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海绵城市绩效评估

体系化海绵城市绩效评估
体系化海绵城市绩效评估

导读

在国务院、住建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以两批次海绵试点城市为核

心的重要成果,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不均衡,地

形与降水差异,技术实施路线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随着海绵建

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如何对各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估,不仅关系

着如何定位及总结我国海绵城市阶段性成果,也将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各地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战略调整与实施策略影响深远。

1“小海绵”与“大海绵”

“小海绵”模式是以地块“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定量化指标为建设核心,同时也强调在径流控

制过程中的“额外”效益,如(雨)面源污染控制率提升、城市内涝频次削减等的建设模式。“小海绵”立足于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标,凸显出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

的基本立足点不同、根本出发点不同和生态环境导向不同。可以说,“小海绵”模式是准确评

估城市海绵建设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弹性”及“吸纳”等内在要求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与“小海绵”模式不同,“大海绵”模式则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统筹并规划整合了一系列相

关工程举措,形成的广泛而丰富的城市建设体系。“大海绵”建设模式,延伸扩展了基于“雨水

径流控制率”为核心的“小海绵”构建形式。结合各地海绵建设模式,“大海绵”工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从城市水循环系统出发,简称“涉水”工程,如城市防涝系统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地下水质量提升、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等;第二类结

合城市景观绿化系统,简称“涉绿”工程,如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城市

绿地系统建设等;第三类则指在海绵构建中发生的城区更新及城市扩张等,包括新区建设,即

耕地和村落转变为城市,以及旧城改造,如城中村消减、城乡结合区域改造提升等,简称“涉改”工程。

2“大海绵”模式必要性

虽然“大海绵”模式并不能直接反映地块的“年总径流控制率”这类小海绵指标,但“大海绵”建

设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要求,是构建兼备“面子”与“里子”的海绵城市的必行

途径,主要因素有:

①构建城市适应灾变的“弹性力”需要。“弹性”是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等

的承受及恢复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

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而城

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

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大海绵”模式在“小海绵”基础上,遵从城市雨水径流产生规律,对相关工程措施统筹兼顾,是切实打造城市“弹性内涵”的必行措施。

②附加效益最大化利用的需求。“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径流控制率的不足,对城市发展

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发展过程也存在其他不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需协调相关

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例如,“小海绵”模式可大幅削减城市水体受纳的面源污染物,有效减

轻水环境污染,但“小海绵”带来的污染削减能不能最终转化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

生态系统恢复、居民生活环境优化等,仍受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要达到城市“水体无黑臭”这一目标,仍需结合其他相关措施;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

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

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

可以说,“大海绵”模式对“小海绵”的功能进行了有益补充及延伸,丰富及完善了海绵城市的“弹性”功能,对兼备形象与内涵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积极作用。合理把握“大海绵”模式的作用,其关键因素有:①立足于海绵城市的核心诉求,即构建符合城市发展的“弹性”系统,合理分

析适宜本城市地域特点及基础条件的弹性系统构建策略。对于兴建“小海绵”模式条件优越的

区域,形成以“小海绵”为主,“大海绵”为辅,“大小海绵”同时推进,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灰色基础设施为补充的功能体系;对兴建“小海绵”模式条件欠缺的区域,则以“大海绵”模式

为先导,形成满足城市“弹性”基础需求的功能体系,积极推广“小海绵”模式,积极配合“涉改”工程,如社区改造、都市更新、老旧城区拆迁等相关举措,对欠缺条件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新陈代谢”,最终形成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共存的气候变化及灾害应变系统。②立

足于海绵效益最优化,使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既有“表面”又有“实质”的惠民工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一系列建设目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大海绵”与“小海绵”系统兼容并举,优势互补,强强

联合,实现“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建设模式。

3“大小海绵”模式的绩效评估

总结前述内容,“小海绵”模式集中体现了海绵模式的战略创新性,“大海绵”模式融入海绵城市

建设则是功能完善及最优化的必然要求,由此形成的“大小海绵”共存体系是满足海绵城市建

设“弹性”诉求的根本途径,为城市发展兼备形象与内涵提供重要支持。但这种共存体系也使

针对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绩效评估工作难度大大增加。针对该难题,提出了一类绩效评

估策略,其核心目标为评估海绵建设是否符合城市地域特色。

3.1城市发展问题的总结与凝练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广袤国土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型城市,不同的自然气候、经济、

