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二 PCM编解码单路多路实验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二 PCM编解码单路多路实验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二 PCM编解码单路多路实验

数字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二PCM编解码单路多路实验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报告评分:_______

实验二 PCM编解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PCM编译码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

2. 了解语音信号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测试方法。

3. 初步了解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信号源实验 5. PCM一次群多路编码实验

1) 取样脉冲、定时时钟实验 1) PCM多路编码静态工作实验

2) 同步测试信号源实验 2) PCM一次群帧结构、帧同步信号实验2. PCM单路编码实验 3) PCM一次群编码实验

1) 极性码编码实验 4) PCM一次群译码实验

2) 段内电平码编码实验 6. PCM系统性能调试

3) 段落码编码实验 1) 编码动态范围

3. PCM单路译码实验 2) 信噪比特性

4. PCM单路编译码实验 3) 频率特性

7. 学生常犯的测量错误

三、基本原理

模拟信号数字化可以用数种方式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的原理方框图如图2.1所示。模拟信号经滤波后频带受到

了限

图2.1 PCM系统原理框图

制。限带信号被抽样后形成PAM信号。PAM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化的,但是幅度取值却是连续变化的。编码器将PAM信号规定为有限种取值,然后把每个取值用二进制码组表示并传送出去。接收端收到二进制编码信号后经译码还原为PAM信号,再经滤波器恢复为模拟信号。经理论分析可知,人的语音信号的幅度概率密度为拉普拉斯分布。这是一种负指数分布,小幅度时概率密度大,而大幅度时概率密度小。因此,语言编码必须设法提高小信号时的信噪比。如果既要考虑到语音信号的幅度变化范围约有40一5OdB,又要考虑到在小信号时有足够好的通话质量,则至少需要11位至12位的线性编码。通常,一路信号的抽样频率为8kHz。这样,当采用线性编码时传输一路PCM符号约需1OOkbit/s的传信率。但是非线性编码却可以用7位至8位的编码使通话质量令人满意,而相应的一路PCM信号的传信率为64kbit/s。因此实用的PCM编译器都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编码器具有特定的压缩特性,这种特性是为了使编码结果与信号幅度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量化噪声功率。目前得到广泛使用的是两种对数形式的压缩特性,即 A 和

μ律对数线近似。这两种体制均己成为国际建议。实验选用的集成化PCM 编译码器CC2914

片具有13折线逼近的对数压缩特性。编码器与译码器的压缩特性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2中,每一个折线段各自被划分为16个分层电平。二相邻段落的分层按步阶1/2递减

分段,而每个段落内的分层都是均匀的。

图2.2编码器压缩特性转换(A/D ) 图2.3 译码器压缩特性转换(D/A )

模拟信号经分段分层处理后被编成二进制码组,码组的形式为折叠二进制。在A 律l3

折线的编码方式中,国际标准规定最大量化输人为2048个量化单位,各段量化间隔

64218321=,=,==????。由于采用非线性编码,码组中每位电平码的权重是变化的。

以上编码规律可用表2.1、表2.2详细说明。这里对应模拟信号为正值的情况,若输入为负,

则PCM 码字的最高位“符号位”由“1”改为“0”,其他规律不变。

表2.1 码位安排表

表2.2 A 律13折线幅度码与其对应电平

1. 逐次反馈比较编码

所谓编码就是将抽样后的样值信号变换成二进码序列的方法,用的最多的是逐次反

馈编码方案。图2.4是逐次反馈编码方框图。

编码的工作原理与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方法相似。

(1) 判定值(权值)的提供与编码方法

逐次反馈编码相当于天平称物,要提供一套大小不同的判定值(砝码)来作标准权值。当

称量(比较)一次后,如果物体重量(相当于信号的抽样值)重于砝码(相当于设备中提供的判

定值)时,下一次称量需保留原砝码外再增加一个砝码(换一个较大的判定值),反之若发现

物体重量轻于砝码重量时,则需更换一个较小的砝码,逐次反馈比较编码方式就是仿此概念

而来的。

确定A 律13折线8位码的判定值的方法是:

极性码的判决不需要判定值(严格讲,其判定值为零),它根据输入信号(电流值0的极

性来决定。即

码时码,时 "0",0"1",011=<=≥a I a I s s 幅度码的位数是7位,需要127127=-个判定值,它们分别是:

第1段 0、1、2、3…………………………………15共16种

第2段 16、17、18…………………………………31共16种

第3段 32、34、36…………………………………62共16种

第4段 64、68、72……………………………… 124共16种

第5段 128、136、144……………………………248共16种

第6段 256、272、288……………………………496共16种

第7段 512、544、576……………………………992共16种

第8段 1024、1088、1152………………………1984共16种

实际上没有必要产生这127种判定值(否则设备太复杂),根据13折线压扩特性是通过

图中本地解码电路中7/11变换来实现,即将压缩后7位非线性码变换成11位线性码,也就

是只需要利用这11位线性码所对应的权值作为判定值即可。

考虑到量化段为8段,其对分点为7个,它们是?16、?32 、?64、?128、?256、

?512、?1024。再考虑到每一段中均匀分为16个量化级,它们的对分点是4个,即?8 、

图2.4 逐次反馈比较编码方框图

?4、?2、?1。可采用这11种对分点作为判定值。这样11种判定值可以组合成以上所需

的127种判定值。下面举例来介绍编码方法。

假设输入抽样值(电流值) ?=444s I ,按A 律13折线编8位码。

第一次比较:

0444>?=s I

,说明信号为正, "1")(1=极性码a 第二次比较:样值取绝对值s I ,因为信号的极性已由1a 确定,判定值2k I 表示编出2

a 码的判定值。

?=1282k I ,是第1-4量化段和第5-8量化段的对分点

"1",12844422=?=>?=a I I k s (信号在第5-8段)

第三次比较:

前一次比较结果12=a ,表示判定值小了,这次比较时,应使判定值增加。反之,02=a ,

要减小判定值。

12=a 表示信号在第5-8段,而?=5123k I 正好是第5-6段和第7-8段的对分点。

"0",51244433=?=

第四次比较:

03=a 表示信号在第5-6段,?=2561k I 正好是第5段和第6段的对分点 "1",25644444=?=>?=a I I k s (信号在第6段)

三次比较结果,段落码为101,表示信号在第6段,第6段起点电平?=??=16,25666s I 。

段内码的判定值的提供,可用下列表示

8

76587

6576

565

5)2()4()8(2)4()8(4)8(8a a a a I I a a a I I a a I I a I I i i i i Bi R i i i Bi R i i Bi R i Bi R ?+?+?+?+=?+?+?+=?+?+=?+= (2.27)

第五次比较: "

1",384444384128256855665=?=>?=?

=?+?=?+=a I I I I R s B R

第六次比较:按式(2.27), "0",44844444864128256486665666=?=

=?+?+?=?+??+=a I I a I I R s B R

第七次比较:

"1",41644441632128256248776665667=?=>?=?

