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0 引言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青海省境内,面积12.1 X 104 km2,是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目前发现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巨大,截至2006 年,石油探明率仅为15.3%[1] 。王永卓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分布范围,认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块断带EW向展布的条带,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茫崖坳陷为主,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三湖坳陷为主;并对柴北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和油气源对比[23] 。徐凤银等认为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的分布演化,

圈闭的

形成以及油气运移、成藏和保存都受构造演化的影响,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分布[46] 。曾春林等对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认为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Mo、Sc、Ti 、Cs、Ni 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克拉克值[7] 。

天然气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北缘和三湖地区均富集成藏[811] 。张晓宝等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条件,因为该区有4 套有机质丰度中等到好的气源岩且气源岩均达到高过熟阶段,气源充足等,并且其源岩主要为下侏罗统地层,储层为古近纪―新近纪[12] 。田光荣等提出柴北缘煤成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13] ;马峰等分析了柴北缘煤成气的

成藏条件和勘探领域[14] 。

柴达木盆地可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柴北缘地区。曹代勇等分析了煤田构造特点,并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确定了柴北缘煤系展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有利的成煤环境主要有湖侵过程中古隆起、断陷台地和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等[15] 。占文锋等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探讨了柴北缘煤系赋存的基本规律,并圈定柴北缘东西分区的中、东段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段[16] 。邓文诗等对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沉积特征、聚煤作用以及含煤性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小煤沟组为主要含煤段[1718] 。

路耀祖对柴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成矿的有利因素,包括来源于周边高山蚀源区的铀以及泥砂泥互层产出铀的迁移富集等[19] 。刘林等指出柴北缘层间氧化带主要发育在鱼卡、北大滩等地区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厚度较大,比较稳定,具明显的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特点,铀矿化主要分布在层间氧化带的上、下翼及前锋线附近,呈板状或薄层状产出[2022] ;在此基础上,刘林等明确了铀矿化层位主要是中侏罗统的大煤沟组、石门沟组,另外还有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和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并预测柴北缘鱼卡、北大滩地区是砂岩铀矿的有利远景区[23] 。杜善青等指出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铀矿化发育在油气藏顶部的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岩层中,铀矿化与油气还原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24] 。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单种能源矿产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各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铀矿与油气煤的关系

是该区能源矿产研究的一个弱点。前人对于盆地有机无机能源矿产共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杜乐天等认为美国、中亚和中国北方的砂岩型铀矿产区是和油气盆地上下叠合的[25] 。陈广坡等指出油气藏和沉积金属矿产有相同的物源,一些金属的存在对有机质转化为烃类有催化作用,同时烃类有机酸有利于金属元素随烃类和成矿流体析出,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6]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开发,砂岩型铀矿常常与石油、天然气、煤产在同一盆地中[27] 。刘池洋等首次提出多种能源矿产成藏成矿系统的理论,并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相互作用[2829] 。王毅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同勘探[30] 。这些研究成果均表明多种能源矿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相互作用出发,根据盆地内单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赋存规律和成藏(矿)机理,结合其勘探实践总结了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特征和有机无机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地质意义。

图1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平面分布

Fig.1Plane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Energy Minerals in Qaidam Basin

1 沉积构造背景

柴达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隶属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可能是由塔里木―中朝古板块分离出来的微型古陆,夹持在秦― 祁―昆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之间[31] ,是在前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山间盆地。

其被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所环绕,盆地内主要发育NW向和NE向深大断裂。这些断裂控制盆地构造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使得盆地在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区与南北分带的特征。柴达木盆地可划分出北部块断带、茫崖坳陷、德令哈坳陷和三湖坳陷4 个一级构造单元。北部块断带位于盆地北部,倾向NE的逆断层起主要构造作用,地层完整;主要发育有中―下侏罗统和新生界的烃源岩。茫崖坳陷位于盆地西南部,发育有巨厚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为石油的生储盖层。三湖坳陷位于盆地东南部,是第四系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也是盆地生物气的主要生烃坳陷。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有古生界、

中生界和新生界三套地层,其中中、新生界地层厚6〜10 km,

最厚达17 km;发育有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一白垩系,古近系的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新近系的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第四系地层(图1)。下侏罗统分布于柴北缘西段、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交汇处,发育牛东、昆特依、伊北和冷湖4 个局部沉降中心,是柴北缘的主力生油凹陷;中侏罗统在下侏罗统之上沉积,并向东扩展至整个祁连山前,西部地区遭剥蚀,因此,中侏罗统主要沿赛什腾一鱼卡一线分布;上侏罗统―白垩系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简称“柴东”)的沉积范围与中侏罗统相近,而在柴北缘西段范围有所收缩,主要分布于鱼卡地区;经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剥蚀夷平作用后,路乐河组大面积超覆于中生界或更老的地层之上,柴达木盆地南部及东部开始接受沉积,路乐河组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和柴北缘西段,沿乌图美仁一大柴旦一线向东超覆尖灭,发育有一里坪凹陷、昆特依凹陷和茫崖坳陷3 个沉降

中心;下干柴沟组下段基本继承路乐河组沉积时的基本格局,主要沉降中心为茫崖坳陷和一里坪凹陷,是柴西古近系主力生油凹陷;上干柴沟组的沉积分布基本与下干柴沟组相同;下油砂山组在分布上继承上干柴沟组,凹陷形态也相似,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隆起更加明显;受下油砂山组沉积后晚喜山运动影响,上油砂山组时期柴达木盆地周缘遭受剥蚀,柴达木盆地西部和柴北缘西段残余厚度较小,在三湖以东地区发育数个串珠状小型沉降中心;狮子沟组时期,三湖坳陷形成;狮子沟组沉积后晚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期间,柴达木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基本未见第四系,在柴西和柴北缘的阿拉尔、小梁山、赛什腾等次凹有相对较厚的第四系。

