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的经贸活动

东北地区的经贸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是清末东北地区经贸的基调;民国时期的经贸比清末时期有大幅度提高;伪满时期,由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导致东北地区的经贸彻底被日本所垄断。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关于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情况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二万年的黑龙江哈尔滨西郊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六七千年的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新石器早期红山文化遗址,均达到过辉煌的高度。然而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有起有落,其在统一的王朝内所处地位也或重或轻。当王朝统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时,东北地区便成为遥远的边缘。而当王朝皇室起于东北时,东北便成为王朝的中心,从而在王朝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的东北正处在从边缘到中心的转换过程。明代中央政权起于南方,定鼎北京,东北居住的辽东汉人、吉林与黑龙江生活的女真、蒙古、达斡尔、朝鲜人,处在大明王朝的边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映明朝政策和历史的《明实录》,便也以边缘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东北历史,以蛮夷的标签来标识东北土著。晚明至清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满族)迅速崛起,不仅征服了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而且攻古了明朝作为九边之一的辽东,统一了东北,并进而占领全国,上升为一个全国政权。由于后金一一清朝开国二帝太祖、太宗均在东北生活和奋斗,加之清朝人关后仍视东北为发祥地,因此东北在清朝体系中居于中心或副中心的

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清朝历史和政策为记载内容的《清实录》,自然也以中心的视角观察和叙述东北历史。于是,从明到清,从《明实录》到《清实录》,东北的历史地位经历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上升过程。

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经贸情况

东北地区的贸易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该地区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因而奠定了清末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的基调。

首先,从输出情况来看。东北地区长期封禁,土特产品甚多。该地区输出的土特产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药材,主要有人参、细辛、贝母、黄芪、五味子、益母草、桔梗、当归、地榆、木通等;第二类为茵类植物主要有元蘑、榛蘑、黑木耳等十余种;第三类为毛皮类,主要有狐皮、獭皮、禽乌、鹿茸等。据史料记载,这些土特产品均经吉林销售至天津等地。1909年,东北厅出产黄芪及木耳10万斤以土,敦化县岁出黄芪2万余斤,鹿茸五十余副.狐皮300余张,獭皮百余张,木耳五万余斤,蘑菇10万余斤。

该区输出众多土特产品的原因有三:其一,长白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其二,长期封禁,物产得以保存;其三,土特产品质优利广,为人民所需。

随着东疆的开发,清末东北地区的粮食出产逐渐增加。珲春“自弛禁以来,虽垦熟之地无多,而小麦、大麦、米、豆、谷之类岁输出俄韩各属者已不可数计”,清末。“东北升科熟地不过十万垧,岁供华

韩人民之食,输出于朝鲜及俄乌苏里江以东者已难数计。”“1 909年敦化县输出大豆12340石,小麦21320石;同年东北厅输出大豆15710石,小米1 12000石……”可见,农产品输出出现增长势头。

其次,从输入状况来看。输入品以烟、布、米、盐及各种生活用品为主。“1882年以前,中国东北棉布市场基本上为英国垄断,而自1883年起,美国开始打破这种局面,并迅速超过英国。”由此可知,东北地区棉布多来自美、英两国。至于盐类,由于珲春“食盐向无专卖机关”,故多运自外地。由于清政府垄断盐业,因此,进出盐分私下贸易与官方贸易。

仅以珲春一年的输出、输入产品为例,我们从中可窥视清末东北地区的贸易概况:珲春一年主要输出产品的种类为:豆饼、豆油、杂粮、木材、白面、小米、松子、青菜、黄花、细辛、木耳、鸡蛋、烟土、鹿、猪等,总价值为247万吊,而输入产品的种类为:布匹、杂货、大粒盐、火油、咸鱼等,总价值为128万余吊。从表面上看处于出超地位,但输出产品多为原料、土特及农产品。而输入产品以制成品居多。这不仅说明东北地区开发之初需求量有限,更主要是反映了生产力不发达,同时也说明清末东北地区经贸一开始就是以需求这一基本动机发展的。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脆弱,当它与世界贸易体系接触之初,就开始了非良性的贸易,并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而不断注入政治因素。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经贸系统