人文条件,决定了不同城市千差万别的发展历程,多年发展过程中利弊沉积所形成的症结也

不尽相同。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目标在于构建适合城市的“弹性”,而在城市差异化的条件下,

不同城市所构建的“弹性”也需因应城市问题,最终呈现“整体相似、导向不同、细节相异”的

多样化“弹性”诉求。故针对不同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首要关键点在于评估各城市

是否对本城市发展所积累的问题做到合理的系统总结和精确凝练。

从考核目标上来说,“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四项考核指标,

应根据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分析论证,进而形成侧重不同的建设体系。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五项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城市条件进行整合,将其有机地融入

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符合城市特色的“水论述”、“水价值观”以及“水规划建设体系”。对于

山地城市,顺应其地形特色,打造山河相间、谷底流溪的原自然景观,从而涵养水资源,保

障水安全;对于水资源紧缺的城市,应提升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突破

水资源限制瓶颈;对于河网密集水系丰沛的城市,应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恢复及保育水生

态系统,打造舒适宜居的滨水空间,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舒适条件;有丰富水文化的城市,应注重对相关物质遗存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等。

3.2“小海绵”模式本地化

“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指标,目前该指标是通过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

多年降雨统计资料、综合比较各地降雨情况而得到的推荐性指标。该指标的最大优点在于能

根据过往气象资料,简易直观地得到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但在实践“小海绵”模式时,应

细化“小海绵”模式的本地实效,统合宏观控制指标与地域特点条件进行考虑,进行本地化吸

纳及改进。“小海绵”模式本地化的评估方法,可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①“小海绵”指标的本地核准与影响因子分析。“技术指南”所采用的年总径流控制率确定方法

是依据近几十年的降雨数据排序而得到,同时考虑了不同区域的降雨强度及季节性因素,保

障地块建设前后水文条件不变,该方法可有效用于制定管理指标。但该指标在落实到各城市/

各地块时,应分析区域影响因子对“年总径流控制率”的影响。较典型的地域性影响因子有降

雨连续性情况、原始土壤渗透性、地下水深度、地形坡度、原状植被覆盖状况等。以长江下

游地区为例,降雨主要集中于梅雨季及台风季,梅雨季为长时间连续性降雨,台风季则以短

时大规模降雨为主,同时该地区地下水水位高,土壤渗水及蓄水能力低,上述因子共同影响

了降雨转化为径流的实际比例。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标准时,应认真考虑这类本地因子

的影响,避免“硬套用”,实现相关指标的“软着陆”,降低“指标虚高”或“指标不足”两类风险,打造适宜本城市需求的“弹性”系统。这类校核方式可结合实测法及模型推算法等展开。

②“小海绵”技术的本地实践及示范效应评估。由于不同城市条件差异,“小海绵”技术在具体

实践过程中需根据各地特色条件进行调整,例如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削减积蓄雨水蒸发的策略,严寒地区则考虑设施应对冬季降雪春季冻融的能力,面源污染严重区域则需提高设施对

污染物的截留去除能力等。“小海绵”技术的本地化程度是衡量海绵建设是否适应本城市发展

的重点之一,这是由于“小海绵”技术对于我国城市建设而言,仍算是一类较新的技术。自海

绵城市理念提出以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但技术由理论倡导到实践运

用直至成熟化运营,需要客观的工程实践周期,故我国现阶段各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包

括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成果少、经验少、考验少”的问题。基于这

种客观局面,需要各地认真汲取在建/已建的海绵城市项目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挖、深思、

深省已实施的“小海绵”项目,最大化已建/在建项目对本区域的示范效应,最大化示范区对本

城市的示范效应,最大化海绵试点城市对全国海绵建设的示范效应,为海绵城市的持久推进

构建坚强的技术基础。

3.3城市“弹性”构建的区块策略评估

对不同区块而言,受基础条件和发展历程影响,需重构或扩增的“弹性”不尽相同,这使不同

区块的“弹性”构建策略在空间格局上有所差别,需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如各级各类规划对

