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最新教案

高考物理最新教案
高考物理最新教案

高考物理最新教案

【知识点名称】牛顿第二定律【课标内容对照

《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维目标】

(鲁科J)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理解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加速度跟受力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鲁科J)2.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鲁科J)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般表述的含义,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鲁科J)4.认识国际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鲁科J)5.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鲁科J)6.提高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鲁科J)1.本节课文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而后归纳实验结果。给出牛顿第二定律文字表述,接着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于该公式的导出形式与式中各物理量单位的选择密切相关,所以.课文最后讨论了围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鲁科J)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课文中的做法比较简单。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为了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课文中特别指出“当挂上重物时,只要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那么可近似认为重物所受的重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于这将牵涉到连接体的问题,因而在此不宜展开严格讨论,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限制条件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实验应当尽量让学生都动手来做,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鲁科J)应当向学生指出,以上实验表明,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牛顿正是在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的长期研究,才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课文中安排这个实验,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够对此有所认识。

(鲁科J)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要明确牛顿第二定律是对质点说的,这里的m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质点所具有的质量,F 是该质点所受的合外力,口是在合外力作用下该质点产生的加速度。特别是要强调这里的F所指的是质点所受的合外力,它绝不是质点所受的几个力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当合外力发生变化时,质点的加速度也随之而变化,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瞬时关系;当合外力恒定不变时,加速度也为恒量,则质点做匀变速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的。

(鲁科J)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惯性应有更深入的认识。这就是说,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惯性不仅表现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上。要引导学生在这两个意义上来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鲁科J)5.从比例式F。Cma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时,要让学生知道,式中的比例系数k的数值与式中各个物理量单位的选择有关。当质量和加速度都选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并根据该公式来定义力的单位“牛顿”时,k的值就等于1。

(鲁科J)6.本节课文没有给出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如条件允许,教师可自行补充该内容。

(鲁科J)7.在讨论有关单位制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知道,

单位是为了测量、比较物理量的大小而建立

的。在学习物理时,正确使用单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单位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介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概念,以及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等。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是可以省去计算过程中单位的代入,从而使列式和计算都更加简便。在这里,教师还应对今后物理汁算中单位的使用提出规范要求。

【导语引入】

20XX多年前,当人们对科学还茫然无知的时候,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在观察和直觉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考,并且提出了一些说法:

·要使一个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必须用力推它、拉它、提它,当力停止作用后,运动的物体便静止不动;

·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推它;

·要维持一个物体做匀速运动,必须有一个恒定的力作用于它。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却一直流传到三四百年前。为什么人们会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被笼罩在亚里士多德的迷雾中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那么,导致运动问题太复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地面环境中,人们观察到的运动,离不开重力和摩擦力等阻力的干扰,于是,看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描述的情景。

如今,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微重力、高真空的实验环境,爱因斯坦所说的几千年以来含糊不清的问题,在太空实验室中已可以轻松地解决。

本章中,我们将在回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太空的微重力环境,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学习牛顿总结的运动三定律,从而奠定进一步学习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图5-1从亚里士多德的思考开始,经过伽利略的实验,到牛顿总结出运动定律,经典力学的框架终于构建起来。

引言用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使学生认识到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创造性的总结的历程。

建议: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初中已有耳闻,爱因斯坦的话可能学生还会有疑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分析其“复杂”的原因,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做铺垫。

【知识点讲解】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鲁科K)我们已经知道,外力作用的结果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而速度变化又意味着产生了加速度。所以,

可以说外力的作用结果是产生了加速度。那么,外力与加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鲁科K)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同一辆车,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同的。推力越大,速度改变越快,加速度越大;而用同样的外力推空车和推满载的车,速度改变的快慢也不同(图6—13),满载时小车速度改变慢,加速度小。于是我们猜想,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外力有关,还可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根据日常经验,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它的质量和它所受的合外力共同决定。

(鲁科K)假设加速度a与质量m及合外力F都有关,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实验中还必须能够具体测出这三个量的数值。其中,m与F都有直接测量的工具;a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通过计算得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1)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 (2)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到牛顿的总结,已经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而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产生了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那么,物体受到力作用后产生的加速度还跟什么因素有

关呢

(鲁科K)方法点拨

(鲁科K)利用图象处理数据是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通过描点作出图象,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效地减小实验误差,确定并排除实验中测得的一些错误数据。

(鲁科K)另外,在实验中如果发现一个量x与另一个量y成反比,那么,x就应与1/y成正比。据此,我们可以将反比函数的曲线转化为正比函数的直线。因为,在处理数据时,判断一条曲线是否为正比函数图象,比判断它是否为反比函数图象要简单得多。

(鲁科K)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你认为还有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吗你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你对探究的方案有什么改进建议你认为还可能有别的因素影响物体的加速度吗你是否还有其他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你认为从本次探究活动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人教K)加速度与力、质量

