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21世纪的微生物学特点(发展趋势)

1、成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前沿基础学科

2、逐步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3、微生物已成为新

兴生物工程中的主角

法国,巴斯德1822-1895 微生物学之父

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2、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创立了免疫学原理和预防接种方法。4、医学上发现了引起人畜病毒的病原体。5、巴斯德消毒法的建立和家蚕软化病的解决。

德国细菌学家柯赫(1843-1910)

贡献:1、确证了炭疽病,结核病和霍乱病的病原体。2、建立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技术。

3、建立了柯赫法则。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1)工业上用微生物酿酒,生产酶制剂和有机酸等。(2)医学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疫苗等。(3)农业上用微生物杀虫、抗病、固N、作饲料添加剂等。(4)利用微生物进行沼气发酵、生产食用菌等。

有害方面:(1)引起人畜疾病。(2)引起植物病害。(3)引起食物腐败和多种物质的变质。第二章

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外分泌的一层粘性物质,一般厚200nm,其中90%为水分,其它为多糖、多肽、多糖蛋白质复合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细胞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或圆柱形高度折光的内生孢子称为芽孢(Endospore)。芽孢是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一个休眠体。

古菌: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域(Domain),并且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

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古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的主要特征:1、无细胞核,只有裸露DNA核区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2、无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从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已知,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因而乙醇处理后,溶解了脂类,增加了通透性,结晶紫和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提出,于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被脱色。呈浅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乙醇处理中被脱水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中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被脱色。

呈蓝紫色

放线菌概述: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

原核、单细胞,无完整的细胞核。

生长形态与霉菌相似:

菌丝、菌落呈放射状。

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绝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少数为致病菌。

大多数腐生,少数寄生,土壤中极多。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1.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为G+(阳性)。

2.菌丝宽约0.2-1μm(与细菌相似),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3.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孢子丝,产生孢子。

第三章

真酵母:既具无性繁殖,又具有性繁殖,称为真酵母

假酵母:仅具有无性繁殖,尚未发现有性繁殖阶段,称为假酵母。

菌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PS:百度的

有利的一面:1、食用、入药;2、其发酵作用可用于酿造酒、醋、酱油、腐乳和生产面包、馒头;3、广泛应用与化学工业;4、分解动植物残体,参与物质循环。

有害的一面:1、引起食物的霉烂; 2、导致人类的某些疾病,中毒等。

第四章

类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只含有裸露的小分子量RNA。

朊病毒:1982年普什纳(Prusiner)证明引起羊搔痒病的病原是一种分子量为27KD的蛋白质,他称之为蛋白侵染子(Prion)或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噬菌体:是病毒中的一种,一般把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叫噬菌体。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

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噬菌斑:噬菌体感染敏感宿主细菌以后在含受体菌的涂布平板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圈。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效价的常用方法为双层平板法。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

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

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

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4装配: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④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两种方式:

1、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2、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不裂解。

3、一个噬菌体通过上述五个过程能合成10~1000个噬菌体。

第五章

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

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本身不能自行合成,但对生命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

营养类型:

1、光能自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合细菌反应需要光照和厌氧条件,主要存在于富含硫化物的淤泥和江河湖泊的次表层水域中

2、光能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利用光能并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基本特点:a.光合色素,光合作用b.供氢体:简单的有机物(如有机酸、异丙醇), 还原CO2 成有机物形成细胞物质

3、化能自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

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利用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基本特点: a. 能源:无机物氧化

b. 供氢体:无机物,还原CO2

典型实例:硫化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铁细菌(H2S, NO2-, H2, Fe2+ ),这一类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与水域环境中,在物质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量和碳源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

根据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特性,又可以将其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①腐生型微生物:利用无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为生长的碳源。

②寄生型微生物:寄生在生活的细胞内,从寄生体内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 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1、适合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1)从营养型的角度看

养自微生物合成能力强简单的无机物

异养微生物合成能力弱至少提供一种有机物

(2)从类群的角度看

细菌

放线菌--------生理特点不同-----营养要求不同

霉菌

二、培养基的类型

1、按照培养基成分:

b. 天然培养基:以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浸出液为原料配制的培养基。

2、按照培养用途:

a. 基本培养基:将多种微生物都需要的营养物质配而成培养基

b. 富集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为分离某种微生物配制出的适合它生长而不利于其它微生物