2 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特征

在平面上(图1),石油、天然气、煤、铀矿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周缘和柴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和柴西;第四系生物气分布在柴东三湖地区,侏罗系煤成气则在柴北缘的伊北凹陷和鱼卡凹陷存在数个气田,第三系油型气在柴西茫崖坳陷也有富集;目前已开采的煤炭资源分布在柴北缘,主要有木里煤田(祁连山中部)、尕斯煤田、赛什腾煤田、鱼卡煤田、全吉煤田、德令哈煤田等;已发现的砂岩型铀矿异常孔和矿化孔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冷湖、鱼卡、北大滩、德令哈等地区。

在赋存层位(表1)上,石油赋存层位在柴北缘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以及侏罗系中下统层位,烃源岩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煤岩;在柴西地区,主力烃源岩层为N11,储层主要是N12-N22 另外还有E31、E32、E3。柴东三湖地区生物气储层和气源岩层均为第四系;柴北缘煤成气主要在中下侏罗统。煤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部分在下侏罗统小煤沟组。砂

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的砂岩中,此外在冷湖地区的油气藏顶部新近系砂岩层中也有发现。对比这些能源矿产的赋存层位,石油、天然气在层位上大部分重叠,煤和砂岩型铀矿层位相近,且含煤层位同时也是油气的源岩层,共存特征明显(图2、3)。

J3h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J3c为上侏罗统采石岭组;J3s 为上侏罗统石门沟组

图2 德令哈地区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层位剖面对比

Fig.2Comparison of Occurrence Layer Profiles of

Multiple Energy Minerals in Delingha Area

2.1 石油

柴达木盆地有柴北缘、柴西以及柴东三湖3 个主要含油气区,其中柴北缘油气区根据烃源岩层位又可分为昆特依凹陷含油气区和赛什腾―鱼卡凹陷含油气区。

昆特依凹陷含油气区主要位于柴北缘西南部,以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源岩,以侏罗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为储层,盖层以路乐河组和上干柴沟组上段泥岩为主。该生烃凹陷在E3 末期形成了系列圈闭和原生油气藏,在N12 末期可能有较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在N32末期一Q期高成熟干气藏形成,同时破坏了部分原生油气藏,形成许多次生油气藏。柴西地区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及断裂多断至地表,油气逸散程度高,保存条件差。

赛什腾―鱼卡凹陷含油气区位于柴北缘西北部,以中侏罗统为烃源岩。钻井揭示该油气系统鱼卡地区储层为上侏罗统采石岭组(J13),潜西地区主要是E3,其次是J2、E1+2,个别井在N1 也有油气显示;盖层为储层之上

的泥质岩类。赛什腾凹陷热演化程度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高的趋势,生烃门限时间早,有机质成熟度高,在E3末期进入生烃门限,在N2中期进入生烃高峰,现今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鱼卡凹陷和近山前带生烃门限时间晚,由于喜山中晚期的构造抬升,现今基本处于低成熟阶段。断裂是该区油气主要的垂向运移通道,砂体和不整合面作为疏导层使油气发生较短距离的横向运移。喜山晚期构造运动对该区油气的聚集保存具有重要影响,在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导致油气藏形成的同时,地层抬升遭受剥蚀,致使油藏受到破坏和改造,发生油气逸散,在圆顶山、马海尕秀构造地面均发现有地表沥青和油气苗。

柴西含油气区夹持于祁漫塔格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构造上位于茫崖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鼻隆倾没端及凹陷内。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是本区主要烃源岩层,储层为E13、E23 N1和

N21,有深部E23-N1和浅部N22-Q两套区域性盖层,油气总体上以低成熟油为主。由于埋藏史及古地温梯度不同,柴西不同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差异明显,一般在N12、N22、N32-Q层

位不同地区相继进入生油门限,圈闭一般形成于N12、N22。N12

末期构造运动提供的动力使油气发生运移、聚集并首次成藏;N32 末期-喜山晚期和新构造运动期间形成了大量的圈闭,同时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聚集;该区发生第2次成藏事件,也是柴西地区最重要的成藏期[23] 。该区油气成藏具有2 个显著特点:一是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其二是经历了两期成藏并以晚期成藏为主。

2.2 天然气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主要有生物气、煤成气、油型气三类[32] (表2)。生物气分布于柴东三湖地区,以第四系七个泉组和新近系狮子沟组(N32)为气源层、储层和盖层,与盆地其他能源矿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煤成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上,生烃凹陷有伊北凹陷和赛什腾凹陷,气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储层为古近系一新近系。侏罗系源岩于古近系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通过断裂运移至上部地层,并于下干柴沟组末期聚集形成古近系原生油气藏;同时,古近纪末期柴北缘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和调整[33]并形成新的断裂,生成的油气再次沿断裂向上部地层运移,于古近系一新近系末期部分油气再次聚集形成新近系次生油气藏。

注:表中数据引自文献[11]和[32]、[34]和[35]; 5 (?)为同位素组成。

油型气分布于柴西的北区,构造上位于茫崖坳陷和大风山鼻隆,主要富集在油泉子构造、南翼山构造、油墩子构造和开特米里克构造。本区有

E1+2、E13 E23和N41等4套烃源岩,储层有E13、E23、N1、N12、N22[35],气源岩于N12初期(距今23.5 Ma进入生气阶段,于N32

时期(距今7 Ma)进入生气高峰期。从成藏时期来看,柴西地区石油两次成藏均与油型气生烃时间相近;从富集层位来看,该区气源岩层和储层均与石油的生储层基本相同,二者有明显的成生关系。

2.3 煤

煤炭资源在柴北缘和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均有分布。后期构造运动导致

柴北缘煤层出露,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煤层埋藏较深,尚未开采。柴北缘基本特征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西部收敛、东部撒开的构造格局。依据基底构造特征及含煤岩系展布特征,以