(人教K)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例如,一般小汽车

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货车加速就慢得多。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还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有关。

例如,竞赛用的小汽车,质量与一般的小汽车相仿,但因为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能够获得巨大的牵引力,可以在四五秒的时间内从静止加速到100km/h。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物体受力一定时,它的质量越小,加速度也越大。然而,物理学不满足于这样定性的描述。我们还想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它的质量有什么定量关系。

探究性实验是以获取物理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所以实验安排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这样就比验证性实验的难度要大。其中难就难在从牛顿第一定律过渡到确定研究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上。学生需要在反复领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和方法,教科书在引导学生确定课题时,为学生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从前几章知识可知,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加速度又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第一个课题的确定就应是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于物体的惯性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所以,第二个课题的确定是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

元问题,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研究问题的实验

方法,与研究运动学的方法相似,我们仍然是从简单的实例人手。如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它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外力相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人教K)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第一个表格,把不同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越大,加速度a越小。这可能是“a与m 成反比”,但也可能是“a与m2成反比”,甚至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人手,检验是否“a与m成反比”。在数据处理上要用到下面的技巧。

“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

11成正比”,如果以。为纵坐标、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mm1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 m

(人教K)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这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三个:物体的加速度、物体所受的力、物体的质量。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并不困难,

本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怎样提供与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如果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a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

其实,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加速度与其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测量不同情况下(即不同受力时、不同质量时)物体加速度的比值,就可以了。于a2xt22xt2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之比就

是加速度之比,即

a1x1 a2x2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出或落下的物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是不存在的。然而,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如何测出这个合力有很多可行的方法。下面案例中的方法可供选用,也可以设计其他方法。

请确定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对结论的可靠性要进行评估。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鲁科K)大量研究表明,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即

F1F2F3或aF

a1a2a3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相同时,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m1a1m2a2m3a3或a1m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到

aFm或Fma

(鲁科K)用文字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

(鲁科K)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不变则加速度也不变;力随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合外力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这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鲁科K)牛顿第二定律还表明,要产生同样大小的加速度,质量越大的物体,所需的合外力也越大。这说明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难以改变运动状态。所以,质量是物体惯性

大小的量度。

(鲁科K)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获得较大的加速度,除了对物体施加较大的作用力以外,还要使物体的质量尽可能小。例如,赛车要求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运动速度,也就是要有尽可能大的加速度。因此,它除了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以外,在设计时还要考虑选用轻型材料,使赛车的质量尽可能小(图6—18)。

(鲁科K)我们还可以把上述结论综合写成等式F=kma,式中是是一个比例常数。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力的单位是N。事实上,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规定的:把可以使质量为 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规定为1N。

1N1kgm/s2

(鲁科K)显然,当公式F=kma中各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制单位时, k=1,等式就可以简化为

F=ma

(鲁科K)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这个公式不但确定了加速度、力、质量这三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确定了加速度与合外力这两个矢量间的方向关系,即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人教K)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上一节的探究我们已经看到,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

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Newton second law)。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这就是a∝

Fm或者F∝ma 这个比例式也可以写成等式 F=kma 其中k是比例系数。

实际物体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个,这时式中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力的单位

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了。

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是,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因此,在F=kma 这个关系式中,比例系数k的选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与m、

a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选取k=1,那么 F=ma

这样,当物体的质量是m=1kg,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a=1m/s2时,那么F=ma=1kg×1m/s2=1kg·m /s2

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一个单位的力”。也就是说,如果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分别用千克和米每二次方秒,力的单

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2称做“牛顿”,用符号N表示。注:汽车的最大牵引力可从技术手册中推算得出。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

①通过实验得到了F=kma,教科书中说“于没有规定多大力作为力的单位,因此,在F=kma这个关系中,比例系数k的选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与m、a之间的比例关系。”虽然这句话不难理解,但这里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于k=

2

F ,说明k的数值跟F、m和a所选择的单ma2

位有关,如果物体的质量m=1 kg,得到的加速度 a=l m/s,那么,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F的数值就等于k的数值,把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定义为“1个单位的力”, k的数值就等于1,1 N=1 kg·m/s,也就是说1 N 的力是使1 kg的物体产生1 m/s那么大的加速度,应让学生反复体会1 N的大小(于在这里规定了力的大小,所以在今后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时,比例常数就不会是l 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F=ma解决问题时,F、m和a的单位必须分别为N、kg和m/s,即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F=ma进行分析,例如,某个力作用在1 kg的物体上,当对它施加1 N的力时,物体的加速

度为多少如果施加的力变为2 N或3 N,物体的加速度变不变变成了多少如果力的方向改变,加速度如何变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力变化加速度就会变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力停止作用于物体,物体的加速度就为零。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加速度具有瞬时对应关系。如果将l N的力作用在另一个2 kg或3 kg的物体上,则这个力使物体获得的加速度也是不同,说明质量的大小对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快慢程度起了制约怍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的理解和认识。

