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终南山幽趣记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春天,我们结伴

同游,先游中峰一带的玉泉洞、金华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观赏山间傍晚那抹在林梢上的“霁色”,目睹秀丽的山峰,宛如锦绣画屏,说它“列翠满长安”,真是写得十分准确。诗中有画,画面逼真,色彩鲜明,若非置身其中,何能有此感受呢!

以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小台得名的主峰南五台,山腰清泉翠竹,苍松荫郁,确有“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之感。据《关中通志》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为探虚实,我们沿蹬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宛若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莽莽苍苍,壮丽河山,尽收眼底。五座山峰之间有大小庙宇四十多处,布局得体,建筑精巧,流连其间,遐思不已。大台顶峰原有建於隋代的圆光寺。现寺虽毁仅留遗址,但登临其上,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别具幽趣。最后我们游了翠华山。它也是终南山的主峰之一,又名太乙山。相传因汉武帝在这儿祭过太乙神而得名。山间有太乙谷,从谷口入山,约走5公里山道,就到了景观集中的大正峪村。村庄位於顶峰,要沿着村前怪石林立的十八盘盘旋而上。村旁有太乙池,面积约7公顷。相传唐天宝年间,山峰崩裂,堵塞山水,汇集成地,池水青绿如蓝,山影倒映水面,随着阳光反射角度不同而变化奇异。村东头有龙涎窝一景,溪流为瀑,奔泻作响。村东北有老君堂、金胜堂。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桂林山水

到了桂林,每日面对着这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着它在朝雾夕辉、阴晴风雨中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于是众心里,羡慕起住在桂林的人们来了。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半年多;但那时候,一来年青,二来也没有看风景的心情,除了觉得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岩里还可以躲躲空袭之外,于它的胜美之处,实在是很少领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刚好过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写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画给我看,标题是《桂林画山侧影》。一下子,我就被画幅吸引了,画面把我带了一种可以说是幸福的回忆中——不仅是桂林的山水,连同和这相关联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那些先前不曾领会

的,如今领会了;先前不曾认识的,如今认识了。桂林山水,是这样逼真地又出现在我面前。这时,我惊叹于艺术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并且惊叹之余,还诌了这样四句不成样子的旧诗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无,墨犹剥漆笔犹斧;

画山九峰兀然立,语意新出是功夫。

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间,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这幅画。于是就记忆,印证了画与山的关系,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明白了它们怎样地从自然存在,经过画家的劳动,变为有生命的、可以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写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诗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说当时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少,还在说,即使李成、郭熙在,也还没有画出如桂林山水的这般秀丽来吧?后来元明人多画黄山,到清初的石涛,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带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到了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便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更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了。所以看起来,桂林山水的入画,对于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该是不无关系的。

至于在文学上,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为人所公认,并能传之千古,恐怕至今还要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虽然这种形象,在我们时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来的。这次到桂林,登叠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正象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各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正象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概括一带自然面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过分刻画,就是失之抽象。难怪后来的诗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黄庭坚、范成大、刘后村等等,虽都到了桂林,写了诗,但却没

有一个形象如韩愈的这般概括而生动。范成大写《桂海虞衡志》,极力状写桂林山水的奇异,结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画了图附去。可见用语言文字,表现一些人所不经见的东西,是需要一点艺术手段的。

古人于描写山水中创造意境,不独描写自然的面貌,是早有体会的。所以山水画、风景诗,才成为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柳宗元的遭贬柳州为“摎人”,终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结果是写出了寻些意境清新、韵味隽永的散文来。试读众《桂州訾家洲亭记》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十来篇,在描写桂林一带的山水上,真是精美无匹。这些散文虽只记述一次出游,或描写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长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观察之细微,体会之深入,描绘之精确,文字之简洁,在古代描写风景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少见的。柳宗无在这些文章里创造了一系列前人所无的境界,到最后,却自己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对这样的山水得出一个“清”字的境界来,这于他那个时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并自身遭遇的感受,是非常确切的。但当他概括地写到桂林的山,便也只有“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八个字了。

