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所占比例大、涉及范围广,重视自然科学传授、人文素质培养、注重开发世界目光等特点。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一: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

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0、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

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6、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17、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18、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20、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通用8篇)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通用8篇)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第1篇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我们后人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其主要贡献包括确定教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并且著有《普通教育学》一书,《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自此完成了教育学的科学化与体系化。不仅如此,赫尔巴特早年间还曾到瑞士佩斯泰洛奇学校进行学习,最后接任了哥尼斯堡大学康德的哲学教师工作,自此,教育学得以大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第2篇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莱比锡大学创办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是标志着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自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冯特也被公认为世界心理学之父!不仅如此,其下门徒众多,比如卡特尔、斯皮尔曼、霍尔、铁钦纳,都是独挡一面的心理学大家,而冯特也有一位中国学生,就是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曾经也师从于冯特,而心理学的火种也就这样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去了!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第3篇

神话起源说:这是所有宗教都持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简单来说,认为教育的起源来自于神,是神创造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神,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观点。所以说该理论的地位是有关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沛西•能、利托尔诺。该观点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比如说动物的趋利避害,刚出生的小鹿小狗学习走路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和人没有关系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是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我们刚刚复习过,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该观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题目中问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是,一定要选生物起源说,虽然说神话起源说更早,但它并不是一种系统提出的学说,所以不能选择。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所以该观点进步的方面是认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了,教育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而它的局限性是认为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没有脱离本能这一概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等。本文将结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真题及答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下面以一道真题为例进行解析: 【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制度。 A.教育证书 B.教育奖励 C.义务教育 D.教育普及【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该制度是为了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二、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涉及国家、地方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下面以一道真题为例进行解析: 【真题】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答案】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析】该方针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质。 三、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的知识。下面以一道真题为例进行解析: 【真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哪些阶段?【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皮亚杰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指的是能够使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 认识教育、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既是基础性的、纵向的,也是广泛的、横向的,对于提升国民的教育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教育知识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从事教育工作 的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属性和特点,教育对象是指接受教育的人群,教育目标是指教育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教育方法是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二、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的体系和管理规范,包括教育层次、教育类型、教育规范、教育课程等方面的内容。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和状况的优劣。 教育体制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类型, 基础教育又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等级别。 三、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针对教育问题制定和发布的政 策文件和规范,它是教育行政和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政策规范,是推进全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法规、教育条例、教育计划和政府规 划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其对应的运作机制和实施方式,它影响着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四、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它包括 教育自身发展和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教育发展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教育发展包括教育资源、教育科技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 发展,其中,教育科技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它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判断、测定和分 析的行为和方法。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教育评价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 法等方面的内容。教育评价需要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它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六、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指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对 教育有所贡献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社会与文化适应能力和人格素质等。教育素养是衡量一个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 教育素养包括识字、计算、科学、文化素质、历史、地理、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素养的提高需要教育行政、教育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它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它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一: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篇一: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教育是指社会对人类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品德、智慧、创造力和专业能力,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教育不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它对于人的自身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智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塑造公民素质: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3. 传承和创新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知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教育的分类 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1.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指普遍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阶段,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它的目标是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培养人才具备高级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3.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为目标的教育,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4. 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指为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培训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5.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为存在身体或智力上的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等。特殊教育致力于帮助这些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内容。它包括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正确运用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和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一、教育体制 1.1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指社会各种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以使他们在身心 上得到全部发展。 1.2 中国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为9年制,分 为小学和初中。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1.3 教育管理部门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国家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管理机构。国家教育部负责统筹全国教育工作。 二、教育理论 2.1 学习理论 学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体通过不断的接触和体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新 经验。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2.2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它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内容。 2.3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质量、效果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教育评价的方法包 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三、教学方法 3.1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通过互相交流讨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育改革 4.1 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改革是指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要求。 4.2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4.3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法规 5.1 教育法规的意义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教育法规、高等院校法规等,是保障教育权益和维护教育秩序的法律依据。 5.2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是指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下,对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机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 5.3 教育经费保障 教育经费保障是指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投入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中央财政教育拨款、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等,是保障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3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旳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旳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旳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醒了教育旳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旳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旳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旳教育重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旳重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可以享有最佳教育旳是当时旳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旳重要标志是形成近代旳: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旳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旳具有世界影响旳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旳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旳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初次提出“教育遵照自然”学说旳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旳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旳《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旳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旳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旳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老式教育学旳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旳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旳发展为目旳,以小朋友中心主义著称旳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旳教育是指具有:层次构造和年龄分级旳教育制度。 22、一般教育重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旳,以(基础科学知识)为重要教学内容旳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重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重要目旳旳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能,尚有强健旳体魄旳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旳主线特性,教育旳质旳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种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旳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旳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旳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初期旳教会学校重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旳标志是清朝末年旳(“废科举,兴学校”)。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法律常识 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 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 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