海绵建设指标予以明确。对空间分布进行评估,应集中于“小海绵”指标及相应措施在不同区

块“弹性”构建的定位及作用。首先是明确不同区块所需的“弹性”要求,这需要结合对城市发

展问题的总结与凝练成果,并结合区块基础条件进行;其次是明确“小海绵”模式对不同地块

所需“弹性”的贡献率,这需要准确把握“小海绵”所构建“弹性”的属性,侧重于“小海绵”起端

控制/源头控制这类特点;最后是明确目标“弹性”仍存在的欠缺与不足,为其他措施如“大海绵”模式的接入提供基础。

3.4“大海绵”统筹与构建

结合前述的区块策略,需采用“大海绵”措施完善“弹性”构建,考核内容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大海绵”补强“小海绵”的欠缺。对于部分城市区块,受制于建设现状等因素,在较长的时间

周期内可采用及实施的“小海绵”构建措施较少,且设施整体效果受限,对于这部分地块可采用“大海绵”措施,使其达到相应的“小海绵”指标,主要措施为过程控制及末端控制措施,如

市政雨水调蓄池、末端截污设施等。其次是“大海绵”完善区块“弹性”构建。“小海绵”模式集

中于还原地块开发前的水文状态,属于区块“弹性”构建的重要环节,但该模式不足以全面覆盖城市的“弹性”需求,在此条件下需要采用“大海绵”措施以完善地块弹性。最后是“大海绵”

对整个“弹性”体系的串联。各地块的海绵设施需进行合理贯通连接,避免出现空间上“碎片化”发展,功能连接上呈现“绿洲式”孤立。

3.5经济拉动效果评估

海绵城市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另一项重要作用,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市场的巨大拉动作用。可以说,海绵城市不只是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实体“弹性”,也需要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模式富有弹性的“金融弹性”。对经济拉动效果的评估,是海绵工程实施效果的另一重要侧面,是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评估应结合不同城市融资策略进行,如开展PPP模式等。

4结语

我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可以归纳为“小海绵”和“大海绵”模式,“小海绵”以定量化指标为

核心,“大海绵”则强调兼容各类相关技术措施,“大小海绵”共存体系是实现城市“弹性”诉求

的根本途径。基于“大小海绵”共存模式,海绵城市绩效评估的体系化方法应该考虑地域性条件影响、“小海绵”模式本地化、城市“弹性”构建的区块策略、“大海绵”统筹与构建和经济拉

动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 类别项指标要求方法性质 一、水生态1 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 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 应的降雨量时,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水排 放口、关键管网节点安装观测 计量装置及雨量监测装置,连 续(不少于一年、监测频率不 低于15分钟/次)进行监测; 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 据、相关设计图纸、现场勘测 情况、设施规模及衔接关系等 等进行分析,必要时通过模型 模拟分析计算。 定量(约束性)2 生态岸线恢复 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 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 生态功能。 查看相关设计图纸、规划,现 场检查等。 定量(约束性)3 地下水位 年均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平 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 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mm的地区不评价此项指标。 查看地下水潜水水位监测数 据。 定量(约束性, 分类指导)

类别项指标要求方法性质 4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得到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按6-9月)日 平均气温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气温,或与同区域历史 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 查阅气象资料,可通过红外遥 感监测评价。 定量(鼓励性) 二、水环境5 水环境质量 不得出现黑臭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 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 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 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 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约束性) 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 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 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鼓励性)6 城市面源污染 控制 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雨水 管网不得有污水直接排入水体;2.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 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3.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 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生态治理后入河,确保海绵城市建设 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IV类。 查看管网排放口,辅助以必要 的流量监测手段,并委托具有 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 水质检测。 定量(约束性) 三、水资源7 污水再生利用 率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 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再生水包括 污水经处理后,通过管道及输配设施、水车等输送用于市政 杂用、工业农业、园林绿地灌溉等用水,以及经过人工湿地、 生态处理等方式,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IV类要求的污 水厂尾水。 统计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 中水站等)的污水再生利用量 和污水处理量。 定量(约束性, 分类指导) 1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

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本设计专篇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供修订时参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11号城建大厦,电话:,,网址:主编单位: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 编制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写人员:赵乐军刘洪海李明吕红亮宋现财陈曦 张中秀王松熊林聪刘于德淼琳刘 项劲松恬田阚薇莉鹏周李旭东杰审查专家:孙.目录 第一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 项目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水设计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设计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下垫面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与现有控规指标体系的衔接 控规是落实城市总规目标要求,指导修规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划层次,现有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和行为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应与控规的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做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衔接,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明确各单元或地块的主要控制指标,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原则、方法及技术措施,将不易直接操作实施的指标( 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控制率等)分解为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式绿地率和调蓄容积等指标,以便于在具体落实时将控制指标层层传递到建设项目中( 图1)。由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控制率等控制指标需通过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施才能达到目标要求,而一项措施一般也与多个指标有关联。只有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对各项控制指标、控制要求进一步细化,并与相应的具体工程措施对应,使它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关系,据此提出规划许可要求,才能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和引导指标主要包括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 超过一定建筑面积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对应体积的调蓄空间)、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管网漏损率和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在项目审查中按照控规要求,审查项目用地中的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湿地、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设计内容,并与控规指标的相符性进行校核。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选取可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有所侧重,应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

