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精读课提纲

纯粹理性批判精读课提纲
纯粹理性批判精读课提纲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讲课提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

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

1、康德哲学的分期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

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

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

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

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

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

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

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

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

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

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

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

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

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

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

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

四、康德的空间观

五、康德的时间观

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

第五章先验逻辑论

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

二、先验逻辑

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

第六章先验分析论

一、概念分析论

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

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

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二、原理分析论

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

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

三、反思概念的歧义

1、什么是反思?

2、反思概念表

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

第七章先验辩证论

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

1、理性

2、理念

3、先验幻相

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

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

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

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第八章先验方法论

一、纯粹理性的训练

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

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

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

二、纯粹理性的法规

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

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

3、意见、知识和信仰

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

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2、纯粹理性的历史

主要参考书目

1、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8

2、I.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

3、I.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33

4、I.Kant: Opus postumum, translated by Eckart Foerster and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

8、诺曼.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绰然译,商务印书馆,1961

9、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10、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

11、奥特弗里德.赫费: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7

12、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

13、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

14、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6、H.M.Baumgartner:《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明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17、S.Gardner: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刘育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18、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上册1975,下册1979

1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6

20、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

2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中国社会科学2009-6

23、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

24、俞吾金: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6-2

25、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3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

第二十七课玛丽哭了 Ⅰ.教学时间:两课时(90分钟) Ⅱ.教学对象:留学生一年级下 Ⅲ.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十七课课文《玛丽哭了》 Ⅳ.教学内容: 1.本课主课文:(一)你怎么了 2.本课生词:了、厉害、片、化验、得、后 3. 本课语法:得、就、先……然后……、了 Ⅴ教学方法: 1. 在课文教学中,在掌握生词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领读和大声朗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对难理解处进行简单的讲解,力求掌握文章大意。 2. 对于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重点放在词义、语义以及用法上。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语境对重点生词和语法进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达到会应用的目的。 3. 因初级课生词和语法都比较少,故糅合在一起讲解,对于一些简单的可以用英汉对照的方式理解的生词和语法则不讲解。 4. 为求教学的连贯性和科学性,灵活安排讲解顺序,而并不刻意按照课本中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讲解。 Ⅵ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来到中国之后,有没有同学去看过病呢?看过的举手。(对举手同学)你是怎么看病的?(回答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看病时的课文,看看玛丽是怎么看病的。昨天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已经预习了生词和课文,请大家翻到课文部分,一起把课文读一遍(领读,自己一句同学一句,同学们读完课文)同学们的发音越来越好了!现在再听老师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一会儿考你们几个小问题!(老师读课文)好,课文读完了,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说问题了?(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玛丽怎么了? ②玛丽昨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 ③玛丽是不是得了肠炎? ④大夫开的药怎么吃? (答案从课文中找出即可,适当纠正发音等问题) (二)知识点: 一、得 “得”在做助词时,读轻声de,在做动词时,读二声dé: (1)动词+助词得(de)+补语 刚才同学们的课文读得很好。老师讲得好不好?老师讲得很好。 (2)动词得(dé)+了 ①有的同学请假,因为他得了感冒,也可以说他得感冒了。 ②上次测验有同学得了满分,他考得很好。他高兴得又蹦又跳。 二、厉害(intense,severe) (1)(读课文:你怎么了?肚子疼得厉害,在家吃了两片药,还不行。)课文中玛丽说她肚子疼得厉害。——是说肚子很疼,表示程度很深。 今天的天气很冷,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冷得厉害。这两句都是表示程度深。(2)外面的风很厉害。——是说风很大。 (3)同学们的汉语很厉害。——是说同学们的汉语说得很好,很棒。(好的) (4)她很厉害。——表示severe的意思时,是说人很凶。(不好的)(问同学A)你妈妈厉害不厉害?(得到回答)我们在问的时候通常会省略掉一个字,变成厉不厉害。(问已婚同学B)你的老婆厉不厉害? 三、就 (1)表示强调 在那儿是她 (就)在那儿(就)是她 加上“就”之后表示强调的意思。(反复对比,体会“就”强调的意味)(2)已经 ①我们班上有的同学今年才来,有的同学去年就来了。

