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梅兰芳练功

17梅兰芳练功
17梅兰芳练功

第四单元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主题为“自古英雄出少年”,通过讲述名人童年的故事,了解他们从小所具备的品质;单元训练重点落实在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本单元5篇课文叙事方法一致,都是通过一件事讲述名人童年时期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名人从小所具备的品质,了解到他们的成功与其小时候的某种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名人在不同的领域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神童”的秘诀》,文中的陈毅为政治家;第二类《梅兰芳练功》和《少年王勃》,文中的梅兰芳和王勃可归为艺术家;第三类《爱迪生孵小鸡》和《牛顿在暴风雨中》,文中的爱迪生和牛顿都是科学家。

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解读: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仍旧延续第三单元的学习预习,但在第三单元训练的基础上,要求略有提高,将“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的要求提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进一步指导提出问题。

“预习课文”的要求,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加之上个单元的集中训练,都已经初步学会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在学习课文前都要将课文通读一遍,读准生字的字音,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本册第五、六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词语,第七、八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默读,提出问题,其实都是预习课文过程中所提要求的再巩固。处于这样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本单元不但要帮助学生巩固预习的方法,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记的阅读习惯,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够帮助了解人物特点的问题,通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提问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藉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力。

三、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在课堂中的落实:

《神童“的秘诀》是单元第一篇课文,结合课文中陈毅在预习中的具体做法,重点帮助学生学习在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记号要注意前后统一,自成体系,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点划习惯;

另外,课题中的双引号较之其他的课题而言是比较特殊的,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辨析问题是否有价值,初步建构学生对此的评判标准;最后,结合课后阅读芳草地中的第二题“再读课文。思考:‘学问学问,多

学多问’是什么意思?”的完成,帮助学生积累第二个提问的切入点: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提问。此课在预习方法上帮学生养成了用规范统一的记号标示不同的疑问,在提问方法上,让学生积累了针对课题质疑和针对课文中关键词语提问这两种方法。

《梅兰芳练功》课题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主要人物梅兰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他在天分不高的情况下取得傲人成绩的理解,可能由于学生对人物本身理解不够充分而造成缺失,所以,预习重点应放在对梅兰芳有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面,为课堂中更好地体会中心做好铺垫。

预习中的另一个重点是划出不懂的句子,并做上记号。预习的要求第一次明确地从“词语”过渡到了“句子”。怎样的句子才算是“不懂的句子”?结合课后阅读芳草地第二题“梅兰芳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不懂的句子其实是一组有明显矛盾的句子,针对这组句子中的矛盾点进行提问,对理解课文的中心主旨也是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解释,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义,进而养成准确用词习惯的保障。此课在预习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了当课文中的人和事离生活较远的时候,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在提问方法上,让学生积累了根据课文中有明显矛盾处提问的方法。

《爱迪生孵小鸡》与前两篇课文又有所不同,爱迪生做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其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倒是孵小鸡这件事对于生长在都市的孩子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对于理解爸爸为什么把爱迪生称为“傻孩子”是有影响的。本课的预习重点是查资料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另一个重点是课后阅读芳草地第二题“爸爸说爱迪生是个傻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提示了一种新的质疑角度——针对课文中已有的判断进行提问。“傻孩子”是课文中爸爸对爱迪生试图自己孵小鸡的行为所作出的判断,针对这个判断的质疑释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这个判断中理解到爸爸对孩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的赞赏。本文另一个重要的训练点是掌握三种形式的对话,以及提示语和说话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前两个单元感情朗读的延续,也提出了从动作、神态、音量高低等方面对对话进行描写的要求。此课在帮助学生积累了当课文中出现不理解的常识性问题时,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在提问方法上,让学生积累了针对课文中已有的判断进行提问。