海绵城市评价指标

尊敬的网民: 您好,您好,您咨询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细项的有关材料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1、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口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参考相关规划成果,确定了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五项分项目标及22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具体指标如下表。

表3-1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标 目标序号指标2020年2030年备注 水生态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7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 例≥20% ≥8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 积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 上的面积达标。 3 内河水系生态岸线比 例≥40% ≥5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 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 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 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绿地率41% 45% 参考《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 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下降趋 势得到明显遏制,平 均降幅低于历史同 期《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 6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得到缓解。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水环境7 水环境质量优于IV类 标准达到Ⅲ 类标准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8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年径流污染总量控 制率)≥50% ≥60%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9 合流管网年溢流次数≤12次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水资源10 污水再生利用率≥20% ≥3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 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国人居环境 奖评价》要求再生水利用率≥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标准版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某市综合管廊城市排水排污工程 北京XX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运营管理原则 (1) 1.1 运营管理概述 (1) 1.2 管理原则 (1) 1.2.1 依法经营原则 (1) 1.2.2 服从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原则 (1) 1.2.3 市场及服务意识原则 (1) 1.2.4 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 (2) 1.2.5 和谐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 (2) 1.2.6 超前准备原则 (2) 1.2.7 机构设置应坚持集中、统一、高效、特管原则 (2) 1.2.8 现代化管理原则 (2) 1.2.9 加速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原则 (3) 1.2.10 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原则 (3) 1.2.11 重视经济效益,注重经营开发原则 (3) 第2章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 (4) 2.1 组织管理机构 (4) 2.1.1 组建项目公司 (4) 2.1.2 运营委员会 (4) 2.2 成员岗位职责 (6) 2.2.1 运营总监岗位职责 (6) 2.2.2 副总监岗位职责 (7) 2.2.3 综合管理部 (7) 2.2.4 财务部 (8) 2.2.5 建设部 (8) 2.2.6 维护部 (9) 2.3 人员培养计划 (9) 2.3.1 计划目的 (9) 2.3.2 原则、要求 (10) 2.3.3 培训内容、方式 (10) 第3章运营方案 (14) 3.1 污水管网运营方案 (14) 3.1.1 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的主要任务 (14) 3.1.2 排水管道渗漏检测 (14) 3.1.3 排水管道及渠道的维护 (15) 3.1.4 雨水口与检查井的维护 (17) 3.1.5 市政排水管网的日常巡视检查 (19) 3.2 泵站运营方案 (21) 3.2.1 调试方案 (21) 3.2.2 运行方案 (22) 3.2.3 机械设备异常及解决对策 (24) 3.3 水质净化厂运营方案 (29) 3.3.1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 (29)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科学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应依据本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具体指标、要求和方法见附件。 第六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阶段: 城市自查。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应做好降雨及排水过程监测资料、相关说明材料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做好自评,配合做好省级评价与部级抽查。 省级评价。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省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可委托第三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及方法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结束后,将结果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部级抽查。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上报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对部分城市进行抽查。

第七条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城市,将予以通报。第八条本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标签: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 1、引言 某市建设用地规模47.0km2,则47×20%=9.4km2.建成区近期重点工程包括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53km2,满足到2020年,某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与系统治理同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建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某市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仅30%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2、海绵型小区 2.1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4个小区排水系统在建设期均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是本次实施海绵改造的有利前提。 小区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优化原有传统排水系统,将小区内所有雨水箅子更换为生态型雨水口;将现有不透铺装改为透水铺装,铺设HDPE穿孔排水管收集雨水进入雨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在雨水调蓄模块处设置溢流口,下大雨通过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 雨水一体化设备对渗透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后进行小区浇洒。 2.2主要技术措施 (1)雨水系统改造工程 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雨水口、植草沟、调蓄模块等。 小区内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道路下敷设穿孔管收集渗透雨水,在合理利用现