纯粹理性批判 导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2012.2.25 I背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由 正如康德所说,“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做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isque potens-nunc trador exul, inops-Ovdi. Metam.(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之人,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女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在他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战场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斗争,使坚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其由于鄙视、厌倦而采取冷漠的态度。 康德认为,人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所以,问题不是需不需要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那种独断的在科学形而上学的名义下的侍卫“伪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需要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康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要对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展开考察,对于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而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出于原则。” 康德这一解决问题之思路的结果,就是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II问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围绕着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而展开,试图通过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寻找一条对象符合知识的认识道路,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就是那种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扩展我们知识范围的知识。根据康德的理解,这种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纯粹理性批判》若要说明科学知识如何可能,说明哲学如何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说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成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总的问题。

《澄明之境》读后感

《澄明之境》读后感 看完前言,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十年一梦》那样受众人追捧,因为投资哲学虽然深刻但也枯燥,人们更乐于接受那些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投资历程和投资心理书籍。但我却视之至宝,每一个理念都极具价值,是我读过最为深刻的投资真经。 青泽老师受康德哲学启发,修正自己投资思想,从而转向投资正途。康德哲学最核心的思想是,世界不可认识,外物通过人的思维得到呈现,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投资向市场取客观规律是条歧途,市场没有绝对的固定的运动模式。那么只能人为建立框架,当行情符合框架时,依框架追随市场;不符合框架时,任行情自行行走。 有人用均线赚钱,有人却亏钱,原因何在?前者将均线作为模式,当市场符合时就持仓,不符合就不动或出场。而后者思维还停留在将均线用于预测市场,或者说企图用理论涵盖全部市场。 由此启发,青泽老师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操作。我将之表达为市场符合框架,而不是框架符合市场,称之为青泽理论。这将是投资理论中最根本的一块基石,可以说是投资哲学的一场哥白尼革

命。 我们看到投资哲学的极其重要性,是破解交易迷宫的根本法门。 前言也提到化解复杂市场的思路,应采用简单之道。市场是混沌的,即为多,为复杂,那么唯有简单才能化解;市场为动的东西,那么唯有静才能克制,这就需要策略、工具的唯一性。 书中首次提出信仰的力量,信任乃至信仰是交易能够稳定的支撑力量,当然,这是从千万次的实战中统觉出的对自己交易系统的信任感。这些都属于交易心法,得高度重视。 投资系统的背后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视,事实上一波行情的追随需要相应的心理能量。许多时候,心刃才是其决定作用的东西。 投资要像头“猪”,不是琢磨如何长翅膀,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风口来了,足够大的风才能让猪飞起来。碰到足够大的行情,趋势符合自己的模式,要大胆切入。你得等待大行情,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在于能否等到大的行情。也就是交易是等待的艺术。 不能走出交易迷宫的一个误区是,没能明白交易实际上跟正确率没有关系,而在于将欲望引向如何构建一个能捕捉大行情的系统,如何将这些好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大波动是混沌市场走出相对稀缺的相对稳定态的时候。止损时存在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对象:二年级下留学生 二、教学时长:两课时(9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正确读写。 2、理解词的含义,掌握部分词的搭配组合 3、正确掌握重点语法,培养学生在恰当语境下使用正确词语组成句子,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4、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内容: 需要掌握的词语有: 名词:天使、冰淇淋、骨髓、血癌、芭蕾舞、玫瑰、恋人、神情动词:思念、移植、相符、匿名、捐助、透露、迟疑形容词:谨慎 其他:久别重逢、全力以赴、千里迢迢、部分 学要掌握的语法:几乎&差一点始终&终于 五、教学方法: 针对文中出现的重难点词汇,采用语素法、直接法、举例法等词汇教学法,,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懂的例子,对其义项及使用规则分析讲解,并设置练习及情景操练。针对重难点语法,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使学生找出其不同,掌握其运用规则,并配以练习以达到效果。 六、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以下几个生词发音及书写: 轻声:正经(zh digjing)玫瑰(meigui)前鼻音、舌尖后音:天使(ti dnsh?) 骨髓血癌芭蕾舞谨慎 2、理解掌握“部分”、“透”、“逗”、“久别重逢”、“千里迢迢”、“全力以赴” 的义项及其用法。 3、在理解掌握“几乎”的基本意义后,类比“差一点”的用法,理解掌握“几乎”的使用规则。 4、正确掌握“始终”和“终于”的使用规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1、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天使”的本义,然后进一步指出 “天使”的比喻义:善良、圣洁。结合实际,让学生回答他们身边的“天使”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2、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白衣天使”的含义,提问学生他们心中的“白衣天使” 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课文。(板书题目)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整理版]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模板

