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2.《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4.《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5.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6.《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7.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A

B. B

C. C

D. D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

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

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

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

10.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11.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12.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1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中没有青铜农具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1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1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16.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17.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 )

A.徽商、晋商

B.西域商人

C.波斯、阿拉伯商人

D.西藏商人

18.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土地私有制

B.坊市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均田制

19.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2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三《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一模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4)材料五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四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卷三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

料原句)。(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2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1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这种情况是怎样结束的?

(2)图2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图3反映了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

(4)图1、2反映了我国货币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图3所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的重要特点,即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因此A项错误。C、D项与材料不符。只有B与此相吻合。

2.【答案】D

【解析】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实行严格“海禁”政策,故A不正确,D正确。政府实行海禁,根据海禁政策内容可知B、C不正确。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即实行海禁政策。

4.【答案】C

【解析】“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是说当时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可以看出均田制被破坏并非偶然,故A项错误;“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只是一种现象并未指出本质,故B项正确;题中只是描述现象并未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故C项错误;唐朝实行过均田制,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五谷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与提高农业产量之间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土地上认真细致的耕作,符合精耕细作的含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铁犁和牛耕,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与提高农业产量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指出了“海禁”的弊端,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分封制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在画像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是因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达,这些产品都远销至欧洲,但A项“开始大量”无法体现,C正确;B、D项题干也无从体现。

12.【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童谣的意思。关键信息:侨寓半官场、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大致意思是: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而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豪华的园林、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由此可知,题干未涉及古代中国经济政策,A项排除;B、D两项易因对题干材料信息理解不到位易错选,材料实际上说明清代商业发展致使原有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等社会风气的变动,C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材料意在考查“市”的类型。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项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集中设市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项错误;城外的草市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地方市镇,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古代商业贸易的场所,然后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城”与“市”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先有“城”,然后在“城”中出现“市”,并且相对于“城”来说,“市”存在的区域与范围在不断扩大,结合“市”的概念和功能来看,可知这种演变的主导因素就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沿海港口聚集的商人应为从海路来的外国商人,B项应以内陆交流为主,A、D两项应为国内商人。

18.【答案】D

【解析】土地私有制容易导致土地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符,故A项错误;坊市制是对商业贸易严格管理的制度,也不利于商业的均衡发展,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均田制是指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不允许买卖转让,意在限制土地兼并,缓解阶级矛盾,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严禁中国人对外贸易,外商来华贸易也受到诸多限制,这一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由此可知,其目的在于限制中外贸易往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故C项正确;与国人经济安全和管理航海无关,故A、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并未有列强侵略,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甲的论据出自著作记载,文献资料具有主观色彩,不如实物史料,故A项错误;乙的依据是了解制船工艺,工艺不能说明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故B项错误;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是在明代,丙的结论错误,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的政策,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具有原始史料价值,故D项正确。

21.【答案】变化:汉唐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宋元时期市场分散,突破市坊界限,出现晓市和夜市。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原因: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放松;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对外政策更为开放。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为读懂图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元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原因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角度作答。

22.【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这种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政府赋税沉重: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贫富分化严重:苗疏税多不得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贫苦农民陷入绝境:土地少、贫瘠,不得食;赋税重,不得食。

社会风尚侈糜: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贫苦农民逃避山区,向山要田:耕种山田三四亩。

(4)时间:唐朝(或隋唐)。材料四体现的是工商皆本的思想。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1)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2)材料二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即工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除此之外,清政府对外还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3)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此句的意思可以看出政府赋税严重和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这样一种生活窘困情况,而相反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富人生活奢靡,造成了贫苦农民要逃到山区去生活,可以从诗句“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看出。(4)材料五图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3.【答案】(1)丝织业最发达;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多;有一定分工;技术水平高;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赏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部门、地区和市场等;第二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找相关材料验证即可。

24.【答案】(1)货币不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

(2)特点: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原因: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便于交换与携带,纸币出现。

(3)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手工工场形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趋势:由不统一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联系: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由多样到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了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单元、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三)

第一单元、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三) 一、单选题 1、Tim假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中国,阳阳请他到“川渝火锅”店品尝美食,并告诉Tim“川”代表四川省,“渝”代表() A. 湖南省 B. 河南省 C. 重庆市 D. 江西省 2、如图中,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和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 B. C. D. 3、(2016·四川广安)下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致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B.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C. 香港、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D. 各民族自治地方不受国家统一管理 4、如图为我国南部沿海部分区域地图,读图回答问题。 . (1)广东省的简称是() A. 广 B. 鄂 C. 粤 D. 赣 (2)位于海南省与广东省间的我国内海是() A. 渤海海峡 B. 琼州海峡 C. 台湾海峡 D. 平潭海峡 (3)既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又与我国海南省隔海相望的A国是()

