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中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观察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察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因此确定重点为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难点为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思路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中我会采用示范小实验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不被我们直接观察到但是实际存在我们身边的物质,攻克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在去总结我们身边能够直接观察到得物质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物质在变化”在这第二部分中先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明了的总结出我们世界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能分析出有些物质是怎样变化的。在理解物质是在变化的这一知识点后,进一步通过实验、观察、对比、总结出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三部“让物质发生变化”中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带着“我们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将准备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杯1 水槽1 塑料袋1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易拉罐1火柴 1盒铁钉1 生锈的铁钉1 纸张1 水1杯平盘1 蜡烛1 镊子1 铁丝1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导入

教师:上课之前,我先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演示:把一纸团塞进玻璃杯底部,然后将玻璃杯竖直扣入水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呢?

学生猜测,教师将玻璃杯竖直从水中取出,拿出纸团并伸展开,纸团还是干的。

教师提问:将玻璃杯扣入水中后,纸团为什么没有湿呢?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空气的存在,玻璃杯中空气占据了空间。进一步用塑料袋实验演示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教师:空气尽管是看不见摸不到,但确实是实际存在我们身边的物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否会发生变化?物质变化是否有规律呢?今天我们就先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师生互动新课

活动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师:刚才我们通老师演示的实验总结出了有些物质是不被我们直接观察到的。比如像空气这种物质,那除此之外,火、声音、电、光,他们是物质吗?

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产生的原理和本质上进行理解)

教师:那构成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有哪些物质呢?

学生讨论(实际存在,被我们直接观察到得物质)

教师学生总结: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活动二:物质在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是一成不变得吗?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子。(展示课件:公路的变化、房屋的变化、岩石的变化、人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析充分理解

教师总结:构成世界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一)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师:物质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动手实验分析下面的实例。

学生实验:把易拉罐压扁,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学生交流讨论(这些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构成物体的材料,即没有产生新物质)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一杯水结冰后放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体积、形状、状态、温度······)

教师:刚才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变化的速度是否一样?

学生交流:(以上两个变化都没有产生新物质,水结成冰的速度慢一些。

教师总结:刚才的试验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师:还有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呢?让我们在来做实验看看吧。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火柴燃烧和生锈的铁钉,思考问题,1火柴燃烧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没有? 2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

教师:这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生总结:(产生了新的物质)

比较以前两个实验,这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变化速度的差异

师生交流小结:物质变化的形式是不同的,有些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大小、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有的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变化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

活动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会变化的,变化的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让物质发生变化呢?

学生动手实验用什么办法使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发生变化?

学生交流填充实验记录表

师生总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大小、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有的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变化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顾总结

四、科学素养拓展

课后观察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在发生着变化,又是以什么形式在发生变化的。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进行探究吧。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1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速度不同 1变化快

2变化慢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自然力量

2人为力量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空气污染给我们带来严重危害。下列措施中,对减少空气污染没有直接作用的是() A减少煤、石油等化工燃料的使用B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C工厂的废弃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D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小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水扑灭D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3.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下列对化学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将稀有气体冲入灯管制作霓虹灯B用氧气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净化水是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D用葡萄糖给病人补充集体能量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石蜡B铁丝C红磷D木炭 5.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取气法。已知在标准状况下,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那么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 6.以下关于氧气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供登山运动员呼吸B液氧是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 C氧气可用于炼钢D使钢铁生锈 7.北京市急缺水的城市,人人都应节约用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推广使用节水龙头B少喝水、不洗澡 C用洗过菜的水冲洗马桶D工厂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液氧C海水D石灰水 9.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的排放;⑤以氢气为燃料的新型燃气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为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A将水倒入三瓶气体中B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C将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三瓶气体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三瓶气体中11.某地为建一大型化工厂,收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应建在干旱地区,有利于脱贫致富B应建在河流附近,便于污水排放 C应建在人口密集和交通便利的地方D应建在水源丰富和运输便利的地区1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红后变无色D先变红后变紫 13.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在选择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A所有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B反应条件 C气体的颜色D气体的性质 1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减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二氧化锰可做任何反应的催化剂。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④⑤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无答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作燃料的天然气 B.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C.作调味品的食醋 D.供饮用的矿泉水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溶于江、河、湖、海中 B.被石灰水吸收 C.制成干冰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无关的是 A.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软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酒深井使人感到气闷、头昏 C.冬季的早晨看到窗户的玻璃上有“冰花”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糕冒“白气” 4.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5.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快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 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6.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7.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氢气与氧气 - 燃着的木条 B.二氧化碳和氮气 - 石灰水 C.双氧水和蒸馏水 -- 二氧化锰 D.硬水与软水 -- 过滤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C.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所得溶液呈蓝色 D.铁在空气燃烧发出白色耀眼的火焰,生成白色氧化镁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氧气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 -- 氧气燃烧提供高温 C.稀有气体制成各种霓虹灯 --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干冰用作制冷剂 -- 干冰升华吸热 10.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逸出再用排水法收集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集气瓶注满水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双孔橡皮塞⑤向锥形瓶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粉末 A.①③⑤④②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⑤③④ D.③①②⑤④ 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九年级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单元测试题(A)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1、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X A.调味用的食醋 B.餐饮用的啤酒 C.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D.炒菜用的铝合金锅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铜制造电线 B.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用氢气填充气球 D.氧气供给呼吸 3.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用作火箭的燃料,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碳单质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跟磷反应 5.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类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碳-白色火焰-化合反应 B.铁丝-火星四射-分解反应 C.磷-大量白烟-氧化反应 D.石蜡-发出白光-化合反应 6.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时,不需要的仪器有() A.试管 B.长颈漏斗 C.集气瓶 D.水槽 7.将带火星的木条移近集气瓶口时,木条剧烈燃烧起来。对于这个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 A.集气瓶中盛的是空气 B.集气瓶中盛满了氧气 C.集气瓶中盛有半瓶氧气 D.不能确定集气瓶中是否盛满氧气 8.某集气瓶中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现欲除去氧气而得到纯净的氮气,应选用下列最佳试剂是() 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蜡烛