在散文里面,描写桂林山水的的真实性、具体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之。不过你要想从他的记述里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也不易。他自己就说:“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似也。”他是另一种游法,另一种写法的。他记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游记,不独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且留下许多有用的科学资料。所以看起来,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个最会游历的人。他的不辞辛苦地游,倾家荡产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处,如实记载,即兴发抒,不拘一格,不做规拟,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胜的特色。

所以从古以来,山水怎么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实面貌,又创造了崇高意境的,则无论是绘画、诗、散

文,都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富丽山河,赋予了种种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启示了和发展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色扑进房子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岚的照耀,绿得更深,红得更艳了。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葱茏、岩石堎增的山峰来。在那涂着各种美丽色彩的山峰中间,它象一是一个不礼貌的汉子,赤条条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为太阳穿过云层,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

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象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象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象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错,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静极了。这时忽然一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象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象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斩一样,棱嶒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一刹那间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象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象是一门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区。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助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深刻,而且

描写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而且有力。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可以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己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伤”。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他总是描写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写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土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它透过对桂林的石炭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峨眉天下秀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内了纠思,吾儿方刚,吾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的新鲜空气中出发。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一条河,汽车装上渡船,人从浮桥上渡过。这浮桥由政府捉民船多只连系成功的。桥旁揭有规则,向渡客征取渡资,每人二百文,车四百文。但据收钱人告我:“九十多条船,每三天分一次,每次分得两三吊(合一角或一角几分),那里够吃!”昨天,匪一百多人挟手枪来劫汽车,还奔向彭山县城里绑去十几个人,县长督队下乡剿匪去了,这是从河边树荫下卖小吃的自言自语中听得来的。

过鼓山县,到眉山县,肚子饿了。进了一家小饭店,老板太太端上来一碟泡菜,甘美极了。又是一碟,又是一碟。甲说:吾们来运动这位太太到上海去开一支店,包管大发达。乙说:吾们不该说空话,

须得大家“各尽所能”地帮助好一下。于是你说我说,要伯屏以大文学家资格撰一篇《发卖泡菜公告》文,要文翰当一个泡菜店太太常年法律顾问,要我呢,去劝请申新两报各发行一张泡菜特刊,大家高兴得了不得。苏东坡放弃了故乡美味,定要吃杭州花猪肉,生在今天要忏悔了。临走,还再三地叮嘱来要再吃一顿。对门眉山县立女子中小学,略略地参观,女生体格却个个好。

一到平羌江边,便望见峨眉了。淡青色一长条横卧在白色暮云的上边,淡红的残阳笼罩着,何等秀丽!临江坐下,泡一壶茶,饮看它一下。渡青衣江,过双福场,到峨眉县的北郊;正征工筑路,县长方勉耕迎入县府小坐,趁天未黑,每人买了一双草鞋,急急地行,到山下报国寺宿。从成都到眉山县一百八十里,眉山到峨眉县城一百六十里,到报国寺十八里。

二号晨八时半坐滑竿(即山轿)上山,独方刚步行。我所见体格的强健坚实,方刚总可算一个。他从出生到现在,没有生过一回病。除了两只眼戴上近视镜以外,没有可指摘处。峨眉山恍惚是他的老家,好几回从树林子里,从山腰里跑出那山村老百姓来高叫着:“黄先生!黄先生!”他带他的妻儿来避署,步行上山下山,不止一年了。他要维护他政党的游山生活态度,更要在父母面前十足表现出他从老练的行动中夹带着的顽皮孩子气,有时向前跑在他的母亲身边说话,时向后跑在他的父亲身边说话,大概他的劳顿程度,不会比那滑竿夫子输着的。其实我在三十七岁时上庐山从莲花洞上去下来,足足五天,也是这样步行的。不过到了四十七岁上庐山只一部分步行了。到五十七岁再上时,终于不忍轿夫的失业,放弃步行政策了。