力、加速度、速度和速度的变化量几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生活中的直觉又一次对学习物理起了干扰,认为作用力大,速度一定大,作用力小,速度一定小;作用力如果减小,物体的速度一定也在减小。教师一定要设置较好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汽车起动时,要用较大的牵引力,这时加速度很大,但速度并不大;而起功之后,开车人就要换挡,减小牵引力,这时加速度减小,而速度很大。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合力,而速度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初速度还取决于加速时间。

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指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霞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Newton second law)。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2

2

a∝

F 或 F∝ma m将上式写成等式,得F=kma

式中的k是比例系数,在国际单位制中,k=1。这样,上式可写为F=ma

上面只讨论了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则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应为合力,公式可写为F合=ma

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始终跟力的方向相同。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x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规定为 1N。

从比例式到等式,应使学生明白:

1.从实验数据的分析直接得出的只能是一种比例关系,为了应用的方便,常把它们改写成等式(物理公式),这是一个人为的科学加工过程,也往往是科学家创造力的表现之处。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定义或测定一些比例系数。例如:胡克定律:F∝x

F=kx

物体升温吸热:Q∝m△t

Q=cm△t

牛顿第二定律:F∝ma

F=kma

2.比例系数k的确定,有两种情况:

(1)当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已确定时,A的数值与单位也是确定的,如胡克定律中A的单位是N/m,大小具体的弹簧决定;吸热公式中的比热容c的单位是 J/(kg·℃),大小物质性质、状态决定。(2)当式中各物理量未确定时,为了使公式简化,可通过选取适当的单位,使k=1。

在牛顿第二定律中,通过规定力的单位N——质量1kg 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的大小为“1N”,因此kFma1 多学一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是一个矢量式,因此可将它写成分量形式。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外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通常选取两个互相正交的方向,分别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即

Fx=max Fy=may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方向上有加速度,与之垂直的另一个方向处于平衡状态。

【课本习题】

1. (鲁科K)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解答:A、B (A)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是瞬时对应关系,即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B)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C)同一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越大,受到的合外力也越大

(D)物体的质量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速度成反比

2. (鲁科K)在沿平直轨道运动的火车车厢中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用轻弹簧栓着一个小球,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右图)。当乘客看到弹簧的长度变长时,对火车运动状态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解答:B、C

(A)火车向右方运动,速度在增大(B)火车向右方运动,速度在减小(C)火车向左方运动,速度在增大

(D)火车向右方运动,速度在减小

3. (鲁科K)右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捆绑式火箭,火箭总长,直径。每个液体助推器长,直径。总起飞质量46lt,起飞推力×10N,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试计算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取g=10m/s)

(鲁科J)解答:已知火箭总质量m=461 t=4.61×105kg,起飞推力F=6.0×106N,牛顿第二定律得

2

6

F=mg=ma 代入数据解得,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

a=3.02 m/s2

4. (鲁科K)据《自然》杂志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身体

仅6mm的昆虫沫蝉,最高跳跃高度可达70cm,这相当于标准身高男性跳过210m高的摩天大楼,其跳跃能力远远超过了人们以前所认为的自然界跳高冠军——跳蚤。当沫蝉起跳时,加速度可达到4000m/s。求它起跳时所承受的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其体重的多少倍。(取g=10m/s)

(鲁科J)解答:沫蝉起跳时受到的外力有地面对它的支持力N和自身的重力mg,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a 所以 N=ma+mg=4 010 m(N) N/mg:401

即沫蝉起跳时所承受的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其体重的401倍。

(鲁科J)火箭发射时,宇航员一般只能承受其体重6~7倍的外力。可见,沫蝉承受外力的能力比人强多了。《自然》杂志中描述:沫蝉的后腿肌肉非常健壮,就像随即待发的弹弓,可以在瞬间的跳跃中爆发后腿蓄力。就身体长度而言,沫蝉惊人的跳跃能力超过自然界任何一种昆虫,堪称自然界跳高冠军。

5. (鲁科K)质量为2kg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用10N 的水平拉力使它从静止开始运动,第3s末物体的速度达到6m/s,此时撤去外力,求

(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地面摩擦力有多大

(2)撤去拉力后物体能继续滑行多远

解答:(1)已知物体在t=3 s末时速度为v=6 m/s。则

物体加速度a为

因为物体质量为2kg,牛顿第二定律得

F—f=ma

变形得

f=F—ma=(10-2×2)N=6N

摩擦力大小为6N,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撤去拉力后物体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作用,牛顿第二定律f= ma′得加速度a′为

所以物体能继续滑行的距离s为

6.如右图所示;质量为的物块以5m/s的初速度从斜面顶端下滑,斜面长5m,倾角为37°,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10m/s,求

2

2

2

(1)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多大

(2)物块滑至斜面底端时速度多大

(完整版)高中物理经典选择题(包括解析答案)