斜向走滑断裂为界,将柴北缘自西向东划分为西、中、东3 个构造分区[15]:①柴北缘东部构造分区呈现三隆夹两凹的构造格局,3 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煤系抬升变浅,但多遭受断裂破坏,德令哈、乌兰凹陷带内煤系大面积沉积,但埋藏较深;②柴北缘中部构造分区呈现两隆两凹的构造格局,隆起带

南麓遭受断裂破坏,煤系支离破碎,分布零星,而鱼卡一红山凹陷带内煤系埋深较浅,是柴北缘含煤区保存最丰富的区段;③柴北缘西部构造分区呈现出一隆一凹的构造格局,煤矿床主要沿赛什腾山及其山前分布,赛南凹陷带内煤系埋深过大,不宜开发。受基底和深部断裂控制,柴北缘以赛什腾山―达肯达坂山―大煤山―中吾农山和绿梁山―欧龙布鲁克山―布赫特山为界划分为3 条含煤带,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三隆三凹的构造格局: 3 条隆起带

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断裂破坏,煤系支离破碎,分布零星;3 条凹陷带内含煤地层大范围沉积,一般埋藏较深,但其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勘探开发区,尤其是鱼卡―乌兰凹陷一线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15] 。

柴北缘主要聚煤沉积体系包括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沉积体系聚煤特征表现为: ①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发育于构造活动期,沉枳环境不稳定,一般不利于成煤;②

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中,河流三角洲平原以河流作用为主,河道边缘沼泽是最重要的聚煤场所,成煤环境可分为岸后沼泽和泛滥盆地沼泽。早中侏罗世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为湖侵过程中的古隆起、断陷台地和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大煤沟组是该区最大成煤地层;聚煤环境有广阔山间盆地、小型山间盆地和山前坳陷等[17] 。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柴北缘西段发生构造热事件,促进煤转化为最高级煤,为生成煤成气做准备。

2.4 砂岩型铀矿柴达木盆地铀矿化主要分布在冷湖、鱼卡、北大滩、德令哈以北等地区,区域构造上位于北部断块带的赛什腾山前构造斜坡带、鱼卡凹陷东部以及德令哈坳陷的乌兰构造带等接近物源的地区。铀源为元古界变质岩、古生代火山岩及蚀源区广泛分布的中酸性侵入岩[23] ,具有多期性。目前所勘探的矿化孔含矿层位主要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少量在渐新统,受层间氧化带控制。

鱼卡、北大滩地区铀矿化产于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浅灰色粗砂岩中,位于古层间氧化带上翼及前锋线附近,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冷湖地区铀矿化赋存于下侏罗统湖西山组浅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砂岩中,铀矿化主要层位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底部及中侏罗统顶部砾岩中,区内含矿砂体中含大量碳屑,铀矿化的形成与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早中侏罗世,柴北缘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层间氧化带发育及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目的层;晚侏罗世―白垩世是古层间氧化带发育时期,在鱼卡、德令哈、北大滩地区均发现古层间氧化带;古近纪一中新世早期形成次要附矿层E23,古近纪的超覆作用使得中下侏罗统被掩埋,目的层中发育的层间氧化作用停止,目的层被掩盖[21 , 23];中新世晚期一第四纪是含矿目的层发生层间氧化的阶段,

也是盆地铀矿的主要成矿期[3637] 。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相互作用

3.1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或运移逸散

(1 )石油和油型气的同盆共存:柴西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在构造上都位于茫崖坳陷和古鼻隆起,不管是成藏时期还是富集层位,二者都有密切联系,有明显的同盆共存关系。

(2)侏罗系煤和煤成气的同盆共存:柴北缘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地层,干酪根类型为H、山型,以生气为主,以生油为辅,因此,该区主要富集煤成气。

(3)砂岩型铀矿与油气逸散:柴北缘为油气发育区,形成一个较为闭合的还原环境[24] ,喜山晚期构造运动使得该区地层抬升造成剥蚀,致使油藏受到破坏和改造,发生油气渗漏或散失,在地表可见到地表沥青和油气苗,同时在多个钻孔中见到黑色的油浸砂岩和鲜绿色泥岩。在含油气的地下水沿断裂由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遇到从地表向下运移的含铀含氧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氧化还原过渡带,也就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富存部位; 在铀矿钻孔中所见铀矿石为黄绿色粗砂岩和细砂岩,就是油气还原所致。这些现象都表明砂岩型铀成矿与该区油气逸散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4)砂岩型铀矿与煤成气运移逸散:柴北缘存在煤成气向北运移逸

散(图4)的标志以及柴北缘侏罗系中厚层白色砂岩的形成等,因

此,可以推断柴北缘为侏罗系煤成气或页岩气向北逸散的指向区。这

一特点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油气再向北逸散还有利于柴北缘

北侧冻土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底图引自文献[13]图4 柴北缘西段生烃凹陷分布与油气运移方向

Fig.4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5)砂岩型铀矿与煤的弱相关关系:柴达木盆地铀矿化发育在煤系地层及其上部(图2、3),中下侏罗统煤

系地层生成的煤成气在向上运移成藏过程中,使地层中铀元素被还原成矿,因此,煤与砂岩型铀矿有着弱相关关系和共存关系。

(6)天然气水合物与煤成气运移逸散:柴北缘北部尤其是鱼卡―德令哈以北一带,是长年冻土带,而柴北缘西段又具有较好的煤成气条件,一部分气体大规模向北运移(图4),因而有

可能在柴北缘北部地区寻找到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德令哈以北地区有望成为远景地带。

3.2 有机与无机矿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与无机矿产之间没有亲缘关

系,但Vorlicek 等认为无

机元素对有机能源(油气等)的形成和演化存在一定的地质催化作用[3839] ,在沉积盆地中它们相互依存并且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局面[40] 。从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样品中铀及其伴生元素的平均含量(表3)来看,元素U 以及Mn、Mo、V 、Cs 等伴生元

素的平均含量远远高于对应的克拉克值,因此,选取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煤、碳质泥岩和油页岩)进行有机质模拟催化生烃试验。

