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清代儒学

国学经典解读 清代儒学
国学经典解读 清代儒学

国学经典解读清代儒学

清代儒学

清代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起十七世纪早期的明清之交,下迄1916年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历时近300余年,其间大致可划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和晚清四个阶段。

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封建制已经日渐衰落,新的社会制度的因素正在萌发。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匡时济世、通经致用的清代儒学呈现出由性理之学转向考据之学、崇实黜虚、注重启蒙的特点。

第一实学

中国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而狭义实学则是指发韧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居敬主静、明心见性的理学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

清初实学在力矫晚明颓习的基础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实证,

弃独断是质测,把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实际领域,如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及方以智等。

顾炎武(1613──1682)字忠清,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是清朝初年思想家和学者。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潘耒《日知录序》)。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他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在治学方法上,“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他深受王守仁心学影响,提倡以修儒为心学之本,以慎独为入德之要。力主穷经、治史,指出,“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清史稿》卷四八0)。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一代求实学风,成为清代史学之祖。批判宋代理学空谈性命和治学,不以《六经》为根柢,

谓“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俗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南雷文定集?集编修弁玉奐君墓誌铭》)。哲学上,主张气本论,认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明儒学案?河东学案》);在道器关系上,坚持“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南雷文约?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的观点;在理心关系上,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明儒学案》),力主“心即气”的观点。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世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己任,有鉴于明代学术蛊坏,世道偏颇,强调将理性思辩与经验见闻相结合,以求“思学兼致之实功”(《搔首问》)。其学术贡献不仅以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辩见长,而且长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王敔《薑斋公行状》)。哲学上,他提出“理在气中”的命题,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思问录?内篇》)。在道器观上,认为“道不离器”,指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周易外传》卷五)。

清代实学产生于“天崩地解”的明清之交,其在痛定思痛中高扬的“经世”

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儒学历程。颜李学派、浙东史学、特别是在晚清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晚清儒学,都从清初的实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动力。

第二颜李学派

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因该派的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而得名。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习斋记馀》),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秦关稿序》)。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主讲肥乡漳南书院,以文事、武香、经史、艺能诸科教生。著作《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记馀》、《朱子语类评》,后人编入《颜李遗书》。

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一、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提出,程朱是与孔孟对立的,所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他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解者”(《存学编》卷

一)。所谓“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时、姻、会、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李塨继承了颜元的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无用”之学,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导亲身习行践履。他与颜元一样,强调学者要能干济实事,有用于世,致力于“礼乐兵农之学,水火工虞之业”。

二、反对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颜元认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他认为只有气质之性,才是人性,他赞同孟子确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万世,强调理、气、性、形不二,指出人的恶行是由后天的“引蔽习染”而导致的结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统一的人性论。李塨认为“气外无理”,主张理气不可分,提出“理在事中”,还进一步发扬颜元注重实际知识的思想,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恕谷先生年谱》卷二)。

三、效法三代,力主复古。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李塨强调要“考古证今”,在

是否应回到“封建”制问题上,李塨认为“惟封建以为不必复古。因封建之旧而封建,无变乱;今因郡县之旧而封建,启纷扰”(《存治编?书后》),这就是说,当时改郡县为封建是一种“复古”,它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第三乾嘉学派

乾嘉之际,学风大变。百余年间形成“古典考据学独盛”的局面,汉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清经解》收录考据名著157家188种1408卷,其中大多数是乾隆、嘉庆年间的著作,世称乾嘉学派,也称考据学派。该派主张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提倡治学要经世致用,强调“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的结合。他们还反对空谈性理的宋明理学,但又以宋学中继承了辨疑的优点,既提倡“考查一字之义,必本六书,群经以为定诂(《清儒学案》)的求是精神,又提倡学与思的结合,打破了砂锅纹(问)到底”的辨疑精神。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两派。吴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学术界的推崇。

吴派即苏州学派,以惠栋(1697-1758)为开创者。该派主要特点是博而尊闻,罕及义理,信古尊汉,述而不作。吴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钱大昕、孙星衍、王鸣盛、洪亮吉等。

皖派即徽州学派,以戴震(1723-1777)为创始者。该派从音韵训诂入手,直探儒家经典义理,主要特点是通人情,致实用,断制谨严,条理绵密,研究范围较吴派为大。其经学宗旨为:欲明经义,必先考订文字,训古音义,“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皖派的其他代表还有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孙诒让等,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诸方面都有卓越的创见。

盛极一时的乾嘉学术,在训诂、考据、音韵、文字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其精密、严谨的治经方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在专制政治和文字狱的威压下,这百余年的思想文化界在总体上是沉闷的,乾嘉儒学与清初儒学相比较,明显的由“经世”向“逃世”的退化趋向。