《牛顿在风雨中》在语言文字和所涉内容上都没有学生特别困难的地方,

预习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为:边读课文边提问题。在前三课学习提问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提问与阅读的同步性,并在质疑的范围上、提问的角度上首次做出了要求,阅读芳草地第一题“预习课文。轻声读课文第9、10小节,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这个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既规定了阅读范围,又规定了提问的角度,还对问题的书写方位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题的范例作用,不但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项目,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很有帮助。本文另一个重点是体会连动句的表达作用。连动需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少年王勃》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带“*”的阅读课文,在逐课训练的基础上,这一课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试金石。王勃,作为一位古代的文学家、诗人,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符合“当课文中的人和事离生活较远的时候,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的情况;滕王阁,是学生较为陌生的名胜,符合“当课文中出现不理解的常识性问题时,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的情况;文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与“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成为有明显矛盾的地方,可供学生质疑;文中都督对少年王勃的评价“奇才”、对《滕王阁序》“千古传诵的名文”可以提供学生运用“针对课文中已有的判断进行提问”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检测学生对预习方法和提问方法上的学习情况之外,还要结合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对规范符号、准确提问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指导。

从语文学习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单元的重点训练的内容是预习习惯和方法的训练。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引导让学生学会做上记号,然后随着预习进一步深入,有些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如:生字查字典、部分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找近义词理解,那么这些问题的记号可以擦去,还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一般来说不外乎:课文背景情况、含意深刻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包括一些词语),还有就是因课文而生成的新的兴趣点,引发的新问题等,其中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课外拓展去解决,而有些问题就是课文学习的抓手。最后,单元学习即将结束,可以将第20课《少年王勃》这篇阅读课文作为单元检测材料,在课堂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总结预习方法,从而凸现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17、梅兰芳练功

学习任务单设计

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好,可他小时候学戏时,先生对他说了什么?

任务单(一)

学习2——3节

(1)轻声读2、3小节,划出先生对梅兰芳说的话。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或“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生为什么这么说?怎么读好这句话?

(3)师生接读第3节,想象说话

先生的话常常在梅兰芳耳边响起,像,他常想:。

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4——7节

(1)默读4——7节找找:4——7节中写了几个梅兰芳刻苦练功的事例?分别是哪几小节?(两个事例,分别在5、7小节)

(2)反复读5、7两节,划出梅兰芳刻苦练功的句子。

(3)从哪些地方最能感受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顽强?

出示句子,仔细品读

A 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

..的功夫,硬是

..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结合理解“过硬”和“硬是”中的硬的不同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B 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上跑。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

朗读训练:谁能读好这句话?