物理 1.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A>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若碰前原子核静止,则碰撞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 A. B. C. D. [解析] 1.设中子质量为m,则原子核的质量为Am。设碰撞前后中子的速度分别为v0、v1,碰后原子核的速度为v2,由弹性碰撞可得mv0=mv1+Amv2,m=m+Am,解得v1=v0,故=,A正确。 2.很多相同的绝缘铜圆环沿竖直方向叠放,形成一很长的竖直圆筒。一条形磁铁沿圆筒的中心轴竖直放置,其下端与圆筒上端开口平齐。让条形磁铁从静止开始下落。条形磁铁在圆筒中的运动速率( ) A.均匀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增大,趋于不变 D.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不变[解析] 2.对磁铁受力分析可知,磁铁重力不变,磁场力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重力等于磁场力时,磁铁匀速下落,所以选C。 3.(2014大纲全国,19,6分)一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坡向上滑动。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时,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如图所示;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上升的最大高度记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和h分别为( )

A.tan θ和 B.tan θ和 C.tan θ和 D.tan θ和 [解析] 3.由动能定理有 -mgH-μmg cos θ=0-mv2 -mgh-μmg cos θ=0-m()2 解得μ=(-1)tan θ,h=,故D正确。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 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 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解析]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相干波相遇叠加,在相遇区域内各质点仍做简谐运动,其振动位移在0到最大值之间,B、C项错误。在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差,在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和,故A、D项正确。

(完整版)高中物理关于电表读数方法的探讨

关于电表读数方法的探讨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76003)程丰兵 关键词:有效数字估读思想方法二分法五分法十分法普适性 指针刻度式电表的读数是个比较混乱和模糊的问题,许多老师和学生都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读数方法而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无论从老师的教还是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中在任何一个,都有必要给该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介绍常见教辅资料上所给的读数方法。一种是二分法估读。图1所示为0-0.6A 量程的电流表刻度示意图,精确度为0.02A,二分法就是针对这种“2”类型精确度读数问题提出的,所谓二分就是把刻度上每1最小等分再2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对应于图1就是0.01A),用该法读出的指针在a、b、c三处的读数分别为0.20A、0.29A、0.42A。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三个读数:0.29A中的9是估读出来的,因为指针“正好”指在两条刻度线的正中间;为了保持有效数字的位数相同,所以a处估读一个0,而c处则不能估读。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指针靠近哪条线就读哪条线(包括估读时自行“认定”的中间线),没有其它的位置,这就是所谓“二分法”的思想,显然,这种有时估读有时不估读且精确度不够高的二分法是欠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接收。另一种是五分法估读。图2所示为0-15V量程的电压表刻度示意图,精确度为0.5V。这种情况就是把刻度的每一最小等分再5等分,所以指针在a、b、c三处的读数分别为5.0V、7.2或7.3V、10.5V。 图2 这里除了和“二分法”存在同样的问题外,位置b的读数很难令人信服。比如指针客观

上就是在两条刻度线的正中间,读数就应该是7.25V ,这种方法只能“逼着”读者读出自己都觉得不准确的数值7.2或7.3V 。 有没有更科学准确简洁且更具普适性的读数方法呢?我们知道螺旋测微器是比较精密的测量长度的仪器,其读数的毫米千分位是用最贴近生活的十分法估读的。如0.653mm 的估读值0.003mm 就是用估读数十分之三(0.3)乘以最小分度(精确度)0.01mm 即01.03.0?mm=0.003mm 得到的。比如学生最常用的毫米刻度尺,也是用十分法估读,比如 6.6mm 的估读值0.6mm 就是用估读数十分之六(0.6)乘以精确度1mm 即16.0?mm=0.6mm 得到的。这种一致的思想方法同样可以运用的电表的读数当中,即无论那种情况都用最自然最常用的十分法估读,用估读数乘以精确度作为估读值即可。读数时一般可先由一般位置的读数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如图1中的b 位置读数为(02.05.028.0?+)A=0.290A ,自然地位置c 处的读数为0.420mm ,位置a 处的读数为0.200A 。同样的图2先读一般位置b 的读数为(5.05.07?+)V=7.25V ,自然地位置c 处的读数为10.50V ,位置a 处的读数为5.00V 。 可见这种十分法估读有以下几个优点:1.既可以避免有时估读有时不估读的问题,又可以免去“非2即3或非1即0”等人为造成的读数不准确的尴尬;2.具有普适性,和其它仪器的读数一脉相承,体现了思想方法的内在统一,避免了二分法和五分法的机械性;3.和最简单的毫米刻度尺读数方法一致,最贴近生活,学生最容易掌握。基于这几点,笔者认为“十分法估读”应该作为指针刻度式电表读数的最为科学的方法。

高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 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光明出版社编写的《三维设计》 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21年普通高 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 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279,275为理科基础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差, 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 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 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 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 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 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 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 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 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高中物理选修3-5经典例题