[ 整理版]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模板 中级综合课课堂教案设计 《老人的生活》 一、教学对象 汉语水平为中级的留学生 二、所用教材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册)》(陈灼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三、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围绕该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成段表达能力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重点词汇 掌握相关语法点 四、教学重点 重点词汇:传统,儿媳,外地,满足,寂寞,提供语法点: 满足,提供的用法句式讲解和运用五、教学难点 动词的使用,句式的用法 六、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1 课时 (一)说明讲课内容,重点 内容:课文中词语的读音,意思,用法重点:动词的用法(满足,提供) (二)学习生词(25 分钟)

领读生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解释意思(每个词后有其英文标注) 重点词语讲解: 老人: 只需用图说明其意思 儿媳:用PPT上的人物关系图来解释意思寂寞:简单举例来解释或用英语来说明,让学生照例句造句,需说明是一个表示心情的词(感观词) 传统:用中西方传统节日来对比说明。先告诉学生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来解释什么是传统,再让学生说说西方圣诞节的习俗来进一步了解词义 满足:先说明词性和它的两种用法(动词和形容词)。用课件上的例句来对比说明,再让同学用“满足”造句,告诉他们所造的句子是用了“满足”的哪种用法。最后让同学分别有两种方法造句,学会应用。 提供:先说明词性(动词),再解释用法(1.提供+名词 2.提供+量词+名词 3. 提供+形容词+名词4. 提供+量词+形容词+名词)。每种用法后有例句,再分别让学生练习造句 (三)复习词语,练习用法(造句)(15 分钟)课后练习 1. 复习课堂上的词语 2. 预习课文 第 2 课时 (一)课文通读(5 分钟) 将课文分成 4 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有一个传统”——“就和女儿住在一起” 第二部分:“但是”——“怎样生活的呢” 第三部分:“敬老院”——“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但是”——“活动中心” (二)课文精讲 课文第一、二部分 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5 分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1.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2.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3.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4.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5.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讀書筆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言(前三節) 一,《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1960.03 二,《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 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太難看懂了,加之一開始在圖書館拿到的是北京商務印書局的1960年藍公武先生的譯本,整本書都是之乎者也,難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幾天毫無進展,後來我終於決定放棄,想到圖書館另找一本別的書,卻被我發現原來還有一本華中師範大學1991年出版的韋卓民先生的現代文譯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隨即發現,那些本來熟悉的現代文變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於是就給自己定了個看完導言前三節的目標。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現在我總共把前三節看了5、6次,終於覺得小有所成。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 導言 第一節: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就時間的前後來說,知識在經驗的後面,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因為我們的知識能力覺醒而活動的原因是影響我們感官的對象一方面由其自身產生表像,另一方面激起我們的知性活動把這些表像進行比較,然後書上說是“用結合或分離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

製成稱為經驗的‘關於對象的知識’”。這就是知識的產生過程。 康德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雖然都從經驗開始,但卻不能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發生出來的。因為很有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性的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得的和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感性印象不過是其機緣)本身提供出來的東西這兩者結合而成的。”。但是,如果這樣,也就是如果我們的知識能力能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提供這樣的便利,那我們可能稍有不慎就會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來知識的原料混淆! 下麵解釋了一個叫“驗前知識”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經驗,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它是有別於經驗性知識的一種知識,經驗性知識是起自驗後(也就是其起源在經驗之中的)。但是其實有很多明明是從經驗得來的知識被習慣於稱為是驗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夠在驗前得到的,但事實不是這樣,事實上,我們能夠在經驗中找到這類知識的來源:通常這類知識並不是直接以經驗為基礎的而是以一條普遍的規律為基礎,但是這條規律的來源卻是我們的經驗。康德在這裏援用了一個“拆房子”的例子:一個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們就說,他應該驗前知道這房屋會倒塌,無需等到房屋實際塌下的經驗(畢竟拆房子的機會不多,所以通常這個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並沒有經驗,假設沒人曾經告訴他,他也不曾目睹)。但是其實他這種知識是借鑒了一條重要的規律――“萬有引力”或者從平常人的角度講“一切物體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後屋子就會坍塌,而這條規律卻是我們從經驗得來的。所以這類知識並不能被認