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7个;通过选择解释条,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 2、继续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像,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并且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为了……为了……”说说梅兰芳练功的具体事例,从而感受梅兰芳刻苦勤奋的毅力。 4、明白只有成功源于顽强的毅力;初步感受梅兰芳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教学重点: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难点:通过对梅兰芳言行的描写中体会到他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而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引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引出梅兰芳。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是什么戏呀? 对,这就是(京剧),“京”是后鼻音,谁来把它读准了。(指名读——齐读) 唱这段京剧的是一位(有名的京剧演员),他就是(梅兰芳照片)梅兰芳。 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名字,特别注意“芳”的笔顺。(梅兰芳) 2、反馈预习,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 已经预习了课文,大家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用一句话来说说看,谁先说? 关注三点: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小时侯不是学戏的料子(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蜚声 这个生字是第一声,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预习课文时,借助课后注释,我们知道了“蜚声”是什么意思?(扬名) 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就是(扬名海内外、名扬海内外)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两个词语。(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众多的演员中有一定成就,能够脱颖而出的,才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许多人是这样赞美他的?请你轻声读读。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美的化身。 一位非常卓绝的,非常难得的京剧大师。)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齐读。 3、引出课题,理解题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功”指的就是功夫。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练的基本功就有好几百种,大致分为四类,统称四功。 请大家自己来读读看。 (唱功念功做功打功) 旁白:唱腔、念白、表演动作、武打和翻腾,那做工中又涵盖了许多种类 (水袖功翻功跌功跷功舞功……) 今天我们就学习梅兰芳练跷功的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要练的功夫有许许多多,跷功只是做功中的一个。梅兰芳在他60余年的学艺生涯中,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真是不容易啊!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梅兰芳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 (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第二自然段写梅兰芳没有泄气,坚持苦练,使眼睛变得会说话了。第三自然段写梅兰芳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说明梅兰芳的成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终于”说话。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重点】 1、文中生字的读音与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勤学苦练能弥补天生不足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件。 2、激光灯。 3、学生课外了解一些京剧知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芳、灵、或、紧、兰、者、注、视、活, 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拜、傅、鸽、底、勤、剧,只识不写;理 解词语:没有神儿、紧盯、注视、终于、勤学苦练、世界闻名;理解句 子:不是唱戏的料子、眼睛会说话了。会用“终于”说话。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一些有关京剧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京剧艺术。 一、谈话导入。 1、揭示“京剧”:小朋友,我们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戏曲的种类有很多, 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上是关于那个剧种的表现啊? (出示:京剧)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感官上全面感受戏曲,引出国粹京剧。让学生在脑海中感到惊叹,形成疑问:我国的戏曲太吸引人了,谁唱戏唱得好呢?) 2、引出“梅兰芳”:说起京剧,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世界闻名的 京剧大师,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表演受到外国观众的连连称赞。他就是梅兰芳。(出示化妆照片) 请同学们猜一猜梅兰芳是男的还是女的(预测生回答男的或者女的)?让 我们再来看一张他的照片(出示梅兰芳正装照片)。 (过渡:在以前京剧里年轻貌美的女子都是由男的来扮演的,你看,她演的多好!(出示梅兰芳《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剧照)梅兰芳怎么会成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梅兰芳学艺说课稿1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本课我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首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以及京剧变化多样的脸谱和美丽的服饰,使同学们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京剧片段的欣赏,顺势引入文本的学习。介绍梅兰芳,梅兰芳9岁时去拜吴老师学艺,师傅说他不行,哪儿不行呢?小朋友自己读完课文就知道了。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料子”“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我给孩子们设疑“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靠眼睛来告诉观众。可如今,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师傅对他失望了,因此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如果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想呢?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练眼神的。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试着让同学来模拟演示文中梅兰芳“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接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我适时进行小结:我们才看了一分钟就这样,想想梅兰芳,他怎么样?(常常)他的脖子酸了,痛了,没有停下来,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也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从而使学生心中升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然后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我紧紧扣住“眼睛会说话”来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眼睛的灵活。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读出示词语“勤学苦练”,并相

《梅兰芳练功》

17. 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10个生字,在阅读过程中积累9个词语。通过查字典,能区别词语“过硬”和“硬是”中“硬”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4、感悟体会梅兰芳是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体会梅兰芳是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众多的京剧表演一暑假中,有一位人人称道的了不起的大师,他就是——梅兰芳。 1、检查预习,请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知道的梅兰芳的某一方面的情况。 师出示:著名京剧大师。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请生读。) 出示:梅兰芳剧照 2、出示课题:梅兰芳练功(齐读) 师提问:课题中的练功指的是什么功?——跷功 认识跷功,并学习“跷”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读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梅兰芳的成功靠的是什么?——第8节 1.学习课文第8节。 理解词语:蜚声 蜚声海内外近义词替代。 2.师生配合朗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梅兰芳通过自己的顽强毅力,终于最后蜚声海内外,可是刚开始学戏的时候啊,他的先生是怎么评价他的呢?快速读课文的第二到第三小节,找一找,起初先生是怎么说梅兰芳的? 1、学习2——3节 (1)轻声读2、3小节,划出先生对梅兰芳说的话。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达标检测卷(附答案)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姓名:分数: 一、基础训练营(50分) 1.用“√”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 (2)小姑娘纳.(nànèi)鞋底的动作戛.(jiājiá)然而止,原来是针刺了手。 (3)这首曲.(qūqǔ)子多难弹哪.(nǎnɑ)! (4)她尴尬 ..(ɡān ɡàɡān ɡā)地一笑说:“入场券.(juàn quàn)太贵了,我……我买不起。”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组词。(6分) 鞋勒勤皮( ) 勾( ) ( )劳 盲育肓教( ) ( )目病入膏( ) 哉裁截 ( )衣善( ) ( )止 曝爆瀑 ( )发一( )十寒 ( )布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 )的大海( )的琴声( )的月光 ( )地发现 ( )地散步 ( )地弹奏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10分) 余音绕( ) 妙( )生( ) 天( )之音画龙点( ) ( )妙( )肖笔走龙( ) 行云( )水轻歌( )舞 ( )( )如生黄钟大( ) 巧夺天( ) 高( )流( ) (1)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 )。 (2)徐悲鸿画的骏马( )。 (3)今天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美妙的音乐堪称是( ),听后有( )三 日不绝之感。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句子。(8分) (1)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将琴摔破,把弦扯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奴仆,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 改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把书画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姑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京剧有很多数不清的艺术特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4分) 8.“千古难觅一知音”,请你根据《伯牙鼓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字母)(2分) ________,你尽可转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 清爽;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艺术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B.艺术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C.艺术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D.艺术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三、课本直通车(4分)