物理选修3-5动量典型例题 【例1】质量为0.1kg 的小球,以10m /s 的速度水平撞击在竖直放置的厚钢板上,而后以7m /s 的速度被反向弹回,设撞击的时间为0.01s ,并取撞击前钢球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钢球受到的平均作用力为( ). A .30N B .-30N C .170N D .-170N 【例2】质量为m 的钢球自高处落下,以速率1v 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为2v ,在碰撞过程中,地面对钢球的冲量的方向和大小为( ). A .向下,12()m v v - B .向下,12()m v v + C .向上,12()m v v - D .向上,12()m v v + 【例3】质量为2m 的物体A ,以一定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与一静止的物体B 碰撞后粘为一体继续运动,它们共同的速度为碰撞前A 的速度的2/3,则物体B 的质量为( ). A .m B .2m C .3m D . 2 3 m 【例4】一个不稳定的原子核,质量为M ,处于静止状态,当它以速度0v 释 放一个质量为m 的粒子后,则原子核剩余部分的速度为( ). A .0 m v M m - B . m v M - C .0m v M m -- D .0 m v M m - + 【例5】带有光滑圆弧轨道、质量为M 的滑车静止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 0水平冲上滑车,当小球上滑再返回并脱离滑车时,有①小球一定水平向左做 平抛运动 ②小球可能水平向左做平抛运动 ③小球可能做自由落体运动 ④小球一定水平向右做平抛运动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B .②③ C.④ D.每种说法都不对 【例6】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一水平恒力作用于物体上,并使之加速前进,经1t 秒后去掉此恒力,求物体运动的总时间t . 【例7】将质量为0.10kg 的小球从离地面20m 高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 的初速度为15m /s ,当小球落地时,求: (1)小球的动量; (2)小球从抛出至落地过程中的动量增量; (3)小球从抛出至落地过程中受到的重力的冲量. 【例8】气球质量为200kg ,载有质量为50kg 的人,静止在空中距地面20m 高的地方,气球下方悬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绳子,此人想从气球上沿绳慢慢下滑至地面,为了安全到达地面,则这根绳长至少为多少米?(不计人的高度)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多用电表读数练习——全部

高考物理多用表读数练习专题 多用电表 【例】(2008年宁夏理综) 图1为一正在测量中的多用电表表盘. (1)如果是用×10Ω档测量电阻,则读数为Ω。 (2)如果是用直流10 mA档测量电流,则读数为 mA。 (3)如果是用直流5 V档测量电压,则读数为 V。 答案: (1)60 (2)7.18 (3)3.59 练习1、某人用多用电表按正确步骤测量一电阻的阻值,当选择欧姆挡“×1”挡测量时,指针指示位置如图2所示,则其电阻值是__________。如果要用这只多用电表测量一个约200欧的电阻,为了使测量比较精确,选择开关应选的欧姆挡是_________。改变挡位调整倍率后,要特别注意重新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用多用表测量电流、电压或电阻时,表盘指 针的位置如图21'-3所示。如果选择开关指在“v—2.5” 位置时,测量结果为;如果选择开关指在“m A—10”位置时,测量结果为;如果选择开 关指在“Ω×100”位置时,测量结果为。 练习3、(08上海长宁区一模)如图所示是学生实验 用的多用表刻度盘,当选用量程为25V的电压档测量电压 时,表针指于图示位置,则所测电压为_____V;若选用倍 率为“×100”的电阻档测电阻时,表针也指于同一位置, 则所测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Ω;用多用表测电阻所运用 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08上海浦东新区一模)如图是多用表的刻度盘,当选用量程为50mA的电流档测量电流时,表针指于图示位置,则所测电流为_____mA;若选 用倍率为“×100”的电阻档测电阻时,表针 也指示在图示同一位置,则所测电阻的阻值 为_______Ω。如果要用此多用表测量一个约 2.0×104Ω的电阻,为了使测量比较精确, 应选的欧姆档是_________(选填“×10”、 “×100”或“×1K”)。换档结束后,实验操 作上首先要进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练习1、12Ω,“×10挡”,调整欧姆零点 练习2、0.860V(或0.855V ,或0.865V);3.44mA(或3.42mA ,或3.46mA);2.8kΩ 。 练习3、15.5 1400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练习4、30.7-30.9 mA;1.5×103 Ω。×1K ,调零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力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1] 如图1-1-1所示,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置于斜劈B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2]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斜劈B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例3]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 [例4]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 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以后放寒假、暑假或一模、二模前再复习.这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高考物理实验读数专题

高考物理实验读数专题 一、螺旋测微器 例题:读出下列数据 (1) 读数 mm 读数 mm 读数 mm (2) mm mm mm mm (3)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物体厚度时,示数如图甲所示,读数是 mm 。 用螺旋测微器测一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由图甲可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 二、游标卡尺 例题:(1)现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 (填图中的A 或B )测脚,测定某圆筒的内径,卡尺上的示数如图,可读出圆筒的内径为 mm . (2)用游标卡尺可以测量某些工件的外径。在测量时,示数如图所示,则读数分别为_______ mm 图乙

