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气象灾害——台风【市一等奖】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如《挥师三江》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 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 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 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 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 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 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现象。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 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 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02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级以上。 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2.结构:由□ 06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08夏秋季节。 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 4.危害 1.判断正误。

高中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教案(湘教版选修5)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四种气象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并能说出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能在图中指出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4.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提高对地理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3.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干旱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间的关系,运用联系的、综合的分析方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建立起联系的、整体的地理知识结构。 4.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气象灾害在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形成原因、基本危害等方面的异同,认清本质,寻找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气象灾害对我国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气象灾害的国家,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对基本国情深入了解的愿望,增强使命感。 2.全面分析各种灾害的产生原因,探索灾害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正视灾害的发生,端正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3.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防灾减灾的思路。 4.充分认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每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教学难点] 每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资料)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1气象灾害学案

第一节气象灾难 一、洪涝灾难 1.定义 洪涝灾难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沉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难。 2.影响洪涝灾难分布的因素 (1)气候因素:洪涝灾难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 (1)沉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根底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开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开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难 (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难严峻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宽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难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特别偏少造成的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难。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 (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峻时影响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难。 5.我国的干旱灾难 (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峻。 三、台风灾难 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猛烈开展的大气漩涡,中心四周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疆: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疆。 3.台风灾难——狂风、暴雨、风暴潮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难,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4.我国的台风灾难 (1)源地: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难 1.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快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猛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危害 (1)猛烈降温:使农作物患病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6.1气象灾害(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第一节气象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洪涝与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 【教学重难点】 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6年夏天,湖北遭受特大暴雨洪涝侵袭。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累计降水量超过580毫米,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周降水量最高值。大水围城,多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站点无法通行,部分地区供电、通讯中断。截至7月11日,武汉市有100多万人受灾,1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8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仅40亿元。思考: 1.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 2.除了洪涝灾害外,还有哪些气象与水文灾害?它们又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新课讲授】 【板书】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思考】学生读图,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描述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

【板书】2.分布 洪涝灾害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从气候上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上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板书】3.危害 【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涝灾害的危害。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案例】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2011年6月6日凌晨1点,贵州望谟突降暴雨,2小时内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山区大量洪水汇集并涌向下游,造成部分沿河房屋倒塌,公路被冲垮,电力,通讯等设施中断。截至6月7日,造成望谟县21万人死亡、31人失踪、8万人受灾、2804间房屋倒塌,引发地质灾害112起,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洪历时短,洪水流速快,危害更严重。

高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气候与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气候与气象灾害教案:高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气候与气象灾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掌握气候与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词汇; 2. 理解气候要素的构成和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 3.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学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点 1. 气候与气象灾害的概念及关键词汇; 2. 气候要素的构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4.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候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灾害的认识与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2. 气候与气象灾害的概念(10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气候与气象灾害的概念,并介 绍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台风、龙卷风等。 3. 气候要素的构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气候要素的构成,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 和风速等,并分析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影响,如海洋、大陆、山脉等。 4.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20分钟)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汇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5.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0分钟) 通过展示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如地球自转、遥感技术等,让学生 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 化等。 6. 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和措施(20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和措施,如建设防台风设施、完善气象预警系统等。 7.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提出拓展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 考和探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象灾害示范教案

气象灾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 2.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或是观看视频,说出常见气象灾害的成灾原因,并能根据成灾原因说明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气象灾害的时空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2016武汉暴雨洪涝灾害” 师:武汉这次洪涝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此次洪涝灾害这么严重?你能根据这个案例说说什么是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又可以分成哪些类型呢?你还知道哪些气象和水文灾害? 生:(可能的答案)武汉洪涝造成了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武汉市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因此灾害损失严重;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发生的一些异常变化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注意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类——气象灾害。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出示图片:“洪涝灾害景观图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

1. 说说什么是洪涝灾害? 生:(可能的答案)因连续性的降水和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板书:洪涝灾害1.概念 2. 洪涝灾害往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可能的答案)强降水导致。 3. 从洪涝的概念出发,说出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生:(可能的答案)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的发生一是受降水的影响,另外还要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更易发生。 出示图片:“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师:刚才同学们说了洪涝灾害主要受降水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面请大家观察分布图说说世界洪涝多发地主要分布在哪儿?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对照说说这些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 生:(可能的答案)从气候的角度说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等;从地形的角度说多分布在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出示图片:“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师: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生:(可能的答案)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其中洪涝灾害的频发区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地区。 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生:(可能的答案)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板书:2.形成原因与分布师:除了地形和降水因素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洪涝灾害的发生?生:(可能的答案)植被,植被如果被破坏会导致洪涝灾害加剧。 师:是的,植被被破坏会导致地表汇水速度加快,下渗减少,地表水增加,进而加重洪涝灾害。除了植被因素湖泊能够调节径流,削弱洪峰,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出示:“武汉和贵州望谟两次灾害的图片”师:请大家阅读教材分析两次灾害在分布地区和特征上的差异,并完成表格进行比较。生:完成表格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气象灾害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评价目标】 【重点内容】 一、台风 1.台风的结构及天气 (1)结合台风结构图,推测台风过境寿光前、中、后期的天气变化过程。 (2)根据图片,结合亲身经历说明台风带来的危害。 阅读材料: (1)热带气旋的等级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6—7级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10—11级 台风---中心附近风力12级或以上 结论: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 台风和飓风的区别 西北太平洋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称 台风,其它地区称飓风。