向烃源岩样品中加入元素Mn、Mo、V、Cs、U 等进行加热生烃试验,测试侏罗系烃源岩在不同温度点烃类气体CH4、C2H6、

C3H8和C4H10以及还原性气体(H2、H2S等)的产气率。试验结果表明,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Mn Mo V Cs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有机

质的生烃率,对其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表3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元素U Mn Mo V和Cs含量Tab.3Contents of Elements U ,Mn,Mo,V and Cs of 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元素采样数样品层位含量平均值/10-6 克拉克值/10-6

U8J1、J24.852.2

Mn9J1、J2930.40840.0

Mo8J24.621.1

V8J2161.37120.0

Cs8J29.441.6

注:元素Mn数据引自文献[7];其余元素数据源自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图5 (a)可以看出:在加热时加入元素U与未加元素相比其总生烃量(CH4 C2H6 C3H8和C4H10明显增加,尤其是温度在500 C以内,这一规律十分明显;在400 C时,生烃量的增加达到高峰,之后累计生烃量趋于平缓。这一现象在煤和油页岩样品的试验中也很明显。从图5 ( b)可以看出:试验中加入元素Cs和V对于碳质泥岩气体CH4的生成有促进作用,生气量明显增加,未加元素时进入生气高峰期的温度为800 C,而

加入元素Cs和V后提前到600 C。从图5 (c)可以看出:加入元素Mn后,碳质泥岩样品CH4产气量增加,相比未加元素其也提前进入生烃高峰。从

图5 (d)可以看出:加入元素V和Mo后,碳质泥岩总生烃量增加,同时元素V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元素M Q 从图5 (e)可以看出:加入元素Cs不仅可以影响烃源岩烃类气体的产气率,对无机的还原性气体H2S同样有促进作用,生气高峰与未加元素时相同,但生成量增加幅度较大。从图5(f )以看出:煤中加入元素Mo对C2H6和C3H8的产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在温度为200 C〜400 C区间内最为显著,增加量最大。

从图5 还可以看出,通过加入金属元素M n、M o、V、Cs、U 等,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的富集能使烃源岩的烃类气体和非烃类还原性气体的

生成量增加,同时还使烃源岩生烃高峰提前。由此可以推断,柴北缘侏罗系地层中元素U及其伴生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可以促使该区油气烃源岩生烃量增加并提早进入生烃阶段,而伴生生成的还原性气体又反过来作用于含U 物质使其还原成矿。

3.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地质意义

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在同一盆地的沉积演化改造过程中形成、富集和成藏(矿),其成因、分布、赋存层位相互联系和影响[41] 。柴达木盆地单种能源矿产的研究已日渐完善,各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盆地能源矿产研究的弱点和难点。从能源矿产的平面和赋存特征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之间有着明显的同盆共存现象,其中柴西地区油气同盆共存,柴北缘煤和煤成气、石油和天然气、煤成气和砂岩型铀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存和成生关系。这些发现对于协同找矿和勘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除此之外,一种能源矿产的发现可能隐含有其他能源矿产存在与否的重要信息[41] 。柴北缘北部尤其是鱼卡―德令哈以北

一带,是长年冻土带[42] ,而柴北缘西段具有较好的煤成气成藏条件,煤

成气源来自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的伊北凹陷下侏罗统和鱼卡―赛什腾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一部分气体大规模向北运移(图4),因而可能在柴北缘北部寻找到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在德令哈以北地区有望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远景地带。另外,柴西地区和柴北缘有可观的油砂资源,柴北缘也发现了大量的页岩气和数个砂岩型铀矿化点和异常点[43] 。

油页岩、煤、碳质泥岩为生烃试验样品;油页岩+10%UO2CO3 表

示油页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铀酰(UO2CO)3 ;油页

岩+20% UO2CO表示油页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勺UO2CQ3其

他图例依此类推图5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对烃源岩生烃

勺影响

Fig.5Effects of U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on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4 结语

(1)石油、天然气、煤、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周缘和东部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第四系生物气分布在盆地东部勺三湖地区,侏罗系煤成气则在柴北缘勺伊北凹陷和鱼卡凹陷存在数个气田,第三系油型气在盆地西部茫崖坳陷也有富集;目前已开采勺煤炭资源分布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分布在盆地北部勺冷湖、鱼卡、北大滩、德令哈等地区。

(2)在地层层位勺纵向分布上,石油赋存层位主要是古近系、新近系以及侏罗系中下统层位;柴东三湖地区生物气储层和气源岩层均为第四

系;柴北缘煤成气主要在中下侏罗统;煤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部分在下侏罗统小煤沟组。铀矿化层位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和渐新统地层。

(3)从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来看,油气相伴生于柴西和柴北缘;柴北缘煤成气是侏罗系煤聚集成藏后期煤化作用形成

勺,与煤有着密切勺成生关系;铀矿化发育在煤系地层勺上部,也具有明显勺空间共存关系。石油、天然气在层位上大部分重叠,煤和砂岩型铀矿层位相近,且含煤层位同时也是油气勺源岩层,共存特征明显。

(4)柴北缘中下侏罗统是油气源岩层、煤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层位,同时富含元素U、Mn、Mo、V、Cs 等。通过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模拟试验,元素U、Mn Mo V和Cs对烃源岩生烃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加入元素U 使油页岩的总生烃量增加,在温度为400 C时作用更加明显;加元素Mo使碳质泥岩总烃生成量增加且提前进入生烃高峰;加元素Mn使碳质泥岩甲烷产气量

增加,在温度为600 C时达到生气高峰,较未加元素时提前;加元素Cs 碳质泥岩生烃量增加,并提前进入生烃高峰,同时使H2S的产气量增加;加元素V也使碳质泥岩总生烃量增加,生烃高峰提前。

(5)柴北缘有机和无机矿产相互作用,有机的石油和煤型气在运移、逸散过程中使含U 的层间氧化带还原成矿,对柴北缘砂岩型铀矿起到重要的还原作用;同时,含U层间氧化带中的元

