大部分,如产品、渠道、价格、广告、人员推销。

虽然上述各类营销组合的提出都为麦卡锡的4Ps作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但没有一个营销

组合比4Ps更能让企业与社会所广泛接受,他所引起的一场“P字游戏”更让营销界热门非凡。其实,营销组合作为工具正式提出者是理查德·克莱维特,他把营销要素分为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他的学生麦卡锡在西北大学学习营销学的时候,把其师的营销组合改变成更加有助记忆的简便方法,即“4Ps”。从此,开始了营销学领域的“P字游戏”。后来,因为服务业在70年代迅速发展,传统的组合不能很好地适应服务业的需要,有学者又增加了第5个“P”,即“人”(PEOPLE);又因为包装在包装消费品营销中的重要意义,而使“包装”(PACKAGING)成为又一个“P”;70年代,科特勒在强调“大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 RELATl0NS)和政治(POLITICS)。

在70年代,当营销战略计划变得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l0NING) (即细分SEGMENTATl0N)、 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l0NING)。这样,营销组合至今已演变成了12Ps。

8, 1963年:生活型态——破译消费者的新工具

透彻了解消费音是营销中最大的难题。“生活型态”的概念不但提供了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也改变了把握消费音的思路和工具。

1963年,威廉·莱泽引起了营销界的重视,他引入了令人着迷的“价值观”与“生活型态”(VALS——Value and Lifestyle)。这一概念曾为社会学家所用。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社会阶层(经济与社会状况)更为生动地向我们提示了人民的消费方式,营销学从此告诉企业某种生活方式的人他们的购买行为是什么,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品牌,就这样用生活方式来推导其购买与消费行动。而生活方式又是可从其媒体习惯、休闲活动、对社会政治影视作品态度等反映出来。看到一对衣着漂亮入时的“士”夫妇,人们就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什么,唱什么和穿什么。我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生活的群体的需要来设计产品。

生活型态的引入更新了营销的内容,传统上进行“细分市场”时,营销经理或研究人员主要从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不同消费者的行为模型。“生活型态”认为,人口统计的特征只是影响购买与消费的最基本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生活型态”更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购买,而且更加不确定。但却是对企业营销至关重要的因素。

“生活型态”的引入促使市场研穷人员强化消费者态度与使用方式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来判断其生活方式。同时,对品牌则了解品牌个性,赋予品牌相应的人物特征。这样,什么样生活方式的人便与什么个性的品牌相对称。 “生活型态”这一概念对广告的影响更是具体而深远。从广告概念形成,到广告文案制作,创意设计,所有的表现都以生活方式为依据。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研究与提出大大丰富了营销的内容。

?9, 1969年:定位——创造新的差异赢取市场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创造出与对手有别的差异是公司营销中的一大焦点,营销大师先后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理论和策略。

20世纪70年代的定位论。不仅以更大的创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成为整个营销活动的战略制高点,是决定诸多策略的出发点和依据。

50年代——产品时代:50年代初雷斯提出USP理论,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ales Proposition),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产品的利益是什么。同时,它还主张这个主张是竞争者所没法做到的。因而,对品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科技进步,各种替代品和仿制品不断涌现,寻找USP变得愈益困难。

60年代——形象时代:大卫·奥格威提出品牌形象论,认为描绘品牌形象比强调产品具体差异要重要得多。主张广告目标就是创造品牌形象差异。着眼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功能利益点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奥格威的形象论认为消费音购买时看重的是实质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形象化的品牌就是带来品牌的心理利益。在此理论指导下,奥格威成功策划了劳斯莱斯汽车、哈撤韦衬衫等国际知名品牌。广告界刮起了“品牌形象

论“的旋风。

70年代——定位时代:1969年两位美国年青人届特和里斯(Trout, J & Rise, A.)提出定位论(Positioning);1979年出版专著《定位:攻心之战》(Po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定位论强调随着竞争激化,同质化、相似化严重,所以需要创造心理差异、个性差异。主张从传播对象(消费者)角度出发,由外向内在传播对象心目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而要由外向内,就需要研究了解消费者的所思所想,通过调研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市场位置。

1996年,屈特等(Trout,J& Rivikin, S)又发表了《新定位论》(THE NEW POSITIONING)一书,该书进一步深化了解消费者的心。提出消费音的5种“心”思(思考模式),并重点研究了“再定位”(Repositioning)。

USP和品牌形象论都不愧是卓越的创新,而定位论更是一次革命,它改变了所玩的游戏方法,定位是对传统的USP理论和品牌形象论(Brand Image)的突破。实现了超越性创新。

10,1969年:营销泛化——非赢利营销

营销不仅对企业极具价值,营销的思想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商业活动之外的广泛的组织和个人活动。

科特勒和西德尼·莱维在1969年提出了“扩大的营销”的思想。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意识形态、政府、学校、政党、政治等。不管这些组织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事实上都在搞营销。这一点,使得营销的适用范畴变得“无孔不入”。