汉语教学大纲(综合课)

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 南京林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7年12月

汉语教学大纲(听说课) The Syllabus for Chinese 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s) 一.课程说明Course Description 1.课程中文名称:汉语(听说课) Course Chinese name: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s) 2. 课时总数:32课时 The total class hours:32 hours 2.教学对象:汉语初学者 teaching subjec:Chinese beginner 4.考核方式:出勤发言作业等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采用百分制. Examining Method: Attendance, speak, homework and other performance in class account for30%, and the final exam accounts for70% n the hundred-mark system. 二.总则 General 通过一年的教学,帮助包括零基础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熟练使用汉语拼音,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能够听懂2500个以上的常用词和进行相应的对话。听、说能力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理、工、农、林类本科学习的最低汉语能力标准。 具体而言,在听的能力上能基本理解语速为每分钟120字左右、不含或者少含生词和新语法现象的内容,能在具体语境中听懂日常生活的基本谈话。在说的能力上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中基本的交际,能较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图。在叙述具体事情时,语句的错误率在30%以下。在读的能力上,借助工具书,阅读生词及新语法现象量在20%以内,字数在500以上的各类文章,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100字。在写的能力上,初步了解汉字构造,能以正确笔顺写出学过的生词。能写出不低于300字,病句较少的短文。 The objective of this Chinese course is to help beginners grasp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skillfully use Pinyin, understand the basic grammar and structure in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无效。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这显然是荒谬的。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假期读了叔本华的著作颇有感触。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精选文档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一、 二、教学对象:二年级下留学生 三、 四、教学时长:两课时(90分钟) 五、 六、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正确读写。 2、理解词的含义,掌握部分词的搭配组合 3、正确掌握重点语法,培养学生在恰当语境下使用正确词语组成句子,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4、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七、 八、教学内容: 需要掌握的词语有: 名词:天使、冰淇淋、骨髓、血癌、芭蕾舞、玫瑰、恋人、神情 动词:思念、移植、相符、匿名、捐助、透露、迟疑 形容词:谨慎 其他:久别重逢、全力以赴、千里迢迢、部分

学要掌握的语法: 几乎&差一点 始终&终于 九、 十、教学方法: 针对文中出现的重难点词汇,采用语素法、直接法、举例法等词汇教学法,,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懂的例子,对其义项及使用规则分析讲解,并设置练习及情景操练。针对重难点语法,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使学生找出其不同,掌握其运用规则,并配以练习以达到效果。 十一、 十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以下几个生词发音及书写: 轻声:正经(zhèngjing ) 玫瑰(méigui ) 前鼻音、舌尖后音:天使(ti ānsh?) 骨髓. 血癌. 芭蕾舞. 谨慎. 2、 3、理解掌握“部分”、“透”、“逗”、“久别重逢”、“千里迢迢”、“全力以赴”的义项及其用法。 4、

5、在理解掌握“几乎”的基本意义后,类比“差一点”的用法,理解掌握“几乎”的使用规则。 6、 7、正确掌握“始终”和“终于”的使用规则。 七.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1、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天使”的本义,然后进一步指出 “天使”的比喻义:善良、圣洁。结合实际,让学生回答他们身边的“天使”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2、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白衣天使”的含义,提问学生他们心中的“白衣天使”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课文。(板书题目) (二)、生词讲练。(40) 1、老师首先领读课后生词,之后挑个别同学读,对一些不易发准的音进行纠正。 2、老师板书难写的字词:骨髓、血癌、芭蕾舞(指出其笔顺)。 3、从词语的含义、搭配等方面对以下词语进行简单地讲练。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优.选)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