素U及其伴生元素(Mn Mo V, Cs等)的富集又对柴北缘烃源岩生烃演化有着明显的催化作用。目前勘探发现的柴北缘侏罗系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可

能与该区元素U富集有关。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 律 勘探1001 高艺魁 201011010127

2.挠曲作用 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 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 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邻祁连山脉,西接昆仑山脉,南临唐古拉山脉,北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地质运动和变化。 首先,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大陆碰撞过程。在1.6-1.3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碰撞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引发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这个时期,盆地主要由海相和湖相的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物组成,其中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等。 随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在中生代晚期,板块运动导致盆地区域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陆地,海相和湖相环境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相的沉积物,如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个时期盆地周边山脉的隆升和侵蚀作用加剧,大量的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到盆地中。 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再次活动,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沉降,形成一个相对较低的凹陷地带。这个时期,盆地中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如薛岭湖、宕昌湖等,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湿地植物的残渣。同时,火山活动也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如玉树火山岩和果洛玛依火山岩。这个阶段的沉积物也是目前盆地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最后,近现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仍在继续,导致盆地中的地壳继续隆起和沉降。同时,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冰川和湖泊的规模有所增大,而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这些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盆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大陆碰撞、隆升沉降、湖泊沼泽和新构造运动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地质和生物遗迹,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这也为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 征及其构造意义 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摘要】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中构造演化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露头观察与分析,根据不整合面(包括风化铝土层及铁质层)的发育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与变形程度等地质信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前中生界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新元古界全吉群?达肯大坂群、下寒武统欧龙布鲁克组?全吉群、泥盆系牦牛山组?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前中生界4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即4个Ⅰ级构造层序界面).这4个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均对应着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事件,与周边大地构造边界的汇聚事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构造带内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结合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明确4个构造层序界面以及其制约的3个构造层序的时间跨度,建立地层(包括不整合面)?时间对应关系,并与前人建立的构造?岩浆?热年代格架进行对比,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18(042)006 【总页数】14页(P974-987)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不整合面;新元古代‒前中生代;构造意义 【作者】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不整合面作为地层接触之间的大陆剥蚀面, 具有明确的构造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地质历史中的沉积间断, 并反映了各种尺度沉积单元的缺失, 同时作为划分构造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事实依据, 是盆地原型恢复的关键标志(马云等, 2013; Zhao, 2016)。按照Mitchumhe and Vail的时间跨度划分方案, Ⅰ级层序、也称构造层序, 时间跨度为120~60 Ma, 单一构造层序的底、顶界面均为区域范围构造成因的角度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均为构造演化过程中应力场转换的地质响应, 每个Ⅰ级层序均可视作“包括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的沉积充填序列”(Cross an d Lessenger, 1998; 郑荣才等, 2000)。从构造层序的定义及主要控制因素来看, 一个特定构造层序形成于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具有近乎一致的盆山格局以及沉积充填特征(Lu et al., 2002; Rogers and Santosh, 2002)。通过对关键构造不整合界面的识别进行Ⅰ级层序划分, 以构造层序为基础分析单元, 进一步讨论盆地类型、盆‒山格局及转换, 是初级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盆地分析以及构造‒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Potter and Pettijohn, 1963; Allen and Allen, 2005; 陈为佳等, 2014; 田树刚等, 2016)。为此, 本文在大范围野外露头及填图尺 度的Ⅰ级构造层序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从不同类型造山过程中沉积响应的角度去探讨各不整合面的成因及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 第一节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 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 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 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 二.边界条件及断裂 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 (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 (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 (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

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74 oE-104 oE, 25oN-40 oN (2)地形上:位于横断山区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3)邻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2、范围: (1)地形上: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次一级地形区主要包括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藏南谷地)和一系列山脉。 (2)政区上: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貌特征 (1)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4000米以上),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或7000)~8000米的山峰,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2)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跨15个纬度,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3)青藏高原的周围及内部有许多山脉 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陡然而起,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米)。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 (4)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5)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2、内部地区差异:三个不同自然区 (1)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具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特点 (2)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 (3)藏东高山峡谷区: 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因高差大,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对面可对话,握手要一天”的特点。 3、主要山脉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4、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南面是昆仑山,北面是祁连山,西北是阿尔金山,东侧为日月山,四周高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850千米,南北最宽250千米,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海拔一般在3000米上下,是我国几个大型盆地中海拔最高的。例如,冷湖镇海拔2733米,格尔木海拔2800米,茶卡海拔3 000米,盆地与四周山地相对高差一般在2000~2500米。柴达木盆地降水甚为稀少,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向西急剧减少。如盆地东缘的茶卡可达200毫米,至盆地西部则不到20毫米。由于气候极为干旱,盆地内部散布着大面积的荒漠和戈壁,多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昆仑山前一带流动沙丘高达60米左右。柴达木盆地里盛行大风,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全年大风日数,茫崖为85天,茶卡为98天。大风乍起,飞沙走石,茫茫荒漠一片天昏地暗,景色格外苍凉。当地民谣说:“柴达木,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柴达木盆地西部风蚀地貌广泛发育,常见的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柴达木盆地东部分布着众多的盐湖,盐湖周围是盐土平原,生长着稀疏的盐生植物。 柴达木盆地是著名的“聚宝盆”。这里的矿产资源和光能资源非常丰富。“柴达木”在蒙语中是“盐泽”的意思。在柴达木盆地里,的确到处都是盐,不少地方的名称与盐有关,如盐卡、盐山、盐湖、盐滩等等,一些地区形成大面积白花花的盐漠。这里的商店都不卖盐,要盐煮菜,到地上挖一块就够了。若是想腌咸菜,在地上挖个坑,把菜放下去就行了。这里不少房屋是用盐块砌成的,有些道路也是用盐铺成的。湖泊之上一般都凝结有厚厚的盐盖。这些盐盖坚硬平整,汽车可以在上面奔驰,飞机也可以在上面起落。察尔汗盐湖有一段30多千米的公路就修在盐盖上,路面平整光洁,如同柏油马路一般,人们称这一段公路为“万丈盐桥”。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由西宁至格尔木,第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拉萨)也穿越荒凉的盐漠,坐在火车上可以一睹盐的世界的奇妙风采。柴达木盆地盐的探明储量达600多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柴达木盆地的盐湖有100多个,出产40多种盐类。察尔汗盐湖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包括达布逊湖和霍鲁逊湖,东西长16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面积4704.8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湖水盐分饱和,结成很厚的盐层。它贮藏的盐类达250亿吨,盐盖最厚达15米。这些盐类主要是钠、钾、镁,也还有很多其他元素。察尔汗盐湖是我国主要的钾盐产地,国内90%的钾盐就储藏在这里。茶卡盐池以出产优质食盐而著称,其氯化钠纯度高达99.99%。仅茶卡盐池一地的食盐就足够我国人民食用5000年以上。在柴达木开采盐也颇特别。在湖的表面是一层厚厚的盐盖,打开盐盖,底下是咸苦的卤水,在卤水中结满了亮晶晶的盐粒,当人们取出这些结晶盐后不久,下面又会长满新结晶的盐粒。除去盐之外,柴达木盆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里的太阳光能特别充裕,气温日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是农业高产的优势条件。柴达木盆地种植春小麦,一些地方创下亩产接近1吨的高产纪录,并且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品质甚佳。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实习作业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文献调研报告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班级: 021103 学号: 20101003393 姓名:陈雨石 日期: 2013.1.1