长春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中冶集团《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试行)

中冶集团企业标准Q B Q/MCC-JS-30003-2017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 (试行) 2017-12-19发布 2018-01-01实施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中冶集团企业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 (试行) Q/MCC-JS-30003-2017 主编部门: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实施日期:2018年 01月 01日

前言 根据中冶集团“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新定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冶集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领跑者的优势,统一规范集团内各企业在海绵城市项目中的施工行为,提高中冶集团海绵城市领域的建设水平,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中冶集团及全国多个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参考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中冶集团颁布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Q/MCC-JS-30001-2016)及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施工验收标准等资料。 本标准全篇共9个章节、3个附录,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渗透工程、储存工程、调节工程、转输工程、截污净化工程、质量管理验收与考核评估、附录十个部分组成。 本标准由中冶集团科技部负责管理,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负责日常管理和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22048@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912207.html,,以便下一版修改。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稿人、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yulu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任务分解表(草稿) 类别项指标要求方法性质工作任务分解建议时序备注 一、水生态 1 年径流 总量控 制率 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 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 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 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 水排放口、关键管网节点 安装观测计量装置及雨量 监测装置,连续(不少于 一年、监测频率不低于15 分钟/次)进行监测;结合 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 据、相关设计图纸、现场 勘测情况、设施规模及衔 接关系等等进行分析,必 要时通过模型模拟分析计 算。 定量(约 束性) 1、选定监测点位 实施计划中确定的项目对象为: 6#排水系统、康定和园、西部云 谷、尚业路 设施对象为:雨水花园和植草沟 (暂未定具体位置) 2015.7完成需尽快开展 2、布设监测设施 观测计量装置和雨量监测装置 2015.8完成需尽快开展 3、开展不少于一年的管 网流量连续监测 监测频率不低于15分钟/次,数 据进行实时记录,传送至信息平 台进行储存和分析 2015.9-2017. 12 4、建立MIKE模型进行 计算 将监测获得的全年降雨数据输 入排水模型中,降雨数据、相关 设计图纸、现场勘测情况、设施 规模及衔接关系等等进行分析, 得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实际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 2015.12前完 成 结合《西咸新区 排水防涝综合规 划》、《西咸新区 沣西新城水系统 综合规划》、《沣 西新城低影响开 发专项规划》等 工作开展(深规 院等)

类别项指标要求方法性质工作任务分解建议时序备注 2 生态岸 线恢复 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 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 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查看相关设计图纸、规划, 现场检查等。 定量(约 束性) 1、编制《西咸新区河湖 水系专项规划》 梳理新区现状的各类水系,分析 存在问题和需求,提出河湖水系 的控制标准和保护策略,并提出 相应的工程措施手段。规划中要 特别注意对接和落实主要河流 水系的防洪标准,确定河湖水系 保护线(蓝线)及其保护要求, 落实海绵城市相关指标(天然水 域面积保持率、地表水体水质达 标率等),并衔接海绵城市防洪 整治相关项目。 2016.6前完 成 需尽快确定工作 框架和工作要 求,遴选项目承 接单位(西咸规 划局) 2、开展新河、白马河生 态修复设计,渭河及沣 河滩面治理及水生态修 复工程设计,新渭沙生 态湿地工程设计 在设计中应充分遵循海绵城市 建设的水量和水质目标,并在落 实至具体的工程参数 2015年12月 前完成 需尽快开展前期 立项工作,确定 设计单位。选择 1-2个项目设计 开展规格较高的 专家评审会 3、现场调研生态修复工 程进展和效果,检查蓝 线落实情况 按照行动计 划中设定的 时序开展 需确定相应责任 人,尽快开展 3 地下水 位 年均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得到 明显遏制,平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 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mm的地区不评价此项 指标。 查看地下水潜水水位监测 数据。 定量(约 束性,分 类指导) 1、选择示范区内具有代 表性的地下水潜水水位 监测点 建议选择3-4个监测点 2015.7完成需尽快开展 2、布设监测设施 水位在线监测装置 2015.8完成需尽快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

小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年月日

1工程概述 1.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许昌市饮马河区,许州路以西,魏文路以东,永昌东路以南。规划面积约11.29万平方米。 根据《许昌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饮马河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2%,再结合本项目区域位置、用地性质及周边地块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流域建设目标,确定本项目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 地理位置 总平面图