东北经贸大体经历了三个中心的更迭过程,即辽宁、吉林、黑龙

江。伴随着三个中心的更替,出现了吉林系、蠡参崴系、北朝鲜系(该系又分为清津、雄基两系)、长图拉滨系、图牡系等若干贸易系统。引起上述变动的原因除经济交往外,政治及交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珲春原为东疆南部第一重镇,但咸丰十年沙俄割占图们江下游左岸地区的大部分港口,海疆门户痛失,使珲舂的军事、交通、商业地位一落千丈。清末民初,珲春逐渐由军事重镇发展为对俄的海参崴、朝鲜的雄基港进行贸易的城市。“清末,烟、布、米、盐由海参崴港运入,酒、面、小米白延吉运入,日用品大多由吉林方面运来,偶尔,从朝鲜进口粮食”。民国时期,珲春有大小商号500余家,主要集散大豆、烟草、烧酒等。珲春的交通困难一直是制约其经贸发展的关键。清末民初几经筹划建港通航,但均因政治及资金问题而流产。

延吉在清末先后设厅、府,民国时期又设市,加之交通问题逐渐改进,从而取代珲春成为东疆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延吉为中心,其经贸分为两个路径进行。—。是从营口港经由吉林,另一个是从海参崴港经由珲春。以上两个中心处于吉林系、海参崴系、北朝鲜系等经贸系统中。但由于延、珲两地山高林密水纵,交通困难,经营口、奉天、吉林的吉林系,路途遥远、成本昂贵,自清末民初逐渐减弱。海参崴系一为陆路,一为水路,但该系统自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而逐渐变阻,只有北朝鲜系随着日本经济、政治势力渗入,日本货物由马关运至钟山,至会宁修有轻便铁路,从而经贸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17-1923年,朝鲜清津会宁铁路、中国

图们铁路、天图铁路相继开通后,延、珲地区的经贸中心转向处于清津系的龙井贸易中心。

明清时期东北少数民族经济贸易文化演变

清前期的东北商埠,虽与互市有别,但却由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各国的军政实力以及国际贸易观念淡泊等因素,还不能完全冲破“互市”贸易的框架。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仍属互市贸易的一种特殊类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商埠数量极其有限,地域也拘泥于边境,因此,其经济交流功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可以看作是外交关系的副产品。另外,由于占据优势的清政府没有抓住主动开放的历史契机,始终封闭“龙兴之地”,从纵向而言,东北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比照关内差距却越来越大。尽管如此,主要基于政治因素而形成的商埠由于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负载政治任务的同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本职作用:一是清前期商埠的出现,使清代东北保持了与周边国家及关内一定程度的经济往来,所以说,清前期东北虽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但不是一潭死水;二是东北对外贸易的发展亦为区域开发积累了些许资本,这就为清后期东北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筑起一定基础。

随着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由主权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在列强逼迫下建立起来的清后期东北商埠格局,虽然仍是加入民族主权思想内容的清政府“均势”外交政策的一种折射,正如时人钱能训所言:“事变日亟,藩篱洞开”后,“中国安危之大势,集重于东三省,欲保全东三省,以救中国之危,必有集于列国均衡之势”。但它

已经完全冲破了传统互市形制,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

总之,从1861年营口开埠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内外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同时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规律,清政府开始改变政治经济政策,尝试着通过开辟商埠来应对危亡的局势。在多种因素推动下,历经萌芽阶段、雏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后,清代后期东北商埠格局最终确立并得到发展。东北商埠格局在形成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商埠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清后期东北商埠格局及特点是在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反过来,此种商埠格局对东北社会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口通商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文化总的变化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西东北虽然开放迟滞,但因“强邻逼处,商埠建置,情势日有变迁,文化亦复增进”。这一方面道出开辟商埠的迫不得已,另一方面说明通商开埠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客观促进作用。