一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

综合课教学 在第二语言教学语言类课程中,综合课是一门集语言要素教学、文化知识教学、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目的语的能力。 课程内容具有全面综合性的特点,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设置。 什么是综合课? ?定义:综合课的“综合”,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综合性。——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提供技能训练所必需的基础材料——语言知识; ?综合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授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段、篇章、修辞等综合性的汉语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为综合课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材料。 ?二是指教学任务具有综合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汉语言技能,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三是指课堂训练的方式具有综合性。在综合课中,采用综合性的训练方式首先是由综合课的教学任务所决定的,所以,听、说、读、写既是综合课上要培养学生具备的语言技能,又是课堂上所采用的具体的训练方式和手段。 综合课的特点之一 ?综合课就是要精讲、精读、精练,其特点是基础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因此综合课也叫精读课。 ?所谓基础性,是说精读课承担着系统学习词语、语法、句式等语言知识的主要任务,要为其他专项技能课的训练提供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 综合课的特点之二 ?所谓综合性,是说精读课上语言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综合训练得来的。 ?简言之,综合课要以基础语言知识为中心进行综合训练。 听,是听老师讲解和提问,听别的同学回答问题; 说,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就课文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是准确流利地读生词、读课文,理解课文深层意思,并通过课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读词语、读课文、读内容、读文化); 写,是在听课时用汉语作笔记、写生词、写句子、写语段等。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 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 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 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 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 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 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 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 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 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 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 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

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 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 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 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 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 这样安排.com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 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 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 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 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 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 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 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 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 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 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 系头足倒置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他的—现象学之源 得到详细研究。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但他 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 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在这两者之间, 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 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 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 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多次提到黑格尔;1930/1931年冬季学期开设了“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讲座;1938/1939年,他尝试着写作《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 的讲课中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其中的经验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 而上学》为主要题材,并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就这两题目做过报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基本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读;1959 年在一个研讨班的活动中发表《黑格尔与希腊》(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 可见他对此文是重视的;此外,他在“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黑格尔哲学。 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在和哲学史人物打交道时态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对希腊古典哲 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夸赞有加,把他们解读得比实际更强大,然后在和他们 的对话中加进一些自己的“武断”理解。第二,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尤其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认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基本问题,没有面对思想的“实事”,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doc

初级汉语精读课教案 【原课文】 爱丽丝的生日 课文:今天是9月28日,星期五,是爱丽丝的生日,我们班的同学准备一起祝贺他的生日。现在,爱丽丝还不知道这件事,我们想今天下课以后告诉他,他一定非常高兴。 对话: 陈光明:爱丽丝,明天是你的生日对吗? 爱丽丝:我的生日?今天几号? 马克:今天是9月27 号啊。 爱丽丝:哦,对,对。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生日? 马克:你的学生证上边有啊! 陈光明:我们班的同学想一起祝贺你的生日,我们请你吃饭吧。 爱丽丝:你们太好了!明天什么时候? 马克:明天中午,行吗? 爱丽丝:行,几点? 马克:十二点,你别忘了! 爱丽丝:知道了,谢谢你们!

爱丽丝的生日 教学课型:汉语精读课(初级) 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 执教教师:赵亚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所有的学生能听懂教师指令,掌握课文生字词的读写,及课文中出现的固定句式,语法点,如基本的时间日期询问表达。并能复述课文,通过对话练习要能准确的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口语练习或日常对话当中。 教学内容: 词汇:生日、年(今年)、九、日、星期(一/五)、准备、祝贺、还、件、事、今天、下课、高兴、哦、怎么、学生证、吃饭、中午、点、别、忘语法:时间的询问和表达、用疑问语气来表达疑问的是非问句(陈述句加上疑问语气)、“怎么”的用法、“副词”还“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语:准备、别、祝贺、忘,件、高兴 重点句式:今天星期几? 今天是x年x月日x,星期x 今天几号?今天星期几?现在几点? 你怎么知道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 难点:还(副)、怎么(代)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话题导入。(以过生日为话题,展开讨论,什么时候过生日,生日时会干什么。引出时间表达,例如: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什么时候睡觉?) 2、学习新课; (1)疏通课文:老师带读后,学生自己读课文,标注易错读的字词,专门训练读音。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_1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下面是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 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 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 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 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 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

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