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缺失了什么

中国教育缺失了什么
中国教育缺失了什么

教育缺失了什么?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张苗苗

看到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报道后,我大为震惊。又联想到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多年的教育给了他们什么?虽然这只是极个别事件,却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人来到世上,从懵懂之时,就要先学会做人,否则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甚至对社会是一种危害。家庭和学校应该重视对孩子品德教育,做为重头戏来抓。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只是在学业上“望子成龙”,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不积硅步,无是至千里”,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决不可能是一时糊涂,肯定是在成长道路上出现问题上,家长一味地迁就造成的。从小优越的家长环境,让他们滋生了权力和金钱能买来一切的想法,让他们很有社会优越感,以至于拿杀人不再当回事。

不只是“药家鑫”事件,还有多少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因为品德不良,因为心理不健康,而走上了歧途,这些事件足以让

我们警醒。孩子多读书,做研究重要,但做人是重中之重。只有根基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2004年1月6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1976年中国大事记

1976年中国大事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经历了长期病痛折磨以后,阖然长逝; 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员长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久病不治,离开我们; 共和国的几位主要开创者,竟然都在同一年先后去世,这真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巧合。老百姓接二连三的听着哀乐,扎着白花,心怀恐惧,很多人都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自然界的“天崩”也紧随而来。1976年3月8日下午,吉林发生极为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离地面19公里左右的空中爆炸,3000多块碎石散落在永吉县境内,其中最大的陨石重1770千克,比美国1948年2月发现的“诺顿”陨石还要大,成为“世界陨石之最”。 还有“地裂”。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震级为7.3级,第二次震级为7.4级,9个县遭到损失,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 两个月以后的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度38’,东经118度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极震区以唐山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公里。唐山市老区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变成一片瓦砾;新市区大多是砖混结构多层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物亦未能幸免,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由于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起伏,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地震构造裂缝延伸达8公里,

裂缝带附近的地面运动非常惊人,其两则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中。地震的影响区域极大,强震波及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北起黑龙江的满洲里,南至河南的漂河,东临渤海湾,西抵宁夏的名咀山,14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几亿人受到扰动。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约2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严重破坏区3万多平方公里。区内民房大量倒塌,农田淤满泥沙,水渠、水并堵塞,公路,铁路、桥梁损毁。据京津唐地区累计,地震中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轻伤者不计其数。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几百万群众又一次涌向天安门广场,欢欣鼓舞迎接“第二次解放”。

中国教育现存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国教育之现状 一、教育现状 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

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美国也同样。大家觉得,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的确,美国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进的东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中国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家庭教育不上心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现代教育的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

现代教育的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这些固然不错,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里面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逐物而迷心,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却与日俱增。然而,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样,世界各国在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前进、给人类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无尽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

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被世界尊称为圣雄的印度独立领袖甘地曾讲过一段闻名于世的话:“有七种东西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毁灭他人,更可以毁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七种东西是:第一、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没有牺牲的崇拜。”无独有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亦曾大声疾呼:“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的主要目标……以保证我们科学的成果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令人遗憾的是,先哲的论断恰好成为了当今全球教育道德缺失的注脚。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当人类走向财富与科技统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时,当世界上因民族、文化、利益而导致的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无法消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仅在实践层面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恶果,使全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缺失了什么