=?+?+?=?+??+??+=a I I a a I I R s B R

第八次比较:

"1",43244443216321282566

2488876665668=?=>?=?

=?+?+?+?=?+??+??+??+=a I I a a a I I R s B R

结果编码码字为{11011011}

编码又称逐次渐近型编码。图2.5是以?=444s I 为例画出逐次反馈编码的时间波形图。

(2) 极性判决与全波整流

话音信号是具有正、负的双极性信号输入的话音信号,分别送入极性判决和全波整流电

路,一方面将正或负信号编成"1"1=a 码或"0"1=a 码,另一方面将双极性信号整流成单极

性“正”信号再送入编码器编码。

对编码用的全波整流器的要求是: 对大、小信号都能整流,同时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

对于普通二极管整流器来讲,由于二极管的结电压以及伏安特性的非线性。上述两点要求均

无法实现为此常采用运算放大器的折叠放大电路来组成全波整流电路。

(3) 比较器

比较器是一种模数变换部件,它是双端模拟输入单端数字输出的三端器件,如图2.6(a)

所示,对于理想的电压或(电流)比较器,其输入与输出的转移特性如图(b)所示。如果在正

端输入样值)(I U ;负端接判定值)(R R I U ,显然U S ≥U R 时,输出H U 0 (“1”码);当R

s U U <时,输出0U 为低电平L U 0 (“0”码)。但这种理想比较器是不可能做到的,实际比较器的

转移性如图(c)所示,它在δ>-R s U U 后才转换,而在区间)~(δδ+-是不转换的,这区间

称为模糊区。在模糊区内4U 不能肯定是“1”码还是“0”码。而比较器的灵敏度是从输出

“0”码转换成“1”码所需要的R s U U ≥差值来衡量的,R s U U ≥大时,比较器灵敏度就低,而R s U U ≥小时,比较器灵敏度就高,显然图(c)的灵敏度为δ2,从要求比较器灵敏

度高的条件,希望模糊区δ2越小越好。

图2.5 逐次反馈比较编码时间图(一种方案)

对转移特性影响较大的还有比较器输入失调电压,它不仅使灵敏度降低,而且失调电压

的不稳定会形成比较器工作点漂移,严重时会引起编码误差,所谓失调即δ±不等,如图(d)

所示。解决办法可采用自动稳零路如图(e)所示。这样可使模糊区的中点对准0=-R s U U 称

为稳零。

图2.6 比较器

7比特串并变换及记亿电路如由图2.7所示。

图2.7 7比特串并变换及记忆电路

(4) 本地解码器

图2.4 所示的方框图中,输入经保持的PAM 信号分作两路,一路送入极性判决电路,

在1D 时刻进行判决,信号为正极性或负极性时,分别用11=a 或01=a 表示。另一路经全波

整流后与本地解码器输出的判决值比较,在位脉冲832,,,D D D Λ时隙比较后,形成

832,,,a a a Λ码字。本地解码器的作用就是将除极性码1a 以外的832,,,a a a Λ码逐位反馈经

串并变换,并存贮在记亿电路中,记亿电路输出分别为832,,M M M Λ,再将82~M M 这

7位非线性码变换为11位线性码(又称7/11变换),再经11位线性解码网络,就可得到11

种判定值(R I )。所以本地解码器包括7比特串并变换及记亿电路、7/11变换电路及11比

特线性解码网络。

① 7比特串并变换及记忆电路 每个样值开始比较前,下权脉冲8D 将2M 置于1,同时将83~M M 清0,由于

100432=M M M ,正好是第5量化段的起点电平,它等于?128,用这个2R I 和输入经保持

的PAM 值比较。当PAM 值(以s I 表示)大于2R I 时,12=a ,经非门后0'2=a ,然后反馈至2F

(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在这时反馈用脉冲1'2=D 同时加到2F 的另一端,2F 输出高电位,

即,12=F 时,12=M 保留,另外在这同时2D 又将3M 置1,结果110432=M M M ,正好

是第7段的起点电平,它等于?512。下一次比较时, ?=5123R I 。当PMA 值(s I )小于3

R I 时,03=a ,经非门后1'3=a ,反馈至3F 的一个输入端,同时1'3=D 加至3F 的另一输入端,

03=F ,这时3M 被清零即03=M ,同时2'D 将3M 置1,结果010432=M M M ,这正好

是第3段起点电平,它等于?32,下一次比较时ΛΛ?=323R I 。

② 7/11变换电路

7/11变换又称非线性码/线性码变换,即将非线性7位幅度码变换成线性11位幅度码

它们的变换关系可用表1.3表示。

其中i C 为第i 段的“段落标志”,即1C C i =表示是第1个量化段,于是有4321a a a C =,

4328432743261325132443234322,,,,,,a a a C a a a C a a a C a a a C a a a C a a a C a a a C =======根据表1.3可得出i a 与i B 之间的逻辑表达式。例如线性码4B 的权为?128,哪几种情况要

求出?128的权值呢? 对应于?128的非线性码有4种情况。

第一种是第8量化段(18=C )时的17=a ;即178=a C ;

第二种是第7段(17=C )的16=a 时;

第三种是第6段(16=C )的15=a 时;

第四种是第5段(15=C )时。

均表示求变换后的线性码14=B

根据公式2-27可写出下列7/11变换逻辑表达式:

表2.3 A 律13折线非线性码与线性码的关系

1

21281823117172834106162738459515263748568253647586773

54657687864

5566778855

56677846

576837

5828

1)2

1()1()2()4()8()16()32()64()128()256()512()1024(C C B a C a C C B a C a C a C C B a C a C a C a C C B a C a C a C a C a C C B C a C a C a C a C C B C a C a C a C a C C B C a C a C a C a C B C a C a C a C B C a C a C B C a C B C B +=?++=

?+++=

?++++=

?+++++=

?+++++=

?+++++=?++++=?+++=?++=?+=?=?********

式中“+”表示“或”运算;相乘表示“与”运算,标“*”者为收端解码用。

③ 线性解码网络

线性解码网络用于线性码的数/模转换,它的特点是变换后电流(电压)值,对应着每一

位幅度码权值的总和。图2.8是11位线性型解码网络。

该电路是某集成电路(11位幅度码)的解码网络,其特点如下:

图2.8 11位线码解码器

a 、网络中电阻仅两种)2,(R R ,容易满足精度要求,也有利于集成化;

b 、不论幅度码"1"=i B 码时的i I 或"0"=i B 码时的i I 不等于零,而且两者的电流i I 近似

相等,(因运算放大器输入端为虚地);

c 、从任一节点(1~11点)向右看进去的阻抗都为R 2 (如图所示),因此每个R 2支路中

的电流i I 自左向右以1/2系数逐渐递减。

每个支路电流i I 分别为:

参考电压~2)2(22)2(22)2(2REF 10REF 101111

REF 1120

REF REF 1V R V I I R V I I R V R V I ----?=?=?=?=?==M

M

而送到运放输入端的总电流D I ,决定于幅度码111~B B 的状态,即当"1"=i B 时,i I 才送到

运放输人端,因此总电流D I 为:

)222)(2/(101123121---?++?+?+=B B B B R V I REF D ΛΛ (2.28)

设?=?-1022/R V REF ,则(2.28)式可写成:

?+++++=)22565121024(1110321B B B B B I D Λ

由此可见,梯形网络利用电流的1/2递减系数起到使电流(电压)幅值依次减半的作用。

7/11变换后的11位线性码111~B B 分别控制开关111~S S ,各幅度码的总和就是变换

后的电流(电压)值。

(5) A 律13折线解码

解码的作用是把接收到的PCM 信码还原成相应的PAM 信号,即数/模(D/A)变换。 A 律13折线解码器的方框图如图2.9 所示,它与图2.4中本地解码电路很相似,又有

不同点:

① 增加了极性控制部分:

根据接收到的PCM 信号的极性码i a 是“1”码还是“0”码,来辨别PAM 信号的极性,

极性码的状态在记亿寄存器1M 中,由"0"1=M ,或"1"1=M 来控制“极性控制电路,使解

码后的PAM 信号的极性得以恢复成与发送端相同的极性。

② 逻辑压扩部分由原7/11变换改为7/12变换:

由7/11变换变成7/12变换是使变换后输出的线性码增加一个码位,其目的是使解码输

出的信号值,对应于量化编码时的每一量化间隔的中间值,就是说可保证解码后的量化误差不会超过2i ?。

举例说明

如前所述某抽样值?=444s I ,经过A 律13折线编码后,其码字为{11011011}。从减小

量化误差这概念来讲,量化值应取量化级(量化间隔)的中间值。而?=444s I ,是在第6量

化段中第12个量化级中,量化间隔为??448~432,按理说量化值取中间值为?440时

图2.9 13折线(A 线)解码器方框图

其量化误差最小。但从编码{11011011}解码后的电平来看是?432,这样的结果量化误差为 ?=?-?12432444,大于?=?826,如果在解码后固定加一个2i ?,则量化误差为?=?+?-?424324446,这样量化误差就小于半个量化级?8,因此,在解码后固定加入一个2i ?,就可保证解码后的量化误差小于2i ?。

表1.3中各相应段的1*加入后,相当于补加了一个2i ?,第6段中的1*是?=?82i ,即解码后第6段要固定加上?=?82i 。

③ 寄存器读出是接收端解码器中所特有的,它的作用是把输入信号(PCM 信号)寄存起来(相当于一个栈房),在一定的时刻一齐输出到解码网络去。

(6) 时分复用

以上是对单路PCM 编译码过程的说明。由于脉冲编码调制传送的是量化后消息信号的抽样值,因此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法来实现多路通信。这一方式广泛地应用于电话通信。目前国际上采用脉冲编码调制传送多路电话的制式有两种,一种是以24路作为一个基群,另一种是以32路作为一个基群。在这两种基群基础上,脉冲编码调制时分多路复用系统己发展成为系列。随着传信率的提高,分别称为基群(或一次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等。

在时分多路通信系统中各路信号占据了不同的时间间隔,为了在接收时能正确地区分各路信号的顺序,必须传送同步信号。此外,由于通信的需要还必须传送一些控制信号。这些辅助信号也要占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所有的信号按一定的格局在时间上排列起来形成特定的数码结构。32路基群的数码结构简单示意图如图2.10所示。发端定时脉冲波形图如图2.11,标准电话信号的频带为300~3400Hz ,抽样频率为8000Hz ,因此每隔1/8000s (125us )送一个抽样值。把125us 称为一帧。一帧由32个时间间隔(路时隙)组成。将每个路时隙从0到31序编号,分别记作31210,,,,TS TS TS TS Λ,其中1TS 至15TS 和17TS 至31TS 这30路时隙用来传送30路电话信号。TS 0分配给帧同步,16TS 专用于传送控制信号。每路时隙包含8位码,占时3.9l us ,每位码占488ns ,一帧共含256个码元。帧同步码组0011011,它是每隔一帧插入0TS 的固定码组,接收端识别出帧同步码组后即可建立确定的路序。集中编码方式PCM30/32方框图如图2.12。

图2.10 30/32路PCM桢结构

图2.11 PCM30/32发端定时脉冲时间波形图

四、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由定时部分,编、译码部分,同步测试信号原部分,译码功效四大部分组成。方框原理图如图2.15,电路原理图如图2.16。

图2.15 PCM编译码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仪器

实验箱 PCM编解码单路多路实验,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套示波器 GOS-620 1台

数字频率计 HC-F1000C 1台

函数发生器 1台

数字毫伏表 DF1931 1台

直流稳压器 YB1711A 1台

学生自带小型FM收音机(备耳机插孔)

六、实验内容

准备工作:

1、按实验板上所标的电源电压开机,调准所需电压,然后关机;

2、把实验板电源连接线接好;示波器探头1:10,严禁1:1。

3.6

K接1、2 功放输出接假负载

4、开机注意观察电流表

正电流+I<180mA

负电流-I<60mA

若与上述电流差距太大,要迅速关机,检查电源线有无接错或其它原因。

(一) 时钟部分

1. 用示波器A线接P1,测量晶振波形。B线接P2测量位定时波形应为对称方波。

2. 用频率计测量P1晶振频率和测量P2位定时频率应分别为4.096MHz和2.048MHz。

3. 用示波器A线接P3,B线接P12测量其波形均应为窄脉冲系列。用频率计测量P3、P12两点频率都应为8KHz, 3P、12

P是

P两点信号相位差别180o。3P是多路编码的取样脉冲,12

多路编码的信令时隙TS16。

(二) 同步测试信号源部分

开关K位置,K1接触3.4

1. 示波器接P6测量应为正弦波,用频率计测量其频率应为2KHz。P6信号是专门为实验设计的同步测试信号源。

2. 测P7波形、调整2

W,P7为连续可变的正弦波。然后用毫伏表测量P7的幅度,应调整到刚好为1000Mv(有效值)。

3. 示波器A 线接P3,B 线接P7, P3 4个取样脉冲(单路工作取样脉冲)。有两个对准P7正弦波峰顶。另两个对准正弦波信号过零点。如果不在此位置上,可调整1W 。一般由指导老师调整,建议学生不要调整1W 。并作好记录。