摘要断陷盆地的构造形式十分复杂,对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从近年来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断陷盆地在发生伸展作用的同时,伴生走滑作用,因此,断陷盆地既非一个典型的伸展盆地,亦非一个典型的走滑盆地,而是 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盆地,只是在构造运动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 强度是不同的。断陷盆地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有明显区别,在对渤海湾盆地、辽河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大型盆地和一些中小型盆地的构造研究中可以发现,断陷盆地的典型构造主要有断裂构造、背斜构造、潜山构造、断鼻状构造、走滑伸展构造、不整合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火成岩构造、构造坡折带和箕状断陷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些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和油气地质意义对于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断陷盆地典型构造油气成藏地质意义

目录 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4) 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7) 1、断裂构造 (7) 2、背斜构造 (9) 3、潜山构造 (12) 4、断鼻状构造 (15) 5、走滑伸展构造 (18) 6、不整合构造 (19) 7、底辟构造 (21) 8、反转构造 (23) 9、火成岩构造 (24) 10、构造坡折带 (27) 11、箕状断陷构造 (30) 三、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Qaidam Basin)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广阔的内陆盆地,被誉为"中国的死海"。该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内流网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 盆地形成首先与地壳构造有关。在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中,由于地壳应力的影响,地壳发生了断裂和下陷现象。柴达木盆地正好处于这些断裂与下陷区域,形成了一个地质构造上的低凹区域。地壳断裂使得一部分地壳块体下沉形成了盆地,而盆地边缘则由地壳块体聚积形成了边缘山脉。 其次,气候变化也在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盆地较低的海拔、极端的干旱与寒冷气候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柴达木盆地成为了干旱化盆地。曾经湖泊的形成和消亡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征。在相对湿润的气候下,盆地中形成了柴河、窝沟、卓尔河等湖泊。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干和黄河的改道,这些湖泊逐渐消失,转而成为了干旱的盐碱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进一步调整了柴达木盆地的地貌。断裂带和山脉的形成,对于盆地内的沉积物承载能力、河流流量和湖盆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盆地内发生了大量的沉积物沉积,不断填充和改变着盆地的地貌。 盆地形成机制还需要考虑地下构造和地质元素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丰富。盆地中的蒸发作用不断加剧,形成了大量的盐碱地。另外,柴达木盆地还富含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与盆地形成机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地壳断裂和下陷使得盆地形成,随后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湖泊形成和消亡,进一步塑造了盆地的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摘要】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 μm±1σ~(12.58±0.18) 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16(032)005 【总页数】7页(P287-293) 【关键词】热演化;砂岩型铀矿;磷灰石裂变径迹;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北缘 【作者】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

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地区氦气形成地质条件及资源远景分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地区氦气形成地质条件及资源远景分析杨振宁;李永红;刘文进;王伟超;李清海;李潇 【摘要】A coal reconnaissance borehole drilling in the Quanjishan area has displayed helium anomaly,the event caused people’s at- tention.Through analyses of the helium formation source strata,migration,reservoir and overburden geological conditions,considered that helium in the study area has mainly crust source helium;mantle source helium the second.Helium has basement/magma-heli-um/nitrogen reservoiring and basement/radioactive horizon-helium reservoiring two models.Basement lithological features impacted helium genetic condition;sedimentary facies features impacted helium reservoiring reservoir strata and overburden conditions;structural features controlled helium reservoiring migration orientations.Finally Quanjishan and Hangya two helium resource prospective areas have been optimized.%全吉山地区施工的一口煤炭预查钻孔显示氦气异常,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全吉山地区氦源层、氦气的运移条件及储盖层条件等氦气形成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研究区氦气以壳源氦为主,其次为幔源氦气;有基底/岩浆—氦气/氮气成藏和基底/放射性层位—氦气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基底岩性特征影响氦气的生成条件,沉积相特征影响氦气成藏的储盖条件,构造特征控制氦气成藏的运移方向,并优选了全吉山和航亚两个氦气资源远景区.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 【年(卷),期】2018(030)006

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构造格架及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化

