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8例小儿腹泻者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腹泻次数和护理时间、费用。结果:两组患儿在护理满意度、腹泻次数和护理时间、费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费用较对照组缩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小儿腹泻中应用,能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缩减医疗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

标签:小儿;腹泻;护理;路径;效果

小儿腹泻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岁内小儿发病率高达55%、死亡率0.275%,尤其是在季节交换时,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差等原因,腹泻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一旦护理不得当,极易导致脱水、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造成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2]。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小儿腹泻中,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抽取68例小儿腹泻者,所有患儿符合《儿科学》[3]中有关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0.5~2.5岁,发病时间:1~3个月19例、4~6个月12例、7~9月个29例、10~12个月8例;在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脱水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免疫系统障碍者;(2)营养不良者;(3)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4)依从性差或病历资料不全等原因退出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口服补液,预防脱水,伴随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感染处理且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紊乱。

1.2.2 观察组采用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法护理:(1)临床路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护师、护士、助理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以及护士长弹性排班制、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时和每次交班时对患儿进行评估,切实执行临床路径的程序,及时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记录偏差。责任护士宣读报告临床路径管理的新入病例,说明护理路径以及对值班中未能完成的护理路径,值班护士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题库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 对象 。西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 依据 1.疾病 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 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 分型 (1) 轻型 (2) 中型 (3) 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 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 泻证伤食 泄泻证寒 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急性泄泻≤7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 (3)C-反应蛋白(CRP) (4)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②湿热泄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③伤食泄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④寒湿泄泻证: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小儿腹泻病临床路径表格

二、小儿腹泻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A08.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 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 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住院第 4-7 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情告知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 示上级医师 □上级医师查房 □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 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 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 院 □完成出院小结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 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 等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 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 养 □病重者予呼吸、心电监 护,吸氧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 规,CRP,肝肾功能,电解质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 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大便 乳糖检测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高热时降温处理 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 □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肠道菌群调节剂 □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 质 □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 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 □ 高热时降温处理 □必要时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1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 C 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原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 7 版)》(主编:沈晓明、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护理学(第 4 版)》(主编: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6 月~2 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增多(跃3 次/日,每天可达10 余次),大便稀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偶见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4~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 C D-10:A08.001 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3)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口服补液盐:轻症患者早期使用。 2.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患者及时使用。 3.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 4.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八)住院恢复4~5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一般状况良好。 2.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科儿中医临床路径 录目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476 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TCD 编码:BEZ240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ICD-10 编码:D69.004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版中国中医药出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1()中医诊断标准:)。社,2002 年民卫生(中华医学会编著,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年)2002 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诊(过敏性紫癜)‘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疗方案”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过敏‘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性紫癜)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2 。18 天(四)标准住院日为≤(五)进入路径标准的患者。)编码:D69.004 ICD-10 和过敏性紫癜BEZ240编(第1.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码:)(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3.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CRP)、尿 NAG 酶、血沉、ENA 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 一、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 16002-1995)(二)诊断依据: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 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 史。(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 仅有腹泻、稀便。b、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 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 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 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 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 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呼吸 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 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混合 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3)

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 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b、病原 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三)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 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 (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 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 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 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 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 累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 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小儿腹泻应用临床路径的价值分析

小儿腹泻应用临床路径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7T13:16:41.13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王新妹[导读]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儿科 342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腹泻患儿中应用临床路径的价值。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内我院儿科接收的68例小儿腹泻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应用临床路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下患儿的治疗时间和平均花费、患儿治疗前后的腹泻次数以及对医护人员实施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之后,观察组的患儿治疗疗效较好、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并且对医护人员实施治疗的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小儿腹泻患儿的治疗中应用临床路径,不仅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还可以减少不良症状发生率,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在临床中推广和借鉴。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路径;价值分析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1)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2)非感染性:包括饮食性、过敏性、先天酶缺陷及气候等因素引起的腹泻。本文选取特定时段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内我院儿科接收的68例小儿腹泻患儿,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治疗比较,现将治疗过程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内我院儿科接收的68例小儿腹泻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0.5-2.5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3岁,排除标准:①营养不良者,②发育不良且免疫系统有障碍者,③肝脏功能严重异常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治疗方式,如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等。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其具体内容如下:(1)入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家长医院相关制度,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给家长发放临床路径教育手册,并指导家长配合医生完成每日的治疗[1];(2)入院第1天: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告知,调整饮食: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小于6个月婴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酸奶,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大于6个月婴幼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双糖不耐受患儿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如豆浆、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应用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剂,防治感染。(3)入院2-3天:上级医生查房,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气分析予以液体疗法,注意防治并发症,必要时复查电解质、血气分析。与此同时要对家长介绍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措施,让家长引导患儿以消除患儿的心理恐惧,同时配合医生更好的进行治疗。(4)出院健康教育:叮嘱家长定时观察患儿的肛周皮肤状况,及时对尿片进行更换从而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清洗患儿的肛周皮肤时注意水温,切忌过烫或过凉。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对肠道造成感染;不挑食不过度进食,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来增强患儿自身的免疫力;对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行纠正,合理搭配膳食增强体质[2]。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取三种方式:其一,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时间和平均花费进行比较,其二,在特定时间内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治疗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一共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治疗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治疗满意度越高,则表示治疗效果越明显;其三,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腹泻次数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对比护理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进行计算,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时间和平均花费进行比较