生长的培养基。

c. 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呈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物的

培养基。(伊红-甲基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菌落小,绿色光泽)和产气肠杆菌(菌落大,灰棕色)

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就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3、按照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a. 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使呈固体状态,称为固体培养基。(琼脂1.5-2%)

b. 液体培养基

未加凝固剂呈液态的培养基称为液体培养基。

c. 半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琼脂(0.2-0.5%)

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

一般培养基:

1.05 Kg/cm2, 121℃, 15-30 min

含糖培养基:

0.56 Kg/cm2, 112.6 ℃, 15-30 min

过滤除菌,分别灭菌,间歇灭菌的应用。

器皿的灭菌:

干热空气: 160℃, 2 h。

无菌室的消毒:

紫外光

化学药物熏蒸(苯酚;高锰酸钾+甲醛)

1、单纯扩散

被输送的物质,靠细胞内外浓度差为推动力,以扩散的形式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

特点:1.非特异性;2.不需要载体;3.不需消耗能量;4.顺逆浓度梯度进行;5.速度很慢;

6.可运送的养料有限(水或溶于水的气体及小极性分子,如尿素、甘油、乙醇等)。

2.促进扩散

营养物通过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也称作透过酶permease)的可逆性结合来加快其传递速度。

特点:营养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

不消耗代谢能量,故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运输的速率由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差决定;

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透过酶)参与物质运输;

被运输的物质与载体蛋白有高度的特异性;

养料浓度过高时, 与载体蛋白出现饱和效应。

3.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通过膜上的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特点:1. 消耗能量;

2. 能逆浓度梯度吸收;

3. 具有被运输的物质和载体蛋白对应的专一性;

4. 被运输的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4. 基团转位

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与普通的主动运输相比,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其余特点与主动运输相同。

基因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也主要是用于单(或双)糖与糖的衍生物,以及核苷与脂肪散的运输。

第六章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式肉眼可见的多个菌落连成一片的群体

鉴别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些指示剂或其他化学药品使培养基发生某种变化以区别不同类

别的微生物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

生物氧化:微生物氧化化学物质,释放其中的化学能的过程,称生物氧化。

发酵(狭义定义):在无氧条件下,电子(或氢)供体及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作用。

细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酶促降解糖分子产生能量的过程。产能效率极低。厌氧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一些微生物将丙酮酸转化为各种发酵产物的过程。由于该过程中的有机物没完全降解,且只有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因而产能水平低。

呼吸作用: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和氢)受体的氧化作用。

光合磷酸化: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和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次生代谢:合成无明显生理功能或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次生代谢是避免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造成的毒害的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第七章

水活度:是一种反映环境中水对微生物生长可给性高低的指标。是指在相同温度下,溶液或物质表面空气的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一)延迟期

细胞内RNA含量增高而使原生质呈碱性;

细胞不分裂,但细胞变大;

合成代谢活跃,易合成新的诱导酶;

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本身、菌龄、接种量及培养基有关。

缩短延迟期方法

(二)对数期

细菌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大小均匀。在生长曲线上,表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

(三)稳定期

新繁殖的细胞与死亡细胞数目几乎相等,处于动态平衡。

菌体产量达到最高,细胞开始储藏糖原、脂肪等储藏物。

产芽孢。

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

(四)衰亡期

活菌数目急剧下降;

出现了“负生长”;

细胞形态多样,有时产生畸形;

细胞开始自溶,释放次生代谢产物

细胞生长的主要测定方法:1. 细胞数量的测定(1)总细胞计数法:涂片计数法:0.01ml样品、血球计数板(2)比浊法(3) 活菌计数法:涂布平板法、混合倒平板法

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细胞干重法:每个细胞的干重稳定。

含氮量测定法:每个细胞的含氮量稳定,细菌的含氮量为干重的12.5%。

DNA含量测定法:每个细菌细胞含DNA的量稳定。

第八章

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通过交换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的过程

细菌质粒:是指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复制子,常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在细胞分裂时恒定地传给子代的遗传因子。

原核生物的三种基因重组方式:

一、转化

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DNA转移到受体菌、并组合到其基因组中的过程称为转化。

转化后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

二、转导

转导:是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DNA转移到受体菌内的现象。

三、接合

是指细菌的细胞与细胞接触时基因转移的整个过程

基因工程: 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株,使目的基因得到表达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工艺流程:1、目的基因的分离2、载体的分离3、体外重组与转化4、重组子的检出5、外源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的基本要素:1、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核酸酶和连接酶