原来上峨眉山有大小两路都从峨眉县城起,以到达山顶为目的。大路由报国寺、龙门洞、武显风、万年寺、华严顶、洗象池、雷洞坪而达金顶、万佛顶。小路由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大峨寺、广福寺、双飞桥、牛心寺、洪椿坪、经九十九倒拐,而至遇仙寺、莲花寺、洗象池与大路合。游客偷懒,或但求略观大意,取得游艺机过峨眉山的资格,那么在大路上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回去,也尽可以骄傲一般从没有踏过峨眉一寸土的朋友了。因为大路经过整理,比

较平稳好走。若论风景的幽僻,当然要算小路。很多道地的游客,从小路上去,大路下来,不但是包括一切风景,而且“先难而后易,由苦而得甘”,给吾们极好的人生途径的暗示。吾们公议关于游程,一切听命于方刚。他虽然没有否认这“小去大来”的原则,地从小路中间指定一段更小更幽僻的途径,就是伏虎寺,解脱桥,不西走雷音,华严,而西南走新开寺。新开寺及其附近,近年西国我多往那里避署。方刚每年避暑,了都在那里,这时候还没有到夏天,当然不能看到新式的建设,而且从新开寺某一地点,可以远望金顶整个的庄严形势,全山除了这一地点,还没有第二处可以获这奇观,盖望见整个的金顶,实比上金顶还要难。所以我们决心向着那里走,不料到达那地点,大概因为没有预先通报的缘故,给不凑趣的云封锁着,仅仅从云顶露出二峨的尖,而终没有能□见大峨金顶。那时已过正午了。

未来的目的地,为大峨寺。一到大峨寺,便走上通行的小路和了。可是从新开寺去,这一段却为平常人所不到,缘着山边小径,走,走,一会儿,新开寺前几丈高的大析树,伏在脚下了。千回百折,路又是窄,又是陡,到四时左右,好容易到达大峨寺,一尝那神水池边的神水,摩挲那石刻阵抟所写“福寿”两大字,和苏东坡所写“云外流春”四小字。经中峰寺、观音寺到龙升冈,各人的肚子,不约而同的叫饿,就山村里大吃其汤团。不好了,中午时候,四面山谷里蒸上来的云气,发生变化了。快走!冒着雨,过那广福寺,到以飞桥,雨越发大了。双飞桥是两条桥跨在黑白两水上,过桥后两水合流,从昏沈沈地浓绿的树荫下,向着一块巨石冲撞,大声像雷鸣。要描写这境界,只能用一“幽”字。只觉雨天比晴天更好,清音阁前,刘光第题联:“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全山题字多极了。大都是有钱的,有权的,有名的,越能打动和尚们的心弦,留的字越多。这联是戊戍六君子之一所题,我就破例录下。天黑了,冒着雨望上走,路更是窄陡,六时半到牛心寺,宿。从报国寺迂道到这里,约五十余里。

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

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 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水游记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水游记散文篇1 桂林游记 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远看象鼻山象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的异同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为了寻找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点,我把两篇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互为参照。两篇文章通过一样的赤壁景色,一样的方式,一样的题材,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浸透着喜悦,相思,失落,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坚毅精神、超越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终南山幽趣记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春天,我们结伴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

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因此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因此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因此,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