二、洪涝灾害 【新闻发布】寿光市政府准备针对洪灾召开新闻发布会。 你作为政府职员为市长讲话做准备,为此,你搜集了若干初 级资料。 (资料一)寿光市境内2018年18日~20日,持续降雨 45小时,累计降雨量大,达401.5mm(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 量500~800 mm),峰值雨量发生在降雨过程后期,前期土 壤在降雨下达到饱和状态,下渗极少,大暴雨来临,降水几 乎全部转变为地表径流。 羊口镇 (资料二)冶源水库位于弥 河上游干流,黑虎山水库与嵩山 水库位于支流上,支流数量较多, 总汇流面积大,多达1854km² (相当于9802个寿光中学)。寿 光受灾区以口子村及位于弥河入海口处的羊口镇最为严重。库 区地形见右图。(注:框内为汇 流面积、库容信息) (资料三)弥河主流发源于沂山天齐湾,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寿光市位于弥河下游,寿光15个镇街区均不同程度受灾,总受灾人口5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亿。库区地形见上图。 (资料四)由于上游县市前些年的毁林开荒、开山采石、河道采砂以及在河道附近建设养殖场等野蛮行为,致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调节能力下降,加剧水土流失。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 第1课时气象灾害区研学旅行 【教学内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为提高青少年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促进中小学生研学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国际減灾日给中学生校园科普活动进行研学课程。省气象局气象天文科普馆硏学团队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灾害多发区进行研学路线实地考察。今天我们研学的路线主要是气象灾害多发区。 展示图片,指出研学路线 研学活动开始前,以知识储备作为契机,引出防灾减灾知识 【知识储备】 一、灾害监测主要手段: 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等,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二、灾害防御主要手段: (1)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2)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三、灾害救援与救助: 展示救援流程,帮助学生了解灾害救援与救助的过程,从而建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灾后恢复 展示北川新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灾后重建。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救与互救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灾前准备的物资、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的主要方面。 【过渡】了解了防灾减灾知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研学旅行,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地点:寒潮多发区——新疆。 预计11月26日20时至11月28日20时,新疆大部气温将下降8~12℃,新疆北部降温14~18℃,新疆山口风力可达12~13级。 【合作探究】(结合资料与图片)阅读新疆地区材料与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寒潮的表现及危害。 【讲解】因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造成危害。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影响交通运输。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影响电力、航海。寒潮带来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思考】新疆地区为何遭受寒潮? 展示我国寒潮的路径。 我国寒潮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我们了解了寒潮 接下来我们来到下一个研学地点:洪涝多发区——江西》 截至5月21日16时30分统计,5月19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江西省共有7个设区市33个县(市、区)14.7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教案: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教案:气象灾害 第五节气象灾害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如《挥师三江》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 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 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 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 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和洪水: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 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连续供水;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干旱: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立保护点,完善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强冷空气的快速侵入导致大范围的严重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 高中物理 ,大风倾覆船只,毁坏建筑物,毁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讯线路,交通堵塞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总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黑板书写设计:(见下表)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类别概念来源分布灾害性能防御措施 台风 强发展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和亚热带海面