传统上,营销只是在产生交换或交易行为,有买卖关系时才发生。现在,营销开始不一定是要进行商品的买卖,更不需要有货币交易,而可能是一个观念的接受或一个计划的推广。如政党政治需要向民众传播其某一政治观点时,是在营销其观念;计划生育推行家庭计划时是在推行一个社会计划或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是在营销一个观念和社会责任。社会越是发达,各种团体、各种信仰、各种观念会越多,它们会吸收更多“志同道合”者,开展其争夺会员、争夺观念主导性。所以,营销是组织扩大影响的一个手段。

同样,我们也从欧美或香港的政党活动中看到其中的营销技法。从美国总统、州长每年不断上升的竞选费用、不断增多的广告投放、不断增加的活动事件都可看出政党政治对营销的运用。谁能募集到足够的竞选经费,决定其电视露面时间的长短;谁对选民心态、心理把握得准,也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布其“施政纲领”。

同样,公益广告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公益广告播放时间越来越多,也说明“扩大的营销”的意义。“扩大的营销”思想的意义在于把更多的社会活动纳入营销考虑。 ’

“扩大的营销”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到一国政党政治,每推出一个活动,每宣扬一个政治理念,每制定一个政策,都应做到用最少投入,让最多人知道,让最多人赞同,减少宣传费用上的浪费;更要先调查研究所针对的目标,用民众的语言进行沟通达到最佳效果。小到某个活动、某个计划,都要做到用最少预算达到最大知晓、引起最大兴趣、产生最大赞同和参与。社会分化越大,民间社团越多,一些现在届政府机构的活动应转由民间主办,财政性拨款减少,他们就应改变传统上不讲效果而注重形式化的宣传沟通方式。“扩大的营销”在发展中的社会有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也有学者反对“扩大的营销”,认为营销不是“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11, 70年代: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新价值观

企业不仅仅为了赚钱——卓越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70年代,企业开始反思其传统的营销活动,感觉到企业的营销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营销观或道德营销观,有人也称为生态营销观。这些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在营销时不但要考虑消费者需要和公司目标,更要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以,企业的广告、价格策略、分销活动都要兼顾社会与公司利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有被社会所不推崇甚至受到社会批评的可能。

而传统的企业营销认为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是天经地义,只要消费者喜欢企业就要满足其需要。但是,消费者有时是无知的,消费者对其消费或购买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不可能考虑得太多。所以,营销有时被批评是利用人的弱点,如企业说服消费者抽一个品牌的香烟或使用某一品牌的香皂或看某部刺激的电视片,但这些可能是对消费者不利的。

更有企业营销活动鼓励大量消费时会给社会资源造成枯竭,不利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具有前瞻性的企业要从社会营销观念这一创新性思维中吸取教训,例如,香烟、烈性酒的广告投放会受到社会立法的限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大众广告方式转而采用其他沟通方式;如果其消费有不可扭转的下降势头,则更要及时考虑其他相关产业生产。化妆品或洗涤用品厂家,如果其所使用的产品材料含有大量不可降解物,对江河生物或环境造成破坏,则要购进先进设备降低排放物的化学成分。快餐业要考虑其产品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娱乐业要提供好的精神产品。

对于发达国家,企业在社会道德或生态的考虑会较多,也有财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可能还不习惯考虑这么长远或无财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无疑会在未来几年受到立法的限制,影响其营销成果。

科特勒曾经指出,以环境资源之有限而论,使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实现最大化的目标是不合时代潮流的。指出社会营销观念“旨在产生最大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实现是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这就包含了营销的生态与社会性思考。

今天,面对新世纪,人们又在对营销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提出社会、公司、员工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成为追求的目标,一切产品或服务之营销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在资源越来越加速消耗的情况下,提出以环保为己任。相信在未来,这样的营销观念会成为企业营销理念的主流。

12, 1977年:服务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服务营销不仅为蓬勃兴起的服务业提供了营销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出服务这一新的竞争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美国经济的服务化即服务业在经济与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旦克写了一篇文章《从产品营销中解脱出来》,由此拉开了服务营销(Service Marketing)研究的序幕。他认为,泛泛而论的营销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支撑。如果把产品营销理论只是来个改头换面,就应用到服务领域,营销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服务行业中缺少相关的营销理论,恐怕与市场营销本身的近视作风不无关系吧。”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多

么中肯的劝言。

自那时起,营销学者对服务业的营销作出了理论贡献。更有不少服务业公司如花旗银行、联邦快递、英国航空在营销创新中屡创佳绩,比典型的消费品公司如宝洁、可口可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成功经营服务业公司,传统的4Ps是不够的,还要加上“人“(People)这一关键因素。因为服务不可能如产品一样通过大型流水生产线,标准化生产出来。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而生产与消费都会因人而异。判断的标准会主观多于客观。

瑞典服务营销学者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在培养公司经理层和员工接受以顾客为导向的概念时有重要价值。而这一点是服务性公司成功营销的关键。实际上,服务性公司,或者以服务为导向的制造业公司,内部营销可以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种营销文化。公司宗旨、服务理念、服务标准、顾客服务在公司中的地位,都要首先在公司内部达到共识,才能为顾客提供出优质的服务。公司管理层更要经常为内部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服务,提供满意和有价值的工作,才能保证员工对顾客的服务维持在高水准。公司形象、公司文化、公司理念、对员工的培训计划与事业规划都是提高内部营销水平的手段。所以,内部营销是服务业公司成功的重要因子。

一些专业服务公司也在面临营销挑战。如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证券分析事务所等专业化很强的公司普遍发现它们的品牌难以取得有利地位。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营销正成为营销学者研究的难点。尽管难以建立差异化,专业服务公司的品牌、质量、信誉已至关重要。顾客花钱让知名公司提供服务,而且愿意多花钱。知名品牌在招聘人才方面也有优势。如麦肯锡公司成为众多工商管理硕士选择工作的咨询公司。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市场也将会越来越对外开放。但是,它们一直认为服务业是“幼稚产业”,或者是关系到它们“国计民生”的产业。这些国家传统的消费品营销尚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如何顾及服务业?