三、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读数练习 1、图(甲)是用一主尺最小分度为1mm ,游标上有20个分度的卡尺测量一工件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可以读出此工件的长度为____________mm .图(乙)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圆筒内径时的示数,此 读数应为 mm 解:102.35 ; 5.545(5.544、5.546均可得分) 2、写出如图所示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①游标卡尺的读数 mm ; 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mm 。 3、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物体厚度时,示数如图甲所示,读数是______mm 。 用游标卡尺可以测量某些工件的外径。在测量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分别为_______ mm (乙) (甲)

答:1.193mm 11.50mm 4、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如图所示,则该工件的长度L = cm 。 5、用游标卡尺测量某一物体的厚度,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是 mm 答: 29.35 6、(1)用螺旋测微器测一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由图可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 (2)现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 (填图中的A 或B )测脚,测定某圆筒的内径,卡尺上的示数如 图,可读出圆筒的内径为 mm . 答:(10分)(1)1.555mm (4分)(2)A (2分) 11.14mm (4分) 7、一同学用游标卡尺测一根金属管的深度时,游标卡尺上的游标尺和主尺的相对位置如图甲所示,则这根金属管的深度是 cm ;该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零件的厚度时螺旋测微器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零件的厚度为 cm . 答:1.055; 0.8464(答案在0.8462~0.8467之间均可) 8、(1)读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游标卡尺读数为_______5.45 ___cm . (2)螺旋测微器读数为_____ 6.725 ___mm . (2) 图 乙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范本 【范文一: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光明出版社编写的《三维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12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279,275为理科基础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差,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2、抓好基础,培养能力。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四、教学时间安排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力的合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安排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再请全班力气的同学来提这一桶水,游戏虽简单,但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经典大题练习及答案

14.(7分)如图14所示,两平行金属导轨间的距离 L=0.40 m,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在 导轨所在平面内,分布着磁感应强度B=0.50 T、方向垂直于 导轨所在平面的匀强磁场.金属导轨的一端接有电动势 E=4.5 V、内阻r=0.50 Ω的直流电源.现把一个质量m=0.040 kg的导体棒ab放在金属导轨上,导体棒恰好静止.导体棒 与金属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导体棒与金属导轨接图14 触的两点间的电阻R0=2.5 Ω,金属导轨电阻不计,g取 10 m/s2.已知sin 37°=0.60,cos 37°=0.80,求: (1)通过导体棒的电流; (2)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 (3)导体棒受到的摩擦力 15.(7分)如图15所示,边长L=0.20m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 由粗细均匀的同种材料制成,正方形导线框每边的电阻R0=1.0 Ω, 金属棒MN与正方形导线框的对角线长度恰好相等,金属棒MN的电 阻r=0.20 Ω.导线框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50 T,方向垂直导线框所在平面向里.金属棒MN与导线框接触良好,且 与导线框的对角线BD垂直放置在导线框上,金属棒的中点始终在BD 连线上.若金属棒以v=4.0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当金属棒运动 至AC的位置时,求(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5 (1)金属棒产生的电动势大小; (2)金属棒MN上通过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3)导线框消耗的电功率. 16.(8分)如图16所示,正方形导线框abcd的质量为m、边长为l, 导线框的总电阻为R.导线框从垂直纸面向里的水平有界匀强磁场的上 方某处由静止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导线框始终在与磁场垂直的竖直 平面内,cd边保持水平.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 里,磁场上、下两个界面水平距离为l已.知cd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 恰好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1)求cd边刚进入磁场时导线框的速度大小. (2)请证明:导线框的cd边在磁场中运动的任意瞬间,导线框克 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导线框消耗的电功率.图16 (3)求从导线框cd边刚进入磁场到ab边刚离开磁场的过程中,导 线框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 17.(8分)图17(甲)为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匀速转动,线圈的匝数n=100、电阻r=10 Ω,线圈的两端经集流环与电阻R连接,电阻R=90 Ω,与R并联的交流电压表为理想电表.在t=0时刻,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φ随时间t按图17(乙)所示正弦规律变化.求: (1)交流发电机产生的 电动势最大值;