【关键字】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缺失了什么?如何看待成绩与能力的关系? 蔡君梅2014年1月 读《你所不知道的真相,孩子的学习成绩毫无价值》一文,“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 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 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我想说的话就是:这是一句不 负责任的话,是一个偏见代替另一个偏见,成绩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但并 不是全部。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除了要调动各种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嗅,去触摸, 去判断;学校根底教育它不单单是为考试、为升学,更是一个人对世界、周围环境生存适应 的催化剂。 放眼看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得到的低学历的人哪个不是在努力完善学历?否则就会 被社会法则所淘汰,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但个人的背景、能力、机缘等,怎能简简单单就 归因于一个因素?显然没有可比性。中国的高考制度——择优录取,造就了根底教育的“循 规蹈矩、病弊丛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根底教育的目的,确实有待追问。80年 代我们的口号是:培养“四有”新人;“十六”大后明确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 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根底,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 因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根底教育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 展的需要。”目标是好的,什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喊了好几年了。其实并没有改变。这 目标在我们不难看出设定目标者的良苦用心,然而,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尽管目标提出得很 到位,但是评价机制一直没有改变,高考的指挥棒一直在指挥着整个教育的教育行为。考试 的内容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其它非智力因素。不变的评价机制怎么能实现变化的教育目标呢?面对着日益沦丧的道德、面对着日益艰难的生活。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必须导致其它教 育内容的缺失,面对教育的最大失败-----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得不喊着“累”; 却义无反顾地与出题人玩着猜题的游戏。并以“为了美好的将来”为诱饵引导学生配合我们一 起玩。目标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没用,没有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所有口号也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口号的最终价值是成就了某些专家,折磨的是一线教师还有学生。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口 号运动中,那一个不是要回到这最终的评价指标上。何以奢望根底教育的改良呢?话又说回来:中国的根底教育除了太“窄”,它在一个人成长、认知、能力等反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方向是有差异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 也就是说:要适合孩子的教育。 读《德国教育》一文,“禁止学前教育,重视实践课程”。与之相比,我国年轻父母特别提倡学前教育,还大多超前,热衷于学前教育的中规中矩,几岁要知道什么,几岁要掌握什么。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小神童”,更让年轻的父母们追捧。在掌握根底知识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德行”却忽略了。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根底的社会常识,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一点我自己非常赞同,“立人先立德”。再看德国的教育体制:第一类学校:接纳小学四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完成8-9年的学业、高中会考合格并拿到毕业证书后,无需参加高考,根据自己的医院可以直接上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当然,他们的成绩与我国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别,除了每学期的1-2次知识考试,还包括学生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完成作业等因素,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在较长时段中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第二类学校:接纳的小学四年级成绩中等的学生。第三类学校接纳的小学四年级成绩靠后的学生。经过职业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 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 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 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 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教育权利;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6、1960年学制改革 1960年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应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 1960年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1961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提出,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此,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整顿。

中国教育:情感缺失

中国教育:情感缺失 中国教育:情感缺失 朱永新 [字体:大中小]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 朱永新:小蔓教授,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我国一所名校连续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那些年轻的生命之花,在瞬间就凋谢了。你也一定为那些动辄对他人施暴,甚至铤而走险杀人的年轻人的行为惊愕不已。你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小蔓:原因当然很复杂。可能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与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有很大的关系。 朱永新: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有点“忘情负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怀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位了。在中国教育界,你是较早关注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学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读过你的(《情感教育论纲》等著作,你不断地从教育学的立场、视角提出和呼吁重视人的情感品质,建构了从情感切人

关怀人的身心协调、创造兴趣以及道德、审美等精神发育的一套情感教育思想理论。 朱小蔓:二十年过去了,以新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标志,已经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这让我很欣慰。但直至今日,现实情况却一点也不能减缓减轻我们的担忧。应试模式的教学和育人方式依然盛行不衰。学生的创造活力不强,许多孩子对学校里的学习不那么感兴趣,学习和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不足。 朱永新:你是说,他们并没有表现为积极的情感状态,情感品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确,情感状态和品质对于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知识的真正掌握,还是心灵的丰富,离开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清代学者戴震就曾经说过:“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朱小蔓: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创造的冲动,有与人联系、交流的欲望,有对秩序、格局的敏感,这是人性的潜能,它在儿童身上很容易自然产生,而且像一个原始完整的胚胎,具有无限分化发展的可能。如果我们注意呵护它,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分化、整合,循环往复,就会积淀为饱满的,具有生产性的精神情感。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破坏性的情感,如自杀、暴力、倦怠等。你这—二十年不断倡导儿童和教师阅读,我觉得,你所推崇的通过阅读促进精神发育的理念与情感教育的主张是内在一致的。