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构造格架及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 化 郝国杰;陆松年;王惠初;辛后田;李怀坤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04(011)003 【摘要】最近,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部为古元古代形成的欧龙布鲁克古陆块,中间为经历过多次叠加改造的沙柳河-鱼卡超高压碰撞带,南部为中元古代形成的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古陆块自古元古代以来保存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反映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综合区内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化由老到新分为7个演化阶段,即古元古代古陆块形成阶段、中元古代陆内沉降阶段、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南华纪-震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早古生代陆块俯冲与折返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陆内造山阶段和中新生代高原隆升阶段.研究本区古陆块的汇聚与裂解过程,将为探索我国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总页数】8页(P115-122) 【作者】郝国杰;陆松年;王惠初;辛后田;李怀坤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J], 马帅;陈世悦;孙娇鹏;邵鹏程;汪峰;王志金 2.柴达木和欧龙布鲁克陆块基底的组成和变质作用及中国中西部古大陆演化关系初探 [J], 陈能松;王勤燕;陈强;李晓彦 3.青海省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东北缘红柳沟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J], 周伟;夏昭德;杜玮;夏明哲;姜常义;凌锦兰;赵彦锋;康珍 4.滇西西盟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格架 [J], 张伟恒;李景平 5.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 [J], 李廷栋;莫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概况

柴达木盆地概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25万7千8百平方千米。“柴达木”为蒙古语,意为“盐泽”。柴达木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左右。 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人口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柴达木盆地是我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此外,以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 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盐湖资源。目前共发现盐湖矿床(点)70余处,勘查盐湖区含矿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累计探明总储量3799亿吨。据初步勘探结果,柴达木盆地盐储量为6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它不仅是中国盐矿之冠,也是世界盐矿之冠。这些盐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设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2000年。东台吉乃尔湖和一里平盐湖,卤水中锂含量比美国同含盐湖高出10倍,比其工业开采品位高出50倍。其中钠盐探明储量530多亿吨;硼探明储量11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氯化镁探明储量约20亿吨。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的地质条件及其特征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的地质条件 及其特征 摘要:经过调查研究,比对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能源的形成地质条件和其本身物质构成,加上物质分解和重新组合,该文大致内容总结了物理学,构造学,统计分析学等多方面的特点。能够更好的的对矿产同盆共存富集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以及为建立更好的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石油; 天然气; 煤炭; 铀; 共存富集; 形成条件;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逐渐走向人类生产生活的正中央。我国从大庆油田和山西煤矿以及新疆戈壁滩的天然气储备量都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多,所以人均量就很少,另外这些能源的运输也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这就必然导致多种能源混用,这也是以后的趋势,例如电油混合的汽车等。多种化石能源不会是单一存在的,中新生代时期的所在地点更是有多种化石能源共存富集,当然铀矿也是很重要的能源,他们也分布在这些地点。综上研究多种化石能源共存富集的基本条件及其判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单一化石能源富集成藏(矿)的地质条件 1.1油矿形成富集的地质条件 总体讲,从油矿的形成说起,需要大量的原始生物尸体的富集,还要有及时完好的土壤覆盖等;如果中间哪个环节没有或者不能紧密衔接的话就不能形成大量的油矿。温度和压力等是形成不同能源的重要因素。不仅是从形成还有日后的开采都有直接的联系。压力场形成的过程中也是油气的转移与聚集,多次的不同压力场的形成巧夺天工的为油气运动提供动力。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以同时从油气存在位置上讲,就很合理的解释了油气田的位置分布。

1.2 油气田在地质运动中富集成大块区域的主要因素 首先明白像大庆油田那种大型油气田的富集不多见,就是因为它的形成过程 是受很多因素控制的,包括温度,温度又受地球纬度的影响,南北两极的纬度高,温度低;又包括地质的影响,东北与新疆的地质不同土壤或者岩石里的细菌不同,就会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不同等级的化石能源。圈闭的形成时间与圈闭的大小及 位置都对大中型油气田构成影响。生物进入地下封闭空间后,较短时间内会有气 体产生,从而圈闭形成,进而有孔隙型储层,这时来自压力的大小和时间会决定 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与否。 1.3煤的富集主要因素 富煤带是指煤在地质中富集的区域。它多与地质结构保持一致,因为煤是固态,与油气不一样。富煤带往往不只是单一存在,可以多条同时存在,距离也不 会太远。把地层剖面来看,富煤带往往在隆起或下沉地层的斜坡带上。富煤带地 区在古代往往是海洋或者是海岸线地区,比如河流的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随着 地质的变化,水渐渐退去,植被与动物残骸埋在地下,形成重要的聚煤环境;基 底有稳定的拗拉槽,前陆凹陷,裂谷煤盆,也会形成富煤带。 2化石能源矿产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2.1 石油与天然气 油气田的产生绝不是单一石油或者天然气,而是相生相随。根据干酪根降解 成烃理论。其深层次的原因为温度影响和微生物影响,高温化学反应和低温反应 微生物对物质的反应不同,产生液态或者气态烃类。从成矿区域讲成矿盆地及各 种化石能源分布如图一所示: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 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 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题,我国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要求高,投入的成本也较高,且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距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的东部地区非常近。由图可知,南海可燃冰分布较为集中。第2题,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加大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不会延长煤炭生产链。 2.D 盐按照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我国盐矿分布特征是() A.东部产海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井矿盐 B.东部产海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湖盐 C.东部产湖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海盐 D.东部产井矿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海盐 4.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有关我国海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为淡产季节,其他三季为高产季节 B.东南沿海的海盐场,高产期基本上在夏季 C.南海及北部湾地区的海盐场,高产期为冬季 D.我国南方海区蒸发旺盛,盐场规模比北方大 5.四川井矿盐开发历史悠久。四川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B.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更有利于井矿盐的形成 C.岩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D.宽缓的向斜、低背斜区等地势较低处沉积作用强 3题,我国东部地区濒临海洋,所以东部沿海产海盐;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多咸水湖,产湖盐;中部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盐矿,多产井矿盐。A正确。第4题,我国南海及北部湾地区冬季气温较高,降水量小,因此其盐场高产期为冬季,C正确。第5题,四川气候湿润,少咸水湖发育,所采盐矿多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盐矿,A错误;气候潮湿的地区降水较多,不利于井矿盐的形成,B 错误;四川盆地降水丰富,如果岩盐矿埋藏较浅,盐分很容易流失,C错误;从地质构造来看,地势较低的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盐矿的形成,D正确。 4.C 5.D 安徽省颍上县在煤矿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读图,完成6~7题。