第四今文经学

清代今文经学是继清代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后,于道光年间前后复兴再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和学术思潮。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则为龚自珍、魏源,继承延续者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由于庄存与、刘逢禄皆为江苏常州人,他们与其后学者或具有血缘关系,

或存有师生之谊,且都推崇《春秋公羊传》和西汉今文经学,故清代今文经学派又被称为“常州学派”或“公羊学派”。

常州学派的兴起实际上是对乾嘉汉学的一次反动。这一学派以汉代今文经学为家法和理论来源,以《公羊传》和董仲舒、何休的著作为经学依据,其基本特色是借发挥孔子的“微言大义”来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借“张三统”、“通三世”、“受命改制”等等说法来做自己托古改制的理论依据。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号养恬,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治经虽然并未完全排斥古文经学,但他不着重于名物训诂考据,而专力于阐抉经典义理,尤精于春秋公羊学,所著《春秋正辞》一书,为清代今文经学的第一部著作。他的经学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拘汉、宋门户之见,重在阐抉经典义理,“于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第二,尊崇春秋公羊义理,重在讲求取法致用。

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号申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笃守今文经学家法,专宗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学说,反对东汉许慎、郑玄的古文经学,

治经主张阐究微言大义,力攻乾嘉烦琐考据之学。他的学术思想,标志着清代今文经学的真正兴起。刘逢禄的经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博治儒家经典,宗归今文经学;第二,借助公羊义理,讲求经世致用。

继庄、刘二人之后,复兴发展了清代今文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道光年间的龚自珍、魏源两位今文经学大师。梁启超曾评之说:“今文学之健者,必推龚、魏。龚、魏之时,清政既渐陵夷衰微矣,举国方沈酣太平,而彼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考证之学,本非其所好也,而因众所共习,则亦能之;能之而颇欲用以别辟国土,故虽言经学,而其精神与正统派之为经学而治经学者则既有以异。……故后之治今文学者,喜以经术作政论,则龚、魏之遗风也”(《清代学术概论》)。

而龚自珍、魏源之后的今文经学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托“公羊改制之义”,提倡维新变法,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第五晚清儒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

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宋学派的经世致用说该派以唐鉴为代表,追随者有倭仁、曾国藩等。宋学派强调儒者除自身守道外,尚应重视“辅世”、“救时”,因此,大多不尚空谈,重视躬行,而该派影响最大的主张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客观上冲击了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而且从实际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维新派的今文经学该派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为代表。他们打出“孔教复原”的旗帜,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发挥《春秋公羊传》的思想学说,干预时政,并出于政治需要,对传统儒学实行尊孟抑荀,对宋明理学实行崇陆王贬程朱。他们还将西方的进化论与儒家的变易思想、三世说相结合,提出一套进化史观。

国粹派的古文经学该派的主要成员有章炳麟、刘师培、邓实等。他们以《国粹学报》和《国故月刊》为舆论阵地,主张发明国学,保存国粹,注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涉及经学、史学、音韵、训诂、诗词歌赋、金石书画等。

他们宣传儒家重夷夏之防的思想,借以鼓吹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认为古文经学优于今文经,并通过为古文经辩诬,批驳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说,以反对改良。针对当时不少人“醉心欧化”、排斥传统文化的倾向,他们认为只有国粹才是真正的救国之方,抨击新文化运动为“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斥道德为虚妄,诋圣贤为国願”,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篇一:图书馆中的国学书籍推荐目录 篇二: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 蒙学 《三字经》《幼学琼林》 经部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诗经》《尚书》《尔雅》史部 《史记》《汉书》《战国策》《三国志》《资治通鉴》 子部 《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集部·文学《楚辞》《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全唐诗》《宋词三百首》《窦娥冤》《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古文观止》《人间词话》自然科学《山海经》《黄帝内经》《水经注》《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艺术生活《茶经》《园治》 百科 《水乐大典》《四库全书》 篇三: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1、“三百千千”。台湾老古出版的《国学初基入门》,收录有:四体三字经、四体百家姓、四体千字文、千家诗注释、增广昔时贤文、二十四孝、日记故事。《国学初基入门》应为影印本。 2、《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编撰者萧良有,湖北汉阳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最高学府的校长亲自撰写蒙书,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后来,杨臣铮认为《蒙养故事》比较简略, 于是加以补充订正,书名改为《龙文鞭影》。“龙文”是指古代良马,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根据南怀瑾先生11月15日给人大国学院讲课整理) 大家轻松一点,不要那么严肃。今天我也很高兴,有幸见到了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同学们,这么多未来的国家优秀人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啊。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主题是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院与国学热 贵校(指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纪校长,在你们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说他是在开倒车。当时他也请了我到场参加,可惜呀,我实在是年纪大了,就像元朝的元好问写的那样: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持家倍觉难。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没能参加。纪校长请了我两三次,都没有去。今天也是,很对不起大家,大家都是千里迢迢地过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是一个创造。据我所知,全国的大学也出现了国学热。据说,只是据说啊,我也没有深究,有几个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学生都是大老板,十几万的学费哟。社会上的国学热,好么?坏么?观察国家和社会,好坏是很难定论的,希望大家要冷静面对。 国学与汉学 讲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这里有个问题大家要弄清楚。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一两句话很难概括得清楚。中国文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人大用国学院这个名称,何谓国学?