9.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合理放养鱼虾等水产品 B.工厂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C.大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河流 D.下雨天使用杀虫剂杀灭农田害虫10.下列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铁易生锈,二氧化碳易液化 B.O 2有氧化性,H 2 有可燃性 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D.金属能导电,H 2CO 3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x 1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将烧杯直接放在铁圈上加热 C.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2 D.滴瓶上的滴管取过试液后,直接放回原瓶 12.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 X处不合理的是 (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13.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哪种物质() A.味精B.白酒C.酱油D.醋 14.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 C.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15.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1)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1、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B、蜡烛燃烧 C、木材做成桌椅 D、酒精挥发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D、用焰心部位给物质加热 3、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热量 B、有新物质生成 C、产生气泡 D、颜色发生变化 4、把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时用() A、镊子 B、玻璃棒 C、药匙或纸槽 D、烧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B、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稀有气体肯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氮气可被某些农作物吸收成为氮素养料 6、下列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 B、炽热的碳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C、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D、登山运动员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地区氧气较少 7、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的的是() A、铁丝 B、硫 C、木炭 D、蜡烛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会污染空气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9、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加快反应速率 C、减慢反应速率 D、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0、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浙教版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利用气球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来类比宇宙的膨胀 (3)情感和价值观: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以及宇宙起源的多种学说,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宇宙之后,来进一步探究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但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证据---------星系运动模型的建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引入: [师]宇宙是什么?《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也就是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师]那么宇宙从哪里来,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结局如何? 活动2【讲授】1、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学生阅读了解宇宙起源的有关神话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上帝创造宇宙万物;3、盖天说;4、浑天说;5、宣夜说……

思考讨论1: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故事。 2:古代人为什么会对宇宙的起源形成这样的认识? (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仅仅是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活动3【讲授】2、从的“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讨论说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 [师]“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而集大成者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地心说”的核心是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学生阅读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说说,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师]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思考讨论3: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4: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也是不正确的,用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师]不能因为地心说的错误抹杀托勒密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占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而贬低地心说。不能因为“日心说”反宗教而过分地迷信。那么,宇宙有中心吗?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活动4【讲授】3、现代宇宙学说 让学生阅读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同步练习及答案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A. B. C. D. 2.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 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 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 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 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 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 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 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5.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 “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6.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牛顿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 C. 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D.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 7.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无水和生命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很多证据已经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行星 8.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海底扩张学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板块构造学说 D. 大爆炸宇宙论 9.下列各物体的尺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球太阳银河 B. 银河系太阳地球 C. 银河系地球太阳 D. 太阳银河系地球 10.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有其局限性,日心说没有局限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 B. 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D. 银河系只是有群星组成的天体 1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 越快。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A. B. C. D.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试卷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B)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空气液化B.小麦磨成面粉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D.汽油挥发 2.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正确描述是()A.一定有沉淀生成B.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C.一定有发热和发光D.一定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 3.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某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碳酸气D.氧气 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纯天然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变为汽油 C.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D.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用来裁玻璃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乙醇被用作内燃机中的燃料D.铝用于制造电线 6.图书馆或档案馆图书文件发生火灾时,应使用下列哪种灭火剂()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水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下列有关规范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它试剂 B.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不得用手接触药品,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实验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8.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的是()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内必须预先加入少量细砂或水的是()A.蜡烛B.铁丝C.木炭D.红磷 10.用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时,用电源正极与电解器的A极相连,将电源负极与电解器的B极相连。所观察到的正确现象是()A.A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多B.B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多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学习目标】1.感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知道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及水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并能进行区分; 3.学会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理解操作原理; 4.初步形成环保、关心空气质量的意识,自觉提升保护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知识点回顾并形成知识网络; 2.知识的应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通过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学习方法】交流讨论整理归纳综合应用 一、知识回顾 3. 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密 度,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色。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 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均能放出。 (3)氧气的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

