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5全国卷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2019海南高考,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3.[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5.[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 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 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 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 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供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精选1. 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 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 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

马迁《史记》 10.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经典1. 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2.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4.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5.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6.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7.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8. 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论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功能变化及其原因

论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功能变化及其原因 商学院 120142165 邓桠 西周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法律和政治,而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功能更加多元化,按照多功能方向发展,增加主要商业和经济功能。当然这一切的改变跟两个朝代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一下我就此改变进行讨论。 西周的社会背景:政治,中央官职周王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如周文王、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太公望,就被尊称为“师尚父”。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共同辅政。周礼制度,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宗法制度,西周的国家实行分封制。即古书中所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法律制度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军事,军制。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这种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共十四师,达三万五千人。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武器,西周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车战,与车配合的有徒兵。兵器种类比商代显著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戈、戟类兵器。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西周城市和建设特点: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较小;形成三级市邑网,即周天子居王都----诸侯国都----卿大夫都;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限,经济功能不强;城市有一定规划,对后来城市建筑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建筑材料有所发展,西周发明了瓦,从而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促进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有两点: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加强都城建设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在今洛阳附近营建了洛邑作为陪都。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 100句 【--感恩节】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国学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1.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0.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2.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宋.徐元杰.湖上)

1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1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7.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首先什么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指东周周平王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建立西周朝开始,一直到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为止这500年的时间(前770年-前221年)里,因为周王室的衰微,各个诸侯争相称王称霸,各国战事频发的时期叫做春秋战国。再来看什么叫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在这段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是文化上的一种现象,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涌现,并且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独有的学术方面的现象,向前推周、商、夏至三皇五帝没有出现过相似的文化繁荣,向后推至清代末年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多本土学术流派共同繁盛的局面。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局面单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环境开始分析,东周的开始周平王复国考的就是各大诸侯的支持,为什么诸侯要帮助周平王复国而不是开始混战夺得周王室的权利呢,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是宗法制为主体的,这种宗法制从周公始,历经周代多位天子已经趋于完善是当时人们接受的主流的也是唯一的道德标准,父业子继一切的权力分配是按照血缘的关系来定的,几乎阶级是固化的,王、诸侯、士、平民、奴隶的地位是一直不变的,所以没有别的道德体系所支持的各诸侯只能遵从了宗法制,但是这时的诸侯的权力已经高于周王室的确是事实。这时各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宗法制之下的君臣关系出现矛盾,待到时机成熟便开始称王但是称王称霸需要自己的国家要比其他国家强大,就会促使生产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所需要的条件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还需要社会体制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而原本诸侯国称王也是需要打破宗法制这套制度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来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这种时候各国就开始重视人才了,于是使得原本在社会中下层有才华和思想的平民和士有机会通过到各国从政来提高自己的阶级(在宗法制中的阶级是通过血缘固定死了的)于是文人学士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派思想交流碰撞,都想寻求一种新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诸子百家不仅在文化思想上推动着变革,起初推动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也因为思想交流解放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提高。 既然百家争鸣的起始是源于政治需求,文化需求,那在这诸子百家中又是怎么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当然高中历史课本上讲的已经很多了。但是我有着自己的一些对于诸子百家影响的看法,诸子百家起于乱世,按道理来说他们都是寻求为乱世国君提供一种富国强兵之策,一种优于宗法的新的体制,按理说每一次的变革都会破坏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那那些个学派的人为什么还能得到贵族的支持呢,因为生产力发展?不,原因可以从历史现象上去解读,就比如说当时的各国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原因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原因及其影响 人文学院哲学系:李远仲学号:10420092202331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从萌芽到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用时代的城市发展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国都城是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主题,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在城市建设上充分体现出来.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再加上各地经济风俗的不同,诸侯国城市的发展风格各不相同,周天子地位下降,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放松,这样诸侯国的城市就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城市发展的特点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每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都有特殊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候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中后期铁制工具得到推广普及,逐渐代替了木石骨以及青铜器,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器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主要一种原料.”牛耕的逐步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第二.生产关系开始变革,导致很多奴隶得到了解放,为社会城市提供了优良的劳动力。春秋战国时期是又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大批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摆脱了奴隶主的束缚,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力减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由于社会的变革,各个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这就促成了城市发展的兼容,无形中胀大国家的规模,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生产自身的发展要求一种地域的分工,城市经济就是这一要求的结果,城市中的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工意味着另一种结合,分工越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就越紧密,在乡村,分工是很简单的,生产孤立分散,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发展需求,越专业化的生产越需要专门的技术,越复杂的分工越要求专门生产的组合,城市是生产力低于组合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所以说没有分工就没有城市的存在。 城市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春秋战国作为一个具有过渡意义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城市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有反作用。,城市是一个积极的起创造和组织作用的因素.由这一因素所决定,历史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使社

诸子百家精华50句经典培训讲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诸子百家精华50句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这个就是“道”的体现。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开悟好文》 2016-06-01 逻辑思维订阅号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 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 B.秦国C.赵国 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 B.两次打败楚军 C.与秦国同时称帝 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 B.三桓专鲁 C.三家分晋 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 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 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 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 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 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 B刀币一齐国 C.铲币秦国 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 B.“玺书”制度 C.俸禄制度 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 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 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 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 C.“量人修赋” 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 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 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 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 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 B韩非子的法、术、势 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 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长治县二中张红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 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 (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尽管学校政教处屡屡通报批评,但一些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和某些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故。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_______法家:_______ 道家:_______墨家:_______ (这一环节问题在叫学生解答时,学生感觉难答。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1.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 【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 2.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释】益:增加。 【鉴赏】真正的上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释】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善行,而不怂恿别人的恶行。 【鉴赏】大千世界,善善恶恶,谁也不能逃出善恶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义正言辞地拒绝恶的侵入。 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鉴赏】树想要静静挺立,风却吹个不停,子女想要孝敬父母时,父母却早早死去了。这种人间憾事,谁也无法挽回。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 【注释】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吹自擂。

【鉴赏】夸夸其谈的人显露于外的恰恰是他的无知,自吹自擂的人也正反映了自己的浅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 【注释】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鉴赏】止语积福德,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之妙,唯有修行才能感知!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7. 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注释】审:明察。对于是非治乱的实际情况,应该明察详审。 【鉴赏】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君主易被蒙蔽欺骗,缺乏调查研究,听信臣下虚妄之词,不辨是非,混淆黑白。而明君则会保持头脑清醒,察审是非之实,以求治理好国家。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是一种启示,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8. 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韩非子?观行》 【注释】势:形势。道:方法。凭借已有的形势,寻求易行的方法,就可以用力少而功名成。 【鉴赏】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考虑诸多因素,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9.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非子?安危》 【注释】奔车、覆舟:指危乱之国。仲尼:孔子。伯夷:历史上的贤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

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 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

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请回答: ⑴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⑵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 ⑶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