A. 菲律宾 B. 马来西亚 C. 泰国 D. 越南 5、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节日是() A. 泼水节 B. 丰收节 C. 火把节 D. 三月三歌节 6、海南省的黎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船形屋是最具有原始风貌的建筑,它以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与船屋建筑相应的图的气候特征是() A. 全年炎热干燥 B. 全年高温、全年多雨 C. 全年高温,有旱、雨季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造成如图图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差异 B. 经度差异 C. 地形差异 D. 海陆差异 8、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A.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B. 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C. 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 D. 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 9、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增长快带来的问题是() A. 交通压力大 B. 就业困难 C. 居住条件差 D. 国防兵源不足 10、结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庄园经济 D.个体经济 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A.苏州、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 A.春秋战国 B. 两汉时期 C.唐朝 D.宋代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对商品征收重税 B.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C.实行“海禁” D.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测试及答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完成1-6题 1.关于对我国的纬度位置优越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畅:我国大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B.小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照充足 C.依依:我国一部分位于寒带夏季凉爽 D.可言:我国全部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 2.奥运圣火传遍祖国大地,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 A.1200万平方千米 B.960万平方千米 C.世界第一 D.世界第二 3 小华是长沙人,他想吃家乡菜,大家建议他去下列哪种招牌店 A.鲁菜 B.川菜 C.粤菜 D.湘菜 4 北京的依依说他们一般在北京时间六点起床,乌鲁木齐的阿依古丽说那时他们还在睡觉,他们大概在北京时间十点起床,这是为什么 A.纬度差异大 B.经度差异大 C.生活习惯不同 D.学校制度不同 5 小畅说在奥运会期间,她的家乡“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成群的牛羊在觅食”大家猜他的家乡可能是下列省区中的 A.广东 B.黑龙江 C.重庆 D.内蒙古 6 可言说他信奉伊斯兰教,大家会想到他是 A.壮族或苗族 B.回族或维吾尔族 C.蒙古族或藏族 D.傣族或朝鲜族 7.造成右图差异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差异 B.经度位置差异 C.生活习惯不同 D.学校制度不同 8.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大平原地区人口密度一定大 B.降水量多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C.铁路公路沿线人口密度一定大 D.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上面省区中,位置最东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有热带分布的省区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目前,我国人口每年仍净增加1200万左右,其主要的原因是 A.大批人口迁入 B.死亡率低 C.人口基数大 D.出生率较高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 D.农耕为主 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9.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单元检测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6分) 1.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青海省 B. 黑龙江省 C. 西藏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漠河—腾冲一线,该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B.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C.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小散居、大聚居、交错杂居” D.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依然存在 3.读“沪昆高铁沿线及周边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A省级行政区的简称、B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分别是( ) A. 滇、武汉 B. 鄂、长沙 C. 黔、长沙 D. 湘、贵阳 4.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酒满了阳光。这说明我国() A. 领海面积广大 B.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 南北跨纬度广 D. 东西跨经度广 5.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寒带,无热带 B. 东半球和北半球 C. 海岸线漫长,陆上邻国较少 D. 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 6.下列省区,藏族人口最集中的是() A. B. C. D. 7.目前我国正从人口大国逐步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下图为近十年我国人口增长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 A.大幅度减少人口数量 B.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C.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D.维持男女性别比例均衡 (2)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关键是() A.迅速降低人口数量 B.接纳友好国家的移民 C.逐步提高人口数量 D.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8.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福字。下图所示四个福字将四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设计中。其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复习测验卷(含答案)