总之,70年代未出现的服务营销研究热潮会在21世纪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更可能与传统的产品营销平分天下。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点可能挑战更大,因而传播者的作用会更突出。

13, 80年代: 全球化营销之道——全球化与本地化并举

如何在“地球村”的背景上开拓有竞争力的全球营销,是跨国公司及公司迈向国际化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全球化与本地化并举提供了解决之道。

1983年,著名营销学家西奥多.莱维特写了一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提出了“全球营销”(Global Marketing)的思想。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发现过于强调各个地方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广告方面的规模经济损失。他的观点激起了一场暴风雨式的论争。它的影响之大源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无孔不入,而它究竟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还是要经过改进来适应当地呢? ”

营销学从个别国家走向全球市场,而延伸产生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国际营销”(International Marketing)及“全球营销”(Global Marketing)。

这个问题在今天仍影响至深至远。面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正向全球迈进,它的争论还会持续,如中国、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迅速的国际化,都产生了对全球营销管理的浓厚兴趣。

如何为国际市场开发一种产品? 一种新产品是应当在所有市场上同时推出,还是分先后顺序? 对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和其它成分,公司应当实行多大程度的标准化? 应该怎么样

掌握对单个市场的适应方面的分寸?

如何避免在不同市场上自相矛盾所可能造成的损害? 在各国之间保持产品特色和品牌策略选择上的差别有无问题7

总体来说,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一体,应当是标准化还是因国因市场而异?

一种产品一经某一地区市场开发,则从产品开发角度看来,将其介绍到其他国家有时用不着吹灰之力,但有时却令人望而却步。消费者在汽车偏好上,北美、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南亚就迥然不同。要造一个“全球”产品注定要失败。因此汽车厂家必须兼顾每个市场和为所有市场提供清一色的汽车。日产公司在这一领域是先驱。它把汽车底盘不同设计的式样的数量从40个减少到8个,而其供应对象却仍是75个不同国家的市场。福特聘用了跨国研制队伍——在美国、意大利和日本——从而略胜一筹。不同的零件被混合起来,相互配合,以提供不同市场所需要的特色。可口可乐则改变其饮科的风味,以迎合当地的品味,在美国、英国、南亚销售的可口可乐,其口味是不同的。

国际化的好处是在一国市场出现的概念常常被其他市场借鉴。例如,宝洁公司在美国销售的洗涤剂采用为在荷兰使用而开发的表面活性剂和在日本使用而开发研制的酶。一般而言,受文化影响较大的产品要更多地强调各地市场适应性,而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则可以考虑更多一些的标准化。数字式影碟机(DVD)的市场营销组合在日本、北美、欧洲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服装、食品、住宅装饰受文化影响较大,因而,难以采用标准化组合。

相信有关全球化的论争还会持续下去。但勇于实践的公司却给了很好的答复,那就是,全球化的浪潮来势会更大,没有单一的全球标准化,也没有单一的当地化。“全球化营销”和“当地化营销”是成功的跨国公司并行不悖的原则,一个普遍接受的口号是:“思考全球化,执行本土化(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 。我们将面临一个被科特勒博士称呼的“双枝营销”的时代,而且还会持续很久。

14, 80年代:顾客满意度

追求卓越的公司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这是营销观念的精粹。顾客满意度成为营销追求的目标和执行指标。

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营销战略观念在日本、欧美各国兴起,那就是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科特勒认为“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所以,公司营销的目标就是提高期望同时提升绩效,两者结合,追求所谓的“整体顾客满意”(TotalCustomer Satisl合Ction)。 顾客对产品或服务期望来源于过往经验、他人经验的影响、营销人员或竞争音信息承诺;而绩效来源于整体顾客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构成)与整体顾客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构成)之间的差异。整体顾客满意格起与顾客间的情感纽带,培训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

由于顾客满意度对整体质量管理意义重大,从1987年开始美国商务部设立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tm BaldrigeNationalQuality Award)时,把顾客满意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占到30%的权重。顾客满意度的8项子项目更告知我们应该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战略。这些子项目是:对顾客要求和期望的认知程度、顾客关系管理、顾客服务标准、对顾客的承诺、对质量改进要求的解决、顾客满意度的确认、顾客满意效果、顾客满意度比较。而调研成为实现顾客满意的必要手段,上述8项因素都需要以调研为依据。自从1988年美国国家品质奖开始以来,摩托罗拉、施乐、联邦提运(FedEx)、IBM、丽兹·卡尔顿饭店(Rilz—Carlton)、德州仪器、AT&T等公司先后获得此殊荣,他们无不在顾客满意度方面表现