1.2编制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海绵城市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DB》 《许昌市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许昌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 1.3编制范围及内容 (1)编制范围 本项目为海绵化建设新建工程,主要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对小区内雨水进行“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面的设计,以实现海绵化建设总体目标。(2)编制内容 本设计主要内容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 (3)编制原则 ①遵守国家对环境保护及城市给水排水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②以许昌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员会、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文件为依据。 ③服从学习总体规划和建设要求,充分结合校区现状。 ④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精心编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⑤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合理确定本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详细的技术措施,实现区域海绵化总体目标。 2自然条件及下垫面分析 2.1地形地貌 该地块设计地势整体较平,西南略高。大部分雨水、生活污水由北往南排,最终排向东侧及南侧市政雨污水管网。 小区周边市政雨水管接口为东侧、南侧。南侧接至盘歌路市政管网。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2016-J-1 2016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2016-J-1 批准部门:厦门市建设局

前言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2015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程)计划的通知》(厦建总〔2015〕96号)要求,由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总结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图集。 本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建筑与小区;2、道路与广场;3、公园与绿地;4、河湖水系生态修复;5、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构造; 6、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各单位在使用本图集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禾路362号建设大厦15楼,邮政编码:361004)或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美湖路43号,邮政编码36100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图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本图集主编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图集参编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图集主要起草人员:曾瑜陈林颜小燕游志全洪永福郝晓宇艾慧颖钟翔燕李明月唐桂祥范萌秦一芳池长加陈云玉王丽萍苑宝玲周真明冯喆朱铭桥刘彤李益勤卓晋勉曹杨关天胜 吴连丰王宁杨一夫林艺辉陈小松艾永鑫朱冬梅王进谈旭辉 本图集主要审查人员:翟艳云魏忠庆曾虹廖启芳张德跃陈自强邱发强

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之欧阳歌谷创作

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欧阳歌谷(2021.02.0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昆明市城乡规划条例》《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昆明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项目立项、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移交、运营维护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注重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新建区、成片开发区、各类园区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城市建成区应强化区域整体治理,并结合旧城改

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最大限度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和面源污染,治理和保护城市水环境,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 第四条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监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滇池管理、水务、节约用水、防汛抗旱、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气象、水文水资源、城管综合执法、交通运输 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负责本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广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 第六条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及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识。 第二章规划、立项与土地利用管理 第七条市规划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昆明中心城区和晋宁区(东城和南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doc

附件 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 17WJ-2-1) 2017年 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 75 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 2016〕30 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 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 [2017]94 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 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 3 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 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 3 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 分 , 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 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解析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指标

解析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指标 发表时间:2017-10-20T14:23:24.3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作者:罗思音 [导读] 建议以《考核办法》中各考核指标要求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用于指导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是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重要基础,本文对具体考核指标进行解析,以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考核等各阶段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考核指标;水生态;水环境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是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它有别于传统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工程性灰色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运用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雨水进行综合管理及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来实现以城市内涝和雨洪管理为主、同时包括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公园绿地建设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综合目标。 二、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指标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加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 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为科学、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制定了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如下表1所示。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表1: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考核办法》涵盖了海绵城市建设从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效果到管理评价等一系列指标要求,这些指标一部分是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另一部分为实施后的综合效果和相关管理规定。本文以考核指标中对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为对象,对考核指标的要求进行浅析。三、海绵城市考核指标解析 本文主要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个类别对相应的考核指标的概念、取值进行解析,以确定各规划指标的控制潜力,为后续规划的落实提供依据。 (1)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蒸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直接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控制指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通过日降雨量统计分析,折算到设计降雨量,控制场地开发后径流排放量不大于或接近开发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