(三) PCM 单路编,译码实验 TCM2914

开关位置

K1接3、4,即选同步测试信号源2KHz

K2接3、4,送单路工作发送64KHz 时钟

K3接3、4 送单路编码有效时间KHz

T 81 K4接1、2 送解码器输入信号

K5接3、4 送单路工作接收时钟64KHz

K6接1、2 功放输出接假负载

1. 示波器A 线接P3,B 线接P9,示波器工作方式(MODE)开关置Chop(断续)位置。在3P 低电位期间,P9输出PCM 8位编码值。改变示波器扫描频率,使荧光屏可以显示到P3 5个取样周期。观察码位时,示波器同步信号必须以P3作触发。

仔细观察这5个取样值的编码码型。第一个和第5个取样点的码型是完全一样的。即完成了正弦波的一个周期。要注意的是,编码器2914P9输出的是ADI码,即偶位码“0”码变“1”码,“1”码变“0”码。记录下这5个取样点的码型。

a、观察第一位极性码,4个取样点中,有两个取样点第一位码为正,另两个取样点第一位码为负。

b、观察段落码。把P7信号减小至40mv左右。记录下4个取样点的编码值,并与a、的记录结果进行比较。大信号的段落码落在第7、8段。而小信号的段落码落在第1、2段。在2

W 作较大范围变化时,其段落码是不变的。

c、观察段内电平码。P7信号40 mv (有效值)。A线接P3, B线接P9,微调2

W,观察每

W作极其微小的变动其段内电平码也是个取样点第5、6、7、8码位变化。你会发现,只要2

不一样的。从这里看出PCM的编码精度是比较高的。记录9mv,l0mv(有效值)的编码值。

W,使P7信号在1000mv一40mv之间变化。观察9P输出的码d、动态观察编码输出。调整2

型变化(不记录)。

e、观察静态输出码型。

K1接1、2(即无信号输入时),PCM编码本输出全0码,但9P输出变为1、0交替码。这是

根据国际电报委员会规定。编码器输出偶位翻转(ADI)以利于传输时钟提取,而P3比较码位有闪动的是哪一位信号。

P。此时解码器无信号输出。再把f、观察解码输出。P9输出1、0交替码时,把A线改接10

B线P9改接P7,P7此时无信号输入。

W,随着P7幅度增大,P10输出同步增长。P7幅度减小时,P10输然后,K1接3.4,调整2

出同步减小。并且输出波形较好。

W音量电位器,可看到放大了的P10信号,把g、观察功放输出。把B线改接P11,打开4

K6接3、4,喇叭会有2KHz音频信号。

2、试听译码还原信号

FM收音机接收电台信号用耳机连接线接FM收音机和实验板,K1接1.2,示波器A线接P7,W,使P7观察到音频信号,

调2

W开置最大,示波器B线接P11,K6接3、4,细观察试听还原的信号。

音量电位器4

(四) PCM多路编、译码实验

开关位置:

K1接1、2,送外非同步信号

K2接1、2,多路编码工作状态

TS信令时隙

K3接1、2,送16

K4接1、2,送解码入信号

K5接1、2,多路解码工作状态

K6接1、2,功放输出假负载

1. 观察静态时多路PCM编码输出波形

A线接P9, B线接P7,把示波器扫描频率转至较低时,A线有一系列负窄脉冲。

把B线改接P3,P3的周期和相位和P9都是同步的,P3就是取样脉冲8KHz,P9两个负窄脉冲间就是PCM基群的一帧时间。把示波器扫描频率转至较高的位置,你可以看到窄脉冲里面还有8位码元,这就是一帧的一个时隙。静态时为0、1交替码,其它时隙未用处于高阻状态。作记录。把B线改接P10,静态时P10无解码信号输出。注意,这里未加入同步时隙(请参考图2.12)。

七、实验报告

1. 整理实验记录,画出相应的曲线和波形,标时序相位关系。

2. PCM编译码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 对PCM和M

系统的系统性能进行比较,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

4. 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收端(译码)部分的定时信号是怎样获取的?

5. 对改进实验有什么建议?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一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宋虹 ************* *********************

实验_ --------------------------------------- 2实验目的 ---------------------------------------- 2实验内容 ---------------------------------------- 2基本原理 ---------------------------------------- 2实验步骤 ---------------------------------------- 9实验结果 ---------------------------------------- 11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 (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o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 码(HDB,)、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AMI译码输岀波形。 基本原理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和HDBs编译码模块。 1、数字信源 本模块是整个实验系统的发终端,模块内部只使用+5V电压,其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1-3所示(见附录)。本单元产生NRZ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170. 5KB, 帧结构如图1-2所示。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泄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此NRZ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实验电路中数据码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帧同步码及无左义位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发光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码,熄状态表示0码。 本模块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岀点: ?CLK 晶振信号测试点 ?BS-0UT 信源位同步信号输岀点/测试点(2个) ?FS 信源帧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 ?NRZ-OUT(AK)NRZ信号(绝对码)输岀点/测试点(4个) 图1-1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平台与实验室建设

通信原理实验平台依据国内主流教材内容设计,涵盖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同步技术、信道编码等主要教学内容,实验平台的技术方案与教材一致,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现无缝衔接。通过实验既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能用学习理论指导实验,避免互相脱节的麻烦,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双赢。 本实验平台共由24个实验模块组成,可分为信号源模块、终端编译码模块、线路编译码模块、信道调制解调模块、二次开发模块、各种测量通信接口模块,以及控制显示模块等几大类,各模块功能叙述如下: 1、液晶显示模块 显示实验模块及其工作方式以供选择。 2、键盘控制模块 (1)选择实验模块及其工作方式。 (2)学生可自己编制数字信号输入,进行编码或调制实验。 3、模拟信号源模块 提供同步正弦波、非同步信号(正弦波、三角波、方波)、音乐信号等模拟信号,可通过连 接线发送到各终端编码模块。 4、用户电话接口模块 提供用户电话接口,进行用户摘挂机检测,可发送语音信号,接收语音信号。 5、数字信号源模块 (1)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编程输出各种数字信号 (2)通过计算机输入数字数据信号 (3)薄膜键盘键入编制数字信号 (4)EPM240芯片,学生二次开发编程输出各种数字信号、控制信号等 6、噪声源模块 提供白噪声信号,可加入到调制信道中模仿信道噪声干扰。 7、抽样定理与PAM实验系统 完成抽样定理的验证实验,及PAM通信系统实验。 注:提供多种频率的方波及窄脉冲信号抽样 8、PCM编译码系统模块 完成PCM的编码、译码实验; 完成两路PCM编码数字信号时分复用/解复用实验。