随着关内移(流)民的进入,尤其开禁后,移民的大量涌入,关内外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东北文化更加多元化。东北开埠高潮出现后,交通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国内外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国际移民的留驻,开埠城市中拥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如铁路附属地、居留地,并有外国商会等团体的设立、学校的设置及本国语种报刊的设立,移植了本土文化,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异质文化的摸入就进一步加剧了东北文化的多元性。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3079058.html,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作者:潘雄锋刘立李名子 来源:《商业研究》2009年第04期 摘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对东北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筛选出东北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七大产业,即旅游产业、石油石化产业、交通制造业、精品钢材产业、林业、能源产业和中医药产业。 关键词:东北地区;特色产业;选择与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f Selecting Special Industri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PAN Xiong--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 Liaoning Li Jie Consulting Company, Dalian 116028 China) Abstract:Special industries prove very important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utiliz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By 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ndustries and location quotient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ourism industry, oi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ansi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quality steel industry, forestry industry, energy industr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re the special industries in northeast of China. Key words:northeast; special industries; selection and comparason (注:收稿日期:2008-02-28 作者简介:潘雄锋(1980-),湖南浏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刘立(1968-),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GXS2D068。)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课东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师导入:同学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演进中,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华儿女,中国公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北地区的民族。都说东三省,究竟是哪三省? 让我们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那我们属于哪个省的?在这三个地域中生活着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探究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 (1)师生合作探究,归纳朝鲜族特点 师:一提到朝鲜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师:朝鲜族在我国是个比较特殊的民族,他们是朝鲜和韩国的主要民

族,那么在我国的朝鲜族,他们又有哪些民族特色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人口、分布、传统行业。 师:课前同学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现在请各组同学就搜集到的关于朝鲜族的资料展开讨论,请同学们看活动提示,谁来大声地读一读?小组合作提示: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想一想:朝鲜族有哪些民族特色和传统节日呢? 2、各小组交流汇报,并展开讨论。 4分钟后各组选派一名组员进行汇报。(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 师:同学们对这项提示还有什么疑问吗?好,现在时间交给大家,马上开始吧! 师过渡:同学们,进过组内的充分讨论,相信大家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下面就请组长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吧! 师:那么大家归纳一下,我们都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汇报呢? 生:人口、分布、语言、传统行业、传统节日、服饰文化、语言、饮食文化、礼仪文化。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关于朝鲜族的图片,请大家认真地欣赏,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1、服饰 2、活动:荡秋千、象帽舞、跳板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一、民族概况 (一)中国的朝鲜族 朝鲜语(朝鲜语:???)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 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内蒙四省区是现代朝鲜族聚居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朝鲜族人口1,929,6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83%。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与朝鲜半岛接邻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大的聚居区。由于地缘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紧密关系,朝鲜族长期在中国东北地区或聚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早期到来的朝鲜人多汉化或者旗化,中国现代朝鲜族大多是19世纪后迁入中国的朝鲜族人的后裔。 (二)朝鲜族的分布 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33216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97.1%。 二、语言、宗教信仰 (一)语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居民多数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居民通常使用汉文。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①在类型上,因为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沈阳有人主张入阿尔泰语系。②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21个,辅音19个。③在朝鲜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④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 (二)宗教信仰 朝鲜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没有统一全民性宗教。 三、文化艺术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杜林渊(1970-),男,陕西延安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张小兵(1964-),男,陕西宜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1期(总第114期)民族历史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杜林渊,张小兵,雷 楠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陕北地区自古是西北诸少数民族杂居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通过对陕北地区现存少数民族姓氏孑遗考察可知,匈奴、党项、羌、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时期在该地的改姓的原因或是自然改汉姓,抑或是被统治者强迫改汉姓,但都顺应向了先进文化靠拢的历史规律,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关键词: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10)0120103207 陕北,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人文地理单元,传 统上是指乔山以北,长城以南,子午岭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独特的 区域[1] 。在陕北第一次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以前(前221年),这里先后存在的少数民族有鬼方、白翟、赤翟、林胡、义渠戎等。两汉时期主要是匈奴族、羌族在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有鲜卑、乌桓、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此杂居,宋夏时期主要是党项族在这里活动,元代该地为蒙古族统治。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陕北地区成为了西北诸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缓冲带和交汇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交往,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在生活、风俗、语言等方面趋同汉族,今天虽然通称为汉人,但在姓氏方面仍留有民族融合的文化痕迹。 以往学者在对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论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民族关系问题时提及到个别少数民族姓氏的讨论;第二,对单姓的研究,尤其是区域文 化圈内的望族,且大多为传统的汉族姓氏;第三, 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改汉姓的原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研究;第四,对赐姓的研究,包括赐姓的对象、历史背景及原因等。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改汉姓和赐姓的主要对象多是少数民族,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接触最为频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姓氏的专题研究很少,而作为西北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单元的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就更少了。 由于历史上活动于本区的民族成分繁多,使得该地区的姓氏杂乱,笔者仅从一些可以找到或多或少证据的不同民族的姓氏孑遗来讨论这个特殊区域的民族融合。同时,由于中华民族一直处在以汉民族为中心、为同化主体的不断融合、重组过程中,在姓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一直占主流,因此,本文以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姓氏孑遗在陕北地区的汉化来考察该地的民族融合。 ? 301?