(完整)高中物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估读方法

高中物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估读方法在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测量时要按照有效数字的规则来读数。而测量仪器的读数规则为:测量误差出现在哪一位,读数就相应读到哪一位,在中学阶段一般可根据测量仪器的最小分度来确定读数误差出现的位置,具体如下: 一、最小分度是“1”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下一位按十分之一估读。 如量程为3 V和3 A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其最小分度为0.1 V和0.1 A, 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十分之一,估读值为0.0N(N可能为0、1、2、3、4、5、6、7、8、9)。 二、最小分度是“2”或“5”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同一位上,采用半格估读法(即同一位分别按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估读)。 如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其最小分度为0.02 A, 如果估读到最小分度的十分之一,估读值为0.002、0.004、0.006、0.008、0.01、0.012、0.014、0.016、0.018,误差有半数与最小分度同位,所以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即可(不足最小分度半格的略去,等于或超过最小分度半格的要按半格读出),因此最后读数如果以安培为单位,小数点后面有两位,尾数只可能为0、1、2、3、4、5、6、7、8、9。 如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其最小分度为0.5 V, 如果估读到最小分度的十分之一,估读值为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误差有绝大部分与最小分度同位,所以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将最小分度5等分仍不足半等分的略去,等于或超过半等分的算一个等分)。因此最后读数如果以伏特为单位,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尾数可能为0、1、2、3、4、5、6、7、8、9。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3篇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3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高三物理教学过程、课堂信息量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产生较大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三物理教学心得体会,欢迎欣赏阅读。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一: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高考物理经典考题300道(10)

一、计算题(解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本题包含55小题,每题?分,共?分) 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都是M 的小车A 和B ,两车间用轻质弹簧相连,它们以共同的速度向右运动,另有一质量为 0M 的粘性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正好落 至A 车并与之粘合在一起,在此后的过程中,弹簧获得最大弹性势能为E ,试求A 、B 车开始匀速运动的初速度 0v 的大小. 解析:物体 0M 落到车A 上并与之共同前进,设其共同速度为1v , 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 100)(v M M M v += 所以 0 01v M M M v += 物体0M 与A 、B 车共同压缩弹簧,最后以共同速度前进,设共同速度为2v ,根据动量守 恒有 200)2(2v M M Mv += 所以 0222v M M M v += 当弹簧被压缩至最大而获得弹性势能为E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02102202121221 Mv v M M v M M E ++=++ 解得 ()()002 0022M M M M MM E v ++= .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车左端放一个质量为m 的木块,车的右端固定一个轻质弹簧.现给木块一个水平向右的瞬时冲量I ,木块便沿小车向右滑行,在与弹簧相碰后又沿原路返回,并且恰好能到达小车的左端.试求: (1)木块返回到小车左端时小车的动能. (2)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1)选小车和木块为研究对象.由于m 受到冲量I 之后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系统动量守恒.则v m M I )(+=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静电场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静电场的规律、概念,建立静电扬的知识结构。利用场的思想、场叠加的思想认识和解决电场问题,加深对静电场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静电场部分的内容概念性强,规律内容含义深刻,是有关知识应用的基础。但由于概念和规律较抽象,对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恰当地建立有关的知识结构,处理好概念之间、规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复习困难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对规律和概念的回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复习静电场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律和概念都有哪些?(将学生分组,进行回顾和整理) 学生活动 学生按组,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相互提醒,相互启发。 在教师的安排下,每组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将他们整理的知识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3个,由于内容基本相同,其它组再做一些补充。) 学生代表上台。 建立知识结构: 从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知识内容上看,基本上能够把静电场的有关内容列举出来,但一般来说,每个同学在整理知识时,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为了使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下面,我们来共同构造这个静电场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 (带领学生整理和建立静电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图表见附图) 二、静电场概念的几个问题讨论 1.场概念的巩固 [问题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 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

荷。①A 、B 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②如果要求A 、B 、C 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 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 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①C 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 处在A 、B 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 零的地方。 既然C 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 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 影响。 ②再以A 或B 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 A ∶q B =9∶4,②q A ∶q B ∶q C =9∶4∶36。 [问题2]如图3-1-1所示,在方框区域内有匀强电场,已知U A =2V ,U B =-6V ,U C = -2V 。试用作图法画出电场中电场线的方向。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通过此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对匀强电场的理解更深刻。 分析和解:据题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8V ,A 、C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4V 。所以,先 将A 、B 两点用直线连接,则A 、B 两点间的中点的电势为4V ,与C 点的电势相同。将这 两点连起来,就是电势为-2V 的等势线,电场线应与该直线垂直,且由高电势点指向低电 势点。(如图3-1-1所示) [问题3]我们知道,公式2r Q k E =表示点电荷Q 的场中的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得到的单位为N/C ;公式d U E =表示匀强电场中的场强。大小,其单位为V/m 。那么,单位N/C 能否用在匀强电场中?如果能,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V/m 能否用在点电荷的电场中,如 果能,其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1、如图1-1所示,长为5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 为4米的两杆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 为12牛的物体。平衡时,绳中张力T=____ 分析与解:本题为三力平衡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 力图、列方程。对平衡问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 法,如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等。所以,本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选挂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1-2所示,设细绳与水平夹角 为α,由平衡条件可知:2TSinα=F,其中F=12牛,将绳延长,由图 中几何条件得:Sinα=3/5,则代入上式可得T=10牛。 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衡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T) 的合力F’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 为菱形。如图1-2所示,其中力的三角形△OEG与△ADC相似,则: 得:牛。 想一想:若将右端绳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 (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2-1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2L的两个小定滑轮A、 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 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 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 C、D两端的拉力F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做功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 逐渐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恒等于F,所以随着两 绳间的夹角减小,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渐增大,物块所受合力 逐渐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 最大值。之后,因为两绳间夹角继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且逐渐增大,物块将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当物块下降速度 减为零时,物块竖直下落的距离达到最大值H。 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求出相应的θ角,再由θ角求出相应的距离h,进而求出克服C端恒力F所做的功。 对物块运用动能定理可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1)当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块下降距离为h。因为F恒等于mg,所以绳对物块拉力大小恒为mg,由平衡条件知:2θ=120°,所以θ=60°,由图2-2知: h=L*tg30°= L [1] (2)当物块下落h时,绳的C、D端均上升h’,由几何关系可得:h’=-L [2] 克服C端恒力F做的功为:W=F*h’[3]