严格地说,每个国家自己的文化都可称作国学,美国国学,日本国学,埃及国学,等等。 那么中国的国学是什么?要倒退从六七十年前说起,那个时候叫国粹,是梁启超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 这里需要先给大家说说汉学。 “汉学”这个说法,其实是外国人讲的。中国好几百年前就有了,特指东汉、西汉的文化。 很多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不是这样的。秦朝的时候,把书和文人集于咸阳,加以清理,成立了博士馆,秦始皇经常召集博士们讨论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这些文人不厚道啊,当面的时候很乖,背后意见很多,腹诽,一肚子的意见,下来乱讲,才有了这个结果。坑儒也并没有搞没了中国文化。当时书是没有焚的,是项羽后来焚烧了咸阳,书才被烧掉了,书啊,其实是项羽焚的。 咸阳被烧这个事情还有个相关的诗词和典故。清末的时候,湖南人易时甫写了一首诗《与丘逢甲》: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 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易时甫写这首诗时正是李鸿章割据台湾给日本,他要赴台领导请命的时候。 再说说项羽。当时项羽才28岁,“天下侯王一手封”,汉高祖都是他一手封的,这样的风光,为什么会失败。哈,年轻人好玩,咸阳地处西北苦寒之地,况且“格老子发了财了”,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儒学是中国的国学

儒学是中国的国学,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精髓,从“儒”这个汉字理解,“儒”就是人旁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人们需要的人,这才不会枉度人生,这才不无愧于此生.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我看起码有以下十大好处: 一、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现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事关下一代的孩子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 二、可以让孩子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学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同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最终应该成为企业精英和国家栋梁。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三、可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文化大**后出生的现在已经社会主流的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四、可以让孩子学会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的规矩。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80后孩子中出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五、可以让孩子从小系统受教和熏陶于民族尊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六、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中国伟大和中国人的自豪。这从很多知名人士热衷于更改国籍的现象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要不爱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会为生他养他的祖国尽忠尽孝?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一个人中国人的自豪,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祖宗传承的东西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尤其是换祖宗的事情是可耻的,要守住自己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有的承诺。 七、可以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期望与文化传承。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进入社会并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流,而这些生在蜜罐里,长大糖水中的孩子,尽享着长辈们的无限宠爱,他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着电子游戏,而对于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却理解甚少,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八、可以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精髓。帮助下一代的孩子们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可以让他们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然而,要让他们能够增强和提高鉴赏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逐渐让他们了解儒家文化代表的国学的深奥内涵,从而让他们能够具备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国学经典作业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70.0分) 1.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以()为代表 (10.0分) ? A:?诗经? ? B:?国风? ? C:?楚辞? ? D:?离骚? ? 2. 屈原投江是在农历(10.0分) ? A:八月初五 ? B:五月初五 ? C:八月十五 ? D:三月初三 ? 3. 以下不属于民间纪念屈原的方式的是(10.0分) ? A:吃月饼 ? B:赛龙舟 ? C:包粽子 ? D:插菖蒲 ? 4. ?天问?是屈原作品当中第几首长诗(10.0分)

? A:第一首 ? B:第二首 ? C:第三首 ? D:第四首 ? 5. 楚辞代表了祖国古代()文化(10.0分)? A:黄河流域 ? B:珠海流域 ? C:长江流域 ? D:松花江流域 ? 6. 屈原担任左徒一职的条件包括(10.0分)? A:出身贵族 ? B:明于治乱 ? C:博闻强识 ? D:以上都是 ? 7. 以下不是唐诗发展的源流的是(10.0分)? A:?离骚? ? B:?楚辞? ? C:屈原

? D:李白 ? 判断题(30.0分) 1.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乃至于世界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政治抒情诗(10.0分)? A:对 ? B:错 ? 2. 楚辞的出现续写了先秦诗歌发展的历史(10.0分) ? A:对 ? B:错 ? 3. 屈原只是诗人不是政治家(10.0分) ? A:对 ? B:错 单项选择题(70.0分) 1. 香草,美人实质是用来比喻(10.0分) ? A:情投意合 ? B:门当户对 ? C:君臣遇合 ? D:传统美德