我国少数民族分类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 第六次全国人普查汉族12.26亿,占总人口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1.14亿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现在最大的聚居区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则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多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其次则有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地区和北疆各地。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都居住或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畲族主要散布在福建、浙江等省。毛南、京、仫佬等族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山族分布在台湾省。 总的看,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的山区、高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案)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腾讯视频)《东北大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问: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新课讲授】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问: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以什么土壤为主? 学生:东北平原,以黑土为主。 教师:东北平原由哪三部分组成? 学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分布图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36“活动”第1题和第2题第1小问。如导入时涉及了此内容,则可以省略这个环节。 2.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 (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 (3)图中小麦属于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 (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经济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土地”材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讲述时,应强调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黑土流失的问题,注重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变化情况: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5.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这里耕地广阔,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56民族的区域分布

我国56民族的区域分布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我国民族状况: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的地区分状况: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东北少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的经贸活动 东北地区的经贸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是清末东北地区经贸的基调;民国时期的经贸比清末时期有大幅度提高;伪满时期,由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导致东北地区的经贸彻底被日本所垄断。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关于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情况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二万年的黑龙江哈尔滨西郊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六七千年的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新石器早期红山文化遗址,均达到过辉煌的高度。然而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有起有落,其在统一的王朝内所处地位也或重或轻。当王朝统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时,东北地区便成为遥远的边缘。而当王朝皇室起于东北时,东北便成为王朝的中心,从而在王朝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的东北正处在从边缘到中心的转换过程。明代中央政权起于南方,定鼎北京,东北居住的辽东汉人、吉林与黑龙江生活的女真、蒙古、达斡尔、朝鲜人,处在大明王朝的边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映明朝政策和历史的《明实录》,便也以边缘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东北历史,以蛮夷的标签来标识东北土著。晚明至清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满族)迅速崛起,不仅征服了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而且攻古了明朝作为九边之一的辽东,统一了东北,并进而占领全国,上升为一个全国政权。由于后金一一清朝开国二帝太祖、太宗均在东北生活和奋斗,加之清朝人关后仍视东北为发祥地,因此东北在清朝体系中居于中心或副中心的

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清朝历史和政策为记载内容的《清实录》,自然也以中心的视角观察和叙述东北历史。于是,从明到清,从《明实录》到《清实录》,东北的历史地位经历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上升过程。 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经贸情况 东北地区的贸易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该地区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因而奠定了清末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的基调。 首先,从输出情况来看。东北地区长期封禁,土特产品甚多。该地区输出的土特产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药材,主要有人参、细辛、贝母、黄芪、五味子、益母草、桔梗、当归、地榆、木通等;第二类为茵类植物主要有元蘑、榛蘑、黑木耳等十余种;第三类为毛皮类,主要有狐皮、獭皮、禽乌、鹿茸等。据史料记载,这些土特产品均经吉林销售至天津等地。1909年,东北厅出产黄芪及木耳10万斤以土,敦化县岁出黄芪2万余斤,鹿茸五十余副.狐皮300余张,獭皮百余张,木耳五万余斤,蘑菇10万余斤。 该区输出众多土特产品的原因有三:其一,长白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其二,长期封禁,物产得以保存;其三,土特产品质优利广,为人民所需。 随着东疆的开发,清末东北地区的粮食出产逐渐增加。珲春“自弛禁以来,虽垦熟之地无多,而小麦、大麦、米、豆、谷之类岁输出俄韩各属者已不可数计”,清末。“东北升科熟地不过十万垧,岁供华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6)墓葬上面没有封土,实行人殉制度。 (7)单于早上拜日,晚上拜月,月圆战争,月方退兵。匈奴正月、五月、八月三次大的祭祀。 二、月氏。 1、大月氏归孀帝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 (1)公元前2世纪,乌孙赶走大月氏,大月氏月2世纪60年代越过阿姆河就进入了吐火罗王国的中心地区,吐火罗难逃后,大月氏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他们把占领的大夏分为若干个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统治,这些封建主被称为翕候,主要有五个。大约在1世纪左右五翕候之间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由贵孀翕候统一了大月氏,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月氏。在前几任王的统治下,大月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强盛,直到公元3世纪,个领地逐渐的独立,仅仅保持巴克特里亚地区。到公元5世纪,在嚈哒人的打击下,大月氏贵孀王国走向灭亡。