17梅兰芳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17、梅兰芳练功》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叙述了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小时候认真练功的故事。课文中通过两个事例,重点记叙了梅兰芳克服重重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跷功的事,说明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勇于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顽强毅力的人终有一天能获得成功。 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识本课7个生字,通过查字典,来区别词语“过硬”和“硬是”中“硬”的意思。同时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通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本课的阅读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读懂课文。 2、知识基础: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3、经验基础:本篇课文可以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等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在领会句子的意思后,可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中讲到的“梅兰芳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这句话展开教学。既然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那他怎么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呢?引导学生从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体会梅兰芳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悟出“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过硬、硬是”中“硬”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梅兰芳这位蜚声海内外、为国争光的京剧表演大师,感受他刻苦顽强、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学习难点: 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学习 1、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出示录像)再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京剧录像。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戏曲的精华。 3、简单介绍梅兰芳:以前京剧中的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来担任。你猜得出刚才录像中扮 相俊秀,唱功一流的演员是谁吗?对,他便是我们刚才看到的照片上的人物——梅兰芳。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wǎn)华。他在京剧舞台上表演了五十多年,创造

17梅兰芳练功

仃梅兰芳练功(第五册) 作者(来源):上师大一附小包琪瑛发布时间:2013-10-1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10个生字;理解“蜚声、跷功”等词语;区分“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2、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用提炼要点的方法,概括地说出梅兰芳是怎样苦练跷功的,了解梅兰芳是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感受梅兰芳顽强的毅力。 3、围绕“刻苦” 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梅兰芳练功真刻苦啊!”写具体。教学重点、难点: 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地说出梅兰芳是怎样苦练跷功的,感受梅兰芳的刻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由课题进入,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功”的意思?(功夫) 3、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 出示句子一一梅兰芳是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1、理解词语“蜚声海内外”“大师”的意思 2、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简介梅兰芳:曾经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妇女形象,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一一梅派。他一生曾应邀出访10余次,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知道了中国的国剧一一京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刻苦练功的原因。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读文感受。 1、了解“跷功” 2、交流读文感受

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梅兰芳________ 地跷功) 3、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写了梅兰芳练跷功的几件事呀?分别在哪几节? (二)学习第2、3节,读懂刻苦练功的原因。 过渡:梅兰芳为什么要这样练呢?看看课文哪几小节给我们讲了这个原因。(出示第2、3节) 1、指名分节读,找找说明原因的句子。 2、理解“不是学戏的料子” 3、引读:因为先生认为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临走时还说(祖 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这句话常常在梅兰芳的耳边响起,就像(针 一样刺疼他的心)。他常想一一梅兰芳下定决心一一(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三、细读课文,概括梅兰芳练跷功的2件事,感受他的刻苦精神。 (一)学习第5节,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概括说梅兰芳是如何苦练跷功的。 梅兰芳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的呢?课文紧接着写了两件事。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第一件事。(出示第5节) 1、理清层次 这一节有两层意思,读读这一小节,试着分一分。 第一层:吴先生怎样要求;第二层:梅兰芳怎样练。 2、了解吴先生的要求 (1)读句 (2)引导关注数量词,结合插图和资料感受练跷功的不易。 (3)抓住数量词,简要说说吴先生让梅兰芳怎么做? 3、读懂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1)用直线划出来直接总结梅兰芳怎么练的句子。 (出示: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2)引读:面对吴先生严格的要求,梅兰芳为了一一(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3)区分句中两个“硬”的意思,感受梅兰芳的刻苦精神。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梅兰芳练功6 沪