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4、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5、领导的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能力。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 一、考试内容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公共基础作为必考科目之一,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50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系统综合素质:涵盖思维能力、情感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占总分 20%。 2.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基础、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占 总分50%。 3.课程与教学知识: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设计、教材分析与应用 等方面,占总分30%。 二、复习资料 1.《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知识》 这本书是教育部教师招聘考试用书系列之一,是教育公共基础中课程与教学知识部分的重点参考书。全书共10个章节,从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与方法、评价与测试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2.《教育学基础》 这本书是作者刘心武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学理论研究,出来的一本比较全面的教育学基础参考书。其中,第一章“教育学的概念、内容与方法”以及第二章“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主流流派”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3.教育网站 教育网站比如高考网、学科网等都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复习资料。这些网站有专门的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板块,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设计与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复习资料,还有历年试题解析和教师招聘考试虚拟仿真测试等功能。 三、学习方法 1.多听、多读 教育公共基础考试的知识点比较广泛,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需要多听、多读。比如呢,可以多听听讲座、听听老师讲解、听听同学的分享等等,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并且对其进行记述和归纳;同时也可以多读参考书,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2.制定计划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

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 1.师生关系(de)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de)特点有哪些 (理想师生关系(de)基本特征)真题 解析:师生关系(de)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de)特点是(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2.如何建立良好(de)师生关系真题 1.树立正确(de)学生观. 2.采取正确(de)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de)理论流派. 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主要观点:主张教育(de) 任务在于使学生(de)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de)练习 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de)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主要观点:认为只 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de)东西,强调经验(de)积累和练习,教 育(de)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主要观点:主张 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de)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 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 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主要观点:儿童中心 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de)需要、兴趣和能 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de)逻辑来组织课 程.课程(de)目(de)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de)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 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 (de)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de)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de)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de)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de)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de)开放教师 5.根据德育(de)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德育(de)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de)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 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de)思想品德(de)德育原 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de)方式,来调动受教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2)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3)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4)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 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3.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一、填空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精品】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共400题)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共400题) 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A)。 A.工作关系 B.心理关系 C.道德关系 D.个人关系 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 D.以身作则 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5.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C)。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6.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 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8、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 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9、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0、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1、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自由的人①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12、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3、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2023年教育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人民民主专政旳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都市小资产阶级旳联盟,重要旳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旳联盟。 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主线改革旳成果是消灭了封建旳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旳社会性质发生了主线旳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进了农村人民政权旳建设。 3.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旳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旳方针政策是“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镇互助、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旳指导方针和总目旳:发展生产、繁华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4.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旳关键是积极防御。 5.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旳发言中初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旳战略任务。 7.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汇报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旳新阶段,是现代中国旳马克思主义。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首要旳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旳对旳途径是进行改革。 10.一种社会制度与否有优越性,主线上决定于它能否增进生产力旳发展。 1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旳规定。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旳特定阶段。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旳时间跨度是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4.现代中国基本旳国情和最大旳实际是我们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旳重要矛盾决定旳。 16. 区别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断、犯罪未遂 犯罪既遂:是犯罪旳完毕形态,行为人所实行旳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详细犯罪所规定旳所有构成要件。例如,一青年抢劫女士旳钱包,抢完之后发现这个女士他认识就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1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 第一节教育概述3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4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5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7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7 第二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8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8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8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9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9 第一节教师9 第二节学生10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1 第四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11 第五章课程11 第一节课程概述11 第二节课程改革13 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4 第六章、课堂教学16 第一节教学16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18 第三节教学策略19 第七章、学校德育19 第一节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9 第三节德育过程20 第三节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20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21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1 第一节班级概述21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与原则22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23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23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3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3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23 第三节心理发展与教育25

第四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5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6 第一节学习概述26 第二节学习理论26 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31 第一节学习迁移31 第二节记忆32 第三节遗忘33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34 第一节学习策略34 第二节知识35 第三节技能37 第四节问题解决37 第五节品德38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39 第一节学习动机39 第二节归因40 第三节注意41 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41 第一节人格差异41 第二节认知差异42 第三节学困生42 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3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43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43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45 第一章法与教育法45 第一节法的概述45 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45 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47 第一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类型47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47 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47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47 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48 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类型48 第二节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48 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49 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49 第一节教育立法49 第二节教育法规实施49 第三节教育行政执法50 第四节法律制裁50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