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中华二千年的帝国文明史,实际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历史是由东北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但许多少数民族象风一样的冲入中原,但其消失又如谜一般.比如,契丹人从何而来,又消失到何处? 我闲来喜欢读一些史书,整理了一张东北少数民族变迁表。其实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是扯不清的,特别是北方的汉人,比如中国历史最著名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实际上就是汉化后的鲜卑人。

匈奴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但匈奴并非来自东北,与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也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两汉王朝期间,对北方大漠匈奴采取拉拢南匈奴攻击北匈奴长期策略,最终消灭了几百年来侵扰边界的匈奴。但没多久,东汉末年,由于魏蜀吴三国混战多年,中原汉人实力大大下降,又没有了匈奴的打压,东晋末期,东北地区的鲜卑人开始逐渐强大,并开始向中原挺进,此后200多年中国北方基本上被鲜卑人的建立的政权所统治,但也不乏战乱,这就是

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中原地区的汉人人口至少下降了70%以上。也促成了第一次中华各民族大融合。这段时期由于北方已无匈奴,鲜卑主力也入主中原,留在东北地区的一部分鲜卑部落向西发展建立柔然汗国,但很快在北魏(拓跋)的打击下垮台,一部分逃回到今天的内蒙东北部与东北西部之间,先称"室韦",后称"蒙古"人;另一部分跑到辽宁中部,后发展成"契丹",后建国“辽"。 北周汉人外威杨坚, 废北周建立隋朝,重新统一南北中国,但好景不长,三十年后,就被汉化的鲜卑人李氏大唐所取代,由于李世民几代前就被汉化,大家都认为他是汉人,所以我们认为唐朝是正统的汉文化王朝。汉人一旦统一,就会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打击。但唐之后的五代十国的几十年,中原再度大乱,东北少数民族再度崛起,可以说宋朝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基本上是宋,辽,金南北对立。辽、金基本上接受了汉文化,而且辽金的版图实际上很大,以至于俄国人现在都把中国人叫"Kitaniya(契丹人)"。辽、金由于连年与宋朝、及西部的少数民族进行战争,另外都城在中原。对北方照顾不周,蒙古部落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兴起,灭金、宋,统一中国,辽由于欺压过金、蒙古,在国破后,契丹人自称为汉人,以避免被杀光, 所以历史上曾经骠悍的契丹人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样金由于欺压过蒙古

东北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前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自我发展潜力不足,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改造与发展,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中央首次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要达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使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就要从区域经济战略高度研究振兴之计,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之新路。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以东三省的区域发展角度,重点研究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对策。一是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及现状,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衰退的主要原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二是研究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的振兴措施,从中得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三是从现状出发,从机制、体制、行政管理等方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对策。 第二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环 境分析 2.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现状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献。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东北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地区,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没收敌伪企业,初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结构。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并将东北作为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进行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点投资的地区,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安排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共56项,其中:辽宁省23项,吉林省11项,黑龙江省22项。5年中固定资产投资123.39亿元,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0%。以这些重点工程为核心,利用东北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全国统一计划的部署下,扩建和改建了鞍山和本溪钢铁联合企业,对东北各地的原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课后练习