梅兰芳练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硬的意思。 2、默写词语。 3、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硬在不同词语中的解释。 2、通过学习名人故事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2、质疑。 3、师归纳,自读课文,说说知道梅兰芳是怎样练功后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学习课文5、6、7小结。 1、自读5、6、7小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梅兰芳是这样一个人的的,并用和。。。。。 进行圈划。 2、交流。 第五小节:

(1)出示句子: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工夫,硬是第1页 过硬硬是 查字典理解不同的意思。 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要用硬是? 板书:顽强的毅力 (2)试试身手,完成句子。 我为了参加六一节的演出,。 (3)理解:一炷香的时间、跷功 复习带尧的字。 小试身手: 例:每海(海水)悔(后悔)梅(梅花)莓(草莓)尧 采 (4)齐读第五小结。 第六小节: (1)出示句子,理解想方设法。 (2)用想方设法说一句话。 (3)齐读第六小结。 第七小结 (1)自读第七小结,划出感动你的句子。

(2)青一块,紫一块立即爬起,继续练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八小结。 第2页 1、师述第八小节。 2、学习词语:扎实、蜚声 3、自读,齐读 四、学习1、2、3小节。 1、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大使曾经被人认为不是学习的料,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1、 2、3小节,说说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2、质疑,解疑。 通过讨论理解:他不是学习的料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心3、齐读1、2、3小节。 五、复习拓展。 1、梅兰芳从他不是学习的料到蜚声海内外的京剧大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选一个在小组里交流。 3、复习词语。 读音:蜚、跷 字形:拜、毅 第3页

17 梅兰芳练功

17 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方设法”、“蜚声”等词语的意思;辨析“硬”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2、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把梅兰芳在云和堂练习跷功的两件事说清楚。仿照例句,尝试把句子续写完整。 3、懂得只有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把梅兰芳在云和堂练习跷功的两件事说清楚。仿照例句,尝试把句子续写完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联系上下文理解“闯”、“想方设法”、“更上一层楼”等词语的意思;辨析“硬”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2、能借助提示,学习用先概括后举例说明的表达方式把梅兰芳在云和堂练习跷功的两件事说清楚。 3、懂得只有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体会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艺术大师。板书:梅兰芳 2、朗读开头和结尾,初步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⑴指名读课文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 ⑵理解“蜚声”的意思,感受梅兰芳享誉世界的艺术成就。 ⑶积累表示“在国内国外都很有名”的词语,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3、总结:通过朗读,我们知道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梅兰芳练功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了解梅兰芳在练功过程中得到的不同评价

1、出示自读要求: 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并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 2、交流 板书:不是学戏的料子 连连称赞 不住点头 三、学习2-3自然段,体会梅兰芳学好戏的坚定决心 1、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的原因,体会先生的无奈。(1)理解文中“不是学戏的料子”的含义 师:从先生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兰芳小时候并没有学戏的天赋。 (2)联系前文了解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的原因。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 (3)指导读句“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体会先生的无奈。 ⒉学习第3自然段,知道梅兰芳内心的想法,体会他学好戏的坚定决心。 过渡:尽管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先生也不看好他,但是他放弃了吗? (1)交流出示: 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板书:下定决心 (2)指导朗读: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⒋小结:梅兰芳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来到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继续拜师学艺。 四、学习4-7自然段,感受梅兰芳学习跷功时的顽强毅力 (一)学习4、5自然段,感受吴先生要求严格 1、自读4、5自然段,你认为吴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抽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第5自然段介绍吴先生要求的句子。 ①读准“跷”的字音;补充京剧演员所需练就的基本功;从字形上了解“跷功”练的是脚上的功夫;结合图片体会练习“跷功”的难度之大。 ②结合句中“一条板凳”、“一块砖”、“一炷香”这些关键词,感受吴先生要求之高和练习跷功难度之大。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17梅兰芳练功课外课后练习和作文课课练及答案