卓越。

20年后,顾客满意(CS)进一步发展为顾客关系管理(CRM),CRM已成为2l世纪营销管理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15,1989年:品牌资产理论

将“品牌“扩展为“品牌资产”是90年代西方营销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成为西方跨国公司营销新战略的新源泉。并推动品牌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80年代末以来,西方营销界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它将古老的品牌思想推向新的高峰,其主要贡献者是品牌专家大卫·A·艾克(Aaker)等人。它比品牌形象更进一步说明了品牌竞争致胜的武器是建立起强势的品牌资产。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是: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品牌知名度(Brand Awareness)、感知品牌品质(Perceived Brand Quality)、品牌联想(Brand Association)和其他独有资产。

品牌战略由此成为公司一种新的战略管理,并在90年代开始构成新的热点学术研究领域。

品牌资产作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又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资产评估成为关注的一大焦点,有关的研究大量展开,国际上形成两大权威机构,每年或每两年发布全球品牌评估报告,受到广泛注目。

品牌管理也因此成为公司管理中的重大新领域,围绕如何做好品牌管理,出现了不少的专著和执行工具,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思想和智慧来自广告界和市场研究公司,如奥美国际(O &M)提出的”品牌管家”和90年代末更新的“360度品牌管家”等。

16, 90年代:4C 挑战4P

4P的游戏赢得了最广泛的传播,寻求新的游戏令人刺激或兴奋。

虽然4Ps横扫近半个世纪,但到90年代,随着消费者个性化日益突出,加之媒体分化,信息过载,传统4Ps渐被4Cs所挑战。

把产品(Product)搁到一边,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S),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所确定想购买的产品。

暂时忘掉定价(Price)策略,快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COST)。

忘掉通路(Place)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CONVENIENCE)以购得商品。

最后请忘掉促销(Promotion)。90年代的正确词汇是沟通(COMMUNICATIONS)。

这又可能引起营销学的一次新游戏,即C字游戏。

17, 9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IMC)——新的策略

整合营销强调营销,即传播,运作应摆脱粗放的、单一的状态,走向高效、系统和整体。 进入90年代,世界各地的营销传播业者,学者专家,无不以整合传播为探讨未来趋势的主题。专文论述的不在少数,著书立说者中,当推美国西北大学著名教授D·舒尔兹(Don Schultz),他与人合作的《整合营销传播》(1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美国4A协会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一种作为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确认一份完整透彻的传播计划有其附加价值存在,这份计划应评估各种不同的传播技能在策略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般广告、直接回应、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并且将之结合,透过天衣无

缝的整合以提供清晰、一致的信息,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

而奥美(0&M)这个素以整合营销传播为己任的跨国广告公司,则给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定义:融合各种传播技能与方式,为客户解决市场的问题或创造宣传的机会。“不同的乐器,必要时

能够一起合奏,并且演奏出悦耳的和谐之音。”

传统上,广告代理商视自己只纯为制作广告,如果多增加一些未达水准的服务项目,往往只是为了不让广告预算落入他人之手而施行的伎俩。所以,广告主向广告代理商购买广告服务,再向公共关系公司购买事件安排,或向行销公司提出行销指导服务。这样,营销服务需要在数家散装零买。即使代理商设置促销、直接行销、公共关系和其他服务,也都是基于同样的理念,用来便利客户而已。而且,这些服务范围仍然是个别存在的,相互之间地位也不平等。

整合营销传播首先是整合各种营销工具,如把广告、公关、促销、直接营销等现存的传播工具结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其次,整合营销还包括公司内部管理运作与营销传播的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光有各种营销工具的结合还不够,没有与传播所对应的企业形象的确立、产品优势、企业内相应的组织架构的变化,整合营销传播效果仍有限。

如此来看,整合营销传播要求公司内外合一,融入传统的CI、CIS系统,再加之协调的营销传播工具。不过,整合营销知易行难,涉及到企业内部理念、形象、管理组织的变化,又不是由营销界、传播界所决定的。而能够提供一个“一揽子采购”服务的营销传播机构也还有待时间培育。发达国家如此,更何况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呢?

18, 80~90年代:.关系营销——回归到人

营销历经百年之后,关注的焦点终于回到了营销活动的主体——人及人的关系上。这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也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一种回摆。

1985年,巴巴拉·本南·杰克逊强调了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重要性。西方关系营销是指建立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的营销过程,目标是致力建立顾客的忠诚度。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顾客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的等附加值。关系营销更能把握住营销概念的精神实质。公司不仅是达成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

当服务在产品交易中作用越突出的时候,关系营销更优势于交易营销。其实,在大宗产品、设备、专业服务业,我们已经看到关系营销远比交易营销适用。但在包装消费品行业,关系营销更多适用于与经销商的合作,而与终端消费者,则更多的是交易营销。

关系行销强调的是营销活动中人的关系,即营销的人文性,因而靠近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很早就重视从各种“关系”中去把握世界。