南 越 泰国菲日 中国 蒙古 哈萨克斯坦 东海 马来西亚 南缅甸 印度 律宾 韩国本钓鱼岛 海15 30 45 ③ ①④ B A C ②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验题(一)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1~6题 1.960万平方千米是指我国的( A ) A .陆地总面积 B .含领海在内的总面积 C .领海总面积 D .领空总面积 2.对我国地理位置的正确描述是( C ) A .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B .亚洲中部,西临太平洋 C .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D .亚洲中部,东临太平洋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岛国是( A ) A .日本 B .印度 C .蒙古 .俄罗斯 4.日本要购买的钓鱼岛离我国哪个行政区最近( D ) A .福建 B .广东 C .浙江 D .台湾 5.中国领土的最南端是 ( D ) A .漠河 B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相交处 C .帕米尔高原 D .曾母暗沙 6.我国热量条件适宜人居和农业等生产活动,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地区属于( B ) A .北寒带 B .北温带 C .亚热带 D .热带 读“我国政区拼合图”,回答7—15题 7.我国省级行政区共有 ( D ) A. 31个 B.32个 C. 33个 D. 34个 8.如图,字母与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C ) A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②吉林省 C .③陕西省 D .④海南省 9.图中省A____和省B____隔海相望。( C ) A .海南省 福建省 B .海南省 广东省 C .台湾省 福建省 D .台湾省 浙江省 10.我国众多资源分布不均,需要跨区凋配, 如图 省煤炭资源丰富,大量运往 南方地区 ( B )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3)素称发达,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④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知识点拨] 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教师版

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 .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排除B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只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C 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 项。 【答案】A 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可知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抑商的政策,排除D 项。 【答案】B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 .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 B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C .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 D .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解析】仔细观察图1可知,西汉的五个经济区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已有经济区的分布,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排除A 项;图中只能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无法看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B 项;由图中可以看出,华北一带的两个经济区是有重合之处的,说明各地区并不是呈现孤立的状态,排除D 项。 【答案】C 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 .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 .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 .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 项;“农、商 此卷只装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鲁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word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 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D.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位于寒带和热带 2、中央台2011年1月14日发布天气:14日中国渤海、黄海海冰总体分布面积已超过2万平方千米。渤海、黄海海冰分布面积广,而我国其他海域没有出现海冰是因为()A.我国海岸线漫长 B.渤海、黄海海域位于寒带 C.我国海域南北跨纬度广 D.我国海域东西跨经度广 3、歌曲《我爱你—中国》中“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了你东海的碧波,你的帕米尔高原上依然是群星闪烁;当你的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现象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纬度因素,经度因素 B. 经度因素,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海陆因素 D. 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市举行,此届亚运会的理念是“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运动员在42个项目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中国代表团以199枚金牌独领风骚。据此完成4~5题 4、本届亚运会举办地位于哪个省区() 5、第四题图四省区中汽车牌照的第一个字依次为() A.①云②桂③皖④黑 B.①滇②粤③鄂④黑 C.①青②粤③渝④新 D.①新②滇 ③鄂④鲁 6、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的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西多东少 C.南多北少 D.北多南少 7、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南省 B.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C.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D.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俗,蒙古族喜欢摔跤,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8、小明等几位同学正在对“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进行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我国全部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 B.小畅:我国大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C.小明: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照充足 D.小李:我国有一部分位于寒带,夏季凉爽 9、端着水盆把客人淋成“落汤鸡”,客人不怒反喜,因为这是我国某少数民族在节日祝福客人的方式,该民族是() A.傣族 B.蒙古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10、琼州海峡位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南端在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B.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C.最东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D.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2.从天津乘船到海南岛的海口市,依次经过的海洋是() A.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B.黄海、南海、东海、渤海 C.南海、渤海、东海、黄海 D.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3.下图中阴影区域表示我国自治区分布正确的是( ) 4.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湖北、湖南 B.西藏、台湾 C.山西、吉林 D.四川、云南 5.成语中“粤犬吠雪”的“粤”我国某省的简称,该省是() A.山东省 B.湖南省 C.安徽省 D.广东省6.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 C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慢 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7.有关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庞大,出现负增长最好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最好停止增长 C.地大物博,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8.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仍然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死亡率小 B. 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出生率大 D. 人口基数大 9.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10.下列民族与其主要聚居省区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朝鲜族—青海省 B.高山族—福建省 C.傣族—云南省 D.满族—江苏省 11.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辽宁省 B.云南省 C.甘肃省 D.四川省 1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东北 B.西南东南中南 C.西北西南东北 D.华北华南西南 13.聚居的广西的少数民族是( )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蒙古族 D.壮族 14.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 A.山东和香港 B.四川和西藏 C.江苏和青海 D.河南和澳门 15.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却是农忙时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我国所处纬度高 B.我国跨纬度大 C.离海远近不同 D.地形起伏大 16.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 A.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B. 解决城市人口过多问题 C. 解决人口分布不均问题 D. 解决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17.下列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汉族全部分布在东部B少数民族全部分布在西部 C我国民族总的分布趋势是大杂居,小聚居 D各民族均匀分布 18.小明在停车场看到一辆汽车的牌号为粤A57489,该牌号车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