关于山水的名家散文随笔

关于山水的名家散文随笔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山水的名家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关于山水的名家散文随笔:香溪 香溪如歌如诉地前行。五过香溪,有两次直抵它的源头。越看越对它感到亲切并赞赏它特异的风格。 光绪年间为"汉昭君王嫱故里"立的碑,与"楚大夫屈原故里"碑,并立在秭归南门,昭君村却在现在湖北的兴山县城东北七里的山台上。从那里到与长江西陵峡相接的香溪口,不足七十里。这段香溪虽也从山中来,却较平坦宽阔,以往通船,现在有了车道,就任它飘行在云山之中,深处湛蓝凝碧,浅处清流澈见底,秀水青山记叙着昭君出门的行程,乡亲们不尽的思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不仅是唐代杜甫的见闻,至今二千多年,沿溪而立的口碑,犹如昭君还活动在香溪之畔。她原是贬官王穰之女,这位老人大约志在山水之间,他的乡亲至今还以这块"宝坪"(原名)自豪。村前的清河是香溪中最深最宽的,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一凹凹的田畈,终年常绿,除小麦而外,玉米一年两熟。河边的丛林,山前的核桃,也一样地苍翠茂盛。 六月十日我们专访昭君村。从西岸渡舟过去,不过五十公尺,东滩一片绿林,也在河床之内;滩上还有浅浅的水塘,镜面似地闪烁着。一叶长舟和婀娜多姿的树枝,它们的倒影在清水中摇曳,我们小心地在石块上颠步,不仅没有踏浅水中的树影,连我们自己也入了香溪水中的画面。 因为是去看昭君的,眼里满是优美的印象。对她的后裔,也不免仔细端详。果然从那村里走出来的都姓王,三年级小学生王光华,一幅精灵的样子,他忙着给我们推船,跟我们走了一段路,又依依难舍地在山士。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3篇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3篇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1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 西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见她隐约外泻的春光,深湖微澜的美艳?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纳江流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成熟?无怪乎人们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她的灵动深邃;无怪乎苏轼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2 一进那明亮宽敞的邃洞,如同走到了海底的神话世界。两排

淡淡泛着蓝光的顶灯,把你的视线和想象引向更为深远处,前边看不见洞口,只是直直的长,长长的远。车行5公里,洞子突然变得开阔。两边是高高的修竹野树,底下是绿盈盈的青草铺地。灯光也突然大开,如同到了地上的某一处休闲公园,让你疲惫的身心为之一爽。 近前一看,却都是些人造的景观。大约只是为了减轻司机的视觉疲劳,就这样5公里一处,交替出现,把长长的邃洞分割成一片片风景。 别有洞天。那一刻,我在想象着耸立在头顶的岩石、古柏、苍松;想象着那些活跃在青竹、碧草间的野羊、猿类、以及各种珍禽;它们可以安然无恙,依旧过着它们千百年来无惊无扰的生活。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3 漫步于枝繁叶茂、落叶松下的天下第一步游道,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忽然一阵清新的山风吹过,透着松香的味道,泥土的芬芳。我张开大嘴,大口的深呼吸,像极了初生的婴儿,依恋母亲的乳汁。 阅读一座山,需要漫长的过程。一个下午,对于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啊。因此,尽可能地浏览它的精华,是我唯一的抉择。在几位文友的陪同下,我一直从蒙山顶走回下榻的沂蒙人家大酒店。据我的估算,行程大约十五公里。这样的距离,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可是,由于目光的劳累,心灵的蔓延,双腿便酸痛无