19, 90年代末:互联网营销——全新的一页

技术是营销领域变革创新的最重要基本力量之一,在进入新世纪之际,技术的震撼力已经达到百年来的最高点,而这仅仅是开始。

80—90年代:顾客数据库——定制营销——全面顾客关系管理

借着信息技术,80年代以来,更使公司花力气对每个顾客进行研究,力求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出现数据库营销。企业创立先进顾客数据库,以此更好地了解顾客,为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设计和提供劳务;加强同顾客的忠诚关系;把顾客当做一项资产来管理和开发,创新地展开软件支持的全面顾客关系管理(CRM)。这一点,更可能成为公司进行产品开发调研、沟通、交易和售后服务的主要工具,开发与管理数据库的能力成为企业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

因素。

90年代末:互联网营销(Internet Marketing)

利用全球网络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是有史以来营销领域的最大创新。所引发的变革是全面的、多样的、层出不穷的即革命性的,例如,它使营销学长期追求的梦想成为可操作的现实(如将市场细分精细到一对一的地步);同时又使顾客关系发生了质的变迁(“顾客参与的营销”);它使营销通路的效率和结构焕然一新;又使营销传播的游戏规则重新制定 (21)

世纪营销领域的创新焦点是互联网营销eMarketing。我们将在新世纪中充分感受到这个营销“新世界”。

无论是世界,或是中国,21世纪的营销将是动人心魄的。过去100年的营销创新几乎都是西方人作出的,新世纪的营销中国人应当崭露头角,作出新贡献。

刊登于《销售与市场》杂志2000(1)。

2020年(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品牌的不同发展时期及其策略

(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品牌的不同发展时期及其策略

品牌的不同发展时期 以当下的竞争态势来见,没有人再能怀疑品牌的竞争力量。更令笔者注意的是,竞争的主角似乎从技术层面逐渐向品牌层面转移,尤其是难以突破同质化的产品类别表现更甚,如大众消费品领域。其实,这已经明确地向企业传递壹个信息:技术突破无望之时,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也是壹条康庄大道;而如能和技术且驾齐驱,那么企业将会无往不胜。 可是,那些尚未于市场中建立品牌的企业不可认为这是壹件简单的事,因为构建企业品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打造企业的强势品牌更需要企业战略、营销战略的支持,以及具备高超的推广能力。没错,攫取超额利润和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市场利益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和品牌力量。然而,企业如单纯模仿现有知名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方式,将必然使企业事倍功半,甚至因短期行为使品牌弱不禁风而随时可能半途夭折。至少现有知名品牌所处的品牌时期和企业刚建立品牌时期是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促使企业的传播和推广方式及其着力点趋于不同。 毫无疑问,将品牌从诞生到永续或消亡的过程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既有利于企业于建立品牌初期的定位、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那些已经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为进壹步提升品牌竞争力提供传播和推广的现实依据,同时更是企业降低传播和推广成本的有效途径。根据动态的品牌发展特征,笔者将品牌的先后不同时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全盛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 首先,导入期就是企业的品牌第壹次面对顾客或第壹次参和竞争的阶段。 企业的品牌发展史必定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盛的过程。导入期就是企业刚刚引入品牌运营理念,是壹个全新的起点。而掌握导入期的特点是为了企业制订适合的推广计划和媒体投放策略,且能找准时机使之拥有壹个较高的市场起点。导入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古人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就 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消费者 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客 户,而市场则是以更多的冷静给予回应。与上个世纪相比, 今天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 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 销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四种典型的营销理 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 为目标的 4C 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 4R 理论以及 建立企业终极竞争力的 4V 理论。 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提出了著 名的 4P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 (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 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 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

行为。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 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由于4P理论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于是,更加强调追求顾客满意的4C理论营运而生。 二、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 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 的代表。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 -rise Buildings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igh build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history,tendency 目录

市场营销发展简史

市场营销发展简史 中文概要:主要讲述得就是世界市场营销得发展历史,涉及一些重要时期得一些时代特征与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最后还包括一些中国市场营销得发展历史。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市场研究、调查、营销信息系统、管理 市场营销就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转交到消费者手中得一种过程,就是企业或其她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得一系列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得一门科学。市场营销可以帮助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或劳务时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它能帮助企业认识目前未满足得需要与欲望,估量与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与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得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得产品,劳务与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得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得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得应用边缘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得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市场经济得发展与企业经营理念得不断演进有着紧密得联系。市场营销学自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 市场营销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创立,其形成源于工业得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加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得指导,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得提高,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加快,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得增长速度,于就是加剧了企业之间得竞争。在现实实践中,企业开始寻求促进销量大增得方法。但这时得市场营销所研究得范围还很窄,只就是研究广告与商业网点得设置。1923年美国人尼尔逊开始创建专业得市场调查公司,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得工作就成为营销活动不可分得有机体。 这时市场营销学得研究特点就是:①着重推销术与广告术,至于现代市场营销得理论、概念、原则还没有出现;②研究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大学得课堂与教授得书房,还没有得到社会与企业界得重视,也未应用于企业实际活动。 2、形成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市场营销学得形成阶段,此时初具规模。美国国内企业开始大规模运用市场营销学来指导营销工作,打开海外市场,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在这一时期,市场营销得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它对社会得影响也逐渐扩大。1937年全美市场营销协会(AMA)得成立成为市场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得里程碑,它标志着市场营销学已经跨出了大学讲坛,引起了整个