17 梅兰芳练功[原文]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8岁那年,曾跟一位有名的先生学戏。这位先生反复教他,他没有学会,先生见他进步太慢,就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没心思再教他了。临走时,先生对梅兰芳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先生走了,可他的话,常常在梅兰芳的耳边响起,像针一样刺疼他的心。他常想,我真不是学戏的料子吗?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后来,梅兰芳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云和堂的吴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梅兰芳也不例外。 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半米多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柱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练了一个秋天,梅兰芳的跷功大有长进,吴先生连连称赞。梅兰芳并不满足,想方设法要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上跑。

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听后不住地点头。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17梅兰芳练功[练习] 一、给加□的字注音: ) ) ) ) ))蜚声()二、看拼音写词语 Qiāo gōng shuāi jiāo zhā shí fēi shēng yì lì wán qiáng 三、加部首成字,再组词 例:每——海(海水)梅(梅花)莓(草莓) 尧—— 采—— 中—— 专—— 殳—— 五、选择下列各句解释,把正确的填在加点词的后面: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 . ).的功夫,硬.( . ).是咬着牙 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A.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 状(跟“软”相对)

17梅兰芳练功教案发

第八周教研活动10月22日 执教:明珠小学蒋龙梅 课题:《17、梅兰芳练功》 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5——7节,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并且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教学的品悟中懂得“只有凭着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初步感受梅兰芳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音乐)听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演绎的京剧名段,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年时代,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 (媒体出示词语)你能不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些词语,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自己先轻声地说说。 指名说。那这种顽强的毅力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5-7小节。 二、研读课文,抓关键句。 1、学习课文5-7小节,加深体会。 (1)指名朗读5-7小节。 (2)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画出梅兰芳是怎样练跷功的,用“~~~~~ ”画出他是怎么说的。 (3)交流出示句子,重点指导。 ·出示梅兰芳练跷功的句子: 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试验,现听好要求:每位小朋友把一只脚跷起来,单脚站立,并且垫起脚尖,好,我们轻轻地站起来,按照要求做,坚持住!大家来谈谈你的身体、你的腿有什么感觉? 指名交流。 再来看看云和堂的吴老师当时是怎么要求梅兰芳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指名读。 现在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再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谈谈梅兰芳练跷功难在何处吗? 一边交流,一边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

梅兰芳练功(教案)

17、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7个;通过选择解释条,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 2、继续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的不易;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句式,练习说话。 4、明白成功源于顽强的毅力;初步感受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教学重点】 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的。【教学难点】 通过对梅兰芳言行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他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京剧宗师。 【教学准备】 简单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引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引出梅兰芳。 2、反馈预习情况,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关注以下三点) ①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②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③小时侯不是学戏的料子 3、引出课题,理解题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练的基本功就有好几百种,大致分为四类——唱、念、做、打。其中“做功”又涵盖了许多种类,例如:水袖功、翻功、跌功、跷功、舞功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梅兰芳练跷功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为顶尖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这里的“硬”是什么意思呢?请教了字典以后,我们知道“硬”有这样四个解释,请轻声读读,然后选择一个。 ①跟“软”相对;②(意志)坚定;③勉强;④质量好 2、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梅兰芳在练过硬的跷功呢?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 3、以小组为单位,重点学习5-7节,思考梅兰芳是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一个京剧艺术大师的? 三、质疑问难,感受“顽强的毅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训练营(50分) 1.用“√”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 (2)小姑娘纳.(nànèi)鞋底的动作戛.(jiājiá)然而止,原来是针刺了手。 (3)这首曲.(qūqǔ)子多难弹哪.(nǎnɑ)! (4)她尴尬 ..(ɡān ɡàɡān ɡā)地一笑说:“入场券.(juàn quàn)太贵了,我…… 我买不起。”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组词。(6分) 鞋勒勤皮()勾()()劳 盲育肓教() ()目病入膏() 哉裁截()衣善() ()止 曝爆瀑()发一()十寒()布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的大海()的琴声()的月光 ()地发现()地散步()地弹奏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10分) 余音绕()妙()生()天()之音 画龙点() ()妙()肖笔走龙() 行云()水轻歌()舞()()如生 黄钟大() 巧夺天() 高()流() (1)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 (2)徐悲鸿画的骏马()。 (3)今天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美妙的音乐堪称是(),听后有 ()三日不绝之感。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句子。(8分) (1)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将琴摔破,把弦扯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奴仆,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 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把书画放在太阳底下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 图》,拍手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姑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京剧有很多数不清的艺术特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6分) 8.“千古难觅一知音”,请你根据《伯牙鼓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字母)(2分) ________,你尽可转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艺术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B.艺术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C.艺术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D.艺术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三、课本直通车(4分)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皮鞋匠和盲姑娘弹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这两个句子 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3)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剧种。() (4)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 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梅兰芳学艺教案