注:可改变时分复用的时隙位置,时分可复用路数及进行时分数据交换,加深学生对时分复用概念的理解 9、增量调制的编码模块 完成增量调制的编码实验,可进行模块或系统实验。 注:提供了三种编码时钟 10、增量调制的译码模块 完成增量调制的译码实验,可进行独立模块或系统实验。 注:提供了对应的三种译码时钟 11、AMI/HDB3编译码系统模块 完成AMI编译码功能、HDB3编译码功能。 注:提供对全“1”、全“0”、伪随机码、手工编制数字信号等进行编码译码 12、卷积编码实验模块 完成卷积编码实验。 注:通过对地址开关拨动编制数字信号输入,可模拟在信道中插入误码,分析卷积编译码的纠错能力 13、卷积译码实验模块 完成卷积译码实验。 14、VCO数字频率合成器模块 完成对1KHz、2KHz和外加数字信号的倍频输出。 15、频移键控FSK(ASK)调制模块 完成频移键控FSK调制实验, ASK调制实验。 注:①可对方波,伪随机码,计算机数据等信号的调制输出; ②可对已调信号进行放大或衰减输出; ③可在已调信号中加入噪声,模拟信道干扰 ④可完成本实验箱的自环单工通信实验,也可完成两台实验箱间的双工通信实验 16、频移键控FSK(ASK)解调模块 完成频移键控FSK解调实验,ASK解调实验。 17、相移键控BPSK(DPSK)调制模块 完成相移键控BPSK(DPSK)调制实验。 注:①可对方波,伪随机码,及计算机数据等信号进行调制输出;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方真 实验二模拟信号幅度调制仿真实验班级:10通信工程三班_________ 学号:2010550920 ________________ 姓名:彭龙龙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王仕果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用于通信原理时域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MATLAB产生; 3、牢固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卷积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卷积的计算方法、卷积的基本性质; 4、掌握利用MATLAB计算卷积的编程方法,并利用所编写的MATLAB程序验证卷积的常用基本性质; 5、掌握MATLAB描述通信系统中不同波形的常用方法及有关函数,并学会利用MATLAB求解系统功率谱,绘制相应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用MATLAB描述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方法,能够编写 MATLAB程序,实现各种常用信号的MATLA实现,并且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各种信号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 1、编写MATLAB程序产生离散随机信号 2、编写MATLAB程序生成连续时间信号 3、编写MATLAB程序实现常见特殊信号 三、实验原理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通信的过程就是消息的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的整个过程或者各个环节不外乎是一些码或信号的交换过程。例如信源压缩编码、纠错编码、AMI编码、扰码等属于码层次上的变换,而基带成形、滤波、调 制等则是信号层坎上的处理。码的变换是易于用软件来仿真的。要仿真信号的变换,必须解 决信号与信号系统在软件中表示的问题。 3.1信号及系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3.1.1时域取样及频域取样 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R, +R)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 -R, + R)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 T截短为 2 2 S T(t),再对S T(t)按时间间隔△ t均匀取样,得到取样 点数为: 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 T Nt t s(t)。显然△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 率, (3-1) △ 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时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 W 丄才能保证不发 t 2 t 生频域混叠失真。设 1 B s 2 t 则称B 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 (3-2) t,那么不能用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 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四

中南大学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目录 实验四 ----------------------------------------2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2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9 实验结果 ----------------------------------------11

实验四数字解调与眼图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2DPSK相干解调原理。 2. 掌握2FSK过零检测解调原理。 二、实验内容 1. 用示波器观察2DPSK相干解调器各点波形。 2. 用示波器观察2FSK过零检测解调器各点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眼图。 三、基本原理 可用相干解调或差分相干解调法(相位比较法)解调2DPSK信号。在相位比较法中,要求载波频率为码速率的整数倍,当此关系不能满足时只能用相干解调法。本实验系统中,2DPSK载波频率等码速率的13倍,两种解调方法都可用。实际工程中相干解调法用得最多。2FSK信号的解调方法有:包络括检波法、相干解调法、鉴频法、过零检测法等。 图4-1 数字解调方框图 (a)2DPSK相干解调(b)2FSK过零检测解调 本实验采用相干解调法解调2DPSK信号、采用过零检测法解调2FSK信号。2DPSK模块内部使用+5V、+12V和-12V电压,2FSK模块内部仅使用+5V电压。图4-1为两个解调器的原理方框图,其电原理图如图4-2所示(见附录)。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数字通信原理 题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2017年12月1日

目录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二实验二数字调制......................................十六实验四数字解调与眼图..............................二十三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 3 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 3 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 3 (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 高密度双极性码(HDB 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 3 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 3 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 3 、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基本原理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和HDB 3 编译码模块。 1、数字信源 本模块是整个实验系统的发终端,模块内部只使用+5V电压,其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1-3所示(见附录)。本单元产生NRZ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170.5KB,帧结构如图1-2所示。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定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此NRZ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实验电路中数据码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帧同步码及无定义位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发光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码,熄状态表示0码。 本模块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 CLK 晶振信号测试点 ? BS-OUT 信源位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2个) ? FS 信源帧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 ? NRZ-OUT(AK) NRZ信号(绝对码)输出点/测试点(4个) 图1-1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 ?晶振CRY:晶体;U1:反相器7404 ?分频器U2:计数器74161;U3:计数器74193;U4:计

通信原理2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 2DPSK基本原理 1.2DPSK信号原理 2DPSK方式即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相对相位值去表示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假设用Φ表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并规定:Φ=0表示0码,Φ=π表示1码。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2PSK信号是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的数字信号而得出的,在接收端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它的时域波形图如图2.1所示。 图1.1 2DPSK信号 在这种绝对移相方式中,发送端是采用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系统接收端也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相位。如果基准相位发生变化,则在接收端回复的信号将与发送的数字信息完全相反。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一般不采用绝对移相方式,而采用相对移相方式。 定义?Φ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假设: ?Φ=0→数字信息“0”; ?Φ=π→数字信息“1”。 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下: 数字信息: 1 0 1 1 0 1 1 1 0 1

DPSK信号相位:0 π π 0 π π 0 π 0 0 π 或:π 0 0 π 0 0 π 0 π π 0 2. 2DPSK信号的调制原理 一般来说,2DPSK信号有两种调试方法,即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2DPSK 信号的的模拟调制法框图如图1.2.1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单极性不归零码转换为双极性不归零码。 图1.2.1 模拟调制法 2DPSK信号的的键控调制法框图如图1.2.2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差分,即变为它的相对码。选相开关作用为当输入为数字信息“0”时接相位0,当输入数字信息为“1”时接pi。 图1.2.2 键控法调制原理图 码变换相乘 载波 s(t)e o(t)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仿真实验报告格式 (2)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0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所属课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指导教师:李益才 2013年3月

一、题目 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二、仿真要求(以下两种要求满足其中一种即可) 要求一:扩频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数据传输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要求采用频带传输(DBPSK调制); ②扩频码要求采用周期为63(或127)的m序列; ③仿真从基站发送数据到三个不同的用户,各不同用户分别进行数据接收; ④设计三种不同的功率延迟分布,从基站到达三个不同的用户分别经过多径衰落(路径数分别为2,3,4); ⑤三个用户接收端分别解出各自的数据并与发送前的数据进行差错比较。 要求二: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扩频增益进行性能仿真 设计仿真方案,得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扩频(扩频序列用m序列)和不进行扩频的BER性能结论,要求得到的BER曲线较为平滑,并说明这种结论与理论上的结论是否相符,为什么?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扩频通信的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则高达100~1000,属于宽带通信。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脉冲宽度近似成反比;如果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频带的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可作为扩频码序列。在扩频通信中接收端用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与收到的扩