9、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的轻症患者。 一、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肾阳虚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NP110))和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症,无其他禁忌症。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门诊就诊当天根据需要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血钠、钾、氯、钙测定 2.入院后1-2天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肝肾功、电解质 (5)其他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儿科临床路径工作和管理制度

施秉县人民医院儿科 临床路径工作和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卫生部《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并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长的领导下,医务科牵头,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质控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组长:李光星 副组长:杨俐 临床路径实施联系人:李光星、杨俐、何勇、石荣平。 医师医疗组成员:何勇、赵丽、潘建芳、刘光祥。 护理医疗组成员:石荣平、张群玉、唐端、彭渝智、张燕、王海锜、刘书林、张英英、彭啟林。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以申请的实行临床路径的病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二)、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三)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实时监测临床路径进行过程,对出现变异的病例做出相关分析。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修订稿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 表单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 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 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或肠道炎症之后发病。(1)常见感染病原有柯萨其B病毒(病毒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2)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结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2.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腹部症状:腹部疼痛是患儿主要就医的原因。腹痛发生较急,常呈绞痛性及阵发性的特点。间歇期腹痛明显好转,或毫无不适,照常活动。腹痛部位常较广泛,疼痛可始于上腹、脐周或全腹,以后局限右下腹部。常伴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 (2)伴随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

热、头痛及咽痛等(占42.5%)。 (2)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触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但范围较广泛,压痛明显的部位,经常变化不恒定。左侧卧位时,压痛点也可移向左侧,腹肌紧张较轻或无,反跳痛常为阴性。部分患儿在右下腹可触及状伴压痛的肿块,很可能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编码; 2. 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2. 抗感染、降温、补液等治疗,需要时请外科会诊。 3. 局部治疗:可行腹部推拿理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4-7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入院后第1天必需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电糖、CRP、PCT、抗链球菌溶血素、必检四项、血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 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精神食欲