②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4)氧气的用途:① ;② ; ③ ;④ 等。 4. 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体CO 2俗称 。 (2) 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一般也 ,不支持呼吸,无毒。 ②能与水反应,CO 2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色;解释变色原因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H 2CO 3不稳定易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③与石灰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 。 ②反应原理: 。 ③发生装置:与用 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相同 ④收集方法: ,集满CO 2的集气瓶 放在桌上。 ⑤验满方法 。 (4)用途:① ;② ; ③ ;④ 。 二、思考与交流 发生装置:a 选择 、b 选择 ; 收集方法: 或 ; 验满方法: ; 检验方法: 。 a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 b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 实验原理 空气 → 加压 降温 氧气 蒸发-183℃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案:16.2浩瀚的宇宙 教案

浩瀚的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1.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历程 2.结合“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 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 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

"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通过对两种学说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 三、恒星也在运动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恒星不是绝对不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1 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 第四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原始火球” B、“原始火球”爆炸导致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处处下降 C、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 D、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且已经开始收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大爆炸宇宙模型半径、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降低 ②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升高 ③宇宙在不断收缩 ④宇宙在不断膨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用绳子系着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当小球速度逐渐加快时,你感受到的拉力(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认识说法正确是( ) A、宇宙中天体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 B、宇宙是方形的 C、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D、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B、日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C、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参考系不同,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

沪教化学初三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步调查测试

第二章沪教化学初三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步调 查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1、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B、蜡烛燃烧 C、木材做成桌椅 D、酒精挥发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D、用焰心部位给物质加热 3、判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热量 B、有新物质生成 C、产动气泡 D、颜色发生变化 4、把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时用() A、镊子 B、玻璃棒 C、药匙或纸槽 D、烧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B、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稀有气体确信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氮气可被某些农作物吸取成为氮素养料 6、下列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 B、酷热的碳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C、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D、登山运动员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地区氧气较少 7、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的是 () A、铁丝 B、硫 C、木炭 D、蜡烛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会污染空气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9、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加快反应速率 C、减慢反应速率 D、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0、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B、碱式碳酸铜水+二氧化碳+氧化铜 C、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对当今的空气质量状况有所了解。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消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知识准备] 1.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你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或化学实验)有感性认识了吗? 2.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两个“活动与探究”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你会和组装这些仪器和装置吗? 3.回忆小学自然课中“空气的成份”这部分内容。 【课堂学习】 [问题研究] 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请注意以下问题: 2.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2)这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1。3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及探索

第三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及探索 把握考向走进高考 备考重点 1. 常见天体的分类,地球是宇宙中的天体。 2.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3. 宇宙探测的意义及现状。 能力要求 1. 认识宇宙中的各类天体,熟悉各级天体系统,认识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宇宙环境和自身环境等方面,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2. 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现状以及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关注重大航天活动。 要点扫描基础自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 宇宙的特点 (1)物质性:由恒星、星云、________、流星、________及星际空间的________等各种天体构成。 (2)运动性:各种天体之间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 2.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总星系银河系________________其它________、小行星、 ________、流星体等其它恒星系________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八大行星的排序:由里向外为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2)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3)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 3.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宇宙环境太阳无明显变化,________比较稳定大小行星________,宇宙环境比较安全(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________地球________,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运动,形成液态水和海洋 三、宇宙探索 1.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 宇宙开发 (1)宇宙空间资源特点:________利用:收集地球信息,进行科学实验 (2) ________:地球最重要的能源 (3)矿产资源:月岩中的矿产 3. 我国目前的三大航天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正在计划在海南________建立另一航天发射基地。 探索思考拓展思维 1. 站在地球上,你所看到的天体每天在怎样运动?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你能找到北极星吗? 2. 假若宇宙中某颗行星有生命存在,它应具备哪些条件? 3. 航天员的宇航服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 4. 我国的三大航天基地的气候和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