名作家描写山水的唯美散文

名作家描写山水的唯美散文 青山如黛,朱窗红瓦。篱落飘香,疏林入画。几株桃花别样红。 我在那儿怔着,不知南北。春意如酒令人醉,将我灌作痴人。望向黄花满地,细雨如絮。似是明了仓央嘉措何故会说:“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我在婺源飘飘欲仙,成了他最虔诚的信徒。 江湾风水为湾,马头墙下谁挂上那盏灯笼盼君回家?白墙上是时间浓妆淡抹的斑驳,苔痕覆上青石板。那深长深长的巷子啊,守着多少灯火又曾见证了多久村落日复一日的成熟。古老的香樟啊,你又曾是哪位爱女的父亲所植?将要成为谁的嫁箱?抚上古墙,像是看见那书生穿过弄堂往学堂赶的模样。那处角落,又是哪位阿婆在此吆喝着卖青团,只觉炉香未烬。 路过前段繁华闹市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却是触目惊心。往巷深处退吧,越深处越静,世外桃源。 后至江岭。尽管雨蒙蒙,依旧艳美不可方物如虚如幻。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蓦地想到《红楼梦》中那句:“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顿时一切世俗尽褪,尘杂洗净。只想磕长头匍匐在梯路,思山恋水。那一世,油菜花有了魂魄。升至空中,绘作图腾,满目神圣。 至于李坑,虽说亦为小桥流水人家,却无古道西风瘦马之境。人潮入海不知所至,满面嘈杂。被世俗盘剥的村落总令我有种莫名悲哀。我顿足,又想起江湾那株古香樟。草木也知愁,才显风流。 不知不觉,婺源已去。只可轻言,婺源为灵,山水有魂。 国庆长假到了,上高中的女儿难得和我们同步享受这个假期,上高中对她来说很长一段不适应,“两周星期一次,每天上13节课,学校伙食太差,”回家告诉我:“高中就是一个“魔鬼地狱”,自己要努力一鼓作气,能上三年,绝不再上第四年。”学校这次这么大方放了七天假,两个孩子在“出去玩”的诱惑下,三天就完成了作业。一家人没有远游得打算,决定就近出去转转,想来想去还是去了付店西泰山。那是我的家乡,带孩子们去感受一下我们生长、生活过的地方。最起码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奋斗史,看看我和她爸爸走过的山山水水的,听听我们这一代对家乡的不了情怀。 我们先在老家停留了两天走亲访友。第三天和开车的哥哥我们四个大人带着八个孩子一大早就上路了,九点半左右到了西泰山。选好路程我们就开始登山,我们从情侣谷进山,孩子们一路雀跃兴奋,经过简单加工的山、水、路,优雅而又不失本色,孩子们有的像只小鸟叽叽喳喳,有的像只蜜蜂嘤嘤嗡嗡,最小的那个才三岁,像只小白兔,一会儿拉住妈妈的手撒娇,一会拉住我的手叫着“婆婆”。我们几个老胳膊老腿的大人被孩子们远

关于描写山水的散文

描写山水的散文 关于描写山水的散文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悠悠。游历于市井,栖身于楼林厦海,永远会眷恋家乡,依情家乡的山水。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描写山水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山水的散文【一】 不是从山水的襁褓里分娩出来的我,却对山水有着一份特别的眷爱。面对祖国诸多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想走近它亲临它的期待,渴望能有一天实现走遍山水的愿望,但时常也会怀念家乡的那座无名小山和那片清澈的河水。 于是,在泼墨的山水画里找寻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水;找寻青石铺就的小巷、石桥;找寻石灰抹的土墙,盖着灰瓦的屋檐。记忆里的灰白缓缓地,缓缓地返回那片葱郁的绿色,连斑驳在老墙根上的那一块块厚厚的苔藓也在心里鲜活起来,是那样的翠绿而鲜艳,我仿佛重回到那些久远却又清晰的记忆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的房屋就是用黑砖、灰瓦搭建的。屋子的后面有一片水塘,虽不大,却很清澈。我就是吃这片水塘里的水长大的。水塘的不远处有一座叫“牛头山”的小山。听爷爷说,因为山峰似一条牛的牛头,所以称为“牛头山”。因为代代的不断开垦,牛头山越来越小。最后,山顶被开挖成一片水塘,人们就在水塘的周围种上蔬菜,关于牛头山的名字似乎已经被淡忘了。那时,经常跟随着奶奶在山上放牛,看奶奶种菜浇水。调皮的我,就经常爬到这山坡上来,捕蜻蜓,捉蝴蝶,挖野菜。直至后来,牛头山被政府征收而化为一片平地,这座山也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 伫立在熙攘的城市,无数次地遥望远方,寻找那一脉幽蓝色的山影,可是,除了高大林立的建筑,就是拥挤的车流和熙攘的人流;无数次幻想遇见那一汪闪烁轻盈的波光,可是,除了城市繁华留下的荒凉,就是那混浊的河流。家乡的那座小山,那片绿水,已经被一座座高楼所覆盖。