1.东北平原盛产的农作物有() A.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 B. 小麦、玉米、青稞、水稻 C.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 D. 小麦、柑橘、大豆、水稻 2.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①农作物一年两熟②土壤肥沃③降水丰沛④雨热同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 土地资源不足 B. 人口稀少 C. 热量不足 D. 水资源短缺 4.关于东北粮食生产基地叙述正确的是() A. 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B. 盛产油菜、水稻等农作物 C. 开发历史较早,人多地少 D. 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最多 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全面进行综合整治,合理规划 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C.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电子、汽车等工业部门 D.继续发展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部门 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读东北三省部分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7.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市场 B. 森林资源 C. 科技 D. 矿产资源 8.下列工业,不宜在东北三省发展的是( ) A. 机械制造 B. 石油化工 C. 家具制造 D. 甘蔗制糖 9.关于东北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哈尔滨、沈阳为中心,形成了石油工业基地 B.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 C.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动力机械基地 D.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10.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下列做法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是()A.加大资源的勘察力度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大力冶炼钢铁D.大力发展火电工业

清代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属与管辖

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简介:张公政(1986-),男(回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 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5年第1期(总第144期)民族历史与边疆学 清代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属与管辖 张公政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27) 摘要:东北北部沿海世居民族包括赫哲、费雅喀、库页、奇勒等民族,其分布于黑龙江下游流域及沿 海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他们主要以渔猎经济为主,居住分散,部落较多。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努力,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部落纷纷朝贡,确立政治隶属关系。清入关之后,清廷在此设治并采取“贡貂赏乌林”与“赐婚联姻”的政策,笼络这些民族部落,使其作为清王朝的内藩。当然这样的统治方式为后来清廷丧失东北北部沿海地区埋下了祸根。 关键词:宗藩关系;贡貂赏乌林;赐婚联姻;民族部落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15)01-0094-05凌纯声先生曾于民国时期,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进行实地考察,认为:“清初,在松花江的赫哲属东海呼尔哈部;在乌苏里江的,属东海渥集 部;在黑龙江的,属东海萨海连部。”[1 ]这是首次对赫哲族进行系统的民族学考察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费雅喀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黑龙江河口湾沿岸和库页岛的北部 。“该族在该地分为两大群体, 即大陆群体(黑龙江群体)和库页群体。 ”[2] 清朝对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大体实行两种办法进行统治和管理。一种是直接编入八旗;另一种是不入八旗,直接编为户籍,并承担贡赋。本文将从东北亚区域的视角,从历史反思角度来检视清廷管辖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得失,有益于丰富对清代治边观念的认知。 一、后金崛起与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顺 有清一代,在东北北部沿海居住的民族主要有赫哲、费雅喀、恰喀拉及库页。赫哲,又称赫真、黑斤、黑折、赫金、赫津等。赫哲的族称便由上述 名称转换而来。《清实录》记载:“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3] 这是清代官方文献记载中, 最早关于“赫哲”的记录。清代赫哲分布于“自宁古塔东北千五百里,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曰剃发黑斤,喀喇凡六, 俗类窝稽,产貂,每年入贡”[4] 。赫哲世以渔猎为生,夏季使用大船出海,冬季则使用爬犁于冰上行走。《柳边纪略》载,(赫哲人)“鼻端贯金环,衣鱼兽皮,陆行乘舟,驾以狗,御者持木篙立于舟上,若 水行拦头者然,所谓使犬国也”[5] 。费雅喀,自称尼夫赫,费雅喀语意为人。费雅喀居住于黑龙江 入海口、努尔干一带和库页岛。“费雅喀,在松花江极东沿海岛散处,以渔猎为生。男女俱衣犬皮, 夏日则用鱼皮为之。”[5]247恰喀拉,居住于乌苏里江以东珲春附近区域,亦以渔猎为生。据载 ,“恰喀拉,土语谓之恰喀拉话,其散处于浑春沿东海及富沁岳色等河,其屋庐舟船俱用桦皮。岁进貂皮。”[5]250 库页,明代称苦兀,《重建永宁寺碑记》中称为苦夷。清代,称库页,又有库野、库叶等不同 称谓,其大体居住于库页岛南部地区。《皇清职贡图》记载:“库野居东海岛之雅丹、达里堪等处, 男则薙顶心,以前之发而蓄其后,长至肩,即截去。妇女幼时即以针刺唇,用烟煤涂之。土语谓之库 野话。岁进貂皮。 ”[5]244距宁古塔地区最近的为恰· 49·DOI:10.16415/https://www.360docs.net/doc/a33079058.html,ki.23-1021/c.2015.01.019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知识要点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知识要点 1.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 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小麦在东北平原广泛分布。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等。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3)工业布局: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3.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便利的交通运输。 (2)主要工业部门: 沈阳—机械工业、鞍山和本溪—钢铁工业、抚顺—石油化学、