营销概念的演变历史

市场营销定义的演变及变化 陈发祥 自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赫杰*特齐出版的第一本营销著作《市场营销学》以来,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诞生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历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营销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其中,出现重大突破可总结为一下几个阶段: 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前的营销学概念: 1、1912年,赫杰。特齐在《市场营销学》一书中对营销学的概念 在这本最早的营销学著作中,赫杰。特齐所阐述的营销学与现代营销学的原理、概念并不相同,实际上只是“分配学”和“广告学”。同时,这段时间,营销学只是困顿于校园----这一象牙塔里,还没有真正地与企业的营销活动结合起来,校园内的研究也未得到社会重视。 2、1922年,美国学者费雷德。克拉克在《营销原理》一书中的表述 克拉克把营销功能归纳为三大功能:交换功能,包括购买和推销;实体分配功能,包括货物运输、装卸和仓储;辅助功能,包括融资、风险承担、市场情报的沟通和标准化等。 1932年,克拉克在他和维尔达所撰写的《美国农副产品营销》一书中指出:营销是产品从种植着那儿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的过程,包括重要而有相关的三个内容:脊中(农产品从分散到集中收购)、平

衡(调节供需双方)、分散(推销到使用者手中)。这一过程又包括七个营销功能:集中、储藏、财务、承担风险、标准化、推销和运输。 尽管营销概念在这一阶段得以丰富,但仅仅局限于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局限于产品的推销术、广告术、推销策略以及推销机构及组织设计。到了后期,一些学者如克拉克等也提出了创造需求、市场调研等概念。 1937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简称AMA)正式成立,吸收了教师、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家参与,成为市场营销领域理论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这一机构的出现对后来营销学概念的统一在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今天这方面的作用依然突出。 3、二战后,营销概念质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性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美国尤其突出,卖方市场出现,使营销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营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以变迁。 由于卖方市场的出现,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围绕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如果仍然象传统的那样在企业已经把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考虑广告、推销等问题,产品就难以有效销售,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原有的市场营销理论及概念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市场营销必须突破流通领域,形成新的概念,于是,第一次出现了现代营销概念。 所谓现代营销概念,就是在卖方市场前提下,注重研究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何发现、把握市场机会,满足买主需求,使企业得以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鲁布革”工程,建筑业进行了企业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但并没有把科学优化施工技术方案作为“鲁布革”经验的重点。提出进一步提升施工生产方式,就要发展以“减少工程量、降低消耗量、确保高质量”为核心内容的工程总承包。“LG”工程经验是继“鲁布革”工程之后的第二次冲击,冲击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工程总承包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关键词]项目管理“鲁布革”工程“LG”工程工程总承包 Abstract:According to Lubuge Hydro-electrical Project,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arried out large reform ofenterprises production relations,but it didn't take optimiz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cheme as the emphasis of LubugeHydro-electrical https://www.360docs.net/doc/a23653603.html,/PMP/Project's experience.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develop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for the core ofreducing quantity,de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ensuring quality.LG Project expe rience is the second shock afterLubuge Project.Its target is to build up new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mechanism appli-cant to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Lubuge Hydro-electrical Project;LG Project;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通过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以下简称为项目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1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1.1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历史回顾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1984年我国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以及“鲁布革”工程实施开始,为引进学习阶段;从1987年五部委联合发文推广“鲁布革”经验,到1993年呼和浩特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论文网为研究试点阶段;从1994年九江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到1997年西安项目管理工作会议,为全面总结推广阶段;从1997年西安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到2000年,为完善和深化规范项目管理阶段;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为创新发展阶段。 1.2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基本经验(1)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操作性强、比较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 (2)明确了建筑业的结构调整思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施工队伍为骨干、劳务作业队伍为依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结构。 (3)进行了企业内部两层分离实践,创造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规划多种经营、实行多元化战略的经验。 (4)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加速了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5)促进了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为建筑业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加快与国际惯例接