频信号进行相关解扩,恢复所传信息。 DSSS: 直扩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扩频系统通过相关接收,将干扰功率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去,使进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干比,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处理增益成正比。 (2)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抗侦察、抗窃听、抗测向的能力。扩频信号的谱密度很低,可使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不易被敌方截获、侦察、测向和窃听。直扩系统可在-15~-10dB乃至更低的信噪比条件下工作。 (3)具有选址能力,可实现码分多址。扩频系统本来就是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用不同的码可以组成不同的网,组网能力强,其频谱利用率并不因占用的频带扩展而降低。采用多址通信后,频带利用率反而比单频单波系统的频带利用率高。 (4) 抗衰落,特别是抗频率选择性能好。直扩信号的频谱很宽,一小部分衰落对整个信号的影响不大。 5.抗多径干扰。直扩系统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端,由于利用了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只要多径时延超过伪随机码的一个切普(chip),则通过相关处理后,可消除这种多径干扰的影响,甚至可以利用这些多径干扰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

实验一熟悉MATLAB环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的主要操作命令。 (2)掌握简单的绘图命令。 (3)用MATLAB编程并学会创建函数。 (4)观察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二、实验内容 (1)数组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输入A=【1 2 3 4】,B=【3 4 5 6】,求C=A+B,D=A-B,E=A.*B,F=A./B,G=A.^B并用stem语句画出A、B、C、D、E、F、G。 (2)用MATLAB实现下列序列: a)x(n)=0.8n 0≦n≦15 b)x(n)=e(0.2+0.3j) 0≦n≦15 c)x(n)=3cos(0.125πn+0.2π)+0.2sin(0.25πn+0.1π) 0≦n≦15 d) 将c)中的x(n)扩展成以16为周期的函数x16(n)=x(n+16),绘出四个周期。 e) 将c)中的x(n)扩展成以10为周期的函数x10(n)=x(n+10),绘出四个周期。 (3) 绘出下列时间函数图形,对x轴、y轴以及图形上方均须加上适当的标注: a)x (t )=sin(2πt) 0≦n≦10s b) x (t)=cos(100πt)sin(πt) 0≦n≦14s 三、程序和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 1、A=[1,2,3,4] B=[3,4,5,6] C=A+B D=A-B E=A.*B F=A./B G=A.^B A =1 2 3 4 B =3 4 5 6 C =4 6 8 10 D =-2 -2 -2 -2 E =3 8 15 24 F =0.3333 0.5000 0.6000 0.6667 G =1 16 243 4096 >> stem(A) >> stem(B) >> stem(C) >> stem(D) >> stem(E) >> stem(F)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XXXX27页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一、通信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实验八 一、实验内容 假设基带信号为m(t)=sin(2000*pi*t)+2cos(1000*pi*t),载波频率为20kHz,请仿真出AM、DSB-SC、SSB信号,观察已调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二、实验原理 1、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制信号AM 该幅度调制是由DSB-SC AM信号加上离散的大载波分量得到,其表达式及时间波形图为: 应当注意的是,m(t)的绝对值必须小于等于1,否则会出现下图的过调制: AM信号的频谱特性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发现,AM信号的频谱是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的频谱加上离散的大载波分量。 2、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信号的产生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s(t)是利用均值为0的模拟基带信号m(t)和正弦载波 c(t)相乘得到,如图所示: m(t)和正弦载波s(t)的信号波形如图所示:

若调制信号m(t)是确定的,其相应的傅立叶频谱为M(f),载波信号c(t)的傅立叶频谱是C(f),调制信号s(t)的傅立叶频谱S(f)由M(f)和C(f)相卷积得到,因此经过调制之后,基带信号的频谱被搬移到了载频fc处,若模拟基带信号带宽为W,则调制信号带宽为2W,并且频谱中不含有离散的载频分量,只是由于模拟基带信号的频谱成分中不含离散的直流分量。 3、单边带条幅SSB信号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要求信道带宽B=2W, 其中W是模拟基带信号带宽。从信息论关点开看,此双边带是有剩余度的,因而只要利用双边带中的任一边带来传输,仍能在接收机解调出原基带信号,这样可减少传送已调信号的信道带宽。 单边带条幅SSB AM信号的其表达式: 或 其频谱图为: 三、仿真设计 1、流程图: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一台一台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 100Kbit/s。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9、将“第一路”断开,再连接,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接收机“BS”信号的变化。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一AMI、HDB3编译码实验

数字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一AMI、HDB3编译码实验 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报告评分:_______

实验一 AMI、HDB3编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由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AMI码HDB3码的编码译码规则,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伪随机码基带信号实验 2.AMI码实验 ① AMI码编码实验 ② AMI码译码实验 ③ AMI码位同步提取实验 3.HDB3编码实验 4.HDB3译码实验 5.HDB3位同步提取实验 6.AMI和HDB3位同步提取比较实验 7.HDB3码频谱测量实验 8.书本上的HDB3码变化和示波器观察的HDB3码变化差异实验 三、基本原理:PCM信号基带传输线路码型 PCM信号在电缆信道中传输时一般采用基带传输方式,尽管是采用基带传输方式,但也不是将PCM编码器输出的单极性码序列直接送入信道传输,因为单极性脉冲序列的功率谱中含有丰富的直流分量和较多的低频分量,不适于直接送人用变压器耦合的电缆信道传输,为了获得优质的传输特性,一般是将单数性脉冲序列进行码型变换,以适应传输信道的特性。 (一)传输码型的选择 在选择传输码型时,要考虑信号的传输信道的特性以及对定时提取的要求等。归结起来,传输码型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传输信道低频截止特性的影响 在电缆信道传输时,要求传输码型的频谱中不应含有直流分量,同时低频分量要尽量少。原因是PCM端机,再生中继器与电缆线路相连接时,需要安装变压器,以便实现远端供电(因设置无人站)以及平衡电路与不平衡电路的连接。 图1.1是表示具有远端供电时变压器隔离电源的作用,以保护局内设备。 图1.1变压器的隔离作用 由于变压器的接入,使信道具有低频截止特性,如果信码流中存在直流和低频成分,则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AM调制和解调的仿真原理:1)AM调制的原理是,发射信号的一侧将信号加到高频振荡上,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在此,高频振荡波是载波信号,也称为载波。调幅是通过调制信号来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直到其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在线性调制系列中,第一幅度调制是全幅度调制或常规幅度调制,称为am。在频域中,调制频谱是基带调制信号频谱的线性位移;在时域中,调制包络与调制信号波形具有线性关系。设正弦载波为:C(T)= ACOS (WCT +φ0),其中a为载波幅度;WC是载波角频率;φ0是载波的初始相位(通常假设φ0 = 0)。调制信号(基带信号)为m(T)。根据调制的定义,幅度调制信号(调制信号)通常可以表示为:如果调制信号M(T)的频谱为m(W),则SM(T)= am(T)cos(WCT),则调制信号的频谱SM(T):SM(W)= a [M(W + WC)+ m(w﹥6 ﹣1wc)] /22。从高频调制信号中恢复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也称为检测。对于幅度调制信号,解调是从幅度变化中提取调制信号的过程。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产品类型的同步检波器可用于解调振幅。可以将调制信号与本地恢复载波信号相乘,并且可以通过低通滤波来获得解调信号。下图显示了AM解调的原理:原理图和仿真结果:参数设置:正弦波WAVE1和正弦波WAVE2