2、载体:质粒、改造后的病毒或噬菌体、人工染色体等

3、外源DNA(目的基因)

第九章

富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加富的某种物质使能的到次种物质的菌体得以充分的发展,将此种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

代时:指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菌膜: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在液体表面生长所形成的膜状结构。

菌移码突变:当缺失或插入的碱基只有一个或两个,它将引起整个遗传密码的读码错误。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细胞在数量上占一定数值后,表现出菌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定向育种: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长期培养某一微生物菌群,通过不断转接传代以积累其自发突变,并最终获得优良菌株的过程。

光复合作用:当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时,会使胸腺嘧啶二聚体重新解聚成为单体,此过程称为光复合作用。

菌种复壮:用人工方法,使仍保持原有特性的细胞生长、繁殖,以更新退化的菌株。

常见方法:

(1)单细胞分离、纯化和扩大培养。

(2)用高温,紫外线或诱变剂淘汰筛选。

(3)接种至相应的动、植物或昆虫体内恢复

菌种保藏:将分离、筛选后的纯培养菌株稳定地保存,保持原有的特性称为菌株保藏。

常见保藏方法:

(1)传代培养保藏法;

(2)石蜡油封藏法;

(3)沙土管保藏法;

(4)冷冻保藏;

(5)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第十章

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在根表面交织成鞘套状结构(称菌套),内层菌丝将外皮层细胞包起来形成哈蒂氏网。

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共生的植物仍保留有根毛。

最常的为丛枝菌根(AM)

根际:在植物根系影响下的独特土壤环境范围称为根际,通常围绕根2mm以内的范围。

根际效应:生活在植物根际中的微生物与根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相比,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有明显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根土比( R/S )指根际微生物数量与相应的无根系影响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反应根际效应的重要指标。

土壤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特点:1、营养物质2、水分3、空气4、酸碱度5、渗透压6、温度7、团粒结构8、保护作用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有益方面:

(1)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2)微生物分泌的生长调节物质和生长因子;

(3)产生拮抗物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

(4)产生铁载体,抑制不产铁载体的有害微生物生长。

有害方面:

(1)争夺营养;

(2)加富病原菌;

(3)分泌有毒物质。

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陆地>海洋城市>农村近地>高空

互生;共生;寄生;竞争;拮抗;捕食。

外加习题:

1. 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机理。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 95 %乙醇脱色、红色染复染 4 步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G +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

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 G +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 G -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 -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 G + 细菌则仍呈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2.简述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步骤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①目的明确;②营养协调;③理化适宜;④经济节约。配制培养基的步骤:原料称量、溶解(加琼脂)→(过滤)→定容→调 pH →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摆斜面)

→无菌检查

3. 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哪些?

①控制菌种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移种传代;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⑤讲究菌种选育技术;⑥定期进行分离纯化。

4、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答: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最良好环境,土壤有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之称号,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的原因:岩石中含有铁、钾、镁等多种矿质元素,一般都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耕地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和有机肥料是绝大多数微生良好的营养和能量来源。有大小不同的孔隙,小孔隙的毛细管作用强,经常充满水分,大孔隙中常为土壤空气。此外,土壤的pH 值多在 4~8.5之间,而且土壤的保温性和缓冲性都比较好。

5、.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农业方面,可用微生物来制造细菌肥料,植物生长激素以及植物虫害的防治,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利用微生物感染昆虫这一自然现象杀死害虫),近几年微生物还在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中广为利用,例如:噬菌体和细菌的质粒是分子遗传学中重要载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细菌的代谢产物,大肠杆菌、酵母是常用的工程菌。存在于自然界微生物也有少数能使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病害,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可引起结核病,肝炎病毒可引起病毒性

6.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率高的原因?

湿热灭菌法主要是通过热蒸汽杀死微生物,蒸汽的穿透能力较热空气强,且蛋白质含水量越高,越易于凝固,并且湿热灭菌只要 120~121℃10min 就可以引起微生物的死亡,干热灭菌要在干燥下 160~170℃1~2h

7、.简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答: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包括: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其中光能自养型是指微生物利用光能和CO2来合成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光能异养型是指微生物能利用光能但不能利用 CO2 而是从其它生物体中摄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的营养类型;化能自养型是指微生物利用化学能并能利用 CO2 来合成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的营养类型;化能异养型是指微生物利用化学能来合成营养物质但不能利用CO2来合成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8哪些方面支持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这一说法?