高考物理电表内阻的几种测量方法

电表内阻的几种测量方法 一、电流表内阻测量的方法 灵敏电流表是用来测定电路中电流强度且灵敏度很高的仪表。它有三个参数:满偏电流g I 、满偏时电流表两端的电压g U 和内阻g r 。一般灵敏电流表的g I 为几十微安到几毫安,g r 为几十到几百欧姆,g g g r I U =也很小。将电流表改装为其他电表时要测定它的内阻,根据提供的器材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案。练习用多种方法测定电流表的内阻,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本节课拟谈几种测定电流表内阻的方法。 1、利用两个电流表法测电流表的内阻 两个电流表法是利用两块电流表测电阻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创新思维是运用电流表测电压(或算电压),此方法适用于电压表不能用或没有电压表等情形。设计电路时除考虑电流表的量程外,还要考虑滑动变阻器分压与限流的连接方式。 【例1】从下列器材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来测量电流表1A 的内阻1r ,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精确度,并测量多组数据。 (1)画出实验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2)若选取测量中的一组数据来计算1r ,则所用的表达式=1r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 。器材(代号)与规格如下: 电流表1A ,量程mA 10,内阻待测(约Ω40); 电流表2A ,量程A μ500,内阻Ω=7502r ; 电压表V ,量程10V ,内阻Ω=k r 102 电阻1R ,阻值约为Ω100; 滑动变阻器2R ,总阻值约Ω50; 电池E ,电动势V 5.1,内阻很小; 电键K ,导线若干。 分析与解:大多数考生看到此题,第一感觉考虑的就是伏安法,由于没有考虑电表的量程,当然做不正确。少数考生想到要满足“有尽可能高的精确度”的条件,认为电压U 的测定,不能选量程是10V 的电压表。因为电流表两端允许施加的最大电压约为V 4.0,因而电压表不能准确测出电流表的两端的电压,但由于缺乏创新精神,想不出其他方法,也做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 教学要求: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受力 3、弄清受力 4、选好轴向 5、列式求解 6、检验讨论 带领学生看书P46 二、由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 先由运动情况求出加速度a,然后利用F合=ma求得F合 再具体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此处a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例1(P46巩固练习3)、如图,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A处,受水平向右的恒力F拉动L距离时速度达到v,然后立即将水平力F反向而大小不变,再经过时间t物体速度 变为0,求物体的质量M和受到的阻力f(要求画出运动过程 例2(P48巩固练习2 m o的小球,车匀变速运动时悬绳与竖直方向夹角稳定为α,运 动方向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相对车厢静止.求:(1)m受到的 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若车的质量为M(M中中不包括m和

m o),地面对车阻力多大? 例3(P45巩固练习2)、如图,斜面体M与水平地面间动磨擦因数为μ,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在斜面上,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M受水平拉力F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弹簧长度比m和M静止时长度增加了L,而球不漂离斜面.求F( 例4、P47例题1、如图,吊篮沿斜索道向上匀口加速运动,已知其中质量为m的物体对吊篮的水平底面压力为1.2mg,此时加速度a=0.33g,求斜索与悬绳之间夹角θ以及m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由受力情况判断运动情况 先求出物体所受合外力,再利用F合=ma求得加速度 a,判断其运动情况,求出运动学量。 例1(P48例题2)、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O点,某一时刻起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恒力甲向右匀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突然撤去力甲,同时施一水平左的恒力乙,再经相同时间物体正好回到O点,此时速度的大小为V.求:(1)撤去甲力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 (2)F甲:F乙=? 例2、P49(巩固练习3)、如图,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的A、B用长为L=1米的绳拴着,在拉力F作用下正以6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A和B的质量分别为2m,m,某一时刻中间绳突然断裂,经2秒后A停下。求:(1)此时AB间距离;(2)此时B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