模块分别在发送器和接收器处生成载波信号,并且角频率ωC设置为60 rad / s,并且调幅系数为1;调制信号M(T)由正弦波模块产生,为正弦波信号,角频率为5rad / s,幅度为1V。直流分量A0恒定。低通滤波器模块的截止频率设置为6rad / s。承运人:sin60t;调制信号:sin(5T)sin(60t)2 2. B DSB调制和解调模拟调制原理:在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中,如果滤波器是全通网络(= 1),则滤波器中没有DC分量。调制信号,则输出调制信号是没有载波分量(DSB)的双边带调制信号。当源信号的极性改变时,调制信号的相位将突然改变π。SDSB (T)= m(T)coswct调制的目的是将调制信号的频谱移动到所需位置,从而提高系统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DSB调制原理的框图如图4-3所示:图1:DSB信号本质上是基带信号和载波的乘法,而卷积在频域中。表达式为:调制后,s DSB(W)= [M(W + WC)+ m (W?6?1 WC)] / 2(1),已调制信号的带宽变为原始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模拟基带信号的带宽为W。则调制信号的带宽为2W;(2)在调制信号中没有离散的载波频率分量,因为原始的模拟基带信号不包含离散的DC分量。(3)(4)某个信号的频谱或随机信号的功率谱是基带信号的频谱/功率谱的线性位移。因此,它称为线性调制。解调原理:DSB只能进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推荐文档)

AMI、HDB3码实验 1、说明AMI码和HDB3码的特点,及其变换原则。 回答: AMI码的特点:1、无直流成分,低频成分也少,高频成分少,信码能量集中在fB/2处; 2、码型有了一定的检错能力,检出单个误码; 3、当连0数不多时可通过全波整流法提取时钟信息,但是连0数过多时就无法正常地提出时钟信息。 变换规则:二进码序列中“0”仍编为“0”;而二进码序列中的“1”码则交替地变为“+1”码及“-1”码。 HDB3码的特点:1、无直流成分,低频成分也少,高频成分少,信码能量集中在fB/2处; 2、码型有了一定的检错能力,检出单个误码; 3、可通过全波整流法提取时钟信息。 变换规则:(1)二进制信号序列中的“0”码在HDB3码中仍编为“0”码,二进制信号中“1”码,在HDB3码中应交替地成+1和-1码,但序列中出现四个连“0”码时应按特殊规律编码; (2)二进制序列中四个连“0”按以下规则编码:信码中出现四个连“0”码时,要将这四个连“0”码用000V或B00V取代节来代替(B和V也是“1”码,可正、可负)。这两个取代节选取原则是,使任意两个相邻v脉冲间的传号数为奇数时选用000V取代节,偶数时则选用B00V取代节。 2、示波器看到的HDB3变换规则与书本上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个差别。 回答:示波器上看到的HDB3编码器的输出P22点的波形比书本上的理论上的输出波形要延时5个码位。原因是实验电路中采用了由4个移位寄存器和与非门组成的四连零测试模块去检测二进制码流中是否有四连零,因此输出的HDB3码有5个码位的延时。 3、用滤波法在信码中提取定时信息,对于HDB3码要作哪些变换,电路中如何实现这些变换。 回答:首先,对HDB3码进行全波整流,把双极性的HDB3码变成单极性的归零码,这个在电路上是通过整流二极管实现的;然后,把归零码经晶体管调谐电路进行选频,提取时钟分量;最后,对提取的时钟分量进行整形来产生定时脉冲。 PCM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1.PCM编译码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其中,低通滤波器:把话音信号带宽限制为3.4KHz,把高于这个频率的信号过滤掉。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systemview-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无码间干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2)掌握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特性;

(3)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仿真环境 SystemView 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滤器和抽样判决器组成。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有序地工作,还应有同步系统。 1.信道信号形成器 把原始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这种变换主要是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的。 2.信道 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通常为有线信道,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甚至是随机变化的。另外信道还会进入噪声。 3.接收滤波器 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 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而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则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2)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奈奎斯特准则提出:只要信号经过整形后能够在抽样点保持不变, 即使其波形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在抽样判决后恢复原始的信号, 因为信息完全恢复携带在抽样点幅度上。 奈奎斯特准则要求在波形成形输入到接收端的滤波器输出的整个 传送过程传递函数满足: 令k′=j -k , 并考虑到k′也为整数,可用k 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理想低通滤波器是不可能实现的,升余弦滤波器 是在实际中满足无码间干扰传输的充要条件,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滤波 器。 升余弦滤波器满足的传递函数为: ???=+-0)(1])[(0或其它常数t T k j h b k j k j ≠=???=+0 1)(0t kT h b 00≠=k k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实验3-模拟调制系统—AM系统

成绩 西安邮电大学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模拟调制系统——AM系统院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通工 学生姓名: 学号:(班内序号) 指导教师: 报告日期:2013年5月15日

实验三模拟调制系统——AM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AM信号的波形及产生方法; 2、掌握AM信号的频谱特点; 3、掌握AM信号的解调方法; 4*、掌握A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仿真设计电路及系统参数设置: 图1 模拟调制系统——AM系统仿真电路 建议时间参数:No. of Samples = 4096;Sample Rate = 20000Hz 1、记录调制信号与AM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调制信号为正弦信号,Amp= 1V,Freq=200Hz; 直流信号Amp = 2V; 余弦载波Amp = 1V,Freq= 1000Hz; 频谱选择|FFT|; 2、采用相干解调,记录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接收机模拟带通滤波器Low Fc = 750Hz,Hi Fc = 1250Hz,极点个数6;接收机模拟低通滤波器Fc = 250Hz,极点个数为9;

3、采用包络检波,记录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接收机包络检波器结构如下: 其中图符0为全波整流器Zero Point = 0V; 图符1为模拟低通滤波器Fc = 250Hz,极点个数为9; 4、在接收机模拟带通滤波器前加入高斯白噪声; 建议Density in 1 ohm = 0.00002W/Hz; 观察并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和频谱的变化; 5*、改变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观察并记录恢复信号的变化。 仿真波形及实验分析: 1、记录调制信号与AM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图1-1 调制信号波形 图1-2 AM已调信号波形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报告(4ASK和4PSK)