梅兰芳学艺 黄河路一小李丽琴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以不争的事实证明了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子苦寒来”的道理。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4 梅兰芳学艺。 2、看图,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紧盯注视游动的鱼儿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口头填空,

《梅兰芳练功》教学设计

梅兰芳练功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等10个生字;理解“跷功”、“一炷香”、“想方设法”、“蜚声海内外”等词语的意思;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学习结合语境选择解释条理解词义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提示,学习概括重点段落的大意;学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梅兰芳刻苦练功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明白获得成功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理解课题 1.出示京剧相关图片,知道最早将京剧推向世界的人是梅兰芳。 板书:梅兰芳 2.学习1、8小节,理解“蜚声海内外”,初步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出示: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1)指名读句,要求读正确;师生合作读句子,突出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2)通过“我国”和“蜚声海内外”两个词语的比较,理解“蜚声海内外”的意思。 (3)积累表示“在国内国外都很有名”的词语(举世闻名、世界闻名、驰名中外、名扬四海),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3.理解课题。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板书:功。这个“功”指的就是功夫。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梅兰芳小时候练习京剧表演基本功的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教学伊始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于京剧的一些生活经验,再结合课文开头结尾的两句句子,初步体会梅兰芳所获得的艺术成就之高。理解“蜚声海内外”时,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积累的词语来理解新词,并通过度词来激起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人教版(部编)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部编)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 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满分:100分 时间: 60分钟) 一、基础训练营(50分) 1.用“√”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h ǎo h ào )书画,所宝以百数.(sh ǔ sh ù)。 (2)小姑娘纳.(n à n èi )鞋底的动作戛.(ji ā ji á)然而止,原来是针刺了手。 (3)这首曲.(q ū q ǔ)子多难弹哪. (n ǎ n ɑ)! (4)她尴尬..(ɡān ɡà ɡān ɡā)地一笑说:“入场券.(ju àn qu àn )太贵了,我……我买不起。”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组词。(6分) 鞋 勒 勤 皮( ) 勾( ) ( )劳 盲 育 肓 教( ) ( )目 病入膏( ) 哉 裁 截 ( )衣 善( ) ( )止 曝 爆 瀑 ( )发 一( )十寒 ( )布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 )的大海 ( )的琴声 ( )的月光 ( )地发现 ( )地散步 ( )地弹奏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10分) 余音绕( ) 妙( )生( ) 天( )之音 画龙点( ) ( )妙( )肖 笔走龙( ) 行云( )水 轻歌( )舞 ( )( )如生 黄钟大( ) 巧夺天( ) 高( )流( ) (1)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 )。 (2)徐悲鸿画的骏马( )。 (3)今天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美妙的音乐堪称是( ),听后有( )三日不绝之感。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句子。(8分) (1)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将琴摔破,把弦扯断,终身不再弹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