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的患者。 一、感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朱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主证证候 风寒感冒证 风热感冒证 时疫感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感冒。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或咽峡炎。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降钙素原(PCT) (4)肺炎支原体检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细胞形态、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胸部X 线片、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肺功能、心电图检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 时疫感冒证:清热解毒。 夹痰证:风寒夹痰者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夹滞证:疏风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 (1)中药敷脐及药物穴位敷贴疗法 (2)雾化吸入疗法 (3)耳穴压豆 (4)中药灌肠 (5)小儿推拿捏脊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连续3 天腋温<37.5℃。 2.无明显咳嗽,无气急,无气喘,一般状况良好。 3.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出现肺炎表现或喘息症状,或较严重的腹泻、呕吐,或有先天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轻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 。 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 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伤 食泄泻证寒湿 泄泻证脾虚泄 泻证脾肾阳虚 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 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 急性泄泻≤5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0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 K52.904) 2.轻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电解质、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2)中药煮散剂 (3)中成药 2.小儿推拿疗法 3.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2)中药灌肠法 (3)针灸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大便成形,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一、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TCD编码:BEZ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编码:I8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常见证候: 腹部中寒证 乳食积滞证 胃肠积热证 气滞血瘀证 肺胃热盛证 湿热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2.阵发性腹痛,可伴发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出现严重腹腔积液、腹膜炎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观察小儿腹痛时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疼痛诱发因素,压痛部位及反应等主症,同时观察食欲、呕吐、发热、咽痛、二便、睡眠等次症以及舌苔、脉象的特点,并注意上述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腔穿刺、胃镜、腹腔镜、腹部X线检查或CT等;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腹部中寒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乳食积滞证: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3)胃肠积热证: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4)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5)肺胃热盛证:清泻肺胃,散结止痛。 (6)湿热蕴结证:清热化湿, 理气止痛。 2.中医特色医疗 (1)穴位贴敷 (2)推拿 (3)灸法 (4)中药离子导入 (5)中药热熨技术 (6)中药泡洗 (7)针刺疗法 (8)耳穴压豆 (9)拔罐疗法。 3.西药治疗 4.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腹痛消失或明显改善。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_0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和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腹泻患儿86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将两组患儿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天数与医疗费用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泻患儿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对减轻患儿家长精神与经济负担均有重要意义。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小儿腹泻;护理效果 小儿腹泻在儿科临床上是常见病与多发病。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高热等。病情严重时可引起患儿出现电解质紊乱与脱水症状,是导致小儿发育障碍和营养不良主要因素之一[1],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本文选取腹泻患儿43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腹泻患儿86例,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在0.3~7岁,平均年龄为( 2.7±0.6)岁;病程在1~6d,平均病程为(2.3±0.5)d;患儿体温在37.6~40.7℃,平均体温为(39.1±0.8)℃。将86例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温等情况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其相关资料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①患儿入院时,主动向患儿家长介绍病房管理制度、探视制度等,向患儿及其家长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缓解患儿及家长的恐惧、焦虑情绪。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根据医嘱给予患儿实施用药等方面护理。③当患儿病情稳定后,给予患儿进行饮食指导,鼓励其早进食。④患儿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 观察组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临床路径详细内容见表1。 1.3评价指标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对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SPSS 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做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 单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 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 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 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及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小儿腹泻的临床路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8例小儿腹泻者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腹泻次数和护理时间、费用。结果:两组患儿在护理满意度、腹泻次数和护理时间、费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费用较对照组缩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小儿腹泻中应用,能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缩减医疗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 标签:小儿;腹泻;护理;路径;效果 小儿腹泻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岁内小儿发病率高达55%、死亡率0.275%,尤其是在季节交换时,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差等原因,腹泻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一旦护理不得当,极易导致脱水、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造成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2]。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小儿腹泻中,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抽取68例小儿腹泻者,所有患儿符合《儿科学》[3]中有关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0.5~2.5岁,发病时间:1~3个月19例、4~6个月12例、7~9月个29例、10~12个月8例;在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脱水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免疫系统障碍者;(2)营养不良者;(3)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4)依从性差或病历资料不全等原因退出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口服补液,预防脱水,伴随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感染处理且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紊乱。 1.2.2 观察组采用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法护理:(1)临床路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护师、护士、助理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以及护士长弹性排班制、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时和每次交班时对患儿进行评估,切实执行临床路径的程序,及时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记录偏差。责任护士宣读报告临床路径管理的新入病例,说明护理路径以及对值班中未能完成的护理路径,值班护士

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表.doc

小儿单纯性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表单路径名称 : :小儿单纯性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住院日期:年月日门诊号 : 住院号 : 出院日期:年月日 患者姓名 : 预期住院天数: 7-14 天 性别 : 实际住院天数:天 年龄 : 入院前情况住院第 1天住院第 2天住院第 3 天是否有如下情况:评估基本生命体征评估基本生命体征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临□呼吸困难护理级别 :I 级整体护理护理级别 : I 级整体护理护理级别 : I 级整体护理床□心率快□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困难 评□体温高□心率快□心率快□心率快 估□消化道症状□体温高□体温高□体温高 □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病程记录□胸片□血常规 +CRP、、 □ 必要时:心脏超□尿常规、粪常规 检声、心电图□呼吸道病原体抗体 查□ 必要时:痰培养、血气 分析、生化全项、血沉、 胸部影像学检查 □选择一:半合成青霉素□选择一:半合成青霉素□选择一:半合成青霉素类 类静脉点滴,日 2 次;类静脉点滴,日 2 次;静脉点滴,日 2 次; □选择二:注射用头孢菌□选择二:注射用头孢菌□选择二:注射用头孢菌素 素类静脉点滴,日 2 次;素类静脉点滴,日 2 次;类静脉点滴,日 2 次; □选择三:青霉素或头孢□选择三:青霉素或头孢□选择三:青霉素或头孢菌药菌素过敏者选用菌素过敏者选用素过敏者选用 物□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 液静脉点滴,日 2 次;液静脉点滴,日 2 次;静脉点滴,日 2 次; □阿奇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 □红霉素□红霉素□红霉素 □对症处理:退热、止咳、□对症处理:退热、止咳、□对症处理:退热、止咳、 平喘、祛痰、镇静平喘、祛痰、镇静平喘、祛痰 □翻身、拍背、吸痰。□翻身、拍背、吸痰。□翻身、拍背、吸痰。 □称体重。□机械辅助排痰□机械辅助排痰 □机械辅助排痰□测生命体征□测生命体征 □测生命体征□经皮氧饱和度监测□经皮氧饱和度监测 处□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吸氧□吸氧 置□吸氧□心电监护□心电监护 □心电监护□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 □物理降温,如酒精擦等。等。 洗,头枕冰袋等。□药物降温□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