4PSK和4ASK的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学会利用MATLAB软件进行4PSK和4ASK调制的仿真。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为日后从事通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画出4PSK和4ASK图形,进一步了解4PSK和4ASK调制的原理。 (1)设二进制数字序列为0 1 0 1 1 0 0 0 1 1 0 1 0 0,编程产生4PSK调制信号波形。 (2)设二进制数字序列为1 1 0 0 1 1 0 0 1 0 0 1 1 1,编程产生4ASK调制信号波形。 三、程序和实验结果: (1)4PSK程序 clf clc clear T=1; M=4; fc=1/T; N=500; delta_T=T/(N-1); input=[0 1 0 1 1 0 0 0 1 1 0 1 0 0] input1=reshape(input,2,7) t=0:delta_T:T for i=1:7 hold on if input1([1 2],i)==[0;0] u=cos(2*pi*fc*t);plot(t,u) elseif input1([1 2],i)==[1;0] u=cos(2*pi*fc*t+2*pi/M);plot(t,u) elseif input1([1 2],i)==[1;1] u=cos(2*pi*fc*t+4*pi/M);plot(t,u) elseif input1([1 2],i)==[0;1] u=cos(2*pi*fc*t+6*pi/M);plot(t,u) end t=t+T end grid hold off 实验结果:

哈工程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制

实验一基带码型仿真 (一)单、双极性归零码仿真 一、实验原理 1.1归零码 归零码,是信号电平在一个码元之内都要恢复到零的编码方式,它包括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种编码方式。 1.2单、双极性归零码 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单极性归零码(RZ)即是以高电平和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码1 和0,而且在发送码1 时高电平在整个码元期间T 只持续一段时间τ,其余时间返回零电平.在单极性归零码中,τ/T 称为占空比.单极性归零码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直接提取同步信号,因此单极性归零码常常用作其他码型提取同步信号时的过渡码型.也就是说其他适合信道传输但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的码型,可先变换为单极性归零码,然后再提取同步信号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双极性归零码是二进制码0 和1 分别对应于正和负电平的波形的编码,在每个码之间都有间隙产生.这种码既具有双极性特性,又具有归零的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特点是: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就可以判决1 比特的信息已接收完毕,然后准备下一比特信息的接收,因此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可以认为正负脉冲的前沿起了起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比特同步.即收发之间无需特别的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此方式也叫做自同步方式.由于这一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应用十分广泛。 1.3 功率谱密度 求信号的功率谱,功率谱= 信号的频率的绝对平方/ 传输序列的持续时间,求得的 功率谱进行单位换算以dB值表示

通信原理数字锁相环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三数字锁相环实验

实验3数字锁相环实验 一、实验原理和电路说明 在电信网中,同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同步的种类很多,有时钟同步、比特同步等等,其最终目的使本地终端时钟源锁定在另一个参考时钟源上,如果所有的终端均采用这种方式,则所有终端将以统一步调进行工作。 同步的技术基础是锁相,因而锁相技术是通信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锁相环分为模拟锁相环与数字锁相环,本实验将对数字锁相环进行实验。 图2.2.1 数字锁相环的结构 数字锁相环的结构如图2.2.1所示,其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参考时钟、多模分频器(一般为三种模式:超前分频、正常分频、滞后分频)、相位比较(双路相位比较)、高倍时钟振荡器(一般为参考时钟的整数倍,此倍数大于20)等。数字锁相环均在FPGA内部实现,其工作过程如图2.2.2所示。

T1时刻T2时刻T3时刻T4时刻 图2.2.2 数字锁相环的基本锁相过程与数字锁相环的基本特征 在图2.2.1,采样器1、2构成一个数字鉴相器,时钟信号E、F对D信号进行采样,如果采样值为01,则数字锁相环不进行调整(÷64);如果采样值为00,则下一个分频系数为(1/63);如果采样值为11,则下一分频系数为(÷65)。数字锁相环调整的最终结果使本地分频时钟锁在输入的信道时钟上。 在图2.2.2中也给出了数字锁相环的基本锁相过程与数字锁相环的基本特征。在锁相环开始工作之前的T1时该,图2.2.2中D点的时钟与输入参考时钟C没有确定的相关系,鉴相输出为00,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3模式,这样使D点信号前沿提前。在T2时刻,鉴相输出为0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4模式。由于振荡器为自由方式,因而在T3时刻,鉴相输出为1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5模式,这样使D点信号前沿滞后。这样,可变分频器不断在三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最终目的使D点时钟信号的时钟沿在E、F时钟上升沿之间,从而使D点信号与外部参考信号达到同步。 在该模块中,各测试点定义如下: 1、TPMZ01: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56KHz) 2、TPMZ02: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16KHz) 3、TPMZ03:外部输入时钟÷4分频后信号(16KHz) 4、TPMZ04:外部输入时钟÷4分频后延时信号(16KHz) 5、TPMZ05:数字锁相环调整信号 二、实验仪器 1、J 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

word版本hslogic_通信原理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功率谱密度 1.1功率谱密度简介 平稳过程的任何一个非零样本函数的持续时间为无限长,显然都不满足绝对可积和总能量有限的条件。因此,它的傅里叶变换不存在即没有频谱函数。所以我们用功率谱密度来表述其频谱特性。 随机过程的任一实现是一个确定的功率型信号。而对于任意的确定功率信号f(t),它的功率谱密度为: 2 ()()lim T f T F P T ωω→∞ = 式中,()T F ω是f(t)的截短函数() T f t 对应的频谱函数。f(t)是平稳随机过程() t ξ的一个实现。而随机过程某一个实现的功率谱密度不能作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过程的功率谱密度应该看作是任一实现的功率谱密度的统计平均,即 2 () ()[()]lim T f T E F P E P T ξωωω→∞ == 虽然该式给出了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但我们通常都不利用这个式子来计算功率谱。我们知道,确知的非周期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是一对傅里叶变换。对于平稳随机过程,也有类似的关系,即 ()()j P R e d ωτ ξωττ ∞ --∞=?和 1 ()()2j R P e d ωτ ξτωωπ ∞ -∞ = ? 对于平稳随机过程我们通常先求出其自相关函数再利用上式求出其功率谱密度。 1.2实验要求 ? 1.了解平稳随机信号功率谱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2.仿真不同占空比,等概、非等概双极性矩形随机信号的归一化功率谱密度 ? 3.分析不同信号(不同占空比,等概非等概)所包含的频谱分量,有无直流 分量和定时分量信息 1.3实验 1、随机的脉冲序列没有确定的频谱函数,所以只能用功率谱来描述它的频谱特征。随机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可能包含连续谱和离散谱,其中连续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的带宽,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直流分量和定时分量。 2、仿真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