?正确答案:C 2. ?湘君??湘夫人?是以()的故事为题材(10.0分)? A:牛郎、织女 ? B:舜帝、二妃 ? C:唐太宗、杨贵妃 ? D:林黛玉、贾宝玉 ? 3. ?国殇?,殇是指(10.0分) ? A:有主之鬼 ? B:无主之鬼 ? C:悲伤 ? D:伤痛 ?正确答案:B 4. ?九歌?中有()篇作品(10.0分) ? A:九 ? B:十 ? C:十一 ? D:十二 ? 5. 屈子精神是(10.0分) ? A:为理想而求索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以下是精心的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郭子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__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觃》,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觃范,他 gap 是·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迚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进、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进。。。。。。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源进流长,千年沉淀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可谓恢弘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文史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国学经典习题全部收录

国学经典多项选择 1 (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 3 《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4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 5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 6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7 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8 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B.品行端正C.身体力行D.不干预政治 9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10 韩愈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着作中。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11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 12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 13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 14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5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6 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A.《时务报》B.《清议报》C.《新民报》D.《新小说》 17 伦理道德是(AB)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18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19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 20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 21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 22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4 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 25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 26 王夫之的着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C.《学校》D.《取士上》 27 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8 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9 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 30 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A.习成而性与成也B.学非有碍于思C.行可兼知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1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 32 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神E.亲 33 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34 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A.平易B.正直C.慈爱D.诚信 35 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A.力学致知B.学贵适用C.学贵独创D.穷经经士 36 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

国学经典《论语》默写题

《论语》名句集锦 (一)仁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解析】 6.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1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解析】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二)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解析】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6.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公冶长》 (三)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析】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解析】 (四)君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解析】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解析】 5.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9.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解析】 17.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解析】 2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 29.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3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论语·季氏》 34.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解析】 (五)交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解析】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8.益者三乐,损者三乐。,,,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 (六)其它 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解析】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解析】 8.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0.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11.,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2.,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解析】 31.,慎而无礼则葸,,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45.不患无位,;不患莫已知,。《论语·里仁》 50.贤者辟世,,,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5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 【解析】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国学经典诵读解读教案二年级第四单元

国学经典诵读解读教案(二年级) 第四单元. 二年级3班国学经典诵读计划焦联群 一、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施以优秀

的传统思想文化熏陶,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知识面,力求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建目的 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三、创建实施步骤 1、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学班级理念。 每一课都附上了相关古诗,并配以图画,分册学习,由浅入深, 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深入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共识,启迪学生心智,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2、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里的一墙一角,晨读和上课预备,都突显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魅力,让班级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3、每学期有计划有选择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任务。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增强语感,感受国学经典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本期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认真拣择,使入选的典籍和诗文都含有积极意义,除了儒家典籍,也包括道家和释家的部分论述。经、史、子、集也都有涉及。 4、每天晨读抽出二十分钟背诵国学经典,定期进行经典解读,每天中午的课前预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将背诵国学经典规定为学生作业的一项,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把活动落到实处。 5、适时举行国学经典特色班级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国学经典特色班级升旗仪式汇报表演等等活动。

国学经典有哪些

国学经典有哪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关于什么是国学文化经典 关于什么是国学文化经典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后来虽然有变化,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心理学证明,零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多数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了。如何在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是天下父母应该关心的重要课题。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幼儿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其纯净的心

灵对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此时的教育都依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四至六岁儿童理解能力弱,学习生活中依赖父母之处尚多。此时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纯净,记忆力最强的阶段。父母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成长,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着重要作用。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孩子告别幼儿园,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高中生作文范文》 关于《高中生作文范文》的文章《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正文开始>> - - -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国学,是如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了,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之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领悟其中奥妙。他们留下这些书文给后代们,自然希望我们传承这些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经世致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国学经典解读

国学经典解读 篇一:国学经典解析 国学经典 1、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说错一句话可能导致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能安邦定国。 2、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发现了人才却不举荐,即使举荐了却不先任用,这是在轻慢人才;遇上不好的人却不罢黜却不把他驱逐到远地去,这也是过错。 3、唯仁也,为能爱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以仁义为本的人,才能够爱戴人民,也能够屏除恶人。 4、自天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从真龙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作为人的根本。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喜欢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厌恶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优秀的地方。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第一件为别人谋划

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第二件是说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第三件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 曾几何时,人们曲解和摒弃中庸思想,认为它腐朽没落,殊不知,中庸是一种“权变”智慧,权,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变,即“时中”,也就是与时俱进。只有“合而不流”,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倚”,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而是提供一种“优位”思考的方法,一种精当选择和合理的决策技巧。中庸思想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致中和”,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 中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的关系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是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实质是仁慈博爱,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至诚尽性,坚持了这一原则,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国学经典弟子规原文加解释

国学经典弟子规原文加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国学经典弟子规原文加解释,我们来看看。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