答:土壤为微生物提供了各种营养物质;土壤有一定的持水性,有团粒结构和毛细作用;酸碱度恒

定适合微生物生长;温度恒定;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防止其辐射

9、微生物的抗药性原理有哪些?

答:分为六个方面:产生了一种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分解药物;把药物作用的芭位加以修饰改变;形成了救护途径;使药物不能通过细胞膜;通过主动外排系统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奔出细胞外;发生遗传变异。

10、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答: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发觉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微生物与他中生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农药,微生物肥料,积极防止人和动物植物的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中的许多机制,为开发生物能源和促进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的基础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完整版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 必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 一)大小与形态 1.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3.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 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肽聚糖 b.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白外侧,脂质双层结构。含有外膜蛋白。 ③.脂多糖(LPS):习惯称细菌内毒素,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 含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类脂A: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致病物质,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类脂A外层,具属和组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最外层,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重复单位构成。 G-菌体抗原(O抗原)就是特异多糖,有种和型特异性。 LPS功能 吸附Mg2+等阳离子,与磷壁酸作用类似 类脂A,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特异性多糖:O-侧链(O抗原),鉴定细菌 噬菌体吸附的位点 c.周质空间 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空间,含周质蛋白 C.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 A.青霉素(penicillin)和头孢菌素: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B.溶菌酶(lysozyme):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甘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胞裂解。 D.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型细菌(bacterial L form):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自发突变,指细胞壁缺陷的变型。 原生质体:G+ 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完全水解或青霉素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球状体:G-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部分水解或青霉素不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2)细胞膜 A.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功能: a.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b.维持渗透压 c.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产能过程。 d.合成细胞壁及附属结构的场所 C.中介体(mesosome):又称间体,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充满囊泡)。与细胞呼吸有关,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多见于G+。 3)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基本成份是水(约80%)、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A.核糖体:70&RNA + 30%蛋白质 细菌:70S核糖体(50S亚基 + 30S亚基) 真核:80S核糖体(60S亚基 + 40S亚基) 某些抗生素能作用于细菌核糖体,如红霉素与链霉素能分别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和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死亡。而真核核糖体为80S,故许多能有效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抗生素对人体无害。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 天后, 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 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 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 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 7 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 C过夜,可形成直径约 2-3mm、产生不同色 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 SPA 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 检测有 A 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 CT)的关系如何。 答: LT 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 C 30min 可被破坏。LT分为LT- I和LT- n, LT- H与人类疾病无关,LT- I是引起人 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 活性部分。 B 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 GM1 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 A 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 ATP 转变为 cAMP 。胞质内 cAMP 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 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 I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 O157 : H7 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 ): 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1. 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基本形态(适宜条件、 8-18h 、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生长期最优) 球菌 Coccus 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杆菌 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大,排列分散、无一定形式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 3. 多形性: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 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 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 网状结构, 1 )细胞 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时 Hing m^Tnhmnc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大小与形态 (P123-137 ) DMA ribosome pla%Hnl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 )经??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 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 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 肽聚糖 b. 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单元知识一绪论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现状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作用(有益、有害) 3.微生物特点 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结构简单易变异 单元知识二环境微生物主要类群 1.原核微生物 ①细菌(形态结构及作用 ②放线菌(形态菌落培养污泥丝状膨胀的类型) ③蓝细菌(特征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2.真核微生物 ①酵母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 ②霉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特种污水处理优势 ③真核微型藻类(分类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3.原生动物 ①鞭毛虫(形状特征指示性作用) ②肉足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纤毛虫(形状特征分类 ④包囊(形成原因过程指示性作用) 4.微型后生动物 ①轮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②线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水蚤(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5.病毒 ①病毒特征 ②病毒结构 ③繁殖(5 ④溶原性 单元知识三微生物原理 1.微生物营养 ①营养要素(5大要素 ②营养类型(4个) ③培养基(原则分类作用生化营养保证) 2.生长曲线(曲线多周期过程及对比分析 3.环境因素影响(温度ph 4.微生物代谢(酶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污泥驯化) 单元知识四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环境分布(土壤大气水体) 2.微生物间关系(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3.微生物与物质循环(C N P 循环污水处理中应用)单元知识五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2.产生毒素 单元知识六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厌氧兼氧) 2.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3.