名家写景散文

名家写景散文 前言 景物在诗歌里也在文言散文、白话散文中起到重要作用,经典文学的名家们常 会描述自己眼中的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下是几篇代表作,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上的乐趣。 《记扬州》——朱自清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不仅被广为传诵,更是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引用。在朱自清的散文《记扬州》中,他又把这句诗出现在文中。 文章以扬州为背景写景,一开始就描述了扬州的名胜古迹:“扬州的花园,和 离园,二泉映月,个个都是天下闻名的好处子,一遇钟鸣,嚎啕大哭”。接着作者 辞去了教职“随便转弯拐进一条小巷”,“沿这小巷直走,快到了城东破壁处,”这个 转弯处,“从巷子里瞧过去,竟是一座新街!宽并旁到,平坦干净,真是一块舞台,请扬州的居民逐个上演生活的绝技。”这些描述些许常见的景观,但却在朱自清笔 下添加了生动的、独特的、文学化的情感。 而当他在众多景致之中选择了著名的“二泉映月”,以仿诗纳于文中,“山一程, 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感情素深,本是临别应赏时的一曲长了,但此时由朱自清集结扬州之景,一以贯之呈现扬州之美。表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心灵之感受。 《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 辛弃疾是中华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和诗歌都被誉为“辛氏体”或“辛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满江红》。 这篇散文以杭州园林和西湖为背景,其文字让人感联想无限,观却不枯。其中 一句“每当荷花开的时候,立即数月之间,杭城中处处是香!”描叙荷花香的凄美, 令人感慨。 另一句“黄鹤楼中春意闹,满陇荀董已无声。”泛黄了的书卷,细语低声,几度 秋叶飘零……辛弃疾通过对当时生活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时代的 关注,是一篇融汇诗意的散文。 《草原》——巴金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一位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家》、《春》等。他的散 文《草原》以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内蒙古这片广阔、壮丽的草原。

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

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 作为中国人,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一) 中国,一个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拥有无数风景名胜的国家。她的一草一木都令人钟情于此。如果你要问中国有哪些风景美丽的地方。那么最好的回答只有一个。“太多了。” 的确,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处都不愧为被称作风景秀丽。北京故宫、杭州西湖、桂林山水、苏州园林、蜀州竹海、敦煌石窟、凤凰古城……那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突然想起了毛主席写的那首《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现在的橘子洲头风景依旧秀丽,还有个小橘园,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橘子。走道边种着桂花树。微风拂过阵阵桂香沁人心脾。晚上和家人一起走到湘江河畔,闻着淡淡的桂花香。看着远处绚烂的烟花盛宴。享受着橘子洲头给人的美妙感受。依靠在河边的护栏上,处在这寒秋之际,眺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想象着当年毛主席伫立在橘子洲头的情景,感触颇多。 当一代天骄站在这美景前都为之折服,写诗以聊表情怀。又何况我呢。中国,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克服了重重艰险,才脱离了屈辱。 她今日的大好河山不知是多少人洒下的鲜血换来的啊! 我已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中华五千年历史,成就了无数辉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了中华大地秀美景象。先人的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的牺牲更保护了我们的国土完整。也使中国的名胜古迹风韵犹存。 我爱我的祖国!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二) 每当身居异地时,便会时常思念祖国,古道落影,触景即生情,怀念祖国的大好河山。水长流,山巍峨,观遍异国风光,却时常感汉,哪里也比不上祖国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踏野巡游,秋色渐露,昔