诺基亚的发展历程与其营销策略分析

诺基亚的发展历程与其营销策略分析 诺基亚(Nokia)公司成立于1865年,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是全球第三大手机生产商。其生产的一系列手机配备了许多服务和软件,使用户能够体验音乐、游戏、商务等功能。此外,诺基亚还通过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为通信网络提供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过去的几年中,诺基亚股票已经陆续从伦敦、巴黎以及斯德哥尔摩证券市场摘牌退市,并于2011年11月24日宣布申请从法兰克福证交所摘牌退市。2011年11月,诺基亚宣布全球裁员17000人。本文将分析诺基亚从兴盛到衰落的历程以及在此历程中他的营销策略。 一、诺基亚的兴盛 (一)诺基亚的兴盛历史 1865年诺基亚作为一家木匠工厂一炮打响,1982年诺基亚(当时叫Mobira)第一台NMT450移动电话Senator生产出来。随后开发的MobiraTalkman,是当时最先进的产品,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后来诺基亚决定只认准一点——手机,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掉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连续15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09年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4.318亿部,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为35.0%,领先三星和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20.6%、8.6%;2010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诺基亚以44.3%的份额仍居首位;09年8月份我国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行中,诺基亚以33.3%位居第一。此外,它在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主要是GSM和WCDMA网络)及移动多媒体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并可为企业级的用户提供无线连通解决方案。 (二)诺基亚的营销战略 诺基亚在过去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连续15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成为世界手机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他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一系列的优秀营销策略。 1.诺基亚的灵魂营销战略: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将自己对消费者的了解和体贴集中体现在它的品牌之中。“科技,以人为本”是诺基亚的品牌核心价值。它是诺基亚在品牌传播中始终如一的理念,向消费者传递诺基亚时时处处为消费者着想的精神——使用户充分享受人性化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乐趣与方便,获得成就、时尚、个性等难忘的体验。 “科技,以人为本”有三层含义:⒈人是科技的创造者;⒉科技的发展要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即始于人而终于人,为人服务;⒊人是主体,科技是客体。从深层次看,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科技,以人为本”既是企业文化的精炼与升华,也充分涵盖了诺基亚的整体企业规划,体现了诺基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那就是诺基亚不但崇尚科技领先,而且还要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将冷冰冰的科技变为暖融融的科技。正是由于诺基亚的这种战略,给诺基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之处:1.它改变了人们对高科技企业的思维定势;2.体现出了高科技为人所用的人文关怀;3.建立起了品牌的差异性;4.扩大了产品的使用领域和使用范围。 2.市场细分 首先,细分消费人群开发相应系列的手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以3、5打头的型号手机目标受众定位在追求流行和娱乐,但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以6开头的手机强调商务功能;以8打头的手机则针对重视品味,追求生活质量并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目标群体。诺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营销战略的发展史

里维尔特·利盎(Leverett S.Lyon)首先对营销战略进行了讨论,他在1926年从企业于环境的关系出发,讨论了营销活动所具有的战略性质,明确了营销活动同市场的动态适应性。他指出:“营销管理,……就是一个企业营销为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对自身的市场活动不断重新计划和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 冯·纽曼(V on Neumann)明确提出战略的概念并对营销战略思想产生重要影响。1947年他将战略定义为企业为了处理在必须参与竞争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才去的一系列行动。在纽曼的分析中,市场自然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最重要的环境。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求而组织实施的营销活动,从此也就被作为具有“战略”性质的行动提出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对营销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战争结束后在企业经营中系统工程、预算方法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财务与会计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3)战争结束后市场需求旺盛。 (4)一些企业尝试制定总体战略。 此时的企业已经有了营销战略的雏形了。 20世纪60年代,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1)年度预算计划在运行过程中延伸出长期预算计划。 (2)预算演化出其他计划 (3)企业长期经营目的和目标出现。 (4)计算机开始被使用于经营预测中。 由此营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未来长期市场环境进行预测;根据公司长期经营目标和目的编制长期营销计划;对未来若干年准备开展的市场活动作出实现安排,根据计划安排开展营销活动。显然,营销活动开始具有较强的战略性质。 20世纪70年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再次发生剧烈的变化: (1)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出现。 (2)环境多变且经营风险加大。 (3)多元化经营与资源配置严重冲突。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长期计划在企业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其原因主要是:(1)长期计划的准确性遭到质疑。(2)长期计划给出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3)资源配置成为比计划更受关注的经营管理问题。 在这一时期,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提出的波士顿矩阵。在该矩阵中,企业的所有产品或者业务被区分为四

智能建筑发展史及其未来广阔前景

智能建筑发展史 一、世界第一栋智能大楼 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楼是1984年出现在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这是一栋38层的办公建筑,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建筑设备系 统,例如,较早地应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办公自动化机器的集中使用;设置计算中心;消防、安保的自动监控等。承担工程总体设计和 安装的是UTBS公司。 二、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 日本在1986年建造的东京本田青山大厦和NTT品川大厦。以及后来的NEC、N17、松下、三井、东芝等办公大楼,它们具有很完善的设 备系统,设备与建筑设计配合融洽。这些大公司建设这些系统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 三、智能建筑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80年代后期,智能建筑风靡全球,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通讯、控制三,项技术在楼宇自动化,通讯网络 以及它们的系统集成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 四、中国智能建筑的反展 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 几年出现了较早的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的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 。 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另一个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 的,从做网络转向专门做综合布线,。 在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在“智能建筑”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行 业中的一些先知先觉者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认识,便在上海首先提出了制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问题,此标准在1996年作为上海市 的地方标准出台。对智能建筑划为三级,仅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自1990年至1996年就建造了20层以上高楼89幢。上海全市自1990年 至1996年间建造了20层以上的高楼有497座,总计约1062万m2。 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仅在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在乌鲁木齐