生物膜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 (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 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 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 第九章细胞学总论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 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基本结构 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 空间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 (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 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 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 酸和膜磷壁酸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 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 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 *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 *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LPS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细菌崩解释放, 引起机体发热反应,故称为内毒素或致病原 *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 壁合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 不能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 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 吸分泌+生物合成 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 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 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 量能量 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 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细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 组成,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60S和40S (2)质粒:作用:在胞内独立复制,可传给下一代, 也可通过结合转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与细菌遗传 变异密切相关。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闭 合DNA。医学上重要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 粒(致育性质粒)、Vi质粒 4.核质:又称拟核,为裸露双股DNA,无核膜、 核仁,为细胞遗传物。 *细菌与真菌遗传物质对比:真菌细胞核有完整形态 和典型核仁、核膜结构 特殊结构 1.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 见(厚度≥0.2μm)的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为微 荚膜 ①产生条件:体内或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胎 牛血清) ②荚膜和微荚膜的功能(致病相关):抗吞噬抗消 化作用+黏附作用+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抗干 燥作用 2.鞭毛是由细菌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 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 菌菌体表面细长的丝状物,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细 菌黏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 *性菌毛: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胞芽: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生长条件下,胞 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作用:保存 细菌全部生命物质,但失去繁殖能力。细菌的休眠状态+ 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 度:pH=7.2-7.6+温度:37℃+渗透压:嗜盐菌、高渗+气 体(O2):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 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简单二分裂无性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一代20-30分钟, 繁殖速度最慢的是结核杆菌18-20小时 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对数期: 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 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稳定期:细 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IMViC试验:(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 (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 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 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产生条件:营 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或肿瘤细胞的物质。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 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 用来培养厌氧菌) ②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 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③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 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1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第一章 1.巴斯德的工作 (1)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3)免疫学——预防接种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2.柯赫的工作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配制培养基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第三章 特殊细胞壁的细菌:某些分枝杆菌和诺卡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一类被称为霉菌酸(Mycolic 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组成,后者被认为与这些细菌感染能力有关。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 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含有胆固醇等甾醇,含量为5%-25%。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细胞膜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是含有hopanoid(藿烷类化合物)。 硫粒:很多化能自养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1)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2)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3)储藏物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避免不适合的pH,渗透压等的危害。例如羟基丁酸分子呈酸性,而当其聚合成聚-β-羟丁酸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 一)大小与形态 1?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生长期最优) 3?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telu hull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 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 )经??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 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 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二部分 a. 肽聚糖 b. 外膜 ① .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 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 稳定外膜 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 .脂质双层:脂蛋白外侧,脂质双层结构。含有外膜蛋白。 ③ .脂多糖(LPS :习惯称细菌内毒素,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 含类脂A 、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类脂A :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致病物质,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类脂A 外层,具属和组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最外层,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重复单位构成。 G 菌体抗原(0抗原)就是特异多糖,有 种和型特异性。 LPS 功能 吸附Mg2+等阳离子,与磷壁酸作用类似 类脂A ,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特异性多糖:0-侧链(0抗原),鉴定细菌 噬菌体吸附的位点 c. 周质空间 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空间,含周质蛋白 Pips, doji 护 in 11hi*出 m cell will tff grijm-poKiCf^t ind c. 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 A. 青霉素(penicillin )和头孢菌素: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 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 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B. 溶菌酶(lysozyme ):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糖苷键之间 的联甘键 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弓I 起细胞裂解。 D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 型细菌(bacterial L form ):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自发突变,指细胞壁缺陷的变型。 原生质体:G+高 渗、人工条件,溶菌酶 完全水解或青霉素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球状体:G -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 部分水解 或青霉素不完全抑制 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Gnjjn-nejfinwe cel wall Cjiwphirnc memlnK wldi pronin HM nu I 0*巒卄 UpQ- Coffift p (M}fwc ;cliari< Lipid A Ouctr mem brane mtmtTmnTTt HIOHH U UU IH Reriplasin CytapJaim rnCTnoow witfi prattlBii Gnm-poircw tdl wall ipidi pdjrsatrhifwSe Cil wxl ?knix jcid Mw 祸 nr* Ifjixelcholc K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