名作家关于山水的散文

名作家关于山水的散文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 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 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姿意给他的挫折。 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个性并且张扬,流动便是它惟一地宿命。它并不会 思索着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轻柔的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 也从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 只叫无尽的孤独告诉他们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 石子,就会换来水的澎湃。 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练、轮回、遭遇。“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 化解?”水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 “我何尝不想面对挫折,我何尝不想化解痛苦!”水说,“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必 须放大这痛苦,在无尽的流动消逝中教会人们,用幻灭的海洋告戒人们,必须谦卑地做人。” 山没有回答,只是打开了怀抱,让人们躲进怀中,让水在山脚下盘旋,让果实在树上 生长,让人们得以生存。 “有多少幻灭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说,“我要面对挫折化解痛苦,给人 们家园,忍受一切的风霜。”山静立着,水流动着。 水,却史无前例地凌乱,两岸的风景,只是浪花翻起时的告别,水里的鱼儿,只是转 身的一个再见。在水里,一切都走向终结,一切痛苦,都显得巨大。 山和水对视着。 “其实,你我并不是对立着的。”山说,“我们都在等待。等待有一个人,能理解挫折,能放大痛苦。等待一个人,在山的顶峰默读水的流动,在水的旁边诵颂山的倒影!” 山开始流动,水开始静默。 水开始坚强,去面对挫折。 山开始柔弱,去放大痛 人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那风景中的山水画不就是男人女人的画吗?

名家写景散文欣赏:《石湖》郑振铎

名家写景散文欣赏:《石湖》郑振铎 名家写景散文欣赏:《石湖》 作者:郑振铎 前年从太湖里的洞庭东山回到苏州时,曾经过石湖。坐的是一只小火轮,一眨眼间,船由窄窄的小水口进入了另一个湖。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处插着蟹簖和围着菱田。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石湖。”我矍然的站起来,在船头东张西户的,尽量地吸取石湖的胜景。见到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还残留着东倒西歪的许多太湖石。我想:“这不是一座古老的园林的遗迹么?” 是的,整个石湖原来就是一座大的园林。在离今八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园林。他和陆游、杨万里同被称为南宋三大诗人。成大因为住在这里,就自号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为著名于世。杨万里说:“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我们很向往于石湖,就是为了读过范成大的关于石湖的诗。“石湖”和范成大结成了这样的不可分的关系,正像陶渊明的“栗里”,王维的“辋川”一样,人以地名,同时,

地也以人显了。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吴郡顾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咏石湖的风土人情的诗篇很不少。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优良传统,描写着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写出的,在那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像读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满纸上是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润湿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农作和养蚕、织丝的活计,他写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村里是不会有一个“闲人”存在的,包括孩子们在内。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他是同情于农民的被肃削的痛苦的。更有连田也没有得种的人,那就格外的困苦了。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为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爱上那里的风土,也爱上那里的农民,而对于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在明朝弘治间(1488——1505年),有莫旦的,曾写下了一部《石湖志》,却只是夸耀着莫家的地主们的豪华的生活,全无意

山水散文名家

山水散文名家 篇一:山水,散文,名家】 大明湖之春老舍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 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 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 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 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 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 说起。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 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 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 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 绿叶儿。春天,贝y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 新蒲东倒西歪, 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 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