辽阳—化学工业、大连—造船工业。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_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请举例说明。 (2)图6-30至6-33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结合图6-28、6-29,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活动 (1)计算下表,并分析计算结果。 (2)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工业基地 1.活动 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说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想一想,这些工业部门的形成,与这些城市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阅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1)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下列建议是否可行,谈谈你的看法。加大资源勘察力度、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发展观光旅游业、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开采加工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城镇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本章学习的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①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归纳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③家乡的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④家乡的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后记

3.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教案

第三课东北地区的民族教案 (朝鲜族、满族、赫哲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师导入:同学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演进中。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华儿女,中国公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北地区的民族。都说东三省,究意是哪三省? 让我们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那我们属于哪个省的?在这三个地域中生活着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探究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2、学习民族花园,了解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 (1)师生合作探究,归纳朝鲜族特点师:提到朝鲜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师:朝鲜族在我国是个比较特殊的民族,他们是朝鲜和韩国的主要民族,那么在我国的朝鲜族。他们又有哪些民族特色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丛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人口、分布、传统行业。 师:课前同学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现在请各组同学就搜集到的关于朝鲜族的资料展开讨论,请同学们看活动提示,谁来大声地读一读?

小组合作提示: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想一想:朝鲜族有哪些民族特色和传统节日呢? 2、各小组交流汇报,并展开讨论。4分钟后各组选派一名组员进行汇报。(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 师:同学们对这项提示还有什么疑问吗?好,现在时间交给大家,马上开始吧! 师过渡:同学们。进过组内的充分讨论,相信大家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下面就请组长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吧! 师:那么大家归纳一下,我们都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汇报呢? 生:人口、分布、语言、传统行业、传统节日、服饰文化、语言、饮食文化、礼仪文化。.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关于朝鲜族的图片,请大家认真地欣赏,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2、活动:荡秋千、象帽舞、跳板 3、节日:洗头节、婚礼、 4、乐器:洞箫 5、饮食. 6、住宅 师提问:在众多的传统活动中,为什么跳板深受朝鲜族族人们的喜爱呢?请大家结合搜集的资料想一想。 生汇报。. 师:的确,朝鲜民间有句俗话说:“姑娘时不跳跳板,出嫁后就会难产。”还有种说法就是传说古代朝鲜妇女受封建伦理的束缚,整天只能待在自家的院子里,不准出大门,妇女们为了能看到院子外面的世界,只好在院内墙根处支起跳板腾空跃身,偷看院外的风光。其实朝鲜族居住的环境大多是坐落在靠山的平地上,正因为这种居特点,形成了朝鲜族擅长歌舞与运动的民族传统,并- -代代地传承下去。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满族、赫哲族民族特色。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读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和分布特点。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产业分布的影响。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学习重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产业分布的影响。 展示一组东北地区的地理景观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读P36图628、629和P38图636,结合教材P36~40图文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农产品生产基地 (1)发展农业的优势: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2)主要农产品: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3)主要农业区:玉米种植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糖料作物甜菜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2)发展优势: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随着大庆、辽河等油田的开发,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崛起。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3)产业调整: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探究活动1:农业 (1)水稻的生长需要湿热的自然环境条件。解释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成为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的原因。 总结: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可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因此成为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 (2)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总结: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等。 (3)“北大荒”是怎样成为“北大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