百科知识精选柴达木盆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柴达木盆地 英文名: Tsaidam Basin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北部 面积: 257768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全天 票价: 免费 所在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址: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类别: 旅游景点 莫小夏柴达木盆地已建成并安全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1000余兆瓦,成为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最集中的地区。 人文景观 农作物盆地现有耕地集中于东部和东南部绿洲地带,以产粮食、油料为主,单产较高。 交通状况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青藏铁路已通车,公路初步成网。出现了格尔木市、冷湖镇、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火车:可乘K9803次特快(西宁-格尔木),硬卧194.00元 所有进藏列车均在格尔木停靠。 汽车:格尔木有到察尔汗五一市场的大中巴,票价20左右。 地理特点 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四周高山环绕,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处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脉和高原形成的月牙形山谷中,盆地内有盐水湖5000多个,最大的要数面积1600平方千米的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地质构造

中国地理之柴达木盆地

中国地理之柴达木盆地

中国地理之柴达木盆地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地点,想要短时间记住每个地点所在的地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的哪里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地理之柴达木盆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地理:柴达木盆地 1柴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 随后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最后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25.7768万平方千米。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 2柴达木盆地地质地貌 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地貌世界闻名,这是由于风化引起的。盆地的盐产以及矿产都相当丰富,怪不得人们将柴达木盆地誉为“财富盆地”。 同时,他也属于狂风盛行的沙漠地域,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

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对于整个柴达木盆地,它是一片沙漠景象。它的腹部沉积着群山被侵蚀后落下的碎石,以及由风携带而来的碎石片和沙子。 3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 柴达木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戈壁)、冲积-洪积粉砂质平原、湖积-冲积粉砂粘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 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河流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西部水网极为稀疏。盆地内湖泊水质多已咸化,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西边,虽然荒凉,但物产丰富。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有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 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最为著名的是各种盐。其中钠盐探明储量530多亿吨;氯化钾探明储量2亿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97%;硼探明储量11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氯化镁探明储量约20亿吨。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国盐矿之最,也是世界盐矿之最,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中国地理小区域——柴达木盆地 青海的西北干旱区就是指柴达木盆地。广义的柴达木盆地应该包括盆地西北部的阿尔金山和青海北部的祁连山西部,还应该

新教材2022高考地理:35 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时规范练35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空间 资源与国家安全 盐按照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我国盐矿分布特征是() A.东部产海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井矿盐 B.东部产海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湖盐 C.东部产湖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海盐 D.东部产井矿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海盐 2.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有关我国海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为淡产季节,其他三季为高产季节 B.东南沿海的海盐场,高产期基本上在春季 C.南海及北部湾地区的海盐场,高产期为冬季 D.我国南方海区蒸发旺盛,盐场规模比北方大 3.四川井矿盐开发历史悠久。四川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B.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更有利于井矿盐的形成 C.岩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D.宽缓的向斜、低背斜区等地势较低处沉积作用强 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完成第4~5题。

图1 图2 4.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5.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 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读我国原油、铁矿石和铜矿石进口依赖度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矿产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大 B.2002年铜矿石的进口量最大 C.2010年以来三种矿产进口依赖度趋于稳定 D.2002—2007年铁矿石进口依赖度变化最大 7.影响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枯竭,进入石油时代 B.国内原油品质较差 C.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能源缺口大 D.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低 读2013—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及增长图,完成第8~9题。 8.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0 引言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青海省境内,面积12.1 X 104 km2,是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目前发现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巨大,截至2006 年,石油探明率仅为15.3%[1] 。王永卓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分布范围,认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块断带EW向展布的条带,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茫崖坳陷为主,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三湖坳陷为主;并对柴北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和油气源对比[23] 。徐凤银等认为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的分布演化, 圈闭的 形成以及油气运移、成藏和保存都受构造演化的影响,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分布[46] 。曾春林等对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认为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Mo、Sc、Ti 、Cs、Ni 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克拉克值[7] 。 天然气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北缘和三湖地区均富集成藏[811] 。张晓宝等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条件,因为该区有4 套有机质丰度中等到好的气源岩且气源岩均达到高过熟阶段,气源充足等,并且其源岩主要为下侏罗统地层,储层为古近纪―新近纪[12] 。田光荣等提出柴北缘煤成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13] ;马峰等分析了柴北缘煤成气的

成藏条件和勘探领域[14] 。 柴达木盆地可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柴北缘地区。曹代勇等分析了煤田构造特点,并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确定了柴北缘煤系展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有利的成煤环境主要有湖侵过程中古隆起、断陷台地和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等[15] 。占文锋等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探讨了柴北缘煤系赋存的基本规律,并圈定柴北缘东西分区的中、东段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段[16] 。邓文诗等对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沉积特征、聚煤作用以及含煤性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小煤沟组为主要含煤段[1718] 。 路耀祖对柴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成矿的有利因素,包括来源于周边高山蚀源区的铀以及泥砂泥互层产出铀的迁移富集等[19] 。刘林等指出柴北缘层间氧化带主要发育在鱼卡、北大滩等地区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厚度较大,比较稳定,具明显的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特点,铀矿化主要分布在层间氧化带的上、下翼及前锋线附近,呈板状或薄层状产出[2022] ;在此基础上,刘林等明确了铀矿化层位主要是中侏罗统的大煤沟组、石门沟组,另外还有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和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并预测柴北缘鱼卡、北大滩地区是砂岩铀矿的有利远景区[23] 。杜善青等指出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铀矿化发育在油气藏顶部的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岩层中,铀矿化与油气还原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24] 。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单种能源矿产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各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铀矿与油气煤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