大事记模板

大事记编写方法及示例 一、大事记编写方法 大事记的编撰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按时序记事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编定的《春秋》,它既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旱的一部大事记。大事记在我国历史上使用得相当普遍,历代编修的起居注、实录以及正史中的年表等,都具有大事记的性质。大事记是一种以档案记载为主要依据编写的史料型档案参考资料。要编写好大事记,必须掌握它的概念、种类、作用、内容、编写方法和要求。 (一)大事记的概念和种类 1. 大事记的概念 大事记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记述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或某一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事实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它系统扼要地记录已发生的历史事件,揭示重要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叫“年表”或“年谱(个人)”。大事记的名称,有: 2. 大事记的种类 我国古代的许多史书如《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长编》(断代编年史书)、各朝“实录”,历史人物“年谱”及近现代外交上使用的“备忘录”等等,均属于大事记一类的历史资料。大事记按不同标准一般可划分为以下种类:

(二)大事记的结构 大事记是一种特定体裁的书面材料,作为完整的档案参考资料,大事记应包括题名、前言、目录、正文、附录五个部分。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成文。 大事记一般由题名、正文组成。正文是大事记的核心部分,它又包括大事时间和大事记述两部分。此外,根据大事记的编写目的、对象、篇幅长短、年限长短等情况,还可以设置前言(或编辑说明)、目录、概况、附录(包括注释、材料出处、图表等)。大事记的结构有完全式与非完全式。 1.题名。即大事记的书名或标题。大事记的题名大致由四部分组成: “记载对象”十“大事记名称”十“时间范围(或记述事件的上下年限)”+“编者”,例如:云浮大事记 (1949年10月—2006年12月) 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室编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工作纪实 1949-2006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 吴宝康、邹家炜、董俭、周雪恒编 再如:中共××市委机关大事记 ×年×月—×年×月 ××市委机关档案室编 有些大事记的题名虽无具体的时间范围,但有历史时期的名称,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

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最缺失的元素

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最缺失的元素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山东省陵县实验中学孙晓青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我发现在他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儿童还没有入学,就开始让他们在未来将要度过的校园中采集树种,然后种植,并且每两个星期来照看一次,或浇水,或施肥,活捉虫,或观察记录。孩子八九岁时就培育小麦、向日葵、甜菜、玉米的杂交种子,或编成小组去照管幼畜,为家禽储备饲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低年级学生通过在教学实验园地的劳动中,掌握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他们不是作辅助性的、次要的农活,而是有始有终的完成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任务,并获得物质成果”。“五至八年级的学生在车间和教学实验园地劳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技能和技巧,加强劳动的公益性和生产性,在发展天赋、倾向和才能的基础上增强兴趣的区别”。“八至十年级的劳动教学,由理论课和用来掌握技能和技巧的劳动构成”。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可以更好的理解;而且可以使知识指导实践,提高产量。劳动教育的公益目的性“让那种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去劳动。我们让孩子们首先去做能创造全民财富的事。”“我们不急于过早的让孩子去参与有报酬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我们认为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记忆、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能体验到、感觉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在我看来,劳动教育促成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劳动教育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反观我国的教育,恰恰缺少了劳动教育。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想想,我们二三十年前的教育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词,可细细琢磨,跟素质教育也差不多。学习没有太大的压力,学生回到家都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逊色多少。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们真的素质好吗?先说身体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使国民体质有所增强,但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子”“小眼镜”的出现,又让我们为他们的将来担忧。再说“综合素质”,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他们毫不为过。因为他们现在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总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我们的劳动教育是如何缺失的呢? 一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欧洲发达国家,人们是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做事的,只要自己喜欢,他去