市场营销学试题六及其答案

《市场营销学》试卷六 考生注意: 1、所有考题请回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按无效试卷处理; 2、请考生务必把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及姓名填写在答题纸上; 3、本试卷共有4页八大题,请考生检查是否有缺页或损页;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及答题纸同时交回。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并将选中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2分。) 1、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_________。 A.企业让渡价值B.企业利润 C.顾客让渡价值D.顾客利益 2、成本领先的核心是争取最大的_________,以达到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从而以较低的售价赢得优势。 A.市场增长B.市场份额 C.市场盈利D.市场机会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同质化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日益发展,于是日渐兴起的4C观念,更新和强化了以_________为中心的营销组合。 A.沟通B.宣传 C.消费者需求D.质量 4、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满意的顾客,是企业最为基本的___________。 A.组织形式B.宗旨和责任 C.主要职能D.营销观念 5、中间商所销售的不同花色品种的同类产品都是同一品牌或由同一厂家生产,这种产品组合策略是_________。 A.独家产品B.广度产品 C.深度产品D.混合产品 6、服务产品包括核心服务、_________和辅助服务。 A.延伸服务B.便利服务 C.售中服务D.同步服务 7、同一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具有_________。 A.绝对的共同性B.较多的共同性 C.较少的共同性D.较多的差异性 8、一般说来,“好”的竞争者的存在会给公司_________。 A.增加市场开发成本B.带来一些战略利益 C.降低产品差别D.必然造成战略利益损失 9、成长期营销人员的促销策略主要目标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_________争取新的顾客。 A.产品外观B.产品质量 C.产品信誉D.品牌偏好 10、对于拥有良好声誉且生产质量水平相近产品的企业,宜采用的包装策略应是

中国市场营销起源和发展过程

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虽曾对市场营销学有过一些研究(当时称“销售学”),但也仅限于几所设有商科或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在1949~1978年间,除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学术界、企业界对这门学科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外,在整个中国内地,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在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总方针,从而为我国重新引进和研究市场营销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78年,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学者和专家开始着手市场营销学的引进研究工作。虽然当时还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在名称上还称为“外国商业概论”或“销售学原理”,但毕竟在市场营销学的引进上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对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引进时期(1978~1982年) 在此期间,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著作、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进行翻译介绍,选派学者、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等方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市场营销理论。但是,当时该学科的研究还局限于部分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该学科引进和研究工作的人数还很有限,对于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大多数企业对于该学科还比较陌生。然而,这一时期的努力毕竟为我国市场营销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传播时期(1983~1985年) 经过前一时期的努力,全国各地从事市场营销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要使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必须成立各地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团体,以便相互交流和切磋研究成果,并利用团体的力量扩大市场营销学的影响,推进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各团体在做好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传播工作。例如,广东市场营销学会定期出版了会刊《营销管理》,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在每届年会后都向会员印发了各种类型的简报。各团体分别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有些还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举办了市场营销学的电视讲座和广播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既推广、传播了市场营销学知识,又扩大了学术团体的影响。在此期间,市场营销学在学校教学中也开始受到重视,有关市场营销学的著作、教材、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三)应用时期(1986~1988年) 1985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各地区、各行业的应用情况又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1)以生产经营指令性计划产品为主的企业应用得较少,以生产经营指导性计划产品或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产品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2)重工业、交通业、原材料工业等和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等以生产经营消费品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3)经营自主权小、经营机制僵化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经营自主权较大、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4)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的自觉性较高,应用得也比较好。在此期间,多数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时,偏重于分销渠道、促销、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调研部分。 (四)扩展时期(1988~1994年) 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队伍,还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学学术团体,改变了过去只有学术界、教育界人士参

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挑战GPS 盘点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2014-8-22 15:01:20 ?类型:原创 ?来源:电脑报 ?报纸编辑:电脑报 ?作者: 【电脑报在线】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詹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1983年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计划于正式提出,距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按照最初规划的“三步走”的战略,经过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北斗计划已实现过半。褒贬之中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不但有助于厘清北斗系统的发展脉络,也让国人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 试验阶段,覆盖我国周边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研究,随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从那时起,中国科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途径和方案。1983年,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提出。随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院士正式提出,在国内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到了1989年,在陈芳允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展开了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证明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此后,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系统建设和发展,并更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双星定位示意图 该阶段以2000年成功发射的两颗“北斗一号”为结束,两颗卫星成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区域的有源服务能力。“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并且由于采用卫星接收测定机制,用户终端机工作时需要发送无线电信号给北斗卫星,是一种有源定位系统,能实现一定的互动性。随着2003年和2007年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备份卫星,标志着完整的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完成,今后将转入长期的在轨管理阶段。 虽然第一代北斗系统缺陷很明显,但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而此阶段也是北斗计划最艰难的时期,在缺少人力、物力的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论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Porter)教授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波特提出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方法和模型,受到战略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且成为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制定最为重要和广泛使用的模型。波特认为,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竞争战略的选择应考虑以下两点:(1)选择的产业是否具有潜在利润的吸引;(2)如何在选择的产业中获取竞争优势。为了正确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结构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1)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3)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二)19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把战略重点从外部环境分析转向企业内部控制,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于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作用。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提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理论,该理论假定企业具有异质资源,且资源不能在企业间相互自由流动;对于企业独特的资源,其它企业无法得到或模仿,这些独特的资源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巴尼(J.Baney),科林斯(DavidJ.Collins)和蒙哥马利(CynthiaA.Motgomery)被认为是企业资源学派的代表,他们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集合。所谓企业资源,是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其中,那些与企业预期业务和战略相匹配的资源最具价值,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资源的价值。资源学派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