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入门基本笔画口诀

隶书《曹全碑》入门基本笔画口诀

1.横:一横顶二曲,须顶须齐,宽度适宜。

2. 竖:一竖顶二横,须直须壮,高度相等。

3. 撇:一撇勾起两端,起势向前斜。

4. 捺:一捺须挺须直,落势向下斜。

5. 提:一提须顶须挺,向上斜起,高度不宜太大。

6. 捺折:两笔相连,捺势再起,一捺一折,形似拐杖。

7. 捺起:两笔相连,捺势再起,一捺一起,形似扇形。

8. 撇捺:两笔相连,撇势再捺,形似“之”字。

9. 撇折:两笔相连,撇势再起,一撇一折,形似“人”字。

10. 撇提:两笔相连,撇势再起,一撇一提,形似“日”字。

以上是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口诀,初学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这些笔画,逐渐掌握隶书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 1 -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自己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汇品] 清梁巘:学隶初临《曹全》易飘。(《评书帖》) 清朱履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于汉碑中最为完好,而未断者尤佳。迩来击拓既久,字迹模糊,时人重加刻画,惟碑阴五十馀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书学捷要》) 清孙退谷:《曹全完碑》万历间始出郃阳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庚子消夏记》)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秀韵则有《曹全》、《元孙》。(《广艺舟双楫》) 怎样临习《曹全碑》 ——简介及注意事项 马于强 一、《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汇品] 清梁巘:学隶初临《曹全》易飘。(《评书帖》) 清朱履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于汉碑中最为完好,而未断者尤佳。迩来击拓既久,字迹模糊,时人重加刻画,惟碑阴五十馀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书学捷要》)清孙退谷:《曹全完碑》万历间始出郃阳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庚子消夏记》)

东汉隶书曹全碑

東漢隸書曹全碑 东汉《曹全碑》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汉隶西汉与东汉也

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萃里村出土。此碑为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出生于敦煌名门望族,以戎马军功名扬河西边陲。然而不幸的是,正当曹全春风得意之时,却因政治势力之间的残酷斗争而含冤入狱七年之久。直到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三月,黄巾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秀韵则有《曹全》、《元孙》。(《广艺舟双楫》) 曹全碑----古文翻译 [原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境)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秦末汉汉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

《曹全碑》临习指南

怎样临习《曹全碑》马于强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一、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二、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

曹全碑隶书教案

曹全碑隶书教案 教案标题:曹全碑隶书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曹全碑隶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学习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曹全碑隶书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曹全碑隶书的相关图片、视频或书籍。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毛笔、墨汁、宣纸等。 3. 学生用具:铅笔、纸张、毛笔、水彩笔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曹全碑隶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知识讲解: 2. 介绍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包括横、竖、撇、捺、提、点等。 3. 演示如何运用毛笔和墨汁书写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跟随练习。 示范指导: 4. 在黑板上写出曹全碑隶书的字词,让学生观察和模仿。 5. 逐字逐句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用毛笔和墨汁在宣纸上书写曹全碑隶书的字词。

实践创作: 6. 学生自由创作曹全碑隶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词或句子进行书写。 7.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回顾: 8. 总结曹全碑隶书的学习要点和技巧。 9. 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延伸: 10.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名家的隶书作品,拓展自己的书法视野。 11. 提供相关的书法比赛或展览信息,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 2. 对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字形准确性、结构规范性和书写流畅性等方面。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教学扩展: 1. 在其他艺术课程中引入曹全碑隶书的元素,如绘画、摄影等。 2.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邀请书法家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 教学反思: 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案撰写人:教案专家

最美的隶书《曹全碑》这四个方法是学习重点

最美的隶书《曹全碑》这四个方法是学习重点东汉时期是隶书的成熟阶段,历史上为后世遗留下来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如:《石门颂》、《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隶书的代表作品,也是学习隶书书法的主要法帖。它们风格不同,字形不同,用笔不同,却散发着汉代隶书的朴拙、雄浑、秀美之气。 作为隶书中最为秀美一路的作品,《曹全碑》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不二选择。它的字形呈匾宽状,用笔纤细但不失浑厚,笔法方圆结合却不失灵动之气。可以说,《曹全碑》是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的主要经典作品。那么,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并掌握《曹全碑》? 《曹全碑》的主要特点

风格: 《曹全碑》之所以深受书家喜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字形优美华丽,符合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观。就它的整体风格而言,其整体风格偏于流丽之美,书写用笔上轻重有序,点画轻挑重捺,具有很强的书写性和书法的表现力。正如明代书法家郭宗昌所说:“此方出最初拓也。止一“因”字半以,其余锋芒铦利,不损丝发。因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 字形: 就字形来说,它主要以匾方状为主,横画尽可能地长,竖画尽可能地短,因为横画很长,竖画很短,对于整个字形来说,就显得它的匾方了。但这种匾方状,恰恰在蚕头燕尾的表现之下,又显得自然灵动,这也是东汉隶书的主要特点。 点画: 《曹全碑》点画的特点主要有:蚕头燕尾、方圆结合。蚕头燕尾是隶书书法的重要特征,有了蚕头燕尾的笔画,才不至于使隶书显得古板生硬,反而平添了它的自然灵动的属性。在《曹全碑》中,绝大多数的笔画都是方笔,但时而的圆笔会使书法中的矛盾性发生变化,具备了它的变化性。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