徐州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要点

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施工图要点 2019 年2 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徐州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的审查工作,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徐州市海绵办)组织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工作的专家,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 本要点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础性审查要点、分类型审查要点、单项设施审查要点、特殊区域审查要求等内容。 本要点由徐州市海绵办负责管理和对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徐州市海绵办。 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大,水平局限,加之有针对性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范较少,故本要点难免有不足之处,尚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1 章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审查流程 (1) 1.4送审要求 (1) 1.5注意事项 (2) 第2 章基础性审查要点 (3) 2.1设计文件 (3) 2.2基本要求 (5) 第3 章分类型审查要点 (6) 3.1建筑与小区 (6) 3.2道路与广场 (6) 3.3公园绿地 (6) 3.4种植设计 (7) 3.5管线综合 (7) 3.6安全要求 (7) 第4 章单项设施审查要点 (8) 4.1渗透技术 (8) 4.2储存调节技术 (20) 4.3传输技术 (29) 4.4截污净化技术 (31) 第5 章特殊区域要求 (33) 5.1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区 (33) 5.2采煤塌陷区、地下水保护区域 (33) 附件一 (3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I视界I HORIZON 新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编号为GB/T51345-2018,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编号为GB/T51301-2018,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为国家标准。以上两项标准已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912207.html,)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岀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 住加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装配式粮体P.T.间应川技术标准》《预制混凝I:外挂墙板应川技术标准》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应用技术标准》(编号为JGM467-2018,自2019年5月1日起实施)《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准》(编号为JGJ/T458-2018,自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为行业标准。以上两项标准已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912207.html,)公开,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 新政策 I:海要求新建民川.I:业建筑痕采川装兀式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自2019年4月1日起,施工图未正式送审的项目应依据《通知相关要求实施。 《通知》强调,新建建筑是指在相关信息平台上,建设性质选为"新建”的项目以及建设性质选为“改建”或"扩建”,且包含“新建独立单体"或"拆除重建单体"的项目。 《通知】明确了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范围,—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复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不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类、居住建筑类、工业建筑类项目,所有单体可不实施装配式建筑。二是高度100米以上(不含100米)的居住建筑,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15%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35%。对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45。的坡屋面房屋,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对坡度大于45。的坡屋面房屋,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坡屋面的1/2高度处。三是建设项目中独立设置的构筑物、垃圾房、配套设备用房、门卫房等,可不实施装配式建筑。四是当居住建筑类项目中非居住功能的建筑,其地上建筑面积总和不超过1万平方米,且其与本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之比不超过10%时,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的售楼处、会所(活动中心)、商铺等独立配套建筑,可不实施装配式建筑。五是当工业建筑类项目中配套生活用房及配套研发楼等地上建筑面积总和不超过1万平方米,且其与本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之比不超过7%时,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的配套生活用 04I住音房地产?HOUSING AND REAL ESTATE

体系化海绵城市绩效评估

导读 在国务院、住建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以两批次海绵试点城市为核 心的重要成果,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不均衡,地 形与降水差异,技术实施路线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随着海绵建 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如何对各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估,不仅关系 着如何定位及总结我国海绵城市阶段性成果,也将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各地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战略调整与实施策略影响深远。 1“小海绵”与“大海绵” “小海绵”模式是以地块“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定量化指标为建设核心,同时也强调在径流控 制过程中的“额外”效益,如(雨)面源污染控制率提升、城市内涝频次削减等的建设模式。“小海绵”立足于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标,凸显出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 的基本立足点不同、根本出发点不同和生态环境导向不同。可以说,“小海绵”模式是准确评 估城市海绵建设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弹性”及“吸纳”等内在要求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与“小海绵”模式不同,“大海绵”模式则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统筹并规划整合了一系列相 关工程举措,形成的广泛而丰富的城市建设体系。“大海绵”建设模式,延伸扩展了基于“雨水 径流控制率”为核心的“小海绵”构建形式。结合各地海绵建设模式,“大海绵”工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从城市水循环系统出发,简称“涉水”工程,如城市防涝系统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地下水质量提升、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等;第二类结 合城市景观绿化系统,简称“涉绿”工程,如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城市 绿地系统建设等;第三类则指在海绵构建中发生的城区更新及城市扩张等,包括新区建设,即 耕地和村落转变为城市,以及旧城改造,如城中村消减、城乡结合区域改造提升等,简称“涉改”工程。 2“大海绵”模式必要性 虽然“大海绵”模式并不能直接反映地块的“年总径流控制率”这类小海绵指标,但“大海绵”建 设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要求,是构建兼备“面子”与“里子”的海绵城市的必行 途径,主要因素有: ①构建城市适应灾变的“弹性力”需要。“弹性”是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等 的承受及恢复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 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而城 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 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大海绵”模式在“小海绵”基础上,遵从城市雨水径流产生规律,对相关工程措施统筹兼顾,是切实打造城市“弹性内涵”的必行措施。 ②附加效益最大化利用的需求。“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径流控制率的不足,对城市发展 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发展过程也存在其他不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需协调相关 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例如,“小海绵”模式可大幅削减城市水体受纳的面源污染物,有效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