2008年中国教育大事记

2008年中国教育大事记 1月 1月4日 据《广州日报》,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课堂上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女学生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此事件被称“杨帆门”,由此引发社会关于当代师生关系的大讨论。 1月10日 据《南方日报》,民进广东省委向广东省政协大会提交一份有关改革现行高考模式的提案。提案提出:广东省2007年颁发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方案实施办法》,把综合素质评价列为高校录取新生的依据,但高考科目设置和赋分方式的设计仍然不够科学,建议从现行的“3+文/理科基础+X”的考试模式中取消X科。 1月30日 据《人民政协报》, 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大会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受到了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并提交了相关的提案。提案中的数据显示,城市少年儿童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23%以上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六成以上的中小学生早晨不是自然醒来,而是被人叫醒或被闹钟叫醒,还有2.1%的中小学生需要借助药物入睡。 2月 2月21日 据新华社电, 教育部网站公布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颁布《中小学德育规程》,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颁布新修订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月25日

新华社电,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建设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2月26日 据《人民日报》,教育部宣布将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2月26日 据新浪网,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两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两个文件的通知》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的精神可简单概括为“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 3月 3月1日 据新华网,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的“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根据各项指标的教育满意度得分排序,高校的学费标准、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情况排在倒数前三位。 3月5日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温家宝表示,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温家宝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 3月7日

盘点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缺失

盘点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缺失缺失一“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我们去反思。 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何况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微博)”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缺失二共同学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建党90年教育大事记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旗帜90风雨兼程历经波澜穿云雾勇往直前踏遍青山写辉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事业大事记 (1921—2011年) 1921 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加强对工人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各种工业单位中成立劳工补习学校和劳工组织讲习所。 8月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1922 1月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人创办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培养骨干,发展党的组织,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等主张。 1923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实行义务教育,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保证全国教育经费。教员应享受年功加俸;到相当年龄应享受养老年金。其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来推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之斗争。 1924 7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讲习所主任。后由毛泽东主持。到1926年9月,共举办了六届,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干部。 1925 1月11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使我们的宣传能达到青年工人,就须组织俱乐部、学校等机关。 1927 3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昌举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各地方也相继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民运动讲习班。 5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职工运动的决议案》提出,各地方总工会均须有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并须极力利用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来发展工人教育。 1928 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目前党内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增加他们的政治程度,有系统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革命过去几个时期的经验。同时党在军事问题和士兵运动方面的任务之一是,最大限度加紧工人和党员的武装训练。 1929 12月毛泽东在其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著名的“十大教授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大学之道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一些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梅贻琦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据说是日本人最先用“大学”来翻译西方的university,但这个翻译的确很妙。倒不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大学”这一说,《大戴礼记·保傅篇》上就有“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的说法;更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即《大学》开篇的那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学记》上还有对“大学之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但按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的解释,这两段对“大学之道”的解释并不相互抵牾:“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这的确是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不过梅先生并不将它仅仅理解为与现代大学无关,或最多间接有关的古之大学之道,而是认为它也表达了现代大学之道,或者说,现代大学的实质精神。这与近代以来动辄用洪堡、纽曼或其他西人的大学理念来理解大学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梅先生认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大学各系科学术的传授和研究,固然可以格物致知功夫目之,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也对学生格致诚正的心理生活不无裨益。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学生课外的社团活动,以及教师以公民资格参与社会的种种活动,学生的实习,树立一种风气等等,都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贡献于社会有所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而,梅先生又不得不承认,现代大学的实践与此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例如,明明德讲的修己功夫中之所谓“己”,是一个整全的人格,至少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但今日大学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有知这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更何况今日大学教学,“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不得二三”。这样,要学生左右逢源,深造自得,几无可能。此仅就知识教育而言。人格教育方面几乎全付阙如。 由于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学校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教育的产物,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对此辈而言是谈不到了。此外,“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