名作家关于山水的优美散文

名作家关于山水的优美散文 说不明白自己就是那么的喜爱山水,如果自己很久没看了,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开心。 所以,每一次回老家深山村中,总喜欢一个人前往深山野林之中,从不喜欢带另外一个人。 大山,我很愿爬。爬大山我认为是展现自己的地方,展现你将来有没有能力攀登巅峰,一直很喜爱大山。 野花,我很愿意欣赏。野花很美,赏野花,说明你爱身边的万物。 山水,我很喜欢它能帮我沐浴。每每一沐完,心情总会大好;山水,还会给自己带来 人间都难找到又清又白又甜又凉的泉水,喝上它比吃上什么珍贵的物品还要好呢! 说不准,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不能分离的一颗草。普通在大自然之中,只能顽强生长。 也许,这就是我向往的平凡生活。不想活得太出众,只愿自己活得平凡,活得开心就好。 一个人,前往,很好。没有说话声的干扰,这能让自己更加有兴趣看自己所喜爱的一切。或许,这早已成了自己的习惯,不想去改变也不想改变。 上山,总能让鸟儿陪在我的身边,是因为我常常光顾大山吧!我痛怨捉鸟儿捣鸟窝的 孩子,每每一看到,总是阻止他让他停下来,有时遇到不肯的孩子,就给他钱跟他交换。 喜欢有鸟儿欢叫歌声的感觉,上山没了鸟儿的陪伴,上山就没有意义了。 上山,总喜欢欣赏欣赏花儿。不管是哪种花儿,都喜欢欣赏,都喜欢去呵护。如果山 上没了花儿我就不太喜欢上山了。但这不会,这里是南方,四季常青,虽花儿易衰,但多 种开花的物种,这就要得益人们的爱护了。花儿永远是我所喜爱的。 上山,总想沐浴从高山冲击下来的水。沐浴,就会让自己清醒,让自己痛快,让自己 快乐。如果山上没了这样的水,也不愿上山。但这里是南方,多雨,从未见过间断。我喜 爱这种沐浴。 上山,总会让自己留恋,不愿回家,我在想啊,或许有一天,我就来山中,搭一草屋,在这里待一生。每天起来,这就可以看见自己所喜爱的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或许以后我就想这位诗人 一样悠闲自得,乐在山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海南就是我的家乡,清丽如画的海南山水,古今往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止讴歌赞绝江 畔的山真秀啊!在海南春城东南角耸立着一座小山 危峰兀立,他海拔4000米;

关于山水的散文

关于山水的散文 【篇一:关于山水的散文】 一折山水一折诗 一平一仄两个简洁而普通的音节,深深地镶嵌在中国辞海里,似乎 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庚,我无从考证,山水,在中国已经驻足了多久?也许我是一个过于传统或民族化的人,我以为,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设想,我们广袤的古大陆上若没有山 之巍巍,水之汤汤,那是何等的憾事?我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只有中 国的山水才可称之为山水,虽然我并没有见过西方的山容水貌,但 在我的想象中,那里的山水大概也是有一些洋味的吧——这似乎严 重不合逻辑,但我仍然坚持。就像西方的油画比之于中国画,写实 有余而意境不足。也许,意境的深浅或有无便是我的头脑中两地山 水之区别吧!宋词里说,山是眉,水是眼。我深信不疑,并且一直 为这样的比拟赞叹不已。在古人眼里,山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不然,这山水之间怎会有眉目传情?于是,我断定会有一段悠悠的 古中国的情愫缠绵于山水之间。从此,每每出门在外,或车船跋涉,或客旅他乡,甚至站在自家居室的阳台上,我的目光也不忘在视线 所及的范围内搜索着一些山山水水的影子,并且总能发现:远远的 一道廓影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涂抹在蓝天白云下,牵扯着我的思 绪和想象。视觉上的无所羁绊渐渐地净化为心灵上的开阔和舒展, 所有为俗务而劳顿的神经就能得到一种休憩和平和,心目清朗,胸 襟豁然。自然界中,有山的地方总是有水,山水总相依。不是吗? 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 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山因水的滋 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在整肃庄 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 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 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 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 色彩,譬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描写对象,乃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在国画三大流系中,位居榜首,花鸟、人物次之。三尺 绢丝,一方素笺,醇醪的墨香四溢,皴擦点染,濡写勾画,收无限 于尺寸。其意趣发乎胸臆之中,流乎毫尖之上,溢乎纸绢之外,神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篇一: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科目:初中语文题型:单选题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篇二: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 散文】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

山水游记散文八篇

山水游记散文八篇 第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八篇 导语:西湖—一个风景秀丽令人神往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此题诗,又给了多少作家写作的灵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山水游记散文八篇,欢迎借鉴! 【篇一:桂林游记】 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远看象鼻山象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篇二:武夷山游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