高中地理选修5高二《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设计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授课班级:高二(3)班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台风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3.情感目标: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及灾情的地区差异,并从受灾体角度指出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教材呈现我国东部地区台风路径、登陆次数及经济损失图,说明致灾因子(台风)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特点,而台风多发地区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教材还安排了三张数据表格,其意图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气象灾害的灾情报表,另一方面旨在说明我国旱灾和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本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也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全章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鉴于以上分析,可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并不在气候干旱区,而在雨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 教学准备:自制CAI 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加强概念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导入新课)展示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 然灾害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 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1节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 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早、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 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 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导入】 教材以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的洪涝灾害为案例设计情境,介绍了本次灾害发生的过程及影响,然后引出了三个问题:受灾为何如此严重?还有哪些气象灾害?它们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包括对道路交通、农作物、房屋设施、人员的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思考可能延伸出的其他问题,例如灾害的成因、分布特点等,进而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探究。 【洪涝灾害】 教学中要注重概念的解读。在对“洪涝灾害”的概念进行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这一关键信息,来认识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同时从江河洪水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具体表现。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降水直接影响河流的径流量。降水是径流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所有的降水都会形成洪水。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降水区域等是形成洪水灾害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洪涝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将洪涝灾害分布区与上述气候区相对应,进而分析气候尤其是降水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地形因素属于下垫面要素。地形会影响径流的汇集,盆地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滥成灾的主要区域。除地形因素外,地表状况也会影响径流的汇集,进而造成洪涝灾害。例如,植被会影响降水的径流和下渗,植被稀疏的地表汇水速度较快,易造成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泊对径流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削弱洪峰,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在阐述洪涝灾害的危害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数据资料等让学生列举洪涝灾害的具体危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洪涝灾害的危害进行总结。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洪涝灾害还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并引发其他灾害,突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对于影响洪涝灾害的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照地图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教科书用“案例”具体阐述了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的发生过程、造成的危害等。这一内容与正文中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相呼应,使学生对山洪灾害也有一定了解。此处,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与山洪在分布地区及特征上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6章第1节 气象灾害导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 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2.掌握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一、洪涝灾害 1.定义 洪涝灾害是因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 (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区、区、区、 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区。 3.危害 (1)淹没、等。 (2)破坏、、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区各大江河的。广大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和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 (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影响、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 (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西南和,其中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 1.定义: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多发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4.我国的台风灾害 (1)源地: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2)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区,多发于季节。 四、寒潮灾害 1.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并伴有、、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北半球地区的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

气象灾害 (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分析,指出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 2.通过观看视频、图像,结合教材案例,理解洪涝、干旱灾害的成因。 3.结合视频及亲身体验,掌握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主预习 1.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 2.只要有洪水就能产生洪涝灾害。??( ) 3.干旱就是旱灾。??( ) 4.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 5.台风能引起狂风、暴雨、风暴潮。( ) 6.台风和飓风的形成本质是一样的。??( ) 7.降温就是寒潮。??( ) 8.台风、寒潮只能带来危害,没有益处。??( ) 一、洪涝灾害 1.读教材图6.1,找出什么是洪涝灾害。 2.读教材第100页,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洪涝灾害多分布在哪些地区? 3.洪涝灾害的危害有哪些? 二、干旱灾害 1.读教材第101—102页找出什么是干旱灾害?旱灾多发地区在哪里? 2.干旱灾害的危害有哪些? 三、台风灾害 1.读教材图6.5,认识台风的影像和台风剖面图。 2.读教材第103页,了解台风的概念,台风多发区域和多发季节。 3.总结台风灾害的危害。 4.读图6.6掌握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 四、寒潮灾害 1.读教材第104页,找出什么是寒潮灾害。辨析寒潮多发季节。

2.寒潮灾害的危害。 3.读图6.9掌握入侵我国寒潮的路径。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涝重灾区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4.我国旱灾多发地区有哪些?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

【公开课】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 一、课标分析 1.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地理1”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全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模块,也是为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打下基础。 “地理1”试图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带动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地理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这一模块的大部分标准都能通过探究的方式逐步落实,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直接告知学生或仅进行文字推理等方法的使用。 本模块共有12条内容标准,分为地球知识、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4组。“气象灾害”一节的内容属于第3组,共包括1条标准,即标准1.11,简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人类活动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人类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自然灾害,因此,本条标准是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认知的,这也使得其内容与“自然地理要素”一组的7条标准均直接相关。 2.内容要求分析 标准1.11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首先,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教师可以重点考虑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讲授,以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深理解。当然,也要适当照顾我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拓展学生的视野。 其次,本条标准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自然灾害,而是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因为不少自然现象的成因和过程都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这里不要求教师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而是直接讲致灾过程和灾情。例如,对于台风造成的灾害,不要求讲述台风的形成,而是讲授台风致灾的方式——狂风、暴雨、巨浪等,以及其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比较简单,教师也可根据情况讲授。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强度也与人类活动有重要联系,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应帮助学生理解,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分析、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达到“了解避灾、防灾”的目的。 此外,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建议教师将自然灾害的成因的学习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提示分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篇1 高一下学期进行了文理分科,文科周五课时。地理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变化,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现将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计划如下: 一、做好上下册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工作 高中地理下册是在高中地理上册的基础上进行的,上册地理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高中下册地理的学习。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旧知识逐步复习到位,从而克服上册地理知识不足的问题。 二、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景,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第五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第六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第七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第八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袁旭、王伟两人组成,团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单周由王伟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袁旭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团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阶段性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